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專題訓練答案含解析_第1頁
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專題訓練答案含解析_第2頁
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專題訓練答案含解析_第3頁
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專題訓練答案含解析_第4頁
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專題訓練答案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專題訓練答案含解析

一、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

1.閱讀文言文,完成小題。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伸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

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梢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

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

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笑。”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

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

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己耶?

(1)本文作者是(人名)。

(2)用現代漢翻譯下面的句子。

稍稍賓客其父

(3)本文記敘了仲永從五歲就能作詩到最終“”的變化過程,表達了作者

的情感。

【答案】(1)王安石

(2)(同鄉人)漸漸用賓客的禮節款待他的父親

(3)泯然眾人:痛惜

【解析】【分析】(1)根據對這篇文章文學常識的積累可知,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學

家、政治家王安石。

(2)翻譯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關鍵詞語翻譯準確,最后再根

據現代漢語的規范翻譯。①稍稍:漸漸。賓客:這里是以賓客之禮相待的意思。此句省

略了主語,翻譯的時候要進行補充。故此句可以翻譯為:(同鄉人)漸漸用賓客的禮節款

待他的父親。

(3)結合文章內容分析?,本文第二段作者寫他又兩次見到方仲永,一次是仲永十二三歲

的時候,這時仲永寫的詩已經不能稱前時之聞。還有一次是仲永二十歲成年的時候,作者

通過別人打聽,結果是“泯然眾人矣。結合全文內容分析,仲永五歲的時候,沒有老師

教,連書籍文具都不認識,卻能作詩,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這說明仲永非

常有天賦,但是他的父親貪圖小利,不讓仲永學習。結果到了成年的時候,仲永在詩詞方

面沒有什么成就,已經完全如同常人了,從而表達作者對這樣一個有天賦的孩子的痛惜之

情。

故答案為:⑴王安石

⑵(同鄉人)漸漸用賓客的禮節款待他的父親

(3)泯然眾人;痛惜

【點評】⑴本題考查對文學常識的枳累能力,平時學習時要結合所學的課文和名著積累有

關的文學常識,復習時可以整理成冊,鞏固記憶。

⑵題考查對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譯能力。翻譯文言句子要注意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要落

實里點字詞,不能遺漏,句意要通順連貫。還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一

詞多義等特殊用法的詞語,注意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譯。

③本題考杳對文章主要內容及人物情感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類題型,應先通讀全文,

理清文章大意:然后細讀文中的相關語段,提取相關信息:最后篩選并整合文中的相關信

息,分別加以概括提煉,語言力求簡潔明了,用詞精當。當然盡量用文章中的詞語概括,

會更準確貼切。

2.閱讀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嗟夫卜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

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F1"先天下

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乙)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價廉而工省

也。因作小樓二間,與月波樓通。遠吞山光,不可具狀。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宣密

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和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然。皆竹樓之

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鶴戴華陽巾。手執《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江山之外,

第見風帆沙鳥、煙云竹樹而己。待其灑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

也。

(選自(王禹偶的《黃忸新建小竹樓記》,有刪節)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劃線詞的意思。

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②居通堂之高則憂其民()

(2)用"/"給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公退之暇被鶴蟹戴華陽巾

(3)翻譯句子。

遠吞山光,不可具狀。

(4)兩文都是作者被貶官之后所作,分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態度?

【答案】(1)探求:殿堂朝堂指的是朝廷

(2)公退之暇/被鶴整/戴華陽巾

(3)那遠處遼闊綿遠的景象,實在無法-一描述出來

(4)范仲淹憂國憂民,王.詩鹿遇而安,自得其樂。

【解析】【分析】(1)①予嘗求占仁人之心:我曾經探求占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

情。“求”是一詞多義:探求:請求:謀求:責備。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在朝廷做官就

為百姓憂慮。"廟堂"指太廟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議事的地方,這里指朝廷。

(2)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技巧:分句;句子成分;虛詞:關聯詞。公退之暇(公務辦完

后的空閑時間)/被鶴肇(披看鶴肇)/戴華陽巾(戴看華陽巾)。

(3)本題考杳句子翻譯。耍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遠,遠眺。吞,望見。具,

詳細的。狀,描述。

(4)本題考查內容分析。【甲】結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

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微斯人,吾誰與歸?”等句子,看

出,范仲淹借贊揚先輩在表明自己的胸懷和抱負,憂國憂民的抱負。【乙】結合“受宜急

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和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

子聲丁丁然”可知本文詳細描寫了小竹樓里所感受到的自然的情趣,從"亦謫居之勝概也''看

出作者在謫居中有一種自在閑適的心態,表現了王禹偶的隨遇而安,自得其樂。

故答案為:⑴探求;殿堂朝堂指的是朝廷;

⑵公退之暇/被鶴整/戴華陽巾:

⑶那遠處遼闊綿遠的景象,實在無法??描述出來:

⑷范仲淹憂國憂民,王詩隨遇而安,自得其樂。

【點評】⑴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題,重點在于文言實詞的積累,同時

也可以借助整個句子的意思來判斷;

