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針灸技能
包括兩項內容:
1.敘述并指出穴位定位
2.敘述并演示針灸或推拿操作
一、常用針灸穴位定位與操作
1.尺澤: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模側凹陷處。操作:直刺0.81.2寸,或點刺出血。
2.孔最:尺澤與太淵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處。操作:直刺0.51寸
3.列缺:在前臂撓側緣,樓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樓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4.魚際:在手拇指本節(第1掌指關節)后凹陷處,約當第1掌骨中點槎側,赤白肉際處。
直刺0.5-0.8寸。
5.少商:在手拇指末節模側,距指甲角0.1寸。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6.商陽:在手食指末節槎側,距指甲角0.1寸。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7.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槎側的中點處。直刺0.57寸。
8.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樓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處。直刺0.87.2寸。
9.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既連線中點。直刺1-1.5寸。
10.肩骨禺:在臂外側,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向凹陷處。直刺或
向下斜刺0.8-1.5寸。
11.迎香: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間。斜刺或平刺0.3-0.5寸。
12.地倉:在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斜刺或平刺0.5-0.8寸。
13.下關:在面部耳前方,當額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直刺0.5T寸。
14.頭維:在頭側部,當額角發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平刺0.5T寸。
15.天樞:臍中旁開2寸。直刺廠1.5寸。(從下面往上取穴應該在哪里)
16.梁丘:屈膝,在骼前上棘與熊骨外上緣的連線上,熊骨外上緣上2寸。直刺2~1.2寸。
17.犢鼻:屈膝,在骸韌帶外側凹陷中,又名外膝眼。向后內斜刺0.5~1寸。
18.足三里:犢鼻下三寸,脛骨前蠟外1橫指處.直刺廣2寸,強壯保健常用溫灸法.
19.條口:上巨虛下2寸.直刺廠1.5寸.(脛骨前脊一橫指,一橫指是中指)
20.豐?。和怩准馍?寸,條口穴外1寸,脛骨前崎外2橫指(中指)處.直刺廠1.5寸.
21.內庭:足背第2.3趾間縫紋端.直刺或斜刺0.5~0.8寸.
22.公孫:第1趾骨基底部前下方,赤白肉際處.直刺0.6~1.2寸.
23.三陰交: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面后緣.直刺廠1.5寸,孕婦禁針.
24.地機: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陰陵泉下3寸.直刺廠2寸.
25.陰陵泉:脛骨內側雕下方凹陷處.直刺1~2寸.
26.血海:屈膝,在骸骨內上緣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簡便取穴:患者屈膝,
意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薛骨上緣,第2~5指向上伸直,拇指約呈45。斜置,拇指尖下
是穴。
27.通里:腕橫紋上1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樓側緣。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損
傷血管和神經。留針時不可做屈腕動作。
28.神門: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樓側凹陷處。支持0.3~0.5寸。
29.后溪:微握拳,第5指掌關節后尺側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直刺0.5-1寸治療手
指攣痛可透刺合谷.
30.天宗:肩胛骨岡下窩中央凹陷處,約當肩胛岡下緣與肩胛下角之間的上1/3折點處。直
刺或斜刺0.5~1寸.遇到阻力不可強行進針.
31.聽宮:耳屏前,下頜骨踝狀突的后方,張口時凹陷處.張口,直刺廠1.5寸,留針時應保
持一定的張口姿勢.
32.攢竹:眉頭凹陷處,約在目內眥直上.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內緣平刺或斜刺0.5~0.8寸,
禁灸.
33.天柱:后發際正中直上0.5寸(啞門穴),旁開1.3寸,當斜方肌外緣凹陷中.直刺或斜
刺0.5~0.8寸,不可向內上方深刺,以免傷及延髓.
34.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35.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36.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37.腎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38.大腸俞: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39.次髏:第2能后孔中,約當骼后上棘下與后正中線之間.
40.委中:胭橫紋重點,當股二頭肌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直刺5寸,或用三棱針
點刺胭靜脈出血,針刺不宜過快,過強,過深,以免損傷血管和神經.
41.秩邊:平第4版后孔,般正中崎旁開3寸.直刺1.5~2寸.(怎么定位第四般后孔)
42.承山: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處,約在委中穴與昆侖穴中點.直刺廠1.2寸,不
宜過強的刺激,以免腓腸肌痙攣.
43.昆侖: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直刺0.5~0.8寸,孕婦禁針,經期慎用.
44.申脈:外踝直下方凹陷中.直刺0.3~0.5寸.
45.至陰:足小趾外側趾甲根旁0.1寸.淺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46.涌泉:足趾跖屈時,約當足底(去趾)前1/3凹陷處.直刺0.5~0.8寸,臨床常用灸法或
藥物貼敷.
47.太溪:內踝高點與跟腱后緣連線的中點凹陷處.直刺0.5~0.8寸.
48.照海:內踝高點正下緣凹陷處.直刺0.5~0.8寸.
49.內關: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樓側腕屈肌腱之間。直刺0.5~1寸。
50.大陵:腕橫紋中央,掌長肌腱與樓側腕屈肌腱之間.直刺0.3~0.5寸.
51.中沖:中指尖端的中央.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52.外關: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槎骨正中間.直刺0.5~1寸.
53.支溝: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棱骨正中間.直刺0.5~1寸.
54.翳風:乳突前下方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中.直刺0.5~1寸.
55.風池: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平風府穴.針尖微下,向鼻尖斜刺
0.8~1.2寸,或平刺透風府穴.深部中間為延髓,必須嚴格掌握針刺的角度和深度。
56.肩井:肩上,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直刺0.5~0.8寸。
57.環跳:側臥屈股,當股骨大轉子搞掂與能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內2/3交點處。直刺
2~3寸。
58.陽陵泉:腓骨小頭前下方的凹陷中。直刺廠1.5寸。
59.懸鐘:外踝高點上3寸,腓骨前緣。直刺0.5~0.8寸。
60.行間:足背,當第1、2趾間的趾蹊緣上方紋頭處。直刺0.5~0.8寸。
61.太沖:足背,第1、2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直刺0.5~0.8寸。
62.期門: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
刺,以免傷及內臟。
63.腰陽關:后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約與骼崎相平。向上斜刺0.5~1寸。
多用灸法。
64.命門:后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腰2怎
樣定位)
65.大椎:后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向上斜刺0.5~1寸。(第七頸椎脊突怎么
就是最高的點+
66.百會:后發際正中直上7寸,或當頭部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平刺0.5~0.8
寸。
67.神庭: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平刺0.5~0.8寸。
68.水溝:在人中溝的上1/3與下2/3交點處。向上斜刺0.3~0,.5寸。
69.中極:前正中線上,臍下4寸。直刺廠1.5寸,孕婦慎用。(恥骨聯合上1寸)
70.關元: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直刺廠1.5寸,多用灸法,孕婦慎用.(恥骨聯合上幾寸)
71.氣海: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婦慎用.(恥骨聯合上幾寸)
72.神闕:臍窩中央.一般不刺,多用艾條或艾柱隔鹽灸法.
