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滬科版同步經典題精練之群落是多物種種群形成的復雜空間結構_第1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滬科版同步經典題精練之群落是多物種種群形成的復雜空間結構_第2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滬科版同步經典題精練之群落是多物種種群形成的復雜空間結構_第3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滬科版同步經典題精練之群落是多物種種群形成的復雜空間結構_第4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滬科版同步經典題精練之群落是多物種種群形成的復雜空間結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58頁(共58頁)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中生物滬科版(2020)高二同步經典題精練之群落是多物種種群形成的復雜空間結構一.選擇題(共12小題)1.(2025?鄭州模擬)我國擁有悠久的農業文明史。古籍中描述了很多體現勞動人民偉大智慧的農作行為。下列描述所體現的生態原理,錯誤的是()A.“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體現了非生物因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B.“種棉沒巧,勤除雜草”描述了要及時清除田中的雜草,體現了種間競爭對生物的影響 C.“慎勿于大豆地中雜種芝麻,扇地兩傷,而收菲薄”描述了兩種植物相互干擾導致不能充分生長,體現了這兩種植物沒有共同的生態位 D.“凡美田之法,綠豆為上,小豆次之”描述了豆類等植物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原因是與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能進行生物固氮2.(2025?云城區模擬)唐代元稹《田野狐兔行》中描述:種豆耘鋤,種禾溝甽。禾苗豆甲,狐骨兔翦……日暗天寒,禾稀豆損。鷹犬就烹,狐兔俱哂?!毕铝嗅槍@一景象的分析正確的是()A.氣候影響禾、豆的種群數量,屬于密度制約因素 B.禾、豆、鷹犬和狐兔及其無機環境構成生態系統 C.該生態系統中的狐和兔的種間關系為捕食和競爭 D.獵殺鷹犬會使狐、兔的數量先增加后趨于穩定3.(2025?馬鞍山模擬)馬鞍山市當涂縣某產業園生態養蟹采用的是“稻—蟹共養”模式。螃蟹在稻田活動可以增加土壤通氣性,同時螃蟹以雜草、害蟲、腐殖質等為食,其排泄物可以為水稻提供肥料。最終實現稻、蟹同豐收,顯著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應。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碳、氮等元素在稻田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復 B.“稻—蟹共養”模式能提高經濟收益,但不能提高能量傳遞效率 C.螃蟹是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與害蟲既有種間競爭又有捕食關系 D.研究螃蟹的生態位,需要研究螃蟹的棲息地、食物及出生率等4.(2024秋?和平區校級期末)某研究小組開展了對“塞罕壩”某湖泊污染問題的研究,他們首先選取了該湖泊中5種不同的生物A、B、C、D、E,并分析了它們消化道內的食物組成;然后又請當地湖泊研究所的專家對這5種生物體內2種污染物的含量進行了測定,如表所示。下列相關分析正確的是()生物種類消化道內食物組成千克重污染物含量/mg汞某種殺蟲劑A魚(甲)魚(乙)7896B河蚌水蚤、小球藻2557C小球藻/35D魚(乙)水蚤1031E水蚤小球藻5mA.據表推測,E和B之間是捕食關系 B.E的殺蟲劑含量m的范圍是5<m<31 C.該地區可種植能大量吸收汞的植物,無需定期收割 D.可選擇熱帶雨林中繁殖能力強的植物混合種植在塞罕壩以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5.(2025?蓬江區校級模擬)硅藻和青島大扁藻均為單細胞藻類。研究人員研究了不同濃度的營養鹽(含氮、磷、鐵的鹽)總體水平對硅藻和青島大扁藻混合培養時的生長的影響。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可以采用抽樣檢測法統計硅藻和青島大扁藻的細胞密度 B.由圖可知,硅藻更適宜在低鹽溶液中生長 C.由圖可知,青島大扁藻更適宜在富營養化的水體中生長 D.營養鹽濃度會影響兩種藻類的種間競爭強度6.(2024秋?天津期末)烏柏是一種亞熱帶樹木,跳甲幼蟲對烏柏根的取食可誘導葉產生揮發物質。該物質能夠吸引跳甲成蟲取食,當跳甲成蟲數量較多時,取食葉片會引起根部淀粉含量的減少,進而使幼蟲存活率降低。下列分析錯誤的是()A.揮發物質是一種化學信息 B.揮發物質對跳甲成蟲有利 C.揮發物質能調節種間關系 D.題中調節過程存在正反饋調節7.(2024秋?石景山區期末)某地區發現一種原產于南美洲的地中海實蠅,與本地實蠅共同寄生于同種水果中。地中海實蠅被列入我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地中海實蠅與本地實蠅屬于同一種群 B.地中海實蠅入侵初期與本地實蠅形成原始合作關系 C.用寄生蜂防治地中海實蠅,屬于生物防治 D.隨地中海實蠅數量增長,本地實蠅的數量呈“J”形增長8.(2024秋?撫順校級期末)下列關于生物群落的敘述,錯誤的是()A.群落隨季節或氣候變化會呈現不同的季相 B.生物群落的物種組成能反映生物群落類型的差異 C.不同類型的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具有與對應環境相適應的特征 D.過度放牧會改變草原群落的物種組成,但不會改變草原群落的優勢物種9.(2024秋?益陽期末)長白山北坡從山麓到山頂依次出現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岳樺林和高山凍原。針闊葉混交林中的喬木層有紅松、紅皮云杉、白樺等多種植物,在林冠層生活著小杜鵑、大杜鵑、黑枕黃鸝等鳥類。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森林中鳥類的垂直分層只取決于食物條件 B.小杜鵑主要生活在林冠層,這是小杜鵑的生態位 C.從山麓到山頂依次出現不同的森林類型是群落的垂直結構 D.要調查北坡某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及其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10.(2024秋?益陽期末)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A.誘蟲器采集小動物是利用了土壤小動物趨光、趨濕、避高溫的習性 B.調查土壤中小動物豐富度時采集的方法有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 C.調查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時可采用抽樣檢測法 D.標記重捕法調查動物種群密度時,標記物脫落會導致種群密度估算值偏小11.(2024秋?益陽期末)“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些詩句描繪了荷塘的生動景致。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荷塘中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全部生物共同構成荷塘生物群落 B.受驚后鷗鷺起飛時的鳴叫聲屬于生態系統的物理信息 C.蜻蜓能幫助荷花傳粉,蜻蜓采食荷花的花蜜有助于物質循環 D.影響荷塘中鷗鷺等鳥類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溫度和棲息空間12.(2024秋?武漢期末)單一樹種的純林模式土壤肥力會衰退,為持續發展,研究者對人工林進行間伐(有選擇地砍伐部分樹木)和混交(兩種以上樹木交錯生長)改造后,并調查土壤動物的類群、密度、凋落物分解情況。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調查土壤動物豐富度,可以指示土壤肥力的變化 B.間伐和混交改造增加土壤動物豐富度和種群密度 C.不同土壤動物占有不同的生態位,使土壤肥力變化不同 D.凋落物被分解,含氮有機物轉變為無機物,體現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二.解答題(共3小題)13.(2025?山西開學)鯨頭鸛是生活在沼澤地帶的獨特鳥類,因其巨大的頭和木靴子樣厚而大的嘴而得名。鯨頭鶴常以小鱷魚、甲魚、鯰魚、水蛇等為食。由于棲息地遭到破壞、人為干擾和捕獵,導致其數量受到嚴重威脅,現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于易危保護等級?;卮鹣铝袉栴}:(1)為了解鯨頭鸛的年齡結構,需調查。(2)由于人類活動使該沼澤地受到嚴重污染,導致多種魚類大量死亡,在相關部門的凈化處理下,沼澤地環境逐步恢復正常,這表明,該群落演替類型為。(3)鯨頭鸛與鷺或鵜鶘在食物種類上有相似之處,其生態位是否完全相同?;請說明理由:。(4)由題干信息分析,鯨頭鸛與小鱷魚之間是關系,對彼此而言,它們都是影響另一種群密度的(填“密度”或“非密度”)制約因素。鯨頭鸛數量增加導致小鱷魚數量減少,請推測鯨頭鸛造成小鱷魚減少的原因最可能是。14.(2024秋?梅河口市校級期末)零增長線又稱生態位邊界,是一種生物在利用某些必需資源時能生存和繁殖的邊界線。線上每一個點所對應的資源組合僅允許種群維持自身大小不變,若資源組合低于這個范圍,則一段時間后,種群無法生存和繁殖。為探究同一地區梅尼小環藻和美麗星桿藻兩個物種在不同的資源組合情況下能否共存,科學家分別研究了兩個物種對兩種必需資源的零增長線,如圖實線所示。已知其余條件均充足且適宜,請回答以下問題:(1)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研究植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等方面(寫出兩點即可)。