⑵本題考查學生劃分文言句子節奏的能力。文言語句的節奏劃分i般以句意和語法結構為

劃分依據。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句中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該有停頓,幾個

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

句子的結構:

⑶文言文翻譯首先做到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一定耍字字落實,尤其是句中的重點詞,如

實詞中的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翻譯重點語句是一項綜合能力的體現,不僅要

求學生具有豐富的文言詞匯知識儲備,還要有一定的占漢語知識,同時要求語言表達流暢

與優美:

⑷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

上,根據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容。

【附參考譯文】

【甲】唉!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們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

這是什么緣故呢?是因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

做官就為百姓憂慮;不在朝廷做官而處在僻遠的江湖中間就為國君憂慮。這樣他們進入朝

廷做官也憂慮,退處江湖也憂慮。雖然這樣,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

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以后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i隹一路

呢?

【乙】黃岡地方盛產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開它,削去竹節,用來代替陶瓦。家

家房屋都是這樣,因為竹瓦價格便宜而且又省工。我于是就地建造小竹樓兩間,與月波樓

相接連。登上竹樓,遠眺可以盡覽山色,實在無法——描述出來。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樓

中如聽到瀑布聲:冬天遇到大雪飄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瓊亂玉的敲擊聲;這里適宜彈琴,

琴聲清虛和暢;這里適宜吟,詩的韻味清雅絕妙:這里適宜下棋,棋子聲丁丁動聽,這里

適宜投走,箭聲錚錚悅耳。這些都是竹樓所促成的。公務辦完后的空閑時間,披著鶴壁,

戴著華陽巾,手執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樓中,能排除世俗雜念。這里江山形勝之

外,只見輕風揚帆,沙上禽鳥,云煙竹樹一片而已。等到酒醒之后,茶爐的煙火已經熄

滅,送走落日,迎來皓月,這也是謫居生活中的?大樂事。

3.閱讀下面文言文選段,完成小題。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向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過:也,聚室而謀日:“吾與汝畢

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

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朵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

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端妻有遺男,始就,跳往助之。

寒暑易節,始i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節選自《愚公移山》)

【乙】

趙將馬服君趙奢之妻,趙括之母也。秦攻趙,使括代廉頗為將。將行,括母上書言于王

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者以十數,所

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賜幣者,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

為將,東向而朝軍吏,吏無敢仰視王者。王所賜金帛,歸盡藏之;乃日視便利田宅可買

者。王以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執心各異。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計已決矣。"括

母F1:“王終遣之,即有不稱,妾得無隨坐乎?”王F1:"不也。”括既行,代廉頗。三十余

日,趙兵果敗,括死軍覆。士以括母先言,故卒小加誅。

(節選自清代吳敏樹《書謝御史》)

(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語。

①蒞擔者三夫

②趙兵果敗,括死軍杳________

③母置之,吾計己決矣

④即有不敵,妾得無隨乎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且避置土石雖我之死,有子存毒

B.指通豫南,達王漢陰括母上書言王王臼

C.盡噠與軍吏、士大夫王幺母先言,故卒不加誅

D.始趾,跳往助N王終道之

(3)用7"給下面的語句劃分節奏,劃兩處。

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吏無敢仰視之者

(4)翻譯下面文言語句。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端妻弱子。

②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者以十數,所友者以仃數。

(5)【乙】文描寫了一位有德有識的母親。她上書推辭兒子為將,說明她深明大義,有自

知之明;她能看出兒子和丈夫的差別,說明她:她討得"無隨"的承諾,說明她

【答案】(1)肩負、扛(挑);覆滅;放棄,放下不管;稱職

(2)D

(3)今括一旦為將/東向向朝軍吏/吏無敢仰視之若

(4)①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和小孩子都比不上。②他父親當

時做(是)大將,用自己的俸祿供養的食客(謀士)要以“十”這個數目來計算,所結交的

朋友要以“百”這個數目來計算。

(5)考慮問題周到,觀察細致入微:見識深遠、處事周密

【解析】【分析】⑴理解文盲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

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平時要多積累文言詞匯,要能結合具體語境,弄清句子的意思來辨

析推斷,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題中的古今異義詞,荷:he,肩負。稱:chE,稱職。

(2)A哪里/表示陳述的語氣詞。B至IJ,介詞/對,向。C把/因。D都是代詞,代人。故選

D.,

⑶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句了?的意思和占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

句讀時要注意古漢語的語法和句式,句讀不能出現“破句”的現象。語句意思是:現在趙括

一日作了大將,面向東接受軍吏的拜見,軍吏中沒有敢于抬頭親近地看他的人。故停頓

為: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吏無敢仰視之者。

⑷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諳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

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注意以下關鍵詞:汝:你。固:頑固。徹:通。為:

做。

⑸趙曾之妻對丈夫和兒子都書常了解,因此在國土面前支持丈夫,反對兒子。可知她觀察

細致入微;對于趙母的勸說,趙王不聽,趙括的母親說如果有了不稱大將職責的情況發

生,我這個老婦人能夠不隨著受處罰嗎?趙王說答應不會連累你的。說明趙母有預見性,

想的長遠。

故答案為:⑴①肩負、扛(挑):②覆滅:③放棄,放下不管;④稱職。

⑵D:

⑶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吏無敢仰視之者

(4)①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和小孩子都比不上。②他父親當時

做(是)大將,用自己的俸祿供養的食客(謀士)要以"十''這個數目來計算,所結交的朋

友要以“百”這個數目來計算。

⑸考慮問題周到,觀察細致入微;見識深遠、處事周密。

【點評】⑴本題考查解釋文言文中實詞的意義。答題時應注意,解釋文言文實詞意義包

括:重點動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同時注意聯系上下文理解

詞義。

⑵本題考查辨析一詞多義。答題時應注意,可以聯想課文有關語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

辨其異同,然后初步確定文中實詞的含義,還可以根據詞性進而推知它的實詞詞義。

⑶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答題時應注意,文言文斷句、標點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讀多背,形

成語感,把握準語意,根據語法結構、邏輯規律作出判斷。解答本題應首先明白語句大意,

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對語句進行斷句。

⑷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答題時應注意,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

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⑸本題考查評價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題時應注意,通過分析典型事例來理解人物形象;

通過對人物描寫方法的分析來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附參考譯文】

【乙】趙國的大將、封為馬服君的趙奢的妻子,是趙括的母親。這一年秦國攻打趙國,

趙孝成王命令趙括代替廉頗為大將。將要出征,趙括的母親呈上書信向趙王訴說道:"趙括

不可以被任命大將。”趙王問道:"這是為什么呢?"趙括的母親說:“原先我侍奉趙括的父

親時,孩子的父親當時身為大將。他用自己的奉祿供養的食客要以‘十'這個數目來計算:他

所結交的朋友要以方,這個數H來計算;國王和王室貴族賜贈的錢財絲綢,他統統都把它們

分給軍吏、士大夫:從接受出征命令的H子起,就不再過問家中私事。現在趙括一FI作了

大將,面向東接受軍吏的拜見,軍吏中沒有敢于抬頭親近地看他的人;趙王所賜贈的金錢

絲綢,他回家后也統統收藏起來:而且每天尋找可買的合宜的山地房屋,買下來(總想擴

充自己的私有)。國王您認為他像他的父親嗎?父親、兒子不同,居心有著差異。我希望

國王不要派遣趙括為大將領找出征了吧!"趙王說:"作為趙括的母親,你還是放下這事不

要管了吧,我的計劃己經決定了。”趙括的母親說:“國王您最終要派遣他為將,那么如果

有了大將不稱職責的情況發生,我這個老婦人能夠不隨著受處罰嗎?”趙王說:“不會連累

你的。”

趙括既已領兵出征,代替廉頗才三十多天,趙軍果然大敗,趙括戰死而趙軍傾覆。趙王因

趙括的母親有言在先,所以最終沒布.加罪于她。

4.閱讀下面文言文選段,按要求答題。

【甲】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

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

能與其奇者。

(選自《答(與)謝中書書》)

【乙】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第竹,聞水聲,如鳴瓊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

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詆,為嶼,為峨,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

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匕怡然不動:

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節選自《小石潭記》)

(1)下列劃線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A.曉霧將遨(h@)B.沉鱗競躍(川o)C.參差(cD披拂D.魚(匕i)然

不動

(2)解釋下列劃線的詞語。

①五色交輝________

②四時俱備

③青樹翠磋

④俶爾遠逝

(3)把卜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實是欲界之仙都。

②潭中魚可百許頭。

(4)【甲】【乙】兩文都描寫了水,請說說作者筆下的水有何共同特點。

【答案】(1)C

(2)交相輝映;四季;翠綠的藤蔓(翠綠的莖蔓);忽然

(3)①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這里確實是人間的仙境)②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

條。(石潭里的魚大約有?百來條)

(4)清澈、透明、純凈。

【解析】【分析】(1)C項正確,錯誤改正為:A曉霧將歇xi?;B沉鱗競躍vu。;D倍vi然

不動。

⑵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釋詞語,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

殊情況,平時要注意積累并識記一些常見的實詞。①交輝:動詞,交相輝映;(2)四時:

名詞,四季:③翠磋:翠綠的藤磋(翠綠的莖硬):④俶爾:忽然。

⑶①實:確實,的確。欲界之仙都:即人間仙境。欲界,佛家語,佛教把世界分為欲

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境界,即指人間。仙都,

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句意是: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這里確實是人間的仙

境)。②可:大約。許:上下,左右。頭:條。句意是: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石

潭里的魚大約有一白來條)

(4)【甲】:"清流見底":【乙】:"水尤清冽、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

上”,這些句子寫出水的共同點:清澈、透明、純凈。

故答案為:⑴C;

