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2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課程標準導航1.3秦漢大一統國家的建立與鞏固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和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秦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和兩漢衰亡的原因。高考導向——2021年高考考點
考點2021年知識點秦漢的政治制度山東卷西漢時期職官調整與中央集權湖北卷東漢時期征辟制與中央集權廣東卷兩漢時期中央官制與專制主義湖南卷西漢初年外戚干政與專制主義河北卷西漢時期中朝與專制主義遼寧卷東漢晚期家譜與九品中正制全國甲卷兩漢時期征辟制與監察制度海南卷西漢時期德政教化與官員考核秦漢的經濟政策江蘇卷秦朝的重農抑商政策福建卷東漢農耕方式向周邊的擴展全國乙卷東漢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0102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目錄CONTENT階段特征秦漢時期階段特征政治奠定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格局,以皇權為核心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確立,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西漢時實現了“大一統”,鞏固發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經濟以農業為主導的封建經濟初步發展;秦朝統一度量衡、貨幣,兩漢的休養生息政策有利于經濟發展;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溝通了中西方的貿易往來思想秦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政策加強了思想控制;西漢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新儒學適應了大一統的需要;儒家思想不僅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01-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秦朝的統一
背景客觀條件——大勢所趨。①政治上: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②經濟上:各地域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主觀條件——秦國的強大。①秦國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②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較為清明。③商鞅變法后,秦尊奉法家,獎勵耕戰,國家日益強盛。秦朝的統一
建立秦朝: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策略,相繼滅掉東方六國,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王朝,定都咸陽。統一全國:征服南方越族地區,加強對云、貴一帶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擊退匈奴進攻,修筑萬里長城。秦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領域制度政治皇帝制度:大權獨攬,皇位獨尊,家天下的皇位繼承制度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制度:郡縣制度文書制度: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傳送到全國各地。法律制度:頒布通行全國的秦律;戶籍制度: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監察制度:建立了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考核制度:上計制,每年歲末將地方治理情況上報中央。經濟統一車軌,修建由都城咸陽通達各地的馳道和直道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文化統一文字;焚書坑儒;“以法為教”“以吏為師”風俗整頓社會風俗秦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度
皇權至上:大權獨攬,皇帝對國家事務擁有至高無上的決定權。皇位獨尊:通過許多具體規定和禮儀突出皇帝的獨尊地位。贏政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家天下的皇位繼承制度“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秦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大,為主要輔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體事務的諸卿。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府。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負責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太尉負責協助皇帝管理軍務,御史大夫負責律令、圖籍、監察百官。九卿分管國家和皇家的各種事務。【家國同構】特點:三公九卿之間既配合又牽制的狀態,任何人都無法獨攬朝政,軍國大權最終操縱在皇帝一人手中;秦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郡縣制
