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學習試題_第1頁
針灸學習試題_第2頁
針灸學習試題_第3頁
針灸學習試題_第4頁
針灸學習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緒論(一)A型題單選題

1針灸學的指導理論是()

A中醫理論B.經絡理論C.腌穴理論D.刺灸理論E.臟象理論

2針灸學起源于我國的時代是()

A青銅器時代B.石器時代C.仰朋文化時期D.奴隸制度時代E.春秋戰國時期

31963年出土的1根磨削石針是在()

A甘肅B.陜西C.山西D.內蒙古E.青海

4最原始的針刺工具是()

A骨針B.竹針C.硬石D.陶針E.銅針

5依據經絡學說選穴施術的治療方法是()

A薰洗B.針灸C.中藥D.食療E.正骨

(二)B型題

A《內經》B.《難經》C.《針灸甲乙經》D.《黃帝內經太素》E.《黃帝針經》

1成書于戰國時期的著作是()

2成書于秦漢時期的著作是()

3成書于魏晉時期的著作是()

A《傷寒論》B.《曹氏灸經》C.《肘后備急方》D.《備急千金要方》E.《外臺秘要》

4晉代葛洪所著()

5東漢張仲景所著()

6唐代孫思邈所著()

A《針灸逢源》B.《針灸問對》C.《針灸甲乙經》D.《外臺秘要》E.《衛生針灸玄機秘要》

7確定了349個腌穴的著作是()

8列出了361個經穴的著作是()

9主要內容設有80多條問答的著作是()

A漢代B.晉代C.唐代D.宋代E.明代

10.最早在太醫署設制針灸科的朝代是()

11.最早傳入國外的針灸學專著的朝代是()

12.最早鑄造針灸模型的朝代是()

A.徐鳳B.何若愚C.竇默D.李梃E.高武

13.創子午流注針法的是()

14.著《針灸大全》的是()

15.撰寫《針灸聚英》的是()

(三)D型題雙選題

1反映經絡學說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素問》B.《靈樞》C.《足臂十一脈灸經》D.《脈經》E.《陰陽十一脈灸經》

2《針灸甲乙經》是一部()()

A經絡學專著B.針灸學專著C.腌穴學專著D.治療學專著E.率先傳播至國外的針灸學專著

3晉代著名的女醫家及特長是()()

A鮑姑B.陶弘景C.秦承祖D.擅長用灸E.擅長針刺

4唐代針灸學發展的主要特點是()()

A子午流注針法興起B.確定穴位的數目和主治C.針灸成為一門專科D.創立奇經八脈理論E.針灸教育占有重要地位

5《十四經發揮》增加循經列穴的經脈是()

A陰、陽蹺脈B.任脈C.督脈D.陰、陽維脈E.沖脈

(四)X型題多選題

1針灸學術淵源與理論基礎主要導源了()

A《內經》B.《針灸大全》C.《難經》D.《|?四經發揮》E.《針灸甲乙經》

2唐代載有針灸學內容的著作有()

A《外臺秘要》B.《骨蒸病灸法》C.《備急灸法》D.《神應經》E.《備急千金要方》

3宋代著名的針灸學家有()

A王惟一B.劉完素C.王執中D.李東垣E.張元素

4明代著名的針灸著作有()

A《針灸大成》1B.《針灸資生經》C.《針灸大全》D.《銅人腌穴針灸圖經》E.《針灸問對》

5早年我國傳入日本的針灸著作有()()

A《醫宗金鑒》B.《神應經》C.《針灸甲乙經》D.《針經》E.《明堂圖》

(二)填空題

1以外科聞名于世的華佗亦精于,創立了著名的一穴。

2著名醫家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中繪制了五色一,還創用了穴和指寸法。

3北宋時期的2具作為針灸教學的和考試針灸醫生之用。

4清代針灸醫學亦仃發展,其中吳謙等撰,李學川撰。

51987年11月經世界衛生組織的支持,在我國北京召開了聯合會的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大會。

(三)判斷題

1《靈樞》又稱《針經》。()

2長沙馬王堆漢墓出上的《帛書》中已有針硬、艾灸治療記載。()

3子午流注學說是早期針灸學的理論核心。()

4我國最早被刻在石碑上的針灸書是《針灸甲乙經》。()

5.清初至民國時期,是針灸醫學發展的興盛時期。()

