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蒙古族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高考歷史試題模擬精編大考卷(全國版)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中世紀的西歐,兩個相距僅幾百英里的地方,一個地方有大量的糧食,另一個地方卻在遭受饑餓是很正常的事情。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西歐出現了等級君主制,大封建主仗勢以鄰為壑B.國王以糧食為武器,限制糧食貿易,反對城市自治C.莊園制經濟封閉和自給自足,人們生活范圍小,交往少D.奧斯曼帝國崛起控制了亞歐商路,破壞了西歐商業環境2.“革命成功將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漸漸有點廢然思返,覺得社會文化是整套的,要拿舊心理運用新制度,決計不可能,漸漸要求全人格的覺醒。”(梁啟超,1923年)材料評述的是A.辛亥革命與新文化運動 B.辛亥革命與二次革命C.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 D.戊戌變法與辛亥革命3.漢初.劉邦與功臣,諸侯王訂立“白馬之盟".通過分權共治來換取對漢帝國后世君主繼續統治的認同與忠誠。但隨著法更.儒生、士吏等“治國者”集團逐漸借助個人能力取代了功臣、諸侯王等“立國者”集團,“白馬之盟”遭到背棄。這一變化反映出A.政治均勢格局逐漸瓦解 B.專制皇權趨向成熟穩定C.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D.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弱化4.1916年,陳獨秀撰文稱:“民主國家,真國家也,國民之公產也。以人民為主人,以執政為公仆者也……個人之自由權利,載諸憲章,國法不得剝奪之,所謂人權是也”。陳獨秀意在A.主張發展科學 B.弘揚民主權利 C.進行文學革命 D.傳播馬克思主義5.在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軌的過程中,清政府隕落了。但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清政府也不斷地進行自我拯救,力求跟上工業文明的腳步。下列的說法,正確的是A.海禁政策的實施表明清政府自我拯救的決心B.維新變法運動使自我拯救深入到制度的層面C.洋務運動的開展說明清政府完成了自我拯救D.護國運動加速了清政府自我拯救的步伐6.下列組合能突出中國古代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間關系的是:①赤壁之戰②孝文帝改革③唐藩合親④靖康之變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7.下表是近代中國部分年份進出口商品貿易比重表(占總值%)。據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確的是年份進口商品出口商品鋼鐵和機械棉紗及棉制品棉花礦砂及金屬1925年6.520.73.82.91928年7.215.83.42.11931年9.37.92.91.6A.中國輕重工業發展趨于平衡B.南京國民政府優先發展重工業C.當時國內工業建設有所發展D.民族工業在“一戰”后迅速蕭條8.在古羅馬的法律中引用了這樣一個案件:在一個公共廣場上,一名理發師為一名奴隸刮胡子。另外兩個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個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發師,導致他割了奴隸的喉嚨。依據羅馬法,在公共場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隸本人對該事件負責。這表明羅馬法。A.本質是維護私有制和貴族利益B.有利于調解矛盾,規范行為C.保障平民權益,實現社會公平D.是古代世界最完備的法律9.按右圖漫畫寓意所指的事件應該是A.王安石變法 B.商鞅變法 C.孝文帝改革 D.戊戌變法10.下表為晚清駐外公使知識結構統計表,據此可知晚清A.新式人才成為官吏主要來源 B.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C.擺脫了天朝上國的思想觀念 D.外交官群體走向近代化11.據統計,1953年地質工作的工作量,比1952年分別增加10倍至23倍,鉆探增加10倍,坑探增加20倍,槽探增加23倍,普查面積增加10倍,以后幾年又逐年增多。這一舉措A.促成中國完成社會主義改造 B.