內容:在地方徹底發除分封制,將戰國時已經形成的郡縣制在全國推廣,設立郡、縣兩級行政機構,其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縣以下設鄉、里和亭,分別負責管理民眾和治安。意義: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促進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促進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秦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郡縣制
類別分封制郡縣制建立基礎血緣關系按地域劃分傳承制度諸侯王位世襲官吏由皇帝任免調動,官位概不世襲官吏權利擁有封地和相應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祿,無封地與中央關系諸侯國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郡縣是地方行政機構,絕對服從中央官員職責封地內有行政權,擁有土地管理權轄區內只行使行政管理權,對土地無管理權歷史作用前期鞏固了統治,易導致割據勢力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秦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意義
秦朝確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長期沿用,影響深遠。秦的統一,建立起“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幅員遼闊的國家、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客觀需要。空前統一的封建國家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拓展補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專制主義:是相對于民主而言。一個人或少數幾個人獨裁的政權組織形式,體現在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與一身,從決策到軍政、財政大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其矛盾主要體現在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上。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中,主要體現在中央官制的演變。中央集權: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其矛盾主要體現在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上。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中,主要體現在中央官制的演變拓展補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形成原因經濟因素:封建自然經濟的分散性,需要強有力的國家政權來維護社會安定,保障生產。政治因素:維護國家統一和地主階級統治的需要。秦始皇吸取諸侯割據的教訓,以消除地方割據勢力。思想因素:法家思想奠定理論基礎。秦自商鞅變法后,以法家思想為統治思想,韓非子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理論為秦始皇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理論基礎。前提條件: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制瓦解;秦滅六國,建立統一王朝。拓展補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影響:政治: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理,有利于政權穩定,抵御外來侵略,有利于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促進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經濟:有利于政府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以及救災行動,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有利于推動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推動先進文化的傳播。民族:推動了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有利于形成統一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形成統一的民族價值觀念。消極影響: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專制統治易形成暴政,并最終導致秦短命而亡。在思想上表現為獨尊一家,鉗制了思想,壓抑了創造力。在封建社會末期,阻礙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發展,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妨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造成漸漸落后于西方的局面。秦朝的暴政
史料一
