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解剖學電子教案_第1頁
運動解剖學電子教案_第2頁
運動解剖學電子教案_第3頁
運動解剖學電子教案_第4頁
運動解剖學電子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理工大學教案

第1次課教學課型:理論課,口實驗課口習題課口實踐課口技能

課口其他口

主要教學內容(為=明*重點#難點):

講課內容:緒論

一、人體解剖學隹茂義

1.人體解剖學的定義

2.運動解剖學的定義

二、學習解剖學隹7目的與任務

三、學習和研究,、體解剖學的方法

四、人體解剖學隹7發展簡史

五、人體解剖學隹7定位術語

1.人體解剖學姿勢*

2.人體的基本的方位術語*#

3.人體的基本軸和基本切面*#

總結

教學目的要求:

1了.解人體解剖學的定義

2.熟練掌握解剖學方位術語

3.掌握人體的基本軸和基本切面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講授結合多媒體教學

討論、思考題、作業:

1、人體解剖學的基本姿勢?

2、人體基本切面和基本軸有哪些及其相互關系?

參考資料:

《運動解剖學》《正常人體解剖學》

教學教學時

教學過程與教學內容

手段組織與方法間

進行自我介紹講授

點名認識一下學生結合

適當地對學生進行一下如何快速融入大學生活的引導多媒

說明幾點在學習人體解剖學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作業、紀律、考體

試等教學

新授內容:

緒論

一、人體解剖學的定義

人體解剖學是研究人體正常形態結構的科學,屬于生物學科的形態學范

疇。運動解剖學是人體解剖學的一個分支,它是在正常人體解剖學基礎上研

究體育運動對人體形態結構產生的影響和發展規律,探索人體機械運動與體

育動作的關系,屬于運動人體科學范疇的一門基礎學科。

(它又屬于形態學范疇:形態學是研究生物體(具有生長、發育、繁殖

能力的物體。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外部形態、內部構造的研究科學;

機械運動:包括人體的運動和器械的運動兩種形式。人體的運動從運動解剖

學上講可以認為是人體各環節之間的運動,以及器官系統的活動特點及其相

互關系。也就是說骨、關節和肌肉的運動規律。而器械的運動:如籃球、排

球、足球在空中運動的特點等;體育動作:動作是人體全身或一部分肢體的

活動,體育動作是指帶有技術性的或者是具有一定技巧性的動作。)

二、學習人體解剖學的主要任務:

(-)培養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為運動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三)為學習后繼課程奠定人體形態學方面的基礎。

三、學習人體解剖學的基本觀點和方法:

(-)基本觀點:

1.形態結構與功能統一的觀點。

2.有機體局部與整體統一的觀點。

3.有機體變化發展及與外界環境相統一的觀點。

(二)基本方法:

1.尸體解剖法

2.組織切片法

3.組織化學法

4.活體研究法

5.動作分析法

6.各種儀器研究法

四、人體解剖學的發展簡史(自學)。

五、人體解剖學的基本術語:

(-)人體解剖學的基本姿勢:

人體解剖學姿勢是指身體直立、雙眼平視、手臂下垂、掌心向前、兩足

并立,腳尖向前。

(二)常用的方位術語:以人體解剖學姿勢為基準,規定下列一些術語:

1.±:靠近頭部稱為上。

2.下:靠近足部稱為下。

3.前:靠近腹面稱為前。

4.后:靠近背面稱為后。

5.淺:靠近體表或器官表面稱為淺。

6.深:遠離體表或器官表面稱為深。

7.內側:靠近身體正中面為內側。

8.外側:遠離身體正中面為外側。

9.內:描述空腔器官相互位置的術語,接近內腔者為內。

10.外:描述空腔器官相互位置的術語,遠離內腔者為外。

以上術語適用于全身各個部位。

11.近端:指四肢的近軀干端。(四肢靠近與軀干相連接的部分為近端)

12.遠端:指四肢的遠軀干端。(四肢遠離與軀干相連接的部分為遠端)

13.槐側:指前臂的內側。

14.尺側:指前臂的外側。

15.腓側:指小腿的外側。

16.脛側:指小腿的內側。

以上術語適用于四肢。

(三)人體基本軸與基本面

軸和面是描述人體器官形態,尤其是敘述關節運動時的常用術語。人體

可人為的分為三種相互垂直的軸,即:垂直軸、矢狀軸和冠狀軸。依據上述

三種軸,人體還可設立相互垂直的三種面,即矢狀面、冠狀面和水平面。

1.人體基本面:

(1)矢狀面:沿身體前后徑所作的與地面垂直的切面稱為矢狀面。其中,

通過正中線的矢狀面稱為正中面。(正中線:沿身體前、后面所作的垂線,其

將人體分為左、右相等的兩部分,稱為人體的前、后正中線。)

(2)冠狀面:沿身體左右徑所作的與地面垂直的切面,又稱為冠狀面。

(3)水平面:橫斷身體,與地面平行的切面,又稱為橫切面。

2.人體基本軸:

(1)冠狀軸:橫貫身體、垂直通過矢狀面的軸,又稱為冠狀軸。

(2)矢狀軸:前、后貫穿身體、垂直通過額狀面的軸。

(3)垂直軸:縱貫身體,垂直通過水平面的軸。

1>人體解剖學的基本姿勢?

2、人體基本切面和基本軸有哪些及其相互關系?