(2)若初始環境資源處于A點且沒有資源補充,在兩種群共存的情況下,初始一段時間內,美麗星桿藻種群年齡結構處于型。(3)環境資源處于區域②時,在種間競爭中處于劣勢,主要限制因素是。(4)若兩種群只在區域④實現了共存,環境資源處于B點時,種間競爭中梅尼小環藻將獲勝,原因是。由此推斷,兩物種同時出現在該地的情況下,一段時間內環境資源處于區域(填序號)時,該地梅尼小環藻將被淘汰。15.(2024秋?東城區期末)氣候變暖導致全球物種的分布范圍發生變化,許多低海拔地區的物種向高海拔處遷移,其中動物向高海拔遷移速度比植物快。科研人員將低海拔食草昆蟲轉移到高山草地上,研究遷移對生物群落的影響。(1)低海拔地區食草昆蟲遷移至高海拔地區,其與高山草地的食草動物間形成了關系。二者在高山草地中占據的位置、資源及其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稱為它們各自的,其可能會發生重疊。(2)圖1中的結果表明將低海拔食草昆蟲轉移到高山草地上能夠降低高山植物的生物量,增加物種豐富度,依據是。(3)進一步測定高山草地不同高度的植物干重變化,圖2結果顯示遷移后高山草地群落的(填“上層”或“下層”)植物生物量損耗較大,遷移可能改變了群落的(填群落特征)。(4)研究還發現,食草昆蟲遷移后,取食偏好于高山草地的原有優勢物種。綜合(3)的信息,推測低海拔食草昆蟲遷移能夠增加高山草地群落物種豐富度的原因是.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中生物滬科版(2020)高二同步經典題精練之群落是多物種種群形成的復雜空間結構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CDBBBDCDDCD題號12答案D一.選擇題(共12小題)1.(2025?鄭州模擬)我國擁有悠久的農業文明史。古籍中描述了很多體現勞動人民偉大智慧的農作行為。下列描述所體現的生態原理,錯誤的是()A.“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體現了非生物因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B.“種棉沒巧,勤除雜草”描述了要及時清除田中的雜草,體現了種間競爭對生物的影響 C.“慎勿于大豆地中雜種芝麻,扇地兩傷,而收菲薄”描述了兩種植物相互干擾導致不能充分生長,體現了這兩種植物沒有共同的生態位 D.“凡美田之法,綠豆為上,小豆次之”描述了豆類等植物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原因是與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能進行生物固氮【考點】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生態位為是指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窘獯稹拷猓篈、“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體現了非生物因素(水和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的影響,A正確;B、棉花和雜草之間屬于種間競爭關系,“種棉沒巧,勤除雜草”描述了要及時清除田中的雜草,體現了種間競爭對生物的影響,B正確;C、大豆和芝麻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雜種植,說明兩物種有共同的生態位,C錯誤;D、“凡美田之法,綠豆為上,小豆次之”,豆類等植物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是因為與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能進行生物固氮,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植物可利用的含氮化合物,D正確。故選:C?!军c評】本題考查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等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生態原理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的理解,以及對相關概念的掌握能力。2.(2025?云城區模擬)唐代元稹《田野狐兔行》中描述:種豆耘鋤,種禾溝甽。禾苗豆甲,狐骨兔翦……日暗天寒,禾稀豆損。鷹犬就烹,狐兔俱哂。”下列針對這一景象的分析正確的是()A.氣候影響禾、豆的種群數量,屬于密度制約因素 B.禾、豆、鷹犬和狐兔及其無機環境構成生態系統 C.該生態系統中的狐和兔的種間關系為捕食和競爭 D.獵殺鷹犬會使狐、兔的數量先增加后趨于穩定【考點】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分兩類,一類是密度制約因素,即影響程度與種群密度有密切關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傳染病等;另一類是非密度制約因素,即影響程度與種群密度無關的因素,氣候、季節、降水等的變化,影響程度與種群密度沒有關系,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解答】解:A、氣候影響禾、豆的種群數量,氣候因素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不是密度制約因素,因為密度制約因素是通過影響種群密度進而影響種群數量,而氣候對種群數量的影響與種群自身密度無關,A錯誤;B、生態系統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無機環境構成的,禾、豆、鷹犬和狐兔只是部分生物,缺少分解者等其他生物,不能構成生態系統,B錯誤;C、狐和兔都以禾、豆等植物為食,存在競爭關系,但不存在捕食關系,C錯誤;D、鷹犬是狐和兔的天敵,獵殺鷹犬后,狐和兔因缺少天敵,數量會先增加,隨后由于種內斗爭加劇以及食物資源等限制,數量會趨于穩定,D正確。故選:D?!军c評】本題考查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以及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等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生態系統相關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以及運用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3.(2025?馬鞍山模擬)馬鞍山市當涂縣某產業園生態養蟹采用的是“稻—蟹共養”模式。螃蟹在稻田活動可以增加土壤通氣性,同時螃蟹以雜草、害蟲、腐殖質等為食,其排泄物可以為水稻提供肥料。最終實現稻、蟹同豐收,顯著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應。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碳、氮等元素在稻田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復 B.“稻—蟹共養”模式能提高經濟收益,但不能提高能量傳遞效率 C.螃蟹是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與害蟲既有種間競爭又有捕食關系 D.研究螃蟹的生態位,需要研究螃蟹的棲息地、食物及出生率等【考點】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研究能量流動實踐意義.【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窘獯稹拷猓篈、該生態系統有農產品的輸出,故碳、氮等元素在稻田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不能完全實現循環往復,A正確;B、“稻—蟹共養”模式能提高經濟效益,是通過實現能量的多級利用來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傳遞效率,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一般是10%﹣20%,B正確;C、螃蟹以雜草、害蟲、腐殖質等為食,與害蟲存在捕食關系,不存在種間競爭關系,C錯誤;D、研究螃蟹的生態位,需要研究螃蟹的棲息地、食物及天敵等(而不是出生率等),D錯誤。故選:B?!军c評】本題考查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以及生態位等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生態系統相關知識的理解和綜合運用能力。4.(2024秋?和平區校級期末)某研究小組開展了對“塞罕壩”某湖泊污染問題的研究,他們首先選取了該湖泊中5種不同的生物A、B、C、D、E,并分析了它們消化道內的食物組成;然后又請當地湖泊研究所的專家對這5種生物體內2種污染物的含量進行了測定,如表所示。下列相關分析正確的是()生物種類消化道內食物組成千克重污染物含量/mg汞某種殺蟲劑A魚(甲)魚(乙)7896B河蚌水蚤、小球藻2557C小球藻/35D魚(乙)水蚤1031E水蚤小球藻5mA.據表推測,E和B之間是捕食關系 B.E的殺蟲劑含量m的范圍是5<m<31 C.該地區可種植能大量吸收汞的植物,無需定期收割 D.可選擇熱帶雨林中繁殖能力強的植物混合種植在塞罕壩以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考點】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生物富集;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此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有:C小球藻→E水蚤→D小魚→A大魚、C小球藻→E水蚤→B河蚌、C小球藻→B河蚌,因此表中生物可形成3條食物鏈?!窘獯稹拷猓篈、據表中的統計結果可知,小球藻是生產者,再根據消化道中的食物組成確定消費者的類型判斷,小球藻被水蚤和河蚌所捕食,而水蚤又是魚(乙)和河蚌的食物,魚(乙)又被魚(甲)所捕食,由此可確定食物鏈:。