73.中院: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或臍中與胸劍聯合連線的中點處.直刺「1.5寸.
74.膻中: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隙;或兩乳頭連線與前正中線的交點處.平刺0.3~0.5寸.
75.四神聰:在頭頂部,當百會穴前后左右各1寸,共四穴.平刺0.5~0.8寸.
76.印堂:在額部,當兩眉頭的中間.提捏局部皮膚,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77.太陽:在飄部,當眉梢與目外毗之間,向后約1橫指的凹陷處,直刺或淺刺0.3~0.5寸,或
點刺出血.
78.定喘:在背上部,當第七頸椎棘突下,旁開0.5寸;直刺0.5~0.8寸.
79.夾脊:在腰背部,當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兩側,后正中線旁開0.5寸,一側17
穴,左右共34穴: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針叩刺.
80.十宣: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離緣0.1寸(指寸),左右共十穴;淺刺0.1~0.2寸,
或點刺出血。
二、針灸或推拿操作
(-)毫針刺法(體位、定位、消毒、進針、行針基本手法、行針輔助手法、補瀉手法-一
提插補瀉、捻轉補瀉)、
【消毒】
75%的酒精消毒針刺部位。
【進針】
?進針角度(指針體與皮膚表面所形成的夾角。)
直刺:針體與腌穴皮膚呈直角(90°),垂直進針,適于肌肉豐厚處,如四肢、腹、腰部。
斜刺:針體與腌穴皮膚呈45°角左右,傾斜進針,適于肌肉淺薄處,或內有重要臟器及不
宜直刺、深刺的腌穴。
橫刺或沿皮刺、平刺:針體與胸穴皮膚呈15。?25°角,沿皮刺入,適于肌肉淺薄處(如
頭面部),一針透二穴也可用此。
?具體進針方法
1.單手進針法:術者以拇指、食指持針,中指端抵住腌穴,指腹緊靠針身下段。當拇、食
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之屈曲,將針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實際上,此法是以
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簡便、快捷、靈活的特點。該法多用于較短毫針的進
針。
2.雙手進針法:即左右雙手配合,協同進針。根據押手輔助動作的不同,又分為指切進針法、
夾持進針法、提捏進針法、舒張進針法四種。
(1)指切進針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壓在穴位上,右手持針,緊靠指甲緣將針刺入皮
膚。適用于較短毫針刺入肌肉豐厚部的穴位。
(2)夾持進針法:用左手拇、食兩指夾持棉球,裹住針尖,直對胸穴,當押手兩指下按時刺
手順勢將針刺入穴位。適用于長針的進針。
(3)舒張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將穴區皮膚撐開繃緊,右手持針從兩指間刺入。多用于皮
膚松馳或有皺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4)提捏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將穴區皮膚捏起,刺手持針從捏起部側面或上端刺入。適
用于頭面等皮膚淺薄處的穴位。
3.管針進針法:用不銹鋼、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針管,代替押手。選平柄毫針裝入針管,
上端露出針柄2-3分,然后快速將針拍入穴位內,再將針管抽去,施行各種手法。本法進針
痛苦小,適用于疼痛敏感者。
【行針基本手法】
?提插補瀉法
針刺達到一定深度后,用右手中指指腹扶持針身,指端抵住胸穴表面,拇、食二指捏
住針柄,將針由深至淺層,再由淺層插至深層,如此反復地上提下插。使用提插法時的指力
要均勻一致,幅度不宜過大,一般以3?5分為宜,頻率不宜過快,每分鐘60次左右,保
持針身垂直,不改變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補:針下得氣后,將針反復重插輕提為補。即將針體由淺層向深層下插時,用力要大,速度
要快,將針體從深層向淺層上提時,用力要小,速度要慢,此為補法;
瀉:針下得氣后,將針反復重提輕插為瀉。即將針體由深層向淺層上提時,用力大、速度
快,而針體由淺層向深層下插時,用力小,速度慢者為瀉。
?捻轉補瀉
將針刺入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食、中二指持住針柄,進行一前一后的來回旋轉捻
動的操作方法。使用捻轉法時,指力要均勻,角度要適當,一般應掌握在180?360°左右,
不能單向捻針,否則針身易被肌纖維等纏繞,引起局部疼痛和導致滯針而出針困難。
補:以捻轉幅度較小(180°左右),用力輕,頻率較慢,次數較少,操作時間短者為補;
瀉:以捻轉幅度較大(360。以上),用力重,頻率較快,次數較多,操作時間長者為瀉。
【行針輔助手法】
循法:是用手指順著經脈的循行路線,在所刺腳穴的上下部徐和地循按的方法。本法可激發
經氣的運行,用于催氣。針刺不得氣時,可以用循法催氣。其法是醫者用指順著經脈的循行
徑路,在腌穴的上下部輕柔地循按。
刮柄法:是將針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指腹抵住針尾,以食指或中指指甲輕刮針柄
的方??杉訌娽樃泻痛偈贯樃械膫鬟f。毫針刺入一定深度后,經氣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
指腹,抵住針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頻頻刮動針柄,促使得氣。
彈柄法:毫針刺入一定深度后,以手指輕輕叩彈針柄或針尾,使針身輕微地震動,以加強針
感。針刺后在留針過程中,以手指輕彈針尾或針柄,使針體微微振動,以加強針感,助氣運
行。本法有催氣、行氣的作用。
搖柄法:毫針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針柄輕輕搖動針體。此法直立針身而搖,可以加強針感;
臥倒針身而搖,可以促使針感向一定方向傳導。
飛法:針后不得氣者,用右手拇食兩指執持針柄,細細捻搓數次,然后張開兩指,一搓一放,
反復數次,狀如飛鳥展翅,故稱飛。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氣、行氣,并使針刺感應增強。
震顫法:毫針刺入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針柄作小幅度、快頻率的提插動