本課教學

小結

山東理工大學教案

第2次課教學課型:理論課M口實驗課口習題課口實踐課口技能

_________________課口其他口

主要教學內容(注明*重點#難點):

提問、復習上節課所學過的內容

課前導入

講課內容:

骨概述

1、骨的分類

2、骨的構造*#

3、骨的化學成分和物理特性

4、骨化與生長*#

5、骨齡的概念及作用

6、骨的功能

總結

教學目的要求:

1.掌握骨的構造、功能。

2.了解骨的化學成分和物理特性。

3.掌握骨的長長和長粗。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講授結合多媒體教學

討論、思考題、作業:

1、骨的構造是怎樣的?

2、結合骨齡討論骨的長長和長粗過程是如何進行的。

參考資料:

《運動解剖學》《正常人體解剖學》

教學教學時

教學過程與教學內容

手段組織與方法間

提問并復習上節課學過的內容

課前導入講授

新授內容:結合

多媒

骨的概述

教學

人體的運動中,骨起杠桿作用;骨連接起樞紐作用;而肌肉的收縮則是

運動的動力。

一、骨的分類

(一)按形態分類

1.長骨:多呈管狀,位于四肢。有一個體及兩個端。體部空且稍細為骨干,

主要為骨密質構成。兩端膨大稱為骨髓,主要為骨松質構成。如:肱骨、股

骨等。

2.短骨:呈立方形,表面為骨密質,內部為骨松質。多分布于運動較復雜

或受力較大的部位。如:腕部、踝部等。

3.扁骨:呈板狀,位于人體中軸或四肢帶部。表面為骨密質,內部為骨松

質。可保護內臟、為肌肉附著。如:肋骨、肩胛骨等。

4.不規則骨:形狀極不規則,表面為骨密質,內部為骨松質。如:椎骨、

髓骨等。

此外,還有含氣骨和籽骨。如:上頜骨和馥骨。

(二)按部位分類

1.中軸骨:包括顱骨(29塊)【面顱骨(15塊)、腦顱骨(8塊)、聽小骨

(6塊)】和軀干骨(51塊)【椎骨(26塊)、肋骨(24塊)、胸骨(1塊)】。

2.四肢骨:包括上肢骨(64塊)【上肢帶骨(4塊)、自由上肢骨(60塊)】

和下肢骨(62塊)【下肢帶骨(2塊)、自由下肢骨(60塊)】

二、骨的構造

作為器官的骨由骨膜、骨質、骨髓及血管、神經等構成。

1.骨膜:由骨外膜和骨內膜構成。骨外膜一般分布于骨表面,其外層致密,

內層疏松且含有成骨細胞,參與骨質的形成。骨內膜位于骨髓腔內及骨松質

表面的結締組織膜上,此膜主要有破骨細胞,參與骨質的破壞。

2.骨質:是骨的主要成分,按結構可分為骨密質、骨松質兩種類型。骨密

質厚、致密,堅硬、抗壓、抗扭曲力強。有外環骨板、內環骨板、哈佛氏系

統(骨單位)和間骨板。骨松質往往形成桿狀或片狀的骨小梁。骨小梁的排

列與其所受外力有關。

3.骨髓:由網狀組織和各種血細胞構成的,具有造血的功能。分為紅骨髓、

黃骨髓兩種。

三、骨的化學成分和物理特性

(-)化學成分

1.有機物:骨的膠原纖維和粘多蛋白使骨具有韌性。

2.無機物:主要是磷酸鈣使骨具有堅固性。

(二)物理特性:兒童少年時期,骨的有機物與無機物約為1:1,此種

骨彈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但容易變形。成人骨有機物與無機物約為3:

7,這種骨既有彈性又堅固。老年骨有機物與無機物約為2:8,彈性小而脆性

大,易骨折。

四、骨化與生長

1.骨的發生

(1)膜內成骨:膜內成骨是在結締組織膜的基礎上經過骨化而成的骨。

如:頂骨、額骨、鎖骨等。

(2)軟骨內成骨:是在軟骨的基礎上經骨化而成的骨。

2骨.的生長

(1)骨的長長:髓軟骨細胞不斷的增生和不斷的骨化,此種方式為軟骨

內成骨。

(2)骨的長粗:主要是依靠膜內成骨的方式,

3.骨齡:(生物年齡)骨化中心的出現、瓶軟骨完全骨化及骨髓與骨干完

全愈合的年齡。

骨齡在運動領域的應用:

(1)用于運動員的科學選材。

(2)用于打假,比如虛報年齡等。

4.影響骨生長的因素:遺傳、種族、激素、營養等。(VD促進人體對鈣的

吸收。VD缺少時,骨的鈣化不足,形成雞胸、。型腿、X型腿等。VD過多時,

骨的鈣化過早,身高受影響。VA協調成骨細胞與破骨細胞的作用,VA缺少時,

成骨細胞活動增強,可造成畸形;當丫人過多時破骨細胞活動增強,可造成骨

折。)

五、骨的功能:支持、保護、杠桿、造血和儲備等作用。

1、骨的構造是怎樣的?

2、骨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是怎樣的?

