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雪教案6篇_第1頁
沁園春,雪教案6篇_第2頁
沁園春,雪教案6篇_第3頁
沁園春,雪教案6篇_第4頁
沁園春,雪教案6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沁園春,雪教案6篇

沁園春,雪教案篇1

導學創意】:采用點撥式教學法,在學生閱讀和朗讀的過程中,提出問題,通過問題的跟進,加強閱讀理解,把握詩歌主旨。通過提問,讓學生學會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把握詩歌鑒賞的規律。讓學生通過探究時代背景或寫作背景來理解毛主席詩詞的思想感情。通過齊讀和默寫填空來加強識記,強化語言學習。

教學課時】共3課時。

教學重點】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教學難點】分析自然巧妙的過渡。

教學班級】奈曼實驗中學高一188班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對照注釋閱讀全詩,做夾注。

2.朗讀比賽,看誰讀得又準,又有感情。

3.把生字寫兩遍,然后集體聽寫。

4.提問:上下片的內容有什么不同?所寫意象有什么特點?上下片有什么聯系?共同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目標3。

教學關鍵】上下片是怎樣過渡和聯系的。

教學時間】45分鐘。

實施目標】

1.給10分鐘時間,對照注釋自由閱讀全詩,做夾注。

2.找兩名同學(男*代表各一名)朗讀比賽,看誰讀得又準又有感情,教師計分,并糾正朗讀中存在的問題。(5分鐘左右)

3.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在本子上把生字寫兩遍,然后抽查作業,主要看準確性和字體。

4.用5分鐘時間集體聽寫,交聽寫作業。

5.提問:上下片的內容有什么不同?(預設:上片主要寫景,下片主要寫人)所寫意象有什么特點?(程序:讓學生先找出所寫意象,看修飾語或具體描寫,說出這些景物、人物有什么共同特點。)(預設:景物——生機勃勃;人物——意氣風發。)上下片是怎樣聯系的?(預設:引導學生把上片寫景和抒情的句子分別畫出來,然后給寫景的句子劃分層次,找出描寫的具象,分析特點。認識由概括到具體的描寫方法,指出“看”有總領下面具體描寫的作用。小結:作者從概括到具體描寫,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壯麗的、充滿生機的湘江秋*。)那么,面對著這樣壯麗的山河,作者的心情如何?(預設:讓學生對照注釋解讀后三句──一個“悵”字,寫出了作者當時由沉思到激昂慷慨的心緒。)作者想到了什么?(預設:寥廓江天,蒼茫大地誰來主宰?即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深深憂慮,可見毛主席當年博大的胸懷。)當時,作者為什么會想到這個問題?(讓學生看背景資料)(預設:當時,正是1925年,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但中國大地正處于軍閥混戰時期。作為有抱負的革命青年,他怎么能不思考這個問題呢?他也在斗爭之列,那時候,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動。干得挺出名,被稱為“農*動的王”。)(10分鐘左右)。

(布置課外作業1:查閱資料,看*同志在1925年左右,都做了哪些革命工作。)提問:那么,從全詞看,作者有沒有對這一問題做出回答?(預設:讓學生朗讀下片,預習下片內容,并留作業。)

反饋練習:一/5頁:朗讀并背誦這首詞,注意把握情感和節奏。(5分鐘左右)

教師強調課外作業和預習內容。(二分鐘左右)。

板書設計】

沁園春·長沙

*(1925年)

上片(上闋):寫景——壯麗、充滿生機的湘江秋色

下片(下闋):寫人——(特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背誦10分鐘。(散背與齊背,并找一名同學課堂背誦,檢測整體背誦水平)

2.聽寫句子,交作業。(5分鐘左右)

3.檢測第一課時作業(口頭兒回答)。(5分鐘左右)

4.從上下片聯系的角度,鑒賞過渡句和下片意象描寫,分析詞人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5分鐘左右)

5.在整體感知詞意的基礎上,鑒賞詞的語言。(10分鐘左右)

6.欣賞《沁園春·長沙》的書法作品,與同學交流心得。(5分鐘左右)

