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岳麓版單元檢測: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_第1頁
高一歷史岳麓版單元檢測: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_第2頁
高一歷史岳麓版單元檢測: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_第3頁
高一歷史岳麓版單元檢測: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_第4頁
高一歷史岳麓版單元檢測: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歷史岳麓必修2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單元檢測(時間:60分鐘分值: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1.古代中國人對牛有著特殊情感,楊柳青年畫等民間風情畫多以牛為題材,民間有“牛郎織女”“太上老君騎牛入函谷關"等傳說……造成這一現象的關鍵原因是()A.君主專制中央集權B.佛教的廣泛傳播C.封建統治者實施愚民政策D.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2.據羅馬時代《克洛米拉農書》記載:糧食收獲量與播種量之比為4~5倍,據13世紀英國的《亨利農書》記載為3倍,而從《齊民要術》看,我國6世紀粟的收獲量為播種量的24~200倍,麥類則為44~200倍。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A.農業的精耕細作技術發達B.科學技術領先世界C.水利灌溉技術先進D.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居世界領先地位3.馬戛爾尼在《英使謁見乾隆紀實》日記中說,中國人“一切思想概念都出不去本國的范圍……他們的書上很少提到亞洲以外的地區”。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源是()A.儒家思想的保守性B.小農經濟的封閉性C.交通、通訊工具的落后D.政府禁絕海外貿易4.西歐中世紀的農戶如法國的農戶每份地是13公頃,折195市畝;而秦漢時期中國自耕農的理想份地是“百畝之田”,相當于31市畝。由此分析錯誤的是()A.說明中國是小農經濟,生產規模小B.是中國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方式的表現C.導致鐵犁牛耕的使用D.說明中國耕地承受的人口壓力大5.《詩經·齊風·甫田》記載:井田由于“民不肯盡力”,到處是“維莠驕驕"“維莠桀桀”的叢生茂草,一幅“公田不治”的景象.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不包括()A.周王室的衰微B.私田的大量開墾C.兼并戰爭頻繁D.土地轉讓的停滯6.“井田廢,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耕者之田資于富民,富民之家地大業廣……是以田者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強;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窮餓而無告.”蘇軾認為廢井田()A.促使土地數量增加B.有效遏制土地兼并C.有利社會合理分工D.加大社會貧富差距7.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構想:“以實在田土均之,人戶一千六十二萬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戶授田五十畝……則天下之田自無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紛紛。”這里他針對的社會問題是()A.均田制破壞B.土地兼并C.賦稅沉重D.重農抑商8.《韓非子》中有一個故事:“魯人善織屨(麻等織成的單底鞋),妻善織縞,而欲徙于越.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以子之所長,游于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睆闹形覀兛梢垣@得的信息有()①戰國時期已經有了私人手工業②材料中的手工業者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③當時手工業者可以自由流動④手工業者受到歧視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9.唐詩“如何織紈素,自著藍縷衣";“舞罷復裁新,豈思勞者苦?”反映的社會現實是()A.手工業者地位低下B.絲織業規模擴大C.小農經濟自給自足D.官府壟斷絲織業10.南宋時,民間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到了明清時期,“湖廣熟,天下足"“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的諺語十分流行。這一變化反映的實質問題是()A.經濟重心已經向中部移動B.江浙一帶的農業開始轉型C.太湖流域經濟開始大衰退D.江浙地區不再是經濟重心11.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陽收盡枝頭露,烘綻青囊翻白絮,田婦攜筐采得歸,渾家指作機中布。大兒來覓襦,小兒來覓褲。半擬償私債,半擬輸官賦."下列描述與材料不符的是()A.農戶植棉日益普遍B.農民負擔沉重的債務和賦稅C.