其中河蚌(B)和水蚤(E)的關系是捕食和競爭,A錯誤。B、E又被D捕食,因此推測E的殺蟲劑含量在C、D的殺蟲劑含量之間,故m的范圍是5<m<31,B正確。C、汞是重金屬,在生物體內很難分解,并且通過食物鏈富集,對能大量吸收汞的植物定期收割并進行無害化處理主要是防止植物枯枝死亡腐爛后,通過微生物分解汞再度回到水體,造成二次污染,C錯誤。D、應注意選擇多種當地生長較旺盛的物種混合種植,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外地引入的物種不適應環境導致的失敗,D錯誤。故選:B?!军c評】本題考查群落和生態系統的相關內容,要求學生能結合所學知識正確作答。5.(2025?蓬江區校級模擬)硅藻和青島大扁藻均為單細胞藻類。研究人員研究了不同濃度的營養鹽(含氮、磷、鐵的鹽)總體水平對硅藻和青島大扁藻混合培養時的生長的影響。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可以采用抽樣檢測法統計硅藻和青島大扁藻的細胞密度 B.由圖可知,硅藻更適宜在低鹽溶液中生長 C.由圖可知,青島大扁藻更適宜在富營養化的水體中生長 D.營養鹽濃度會影響兩種藻類的種間競爭強度【考點】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分析題圖可知,在不同濃度營養鹽條件,培養一段時間后,兩種藻類的數量均不再上升,說明兩種藻類種群的K值均受營養鹽濃度影響,其中青島大扁藻更適宜在富營養化的水體中生長。【解答】解:A、對于單細胞藻類,可以采用抽樣檢測法統計硅藻和青島大扁藻的細胞密度,A正確;B、由圖可知,硅藻在高鹽、對照(正常濃度)、低鹽中的穩定后的細胞密度分別100×106、120×106、50×106個/mL,故對照組(正常濃度)更適宜硅藻生長,B錯誤;C、由圖可知,青島大扁藻在高鹽溶液中比硅藻生長繁殖更加快速,故青島大扁藻更適宜在富營養化(氮、磷元素含量高)的水體中生長,C正確;D、兩種藻類在利用營養鹽上存在競爭關系,故營養鹽濃度會影響兩種藻類的種間競爭強度,D正確。故選:B?!军c評】本題主要考查種群、群落等相關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熟練應用的能力。6.(2024秋?天津期末)烏柏是一種亞熱帶樹木,跳甲幼蟲對烏柏根的取食可誘導葉產生揮發物質。該物質能夠吸引跳甲成蟲取食,當跳甲成蟲數量較多時,取食葉片會引起根部淀粉含量的減少,進而使幼蟲存活率降低。下列分析錯誤的是()A.揮發物質是一種化學信息 B.揮發物質對跳甲成蟲有利 C.揮發物質能調節種間關系 D.題中調節過程存在正反饋調節【考點】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專題】信息轉化法;種群和群落.【答案】D【分析】結合題干信息“跳甲幼蟲對烏柏根的取食也可誘導葉產生揮發物質,能夠吸引跳甲成蟲取食,當跳甲成蟲數量較多時,取食葉片會引起根部淀粉含量的減少,進而使幼蟲存活率降低”可知,烏柏與跳甲間關系的調控體現出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功能,對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平衡起重要作用?!窘獯稹拷猓篈、揮發物質是一種化學信息,A正確;B、根據題干信息,跳甲幼蟲對烏柏根的取食可誘導葉產生揮發物質。該物質能夠吸引跳甲成蟲取食,說明揮發物質對跳甲成蟲有利,B正確;C、結合題干信息“跳甲幼蟲對烏柏根的取食也可誘導葉產生揮發物質,能夠吸引跳甲成蟲取食,當跳甲成蟲數量較多時,取食葉片會引起根部淀粉含量的減少,進而使幼蟲存活率降低”可知,烏柏與跳甲間關系的調控體現出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功能,C正確;D、題中調節過程存在負反饋調節,D錯誤。故選:D?!军c評】本題考查學生群落的種間關系,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提取題干信息,難度不大。7.(2024秋?石景山區期末)某地區發現一種原產于南美洲的地中海實蠅,與本地實蠅共同寄生于同種水果中。地中海實蠅被列入我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地中海實蠅與本地實蠅屬于同一種群 B.地中海實蠅入侵初期與本地實蠅形成原始合作關系 C.用寄生蜂防治地中海實蠅,屬于生物防治 D.隨地中海實蠅數量增長,本地實蠅的數量呈“J”形增長【考點】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種間關系(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兩種生物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與根瘤菌;人體中的有些細菌;地衣是真菌和藻類的共生體。(2)捕食(此長彼消、此消彼長):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現象。如:兔以植物為食;狼以兔為食。(3)種間競爭(你死我活):兩種或更多種生物共同利用同樣的有限資源和空間而產生的相互排斥的現象。如:大小草履蟲;水稻與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勞而獲):一種生物從另一種生物(宿主)體液、組織或已消化的物質中獲取營養并通常對宿主產生危害。(5)原始合作(互惠):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時,雙方都受益,但分開后,各自也能獨立生活。例如??讨诩木有返臍ぢ萆?。【解答】解:A、種群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地中海實蠅原產于南美洲,與本地實蠅來源不同,不屬于同一種群,A錯誤;B、原始合作是指兩種生物共同生活時,雙方都受益,但分開后,各自也能獨立生活。地中海實蠅與本地實蠅共同寄生于同種水果中,它們之間是競爭關系,并非原始合作關系,B錯誤;C、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物種間的相互關系,以一種或一類生物抑制另一種或另一類生物。用寄生蜂防治地中海實蠅,是利用寄生蜂與地中海實蠅之間的寄生關系來控制地中海實蠅的數量,屬于生物防治,C正確;D、“J”形增長是在理想條件下(食物和空間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等)種群數量的增長方式。隨著地中海實蠅數量增長,會與本地實蠅競爭資源等,本地實蠅生存環境變差,其數量不會呈“J”形增長,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通過地中海實蠅這一外來入侵物種,考查了種群、種間關系以及生物防治等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相關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能力,要求學生能夠準確判斷不同生物之間的關系以及防治措施的類型。8.(2024秋?撫順校級期末)下列關于生物群落的敘述,錯誤的是()A.群落隨季節或氣候變化會呈現不同的季相 B.生物群落的物種組成能反映生物群落類型的差異 C.不同類型的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具有與對應環境相適應的特征 D.過度放牧會改變草原群落的物種組成,但不會改變草原群落的優勢物種【考點】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群落的主要類型;群落的概念和物種組成.【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群落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所有生物;物種組成是區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生物既能適應環境,也能影響環境,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窘獯稹拷猓篈、群落的外貌和結構會隨著季節或氣候變化而發生有規律的變化,會呈現出不同的季相,A正確;B、群落類型劃分的主要依據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種組成的差異,故生物群落的物種組成能反映生物群落類型的差異,B正確;C、生物與環境是相適應的,不同類型的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具有與對應環境相適應的特征,C正確;D、過度放牧會改變草原群落的物種組成,也會改變草原群落的優勢物種,D錯誤。故選:D?!军c評】本題考查群落的相關內容,要求學生能結合所學知識正確作答。9.(2024秋?益陽期末)長白山北坡從山麓到山頂依次出現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岳樺林和高山凍原。針闊葉混交林中的喬木層有紅松、紅皮云杉、白樺等多種植物,在林冠層生活著小杜鵑、大杜鵑、黑枕黃鸝等鳥類。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森林中鳥類的垂直分層只取決于食物條件 B.小杜鵑主要生活在林冠層,這是小杜鵑的生態位 C.從山麓到山頂依次出現不同的森林類型是群落的垂直結構 D.要調查北坡某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及其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考點】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群落的空間結構.【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答案】D【分析】生態位是指一個種群在生態系統中,在時間空間上所占據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與作用。