教學重點】

1.背誦、默寫,在整體感知詞意的基礎上,分析過渡句和下片的意象描寫,理解詞人的思想感情。

2.進一步鑒賞詞的語言。

教學關鍵】分析過渡句和下片的意象描寫,理解詞人的思想感情。

實施目標】

1.散背5分鐘,齊背兩遍。檢測背誦。

2.書面聽寫帶生字的句子,交作業。

3.檢測第一課時作業(口頭兒回答)。

預設:這一時期,在長沙,他組織了湖南學生聯合會、新民學會,開辦了平民夜校,文化書社和湖南自修大學,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領導了驅逐張敬堯等軍閥活動。特別是創辦了《湘江評論》,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為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湖南地區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1925年,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正式成立。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這年秋天他要離開長沙,到廣州去辦“農*動講習所”。

4.分析過渡句的作用和下片的意象描寫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朗讀下片,找出描寫了什么人物。(預設:少年時代的同學。是革命青年的群像,包括詞人在內。)“同學少年”在第三行,下片1-2句為過渡句,有什么作用?(預設:“攜百侶”“游”是對下文描寫對象和內容的巧妙概括;“曾”“憶”說明以下內容是作者面對壯麗的湘江秋色浮想聯翩的結果,是回憶,所以一個“憶”字領起下文具體描寫。)下片為什么想起了少年時代的同學?(預設:認為他們能主宰國家命運。)為什么?(預設:帶領學生閱讀具體描寫,看寫出了這些少年同學的什么特點。具體描寫大致可分三層,寫出了少年同學“風采才華正盛,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有愛國熱情,輕視軍閥官僚;有革命的力量和豪情。)這樣寫是在回答什么問題?(預設:誰主沉浮?)提問:1925年的*含蓄地告訴我們,誰能主宰中國大地的沉浮?(預設:他和他的戰友們。)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總結下片主要抒發了詞人什么思想感情。(預設:抒發了一代偉人青年時代的自信和抱負。)青年時代的*為什么這么自信,有自信的基礎嗎?(預設:有。是湖南農*動的播火者,革命上取得了成功,受到了鼓舞,1925年他要離開長沙到廣州去辦“農*動講習所”,離開長沙時,面對湘江秋色寫下了這首詞。)教師小結:上下片雖然內容不同,卻因過渡自然巧妙而渾然一體,成為“寫壯景抒豪情的不朽杰作”,毛主席的詩詞大都“寫壯景,抒豪情”。(5分鐘左右)

(課外作業2:結合課后第三題,課外欣賞毛主席詩詞,進一步認識毛主席詩詞的鮮明個性和獨特風格,每人在讀書筆記上搜集10首,并按歷史時期分類和熟讀成誦。)

5.語言鑒賞導入:毛主席是個非常樂觀的人,他的許多詩詞都充滿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從課后《采桑子·重陽》中,我們也能看得出,革命戰爭年代多艱苦呀!他依然能寫出“戰地黃花分外香”的動人詩句。連中國臺灣人都很喜歡收集他革命戰爭年代照的一些照片,燦爛的、發自內心的微笑,感染多少人就不知道了。滄海橫流的中國,給了他展示才華的舞臺,讓他獲得了無窮的樂趣,也給了他詩人的靈感和非凡的寫作方式(馬背詩人)。他不論對自己的前途和國家的命運,都信心百倍,希望滿懷,所以,在他眼里大自然永遠生機勃勃,天地萬物都充滿了生命的活力。(5分鐘左右)

找出上片中能突出景物特征的字詞。

預設:紅遍盡染碧透——有一種競爭的態勢,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機。

爭、擊、翔:突出了人、物都在競爭中求生存。特別是“擊”和“翔”二字歷來為人稱道,它們寫出了一種戰斗的豪情,競爭中生命的活力。

這樣的描寫,就為下文總括性詩句——萬類霜天競自由,做了鋪墊,為下文的抒情蓄足了勢。可見毛主席對詩詞的語言修養很高,用字用詞凝練,詩意鮮明,膾炙人口。(5分鐘左右)

課堂作業】

1.找出下片中用得好的字詞,體會它們對突出詩意的作用。

(預設答案:正茂、方遒、指點、激揚、糞土、遏——突出了這群少年同學的才華、抱負和力量。)

2.把《沁園春·長沙》默寫成書法作品,與同學交流比較后,交給老師。

板書設計】:(用大屏幕顯示)

沁園春·長沙

*(1925年)

上片(上闋):寫景——壯麗、充滿生機的湘江秋色

下片(下闋):寫人——有才華,有抱負,有力量的少年同學

寫壯景,抒豪情,抒發了詞人(青年時代的*)的自信和抱負

上片:紅遍盡染碧透——有一種競爭的態勢,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機。

爭、擊、翔:突出了人、物都在競爭中求生存。

擊:搏擊,戰斗翔:飛,自由輕快。

下片:

作業:1.找出下片中用得好的字詞,體會它們對突出詩意的作用。

毛主席詩詞特色:寫壯景,抒豪情

語言特色:用字用詞精煉傳神,有氣勢。

沁園春,雪教案篇2

【教學目標】

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思考、分析與聯想,實現“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學目的。讓學生在誦讀詩詞的過程中,主動積極地感受詩詞意境,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實踐中提高學生鑒賞詩詞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夠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教學重、難點】

一、把握本詞中所描述的景物特點及作者所抒發的情感;(重、難點)

二、了解詞的結構及有關知識(重點)

三、指導學生掌握鑒賞詩詞方法,訓練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難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對于秋天,不同人有著不同的看法與感受:(幻燈片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憂國傷己)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清靜無為)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少年壯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九霄。(老而彌堅)

二、誦讀(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橘舸遒遏

三、研習全文

1、前三句點明了時間、地點及人物

寒秋,(我)獨立橘子洲頭,(看)湘江北去。

問題:寒秋作何理解?

明確: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賞析由“看”字領起的秋景

(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

沁園春,雪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青年時代的偉大抱負的博大氣魄。

2.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

3.在理解的賞析后進行背誦。

二.教學手段

1.老師串講,師生賞析。

2.課堂朗讀。

3.幻燈顯示,電腦課件。

三.教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秋天,在一般人的眼中,往往充滿了蒼涼,充滿了感傷,而我們的毛澤東主席在他年青的時候,卻曾為秋天唱過一曲昂揚的贊歌,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充滿動感,充滿力量,充滿濃烈色彩的《沁園春.長沙》。

(二).朗讀全首詞,在朗讀前,先打出幻燈片,提醒學生注意以下容易讀錯的字。

[沁qin.橘ju.遍pian.舸ge.寥liao.浮fu.遒piu.遏e.]

(二)分析上闕

1.第一層(第一句至第三句)

[老師串講]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1)提問“獨立”,“寒秋”,“橘子洲頭”,分別點明了什么

[同時,老師在電腦上打出這三句,并在旁標出學生回答的“處境”,“季節”,“地點”]

(2)這里的詞序本來應該是“寒秋,獨立橘子洲頭,湘江北去”

提問:為什么作者卻寫成“獨立寒秋”

學生回答后,老師總結出因為填詞的需要,并說明詞有一定的句數,格律要求。

[賞析]

△“獨”

(1)提問:為什么作者要獨自一個人,站在橘子洲頭,而不是三五成群,要求學生結合作者創作這首詞的背景談談。

(2)學生談完,老師總結:明確作者為了逃避軍閥耳目,才獨自一個人登上橘子洲頭。

[同時,以幻燈片打出《沁園春.長沙》創作背景]

2.第二層(第四一第十句)

[老師串講]

深秋時節,作者獨自一個人,站在橘子洲頭,看到湘江向北流去。

(1)提問:此時作者還看到了什么?

[同時,老師用電腦打出一幅湘江秋景畫]

(2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切換上述畫像,用電腦顯示“湘江秋景圖”一表,在“景物欄上打上景物名稱。

[賞析]

△“看”

(1)提問:作者以哪一個學將如此多的內容統領在一起。

(2)引導學生回想,初中學過《沁園春.雪》也用了領字,并提出下闕,同樣用了領字。

[同時,以幻燈片打出《沁園春·雪》相關句子]

[老師串講]

作者從眼前的山、楓林、江水等個別之景而聯想到世上一切萬物。

提問:這種寫法稱

[在電腦打上從點到面,從實到虛]

[賞析]

提問:這幅湘江秋景圖具有怎樣的特征?

學生回答充滿生機。

△“爭”提出:船會不會自己爭著行駛?

引導學生得出“爭”既寫船,又寫人,寫出了人的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

△“翔”提出:能看到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動,說明了什么?

引導學生得出江水清澈,湘江江水水質好。并問這句與上文哪一個相呼應?