參考答案

(一)A型題1.A2.B3.D4.C5.B

(二)B型題1.A2.B3.C4.C5.A6.D7.C8.A9.B10.C11.B12.D13.B14.A15.E

(三)D型題1.CE2.BE3.AD4.CE5.BC

(四)X型題1.ACE2.ABE3.AC4.ACE5.CDE

(二)填空題1.針灸華佗夾脊2.明堂三人圖阿是3.銅人模型直觀教具4.《醫宗金鑒》《針灸逢源》

5.世界針灸學會世界針灸學術

(三)判斷題1.J2.X3.X4.X5.X

第一章經絡總論

(-)A型題

1.針灸學術的理論核心是()

A.喻穴學B.經絡學C.刺法灸法學D.實驗針灸學E.針灸治療學

2.現存最早的針灸學專著是()

A.《黃帝內經》B.《難經》C.《針經》D.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E.《針灸甲乙經》

3.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所載之脈與《內經》所載經脈比較,缺少的經脈是()

A.手厥陰心包經B.手太陰肺經C.手陽明大腸經E.足少陰腎經D.足厥陰肝經

4.辨證歸經、循經取穴、針刺補瀉的依據是(

A.陰陽學說B.衛氣營血理論C.五行學說D.經絡學說E.臟腑學說

5.《難經》全書共有()

A.七十八難B.八d—難C.六十九難D.七十二難E.八十八難

6.正經是指()

A.督脈B.十二經別C.任脈D.沖脈E.十二經脈

7.陰經是指()

A.六臟的經脈B.六腑的經脈C.督、帶脈D.循行胸腹經脈E.循行背部經脈

8.經脈所分出的小支是()

A.奇經八脈B.絡脈C.皮部D.經筋E.氣街

9.分布于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干的經脈是(

A.陰經B.陰維脈C.陽經D.奇經E.帶脈

10.督、任、沖脈皆起于胞中,同出會陰,故稱()

A.循行走向B.離入出合C.奇恒之腑D.一源三歧E.別道奇行

11.髓海位于()

A.項部B.胸部C.頭部D.背部E.腹部

12.標本、根結、氣街、四海的理論強調了()

A.人體四肢與頭身的密切聯系B.上肢與下肢的密切聯系

C.前胸與后背的密切聯系D.臟腑與五官的密切聯系E.五臟與六腑之間的密切聯系

13.標本是指經脈腌穴分布的()

A.上下對應關系B.前后對應關系C.左右交叉關系D.表里絡屬關系E.范圍和規律

14.經氣的所起與所歸是指()

A.氣街B.標本C.根結D.交會穴E.四海

15.氣街是經氣()

A.組成和來源B.聚集通行的共同道路C.布散的主要部位D.蓄積停留之處E.別道奇行路徑

16.“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府藏,外絡于肢節”出自丁?()

A.《靈樞?海論》B.《靈樞?口問》C.《靈樞?經水》D.《靈樞?本藏》E.《靈樞?經脈》

17.人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聯系,主要靠()

A.五臟六腑B.經絡系統C.四肢百骸D.五官九竅E.皮肉筋骨

18.經絡系統沒有表里關系的是()

A.十二經脈B.奇經八脈C.十二經別D.十二皮部E.十二經筋

19.“聯絡臟腑,溝通肢竅”其意思指()

A.經絡系統內容B.經絡生理功能C.循經感傳現象D.病候反應途徑E.病邪傳變規律

20.經絡局部出現不仁、不用等痿廢現象,其病機是()

A.經脈氣血不暢B.經脈外傷受損C.經脈氣血衰竭D.經脈病邪壅阻E.經脈氣血不足

(二)B型題

A.《陰陽十一脈灸經》B.《十四經發揮》C.《神應經》D.《金蘭循經》E.《奇經八脈考》

1.忽泰必烈撰()

2.滑伯仁撰()

3.李時珍撰()

A.秦漢B.東漢C.元代D.明代E.清代

4.經絡學說基本形成于()

5.創立六經辨證理論的朝代是()

6.率先正式提出“十四經”名稱的朝代是()

A.“針己出,氣獨行"B.“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C.“絡脈傳注,周流不息”

D.“刺之要,氣至而有效”E.“十二經皆有動脈”

7.《難經》提出()