【解答】解:A、森林的垂直結構為不同的鳥類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環境,故森林中鳥類的垂直分層取決于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A錯誤;B、生態位不僅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還包括占用資源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不能僅根據生活區域就判斷小杜鵑的生態位,B錯誤;C、從山麓到山頂依次出現不同的森林類型,不是群落的垂直結構,C錯誤;D、生態位是指一個種群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在時間、空間上所占據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和作用,要調查北坡某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及其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群落的結構特征,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10.(2024秋?益陽期末)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A.誘蟲器采集小動物是利用了土壤小動物趨光、趨濕、避高溫的習性 B.調查土壤中小動物豐富度時采集的方法有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 C.調查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時可采用抽樣檢測法 D.標記重捕法調查動物種群密度時,標記物脫落會導致種群密度估算值偏小【考點】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調查土壤中身體微小的生物不適合用樣方法和標記重捕法,而采用取樣器取樣法,樣方法可用于調查植物的豐富度。觀察肉眼難以識別的小動物可使用放大鏡;統計土壤動物豐富度的方法有: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解答】解:A、利用土壤小動物趨暗、趨濕、避高溫等特性,可設計誘蟲器收集,A錯誤;B、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中,采集的方法為取樣器取樣法,統計的方法有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B錯誤;C、酵母菌數量較多,調查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時可采用抽樣檢測法,C正確;D、據種群中的個體數=第一次捕獲數×第二次捕獲數÷重捕中帶有標記的個體數,標記物脫落會導致種群密度估算值偏大,D錯誤。故選:C?!军c評】本題考查種群和群落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11.(2024秋?益陽期末)“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些詩句描繪了荷塘的生動景致。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荷塘中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全部生物共同構成荷塘生物群落 B.受驚后鷗鷺起飛時的鳴叫聲屬于生態系統的物理信息 C.蜻蜓能幫助荷花傳粉,蜻蜓采食荷花的花蜜有助于物質循環 D.影響荷塘中鷗鷺等鳥類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溫度和棲息空間【考點】群落的空間結構;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信息的種類、特點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群落的概念和物種組成.【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答案】D【分析】生態系統中信息的種類:(1)物理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如蜘蛛網的振動頻率。(2)化學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動中,產生了一些可以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如植物的生物堿、有機酸,動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為信息:動物的特殊行為,對于同種或異種生物也能夠傳遞某種信息,如孔雀開屏?!窘獯稹拷猓篈、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區域所有生物的集合,荷塘中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全部生物共同構成荷塘生物群落,A正確;B、生態系統中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屬于物理信息,受驚后鷗鷺起飛時的鳴叫聲屬于生態系統的物理信息,B正確;C、蜻蜓屬于消費者,荷花屬于生產者,蜻蜓能幫助荷花傳粉,蜻蜓采食荷花的花蜜有助于物質循環,C正確;D、影響荷塘中鷗鷺等鳥類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條件和棲息空間,D錯誤。故選:D?!军c評】本題主要考查種群和群落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系的能力,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對生物學問題作出準確的判斷,難度適中。12.(2024秋?武漢期末)單一樹種的純林模式土壤肥力會衰退,為持續發展,研究者對人工林進行間伐(有選擇地砍伐部分樹木)和混交(兩種以上樹木交錯生長)改造后,并調查土壤動物的類群、密度、凋落物分解情況。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調查土壤動物豐富度,可以指示土壤肥力的變化 B.間伐和混交改造增加土壤動物豐富度和種群密度 C.不同土壤動物占有不同的生態位,使土壤肥力變化不同 D.凋落物被分解,含氮有機物轉變為無機物,體現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考點】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土壤是巖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層,是陸生植物生活的基質和陸生動物生活的基底,土壤不僅為植物提供必需的營養和水分,而且也是土壤動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場所,土壤的形成從開始就與生物的活動密不可分,所以土壤中總是含有多種多樣的生物,如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原生動物、扁形動物、輪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和各種節肢動物等,土壤無論對植物來說還是對土壤動物來說都是重要的生態因子,越靠近土壤表層,動物的種類越豐富,土壤動物是最重要的土壤消費者和分解者,可見,土壤是生物和非生物環境的一個極為復雜的復合體,土壤的概念總是包括生活在土壤里的大量生物,生物的活動促進了土壤的形成,而眾多類型的生物又生活在土壤之中?!窘獯稹拷猓篈、土壤動物豐富度可以反映土壤動物類群的多少,類群越多土壤肥力越好,調查土壤動物豐富度,可以指示土壤肥力的變化,A正確;B、間伐和混交可以避免某一物種占據優勢局面,不同的樹種可以為不同的動物提供棲息環境,故間伐和混交改造會增加土壤動物豐富度和種群密度,B正確;C、不同土壤動物占有不同的生態位,這一現象會使不同土壤的肥力變化不同,C正確;D、凋落物被分解,含氮有機物轉變為無機物,體現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土壤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二.解答題(共3小題)13.(2025?山西開學)鯨頭鸛是生活在沼澤地帶的獨特鳥類,因其巨大的頭和木靴子樣厚而大的嘴而得名。鯨頭鶴常以小鱷魚、甲魚、鯰魚、水蛇等為食。由于棲息地遭到破壞、人為干擾和捕獵,導致其數量受到嚴重威脅,現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于易危保護等級?;卮鹣铝袉栴}:(1)為了解鯨頭鸛的年齡結構,需調查不同年齡階段(幼年、成年、老年)的個體數目(所占比例)。(2)由于人類活動使該沼澤地受到嚴重污染,導致多種魚類大量死亡,在相關部門的凈化處理下,沼澤地環境逐步恢復正常,這表明人類活動能影響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該群落演替類型為次生演替。(3)鯨頭鸛與鷺或鵜鶘在食物種類上有相似之處,其生態位是否完全相同?不完全相同(或否);請說明理由:動物的生態位包括多項內容,如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種間關系都會導致生態位不同。(4)由題干信息分析,鯨頭鸛與小鱷魚之間是捕食關系,對彼此而言,它們都是影響另一種群密度的密度(填“密度”或“非密度”)制約因素。鯨頭鸛數量增加導致小鱷魚數量減少,請推測鯨頭鸛造成小鱷魚減少的原因最可能是作為小鱷魚的捕食者,鯨頭鸛的增多使小鱷魚的環境容納量下降,因而表現為小鱷魚數量減少。【考點】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群落演替的類型;種群的數量特征;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1)不同年齡階段(幼年、成年、老年)的個體數目(所占比例)(2)人類活動能影響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次生演替(3)不完全相同(或否)動物的生態位包括多項內容,如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種間關系都會導致生態位不同(4)捕食密度作為小鱷魚的捕食者,鯨頭鸛的增多使小鱷魚的環境容納量下降,因而表現為小鱷魚數量減少【分析】樣方法適用于調查植物和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的種群密度;標記重捕法一般適用于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廣的動物?!