3、結合骨齡討論骨的長長和長粗過程是如何進行的。

本課教學

小結

山東理工大學教案

第3次課教學課型:理論課M口實驗課口習題課口實踐課口技能

_________________課口其他口

主要教學內容(注明*重點#難點):

提問、復習上節課所學過的內容

課前導入

講課內容:上肢骨

1、上肢骨的組成及數量*#

2、上肢帶骨的組成及數量

3、鎖骨和肩胛骨的骨性結構*#

4、自由上肢骨的組成及數量

5、肱骨、椀骨、尺骨的骨性結構*#

6、手骨的組成及名稱

總結

教學目的要求:

1.掌握肩胛骨、鎖骨、肱骨、尺骨、槐骨的骨性結構及其數量。

2.了解手骨的骨性結構

3.掌握肩胛骨、肱骨的骨性結構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講授結合多媒體教學并用骨骼模型現場演示

討論、思考題、作業:

1、簡述上肢骨的數目及組成?

2、肩胛骨和肱骨的骨性結構是怎樣的?

參考資料:

《運動解剖學》《正常人體解剖學》

教學教學時

教學過程與教學內容

手段組織與方法間

提問并復習上節課學過的內容講授

課前導入結合

新授內容:多媒

上肢骨

教學

上肢骨可分為上肢帶骨和自由上肢骨兩部分。

鎖骨(2塊)

「上肢帶骨肩胛骨(2塊)

上肢骨1(4塊)「上臂骨一肱骨(2塊)

(64塊)1自由上肢骨前臂骨1尺骨(2塊)

(60塊)1,骨(2塊)

「腕骨(16塊)

1手骨1掌骨(10塊)

1指骨(28塊)

一、上肢帶骨

帶骨:起連接、支持作用的骨。

(-)鎖骨:

略呈“S”形,位于胸骨與肩胛骨之間,其內側2/3凸向前方,其外側

1/3凸向后,上面光滑,下面粗糙,因有一體兩端,所以屬長骨,無骨髓腔。

鎖骨內側端即為胸骨端,較粗大,其上有胸骨關節面與胸骨的鎖切跡相連。

其外側端為肩峰端,扁平其上有肩峰關節面與肩胛骨的肩峰相連。鎖骨的全

長可觸及。全身共2塊。

(二)肩胛骨:

為一個三角形的扁骨,位于胸廓的后、上、外側方。上、下平齊第2—7

肋,可于皮下觸及。可觀察到有兩個面、三個緣、三個角。全身共2塊。

背側面:有一靖為肩胛岡,將背面分為岡上窩、岡下窩。肩胛岡的外側

端膨大稱為肩峰,其上有關節面稱為肩峰關節面與鎖骨的肩峰

端構成關節,另外它還是測量肩寬和上肢全長的骨性標志。

腹側面:此面與肋面相對稱為肩胛下窩。

上緣:較薄,有一肩胛切跡,其外側有指狀突起稱為喙突。

內側緣:靠近脊柱,又稱為脊柱緣。

外側緣:遠離脊柱,又稱為腋緣。

上角:位于上方內側靠近脊柱,約平對第2肋。

下角:對第7肋,于皮下可觸及,它是測量胸圍的骨性標志。

外側角:遠離脊柱,外側角較肥大,其上有向外側的關節面稱為關節盂,

與肱骨頭相關節。關節盂上分別有盂上和盂下結節

二、自由上肢骨

(-)上臂骨:

1.肱骨:

是典型的長骨,可分為肱骨體和近端、遠端。全身共2塊。

近端:肱骨頭呈半球型與肩胛骨的關節盂相關節;肱骨頭外側有大結

節,前下方有小結節,兩結節之間有縱溝,稱為結節間溝。且兩向下均有粗

糙縱行的幡,稱為大、小結節幡。(解剖頸:肱骨頭周圍稍細的部分。外科頸:

肱骨近端與交界處稍細的部分。)

肱骨體:其上部為圓柱型,下部為三棱柱型。大結節崎遠端有三角肌粗

隆,為三角肌的附著點。肱骨體后方,自內上向外下方走行的淺溝,稱為槐

神經溝(有橫神經通過)。

向兩側膨大為內上黑和外上牌,下面是關節面,關節面的外側部較小,

稱為肱骨小頭,它與橫骨相關節。肱骨小頭的前上方有橫窩,當前臂屈時可

容納尺骨冠突。關節面內側較大,呈滑車狀,稱為肱骨滑車,它與尺骨相關

節。肱骨滑車的前上方有冠突窩,當前臂屈時可容納尺骨冠突。肱骨滑車的

后上方有鷹嘴窩,當前臂伸時可容納橫骨小頭。此外,于肱骨滑車的內側,

內上牌的背面也有一條淺溝,稱為尺神經溝(有尺神經通過)。

(二)前臂骨:

1微骨:

槐骨位于前臂外側,屬長骨,有近端、遠端及槐骨體。近端小,遠端大。

全身共2塊。

梯骨近端:有圓柱狀的棱骨頭(可于皮下觸及),其上有槐骨頭凹,與肱

骨小頭相關節。側面有環狀關節面,與尺骨槐切跡相關節。棱骨頭下方較細,

稱為撓骨頸,其內下方有槎骨粗隆。

梯骨體:呈三棱柱型,其內側有銳利的骨間緣。

橫骨遠端:內側有尺切跡與尺骨頭相關節。外側有梯骨莖突,于體表可

觸及。槎骨遠端前方骨面較平滑且略有凹陷,后方的骨面較粗糙且略有凸起。

槐骨遠端底部有腕關節面與腕骨相關節。

2?尺骨:

尺骨位于前臂內側,屬長骨,有近端、遠端及尺骨體。近端大,遠

端小。全身共2塊。

尺骨近端:前方有滑車切跡,與肱骨滑車相關節。滑車切跡的上、下方

均有突起分別稱為鷹嘴(可于皮下觸及)和冠突。冠突下方有粗糙的骨面,

稱為尺骨粗隆。冠突外側有一凹陷的關節面,稱為棱切跡。

尺骨體:上部呈三棱柱型,其外側有銳利的骨間緣,與榜骨的骨間緣相

對。下部呈圓柱型。

尺骨遠端:有一尺骨頭,其上有環狀關節面。遠端的后內側有一向的突

起,稱為尺骨莖突(可于皮下觸及)。

(三)手骨:

手骨主要分以下三部分:腕骨、掌骨和指骨。

1.腕骨:

一側8塊,均為短骨。排列成兩列,每列為四塊,分別稱為近、遠側列

腕骨。

近側裂:腕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自外向內)

遠側列:腕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鉤骨(自外向內)

2.掌骨:

一側5塊,均為小型長骨。從拇指起依次稱為:第1、2、3、4、5掌骨。

掌骨的近端為底、中間為體、遠端為頭。

3.指骨:

一側14塊,均為小型長骨。除拇指只有近節和遠節指骨外,其余手指均

有:近節指骨、中節指骨、遠節指骨(指骨粗隆)。

總結

1、簡述上肢骨的數目及組成?

2、肩胛骨和肱骨的骨性結構是怎樣的?

本課教學

小結

山東理工大學教案

第4次課教學課型:理論課,口實驗課口習題課口實踐課口技能

_________________課口其他口

主要教學內容(注明*重點#難點):

提問、復習上節課所學過的內容

課前導入

講授內容:下肢骨

1、下肢骨的組成及數量*#

2、下肢帶骨的組成及數量

3、髓骨的骨性結構*#

4、自由下肢骨的組成及數量

5、股骨、脛骨、腓骨、骸骨的骨性結構*#

6、足骨的組成及名稱

總結

教學目的要求:

1.掌握偏骨、股骨、臏骨、脛骨、腓骨的骨性結構及其數量。

2.了解足骨的骨性結構

3.掌握虢骨、股骨的骨性結構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講授結合多媒體教學并用骨骼模型現場演示

討論、思考題、作業:

1、簡述下肢骨的數目及組成?

2、雕骨和股骨的骨性結構是怎樣的?

參考資料:

《運動解剖學》《正常人體解剖學》

教學教學時

教學過程與教學內容

手段組織與方法間

提問并復習上節課的內容講授

課前導入結合

新授內容:多媒

下肢骨

教學

下肢骨可分為下肢帶骨和自由下肢骨兩部分。

一、下肢帶骨

(-)鼓骨

髓骨為不規則骨,在幼年時由骼骨、坐骨和恥骨三部分通過軟骨連結而

成,成年后通過骨性結合而成為一塊骨。骼骨、坐骨和恥骨的結合處為為一

深窩,稱為虢臼,虢臼內有月狀面,中心是髓臼窩,缺如的部分為髓臼切跡。

在其前下方有一大孔叫閉孔。虢臼的上半部以上屬于骼骨,髓臼的后下1/4

為坐骨,髓臼的前下1/4為恥骨。髓臼的內部有髓臼橫韌帶(橫跨于髓臼切

跡的兩端)。全身共兩塊。

1.骼骨:骼骨體和骼骨翼兩部分。骼骨體較厚實,構成髓臼的上部。骼

骨翼位于髓骨的上部,較扁呈扇型。其上緣為弓型彎曲稱骼崎,兩側骼崎最

高點的連線平于第四腰椎高度。骼崎前、后兩端各有一突起分別稱為骼前上

棘和器后上棘。兩棘下方各有一突起稱為骼前下棘和骼后下棘。骼前上棘是

測量骨盆及下肢全長的骨性標志。器骨翼外面較粗糙,稱為臀面。落骨翼內

面光滑凹陷成為骼窩,其下界為弓狀線。鶻窩后有關節面稱耳狀面,與跳骨

的耳狀面相關節。耳狀面后方的粗糙骨面為骼粗隆。

2.坐骨:坐骨可分為坐骨體和坐骨支。坐骨體構成髓臼的后下部,體的

下端向前折曲部為坐骨支。體與支轉折處有肥厚的坐骨結節。坐骨結節的上

方有坐骨棘,其上有坐骨大切跡,下有坐骨小切跡。

3.恥骨:分為體和支兩部分。恥骨體構成傲臼的前下部,并向上移行為

恥骨上支,其上有一銳崎稱為恥骨梳,它與弓狀線相連續,終于恥骨結節。

恥骨上肢向后下方折轉處的內側面為恥骨聯合面,其下為恥骨下支并與坐骨

支相連續。

二、自由下肢骨

全身的自由下肢骨包括:2塊大腿骨、2塊骸骨、2塊小腿骨、14塊附骨、

10塊跖骨、28塊趾骨。

(-)股骨

為全身最長的骨,約為身長的1/4,是典型的長骨,有一體兩端。

近端:有球狀關節面的股骨頭,與髓臼構成髓關節。股骨頭上有股骨

頭凹。股骨頭向下為較細的股骨頸,頸下為股骨體。頸與體延續處有兩個較

大的突起,于外側的稱為大轉子,可在體表觸及,它是測量自由下肢骨長度

的骨性標志。內側下方的突起為小轉子。兩轉子間前方的連線為轉子間線,

后方的邊線為轉子間脊。

股骨體:上部呈圓柱型,下部呈三棱柱型。體的后上方有臀肌粗隆,為

臀大肌的附著處。臀肌粗隆的下方有縱行的股骨粗線,分為內、外側唇,兩

唇在中部接近,而上、下兩端分離。

遠端:膨大形成內上牌與外上跳,兩牌下方各有一向后的突起分別稱

為內側踝和外側踝,其上有光滑的關節面。兩跳前方的關節面相連形成繇面,

與骸骨相關節。兩霞后方有牌間窩,容納脛骨的螺間隆起。

(二)骸骨:為人體最大的籽骨,位于股四頭肌腱內。其形態為上寬、

下尖、前面粗糙,后面光滑的關節面(外側半大,內側半小。)與股骨的骸面

相關節。骸骨的存在可加大股頭肌的力臂。

(三)脛骨:位于小腿內側,為典型長骨,有一個骨體和兩端。

近端:向兩側膨大為內側牌、外側牌,兩股上方有關節面分別與股骨

的內、外側螺相對應,兩跳之間有既間隆起。外側和后下方有腓關節面。

脛骨體:最粗大,呈三棱柱形狀,其前緣銳利稱為脛骨前緣,向上為脛

骨粗隆,為肌股四頭肌肌腱附著處。骨體的外側緣較尖銳,為骨間緣。脛骨

體前緣、內側面均可于體表觸及。

遠端:內側向下突起形成內踝(在體表可觸及)。其外側有內踝關節面。

遠端外側有與腓骨相連結的腓切跡。脛骨遠端底部有下關節面,它與內踝關

節面連成一體,共同與距骨相連結。

(四)腓骨:位于小腿外側,細長,也為長骨,有一體兩端。但腓骨不

承重。

近端:有腓骨頭(在體表可觸及),其內側上方有腓骨頭關節面,與脛

骨的腓關節面相關節。

腓骨體:細長,其內側緣為骨間緣與脛骨的骨間緣相對。

遠端:為外踝(在體表可觸及),其內側有外踝關節面與脛骨的內踝關

節面相對。外踝窩向后。

(五)附骨:人體一側附骨包括7塊短骨,分別稱為:距骨、跟骨、足舟

骨、骰骨、三塊楔骨。距骨位于小腿下方,其上面及兩側共同形成距骨滑車,

有光滑的關節面。跟骨位于距骨的下面,為全身最大的一塊附骨,此骨向后

突出形成跟骨結節(在體表可觸及)。足舟骨在足內側,嵌于距骨與3塊楔骨

之間,其內側緣向下的突起為舟骨粗隆,是測量足弓高度的骨性標志。

(六)跖骨:與掌骨相似,一側為5塊小型長骨,由內向外分別稱為:

第一、二、三、四、五跖骨

(七)趾骨:類似上肢的指骨,為小型長骨,一側趾骨為14塊。除拇指

只有近節和遠節指骨外,其余趾均有:近節指骨、中節指骨、遠節指骨。

總結

1、簡述下肢骨的數目及組成?

2、髓骨和股骨的骨性結構是怎樣的?

本課教學

小結

山東理工大學教案

第5次課教學課型:理論課M口實驗課口習題課口實踐課口技能

課口其他口

主要教學內容(注明*重點#難點):

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課前導入

講課內容:中軸骨

(-)椎骨

1.椎骨的一般形態*#

2.頸椎

3.胸椎

4.腰椎

5做骨

6.尾骨

(二)胸廓骨

1.肋骨和肋軟骨

2.胸骨

總結

教學目的要求:

1、掌握中軸骨的組成

2、掌握頸椎、胸椎、腰椎的形態異同點

3、了解肋骨、胸骨以及胸廓的組成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講授結合多媒體教學并用骨骼模型現場演示

討論、思考題、作業:

1、列舉在體表能觸到的骨性標志

2、試述胸骨、肋骨的位置及形態特征

3、試述頸椎、胸椎、腰椎的形態差異

參考資料:

《運動解剖學》《正常人體解剖學》《運動解剖學習題集》

教學教學時

教學過程與教學內容

手段組織與方法間

提問并復習上節課的內容講授

課前導入結合

新授內容:多媒

中軸骨

教學

軀干骨包括:24塊椎骨、1塊髓骨、1尾骨、12對肋骨、1塊胸骨,共51

塊。

一、椎骨的形態及數量

成年人椎骨(26)未成年人椎骨(33)

7C7C

12T12T

5L5L

IS5S

1X4X

椎骨的一般形態:

椎骨為不規則骨,大多椎骨包括:一個椎弓、一個椎體、一個椎孔和七

個突起。椎體呈塊狀,位于前部。其內部為骨松質、外部為骨密質。椎體后

方是呈弓狀的椎弓,它與椎體的連結部較細,稱為椎弓根,此處上、下緣稍

凹陷分別稱為上切跡、下切跡。相鄰椎骨的上、下切跡圍成椎間孔。其內有

神經、血管通過。椎體與椎弓圍成的孔稱為椎孔。椎弓后方有板狀的結構稱

為椎板,其上發出7個突起:向后的一個稱為棘突,向兩側的突起稱為橫突,

向上的一對突起稱為上關節突,向下的一對突起稱為下關節突。上、下關節

突的表面均有關節面。

(一)頸椎:

共同特點:椎體小、橫突上有孔稱為橫突孔、棘突末端分叉、

三個特殊的頸椎:

1.寰椎:是第一頸椎,無椎體和棘突。有前弓與后弓及兩個側塊。前弓

的內面有齒凹,側塊的上面有上關節凹,下面有下關節面。

2.樞椎:是第二頸椎,椎體上有齒突,實際上它是寰椎的椎體。齒突前面

有關節面,與寰椎前弓齒凹相關節。椎體兩側的上面還有上關節面,其與寰

椎側塊的下關節面相關節。椎體兩側的下面還有一對下關節突。

3.隆椎:又稱第七頸椎,除椎體小、有橫突孔外,棘突較長,但其末端不

分叉。

(二)胸椎:

共同特點:椎體較大,椎體兩側及其橫突末端均有肋凹,棘突長而斜向

后下方,呈疊瓦狀。其上、下關節突關節面呈額狀位。

(三)腰椎:

共同特點:椎體肥大,棘突呈板狀且短粗,水平伸向后方。關節突關節

面呈矢狀位。

(四)一骨:

未成年時,由五塊椎骨構成,成年后融合成一塊即髓骨。其形狀為上寬

下窄的三角形。上部為底,底的前緣中部向前突出成為解岬。繇骨前面光滑

且凹陷,有四對髓前孔。跳骨后面較粗糙,有四對髓后孔。微骨的兩側有耳

狀面,它與骼骨耳狀面構成概骼關節。耳狀面的內上方有粗糙的骨面稱為能

粗隆。髓管由髓椎椎孔連接而成。舐前、后孔均與髓管相通。舐管上端兩側

有上關節突與第五腰椎的下關節突相關節。

(五)尾骨:由四塊已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

二、肋骨

肋骨與肋軟骨合稱為肋。人體共有12對肋。上7對為真肋,下8-10對為

假肋,11、12對為浮月力。肋骨屬扁骨,分為三部分:肋骨體、胸骨端、椎體

端。椎體端為其后部,膨大呈小球狀稱肋頭,其上有肋頭關節面與相應胸椎

椎體上的肋凹相關節。肋頭與肋體的交界處為肋頸,在頸與體之間有助結節,

它與相應胸椎橫突肋凹相關節。肋體的后份曲度最大稱為肋角。肋骨體內側

面下緣有肋溝,為肋間神經及血管通行處。肋骨的胸骨端即前端,有粗糙的

凹面與肋軟骨相連結。

三、胸骨

胸骨屬扁骨,全身共一塊,位于胸前皮下,它由三部分構成:胸骨柄、

胸骨體、胸骨劍突。胸骨柄上緣中部為頸靜脈切跡,上緣的兩側是一對鎖切

跡,柄的兩側為第一肋切跡。胸骨柄與胸骨交界處稍向前突,稱為胸骨角,

此處有第二肋切跡,它是計數肋骨的骨性標志。胸骨體扁平,其兩側面有第

三至第七肋切跡。胸骨劍突位于胸骨下部,尖向下。

1、列舉在體表能觸到的骨性標志

2、試述胸骨、肋骨的位置及形態特征

3、試述頸椎、胸椎、腰椎的形態差異

本課教學

小結

山東理工大學教案

第6次課教學課型:理論課口實驗課,口習題課口實踐課口技能

_________________課口其他口

主要教學內容(注明*重點#難點):

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課前導入

講課內容:觀察骨的構造

本次課是實驗課,主要是觀察全身骨骼

1、通過觀察人體骨架及散骨標本掌握骨的形態、分類*

2、觀察上肢骨,重點是肩胛骨、肱骨

3、觀察下肢骨,重點是慨骨、股骨

4、觀察中軸骨,重點是椎骨#

教學目的要求:

1、掌握骨的形態分類

2、掌握全身骨的名稱、數量

3、掌握肩胛骨、肱骨、偶骨、股骨的骨性結構

4、掌握各類椎骨的形態差異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講授結合觀察散骨標本和人體骨架

討論、思考題、作業:

1、人體骨按形態可以分為幾類?

2、畫圖:肩胛骨、肱骨、雕骨、股骨

3、簡述頸椎、胸椎、腰椎的形態差異有哪些?

4、寫出本次實驗課的實驗報告

參考資料:

《運動解剖學》《正常人體解剖學》

教學教學時

教學過程與教學內容

手段組織與方法間

講授

觀察全身各骨

結合

實驗名稱:觀察全身各骨觀察

實驗器材:人體全身骨架、散骨標本散骨

實驗目的:1、掌握骨的形態、構造、分類標本

2、掌握全身骨的名稱、數量和人

3、掌握人體主要骨的表面結構體骨

實驗步驟:架

1、通過觀察人體骨架及散骨標本掌握骨的形態、分類、長骨、短骨、扁

骨和不規則骨。

2、觀察上肢骨,重點是肩胛骨、肱骨。

觀察肩胛骨:三緣、三面、三角;肩胛下窩、喙突、肩胛切跡、關節盂、

盂上(下)結節、肩胛岡、岡上(下)窩、肩峰。觀察肱骨:肱骨頭、大結

節、大(小)結節幡、結節間溝、三角肌粗隆、梯神經構、冠突窩、梯窩、

鷹嘴窩、肱骨小頭、肱骨滑車。觀察尺骨、梯骨、掌骨、指骨。

3、觀察下肢骨,重點是髓骨,股骨。

觀察嬲骨:骼骨翼、骼崎,骼前(后)上棘、骼前(后)下棘、恥骨上

(下)支、恥骨結節、恥骨聯合面、坐骨體、坐骨大(小)切跡、坐骨棘、

坐骨結節、坐骨支、雕臼,閉孔。觀察股骨:股骨頭、股骨頭凹、大(小)