⑵①交相輝映;②四季:③翠綠的藤菱(翠綠的莖菱);④忽然。

⑶①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這里確實是人間的仙境)②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

(石潭里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

⑷清澈、透明、純凈。

【點評】⑴本題考查學生對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確書寫能力。答題時應注意,仔細把握

句子的意思,根據前后內容和拼音確定詞語,仔細區別同音字、形聲字、形近字字形,正

確規范地寫出詞語。

⑵本題考查解釋文言文中實詞的意義。答題時應注意,解釋文言文實詞意義包括:重點動

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同時注意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

⑶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答題時應注意,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

直譯為主”的原則。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

號入座。

⑷本題考查理解內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題時應注意,解題時要認真審清題干,確定信息

篩選的標準,按照規定的范圍、角度、逐句逐段,找準相關的信息部位概拈作答。

【附參考譯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

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

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

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口從南朝的謝靈達以

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乙】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流水的聲音,好像人身上佩帶

的瓊環相互碰擊發出的聲音,心里十分高興。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

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底有

些部分翻卷出來,露出水面,成為水中的高地,成為水中的小島,成為水中的不平巖石,

成為水中的懸崖。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風飄

拂。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

底),(魚的)影子映在石頭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

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樂。

5.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

初、權謂呂蒙口:“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

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也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

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臼:“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日:“士別

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節選自《資治通鑒》)

【乙】

薛譚學謳于秦青,未彝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錢行于郊衢,撫噌悲歡

聲震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選自《列子?湯問》,有刪節)

(1)解釋文中劃線的字。

①及魯肅過尋陽

②未方青之技

(2)文中畫線處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

B.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

C.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

D.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

(3)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①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②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4)讀了【甲】【乙】兩文,你認為孫權和秦青在勸說藝術上有哪些高妙之處?呂蒙和薛

譚的變化對你有什么后示?

【答案】(1)等到;未盡,即指沒有學完

(2)D

(3)①你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②于是薛譚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

習。從此以后,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4)二人都足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達到勸人的口的。孫權是現身說法,直言勸說,提出要

求,易為人所接受:秦青則不說話,以自身的行動,即演奏的高超技巧讓秦青折服,從而

達到勸人的目的。

啟示:我們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不要滿足于眼前所學,只有不斷努力學習,才能達到

更高的目標。

【解析】【分析】⑴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磯上解釋詞語,尤其注意通假

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①句意:當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及:等到;②句

意: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窮:盡。

⑵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開。句意為:秦青打著

節拍,高唱悲歌。那歌聲使路邊的樹林都振動了,使空中的飛云也停住了。所以其停頓

為: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故選:Do

⑶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換、補、移”,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

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①但,只、僅。當,應當。涉獵,粗略地閱讀。見,了

解。往事,指歷史。耳,語句詞,表示限制語氣,罷了。句意:我只是讓你粗略地閱讀,

了解歷史罷了。②乃,于是、就。謝,道歉.歸,回去。句意:薛譚(聽了后)便(向秦

青)道歉并請求能返回(繼續跟秦青學習唱歌),(從此)一輩子不再說回去的事了。

⑷孫權勸學,先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

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口」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主要用語言勸說,現

身說法,語重心長,言辭懇切,鼓勵呂蒙求學。“秦青弗止,餞行于郊衢,撫節悲歌,聲振

林木,響遏行云。”一句表明秦青沒有用語言勸說,而是通過高超的演唱水平,讓薛譚意識

到自己的差距,從而安心求學。

呂蒙在孫權勸說下開始學習,而使才略有了驚人的長進,并令魯肅為之嘆服、與之"結友"

的故事,說明了人應當好學、只要肯學習就會有進步的道理,突出了學習重要性,”開卷有

益”的道理,不要以一成不變的態度看待他人,要以開放的眼光看待。薛譚的變化說明了學

習必須虛心,持之以恒,不能驕傲自滿。人們學習是永無止境的,千萬不可有成功就驕傲

自滿的心態,不要淺嘗輒止的學習,學習必須虛心、持之以恒.

故答案為:⑴①等到:②未盡,即指沒有學完。

⑵D;

⑶①你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②于是薛通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

從此以后,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4)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達到勸人的目的。孫權是現身說法,直言勸說,提出要

求,易為人所接受;秦青則不說話,以自身的行動,即演奏的高超技巧讓秦青折服,從而

達到勸人的目的。

啟示:我們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不要滿足于眼前所學,只有不斷努力學習,才能達到

更高的目標。

【點評】⑴本題考查解釋文言文中實詞的意義。答題時應注意,解釋文言文實詞意義包

括:重點動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同時注意聯系上下文理解

詞義。

⑵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答題時應注意,文言文的朗誦節奏一般按意義劃分,以不破句為

原則,大致有以卜幾種情況:按詞語斷,主謂之間斷句;語詞后停頓;句苜表連接的詞后

停頓;介詞前停頓。

⑶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答題時應注意,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