窘獯稹拷猓海?)了解鯨頭鸛的年齡結構,需調查不同年齡階段(幼年、成年、老年)的個體數目(所占比例)。(2)由于人類活動使該沼澤地受到嚴重污染,導致多種魚類大量死亡,在相關部門的凈化處理下,沼澤地環境逐步恢復正常,這表明人類活動能影響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由于沼澤地存在土壤條件,可能還存在植物的繁殖體例如種子等,因此該群落的演替類型為次生演替。(3)生態位指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因此鯨頭鸛與鷺或鵜鶘在食物種類上有相似之處,其生態位不完全相同,因為動物的生態位包括多項內容,如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種間關系都會導致生態位不同。(4)個據題意,鯨頭鸛常以小鱷魚、甲魚、鯰魚、水蛇等為食,鯨頭鸛與小鱷魚之間是捕食關系,食物與種群密度相關,因此彼此而言,它們都是影響另一種群密度的密度制約因素。鯨頭鸛數量增加導致小鱷魚數量減少,請推測鯨頭鸛造成小鱷魚減少的原因最可能是作為小鱷魚的捕食者,鯨頭鸛的增多使小鱷魚的環境容納量下降,因而表現為小鱷魚數量減少。故答案為:(1)不同年齡階段(幼年、成年、老年)的個體數目(所占比例)(2)人類活動能影響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次生演替(3)不完全相同(或否)動物的生態位包括多項內容,如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種間關系都會導致生態位不同(4)捕食密度作為小鱷魚的捕食者,鯨頭鸛的增多使小鱷魚的環境容納量下降,因而表現為小鱷魚數量減少【點評】本題考查種群、群落的相關內容,要求學生能結合所學知識正確作答。14.(2024秋?梅河口市校級期末)零增長線又稱生態位邊界,是一種生物在利用某些必需資源時能生存和繁殖的邊界線。線上每一個點所對應的資源組合僅允許種群維持自身大小不變,若資源組合低于這個范圍,則一段時間后,種群無法生存和繁殖。為探究同一地區梅尼小環藻和美麗星桿藻兩個物種在不同的資源組合情況下能否共存,科學家分別研究了兩個物種對兩種必需資源的零增長線,如圖實線所示。已知其余條件均充足且適宜,請回答以下問題:(1)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研究植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植物在該地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方面(寫出兩點即可)。(2)若初始環境資源處于A點且沒有資源補充,在兩種群共存的情況下,初始一段時間內,美麗星桿藻種群年齡結構處于增長型。(3)環境資源處于區域②時,美麗星桿藻在種間競爭中處于劣勢,主要限制因素是硅酸鹽濃度。(4)若兩種群只在區域④實現了共存,環境資源處于B點時,種間競爭中梅尼小環藻將獲勝,原因是隨著資源的消耗,硅酸鹽濃度更早到達甚至低于美麗星桿藻的零增長線。由此推斷,兩物種同時出現在該地的情況下,一段時間內環境資源處于區域①⑤⑥(填序號)時,該地梅尼小環藻將被淘汰。【考點】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種群的數量特征;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專題】圖像坐標類簡答題;種群和群落;實驗探究能力.【答案】(1)植物在該地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與其他物種的關系(2)增長(3)美麗星桿藻硅酸鹽濃度(4)隨著資源的消耗,硅酸鹽濃度更早到達甚至低于美麗星桿藻的零增長線;①⑤⑥【分析】落中的地位或作用。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niche)。因此,研究某種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研究某種植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區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窘獯稹拷猓海?)研究某種植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區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2)分析題圖,A點的磷酸鹽濃度正好位于梅尼小環藻的零增長線,而高于美麗星桿藻的零增長線,若初始環境資源處于A點且沒有資源補充,在兩種群共存的情況下,由于美麗星桿藻消耗磷酸鹽,會使磷酸鹽濃度低于梅尼小環藻的零增長線,使梅尼小環藻的種群數量下降,即初始一段時間內,美麗星桿藻種群年齡結構處于增長型。(3)環境資源處于區域②時,硅酸鹽濃度低于美麗星桿藻的零增長線,使美麗星桿藻在種間競爭中處于劣勢。(4)環境資源處于B點時,隨著資源的消耗,硅酸鹽濃度更早到達甚至低于美麗星桿藻的零增長線,使其無法生存和繁殖,在種間競爭中被淘汰,故種間競爭中梅尼小環藻將獲勝。由此推斷,兩物種同時出現在該地的情況下,一段時間內環境資源處于區域①(磷酸鹽濃度低于梅尼小環藻的零增長線,高于美麗星桿藻的零增長線)、⑤(磷酸鹽濃度更早低于梅尼小環藻的零增長線)、⑥(磷酸鹽濃度低于梅尼小環藻的零增長線)時,該地梅尼小環藻將被淘汰。故答案為:(1)植物在該地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與其他物種的關系(2)增長(3)美麗星桿藻硅酸鹽濃度(4)隨著資源的消耗,硅酸鹽濃度更早到達甚至低于美麗星桿藻的零增長線;①⑤⑥【點評】本題考查種群和群落的相關知識,更注重學生對于題中曲線的理解和運用,學生要注意知識的綜合分析,結合題圖分析解答。15.(2024秋?東城區期末)氣候變暖導致全球物種的分布范圍發生變化,許多低海拔地區的物種向高海拔處遷移,其中動物向高海拔遷移速度比植物快??蒲腥藛T將低海拔食草昆蟲轉移到高山草地上,研究遷移對生物群落的影響。(1)低海拔地區食草昆蟲遷移至高海拔地區,其與高山草地的食草動物間形成了種間競爭關系。二者在高山草地中占據的位置、資源及其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稱為它們各自的生態位,其可能會發生重疊。(2)圖1中的結果表明將低海拔食草昆蟲轉移到高山草地上能夠降低高山植物的生物量,增加物種豐富度,依據是與對照組相比,遷移組高山植物的干重顯著降低,物種數目顯著增加。(3)進一步測定高山草地不同高度的植物干重變化,圖2結果顯示遷移后高山草地群落的上層(填“上層”或“下層”)植物生物量損耗較大,遷移可能改變了群落的垂直結構(填群落特征)。(4)研究還發現,食草昆蟲遷移后,取食偏好于高山草地的原有優勢物種。綜合(3)的信息,推測低海拔食草昆蟲遷移能夠增加高山草地群落物種豐富度的原因是遷移后食草昆蟲捕食高山植物優勢物種,使原有優勢物種減少,有利于其他植物定居并生長,且食草昆蟲對植物上層的破壞程度大,有利于下層植物接受更多的光照,進一步促進植物生長,從而增加了物種豐富度.【考點】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群落的概念和物種組成.【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1)種間競爭;生態位;(2)與對照組相比,遷移組高山植物的干重顯著降低,物種數目顯著增加;(3)上層;垂直結構;(4)遷移后食草昆蟲捕食高山植物優勢物種,使原有優勢物種減少,有利于其他植物定居并生長,且食草昆蟲對植物上層的破壞程度大,有利于下層植物接受更多的光照,進一步促進植物生長,從而增加了物種豐富度【分析】生態位是指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窘獯稹拷猓海?)低海拔地區食草昆蟲遷移至高海拔地區,與高山草地的食草動物競爭食物等資源,形成種間競爭關系。生物在群落中占據的位置、資源及其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稱為生態位。不同物種的生態位可能會發生重疊。(2)從圖中可知,與對照組相比,遷移組高山植物的干重顯著降低,說明高山植物的生物量降低;遷移組的物種數目顯著增加,所以將低海拔食草昆蟲轉移到高山草地上能夠降低高山植物的生物量,增加物種豐富度。(3)由圖2可知,遷移后在較高高度(2﹣5cm、5﹣10cm、10﹣20cm、20﹣50cm)的植物干重變化中,遷移組的減少量相對較大,說明高山草地群落的上層植物生物量損耗較大。因為不同高度植物分布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所以遷移可能改變了群落的垂直結構。(4)食草昆蟲遷移后取食偏好高山草地原有優勢物種,使得原有優勢物種減少,為其他植物定居和生長提供了空間和資源等條件。同時,由于上層植物生物量損耗較大(對植物上層破壞程度大),下層植物能接受到更多光照,更有利于下層植物生長,進而促進了更多物種的生存和繁衍,增加了高山草地群落物種豐富度。故答案為:(1)種間競爭;生態位;(2)與對照組相比,遷移組高山植物的干重顯著降低,物種數目顯著增加;(3)上層;垂直結構;(4)遷移后食草昆蟲捕食高山植物優勢物種,使原有優勢物種減少,有利于其他植物定居并生長,且食草昆蟲對植物上層的破壞程度大,有利于下層植物接受更多的光照,進一步促進植物生長,從而增加了物種豐富度【點評】本題以物種遷移為背景,考查種間關系、生態位等生態學概念,以及物種遷移對生物群落的影響,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考查學生對生態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考點卡片1.種群的數量特征【知識點的認識】一、種群:在一定空間和時間內的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種群是生物進化和繁殖的基本單位.