8.《奇經八脈考》提出()

9.《十四經發揮》提出()

A.《金蘭循經》B.《十四經發揮》C.《針灸聚英》D.《奇經八脈考》E.《經脈圖考》

10.成書于公元1303年的著作是()

11.成書于公元1578年的著作是()

12.成書于公元1341年的著作是()

A.注重寸口診脈的著作B.經絡記載最詳的著作C.創立子午流注針法的著作

D.繪制五色明堂三人圖著作E.創用六經辨證的著作

13.《靈樞》是()

14.《傷寒論》是()

15.《難經》是()

A.肺經B.心經C.肝經D.腎經E.脾經

16.與膽經相表里的經脈是()

17.與大腸經相表里的經脈是()

18.與胃經相表里的經脈是()

A.三焦經的同名經B.心包經的同名經C.小腸經的同名經D.腎經的同名經E.大腸經的同名經

19.足少陽膽經是()

20.足厥陰肝經是()

21.足陽明胃經是()

A.循喉嚨,挾舌本B.入下齒中,挾口、鼻C.挾咽,連舌本,散舌下D.挾咽、系目E.過陰器,連目系,環唇內

22.足厥陰肝經聯絡器官()

23.足少陰腎經聯絡器官()

24.手陽明大腸經聯絡器官()

A.手陽明經與足陽明經交接處B.足太陰經與手少陰經交接處C.足少陰經與手厥陰經交接處

D.手太陽經與足太陽經交接處E.足少陽經與足厥陰經交接處

25.心中是()

26.胸中是()

27.鼻旁是()

A.手三陰經B.足三陽經C.屬六臟的陰經D.手三陽經E.足三陰經

28.上肢內側分布有()

29.下肢外側分布有()

30.四肢內側和胸腹分布有()

A.髓海B.氣海C.水谷之海D.血海E.少海

31.宗氣所聚之處為()

32.氣血生化之處為()

33.涵蓄十二經氣血之處為()

A.命門B.顆大C.窗籠D.太倉E.廉泉

34.足太陽經”結”部位于()

35.足少陽經”結”部位于()

36.足陽明經”結”部位于()

A.手太陽經“本“部和“標“部B.足少陽經“本“部和“標“部

C.足太陽經“本“部和“標“部D.手少陰經“本“部和“標“部E.手太陰經“本“部和“標“部

37.跟上5寸和兩絡命門(目)分別為()

38.外踝之后和命門(目)之上1寸分別為()

39.銳骨之端和背俞分別為()

A.背俞與舌下兩脈B.頰下,挾頑顆C.背俞與舌本D.顏下合鉗上E.腋內動脈

40.足太陰“標”部位于()

41.手陽明“標”部位于()

42.足少陰"標”部位于()

A.陰脈之海B.陽脈之海C.十二經之海D.氣海E.水谷之海

43.沖脈為()

44.督脈為()

45.任脈為()

A.臂厥B.踝厥C.肝厥D.陽厥E.骨厥

46.足陽明胃經病候有()

47.足太陽膀胱經病候有()

48.足少陰腎經病候有()

A.任脈B.陽維脈C.督脈D.沖脈E.陰維脈

49.有調節全身陰經經氣作用的經脈是()

50.有調節六陰經經氣作用的經脈是()

51.有調節全身陽經經氣作用的經脈是()

A.運行氣血濡養周身B.經脈所過紅腫熱痛C.五臟六腑各司其屬

D.分經辨證循經取穴E.營衛氣血來源水谷

52.經絡的生理功能有()

53.經絡的病理反映有(')

54.經絡的臨床應用有()

A.柴胡治寒熱往來B.腰背疼痛取委中C.突然昏厥取人中

D.目赤腫痛針刺太陽E.魚腥草治支氣管炎

55.循經取穴治療舉例有()

56.局部取穴治療舉例有()

57.藥物歸經治療舉例有()

A.營氣B.原氣C.衛氣D.宗氣E.神氣

58.散行脈外者為()

59.貫心脈行呼吸者為()

60.行于脈中者為()

(i)D型題

1.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串上下的徑路是()()

A.血管B.經脈C.絡脈D.皮部E.經筋

2.經絡學說體現了祖國醫學理論體系中的()()

A.整體觀點B.聯系觀點C.恒動觀點D.局部觀點E.平衡觀點

3.經絡學說形成的歷史時期主要是()()