作,使針身發生輕微震顫,以增強針感。本法可促使針下得氣,增強針刺感應。
【補瀉手法】
①捻轉補瀉:針下得氣后,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補法;捻轉角
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操作時間長者為瀉法。
②提插補瀉:針下得氣后,先淺后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
補法。先深后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操作時間長者為瀉法。
③疾徐補瀉:進針時徐徐刺入,少捻轉,疾速出針者為補法。進針時疾速刺入,多
捻轉,徐徐出針者為瀉法。
④迎隨補瀉:進針時針尖隨著經脈循行去的方向刺入為補法。針尖迎著經脈循行來
的方向刺入為瀉法。
⑤呼吸補瀉:病人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為補法。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為瀉法。
⑥開闔補瀉:出針后迅速揉按針孔為補法。出針時搖大針孔而不立即揉按為瀉法。
⑦平補平瀉:稱為單式手法,進針得氣后均勻地提插、捻轉后即可出針。
(二)梅花針(皮膚針)
1.持針式:手握針柄后部,食指壓在針柄上。
2.叩刺法:將針具及皮膚消毒后,針尖對準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將針尖垂直叩打在
皮膚上,并立即提起,反復進行。
3.叩刺的部位:皮一般分為循經、穴位、局部叩刺3種。
(1)循經叩刺:是指循著經脈進行叩刺的一種方法,常用于項背腰能部的督脈和足太陽膀胱
經。督脈為陽脈之海,能調節一身陽氣;五臟六腑之背俞穴皆分布于膀胱經,故其治療范圍
廣泛。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部位,因其分布著各經的原穴、絡穴、郡穴等,可治療各相應臟
腑經絡的疾病。
⑵穴位叩刺:是指在穴位上進行叩刺的一種方法。主要是根據穴位的主治作用,選擇適當
的穴位予以叩刺治療。臨床上常于各種特定穴、華佗夾脊穴、阿是穴等處進行叩刺。
(3)局部叩刺:是指在患部進行叩刺的一種方法。如扭傷后局部的瘀腫疼痛、頑癬等,可
在局部進行圍刺或散刺。
4.叩刺的強度:叩刺強度是根據刺激的部位、患者的體質和病情的不同而決定的,一
般分輕、中、重3種。
(1)輕刺激:用較輕腕力進行叩刺,以局部皮膚略有潮紅,病人無疼痛感為度。適用于
老弱婦兒、虛證患者和頭面、五官及肌肉淺薄處。
(2)中等刺激:介于輕重刺激之間,局部皮膚潮紅,但無滲血,患者稍覺疼痛。適用于
一般疾病和多數患者,除頭面等肌肉淺薄處外,大部分部位都可用此法。
(3)重刺激:用較重腕力進行叩刺,局部皮膚可見隱隱出血,患者有疼痛感覺。適用于體
強、實證患者和肩、背、腰、能部等肌肉豐厚處。
5.治療時間: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可間隔3—5日。
6.適用范圍:皮膚針的適用范圍很廣,臨床各種病證均可應用,如近視、視神經萎縮、
急性扁桃腺炎、感冒、咳嗽、慢性胃腸疾病、便秘、頭痛、失眠、腰痛、皮神經炎、斑禿、
痛經等。
7.注意事項
(1)針具要經常檢查,注意針尖有無鉤曲,針尖是否平齊,滾刺筒是否轉動靈活。
(2)叩刺時動作要輕捷,正直無偏斜,以免造成患者疼痛。
(3)局部如有潰瘍或損傷者不宜使用本法,急性傳染性疾病和急腹癥也不宜使用本
法。
(4)要嚴格消毒,以防感染。
(5)滾刺筒不宜在骨骼突出部位處滾動,以免產生疼痛和出血。
(三)三棱針(要求識別三棱針)
有點刺法、散刺法和挑刺法三種。
①點刺法。
用針迅速刺入體表,隨即將針退出的一種方法。多用于指、趾末端穴位。針刺前,先將
三棱針和針刺部位嚴格消毒,并在針刺部位上左右推按,使局部充血。然后右手持針,拇食
二指挾持針柄,中指緊貼針體下端,裸露針尖,對準所刺部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隨即將
針迅速退出,令其自然出血,或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以利出血,最后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
②散刺法。
即在病灶周圍進行多點點刺的一種方法。根據病變部位的大小,可刺10?20針,由病
變部位的外緣環形向中心點刺。針刺深度根據局部肌肉厚薄、血管深淺而定。本法還可與拔
罐療法配合,一般在本法應用后,再局部拔罐,以加大出血量。
③挑刺法。
用三棱針刺入治療部位皮膚,再將其筋膜纖維挑斷的方法。針挑前先用左手按壓施術部
位的兩側,使其皮膚固定,右手持針,將臉穴或反應點的表皮挑破,深入皮肉,將針身傾斜
并輕輕地提高,挑斷部分纖維組織,然后局部消毒,覆蓋敷料。
(四)灸法
1.艾炷灸
是將艾炷放在腌穴上施灸的方法??煞譃橹苯泳暮烷g接灸。
(1)直接灸是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若施灸時需將皮膚燒傷化膿,愈
后留有瘢痕者,稱為瘢痕灸。若不使皮膚燒傷化膿,不留瘢痕者,稱為無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膿灸,施灸時先將所灸胸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
作用,然后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于胸穴上,用火點燃艾炷施灸。每壯艾炷必須燃盡,除去
灰燼后,方可繼續易住再灸,待規定壯數灸完為止。施灸時由于火燒灼皮膚,因此可產生
劇痛,此時可用手在施灸胸穴周圍輕輕拍打,借以緩解疼痛。正常情況下,灸后1周左右,
施灸部位化膿形成灸瘡,5?6周左右,灸瘡自行痊愈,結癡脫落后留下瘢痕。臨床上常用
于治療哮喘、肺結核、疫癰、慢性胃腸病等慢性疾病。(記得說自己捏的是大艾柱還是小
艾柱,若是四縫,應該用小艾柱,1-2cm高就行了)
2)無瘤痕灸又稱非化膿灸,施灸時先在所灸腌穴部位涂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
然后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于腌穴上點燃施灸,當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
微有灼痛時,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麥粒大的艾炷施灸,當患者感到有灼痛時,醫者可用鏡子
柄將艾炷熄滅,然后繼續易位再灸,按規定壯數灸完為止。一般應灸至局部皮膚紅暈而不起
泡為度。因其皮膚無灼傷,故灸后不化膿,不留瘢痕。此法適用于慢性虛寒性疾患,如哮喘、
風寒濕痹等。