二、種群的特征:(1)數量特征(核心問題):①種群密度: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決定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齡結構和性別比例:預測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依據(一般根據年齡結構)(2)空間特征:指組成種群的個體,在其生活空間中的位置狀態或布局.(3)遺傳特征:遺傳的單位,繁殖的單位.三、種群的數量特征(一)種群密度: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種群密度=調查方法:①總數調查:逐個計數.②取樣調查:計數種群一部分,估算種群密度.1、樣方法﹣﹣估算種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調查種群的分布范圍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通過計數每個樣方內的個體數,求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法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估計值.(2)適用范圍:植物種群密度,昆蟲卵的密度,蚜蟲、跳蝻的密度等.(3)常用取樣:①五點取樣法:在總體中按梅花形取5個樣方,每個樣方要求一致,適用于總體為非長條形.②等距取樣法.適用于長條形的總體,先將總體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樣比例決定距離或間隔,然后以這一相等的距離或間隔抽取樣方.如圖所示:(4)計數原則:若有正好長在邊界線上的,應遵循“計上不計下,計左不計右”的原則;即只計數樣方相鄰兩邊及其頂角的個數.(5)調查記錄樣表及計算公式:種群密度=所有樣方內種群密度合計/樣方數樣方X1X2X3X4X5X6X7X8種群密度N1N2N3N4N5N6N7N8(注意:這里的N1、N2指的是樣方的種群密度,而不是指樣方的個體數量)種群密度=2、標志重捕法(1)前提條件:標志個體與未標志個體重捕的概率相等.調查期內沒有新的出生和死亡,無遷入和遷出.(2)適用范圍:活動能力強和范圍大的動物,如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和昆蟲等動物.(3)計算公式:=(4)注意事項:①標志不能過于醒目;②標志一段時間內不能消失;③標志不能影響個體生活,不影響重新捕捉;④調查期間種群不能有個體的遷入或遷出.(二)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在單位時間內新產生(或死亡)的個體數目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2、意義: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種群密度.(1)出生率>死亡率,種群密度增加;(2)出生率<死亡率,種群密度降低;(3)出生率=死亡率,種群密度不變.(三)遷入率和遷出率1、概念:在單位時間內遷入(或遷出)的個體數目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2、意義:遷入率和遷出率決定種群密度.(四)性別比例性引誘劑應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誘殺某種害蟲的雄性個體,破壞害蟲種群正常的性別比例,從而降低出生率,達到殺蟲效果.)1、概念:種群中雌雄個體數目的比例.2、類型、雌雄相當型、雌多雄少型、雌少雄多型.2、意義:影響種群密度.(五)年齡組成(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影響種群密度)1、年齡組成的類型:(1)A增長型:出生率>死亡率,種群密度越來越大(2)B穩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種群密度保持穩定(3)C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種群密度越來越小2、意義:預測種群密度變化趨勢四、種群數量特征間的相互關系:①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種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圍內種群數量越多.種群數量與種群密度呈正相關.②對一個自然種群來說,影響種群數量變動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③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是決定種群數量的直接因素.④年齡組成是預測種群密度未來變化趨勢的重要依據,是作為預測一個種群的種群數量的決定因素.⑤性別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影響種群數量的變化.⑥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間接影響種群密度和種群數量.⑦影響種群數量的主要因素:年齡組成、性別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命題方向】題型一:種群數量特征的綜合考察典例1:(2013?浙江)下列關于出生率的敘述,正確的是()A.若某種群年初時的個體數為100,年末時為110,其中新生個體數為20,死亡個體數為10,則該種群的年出生率為10%B.若某動物的婚配制為一雌一雄,生殖期個體的雌雄比越接近1:1,則出生率越高C.若通過調控環境條件,使某動物的性成熟推遲,則出生率會更高D.若比較三種年齡結構類型的種群,則穩定型的出生率最高分析:種群的數量特征有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遷入率和遷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種群數量的變化,但年齡組成是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影響數量變化的,性別比例通過影響出生率影響數量變化的.解答:A、根據出生率的計算應該是20%,自然增長率是10%,故A錯誤;B、雌雄比例接近1:1且婚配制度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較高,故B正確;C、調控環境條件,使某動物的性成熟推遲,則出生率會降低,故C錯誤;D、三種年齡結構類型的種群,則增長型的出生率最高,使得種群密度增加,故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種群數量特征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屬于中檔題.題型二:年齡組成的判斷典例2:(2010?海南)甲、乙、丙是同一物種的三個種群,其年齡組成見表.三個種群年齡結構的類型為()年齡期個體數甲乙丙幼年期600400200成年期400400400老年期200400600A.甲是增長型,乙是穩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穩定型,乙是增長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長型,乙是增長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個種群都是穩定型分析:本題是根據種群不同年齡段的個體數目判斷不同種群的年齡結構的類型.年齡結構是指一個種群中各年齡時期的個體數目比例,分為增長型、穩定性和衰退型,增長型幼年個體比例多,老年的個體比例少,未來一段時間內,種群數量會越來越大;穩定性是幼年個體、成年個體、老年個體比例相當,未來一段時間內,種群數量基本保持穩定;衰退型是幼年個體比例少,老年個體比例多,未來一段時間內,種群數量會越來越小.解答:由表格數據可知,三個種群的種群數量相等,不同年齡段的個體數目可以代表不同年齡段的比例,甲種群幼年個體比例高,老年個體的比例低,屬于增長型;乙種群幼年個體、成年個體、老年個體的比例相當,屬于穩定型;丙種群幼年個體比例低,老年個體比例高,屬于衰退型.故選:A.點評:本題的知識點是年齡結構的概念,年齡結構三種類型的判斷,對基礎知識的記憶是解題的關鍵.題型三:圖示分析預測典例3:(2013?洛陽一模)某島嶼上生活著一種動物,其種群數量多年維持相對穩定.該動物個體從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個月.如圖為某年該動物種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齡結構(每月最后一天統計種群各年齡組的個體數),關于該種群的敘述,錯誤的是()A.該種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為零B.天敵的遷入可影響該種群的年齡結構C.該種群的年齡結構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D.大量誘殺雄性個體不會影響該種群的密度分析:該題主要考查了種群的基本特征以及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諸多因素.種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種群密度.種群數量的變化受多種因素影響.種群的年齡組成類型決定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從而直接影響了種群數量的變化.而種群的年齡組成類型又受各種環境條件(天敵數量的多少、季節更替以及食物質量和數量的變化等)的影響.解答:A、從題中柱形圖的分析可知,未成熟個體從2月底到6月逐漸增多,從6月到12月逐漸減少至12月變為0,而該動物個體從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個月,因此該種群出生時間大概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10月份出生率可能為0,A正確;B、引入的天敵可能對不同年齡段的個體捕食具有選擇性,從而影響該種群的年齡結構,B正確;C、由題圖可知,該種群的年齡結構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C正確;D、大量誘殺某種動物的雄性個體,會導致性別比例的失調,進而通過出生率的明顯降低,使種群的密度的減小,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的知識點是種群的年齡結構和影響種群密度的因素,分析題圖獲取有效信息是解題的突破口對于A選項的分析是難點,解題時要結合題圖信息與題干信息分析解答.