A.I日石器時代B.新石器時代C.春秋戰國時期D.西漢時期E.東漢時期

4.經絡從簡單概念的形成到系統理論的創立,其間受何種學說的影響()()

A.陰陽學說B.衛氣營血學說C.六經辨證學說D.藏象學說E.五行學說

5.所載的內容中有經絡學說雛形的著作是()()

A.《內經》B.《難經》C.《足臂十一脈灸經》D.《針灸甲乙經》E.《陰陽十一脈灸經》

6.十二經脈的流注是()()

A.從肺經開始B.到小腸經為止C.從心經開始D.到肝經為止E.從脾經開始

7.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不同點是()()

A.不直接隸屬于十二臟腑B.無陰陽表里配偶關系C.無統攝有關經脈氣血作用

D.無協調陰陽作用E.對經脈氣血無蓄積滲灌的調節作用

8.十二經脈的別絡特點是0()

A.陽經別絡于陽經B.陰經別絡于陽經C.陰經別絡于陰經D.陽經別絡于陰經E.手三陽經別絡于奇經

9.十二經別從十二經脈分出主要分布在()

A.胸腹B.腰背C.頭部D.頸項E.上肢

10.十二經脈的分布特點是()

A.集中歸結于頭、胸、腹B.結聚于關節和骨骼部C.離、入、出、合于表里之間D.內部隸屬于臟腑E.外部分布于軀體

11.標本在經絡理論中是指()

A.經脈的循行走向B.經氣集中于四肢部位C.經氣擴散于頭身一定部位D.經氣的循行和擴散E.經脈循行的交接規律

12.“四根三結”是指()()

A.四肢井穴B.頸、背、腰三部C.頭、胸、腹三部D.任、督、沖、帶脈E.手足陽經合穴

13.根結、標本、氣街、四海的理論主要論述經絡的()、()

A.I:下關系B.左右關系C.前后關系D.內外間分段對應關系E.絡屬關系

14.沖脈稱之為0()

A.氣海B.髓海C.小海D.血海E.十二經之海

15.足太陰經的根結部位在()()

A.隱白B.太白C.太倉D.胃倉E.三陰交

16.“經脈者,所以決死生”是因其具有()()

A.循經感傳作用B.聯系人體內外作用C.傳注病邪作用D.運行氣血作用E.指導分經辨證作用

17.經絡的病理變化有()()

A.防衛機體B.扶正祛邪C.抗御外邪D.傳注病邪E.反映病候

18.氣血周流循行并輸布彌散于全身要靠(

A.I:、中、下三焦B.胃氣C.經絡D.經絡之氣E.氣海

19.衛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

A.行于脈中B.行于脈外C.充實絡脈D.運行三焦E.分布于奇經

20.“經脈者,所以處百病,調虛實”是由于經脈()()

A.循行分布縱橫交錯B.抗御病邪反應病候C.出表入里通達上下D.傳導感應補虛瀉實E.經脈流注依次銜接

(四)X型題

1.《難經》對經絡學說的貢獻是()()()()()

A.提出了十二經皆有動脈B.闡述了十二經脈順序、流注關系

C.論述了腎間動氣是經絡脈氣產生的根源D闡明了十四經的分布部位及循行路線E論述了奇經八脈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

2.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與《靈樞?經脈》篇不同點是()()()()()

A.治療方法有“灸”無“針”B.只提及“脈”而無“經”字

C.以足臂命名十一條脈D.論述了經脈病候E.以臟腑命名經脈

3,秦漢時期對經絡學說發展作出貢獻的著作是()()()()()

A.《素問》B.《黃帝明堂經》C.《黃帝流注脈經》D.《難經》E.《靈樞》

4.描述經絡感應傳導現象的是()()()()()

A.針已出,氣獨行B.刺之要,氣至而有效C.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

D.內屬于府藏,外絡于支節E.行氣血而營陰陽

5.經脈循行的發現是由于()()()()()

A.針刺感應出現B.溫灸熱感擴散C.練氣功時感覺

D.藥物性能的歸經E.薰洗、推拿療效

6.與十二經脈相同分手足三陰三陽的經絡組織有()()()()()

A.十五絡脈B.奇經八脈C.十二經別D.十二經筋E.十二皮部

7.十二經脈”外絡于支節”是指()()()()()