(2)間接灸間接灸又稱間隔灸、隔物灸。是用某種物品將艾炷與施灸胸穴部位的皮膚隔開,
進行施灸的方法。所隔的物品常用生姜、大蒜、鹽、附子片等。
1)隔姜灸是用鮮姜切成直徑2?3厘米、厚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后
將姜片置于應灸的腌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當艾住燃盡,再易炷
施灸。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嘔吐、腹痛、
腹瀉及風寒痹痛等。(要自己捏艾柱、切姜片,灸完怎樣處理)
2)隔蒜灸用鮮大蒜頭,切成厚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后置于應灸胸穴
或患處,然后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壯數。
此法多用于治療痛瘍,肺結核及初起的腫瘍等癥。
3)隔鹽灸用純凈的食鹽填敷于臍部,或于鹽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
療急性寒性腹痛或吐瀉并作,中風脫證等。
4)隔附子餅灸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0.8厘米的附子餅,中
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腌穴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規定壯數為止。多用
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宮寒不孕或瘡瘍久潰不斂等癥。
2.艾條灸
又稱艾卷灸。是取純凈細軟的艾絨24克,平鋪在26厘米長、20厘米寬的細草紙上,
將其卷成直徑約I.5厘米圓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緊,外裹以質地柔軟疏松而又堅韌的桑皮紙,
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條艾絨中滲入肉桂、干姜、丁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
各等分的細末6克,則成為藥條。常用的施灸方法有溫和灸和雀啄灸。
(1)實按灸將點燃的艾條隔布或數層綿紙實按在穴位上,使熱氣深入皮肉內部,火滅熱減
后重新點火按灸。
(2)懸起灸施灸時將艾條懸放在距離穴位一定的高度上進行熏烤,不使艾條點燃端直接
接觸皮膚
A.溫和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腌穴部位或患處,距皮膚2?3厘米左右,
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鐘,至皮膚紅
暈為度。對于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開,置于施灸部位的
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
距離和防止燙傷。
B.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
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
復地施轉施灸。(要求邊做邊講)
C.回旋灸,灸法中懸起灸之一種。指將艾條燃著的一端在施灸部位上方一定距離處作回
旋運動,給患者以較大范圍的溫熱刺激。適用于風濕痹痛、神經性麻痹及廣泛性皮膚
?。ㄈ鐜畎捳睿?/p>
3.溫針灸
是針刺與艾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適用于既需要留針而又適宜用艾灸的病癥。操作
時,將針刺入胸穴得氣后,并給予適當補瀉手法而留針,繼將純凈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
或用艾條一段長約2厘米左右,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待艾絨或艾條燒完后,除去灰燼,
出針。
4.溫灸器灸
是用金屬特制的一種圓筒灸具,故又稱溫灸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內套有小筒,
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時,將艾絨或加摻藥物,裝入溫灸器的小筒,點燃后,將溫灸器之蓋扣
好,即可置于腌穴或應灸部位,進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膚紅潤為度。有調和氣血,溫
中散寒的作用。
(五)拔罐法
閃罐將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復多次地拔住起下。
留罐又稱坐罐,將罐吸附在體表后,留置于施術部位10T5分鐘。
走罐先涂潤滑劑,再將罐拔住,然后醫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左右需要拔的部位,
往返推動,至所拔部位皮膚紅潤充血,或淤血時起罐。膀胱經走罐時
刺絡拔罐法選定治療部位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皮膚,先用梅花針、三棱針快速點刺局
部,以皮膚紅潤稍有滲血為好。將火罐迅速拔在刺血部位,火罐吸著后,留置時精心觀察出
血多少決定拔罐的時間。血少可時間稍長,血多即刻取罐。一般每次留罐12分鐘。起罐后,
用消毒紗布擦凈血跡,每次吸出的血不可太多。
(六)推拿基本手法:
1.按法
用手指或手掌面著力于體表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漸用力下壓,稱為按法。在臨床上有指
按法和掌按法之分。按法亦可與其他手法結合,如果與壓法結合則為按壓法。若與揉法結合,
則為按揉法。
(1)指按法用拇指指面或以指端按壓體表的一種手法,稱為指按法。當單手指力不足時,
可用另一手拇指重疊輔以按壓。在臨床上常與揉法結合使用。(內關)
【手法要領】
①按壓力的方向要垂直向下。
②用力要由輕到重,穩而持續,使刺激感覺充分達到機體深部組織。切忌用迅猛的暴力。
③按法結束時,不宜突然放松,應逐漸遞減按壓的力量。
【適用部位】全身各部經穴。
【功效】解痙止痛,溫經散寒。
【主治】疼痛、癖閉等癥。
【舉例說明】
胃院痛:按脾、胃俞或脊旁敏感點,每穴1?2分鐘。
腹痛:按揉足三里、內關。
頸項強痛:按揉列缺、后溪。
牙痛:按揉合谷。
痛經:按揉三陰交。
尿潴留:指按中極。
(2)掌按法用掌根或全掌著力按壓體表的一種方法,稱為掌按法。掌按法可單掌亦可雙掌
交叉重疊按壓。同樣也可與揉法相結合使用。(下肢部、頻率?)