直譯為主”的原則。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

號入座。

⑷本題考查分析內容,探究道理。答題時應注意,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達到勸人

的目的,再根據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見解或主張,以及表現出來的好惡、褒貶之情,探究啟

示或道理。

【參考譯文】【甲】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

中事務繁多來推托。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博士嗎?我只是讓你粗略

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己覺得獲

益頗多。"呂蒙于是開始學習。當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

十分吃驚地說:"你現在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謀略,不再是吳下時的沒有才學的阿

蒙了!"呂蒙說:“與讀書的人分別幾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長兄你認清事物怎么這么晚

呢?”于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素,和呂蒙結為好友后分別了。

【乙】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于是便告辭回家。

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送行,秦青打著節拍,高唱悲歌。那歌聲使路邊的樹

林都振動了,使空中的t玄也停住了。薛I草(聽/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請求能返回

(繼續跟秦青學習唱歌),(從此)一輩子不再說回去的事了.

6.閱讀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題。

【甲】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

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余因得遍觀群1%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

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

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節選自《送東陽馬生序》)

【乙】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

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

其昏與席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

是故晦與敏,可恃血小可恃也:自恃其吃與敏向小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向小

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席,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節選自《為學一首示子侄》)

(1)請解釋句中劃線的字。

①嘗趨百里外趨:

②吾u之福不逮人也材:

(2)翻譯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②吾資之昏不逮人也。

(3)請劃分下面語句的朗讀節奏,只劃一處。

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4)閱讀【甲】、【乙】兩文,分別歸納出“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和“聰與敏者自敗”的

原因。

(5)請從文章內容、寫作手法等方面比較【甲】、【乙】兩文的異同點。

【答案】(1)快步走;通"才",才能

(2)①因此,人家多愿意把書借給我,我也因此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書。②我天資愚

笨,趕不上別人。

(3)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4)宋濂:勤奮好學,不怕艱苦;虛心求教。聰與敏者:不努力學習。

(5)相同點:內容上都是講學習問題:寫作手法上都運用了對比手法。

不同點:表達方式不同,【甲】文以記敘為主,【乙】文以議?侖為主。

【解析】【分析】(1)根據平時對文言詞語的積累并結合句意理解詞語意思,注意“驅”是

古今異義詞,這里是快步走的意思。"材"是通假字,通"才",才能。

(2)注意重點字詞以及常見句式的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①句重點詞語有:“以

是〃,因此;"以〃,介詞,把;“假”,借:“得”,能夠。句意:因此,人家多愿意把書借給

我,我也因此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書。②句重點詞語有:"昏",愚笨:"逮",不及,趕不

上。句譯:我天資愚笨,趕不上別人。

(3)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根據句意劃分朗讀節奏為:人

之為學/有難易乎。

(4)甲文的總結句“蓋余之勤且艱若此”在選文刪掉的部分,這一句交代了“故余雖愚,卒

獲有所聞”的原因,所以在作答時,圍繞“勤”和"艱”回答即可;乙文“聰與敏者自敗”的原

因,用原文語句“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來作答,用自己的語言就是"不學"或"不努力學

習〃。此題考查較為簡單。

(5)從內容、寫作手法、表達方式三個角度作答。兩文都講了學習問題,都運用了對比

手法,但表達方式上有所側重:甲文以記敘為主,乙文以議論為主。甲文敘議結合,以記

敘為主;乙文是典型的議論文,原文中的事例是記敘,但是為論證中心論點服務的,以議

論為主。同此題考查較全面,也比較難。但如果課堂上認真聽講,課下認真復習,對記敘

文和議論文的常考知識點爛熟于心的話,得全分也很容易。正所謂“天下事有難易乎?為

之,則難者亦易矣”。

故答案為:⑴快步走;通"才”,才能

⑵①因此,人家多愿意把書借給我,我也因此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書。②我天資愚笨,

趕不上別人。

⑶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⑷宋濂:勤奮好學,不怕艱苦:虛心求教。晦與敏者:不努力學習。

(5)相同點:內容上都是講學習問題;寫作手法上都運用了對比手法。不同點:表達方式不

同,【甲】文以記敘為主,【乙】文以議論為主。

【點評⑴】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理解的能力。正確理解古文中字詞的意思,是學生學習文

言文必須要具備的能力。學習時一要熟讀強記,二要用心關注古文中詞語在用法上的變

化,比如由本義引申為文中的意思,課文注釋中提到的文言字詞,考到的頻率相當高,不

可不記

⑵本題考查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基本

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

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

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⑶此題考查文言句了?的停頓。在文言文中句了?的停頓大概有句首發語詞、關聯詞語后面要

有停頓;根據語言順序來處理停頓,即主謂之間應停頓,動賓之間應停頓;利用對文意的

理解來確定停頓等幾種常用的技巧。

⑷本題考查對文章主要內容的概括能力。耍概括全文的主耍內容,需耍在文章各個部分尋

找關鍵的詞語,提取關鍵的信息來組織表達。

⑸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答這樣的題,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然后在此基礎上分析文卓寫作手法,最后再從內容和寫作手法等方面進行比較。