反映地質工作是中國工業化建設核心C.旨在建立獨立完整工業體系 D.表明新中國經濟建設中存在急躁冒進12.錢穆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說“自秦漢以來的這一制度,到今天民國時代還存在,中國之永為一統一國,此項政治制度實貢獻過其甚大之績效”。“此項政治制度”是A.封邦建國 B.內外朝制 C.郡縣制 D.君主專制13.“請君莫畏大炮子,百姓才聞幾人死?……我所聞者鴉片煙,殺人不計億萬千!……不知吃煙腸胃皆熬煎。……不知買煙費盡囊中錢”。對材料內容的理解最合理的一項是A.揭示了鴉片輸入的危害性 B.說明人民不畏懼火炮火槍C.堅船利炮與鴉片一樣對人有危害 D.《南京條約》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災難14.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企業利潤全部上繳國家,開支則由國家財政下撥。1983年1月,國務院決定在全國范圍內施行“利改稅”,企業上繳55%的企業所得稅,剩下的45%根據企業的不同情況,在國家與企業之間分成。這表明當時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B.按勞分配原則得到貫徹C.開始試行現代企業制度 D.企業經營自主權有所加強15.羅馬人丟失了一個帝國,最終卻贏得了一個世界。該評價的主要視角是A.宗教B.法律C.經濟D.文化16.宋代詩云:“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明代天啟《吳興備志》說:“湖絲遍布天下,而湖民身無一縷”。清代學者楊屾在《豳風廣義·序》里提到“不耕者祭無盛,不蠶者衣無帛”,蠶桑品“為衣被之源”。下列說法中最為合理的是A.地方縣志不具普遍性缺乏研究價值B.楊岫忽視了絲不是百姓主要的衣著材料C.宋詞以浪漫著稱,其內容不足為信D.棉紡織業發展導致湖州資本主義萌芽產生17.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上半葉,中國思想界不斷掀起軒然大波,涌現各式各樣的社會思潮,形成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下列關于近代中國社會思潮興起的先后順序表述準確的一項是①“中華民國與中華帝國不同……民國是以四萬萬人為主”②“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隱得以上達,君惠得以下逮”③“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④“吾人對于俄羅斯今日之事變,惟有翹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①②④③18.著名學者辜鴻銘說:“咸同年間,粵匪擾亂。清廷如一叢病之軀,幾難著手。得一時髦郎中湘鄉曾姓者,擬方名曰□□□□□,服若干劑未見轉機。”材料中省略的五字最可能是A.洋務清火湯B.新政補元湯C.憲政調味湯D.革命銷魂湯19.在雅典,代表國家權力、公民集體的公民大會和陪審法庭,對于公民個人具有生殺予奪的權力。為了城邦的利益,由民眾投票就可以將一個人流放——而這種流放在很多人看來其嚴厲程度甚至超過死刑。這種現象表明,在當時的雅典A.國家一切權力都屬于城邦居民 B.民主運作程序保證了司法公正C.法制的精神是城邦(國家)至上 D.法律源于民意且不得悖于民意20.一幅圖畫上描繪人類求知過程的“知識山”,一路逐級而上,分別是語法、數學、邏輯、音樂、天文、幾何、修辭,在頂峰則是神學。這種概念最可能出現在A.公元前2世紀的麥加 B.公元3世紀的印度C.公元13世紀的巴黎 D.公元19世紀的英國21.據統計,新航路開辟后的一百多年間,美洲白銀總產量的將近一半輸向了中國。與此同時,中國的米價一直維持在一種超穩定狀態。據此推知白銀的大量流入A.沒有促成中國經濟的轉型 B.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C.迫使政府放棄了抑商政策 D.提高了民眾的生活水平22.伯羅奔尼撤戰爭期間當伯里克利的政策給雅典人帶來沉重災難的時候他們判處伯里克利一筆罰金;當雅典軍隊遠征西西里失敗之后,雅典民眾開始轉而攻擊那些贊成遠征的演說家。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民眾決策具有強烈的情緒化特征B.實現民眾對執政者的完全監督C.直接民主導致權利被濫用和誤用D.體現了一定的“主權在民”觀念23.早在公元前18世紀某國王就宣布“從今往后,任何一個受害者都可以走到我所立的這座‘公正之主’石碑前,親自讀碑上內容,或者聽別人念其中的條款,讓我的石碑使他看清他所面臨的糾紛。認清他所應當得到的權利,從而獲得安慰。”