A.四肢B.皮肉C.筋骨D.有穴通路E.十二經別

8.足三陽經是指()

A.大腸經B.小腸經C.胃經D.膽經E.膀胱經

9.手三陰經是指()()()()()

A.肺經B.肝經C.心經D.脾經E.心包經

10.十二經脈命名的依據是()()()()()

A.根據五行學說B.根據陰陽學說C.根據經脈循行部位D.根據臟腑功能E.根據臟腑相絡屬關系

11.標本、根結理論能指導針灸臨床治療0()()()()

A.上病下取B.以痛為輸C.左病右取D.肘膝關節以下穴位治療臟腑病E.下病上取

12.下列哪些是“標”部腌穴的應用()()()()()

A.神庭治療四肢癱瘓B.魂門治療筋骨拘攣C.公孫治療脾寒胃冷D.風池治療頭暈目眩E.委中治療腰背疼痛

13.指出哪些是“本“部與“標“部腌穴配合應用()()()()()

A.咳嗽哮喘肺俞配膻中B.驚悸怔忡心俞配巨闕C.舌下腫痛廉泉配中沖D.鼻中蚓血天府配合谷E腸風下血長強配承山

14.下列哪些是十二經脈“本”部的相應腌穴()()()()()

A.中封B.養老C.中渚D.心俞E.天池

15.指出哪些是根據氣街理論的臨床應用()()()()()

A.白濁遺精針刺三陰交與氣海B.傷寒項強針刺溫溜與期門C.頭痛頭暈針刺百會與風池

D.胸滿咳喘針刺中府與肺俞E.卜.肢痿痹針刺氣沖與承山

16.人體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表現在經絡上有()()()()()

A.氣候對脈搏的影響B.氣候對感傳現象的影響C.時間對經脈氣血流注影響

D.時間對氣至病所的影響E.氣候對循行方向影響

17.下列針灸治療體現循經取穴的是()()()()()

A.肚腹三里留B.頭項尋列缺C.面口合谷收D.多汗取復溜E.乳少取少澤

18.與經脈循行有關的頭痛是()()()()()

A.前額頭痛B.頭重隱痛C.兩側頭痛D..后腦頭痛E.發熱頭痛

19.根據經絡的特殊聯系進行診斷的有()()()()()

A.舌部赤痛是心火上炎B.咳嗽喘氣是肺氣上逆C.精神抑郁是肝氣郁結

D.兩目紅赤是肝火升騰E.耳鳴耳聾是腎臟虛損

20.經氣變動失常所致循經厥逆的病證有()()()()0

A.臂厥B.痰厥C.食厥D.踝厥E.肝厥

(二)填空題

1.《靈樞?海論》記載:“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外絡于

2.《靈樞?經別》記載:“夫十.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人之所以治,病,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3.經絡學說內容記載,最早見于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

4.《難經》又名____,補充了____________的不足。

5.《傷寒論》總結了.一的發病規律,是在內科方面的應用典范。

6.十:經脈交接的規律為相表里的陰經與陽經在.,交接。同名的陽經與陽經在交接。相互銜接的陰

經與陰經在胸中交接。

7.絡脈包括和難以計數的等。

8.十二經脈在體內與臟腑相連屬,其中主里,主表。

9.由于十二經別有于表里之間的特點,不僅加強了十二經脈內外聯系,更加強了經脈所屬絡的臟腑在聯系。

10.足三陽經筋結于,足三陰經筋結于陰器(腹),手三陽經筋結于,手三陰經筋結于賁(胸)。

11.《靈樞?衛氣》指出:“胸氣有街,,頭氣有街,

12.《靈樞?海論》指出:“人有髓海,有,有氣海,有。凡此四者,以應四海也

13.竇漢卿在《標幽賦》中指出十二經脈的"四根、三結”,即十二經脈以為“根二以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為“結”。

14.“標本”理論強調經脈分布的相應關系,“根結”理論強調經氣的聯系。

15.足厥陰經“根”部在,“結”部在.