至于始皇……收泰半(三分之二)之賦,發閭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漢書·食貨志》史料二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潰而叛之。——《漢書·刑法志》史料三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杜牧《阿房宮賦》》史料四丞相李斯曰:“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燒之。所不去者,醫藥、占卜、種植之書。”帝曰:“可。”——《史記·秦始皇本紀》秦朝的暴政
1.徭役繁重:完成統一后的秦始皇,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墓;秦始皇興師動眾出外巡游、封禪,征發繁重。2.秦始皇花費巨額錢財求仙訪藥,以求長生不老。3.刑罰嚴苛:秦法刑法嚴苛,導致社會階級矛盾嚴重激化。4.焚書坑儒概況: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下令天下將非秦國歷史的史書,非博士所掌管的《詩》、《書》、諸子百家著作等全部焚毀,只有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不在其列;秦始皇以“或為妖言以亂黔首”罪名,將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殺,史稱“焚書坑儒”。影響:焚書坑儒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惡劣的影響。5.秦二世統治殘暴:秦二世殘忍昏庸,實行嚴刑峻法,加重人民負擔,致使階級矛盾和統洽階層內部矛盾尖銳化,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秦末農民起義與秦朝的滅亡
1.爆發: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率眾在大澤鄉起義,陳勝自立為王,號為“張楚”。天下云集響應,起義迅速蔓延。2.秦朝滅亡:陳勝起義失敗,劉邦等領導的反秦勢力卻日益壯大。公元前207年,劉邦的軍隊進占咸陽,秦朝滅亡。3.楚漢戰爭性質:地主階級為爭奪皇位而進行的戰爭。結果:劉邦擊敗項羽。劉邦勝項羽敗的原因劉邦:“約法三章”,廢秦苛法,善于用人,聽取諫言,指揮得當,有關中做穩固的根據地。項羽:剛愎自用,不善用人,賞罰不明,燒殺擄掠,加之分封政策失當,缺乏穩固的根據地。真題試煉
有學者認為,《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是供學習為吏者使用的識字課本。其末尾附錄的兩條魏律(頒布于公元前252年)規定:商賈和經營客店者“勿令為戶”,不分給他們田地、房屋;派其從軍,殺牛犒賞全軍時,不給他們肉吃。由此可見A.魏律成為秦吏準繩 B.強制耕戰成效顯著C.秦國實行以吏為師 D.抑商思想影響漸廣【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秦簡中收錄了魏律中打擊和抑制商人的兩條法律條文,這說明戰國時期抑商思想影響漸廣,D項正確;秦簡收錄兩則魏律條文,不代表秦吏以魏律為準繩,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抑商思想,沒有涉及強制耕戰,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秦國對商人的抑制,沒有體現以吏為師,排除C項。故選D項。真題試煉
有學者認為,《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是供學習為吏者使用的識字課本。其末尾附錄的兩條魏律(頒布于公元前252年)規定:商賈和經營客店者“勿令為戶”,不分給他們田地、房屋;派其從軍,殺牛犒賞全軍時,不給他們肉吃。由此可見A.魏律成為秦吏準繩 B.強制耕戰成效顯著C.秦國實行以吏為師 D.抑商思想影響漸廣【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秦簡中收錄了魏律中打擊和抑制商人的兩條法律條文,這說明戰國時期抑商思想影響漸廣,D項正確;秦簡收錄兩則魏律條文,不代表秦吏以魏律為準繩,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抑商思想,沒有涉及強制耕戰,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秦國對商人的抑制,沒有體現以吏為師,排除C項。故選D項。-04-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西漢初年——政治
漢承秦制: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選官制度:軍功爵制地方制度:郡國并行制概況:在統一過程中,分封了七個異性功臣諸侯王,威脅到中央集權。漢高祖將異性諸侯王逐漸剪除,但又陸續分封了一批同姓諸侯王。給漢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了隱患。七國之亂:漢景帝時,削減諸侯封地,引發七國叛亂,諸侯王的政治、軍事權力被收歸中央。拓展補充——全面認識漢承秦制,有所損益
(1)承襲了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2)承襲了秦朝以丞相為核心的中央官制。西漢建立后至漢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體制,基本上沒有突破秦代模式。漢武帝時設立直接由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宰相職權逐漸轉移到尚書令手中。(3)承襲了秦朝的監察制度。秦朝在中央設御史大夫,兼理國家的監察事務;在地方設置監郡御史。漢武帝時期,把全國分十三州部,每州設刺史,負責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察。刺史級別不高,但巡查時代表中央。拓展補充——全面認識漢承秦制,有所損益
(4)承襲了秦朝的郡縣制。漢初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度,同時又兼有封國制,但仍以郡縣制為主。漢武帝時期,頒布“推恩令”,最終解決了王國問題。東漢時期,監察區的州,變成了郡以上的地方政權,郡、縣二級制演變為州、郡、縣三級制。(5)承襲秦朝的上計制,加強對地方官的管理和控制;承襲秦朝的田租、徭役、兵役制,西漢發展為編戶制度,以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和控制。(6)在貨幣使用上,以黃金和銅錢為主幣,繼續使用圓形方孔錢。西漢初年——思想