【附參考譯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做了,那么困難也變得容易;不做,那么容易也變得

困難。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去學,那么困難也變得容易;不學,那么容易也

變得困難。

我天資愚笨,趕不上別人;我才能平庸,也趕不上別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

等到學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與平庸了。我天資聰明,超過別人一倍:能力也超過別

人一倍,卻不努力去發揮,即與普通人無異。

因此,嗯明與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著聰明與敏捷而不努力學習的

人,是自己毀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

而努力學習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學成的。

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

己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

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謖誰?廬陵歐陽修也。

(節選自《醉翁亭記》)

【乙】

己卯上元,余在俯州①,有老書生數人來過,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

叢之。步城西,入僧含,歷小巷,民夷雜揉,屠沽紛然。歸舍己三鼓矣。合中掩關熟睡,

己再鼾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過②問先生何笑,謹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

更欲遠去③,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

(選自《串上兀夜游》)

【注】①僧州:今海南省僧州市,蘇軾于1097年被貶至此。②過:蘇過,蘇軾的小兒

子。③韓退之釣魚無得,更欲遠去:韓愈《贈候喜》詩說“君欲釣魚須遠去,大魚豈行居

沮1如(淺水處)",韓愈作此詩時,仕途不甚得意,借釣魚寄寓對人事的感慨。

(1)解釋下列劃線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醒能述以文者

②太守調誰

③予欣然叢之

④蓋自笑也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②放杖而笑,就為得失?

(3)【乙】文蘇軾“自笑”和"笑韓退之”的原因各是什么?從中可以看出蘇軾與歐陽修的思

想境界有何共同之處?請聯系【甲】【乙】兩文簡要分析。

【答案】(1)記述:為,是:跟隨;大概

(2)①樹林枝葉茂密成蔭,禽鳥在高處低處鳴叫,(這是)游人離去后禽鳥在歡樂啊。

②(我)放下手杖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

(3)蘇軾的"自笑",是見僧州上兀之夜繁榮、祥和而悠然自得之笑。"笑韓退之"則是笑他

在仕途際遇得失上不夠超脫。由此可見,蘇軾與歐陽修都右.身處逆境卻能因緣自適的曠達

情懷與樂觀精神。

【解析】【分析】(1)平時要多積累文言詞匯,要能結合具體語境,弄清句子的意思來辨

析推斷,揣摩其意思。①述:記述;②謂:為,是;③從:跟從:④蓋:大概。

(2)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句式和重點詞語的正硝理解。去:離開。

(3)結合文章內容,蘇軾被貶脩州,與人出游,所見繁榮、祥和的社會,是一種自得之

笑。笑韓退之是因其仕途上不夠超脫。蘇軾和歐陽修兩人在仕途不順時表現出的時曠達和

樂觀。

故答案為:⑴記述;為,是;跟隨;大概

⑵①樹林枝葉茂密成蔭,禽鳥在高處低處鳴叫,(這是)游人離去后禽鳥在歡樂啊。②

(我)放下手杖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

⑶蘇軾的“自笑”,是見僧州上元之夜繁榮、祥和而悠然自得之笑。“笑韓退之”則是笑他在

仕途際遇得失上不夠超脫。由此可見,蘇軾與歐陽修都有身處逆境卻能因緣自適的曠達情

懷與樂觀精神。

【點評】⑴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詞語意義的理解及知識的遷移能力。解答此題要結合句子

進行理解,詞語的意思可根據知識的積累結合原句進行推斷,考生在平時要注意對常見文

言詞語進仃積累。

⑵本題考查的是重點句子的翻譯。解答此題要遵循翻譯的原則,掌握翻譯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容,譯文要順暢,翻譯時要注意重點詞語和常見句式的正確

理解。

⑶本題考查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解答此題要讀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內容,注意結合

人物的描寫語句進行分析理解0

【附參考譯文】

【乙】己卯年上元節,我在僧州,有幾個老書生過來對我說:“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

能一起出去呢?"我很高興地跟從他們。步行到城西,進入僧舍,走過小巷,漢族和當地少

數民族聚居在一起,屠戶和賣酒者(市井中做生意的人)紛紛攘攘。回到家中已經三更

了。家里的人閉門熟睡,睡得很新甜。我放下手杖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蘇過

問我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韓退之釣魚沒有釣到,還想要到更遠的

地方釣魚,卻不知道在海邊的人也不一定能釣到大魚。

8.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

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

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

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

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皴裂而不知。

全舍,四支他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汰灌,以裳挽覆,久血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冉食,尢

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炸

然若神人:余則編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

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康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厘之下

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

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

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1節選自《送東陽馬生序》)

(1)解釋句子中劃線詞語。

①俟其欣悅

②持該沃灌

(2)下列句子中劃線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計日以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B.從鄉之先達而承天子之寵光

C.是膚破裂而不知久血乃和

D.每假借土臧書之家況才之過土余者乎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4)本文作者是怎樣勸學的?