【解題方法點撥】1、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是決定種群數量的直接因素;2、年齡組成是預測種群未來數量變化的主要依據,而性別比例是預測未來種群數量變化的次要依據.3、樣方法注意事項:(1)樣方應隨機選?。?)樣方大小:①一般草本植物:1m×1m;灌木:4m×4m;喬木:10m×10m;②如果種群個體數較少,樣方面積需要適當擴大;③應以物種個體數達到最穩定時的最小面積計算.(3)樣方數目:總體面積大要多取,總體面積小可少?。?)樣本統計:位于樣方邊線上的植物計數相鄰兩邊及其交點上的植物;不同生長期的個體都應統計.4、標志重捕法注意事項:(1)前提:標記個體與未標記個體在重捕時被捕獲的概率相等.(2)標記技術:標記物和標記方法不能影響被標記動物的正?;顒?;也不能導致其發生疾病、感染等;標記符號必須能維持一段時間,但又不能過分醒目.2.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知識點的認識】種群密度: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種群密度=調查方法:①總數調查:逐個計數.②取樣調查:計數種群一部分,估算種群密度.1、樣方法﹣﹣估算種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調查種群的分布范圍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通過計數每個樣方內的個體數,求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法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估計值.(2)適用范圍:植物種群密度,昆蟲卵的密度,蚜蟲、跳蝻的密度等.(3)常用取樣:①五點取樣法:在總體中按梅花形取5個樣方,每個樣方要求一致,適用于總體為非長條形.②等距取樣法.適用于長條形的總體,先將總體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樣比例決定距離或間隔,然后以這一相等的距離或間隔抽取樣方.如圖所示:(4)計數原則:若有正好長在邊界線上的,應遵循“計上不計下,計左不計右”的原則;即只計數樣方相鄰兩邊及其頂角的個數.(5)調查記錄樣表及計算公式:種群密度=所有樣方內種群密度合計/樣方數樣方X1X2X3X4X5X6X7X8種群密度N1N2N3N4N5N6N7N8(注意:這里的N1、N2指的是樣方的種群密度,而不是指樣方的個體數量)種群密度=2、標志重捕法(1)前提條件:標志個體與未標志個體重捕的概率相等.調查期內沒有新的出生和死亡,無遷入和遷出.(2)適用范圍:活動能力強和范圍大的動物,如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和昆蟲等動物.(3)計算公式:=(4)標志重捕法中的標志技術:①標志物和標志方法必須對動物的身體不會產生傷害.②標志不能過于醒目.原因:過分醒目的個體,在自然界中有可能改變與捕食者之間的關系,最終有可能改變樣本中標志個體的比例而導致結果失真.③標志一段時間內不能消失;④標志不能影響個體生活,不影響重新捕捉;⑤調查期間種群不能有個體的遷入或遷出.【命題方向】題型一:樣方法及其注意事項的考察典例1:(2012?海南)某小組用樣方法調查草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下列做法錯誤的是()A.隨機取樣B.選擇植物生長茂盛處取樣C.根據調查數據估算該種群密度D.根據地段的形狀確定取樣方法分析:種群密度的調查一般有樣方法和標志重捕法.在利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時需注意隨機取樣、樣方大小合適,并且樣本數據足夠大等.解答:A、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最關鍵是進行隨機取樣,以使所得數據更加接近準確值,A正確;B、據A項可知,取樣時應隨機取樣,不能在植物生長茂盛處取樣,B錯誤;C、根據調查數據取平均數可估算該種群的種群密度,C正確;D、根據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樣方法,如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等,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利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的相關注意點,難度不大,解題關鍵是識記和理解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的相關知識.題型二:取樣方法的考察典例2:(2010?海南)某同學擬調查一個面積為100hm2草地上某種雙子葉草本植物的種群密度,設計了四個調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計數該草地上該種植物的全部個體數目B.設置1個1m2樣方,計數樣方中該種植物的個體數目C.隨機設置1m2樣方若干,計數每個樣方中該種植物的個體數目D.在該種植物密集處設置1m2樣方若干,計數每個樣方中該種植物的個體數目分析:該草地的面積比較大,直接把該地區的所有該種植物統計一遍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應選用樣方法,樣方法的注意點是本題解題的關鍵.解答:植物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一般為樣方法.該草地上全部個體數全部統計難度較大;只選取一個樣方的數目進行調查不具有代表性;一般隨機設置1m2的樣方為宜,并且盡量選擇多個樣方求平均值.故選C.點評:本題著重考查植物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和樣方法的注意點,考查了考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解能力.典例3:(2010?徐匯區一模)用“樣方法”調查蒲公英種群密度的過程是()①選取一個該種群分布比較均勻的長方形地塊,將該地按照長度畫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劃一個大小為1m2的樣方②選取一個該種群分布比較密集的長方形地塊,將該地按照長度畫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劃一個大小不同的樣方③計數每個樣方內該種群數量,取其最大值作為種群密度的估計值④計數每個樣方內該種群數量,取其平均值作為該種群密度的估計值.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分析:采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的具體過程為:確定調查對象→選取樣方(五點取樣法或等距取樣法)→計數→計算種群密度(取平均值).解答:用“樣方法”調查蒲公英種群密度的過程:選取樣方→計數→計算種群密度.①選取樣方時要隨機取樣,不能參入主觀意識,且選取的樣方大小要相同,①正確;②選取樣方時要隨機取樣,不能選取種群分布比較密集地塊,且樣方大小要相同,②錯誤;③計算種群密度時,要取平均值,不能以最大值作為種群密度的估計值,③錯誤;④計數每個樣方內該種群數量,最后取其平均值作為該種群密度的估計值,④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重點考查樣方法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的一般過程,能注意相關細節,特別是取樣的時候,要注意隨機取樣,而且樣方的大小要相等,屬于考綱識記層次的考查.題型三:標志捕重法的考察典例4:某農場面積為140hm2,農場豐富的植物資源為黑線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鷹前來捕食,某研究小組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該農場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第一次捕獲100只,標記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獲280只,發現其中有2只帶有標記,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鷹的遷入率增加會影響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B.該農場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約為100只/hm2C.黑線姬鼠種群數量下降說明農場群落的豐富度下降D.植物→鼠→鷹這條食物鏈,第三營養級含能量少分析:標志重捕法計算公式:種群中個體數(N)÷第一次捕獲并標記的個體數=第二次重捕總數÷重捕中被標志的個體數,即=,解得X=14000只/140hm2,所以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為14000÷140=100只/hm2.