此國王是A.梭倫B.漢穆拉比C.愷撒D.穆罕默德24.“廢除封建制度,必然帶來人民身份的變更……這樣就確立了以華族、士族、平民三種身份代替過去復雜的身份制度。”文中“人民身份的變更”最早發生于:A.17世紀80年代 B.18世紀70年代C.19世紀80年代 D.20世紀50年代25.新文化運動時期,有人提出文言文、漢字等是封建時代的舊文化,應予以廢除。這種觀點產生的原因是A.白話文運動的興起B.新文化思潮中的偏激傾向C.社會主義思潮的傳播D.“詩界革命”的負面影響26.下圖是魯迅先生于1917年8月設計的北大校徽(后稱“北大紅”),劉半農戲稱為“哭臉校徽”。其圖案以篆體的“北大”二字構成傳統的瓦當形象,下面的“大”字像一個人,上面的“北”字又像兩個人,構成了“三人成眾”的意象。下列理解最準確的是①北大人肩負著開啟民智的重任②隱含了面向全民大眾的價值取向③承載了北大人“肩負重任”理想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27.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初令郡國鑄五銖錢。公元前113年,武帝下令由上林三官鑄造五銖錢,規定“三官錢”為全國通行的統一貨幣。其做法旨在A.統一財政經濟 B.打擊王國勢力 C.加強中央集權 D.方便賦稅征收28.一戰后,日本的侵略野心進一步膨脹,軍國主義勢力主張“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將侵掠矛頭指向中國,導致爆發A.九一八事變 B.七七事變 C.八一三事變 D.華北事變29.十月革命的對象是二月革命后臨時政府所代表的剝削階級,臨時政府既然代表了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利益,這就把兩個階級同時推到十月革命對象的位置上。從這個意義上講,十月革命是A.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 B.新民主主義性質的革命C.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D.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30.伯里克利為了牽制鄰邦斯巴達,要求郊區農民舉家搬到雅典衛城居住。有劇作家將此事創作成喜劇,把伯里克利刻畫成一個長了山羊角的妖怪進行嘲諷,但他并沒有遭到報復。據此可知,當時A.直接民主制導致權力濫用 B.民主政治有利于文化發展C.喜劇創作服務于城邦政治 D.執政者素質決定社會生態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綜而言之,則西洋社會為動的社會,我國社會為靜的社會。由動的社會,發生動的文明;由靜的社會,發生靜的文明。”……“動的社會”冒險進取,生活固“日益豐裕”,但“身心忙碌”;“靜的社會”消極柔弱,“日益貧嗇”,但“身心安閑”。西洋社會雖“無饑餓疾病之喪”,但競爭既烈,兵燹屢興,人為苦痛正未有已。反之,中國固窮,“死亡枕藉”,但于“政治問題能已則已,不欲更事吹求,亦所以減輕其苦痛之法耳”。(傖父:《靜的文明與動的文明》,《東方》第十三卷第七號)。材料二、李大釗同樣是根據地理條件的差異,將中西文化概括為“靜”、“動”文明,但他這樣寫道:“……一為自然支配人間的、一為人間征服自然的……東方之道德在個性滅卻之維持,西方之道德在個性解放之運動……東方想望英雄,其結果為,專制政治,有世襲之天子……西方依重國民,其結果為民主政治”(《東西文明根本之差異》,《言治季刊》第一年第三期)。材料三、陳獨秀認為,在古代,東西方都處在專制政治之下,其文化并無特異之處。但以法國革命為轉機,東西方迥異其趣,西方判然進入了近代社會,形成“近代文明”;而東方社會卻陷于停滯,仍為“宗法社會”、“封建政治”,因此東洋文明“其質量舉未能脫古代文明之窠臼,名為‘近世’,其實猶古之遺也”。他將西方文化的特征,概括為“科學與人權并重”。(《文存》卷一)。而東方文化的特點在專制與迷信。專制即束縛個性。迷信即不知科學為何物,渾渾噩噩,日在愚昧之中,諸事“不能以人間已有之智靈,明其理由,道其法則也”(同上)。正是緣此根本的差異,決定了中西文化的長短優劣。西方進步的文化產生了積極的結果:科學與民主相濟為用,“成獨立之人格”。民智勃發,“而迷信斬焉”,“社會經濟,亦因以厘然有敘”。而東方落后文化卻造成專制與迷信并肆,戕賊人權,民智不張,“社會中種種卑劣不法慘酷衰微之象,由是并起,“生機日促”,社會經濟因之“大亂”《<文存》卷一)。中西文化其優劣,彰明昭著,中國當移樽就教,接受西方文明,自是不言而喻之事。材料四、嚴復在1895年寫的《論世變之亟》一文中,對中西文化曾作如是鮮明的對照:“中國最重三綱,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國親親,而西人尚賢;中國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國尊主,而西人隆民;……。”