【答案】(1)等待,等到:熱水

(2)B

(3)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卜.其他的人。

(4)作者現身說法,首先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之后與

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明確告訴馬生,學業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是否努

力,不在條件的優劣和天資的高下。

【解析】【分析】(1)根據平時對文言詞語的積累并結合句意理解詞語意思,注意"湯”

屬于古今異義詞,這里是熱水的意思。

(2)A以:表修飾,不譯/把;B結構助詞,的;C表示轉折關系/表修飾關系;D向/比。

(3)翻譯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關鍵詞語翻譯準確,最后再根

據現代漢語的規范翻譯。以,因為。中,內心。口體之奉:指吃的穿的。故這句話可以翻

譯為: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4)結合文章內容分析,本文第一段主要寫自己求書之難,求師之難;第二段寫自己行

路之難和生活之難以及如今所取得的成就,第三段把太學生的學習優越條件和自己當年的

艱苦進行對比,以此告訴馬生,“其業有不精,鐫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

耳,豈他人之過哉",即學業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是否努力,不在條件的優劣和天

資的高下。由此可知作者勸學的方法是作者現身說法,首先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

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之后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明確告訴馬生,學業是否

有所成就,主要在」?主觀是否努力,不在條件的優劣和大貨的島卜。

故答案為:⑴等待,等到:熱水

⑵B;

⑶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⑷作者現身說法,首先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是,饑寒奔走之苦,之后與太

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明確告訴馬生,學業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是否努力,

不在條件的優劣和天資的高下。

【點評】⑴本題主要考查點是文言詞語的理解。解答詞類題目,一定要先翻譯句子,知道

句意后再解釋詞語,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平時要注意積累

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

⑵本題考行對文言虛詞的理解能力。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對來說較難,要求在平時學

習時一定要認真積累,答題時,一定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據句意解釋詞語含

義。

⑶本題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譯的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的過程中,只要字字對譯,不丟

關鍵字,語句通順就可以拿滿分了。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重點詞語一定要翻譯到位,切忌

漏翻關鍵詞語。

⑷本題考查的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根據題

目的要求和提不的信息梳理內容,找出相關的語句,概括即口」.

9.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甲)

①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小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

也。臨溪血漁,溪深向魚肥;限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歉,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

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②巴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

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

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節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歐陽公②作州之二年,構③亭日"豐樂",自為記,以見其

名之義。既又直④豐樂之東,幾百步,得山之高,構亭曰“醒心",使鞏記之。

②凡公與州賓客者游焉,則必即豐樂以飲。或醉且勞矣,則必即醒心而望,以見夫群山

之相環,云煙之相滋,曠野之無窮,草樹眾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聞,

則其心泗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歸也。噫!其可謂善取樂而山泉之間矣。

③雖然,公之樂,吾能言之。吾君優游而無為于上⑥,吾民給足而無憾于下。公樂

也,一山之隔,一泉之旁,皆公樂哉?乃公寄意于此也。

節選自曾鞏⑦《醒心亭記》

(注釋):①涯:岸邊。②歐陽公:即歐陽修。③構:搭建。④直:當,臨。⑤灑

然:灑脫的樣子,形容毫無拘束。⑥百君:指皇帝;優游:悠閑自得;無為:清靜自然。

⑦曾鞏(1019-1083):北宋敬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應其師歐陽修之托而寫

的。

(1)解釋下面劃線的詞。

①堡僂提攜()

②耳逝乎其所聞()

③非絲非竹()

(2)下列各組劃線詞在句子中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臨溪面漁/則必即醒心面望

B.行者休王樹/所欲有甚王生者(《魚,我所欲也》)

C.以見夫群山之相環/無絲竹之亂耳(《陋室銘》)

D.醒能述以文者/君子深造之以道(《孔孟論學習》)

(3)將選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辭也。

②其可謂善取樂于山泉之間矣。

(4)下列對選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第一段描寫了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第四個場景,充分表現了滁人、賓

客、太守的歡樂。

B.甲文寫滁州的老老少少互相提攜出游,前后呼應,歌聲不斷的情景,正是政通人和的具

體體現,由此可見,歐陽修雖遭貶,但他并不消沉,而是為政一方,造福一方。

C.甲乙兩文都寫了太守的醉和眾賓的歡,都表現了與民同樂的主題,而乙文的景色更富于

變化,更能表現作者愛好游樂的性格。

D.在滁州西南泉水邊,有"豐樂亭"和“醒心亭〃;"醒心亭"在"豐樂亭”的東邊,地勢比“豐樂

亭"高。歐陽修與眾賓客游樂時,一般是在"豐樂亭”飲酒喝茶,有時醉了或感覺疲勞時就到

"醒心亭”去眺望風景。

(5)(甲)文的“太守之樂”與(乙)文中的“公之樂"分別指什么?