16.經絡的生理功能是聯系臟腑、:運行氣血,濡養周身;抗御外邪、o

17.《靈樞?本藏》指出:“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濡筋骨,也。”

18.《素問?繆刺論篇》說:“夫邪客于形也,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內連Ti.臟,

19.《四總穴歌》所載:“肚腹三里留,,頭項尋列缺,

20.經絡學說在針灸臨床應用上,說明病理變化,指導,指導。

(三)判斷題

1.馬王堆漢墓帛書中所載脈的內容說明了經絡學說已基本形成。()

2.經絡理論只對針灸臨床有指導作用。()

3.東漢張仲景在《內經》十二經脈的基礎上,將手足陽經合并為六經。()

4.馬王堆漢墓帛書記載的脈既有相互銜接的聯系,也有全身的循環流注。()

5.明代李時珍所著的《奇經八脈考》是研究奇經八脈的專書。()

6.卜二經脈在四肢的排列是:手足陽經為少陽在前,陽明在中,太陽在后;手足陰經為少陰在前,太陰在中,厥陰在后。()

7.十二經脈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陰經從手走頭,手一:陽經從胸走手,足三陽經從足走腹胸,足三陰經從頭走足。()

8.十二經別在頭項部陽經經別合于其表里的陰經經脈,陰經的經別合于本經的經脈。()

9.奇經八脈中的任脈和督脈,與十二經脈相提并論,合稱“十四經,()

10.十二皮部的分布區域是以十二經脈體表的分布范圍為依據的。()

11.手厥陰經“本”部在神門,“標”部在腋內動脈。()

12.按部位分,血海位于下腹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

13.足少陽經的”根,,部在厲兌,“結”部在顆大(鉗耳)。()

14.髓海位于腰部,為腎之腑,是神氣的本源,臟腑經絡活動的主宰。()

15.胸部為氣海,原氣所聚之處,貫膈而行氣血。()

16.經絡的生理功能表明,當外邪侵犯機體時,營氣首當其沖發揮其抗御外邪的作用。()

17.經絡的病理變化說明,當機體處在正虛邪實的情況下,經氣則是病邪傳注的途徑。()

18.中醫學認為,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血管是人體經氣運行的通路。()

19.巔頂頭痛與督脈、足厥陰經病變有關。()

20.“面口合谷收”是根據經絡學說、循經取穴的體現。()

參考答案

(一)A型題1.B2.E3.A4.D5.B6.E7.A8.B9.C10.D

11.C12.A13.A14.C15.B16.A17.B18.B19.B20.E

(二)B型題1.D2.B3.E4.A5.B6.C7.E8.B9.C10.A11.D12.B

13.B14.E15.A16.C17.A18.E19.A20.B.21.E22.E23.A24.B

25.B26.C27.A28.A29.B30.C31.B32.C33.D34.A35.C36.B37.C38.A39.D

40.C41.D42.A43.C44.B45.A46.C47.B48.E

49.A50.E51.C52.A53.B54.D55.B56.D57.A58.C59.D60.A

(三)D型題1.BC2.AB3.CD4.AE5.CE6.AD7.AB8.BD9.AC10.,DE

11.BC12.AC13.AD14.DE15.AC16.BD17.DE18.CD19.BC20.BD

(四)X型題LACE2.ABC3.A.DE4.ABC5.ABC6.CDE7.AD8.CDE9.ACE10.BCE11.ADE

12.ABD13.CDE14.ABC15.CDE16.ABC17.ABC18.ACD19.ADE20.ADE

(二)填空題

1.府藏支節2.之所以成之所以起3.1973帛書中4.《黃帝八十一難經》《內經》5.外感熱病經絡學說

6.手足末端頭面部7.十五絡脈浮絡與孫絡8.陰經屬臟陽經屬腑9.離、入、出、合體腔深部的

10頑(面)角(頭)11.腹氣有街脛氣有街12.血海水谷之海13.四肢頭、胸、腹14,上下部位兩極

間15.大敦玉英、膻中16.溝通肢竅保衛機體17.營陰陽利關節者18.入舍于經脈散于腸胃

19.腰背委中求面口合谷收20.辨證歸經針灸治療

(三)判斷題1.X2.X3.X4.X5J6.X7.X8.X9.J10.V

11.X12.V13.X14.XI5.X16.X17.X18.X19.V20.V

第二章腌穴總論

(一)A型題

1.《銅人喻穴針灸圖經》所載的經穴名有()

A.341個B.354個C.349個D.361個E.365個

2.《針灸逢源》中所載的經穴名有()