感覺銳敏的嚴復將西學的“命脈”概括為“于學術則黜偽崇真,于刑政則屈私以為公,斥反對西學者是“狂易喪心之人”。問:(1)材料一、二、三是1916年開始的中西文化論戰之三個代表人物的言論。這場論戰的導火索是什么?(2)材料四中嚴復所說的中國(最重三綱、親親、以孝治天下、尊主等)文化傳統,始于何時、源于何派學說?(3)(接上題)這派學說發展到兩宋取得怎樣的新成就?(4)利用所給材料、結合所學,對這場中西文化論戰作簡要評述。注意:觀點鮮明、評論有據;行文流暢,邏輯通順;充分利用所給材料與所知史實;提煉歷史評價的基本方法。32.材料趙充國(公元前137年一公元前52年),西漢隴西上邦人,善騎射,為人“沈勇有大略,少好將帥之節,而學兵法,通知四夷事”;羌族叛亂,七十多歲的趙充國為掌握敵情,親臨邊境。到邊境后,趙充國認為對羌族各部應當根據主謀與脅從的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嚴懲主謀者,寬恕脅從者。但大臣多有反對,趙充國反復陳述用兵利害,并建議“先誅先零(羌)”,宣帝采納了趙充國之策。趙充國領兵打敗先零羌,又到罕、開羌地區,趙充國命令不得燒毀住所損害農牧,罕、開羌競不煩兵而平定。為徹底解決羌患,趙充國上奏:一、羌患“易以計破,難以兵碎”,我以為“擊之不便”;二、罷騎兵,招募民眾,“繕鄉亭,浚溝渠”,進行屯田,只以少數騎兵衛護屯田者,“益積蓄,省大費”。由于皇帝大臣反對,趙充國反復報告說:先零羌所剩精兵不多,漢軍屯田,“內有無費之勞,外有守御之備”,敵勝利在望。宣帝詔令辛武賢等出擊,只取得小利,而趙充國不出兵,“所降復者得五千人”,于是詔令罷兵,留趙充國負責屯田。神爵二年秋,羌族不少部落首領率眾來降。漢朝予以安撫,“初置金城屬國以處降羌”。——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簡析趙充國平定羌亂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趙充國治理羌患的意義。33.古希臘有些城邦,貴族委托一個德高望重的公民負責改革法律,以消除最明顯的不公正現象。雅典的梭倫就是其中之一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梭倫出身貴族,所以他有資格當選首席執政,但他不是那些作威作福的貴族顯族。他的家境中平,早年曾兼營貿易,與商旅為伍,并且周游海外,成為飽學之士,被時人譽為“七賢”之一他同情平民,又曾在雅典與鄰邦麥加拉的戰斗中勇立戰功,率眾攻克應屬雅典的薩拉米島,因此他在群眾中很有威望。——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材料二梭倫:“我給予民眾足夠的好處,而毫不剝削也不增加他們的權利。對于那些具有實力,并且利用自己的財富施展實力的人,我也注意不使他們受到絲毫損失。”“對于民眾如果不過分放縱,也不粗暴地對待他們,他們對首領也會極其順從。”——摘編自(法)阿爾德伯特《歐洲史》請回答:(1)據材料一,從梭倫的出身和經歷分析,雅典貴族為什么委托梭倫“負責改革法律”?(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梭倫改革是如何給下層平民“足夠的好處”但又“不過分放縱”的?(3)綜合上述材料,說明評價歷史人物應遵循哪些主要原則?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莊園制經濟的封閉、分散,導致中世紀歐洲各地豐荒不通,人們的經濟文化聯系很少,C選項正確;等級君主制時期,歐洲各地的商品經濟發展,聯系增強,A選項不符合題意;歐洲各國限制糧食貿易、奧斯曼人控制商路破壞商業環境,都不是造成各國物資無法流通的根本原因,BD兩選項錯誤。2、A【解析】
試題解析: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信息反映了思想的覺醒是革命成功的前提、舊的思想觀念不可能運用于近代新制度、全面性的結構變革是近代化的必由之路。依據材料提供的時間“革命成功將近十年”以及建立了新制度判斷材料評述的是辛亥革命,依據材料文字“要求全人格的覺醒”可知是反對傳統文化的束縛,A項符合題意,正確,BCD三項均排除。故選A。【詳解】請在此輸入詳解!3、B【解析】
劉邦與功臣、諸侯王分權共治,說明皇權還不夠穩固,隨著依附于皇權的“治國者”集團形成,專制皇權漸趨穩定,所以原有的“白馬之盟”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故答案為B項;A項政治均勢格局瓦解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是郡縣制的推行,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這一變化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排除D項。4、B【解析】