【手法要領】
①按壓后要稍作片刻停留,再做第二次重復按壓。
②為增加按壓力量,在施術時可將雙肘關節伸直,身體略前傾,借助部分體重向下按壓。
【適應部位】腰背部,腹部等體表面積大而又較為平坦的部位。
【功效】疏松筋脈,溫中散寒,活血祛瘀等。
【主治】腰背疼痛,脊柱側突,月完腹疼痛等癥。
【舉例說明】
腰痛:掌按舐棘肌。
胃寒痛:掌按上腹部(用力不可太大),手掌隨患者呼吸而起伏。
(3)肘按法以肘關節的尺骨鷹嘴為著力面,置于施術部位,以肩關節為支點,用身體上
半身的重量,進行有節律的垂直向下按壓。(環跳)
此法刺激較強,適用于臀部、腰背、股后等部位。常用于治療頑固性腰腿痛、腰肌僵硬
等。
2.點法
用屈曲的指間關節突起部分為力點,按壓于某一治療點上,稱為點法。它由按法演化而
成,可屬于按法的范疇。具有力點集中,刺激性強等特點。有拇指端點法、屈拇指點法和屈
食指點法三種。
【手法要領】
①拇指端點法:用手握空拳,拇指伸直井緊貼于食指中節的樓側面,以拇指端為力點壓于治
療部位。
②屈拇指點法:是以手握拳,拇指屈曲抵住食指中節的橫側面,以拇指指間關節樓側為力點
壓于治療部位。
③屈食指點法:是以手握拳并突出食指,用食指近節指間關節為力點壓于治療部位。
【適用部位】全身各部位,尤適用于四肢遠端小關節的壓痛點。
3.壓法
用拇指面、掌面或肘部尺骨鷹嘴突為力點,按壓體表治療部位,稱為壓法,在臨床上有
指壓法、掌壓法、肘壓法之分,具有壓力大、刺激強的特點。
壓法的力量較按法要重,目前臨床上壓法常限于肘壓法。
【手法要領】
①術者肘關節屈曲,以肘尖部(即尺骨鷹嘴突見圖84)為力點,壓在體表治療部位。
②壓力要平穩緩和,不可突發暴力。
③肘壓力量以患者能忍受為原則。
【適用部位】僅適用于腰臀肌肉發達厚實的部位。
【功效】舒筋通絡、解痙止痛。
【主治】腰背部頑固性痹痛,腰肌強痛。
【舉例說明】
腰肌強痛:肘壓法施于兩側腰肌。
4.摩法
用食、中、無名(環)指末節羅紋面或以手掌面附著在體表的一定部位上,作環形而有
節律的撫摩,稱為摩法。其中以指面摩動的稱指摩法,用掌面摩動的稱掌摩法。古代還常輔
以藥膏,以加強手法治療效果,稱為“膏摩”。
而摩法的動作與揉法有相似之處,但摩法用力更輕,僅在體表撫摩;而揉法用力略沉,
手法時要帶動皮下組織。
【手法要領】
①指摩法:腕微屈,掌指及諸指間關節自然伸直,以食、中、無名(環)指末節羅紋面附
著于治療部位,用腕和前臂的協調運動帶動手指羅紋面在所需治療部位作順時針方向或逆
時針方向的環旋摩動。
②掌摩法:腕關節微背伸,諸手指自然伸直,將全手掌平放于體表治療部位上,以前臂和
腕的協調運動,帶動手掌在所需治療部位作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的環旋摩動。
③手法輕柔,壓力均勻。指摩法宜稍輕快,每分鐘摩動約120次左右;掌摩宜稍重緩,每分
鐘摩動約80~100次左右。
【適用部位】全身各部位。以胸腹和脅肋部最為常用。
【功效】寬胸理氣,健脾和胃,活血散瘀。
【主治】咳嗽,胸悶,院腹脹痛,外傷腫痛等。
【舉例說明】
胸脅痛:指摩膻中,脅肋。
消化不良:掌摩中院。
月經不調:掌摩少腹。
5.揉法
用大魚際、掌根,或手指羅紋面吸附于一定的治療部位,作輕柔緩和的環旋運動,并帶
動該部位的皮下組織,稱之為揉法。以大魚際為力點,稱魚際揉法;以掌根為力點,稱掌根
揉法;以手指羅紋面為力點,稱指揉法。
(1)魚際揉法
【手法要領】
①用大魚際著力,稍用力下壓;拇指略內收,指間關節微屈;手腕放松,以腕關節和前臂協
調的擺動運動,來帶動大魚際在治療部位上作環旋狀揉動。若以掌根著力,則稱為掌根揉法。
②動作要靈活,力量要輕柔。施法時既不可在體表造成摩擦,也不可故意在體表擠壓。
③動作要有節律性,其頻率每分鐘約120?160次。
【適用部位】全身各部位。以頭面,胸腹和四肢諸關節最為常用。
【功效】疏筋通絡,止痛,活血散瘀,健脾和胃,寬胸理氣。
【主治】頭痛,面癱,胸脅痛,院腹脹痛,四肢軟組織損傷。
【舉例說明】
頭痛、面癱:在前額及面部用魚際揉法。
胸脅痛:掌揉章門、期門及患處。
腹痛:中院、膻中中指揉法
四肢軟組織急性損傷:可在患處周圍用揉法;而在損傷處一定要給予冰按摩和制動。
暈動癥:內關中指揉法。
(2)指揉法
用拇指或中指羅紋面,或以食、中指,或以食、中、無名指羅紋面,在某一穴或幾個穴
或某部位上作輕柔的小幅度的環旋柔動,稱為指揉法。且有單指揉法、雙指揉法、三指揉法
之分。
臨床上指揉法常與按法結合,組成按揉復合手法。單指揉可適用于全身各部位;雙指揉
可用于背俞穴,亦可用小兒推拿乳旁、乳根穴或雙側天樞穴:三指揉可用于背俞穴,亦可用
于小兒先天性肌性斜頸等。
6.搓法
用兩手掌面挾住肢體的一定部位,相對稱用力作方向相反的來回快速搓揉或作順時針回
環搓揉,即雙掌對揉的動作,稱為搓法。
此法屬推拿手法中一種輔助手法,常作為四肢、脅肋部、腰背部推拿治療的結束手法。
具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放松肌肉等作用。
搓法在臨床應用時常隨治療部位而有所變化。
(1)搓肩關節患者正坐,肩臂放松自然下垂。醫生雙下肢馬步位;然后雙掌如抱球樣相對
用力作順時針方向回環搓揉10?20次。用于肩周炎。
(2)搓上肢體位同上,雙手挾持住患側上臂作一前一后的交替搓揉,并漸漸下移由前臂
至手腕,再快速由腕部向上至腋部。如此往返搓揉3?5遍。用于上肢痹痛。
搓肩、搓上肢可視為一個整體手法,由肩而下;
也可分為兩個手法,根據臨床需要作選擇。
(3)搓脅肋部患者取坐位,醫者位于其后,用雙手自腋下挾持患者胸廓的左右兩側,相對
用力作一前一后的交替搓揉,沿脅肋搓至骼崎上;如此作自上而下的單向搓揉移動。一般搓
3?5遍。用于胸脅迸傷、肝氣郁結。
(4)搓下肢患者取仰臥,下肢微屈,醫者用雙手挾持住大腿的內外側(或前后側),相對
用力作一前一后的交替搓揉,經膝、小腿至踝部,再由踝、小腿、膝、大腿,如此往返3?