解答:A、鷹是鼠的天敵,鷹的數量肯定會影響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A正確;B、由以上分析可知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為100只/hm2,B正確;C、物種豐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黑線姬鼠種群數量下降但并未滅絕,C錯誤;D、能量沿著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逐級遞減,因此植物→鼠→鷹這條食物鏈,第三營養級含能量少,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種間關系、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特征、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等知識,要求考生掌握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能運用標志重捕法計算種群密度;識記群落的特征;理解和掌握生態系統能量的流動特點.【解題方法點撥】1、樣方法注意事項:(適用范圍:植物種群密度,昆蟲卵的密度,蚜蟲、跳蝻的密度等.)(1)樣方應隨機選?。?)樣方大?。孩僖话悴荼局参铮?m×1m;灌木:4m×4m;喬木:10m×10m;②如果種群個體數較少,樣方面積需要適當擴大;③應以物種個體數達到最穩定時的最小面積計算.(3)樣方數目:總體面積大要多取,總體面積小可少取.(4)樣本統計:位于樣方邊線上的植物計數相鄰兩邊及其交點上的植物;不同生長期的個體都應統計.2、標志重捕法注意事項:(活動能力強和范圍大的動物,如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和昆蟲等動物.)(1)前提:標記個體與未標記個體在重捕時被捕獲的概率相等.(2)標記技術:標記物和標記方法不能影響被標記動物的正?;顒?;也不能導致其發生疾病、感染等;標記符號必須能維持一段時間,但又不能過分醒目.3.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知識點的認識】一、建構種群增長模型的方法(以細菌為例)﹣﹣數學模型1、類型:數學模型常見的表現形式有兩種,分別是數學表達式和曲線圖,其中前者比較準確,后者更為直觀.2、建立的步驟:研究方法研究實例提出問題觀察研究對象,提出問題.細菌每20min分裂一次模型假設提出合理的假設資源和空間無限,細菌的種群增長不會受密度影響.建立模型用數學形式對事物性質進行表達.Nn=2n,N代表細菌數量,n表示第幾代.修正檢驗對模型進行檢驗或修正.觀察、統計細菌數量,對所建模型進行檢驗或修正.二、種群數量增長的兩種曲線1、種群增長的“J”型曲線:(1)模型假設:在食物(養料)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和沒有敵害等理想條件下.假定種群的起始數量為N0(親代),種群的數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數增長,第二年的數量是第一年的λ倍,且世代間不重疊,該種群后代中第t代的數量為Nt.(2)建立模型:Nt=N0λt(3)特點:種群內個體數量連續增長(沒有最大值);增長率不變.模型中各參數的意義:N0為該種群的起始數量,t為時間,Nt表示t年后該種群的數量,λ表示該種群數量是前一年種群數量的倍數。2、種群增長的“S”型曲線:(1)原因:自然界的資源和空間是有限的,當種群密度增大時,種內競爭就會加劇,以該種群為食的捕食者數量也會增加.(2)特點:①種群內個體數量達到環境條件所允許的最大值(K值)時,種群個體數量將不再增加;②種群增長率變化,種群數量由0→K/2時,增長率逐漸增大;種群數量為K/2時,增長率最大;種群數量由K/2→K時,增長率不斷降低;種群數量為K時,增長率為0.思考:a、右圖中t1是對應種群數量為K/2時,t2是對應種群數量為K值.b、右圖中陰影部分表示由于環境阻力而死亡的個體數,用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分析,圖中陰影部分表示通過生存斗爭淘汰的個體數量.(3)應用:大熊貓棲息地遭到破壞后,由于食物減少和活動范圍縮小,其K值變小,因此,建立自然保護區,改善棲息環境,提高K值,是保護大熊貓的根本措施;對家鼠等有害動物的控制,應降低其K值.三、研究種群數量變化的意義:1、野生生物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一般將種群數量控制在環境容納量的K/2時,種群增長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資源數量最多.當種群數量大于K/2時,可以獵捕一定數量該生物資源,且獲得量最大.過度獵取時,種群增長速度雖然較快,但資源總量減少.2、為害蟲的預測及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四、影響種群數量的因素1、自然因素:氣候、食物、天敵、傳染病等.2、人為因素:動物棲息地環境的破壞;生物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環境污染等.【命題方向】題型一:種群數量變化圖分析典例1:(2014?寧夏二模)西花薊馬是一種外來入侵害蟲,主要寄生在各種植物的花內,寄主范圍廣泛,同時極易對殺蟲劑產生抗藥性.西花薊馬在不同寄主上的種群動態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可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西花薊馬的種群密度B.西花薊馬在入侵地的種群數量呈現J型增長C.西花薊馬種群數量變化與寄主生長周期特點有關D.殺蟲劑難以改變西花薊馬抗藥性基因的頻率分析:西花薊馬是一種外來入侵害蟲,營寄生生活,不能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西花薊馬種群數量變化有寄主依賴性,沒有呈現J型增長,其群數量變化受寄主的影響較大,與寄主生長周期特點有關.解答:A、西花薊馬是一種外來入侵害蟲,營寄生生活,不能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故A錯誤;B、西花薊馬種群數量變化有寄主依賴性,沒有呈現J型增長,故B錯誤;C、西花薊馬種群數量變化受寄主的影響較大,與寄主生長周期特點有關,故C正確;D、殺蟲劑可以選擇抗藥性基因,而使種群的基因的頻率改變,故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以西花薊馬為素材,結合曲線圖考查種群的數量變化,意在考查學生能從課外材料中獲取相關的生物學信息,并能運用這些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生物學問題.典例2:(2014?威海一模)在調查某林場松鼠的種群數量時,計算當年種群數量與一年前種群數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右圖所示的曲線.據此圖分析得到的下列結論中錯誤的是()A.前4年該種群數量基本不變,第5年調查的年齡組成可能為衰退型B.第4到第8年間種群數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敵增多C.第8年時種群數量最少,第8到第16年間種群數量增加,且呈“S”型曲線增長D.如果持續第16到第20年間趨勢,后期種群數量將呈“J”型曲線增長分析:據圖分析,0~4年時λ=1,種群數量不變;4~10年時λ<1,種群數量減少;在10~20年時λ>1,種群數量持續增加.解答:A、前4年,λ值為定值,λ=1,說明種群增長率為0,種群數量保持不變,第5年時λ<1,說明種群增長率為負值,種群數量下降,年齡組成為衰退性,A正確;B、影響種群數量的因素有氣候、食物、天敵、傳染病等,B正確;C、第8到10年間λ值<1,種群數量減少,第10年的種群數量最少,“S”型曲線的增長率應該是先增加后減少,而圖中第8到第16年種群增長率先減少后者增加,C錯誤;D、由圖示曲線圖趨勢知如果持續第16到第20年間趨勢,λ大于2,而且基本不變,說明種群數量將持續增加,呈“J”型曲線增長,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種群數量變化曲線,意在考查學生的識圖和判斷能力,解題時注意S型曲線的種群增長率先增加后減少,J型曲線的種群增長率不變.題型二:種群增長曲線分析典例3:如圖表示有限環境中某一種群增長的曲線.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①K值是環境條件所允許達到的種群數量最大值;②在K值時,種群的增長率最大;③如果不考慮遷入遷出等其它因素,理論上在K值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④假設這是魚的種群,當種群達到K值時開始捕撈,可持續獲得最高產量.A.①②B.①④C.①③D.③④分析:K值是環境條件所允許達到的種群數量最大值,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種群數量不變,種群增長率為0;在處,種群增長率最大,在種群達到值時開始捕撈,才可持續獲得最高產量.解答:①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稱為環境容納量,又稱為K值,①正確;②在K值時,種群數量基本穩定,種群增長率為0,②錯誤;③決定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若不考慮不考慮遷入遷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時出生率大致等于死亡率,③正確;④要想持續獲得最高產量,捕獲之后種群數量不得低于,④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種群數量知識,意在考查對知識的識記及理解,屬于容易題.題型三:種群增長率曲線圖分析典例4:如圖表示某種魚遷入一生態系統后,種群數量增長率隨時間變化的曲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在t0~t2時間內,種群數量呈“J”型增長B.若在t2時種群的數量為K,則在t1時種群的數量C.捕獲該魚的最佳時期為t2D.在t1~t2時,該魚的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分析:閱讀題干和題圖可知,本題涉及的知識是種群數量增長率隨時間的變化和種群數量的變化,明確知識點,梳理相關的基礎知識,并解析題圖結合問題的具體提示綜合作答.解答:A、根據種群的增長率變化圖,t2時種群增長率為0,可以確定該種群的數量變化符合S型曲線,A錯誤;B、若在t2時種群的數量為K,則t1時刻的種群增長率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