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D.家庭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12.(2013·天津文綜)“從宋代起,棉花開始成為一種重要紡織原料……到了元代,絲、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過了麻.”出現這些變化的前提條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廣B.棉紡織技術的改進C.商品經濟的發展D.棉花成為經濟作物13.唐朝前期的長安城實行嚴格的坊市管理,下列可以作為其直接證據的是()A.天子至尊,皇權至上B.“今朝半醉歸草市,指點青簾上酒樓”C.“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張"D.“勒坊內開門,向街門戶,悉令閉塞”14.宋仁宗景祐年間,允許臨街開設邸店,商人只要納稅就可以到處開設商店.熙寧年間,開封府的鼓樓已不再擊鼓,京師的警衛也不再執行夜巡制度.材料說明()A.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B.“重農抑商"政策被停止了C.城市的職能發生了變化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15.明朝李鼎在《李長卿集》中描述:“燕、趙、秦、晉、齊、梁、江淮之貨,日夜商販而南;蠻海、閩廣、豫章、楚、甌越、新安之貨,日夜商販而北?!边@主要反映了明代()A.工商業市鎮的興起B.貨幣經濟占據主導C.國內物資交流頻繁D.形成區域商人群體16.元稹詩云:“求珠駕滄海,采玉上荊衡;北買黨項馬,西擒吐蕃鸚;炎洲布火浣,蜀地錦織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費,不計遠近程,經游天下遍,卻到長安城。"此詩主要反映了()A.西漢商業貿易發展盛況B.區域性商人群體的興起C.唐代各地經濟聯系加強D.唐朝百姓生活富裕安康17.明朝有人描述在廣東大庾嶺所見:“蓋北貨過南者,悉皆金帛輕細之物;南貨過北者,悉皆鹽鐵粗重之類。過南者月無百馱,過北者日有數千.”這表明當時()A.嶺南經濟發展程度高于北方B.嶺南是商人活動的主要地區C.以物易物是商貿的主要方式D.區域差異造成長途貿易興盛18.以下選項是某歷史學習小組在探究“古代中國經濟發展史話”時引用的內容.其中不符合史實的是()A.漢朝以后,鐵犁、牛耕得到廣泛的推廣應用B.唐制瓷業技術高超,已形成獨立的生產部門C.宋代“市”突破時間、空間限制,形成街市D.明清兩朝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貿易19.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記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無游手之人,今去農而游手趁食(謀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農。”據此可知()A.工商業的發展造成了農業的衰退B.工商業的發展導致了社會結構的變動C.財富分配不均引起貧富分化加劇D.無業游民增加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20.乾隆時期來華的馬戛爾尼曾說:“中華帝國只是一艘破敗不堪的舊船,因為幸運地有了幾位謹慎的船長才使它在近150年間沒有沉沒?!睂е轮腥A帝國“破敗不堪”的最主要原因是()A.封建制度衰落,落后于世界潮流B.清朝政治腐敗,軍備廢弛C.土地兼并嚴重,農民起義不斷D.自然經濟占主導,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21.中國是世界上農業發源地之一,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先民創造了輝煌的農業文明。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有人說,如果不懂得小農經濟,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國歷史。小農經濟在古代詩作中有充分的反映。例如: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南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材料二有學者提出,大體而言,從春秋戰國時期到隋唐時期幾乎是純粹的自然經濟;自宋元時期,一種新型經濟的發展實際上已經在自然經濟的“死水”中泛起了“微瀾”;到了明清時期,在我國江南地區又出現了一種與自然經濟完全相悖的新經濟的萌芽。材料三史載,16~18世紀出現了中國瓷器外銷歐洲的高峰,當時歐洲的皇室、貴族和富有人家競相購買中國瓷器.對此,一位西方收藏家評論道:“有著數千年傳統的中國瓷器,對整個歐洲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18世紀末中國瓷器外銷卻走向衰落.這固然和歐洲制瓷業的興起、競爭有關,另一方面,也和當時中國政府實行的政策有關。這一政策不僅限制了中國瓷器外銷,更嚴重制約了中國制瓷業的發展.(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狀況,并分析中國古代農業發達的原因。(5分)(2)據材料二分析宋元時期的“新型經濟”指什么?列舉其泛起“微瀾”的表現.(6分)(3)西方收藏家稱中國瓷器“有著數千年傳統",其根據何在?請用史實印證。(注意:舉出1例即可)根據材料三分析,18世紀末中國瓷器外銷走向衰落的國內因素是什么?(5分)(4)綜合上述材料,應如何認識中國古代的農耕文明?(4分)22.