5遍。用于下肢痹痛。
(5)腰背部搓法患者取坐位或俯臥位,醫者位于其后,雙手放置上背部作呈水平狀的搓揉
動作咱上而下至下腰部,再上下往返搓揉3?5遍。用于腰背痛。
【手法要領】
①搓動時雙手動作幅度要均等,用力要對稱。
②搓揉時頻率可快,但在體表移動要緩慢。
③雙手挾持肢體時力量要適中。挾持過重,搓不動,挾持過輕,搓不到。
7.捻法
用拇指的羅紋面與食指的羅紋面或撓側緣相對捏住所需治療部位,稍用力作對稱的如捻
線狀的快速捻動,稱為捻法。
【手法要領】
①捻動時要輕快柔和,靈活連貫,每分鐘約200次左右。
②用力要對稱、均勻,不可呆滯。
【適用部位】四肢遠端諸指、趾小關節。
【功效】行氣活血,3削十祛瘀,滑利關節。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指、趾間關節損傷。
【舉例說明】
類風濕手:對病變的指間關節作左右位或前后位的捻動。并可再配合抹法和關節被動屈
伸法等。
8.推法
推法是推拿手法中的主要手法之一,按其原意,“推者,一指推去而不返,……也就
是說用拇指或手掌或其他部位著力于人體某一穴位或某一部位上,作單方向的直線或弧形移
動,稱之謂推法。推法在成人推拿里應用主要是平推法。
成人推法中,有以拇指為力點的,稱拇指平推法;有以手掌為力點的,稱掌平推法;有
以用拳為力點的,稱拳平推法;有以用時尖為力點的,稱為肘平推法。平推法是作直線的單
向運動,體表受力較大,但推行速度相對緩慢。其意是推動氣血的運行。
(1)拇指平推法用拇指指腹為著力點于治療部位,沿經絡循行路線或肌纖維平行方向,
由甲點推向乙點,其余四指并攏作支點以助拇指用力。一般可連續操作5?10遍或更多。(氣
海、曲池、膻中)
【手法要領】
①從甲點推向乙點時用力均勻。
②從甲點推向乙點時要勻速。
③對從甲點推向乙點途中所需加重手法刺激的某穴可配合按揉或按壓等手法。
④在治療部位應先涂抹少量冬青青等油類介質,使皮膚有一定的潤滑度,以利于操作,并
防止推破皮膚。
【適用部位】四肢,肩背,腰臀及胸腹等部。
【功效】疏經通絡、理筋散結、活血祛瘀。
【主治】頸、肩腰腿諸痛癥,院腹脹滿。
【舉例說明】
落枕:拇指平推痙攣的斜方肌。
皖腹脹滿:拇指平推中脫(小兒推拿中常用)。
(2)掌平推法以掌根為著力點于治療部位,由甲點推向乙點。若需要增大壓力時,可用
另一手重疊緩慢推進。一般可連續操作5?10遍。(下肢部)
【手法要領】同拇指平推法。
【適用部位】腰背、胸腹及下肢等部。
【功效】舒筋通絡,消積和中。
【主治】腰背酸痛、食積、便秘等癥。
【舉例說明】
腰背酸痛:掌平推腰背筋膜。
食積:掌平推上腹部。
(3)拳平推法握拳,以食、中、無名、小指四指的近節指間關節為著力點于治療部位,
由甲點推向乙點。由于本法刺激力度較強勁,一般連續操作3?5遍,或更少。
【手法要領】同拇指平推法。
【適用部位】腰背部,臀部,四肢部。
【功效】理筋解痙,活血止痛。
【主治】風濕痹痛、肌肉勞損。
【舉例說明】
風濕痹痛:常以拳平推法對患部作手法刺激。
(4)肘平推法以肘部尺骨鷹嘴為著力點于治療部位,由甲點推向乙點,由于本法刺激力
度特強勁,一般連續操作僅1?2遍即可。
【手法要領】同拇指平推法。
【適用部位】背部脊柱兩側膀胱經。
【功效】理筋活血,祛風散寒。
【主治】腰背風濕伴感覺遲鈍者,強直性脊柱炎等。
【舉例說明】
強直性脊柱炎:可輕輕使用肘平推法施于脊柱兩側般棘肌。
(5)一指禪推法用拇指指端、羅紋面或偏峰著力于一定位或經絡穴位上,沉肩垂肘,以
腕關節懸屈,運用腕間的擺動帶動拇指關節的屈伸活動,以使之產生的功力輕重交替、持
續不斷地作用于經絡穴位上,稱為一指禪推法。(曲池、關元、氣海、天柱)
【手法要領】上肢肌肉放松,不可有蠻勁,手掌虛握拳。沉肩,垂肘,懸腕,掌虛,指實,
緊推慢移,蓄力于掌,處力于指,著力于螺紋面。
①沉肩:即肩關節放松,不要聳起,不要外展。
②垂肘:肘部自然下垂。
③懸腕:腕關節自然屈曲。
④掌虛:半握拳,拇指指間關節的掌側與食指遠節的樓側輕輕接觸。
⑤緊推慢移:緊推是指擺動的頻率略快,一般每分鐘140次左右;慢移是指從一個治療點到
另一個治療點時應緩慢移動。)
⑥蓄力于掌,處力于指,著力于螺紋面:即本法產生的力應從掌而發,通過手指,傳達至螺
紋面并作用于患者體表,如此使力含而不露。
9.擦法
用手掌緊貼皮膚,稍用力下壓并作上下向或左右向直線往返摩擦,使之產生一定的熱
量,稱為擦法。擦法以皮膚有溫熱感即止。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有掌擦、魚際擦和側擦
之分。
【手法要領】
①上肢放松,腕關節自然伸直,用全掌或大魚際或小魚際為著力點,作用于治療部位,以上
臂的主動運動,帶動手做上下向或左右向的直線往返摩擦移動,不得歪斜。更不能以身體的
起伏擺動去帶動手的運動。
②摩擦時往返距離要拉得長,而且動作要連續不斷,如拉鋸狀,不能有間歇停頓。如果往返