據材料“民主國家,真國家也,國民之公產也。以人民為主人,以執政為公仆者也……個人之自由權利,載諸憲章,國法不得剝奪之,所謂人權是也”可知,陳獨秀強烈追求資產階級民主,認為資產階級民主中人民是國家主人,人權獲得了保障,B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科學”、“文學革命”、“馬克思主義”等內容,A、C、D錯誤。5、B【解析】
維新變法運動是清政府從制度層面的自我拯救,B正確。清政府自我拯救是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后,閉關鎖國的局面被打破,所以A錯誤。洋務運動并沒有實現師夷長技以自強的目的,甲午戰敗宣告洋務運動破產,C錯誤。護國運動護的是中華民國,是反對袁世凱復辟的運動,D項錯誤.6、C【解析】
赤壁之戰是孫權和劉備聯軍打敗曹操的戰役,沒有涉及少數民族,①錯誤;孝文帝改革是鮮卑族學習漢族的改革;唐蕃和親是唐朝與吐蕃族就是今天藏族的和親政策;靖康之變是女真族的金滅掉北宋的事件,②③④均正確,故選C;ABD不符合題意,排除。7、C【解析】
從材料中鋼鐵和機械的進口不斷增加可以看出,工業建設有所發展,故C項正確。從材料可以看出,1925年到1931年重工業機械的原材料進口不斷增加,這說明中國重工業有所發展,但體現不出重工業和輕工業發展均衡,故A項排除;材料中鋼鐵和機械的進口不占絕對多數,所以看不出南京政府優先發展重工業,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1925年以后經濟發展,不是一戰以后的蕭條,排除D項。8、B【解析】
據材料“依據羅馬法,在公共場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隸本人對該事件負責。”可知,羅馬法對出現的各種事件作出明確規定,從而有利于調節矛盾,規范社會行為,B正確;材料中涉及的是奴隸和平民,跟貴族階層無關,A錯誤;羅馬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但其本質上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不可能實現社會公平,C錯誤;據所學可知羅馬法只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法律體系,并不是古代世界最完備的法律,該項說法夸大了其歷史地位,D錯誤。9、A【解析】
試題分析:王安石在其變法時提出變法的口號是: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即可判斷出最符合的是王安石變法,故選A項。其他的選項并沒有徹底得與傳統制度決裂。考點:宋朝的積貧積弱?王安石變法【詳解】10、D【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從1875至1911年,晚清駐外公使的知識結構中來自新式學堂和留學生出身的人數越來越多,這表明外交官越來越需要一批識西學,懂外語的新式人才來順應近代社會的變化,突顯出外交官群體的專業化和職業化傾向明顯,逐漸走向近代化,故選D項;本表主要是外交官的出身情況,而非晚清所有的官吏,故A項排除;材料中不能體現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也不能體現天朝上國心態的變化,故排除BC。11、C【解析】
材料表明1953年地質、鉆探等工作的工作量比1952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結合當時的國家狀況可知,地質等工作的工作量提高是為了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更是為了適應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C正確;社會主義改造包括對農業、手工業、工商業的改造,不涉及地質、鉆探等工作,A錯誤;“地質工作是中國工業化建設核心”的說法不符合史實,B錯誤;工作量的大幅度提高是工人為了工業化建設作出的努力,不是急躁冒進的行為,D錯誤。故選C。12、C【解析】