思想:黃老之學背景:漢初統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結果:文帝、景帝在位期間,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穩定,稱為文景之治。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天下既定,民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班固《漢書·食貨志》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以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
——班固《漢書·景帝紀》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濫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司馬遷《史記·平準書》漢武帝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
領域制度政治中央官制:中朝,尚書令作用開始上升地方制度:推恩令,酎金奪爵選官制度:以察舉制為代表的官吏選拔制度監察制度:十三州刺史監察地方郡國長官和豪強勢力考核制度:上計制,每年歲末將地方治理情況上報中央任用酷吏治理地方經濟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鹽鐵官營均輸平準,增加收入,平抑物價向工商業者征收重稅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中朝
內外朝制度(設立中朝)漢武帝時期任用一些親信侍從如上述、常侍等組成宮中的決策班子,稱為“中朝”【岳麓版】設立直接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書令的作用開始提升。加強皇權,削弱丞相權力。中央行政中樞權力逐漸由丞相轉移到皇帝親信手中,從而使外朝丞相權力大大削弱。【選擇性必修一】西漢晚期,中朝尚書的權力逐漸增大。至東漢,劉秀將尚書臺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三公權力受到削弱。【選擇性必修一】東漢時期逐漸形成尚書臺,取代了三公的權力。【岳麓版】真題試煉
漢代設尚書臺,其首領是尚書令、尚書仆射。魏晉時期,“事無大小,咸歸令、仆”。這一現象說明A.皇權旁落 B.相權轉移C.地方權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答案】B【解析】根據“事無大小,咸歸令、仆”可得出國家大事都掌握在尚書令、尚書仆射,說明魏晉時期相權轉移到尚書令、尚書仆射手中,故B項正確;材料中的現象是皇權加強的體現,排除A;材料沒有體現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C;材料與效率無關,排除D。真題試煉
下圖為中國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間政令信息承轉運行關系示意圖,對圖中信息解讀正確的是A.尚書是中央最高行政機構 B.分權造成了冗官現象C.決策權與執行權出現分離 D.王國問題得到了解決【答案】C【解析】年本題考查“漢代中外朝制度”,根據圖示內容可以看出,皇帝的詔令最終是由外朝的“三公”及其僚屬去執行的,參與朝見和朝會的公卿百官以及中朝“尚書”協助皇帝進行決策,說明當時決策權和執行權出現分離的情況,C項正確;圖示內容不能說明尚書是最高的行政機構,更不能說明造成了冗官現象,排除AB項;根據“郡國”可知當時王國還存在,無法判定其是否解決,排除D項。故選C項。漢武帝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推恩令
推恩令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以分割王國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守統轄。結果王國越分越小,力量削弱。中央的直接轄區日益擴大,成功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酎金奪爵:酎金,是漢朝祭祀宗廟祖先時,由地方諸侯所進獻的黃金。公元前112年,漢武帝以各地諸侯所進獻的黃金成色不好、斤兩不足為借口,廢列侯106人。真題試煉
下表為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變化表。據此可知A.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B.中央行政體制進行了調整C.朝廷解決邊患的條件更加成熟D.王國控制的區域日益擴大【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信息可知,漢景帝時,王國與郡一樣成為國家的直接轄區。結合所學可知,發生這一變化是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后,為了削弱王國勢力,將王國變為朝廷直轄區,漢武帝時朝廷直轄郡國數量大幅度增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削弱王國實力,王國控制區域縮小,諸侯國與朝廷的內部矛盾逐漸緩和,朝廷解決邊患的條件更加成熟,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逐漸緩和,不是激化;B選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地方行政體制的調整,不是中央行政體制的調整;D選項錯誤,王國控制區域縮小。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真題試煉