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醒世恒言》敘述:明朝浙江淳安縣的一個小地主,依靠仆人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數千金,于是購置田產,成為大地主。又有蘇州王憲,出生于大地主家庭,經營了一個玉器店鋪,更富裕了.材料二新都(新安)勤儉甲天下……青衿士子在家閑,走長途而赴京試,則短褐至玕,芒鞋淅足,以一傘自攜,而吝輿馬之費.問之則皆千萬金家也?;杖怂拿裣虡忝?,其起家以資雄閭里,非數十百萬不稱富也,有自來矣.——顧炎武《肇域志·徽州府》材料三《鄭氏規范》介紹,大地主鄭氏家族的條規規定:“佃人用貨幣折租.”材料四《清代全史》敘述:杭州人張瀚的祖先在成化末年(明朝)購織機一張從事紡織,織布精良,“每一下機,人爭鬻之”,因此獲利甚多,后來織機發展到二十余張。請回答:(1)以上材料提及的人物從事的經濟活動有哪幾種?(3分)(2)這幾種經濟活動對我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分別產生了什么影響?(6分)(3)材料二中,顧炎武認為徽商發財致富的原因有哪些?徽商發財致富反映了明清經濟發展的什么特點?(5分)(4)哪一種經濟活動是當時社會經濟的主流?產生這種情況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參考答案1答案:D2答案:A解析:依材料數據可知中國古代糧食的收益率高出古羅馬,這主要得益于中國傳統農業精耕細作的優勢,依靠生產工具和勞動技術的不斷提高,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所以選A項.3答案:B解析:題干材料中中國人“一切思想概念都出不去本國的范圍”等,反映了中國古代的封閉性與保守性,這正是小農經濟的影響.4答案:C解析:鐵犁牛耕的使用始于春秋戰國時期,故C項分析錯誤.其余各項均符合史實。5答案:D解析: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土地私有制出現,土地買賣也出現了;由于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戰亂頻繁,由此井田制逐漸瓦解,公田漸趨荒蕪。由此可知A、B、C三項的表述均是題干材料表述的現象出現的原因.6答案:D解析:本題關鍵詞是“井田廢(即廢井田)”,有田者(土地所有者)“以至于富強",耕者(貧民)“以至于窮餓而無告”判斷,蘇軾強調的是廢井田加大了社會的貧富差距.7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以實在田土均之……自無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紛紛”來判斷黃宗羲是針對土地兼并問題而提出這一構想的。8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手工業發展概況,材料反映了魯人夫妻從事紡織業,意欲前往越地經營,據此判斷,①②③符合題意。而④并未在材料中體現出來。9答案:A10答案:B解析:從題干信息“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可以看出明清時期江浙一帶出現農業區域化的特點,在這些地區,農產品大量投放市場,專業性的工商業市鎮出現,故選B項。11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容易判斷,在明代中葉以前,官營手工業長期居主導地位,故D項說法不正確。12答案:B解析:元代棉紡織家黃道婆對紡織工藝進行革新,創造了新式紡車,推廣了棉紡織技術,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棉紡織業的發展,棉布逐漸成為當時民眾的主要衣料,因此正確答案為B項.政府的大力推廣是促使棉紡織業發展的有利條件,但不是“前提條件”,故A項不符合題意.棉紡織業的發展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但商品經濟的發展不能構成“棉花的重要性超過了麻"的前提條件,C項錯誤。棉花在開始成為紡織原料的時候,就已經是經濟作物,故排除D項。13答案:D解析:A項與材料中的經濟現象無直接關系.B、C兩項中的“草市”“夜市”的信息與唐朝時期的史實不符,正確答案是D項。14答案:C解析:整個封建社會一直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據此排除A、B兩項。受傳統經濟政策的影響,商人的身份地位一直不高,且D項在題干材料中無從體現,排除D項。城市的職能在最初以政治職能或軍事職能為主,從材料可以看出,其經濟職能的色彩開始強化,故C項正確。15答案:C解析:從題干材料可知,明代南北方商品交流頻繁,故應選C項。16答案:C解析:元稹為唐代詩人,排除A項;B項所述現象直到明清時代才出現,排除B項;D項與史實不符.題干材料反映了東西南北各地的商品交流,反映了唐代各地經濟聯系加強,故選C項。17答案:D解析:解答本題可以采用排除法.明朝時期,嶺南經濟發展程度低于北方,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的是長江中下游地區,A項錯誤。B項不符合史實。明朝白銀已經成為最主要的貨幣,貨幣經濟已經成為最主要的商貿方式,C項錯誤。材料反映了“北貨”與“南貨”的差異,說明了D項正確.18答案:D19答案:B解析:題干反映了明后期松江人絕大部分棄農而從事工商業活動的經濟現象,B項正確;A、C、D三項在題干中無從反映.20答案:A21答案:自給自足,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精耕細作、修建水利工程、統治階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