A.349個B.354個C.361個D.345個E.365個

3.《內經》中所載的經穴數名約為()

A.365個B.354個C.359個D.160個E.361個

4.《針灸甲乙經》所載的經穴名是()

A.341個B.354個C.349個D.361個E.365個

5.臍中至恥骨聯合上緣的骨度分寸是()

A.4寸B.5寸C.6寸D.8寸E.9寸

6.兩乳頭之間的骨度分寸是()

A.8寸B.6寸C.12寸D.9寸E.10寸

7.肘橫紋至腕橫紋的骨度分寸是()

A.14寸B.15寸C.12寸D.9寸E.131寸

8.股骨大轉子至胭橫紋的骨度分寸是()

A.14寸B.15寸C.18寸D.19寸E.13寸

9.脛骨內側膜下方至內踝高點的骨度分寸是(

A.12寸B.13寸C.14寸D.15寸E.16寸

10.臀橫紋至胭橫紋的骨度分寸是()

A.12寸B.15寸C.13寸D.14寸E.16寸

11.前發際至后發際的骨度分寸是()

A.8寸B.9寸C.10寸D.11寸E.12寸

12.天突至歧骨的骨度分寸是()

A.6J-B.5'J"C.7寸D.8寸E.9寸,

13.前發際至大椎的骨度分寸是()

A.14寸B.15寸C.12寸D.13寸E.10寸

14.胸劍聯合中點至臍中的骨度分寸是()

A.4寸B.5寸C.6寸D.8寸E.9寸

15.兩前額發角之間的骨度分寸是()

A.8寸B.6寸C.12寸D.9寸E.10寸

16.腋窩頂點至第11肋游離端的骨度分寸是()

A.10寸B.15寸C.12寸D.13寸E.10寸

17.恥骨聯合上緣至股骨內上牌上緣的骨度分寸是(

A.14寸B.15寸C.18寸D.19寸E.13寸

18.耳后兩乳突之間的骨度分寸是()

A.6寸B.5寸C.8寸D.9寸E.10寸

19.胭橫紋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A.14寸B.16寸C.18寸D.19寸E.13寸

20.三焦的下合穴在()

A.胃經上B.膽經上C.膀胱經上D.三焦經上E.大腸經上

(二)B型題

A.皇甫謐B.滑伯仁C.楊繼洲D.王惟一E.高武

1.《針灸大成》的作者是()

2.《銅人腌穴針灸圖經》的作者是()

3.《十四經發揮》的作者是()

A.16寸B.17寸C.18寸D.19寸E.13寸

4.恥骨聯合上緣至股骨內上鐮上緣的骨度分寸是()

5.脛骨內側鐮下方至內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6.胭橫紋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A.肝經B.腎經C.胃經D.膀胱經E.膽經

7.胃的下合穴位于()

8.小腸的下合穴位于()

A.12個B.15個C.16個D.18個E.20個

9.絡穴共有()

10.鄭穴共有()

A.滑伯仁B.皇甫謐C.楊繼洲D.李學川E.徐鳳

11.《針灸大全》的作者是()

12.《針灸甲乙經》的作者是()

13.《針灸逢源》的作者是()

A.12寸B.15寸C.18寸D.19寸E.13寸

14.前發際正中至后發際正中的骨度分寸是(

15.肘橫紋至腕橫紋的骨度分寸是()

16.股骨大轉子至胭橫紋的骨度分寸是O

A.胃經B.膽經C.膀胱經D.三焦經E.大腸經

17.膽的下合穴位于()

18.大腸的下合穴位于()

A.16個B.15個C.8個D.12個E.10個

19.八會穴共有()

20.八脈交會穴共有()

(i)D型題

1.下列穴位中,利用天體地貌命名的是()()

A.腕骨B.水分C.合谷D.曲池E.少商

2.骨度分寸為9寸的是()()

A.肩峰緣至后正中線B.肘橫紋至腕橫紋C.前兩額發角之間D.兩乳頭之間E.耳后兩乳突之間

3.下列特定穴中,分布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是()()

A.五輸穴B.絡穴C.下合穴D.募穴E.交會穴

4.下列穴位中,分布在軀干部的是0()

A.原穴B.俞穴C.八脈交會穴D.募穴E.鄭穴

5.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所出為井B.所注為滎C.所溜為輸D.所行為經E.所進為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