漢高祖時期,王國職官設置與朝廷基本一致。如表為此后西漢統治者對王國職官的調整概況,這些調整的出發點是時期調整概況漢景帝時期 改丞相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漢武帝時期 郎中令減秩為千石;改太仆(秩兩千石)為仆(秩千石)漢成帝時期 裁撤內史;令相治民,與郡太守無異A.精簡地方行政機構 B.節約中央財政開支C.維護國家政治統一 D.廢除郡國并行體制【答案】C【解析】漢代裁撤王國機構,降低王國官員的品軼,這是打擊諸侯國的舉措,目的在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政治統一,C正確;地方機構還有郡縣,但是西漢主要針對的是王國機構,因此A不是出發點,排除;王國官員的俸祿由王國支出而非中央,排除B;D不符合史實,排除。真題試煉
漢武帝時,朝廷制作出許多一尺見方的白鹿皮,稱為“皮幣”,定價為40萬錢一張。諸侯王參加獻禮時,必須購皮幣用來置放禮物,而當時一個“千戶侯”一年的租稅收入約為20萬錢。朝廷這種做法A.加強了貨幣管理B.確立了思想上的統一C.削弱了諸侯實力D.實現了對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朝廷這種做法具有強制性、專賣性和暴利性。這從經濟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同時削弱了諸侯的經濟實力。故答案選C項;材料沒有信息涉及貨幣政策或者幣種變化,無法得出加強了貨幣管理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經濟方面,確立了思想上的統一的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符合主旨和史實,排除B項;D項說法不準確,應該是加強了而非實現了對地方的控制,排除。漢武帝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十三州刺史
十三州刺史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分設刺史,(監督郡國長官)負責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進行巡視監察。發展:東漢晚期,原來的監察區州變為一級行政機構,形成州郡縣三級,州刺史不僅有行政權,還有領兵權,形成內輕外重、干弱枝強的局面。【選擇性必修一】漢武帝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察舉制
察舉制——品德、才能先考察而后推舉,重點考察被舉者在鄉里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然后推薦為官或提拔任用。分為常科與特科影響: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官僚隊伍需要;容易任人唯親,形成薦舉人和被薦人的利益集團察舉制容易形成薦舉人與被薦人之間的利益集團,有一定的弊端。此外,判斷孝廉、茂才的標準包括對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聲望的高低,而地方豪強大族在對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聲望方面更有優勢,容易形成階層的固化。真題試煉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諶,以知人出名,田歆對他說:“如今應推舉六名孝廉,多有貴戚書信相命,又不好違背,我想自己選一名名士以報效國家,你助我求之。”這體現了(
)A.地方無選舉權 B.選拔官吏以品評為主C.察舉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選官方式【答案】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提煉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推舉六名孝廉”可直接判斷是漢朝推行的察舉制,但材料中“多有貴戚書信相命,又不好違背”說明了察舉制存在的一些弊端,即重門第,據此分析可知C符合題意;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察舉制是自下而上的地方舉薦制度,排除A、D;B是九品中正制,不合題意,故選C。真題試煉
東漢實行察舉制,“郡察孝廉,州舉茂才”,州、郡都必須定期向朝廷舉薦一定數量的人才,而判斷孝廉、茂才的標準包括對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聲望的高低等。這客觀上A.推動了獨尊儒學局面的出現B.促使社會階層趨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對政權的壟斷D.動搖了郡縣制的基礎【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說明東漢察舉制選官的標準是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聲望高低,而能達到這些標準的只能是地主階級,東漢后期演變成門閥士族,這就促使了社會階層的固化,故B正確;A項是在漢武帝時,故錯誤;C項指的是科舉制,故錯誤;郡縣制的基礎是中央集權制度,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央集權,故D錯誤。漢武帝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經濟
豪強地主土地兼并嚴重,自耕農減少,影響國家稅源。長期戰爭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漢武帝奢靡揮霍和官僚隊伍日益膨脹大大增加了國家開支。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實行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推行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算緡;告緡】(漢武帝)於是悉禁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錢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錢不得行,諸郡國所前鑄錢皆廢銷之,輸其銅三官。——《史記·平準書》真題試煉