從題中關鍵信息“秦漢以來”“中國之永為一統一國,此項政治制度實貢獻過其甚大之績效。”可知錢穆強調的是郡縣制在鞏固統一方面的積極作用,故C正確;秦漢時期實行的郡縣制,分封制是西周時期實行,排除A;內外朝是漢代實行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民國時期已經消失,排除B;君主專制民國時期已經不存在,排除D。故選C。故選C郡縣制下的郡守和縣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從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經濟發展;郡縣制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來分封割據的狀況,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據分裂,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13、A【解析】
依據材料“殺人不計億萬千!……不知吃煙腸胃皆熬煎。……不知買煙費盡囊中錢”可知材料主要是揭示了鴉片輸入的危害性,故選A項;材料是對火炮與鴉片進行對比,而非人民不畏懼火炮火槍,排除B項;通過對比主要是突出了鴉片的危害性,C項理解不符合題意主旨,排除;結合材料內容判斷可知此時應該尚未簽訂《南京條約》,排除D項。14、D【解析】
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企業利潤全部上繳國家,開支則由國家財政下撥。隨著改革開放的啟動,國家著手進行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國務院決定在全國范圍內施行“利改稅”,擴大了企業財權,較好地處理了企業與國家的關系,故選D項;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是在1984年,排除A項;按勞分配是分配個人消費品的社會主義原則,排除B項;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在1993年之后,排除C項。故選D。15、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察的是對知識理解分析能力。羅馬解散以后,溝通東西方的文化,因為羅馬的主要思想是希臘文化,它在存續期間將希臘文化傳播到了全世界,文化的影響力一直持續到現在,故D項正確。考點:古代希臘.羅馬·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羅馬文化16、B【解析】
材料中的“湖絲遍布天下,而湖民身無一縷”“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等信息,都說明絲織品價格高,不是普通百姓消費的物品,所以楊山山“蠶桑品為衣被之源”的提法忽視了絲織物在封建社會并不是尋常百姓主要的衣著材料,故答案為B項;地方縣志也有研究價值,排除A項;詩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政治經濟情況,排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湖州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排除D項。17、B【解析】中華民國建立于1912年,此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君民共治是主張君主立憲制,是維新派的觀點,發生在19世紀末;宣傳科學與人權的是新文化運動,發生在1915年;根據材料信息“俄羅斯今日之事變”“新文明之曙光”可知是指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發生在1917年,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真確的是②①③④,故選B。18、A【解析】試題分析:“湘鄉曾姓者”是指曾國藩,“粵匪擾亂”則指太平天國運動,所以材料說的是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事情。為了“剿發捻”(指太平天國和捻軍)和抵御外來侵略,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洋務派掀起了洋務運動。曾國藩是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故省略的是洋務清火湯。故選A。B項錯誤,新政是在光緒年間;C項是在1908年;項是在20世紀前十年進行的。因此BCD三項均與材料在時間上不符。考點:洋務運動點評: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洋務運動的相關內容。洋務運動運用西方科技興建了一批近代軍用、民用企業,希望使中國富強,實現中興,但是結果并沒有挽救沒落的封建制度,甲午戰爭戰敗,洋務運動破產。與此相關的知識點如洋務運動的背景和影響等也需要掌握。19、C【解析】