距離太短,容易擦破皮膚;當動作有間歇停頓,就會影響到熱能的產生和滲透,從而影響治
療效果。
③壓力要均勻而適中,以摩擦時不使皮膚起皺褶為宜。
④施法時不能操之過急,呼吸要調勻,千萬莫迸氣,以傷氣機。
⑤摩擦頻率一般每分鐘100次左右。
【適用部位】全身各部。
掌擦法用于胸腹、脅肋部為主。
魚際擦法用于四肢為主,尤以上肢為多用。
側擦法用于背部、腰舐部為主。
【功能】健脾和胃,溫陽益氣,溫腎壯陽,祛風活血,消瘀止痛。
【主治】體虛乏力,月完腹脹痛,月經不調,腰背風濕痹痛。
【舉例說明】
體虛乏力:擦督脈、腎俞、涌泉。
月經不調:擦八醪、小腹。
【注意事項】
①室內要保持暖和,以免患者著涼。
②擦法是在體表直接摩擦,為保護皮膚,防止擦破,所以在施術前治療部位要涂抹少量油類
潤滑劑。
③擦法在臨床上常作為最后使用之手法,一般在擦法之后,就不再在該部使用其他手法,以
免皮膚破損。但擦法之后可輔以濕熱敷,能加強療效。
10.抹法
用拇指羅紋面在體表做上下、左右或弧線呈單向或任意往返的移動,稱為抹法。
【手法要領】
①用單手拇指羅紋面或雙手拇指羅紋面緊貼于治療部位,稍施力做單向或往返移動;其余四
指輕輕扶住助力,使拇指能穩沉地完成手法操作。
②雙手動作要協調、靈活、力量均勻。
【適用部位】頭面部、胸腹部、手背、足背部等。
【功效】開竅鎮靜,安神明目,疏經通絡。
【主治】頭痛、失眠、近視、感冒、胸悶痞滿、指掌麻木等癥。
【舉例說明】
頭痛:抹前額、按列缺、揉百會。
指掌麻木:抹手背,捻指間諸關節。
11.掃散法
用手指在顫部做往返的摩擦運動,稱之謂掃散法。
【手法要領】
①手勢:拇指伸直呈外展位,四指并攏微屈曲。
②分解動作:拇指以撓側面少商部為著力點自前額發際向后至太陽作直線的往返摩擦移動,
并可作少量的上下的位移。另四指以指端為著力點依少陽膽經循行路線作弧線(即耳廊上緣、
耳后至乳突這一范圍內)的往返摩擦移動。
③操作時腕關節略背伸,以腕關節小幅度的左右擺動和肘關節少量的屈伸運動來帶動手部的
掃散動作。通常患者取坐位,醫者面對患者站立,用一手扶住患者一側的頭部起穩固作用;
另一手在患側顆部作掃散手法。可左右側交替進行,每側約30?50次往返摩擦移動。
④動作要平穩,避免患者頭部隨手法操作而造成晃動。
⑤手法要貼于頭皮操作,以免牽拉頭發根而疼痛。
【適用部位】頭顆部。
【功效】平肝潛陽,醒腦安神,祛風散寒。
【主治】頭痛、頭暈、高血壓、失眠等癥。
【舉例說明】
高血壓:掃散法,按揉百會,推橋弓。
偏頭痛:掃散法,指揉列缺。
12.拿法
用拇指和食、中二指或其余四指相對用力,提捏或揉捏某一部位或穴位,稱為拿法。
拿法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在臨床上有三指拿(拇指與食、中指相對用力)和五指拿(拇
指與其余四指相對用力)之分。(肩井)
【手法要領】
①一定要以諸手指羅紋面相對用力,去捏住治療部位肌膚并逐漸用力內收,將治療部位的肌
膚提起,做有節律的輕重交替而又連續的提捏或揉捏動作。
②腕關節要放松,妙巧地運用指力,諸指動作要協調柔和靈活。
③力量要由輕到重,輕重和諧。不可以指端去扣掐。
④本法的刺激性較強,特別是在三指拿法之后,常繼以揉法,以緩減刺激。
【適用部位】
三指拿:主要用于頸項部、肩并等部。
五指拿:主要用于頭部和四肢等。
【功效】疏經通絡,解表發汗,鎮靜止痛,開竅提神。
[±]頸項強痛、肌肉酸痛、頭痛、鼻塞等。
【舉例說明】
外感頭痛:拿五經,拿風池,掃散法。
落枕:拿風池,按揉痙攣斜方肌,指揉列缺穴。
腹痛:拿足三里,按脾俞、胃俞,摩腹。
五指拿:用于頭部時又稱為拿頭五經。其法如下:
患者端坐,醫者站立于后側方,一手扶其前額,另一手五指分開,用諸指末節羅紋面為
力點于頭部;
要求是中指定督脈,食、無名指分別置于兩側足太陽膀胱經,拇、小指分別置干兩側足
少陽膽經(稱拿五經)。然后五指同時用力,由前發際起,將頭皮抓起,隨即松開,重復抓、
放動作,并緩慢漸漸向后移動。當手移至后腦部時,食、中、無名、小指要逐漸并攏,改為
三指拿法,最后終于風池穴。如此可重復3?5遍,而且左右手可交替操作。
13.抖法
用雙手或單手握住患肢遠端,微微用力作小幅度的上下連續抖動,使患肢關節、肌肉有松動
感,稱為抖法。
抖法在臨床上常作為輔助或結束手法,有抖上肢和抖下肢之分。其操作如下:
(1)抖上肢患者取坐位,上肢放松。醫者站立于前外側,上身略微前傾,用雙手握住
患者的手腕部(并不宜握得太緊),緩緩地將其患肢向前外側方向抬起,約60。?70°;然
后醫者以腕力為主作連續小幅度的上下抖動,并使其抖動如同波浪樣地由遠端腕部逐步地傳
遞到近端的肩部?;蜥t者用手掌按住患側肩部,另一手握住患側遠端的腕部,在腕部用力作
連續小幅度的上下抖動。
(2)抖下肢患者取仰臥位,下肢放松。醫者站立其足后方,用雙手分別握住患者后踝部,
先將雙下肢徐徐抬起離床面約20?30厘米,然后醫者以臂力為主小幅度的上下抖動,使整