先秦至西漢前期,山東東部地區得“魚鹽之利”,總體上是商業活躍的地方。西漢中期以后,這一地區的商人活動開始步入低谷。這是由于西漢政府A.重視關中地區經濟發展B.強化了經濟控制C.開通了絲路貿易D.以儒家義利觀教化百姓【答案】B【解析】山東東部地區由西漢以前的商業活躍到西漢中期以后步入低谷,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這種變化主要是漢王朝實行重農抑商、鹽鐵官營等政策有關,這些政策抑制了民間商業活動,強化了政府對經濟的控制,導致了商人活動開始步入低谷,故選B;重視關中地區不一定就要導致山東東部商業活動步入低谷,排除A;開通絲路貿易應該有利于相關的商業活動活躍,排除C;以儒家義利觀教化百姓和商業活動的變化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漢武帝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新儒學的內容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天人感應學說(董仲舒新儒學的基礎),神化皇權,宣揚君權神授。同時提出如果人君無道,天就會降下災異加以譴責和威懾,因此人君必須遵循天道,實行仁政。(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和防止暴政的目的)施政以德為主,以刑輔德,并提出三綱五常的儒家人倫道德標準拓展補充
董仲舒的治國思想治理權力的“合法來源”:董仲舒把源于陰陽五行的學說與儒家的天命、天道結合起來,以“天人感應”說確立了“君權神授”觀,為王權的合法性進行了哲學及神學上的論證。制約機制的設計:強調“屈民而伸君”,民要服從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主是民眾的治理者。但君權要受天的制約,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須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則辦事,必須對君權進行約束和規范。意識形態的專制統治:“獨尊儒術”。統治者治理國家,要有統一的法度,必須實現意識形態上的統一,人民才能有統一的行為準則,才能去遵守這個法度。國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國家治理的實踐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為重要。在德教與刑罰的關系上,強調以德教為主要手段,輔以刑罰。拓展補充
正確認識漢武帝尊崇儒術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漢武帝也實行了一系列尊儒的措施:政治方面:啟用儒學之士參與國政;思想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教育方面:在中央興辦太學,使儒學官方化和制度化,從此教育被儒學家壟斷;在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使儒學在民間開始處于獨尊的地位但漢武帝對儒學的重視并不意味著儒生在政府高官中就占有很大的比例。有學者指出,漢武帝獨尊儒術后,政府高官中儒士出身者所占比重并不太高,直到東漢時期這一比例仍舊不高,不僅如此,兩漢時期抱怨儒生過于迂腐,難以勝任公務的言論不絕于耳。拓展補充
董仲舒新儒學與先秦儒學的區別區別:思想內涵上,漢代的新儒學將陰陽家、黃老之學、法家思想納入自己思想體系,改造了先秦儒學;從與當政者關系看,先秦儒學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會秩序,漢代儒學則退而求其次,承認社會秩序的合理性。【從批判時政轉為維護現實政治】;內容上,漢代新儒學提出君權神授、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主張從地位上(對儒學的發展上),先秦儒學并未收到統治者重視,漢代新儒學被確立為中央王朝的統治思想,在政治上占據統治地位。聯系:先秦儒學宣揚的禮、仁、仁政、民本為新儒學所繼承;新儒學是對先秦儒學的繼承和發展拓展補充
“春秋決獄”與法律的儒家化:“春秋決獄”由董仲舒提出,指以《春秋》大義作為司法裁判的指導思想,在量刑時要著重考慮犯罪的動機。甲的父親與某人爭言相斗,某人拔劍刺甲父。甲看見父親將被刺傷,便以木杖擊打某人。不巧未打到某人,卻誤傷了自己父親。古時子女毆打父母是十惡大罪,當判處死刑。衙門職司曰:“兒子打父親,當處以梟首。”漢武帝派人請教董仲舒。仲舒曰:“臣愚以為,父子至親,兒子看見父親被打,莫不心急驚懼。他揮杖是為了救父親而非要加害他。《春秋》云,許止的父親得病,他給父親喂藥,父親身亡。君子認為許止無加害父親之心,赦而不誅。所以,甲的行為不是法律所謂毆打父親,他不該治罪。”甲沒有兒子,揀了個棄嬰,作為養子乙。乙長大后殺了人,甲把乙藏起來。如果按照當時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隱藏。董仲舒認為他們是父子關系,所以甲不能判罪。后來,唐律明確規定了父子相互隱匿不屬犯罪。漢武帝以來,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儒家知識分子以經注律。真題試煉
漢宣帝曾教訓自己的太子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實,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當時A.秦朝部分統治思想得以繼承 B.黃老之學仍然占據統治地位C.皇帝背離“獨尊儒術”的初衷 D.儒學不能順應漢朝政治需求【答案】A【解析】題干“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強調的是漢代儒家思想吸收了法家思想主張,不是單純引用先秦儒學思想,A項正確;漢武帝時期儒家已經是主流,排除B項;漢宣帝指的是治國策略,而非主流意識,因此并未背離“獨尊儒術”初衷,排除C項;題干主旨是強調“俗儒”的局限性,而非儒學本身,排除D項。故選A項。漢武帝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鞏固統一