在城邦利益面前,雅典城邦忽視個體利益,代表國家權力、公民集體的公民大會和陪審法庭忽視個體利益以及流放的懲處措施,都體現了法制的精神是城邦(國家)至上,選項C正確;城邦權力屬于公民,排除A;材料未體現出民主運作的程序,排除B;法律維系城邦利益,因此選項D排除。20、C【解析】
中世紀,基督教統治西歐,神學盛行,中世紀指的是476年到1453年,故C正確;A項伊斯蘭教創立時間為公元622年,因此前2世紀的麥加不存在伊斯蘭教神學,故排除;B項印度神學的論述在課本的知識點中未涉及,故排除。D項19世界的英國已經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神學失去獨霸地位,故排除。21、A【解析】
根據材料“美洲白銀總產量的將近一半輸向了中國”“中國的米價一直維持在一種超穩定狀態”可知,即使大量白銀流入中國市場,但對中國市場、物價沒有明顯的影響,沒有導致“價格革命”,說明白銀的大量流入沒有促成中國經濟的轉型,A項正確;材料內容體現了大量白銀流入市場,但物價仍很穩定,沒有體現白銀流入對推動商品經濟方面的影響,B項錯誤;中國古代一直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沒有放棄,C項錯誤;材料內容沒有強調白銀流入對提高百姓生活水平方面的影響,D項錯誤。22、D【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雅典民眾對伯里克利及演說家的攻擊及懲罰反映了公民對決策者決策失誤的監督與追責意識,體現了主權在民的政治特點,故D項正確。A項,題干反映雅典公民參與城邦管理的合理權利,并非情緒化,排除。B項,“完全”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題干未體現直接民主下公民權力的濫用和誤用,排除。23、B【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公元前18世紀某國王……‘公正之主’石碑……讓我的石碑使他看清他所面臨的糾紛。認清他所應當得到的權利”反映了公元前18世紀漢穆拉比制定了《漢穆拉比法典》,原文刻在石柱上,故B正確;梭倫屬于古代雅典時期,不符合題干時間,故A錯誤;愷撒屬于古羅馬時期,故C錯誤;穆罕默德生存于公元6-7世紀,故D錯誤。24、C【解析】
根據材料“華族、士族、平民三種身份”可以聯系到是1868年日本的明治維新規定實現形式上的“四民平等”,所以最早發生在1868年之后,選項中18世紀80年代符合題意,故選C;AB在明治維新之前,排除;D距離明治維新時間較長,不符合題意,排除。25、B【解析】依據所學可知,新文化運動時期,對中國傳統文化存在片面的認識,主張全盤否定,而對西方文化則全盤肯定,這是新文化運動的偏激傾向的體現,B正確;主張廢除漢字與白話文運動的興起、社會主義思潮的傳播和詩界革命無關,排除ACD。26、A【解析】
魯迅先生設計的北大校徽體現了北大的辦學理念“以人為本”。圖案中上部的“北”字是背對背側立的兩個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像,有如一人背負二人,構成了三人成眾的意象,給人以“北大人肩負著開啟民智的重任”的想象。①③④符合題意;故選A;北大的教育屬于精英教育,不是面向全民大眾,②不符合題意。排除B、C和D。故選A。27、C【解析】
據材料可知,漢武帝時期規定“三官錢”(上林三官鑄造五銖錢)為全國通行的統一貨幣,其目的是加強朝廷對地方的控制,C正確;五銖錢的鑄造與使用只是貨幣的統一,不能體現“統一財政經濟”,A錯誤;B不是主旨;D與材料無關。28、A【解析】
日本軍國主義勢力主張“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首先將矛頭指向中國東北和內蒙古,為此1931年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故A正確;七七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的標志,排除B;八一三事變主要是進攻上海,排除C;華北事變爆發于1935年,不符合“必先征服滿蒙”的信息,排除D。故選A。29、D【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反對地主階級的革命是民主革命,反對資產階級的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十月革命的對象是二月革命后的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由此可知,十月革命是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故D正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只符合部分信息,故AC錯誤;新民主主義性質的革命是中國特色的,故B錯誤。30、B【解析】