【答案】(1)彎腰向背,這里指老人;使......(感到)新(鮮);弦樂器

(2)B

(3)①(那個)臉色蒼老,頭發花白,醉醵醺地坐在人群中間的,是太守喝醉了。②這

大概可以稱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間尋找快樂了。

(4)A

(5)"太守之樂”是指與民同樂,樂民之樂:“公之樂”指國家安定,百姓豐衣足食。

【解析】【分析】(1)此題多古今異義詞,如"新”:使......(感到)新鮮。“絲:弦樂器。

所以千萬不要以今釋古。而“區僂”作為生僻詞的意思,所以說理解好上下文內容(句意)

是作答的關鍵。

(2)A.都是表修飾的連詞。B.前者"在",后者"比”。C.都是主謂之間的助詞,取獨,不

譯。D.都是“用”之意。故選

(3)本題注意下列字詞的翻譯,如“蒼顏〃:臉色蒼老。“頹然”:醉醺醺地。“乎":于。

“其”:這。還有"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其可謂善取樂于山泉之間矣”判斷句

的翻洋。

(4)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都是陪襯太守的樂。主要表現作者與民同樂的情懷。所以

”充分表現了滁人、賓客、太守的歡樂"錯。故選A。

(5)比較閱讀。要想捕捉文事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好兩文,掃清文字障礙,疏通文意,

讀懂內容,這是歸納概括的前提和基礎。甲文的“太守之樂〃即與民同樂,樂民之樂;“公之

樂”可分析“吾君優游而無為于上,吾民給足而無憾于下。公樂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皆公樂哉"幾句,即可得出指國家安定,百姓豐衣足食的答案。

故答案為:(1)彎腰曲背,這里指老人:使......(感到)新(鮮);弦樂器

⑵B;

⑶①(那個)臉色蒼老,頭發花白,醉醴醺地坐在人群中間的,是太守喝醉了。②這大

概可以稱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間尋找快樂了。

⑷A;

(5)“太守之樂”是指與民同樂,樂民之樂;"公之樂"指國家安定,百姓豐衣足食。

【點評】⑴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詞語意義的理解及知識的遷移能力。解答此題要結合句子

進行理解,詞語的意思可根據知識的積累結合原句進行推斷,考生在平時要注意對常見文

言詞語進行積累。

⑵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虛詞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題要求考生注意平時掌握常見虛詞

的意思和用法,注意結合句意進行辨析。

⑶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詞語意義的理解及知識的遷移能力。解答此題要結合句子進行理

解,詞語的意思可根據知識的積累結合原句進行推斷,考生在平時要注意對常見文言詞語

進行積累。

⑷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詞語意義的理解及知識的遷移能力。解答此題要結合句子進行理

解,詞語的意思可根據知識的枳累結合原句進行推斷,考生在平時要注意對常見文言詞語

進行積累。

⑸本題考查考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讀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內容,注意對

文章重點思想情感的歸納和概括。

【附參考譯文】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來去行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而的答應:

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不斷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邊釣

魚,溪水深并且魚肉肥美;用釀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橫七豎八地擺在

面前的,那是太守主辦的宴席。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贏

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鬧的人,是歡樂的賓客們。一個臉色蒼老的老

人,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影散亂,賓客們跟隨太守回去了。樹林里的枝葉茂密成林,鳥

兒到處叫,是游人離開后鳥兒在歡樂地跳躍。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

們的快樂。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啊。辭

了能夠和大家?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呢?

是廬陵歐陽修吧。

在滁州的西南面,一泓泉水的旁邊,歐陽公任知州的第二年,建造了一個名叫"豐樂"的

亭子,井親自作記,以表明這個名稱的由來。不久以后,乂在豐樂亭的東血兒白步,找到

一個山勢較高的地方,建造了一個叫"醒心"的亭子,讓我作記。

每逢歐陽公與州里的賓客們到這里游覽,就肯定要到豐樂亭喝酒。有時喝醉了,就一定

要登上醒心亭眺望。那里群山環抱、云霧相生、曠野無垠、草木茂盛、泉水嘉美,所見到

的美景使人眼花繚亂,所聽到的泉聲使人為之一振。下是心胸頓覺清爽、灑脫而酒醒,更

想久留而不返回了。所以就根據這個緣故給亭命名為“醒心亭”,是取自韓退之的《北湖》

詩。啊,這大概可以稱得上足善于在山水之間尋找快樂,又用所見到的美景來給它命名

吧,這就更有水平了。

盡管這樣,我是能夠說出歐陽公真正的快樂的。我們的皇帝在上悠然自得,無為清靜;

我們的百姓在卜豐衣足食,心無不滿:天卜的學者都能成為良材.:四方的少數民族以及鳥

獸草木等生物都各得其宜。這才是歐陽公真正的快樂啊!一個山角落,一汪清泉水,哪里

會是歐陽公的快樂所在呢?他只不過是在這里寄托他的感想啊!

10.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

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杵長江,浩浩湯湯,橫尢際涯,朝暉夕陰,氣

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

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情

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

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

郁青青。而或長煙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