北擊匈奴: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將,經過三次較大戰爭,奪取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在河西走廊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張騫通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中國的絲織品沿此路西傳,形成著名的“絲綢之路”。地方治理:公元前60年設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治理比以前更加有效。兩漢的交替與東漢的滅亡
1、西漢滅亡:西漢后期,政治黑暗,土地兼并嚴重,賦稅徭役沉重,社會矛盾尖銳,動蕩不安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2、王莽改制:針對西漢后期的社會矛盾,王莽試圖通過改革挽救社會危機,但措施不切實際,改革反而使社會矛盾更加激化。王莽統治末年,自然災害嚴重,爆發綠林、赤眉等農民起義。23年,王莽政權被推翻。25年,劉秀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又平定割據政權,實現全國統一。政治上:加強皇權,增強尚書臺的作用(中朝的演變);嚴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縣,整頓吏治,懲處貪腐。經濟上: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釋放奴婢。思想上:重視儒學,大興太學。社會經濟在穩定的政局下重新發展起來,史稱“光武中興”兩漢的交替與東漢的滅亡
1、西漢滅亡:西漢后期,政治黑暗,土地兼并嚴重,賦稅徭役沉重,社會矛盾尖銳,動蕩不安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2、王莽改制:針對西漢后期的社會矛盾,王莽試圖通過改革挽救社會危機,但措施不切實際,改革反而使社會矛盾更加激化。王莽統治末年,自然災害嚴重,爆發綠林、赤眉等農民起義。皇帝世系即位年齡在位年數宣帝武帝曾孫17歲25年元帝宣帝長子26歲16年成帝元帝長子19歲26年哀帝元帝之孫19歲6年平帝元帝之孫8歲6年孺子嬰宣帝玄孫1歲2年兩漢的交替與東漢的滅亡
光武中興政治上:加強皇權,增強尚書臺的作用;嚴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縣,整頓吏治,懲處貪腐。經濟上: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釋放奴婢。思想上:重視儒學,大興太學。加強中央集權,穩定社會秩序,節省政府開支與民休息,緩和社會矛盾,推動經濟恢復儒學得到繼續發展兩漢的交替與東漢的滅亡
東漢中晚期的政治中央:東漢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繼位,年壽不長;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相互爭斗;一些正直官員和士人抨擊時政,遭到嚴厲鎮壓,史稱“黨錮之禍”。地方: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尖銳。東漢瓦解:184年,張角領導的農民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地方長官趁機擁兵自重,出現了軍閥割據局面,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兩漢時期的文化
類別成就特點史學《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寫,首創紀傳體通史體裁,是一部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的不朽名著。《漢書》東漢班固撰寫,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文學漢賦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樂府詩是國家專管音樂的機構,樂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詩,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五言詩民間流行,語言樸實、生動。兩漢時期的文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現代農業經營中數據分析的試題及答案
- 植物繁殖與育種相關試題及答案
- 各校輔導員考試信息資源及試題及答案
- 大學生學業規劃指導的考題解析試題及答案
- 2024園藝師考試問與答試題及答案
- 求知欲望福建事業單位考試試題及答案
- 生物產業測試題及答案
- 園藝師考試的個人優勢與發展試題及答案
- 福建事業單位考試專業知識試題及答案
- 花藝師實戰案例分析與試題試題及答案
- 【指導規則】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專項報告參考指標體系
- 2025版風力發電機采購合同-環保節能產品協議3篇
- 《胃癌專病隊列數據集建設規范要求(征求意見稿)》
- 2025年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垂直管理系統事業單位招聘701歷年管理單位筆試遴選500模擬題附帶答案詳解
- 工程機械租賃服務方案及保障措施 (二)
-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安全教育
- 四川省雙流縣彭鎮初級中學-主題班會-元旦互動游戲【課件】
- JJF(陜) 036-2020 單相機攝影測量系統校準規范
- 《AHA2023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讀課件
- 2024-2030年中國工程監理行業發展模式規劃分析報告版
- DB3705T 07-2023 專屬網格工委建設指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