雖然遭到嘲諷,但伯利克里并沒有進行報復,說明在當時的民主制下作家得到了寬松的創作環境,民主政治有利于文化發展,故選B;“權力濫用”的說法與題意主旨不符,排除;該劇作家創作的戲劇是嘲諷伯利克里,并不是服務于城邦政治,排除C;D項說法過于絕對,且和題意不符,排除。故選B。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新青年》問世后,公開宣稱“所謂新者就是外來之西洋文化,所謂舊者就是中國固有之文化”;主張以新易舊、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國固有文化。如此激烈的批判態度和鮮明的文化取向,激起一些人的強烈反對。(2)西漢武帝;儒家。(3)兩宋創成一個以“理”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備的新儒學體系——理學。貢獻突出者為二程、朱熹。二程明確提出哲學意義上的“天理”,認為天理是超越萬物、永恒存在的宇宙本原;還稱“人論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朱熹集成了一個龐大而完整地理論體系,其核心是天理論。他認為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現實世界中,人世間的倫理綱常就是其具體體現,還指出要“明天理、滅人欲”。(4)評分要素:A按時序(五四運動前后論戰的兩個階段)敘述論戰概況;從1916年起,《東方雜志》主編杜亞泉連續發表文章,抨擊新文化運動。陳獨秀、李大釗等人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反駁。由此,引發了一場關于中西文化問題的論戰。五四運動之后,傳統文化受到猛烈沖擊,西方新思想、新觀念大量輸入,完全拒斥外來文化的論調已根本站不住腳。章士釗、梁啟超等人又先后提出“新舊調和”論、中西文化“化合”說,梁漱溟則明確主張維護儒家文化。中西文化問題的論爭更廣泛地展開。李大釗、胡適、瞿秋白等人以《新青年》、《每周評論》等雜志為輿論陣地,積極參加論戰,深刻闡明了新文化取代舊文化的歷史必然性。B對所給材料中的思想進行分類、一一提煉和評價;材料一反映了舊文化,材料二、三、四反映新文化材料顯示了兩種根本對立的中西文化比較觀。傖父的比較是消極的……李大釗、嚴復對中西文化的比較是積極的。……陳獨秀運用生動有力的唯物論觀點,……深刻多了。……第一次鮮明地揭,出了科學與民主的旗幟,說明近代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登堂入室,已達到了嶄新的高度。C指出論戰的性質和影響;(1)積極性:在中西文化論戰中,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積極宣傳新思想、新文化,強調文化的時代性和不同社會發展程度的差異性,擴大了新文化的影響,進一步傳播了與傳統文化徹底決裂的新文化精神,其主流無疑是正確的,(2)消極性:但他們忽視甚至否定文化的傳承性和民族性,存在著絕對化、簡單化的傾向。D運用材料四,指出這場論戰的歷史源流或萌芽,進一步發掘論戰的意義;行文流暢、邏輯通順,謀篇布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臨時合同樣本閱讀
- 光伏發電土建分包合同樣本
- 2025知識產權合同軟件著作權許可合同文本
- 代購商品合同樣本
- 公園餐廳轉讓合同范本
- 2025如何撰寫建筑工程實習合同
- 2025至2030年中國印章筆wj-99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化肥編織袋行業發展研究報告001
- 鋪位攤位出租合同范本
- 2025至2030年中國刺布刀行業發展研究報告
- 膀胱癌部分切除護理查房
- 兒童心理健康與家庭教育關系
- 2025屆山東省臨沂市高三下學期一模考試英語試卷(含解析)
- 2025年河南水利與環境職業學院單招職業傾向性測試題庫學生專用
- 2025年人體捐獻協議
- 員工黃賭毒法制培訓
-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英語試題(答案)
- 高中化學基礎知識超級判斷300題
- 郵政儲蓄銀行的2024年度借款合同范本
- 汽車吊起重吊裝方案
- 從0到1開播指導抖音本地生活商家直播培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