個下肢產生舒松感。在做抖下肢時可配合作肢體內,外旋轉的運動。對高大重實者可兩腿分
開操作。
【手法要領】
①抖動時用力要自然,抖動幅度要小,但頻率要快。一般抖動幅度在3?5厘米;上肢抖法
頻率一般在每分鐘200次左右;下肢抖法頻率一般在每分鐘100次左右。
②囑患者一定要放松肢體,配合治療,否則無法進行。
【適用部位】四肢部。
【功效】疏松脈絡,滑利關節。
【主治】肩臂疼痛、腰腿疼痛等癥。
【舉例說明】
肩周炎:肩部手法,搓肩關節,抖上肢法。
14.合掌側擊法
以雙掌相合,五指自然微分,用小魚際梭側和小指撓側為著力點去擊打治療部位,稱合
掌側擊法,常作為放松肌肉或結束手法。
【手法要領】合掌后以前臂旋轉力為動力,帶動小魚際尺側和小指尺側去擊打治療部位油于
五指自然微分,在作擊打法時因指與指間的碰撞,還會發生有節奏的響聲。
【適用部位】腰背部、四肢部。
【功效】舒通筋絡,消除疲勞。
【主治】腰背肌肉痙攣疼痛,風濕痹痛。
【舉例說明】
腰背痛:在推拿治療后,??蛇x用本法在全背作自上而下的擊打,使痙攣肌肉得以緩解。
15.啄法
五指自然微屈、分開呈休息位狀,以腕關節的屈伸為動力,以諸指指端為著力點,作輕
快而有節律地擊打治療部位,如雞啄米狀,稱為啄法。本法可單手操作亦可雙手操作,但以
雙手操作為多。
【手法要領】
①腕、指均需放松,以腕力為主。
②手法要輕快靈活,有節律性,雙手配合自如。
【適用部位】頭部。
【功效】安神醒腦,疏通氣血。
【主治】頭痛、失眠、神經衰弱等。
【舉例說明】
頭痛、失眠:拿五經、掃散法,按揉列缺、神門諸穴后,??奢o以頭部啄法(由前向后、
由頭頂部向兩側全方位地輕啄)。
16.拍法
五指自然并攏,掌指關節微屈,使掌心空虛,然后以虛掌作節律地拍擊治療部位,稱為
拍法。
【手法要領】
①指實掌虛,利用氣體的振蕩,虛實結合,要做到拍擊聲,聲聲清脆而不甚疼痛。
②拍法要以腕力為主,靈活自如。
③一般拍打3?5次即可,對肌膚感覺遲鈍麻木者,可拍打至表皮微紅充血為度。
【適用部位】肩背、腰道股外側、小腿外側諸部。
【功效】行氣活血,舒筋通絡。
【主治】風濕酸痛,重著麻木、肌肉痙攣等癥。
【舉例說明】
腰背部風濕酸痛:按揉委中、局部推拿后,在腰背部可涂上少量冬青油,而后作自上而
下的拍法,直至表皮微紅充血為度。
17.彈撥法
用拇指深按于治療部位,做如彈撥琴弦樣的往返撥動,稱為彈撥法。
本法有廣泛的適應性,若能掌握得好,可用于肢體一切的痛癥。
【手法要領】
①拇指深按程度依病變組織而定,一般要深按至所需治療的肌肉、肌腱或韌帶組織,待出現
有酸脹、疼痛的指感后,再作與上述組織成垂直方向的往返撥動。若單手拇指指力不足時,
可以雙手拇指重疊進行彈撥。
②本法國對深部組織刺激較強,所以在使用本法后局部應加以輕快的揉摩手法,以緩解疼痛
反應。
【適用部位】四肢、頸項、腰背諸部。
【功效】解痙止痛,松解粘連。
【主治】慢性軟組織損傷及痛癥,關節屈伸不利等癥。
【舉例說明】
落枕:可在壓痛點處施以彈撥法,并輔以頸部屈伸、旋轉,側屈等被動運動。
網球肘:除局部手法治療后,可在壓痛點肌腱處施以彈撥法。
18.搖法
用一手握住或扶住被搖關節的近端肢體(有時起固定肢體的作用);另一手握住關節的
遠端肢體,作緩和的環轉運動,使關節產生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的轉動,稱為搖法。
搖法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屬被動活動類,用來防治各部關節酸痛或運動功能障礙等癥。
由于搖法可廣泛地用于脊柱及四肢諸關節,為要提高手法的正確性,避免醫源性創傷(被動
活動)的發生,有必要將搖法的總要領先重申一次:
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家政合伙合同協議
- 婚慶花店合作協議書合同
- 寧夏勞動合同協議格式
- 建筑模板合同協議
- 家庭保潔采購合同協議
- 建筑粉刷合同協議
- 學校拆卸防盜窗合同協議
- 寵物主糧采購合同協議
- 家庭舊家具轉讓合同協議
- 家電家具購置合同協議
- 2022聚脲防水涂料應用技術規程
- 2024年四川成都金牛天府環境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T-CITSA 20-2022 道路交叉路口交通信息全息采集系統通用技術條件
- 《商務數據分析與應用》實訓教學大綱
- 管理溝通-原理、策略及應用(第二版)教學課件7
- 牙周病科普講座課件
- 《AE基礎培訓教程》課件
- 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
- 婦幼保健院災害脆弱性分析表
- 中國東盟物流行業分析
- 管理能力測試題大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