轉子、轉子窩、股骨頸,轉子間崎、轉子間線、臀肌粗隆、恥骨肌線、股骨

體、內(外)側唇、滋養孔、內(外)上牌、內(外)側踝,收肌結節、髓

面、解間窩。觀察脛骨、腓骨、骸骨、足骨。

4、觀察中軸骨,重點是椎骨。

觀察各部椎骨形態異同:①頸椎:椎體較小,橫斷面呈橢圓形。橫突上

有圓形小孔,稱橫突孔,有椎動、靜脈通過。第2?6頸椎的棘突較短,末端

分叉,關節突關節面近似水平位。②胸椎:12個椎體從上向下依次漸大,椎

體兩外側面的后方上、下各有一淺凹,分別稱為上肋凹和下肋凹,與肋頭相

關節。橫突尖前面有一凹面,稱橫突肋凹,與助結節相關節。棘突細長,斜

向后下方,呈疊瓦狀。上、下關節突關節面呈冠狀位。③腰椎:椎體厚大。

棘突呈板狀水平向后。上、下關節的關節面呈矢狀位。觀察顱骨、胸骨、助

骨。

1、人體骨按形態可以分為幾類?

2、畫圖:肩胛骨、肱骨、髓骨、股骨

3、簡述頸椎、胸椎、腰椎的形態差異有哪些?

4、寫出本次實驗課的試驗報告

本課教學

小結

山東理工大學教案

第7次課教學課型:理論課,口實驗課口習題課口實踐課口技能

課口其他口

主要教學內容(注明*重點#難點):

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由運動系統的概述導入

講授內容:關節概述

(一)骨連結的分類

1直.接骨連結

2間.接骨連結

(二)關節的構造*#

1.關節的主要構造

2.關節的輔助結構

(三)關節的運動*#

(四)關節的分類

1.按關節的骨數分類

2.按關節的運動軸數目分類

3.按關節的運動方式分類

(五)影響關節運動幅度的解剖學因素

總結

教學目的要求:

1、掌握關節的主要構造以及輔助結構

2、掌握關節的運動

3、掌握關節的分類

4、了解影響關節運動幅度的解剖學因素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講授結合多媒體教學

討論、思考題、作業:

1、關節的主要構造及輔助結構是什么?

2、關節的運動方式有哪些?試各舉一例

3、關節的分類有哪些?

參考資料:

《運動解剖學》《正常人體解剖學》

教學教學時

教學過程與教學內容

手段組織與方法間

復習、提問上節課所學過的內容講授

課前導入結合

新授多媒

關節概述

教學

一、關節的概念:骨與骨之間借結締組織相連結稱為關節。

根據其連接組織相連結的情況可分為纖維連結和滑膜關節。

1.纖維連結:兩骨之間以少量結締組織直接相連,相聯結的骨之間無腔隙、

不具有活動性或僅有微小活動性。

纖維連結分為以下三類

①韌帶連結:骨與骨之間借纖維結締組織相連。有的韌帶連結可以骨化。

如:顱骨之間縫的連結。椎骨棘突之間的棘間韌帶均為韌帶連結。

②軟骨連結:骨與骨之間借軟骨組織相連。分為暫時性、永久性軟骨連

結兩類。暫時性軟骨連結如:兒童少年時期,髓骨為三部分,但成年后,軟

骨可骨化成骨性結合。永久性軟骨連結如:椎體之間的椎間盤,終生保持軟

骨狀態。

③骨性結合:骨與骨之間借骨組織相連。一般由韌帶連結和暫時性軟骨

連結演變而成。

2.滑膜關節:兩骨之間以間接方式相連。簡稱關節。

二、關節的結構

(-)關節的主要構造

1.關節面:多為一凹一凸,凹的為關節窩,凸的關節頭。兩者的表面附有

一層關節面軟骨(透明軟骨),軟骨內無血管、神經,所以損傷后,較難修復。

2.關節囊:為結締組織囊,可分為內、外兩層。外層為纖維層,由致密結

締組織構成。內層為滑膜層,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滑膜層向關節腔內突出

形成滑膜裳,向外突出形成滑膜囊。可分泌滑液起潤滑作用。

3.關節腔:為關節囊和關節面的密閉腔隙,為負壓。

(二)關節的輔助結構

1韌.帶: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連結相鄰骨,對關節起加固作用。

2.滑膜囊:滑膜層向外突出形成滑膜囊。

3.滑膜裳:滑膜層向關節腔內突出形成滑膜裳。

4.關節唇:是附著于關節窩周緣的環狀纖維軟骨板,可加深關節窩的深度。

5.關節內軟骨:由纖維軟骨構成,分為半月板、關節盤兩種。

三、關節的運動

運動環節:是指人體中能以關節為支點進行運動的部分。

1屈.、伸:運動環節繞額狀軸在矢狀面內進行的運動,向前為屈,向后為

伸(膝關節、踝關節相反)。

2.水平屈伸:上臂在肩關節或大腿在做關節處外展90。,繞垂直軸在水平

面內運動,向前為水平屈,向后為水平伸。

3.外展、內收:運動環節繞矢狀軸在額狀面內進行運動,靠近正中面為內

收,遠離正中面為外展。

4.回旋:運動環節繞其本身的垂直軸在水平面內進行的運動,由前向內的

旋轉為內旋,由前向外的旋轉為外旋。

5.環轉:肢體的近端在原位運動,其遠端作圓周運動,具有這樣特點的運

動稱為環轉。

四、關節的分類

(-)按關節的骨數分類

1.單關節:由兩塊骨組成的關節,即一個關節頭和一個關節窩。如:肩關

節。

2.復關節:由兩塊以上的骨組成的關節,被包在一關節囊內,其中每一塊

骨都能獨立活動,這樣的關節稱為復關節。

(二)按關節的運動軸數目分類

1.單軸關節:只能繞一個軸在一個平面上運動的關節。

⑴滑車關節:關節頭為滑車狀,另一骨上有相應的關節窩,運動環節繞

額狀軸在矢狀面上做運動。如:肱尺關節、指骨間關節等。

⑵圓柱關節:關節頭為圓柱形,關節窩為相應的半環,運動環節繞本身

的垂直軸在水平面上進行的回旋運動。如:槐、尺近側和遠側關節等。

2.雙軸關節:能繞兩個軸在兩個平面上運動的關節。

(1)橢圓關節:關節頭為橢圓體的一部分,關節窩與其相適應,運動環

節能進行屈、伸;內收、外展和環轉。如:槐腕關節等。

(2)鞍狀關節:相對兩骨關節面均呈鞍形,此種關節可屈、伸;內收、

外展和環轉。如:拇指腕掌關節等。

3.多軸關節:能繞三個軸在三個平面上運動的關節。

⑴球窩關節:關節頭是球體的一部分,關節窩與頭相適應呈窩狀,可進

行屈、伸;內收、外展;回旋和環轉。如:肩關節等。

⑵平面關節:其關節面可看做直徑很長的球體的一部分,因關節面的大

小相互一致,只能做微小的運動,故又稱為微動關節。如:能骼關節等。

(三)聯合關節: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立關節,在運動時需繞共同的運

動軸活動。如:槎、尺近側和遠側關節在結構上是獨立的,活動時必須共同

運動,使前臂做旋前和旋后的運動。

五、關節的運動幅度及影響關節運動幅度的因素

1、關節頭與關節窩之間的面積差

2、關節囊的厚薄與松緊度

3、韌帶的多少與強弱

4、關節周圍的骨結構

5、關節周圍的肌肉的體積與伸展性

6、原動肌的力量與對抗性的協調放松能力

1、關節的主要構造及輔助結構是什么?

2、關節的運動方式有哪些?試各舉一例

3、關節的分類有哪些?

本課教學

小結

山東理工大學教案

第8次課教學課型:理論課,口實驗課口習題課口實踐課口技能

_________________課口其他口

主要教學內容(注明*重點#難點):

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由上肢骨骼及骨連結概述導入

(一)上肢帶骨連結

1.胸鎖關節

2.肩鎖關節

(二)自由上肢骨連結

1.肩關節的結構及運動*#

(1)肩關節主要結構

(2)肩關節輔助結構

(3)肩關節的運動和運動特點

2.肘關節的結構及運動

(1)肘關節的主要結構*#

(2)肘關節的輔助結構

(3)肘關節的運動和運動特點

3.榜尺關節

4.手關節

教學目的要求:

1、掌握肩關節的結構特點及運動

2、掌握肘關節的結構

3、了解胸鎖關節、肩鎖關節、槎尺關節、手關節的結構及運動特點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講授結合多媒體教學

討論、思考題、作業:

1、簡述肩關節的結構特點及運動?

2、肩肱節律是什么?

3、對掌運動是什么?

4、簡述腕管的結構及功能?

參考資料:

《運動解剖學》《正常人體解剖學》

教學教學時

教學過程與教學內容

手段組織與方法間

提問、復習上節課所學過的內容講授

課前導入結合

新授多媒

上肢的關節

教學

上肢的關節包括上肢帶關節和自由上肢關節

一、上肢帶骨的連結

(一)上肢帶骨連結的構成及特點:

上肢帶骨連結主要包括兩處關節,胸鎖關節和肩鎖關節。

1.胸鎖關節

胸鎖關節是上肢與軀干之間唯一的骨性連結、是由鎖骨的胸骨端關節

面與胸骨柄的鎖切跡組成。關節面形似鞍狀,因關節腔內有關節盤的存在,

故成為球窩關節,有三個運動軸,繞其矢狀軸,外端可作上、下運動,如:

提杠鈴、聳肩等、兩臂前交叉等動作;繞其垂直軸,可作前后運動,如:沖

拳等動作;繞其額狀軸,可作回旋運動,如:吊環十字支撐等動作。

2.肩鎖關節:是由鎖骨的肩峰端關節面與肩胛骨的肩峰關節面構成,屬

于平面關節或稱微動關節,但其運動相當微弱。

(二)上肢帶的運動

上肢帶的運動包括胸鎖關節與肩鎖關節的運動,但運動主要發生在胸鎖關

節上,這對加大自由上肢骨的靈活性有重要意義。因上肢帶的運動在肩胛骨

處表現得較明顯,在運動中很難劃分肩胛骨運動和肩關節運動之間的界限,

常常總稱為肩的活動。并常用肩胛骨的運動來表示上肢帶運動的情況。

肩胛骨的運動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上提、下降:肩胛骨在額狀面向上與向下的移動,向上為上提,如:

提杠鈴、聳肩等動作。反之向下為下降,如:提杠鈴后放下等動作。

2.前伸、后縮:肩胛骨順肋骨向前移動,內側緣遠離脊柱稱為前伸,如:

沖拳等動作。反之稱為后縮,如:俯臥撐等動作。

3.上回旋、下回旋: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