(“漫江碧透”)

說明作者在這里用“翔”既寫了“魚”又寫“水”。

[同時,在“湘江秋景圖”中打出三個動詞]

△“競”以一個“競”字說明萬物為生存,為發展不停競爭,引導學生得出,“競”是

對前面三個動詞的高度概括。

提出作者不僅僅運用了動詞,還用了數量詞描繪這幅湘江秋景畫。

引導學生裝找出“萬”、“層”、“百”,讓學生分析作者用這三個詞的妙處。

[在“湘江秋景畫”上打上三個詞]

提問:這幅畫除了充滿生機還具有怎樣特征?

引導學生回答“色彩鮮明”、“色彩繽紛”,讓學生找出這些色彩。

“紅”、“碧”、“白”(船帆)、“黑”(黑鷹)、“藍”(藍天)。

[在“湘江秋景畫”打上這些詞]

△“紅”引導學生得出紅色往往給人朝氣蓬勃,喜慶祥和之感。由此可見,作者當時

內心中充滿激情。

△“碧”引導學生得出秋天葉黃葉時,看到碧綠透明的江水,心情就如朱自清先生看

到梅雨潭的綠,那樣興奮、舒服、愉快。

⒊.第三層(第十一至第十三句)

[老師串講]

面對這個充滿生機的世界,作者思緒萬端,他提出了一個震撼人心的問題。

提問:這是一個什么問題?

[顯示“問題”在這三句旁]

提問:這三句與前寫湘江秋景有什么關系?

引導學生得出自然界中之景物尚且不畏寒秋,互相競爭,況且,我們有生命有靈

魂的人。

[賞析]

聯系時代背景及作者的經歷,體會這一問顯示了作者青年時代以天下為己任的壯

志凌云。這里是體現了作者借景來抒情的藝術手法。

[總結上闕]

作者描寫了眼前的秋景,借景抒了自己的豪情,并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

(四)分析下闕

上闕是老師串講,師生賞析為主。下闕的教學采取老師點出關鍵,學生賞析為主。

[賞析]

△“憶”要求學生聯系作者的經歷,尋找作者到底“憶”些什么,以及提出作者為何

要“憶往昔”?(意在寫“今朝”,回答“誰主沉浮”)

△“恰”

(1)讓學生談談“恰”這個領字的妙處,讓其描繪作者及其革命戰友的當年

意氣風發的畫面。

(2)老師重點指出作者青春年少,革命熱情奔放。

[顯示一些1925年前作者的經歷的圖片]

△“曾記否”三句

(1)讓學生分析“擊”、“遏”,領略人物的激昂豪邁。

(2)老師重點明確作者在這三句中把整首詞的感情基調推向高潮。

(3)讓學生體會作者“主沉浮”,“到中流擊水”的寓意。

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派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

沁園春,雪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品味詩詞,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

2、感受詩人的博大情懷和革命壯志。

【教學重點】

1、通過鑒賞詞中景物的描寫方法,品味意象,感悟詞中優美闊大的意境。

2、領會詩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寬廣胸襟和革命氣概。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設計

老師朗讀《詩人,領袖》。

你用平平仄仄的槍聲,寫詩,二萬五千里是最長一行。常于馬背上構思,便具有了戰略家的目光。戰地黃花,如血殘陽,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時瀟灑地抽煙,抬頭望斷南飛雁,寬闊的腦際卻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暢想,神思飛揚起來,飄成梅花漫天的北國風光。

相信你是最嚴肅的詩人,屈指數算,一首氣勢磅礴的詩,調動了半個世紀的醞釀。輕易不朗誦,天安門城樓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詩眼,嘹亮了東方!

讓我們一起品味《沁園春·長沙》,一起追尋偉人的足跡,走進詩人、領袖的寬闊胸懷和崇高的心靈世界。

二、寫作背景

1911—1925年,毛澤東在長沙學習、生活、從事革命活動長達十三年,這期間發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五四運動和共產黨成立等,他與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創立新民學會,領導長沙學生愛國運動,主編《湘江評論》,建立湖南共產主義小組。

這首詞作于1925年,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五四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毛澤東同志直接領導的湖南的農xx動引起了當地官僚惡霸極大的恐慌,湖南反動軍閥下令通緝捉拿毛澤東,毛澤東被迫秘密從韶山回到長沙。同時,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成立。這年深秋,毛澤東去廣州主持農xx動講習所,在長沙停留時,重游橘子洲,寫下了這首詞。(展示橘子洲的相關照片)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老師用長沙話朗讀課文,讓學生感受毛澤東的純正地道的湖南口音。

2、聽錄音朗讀,初步感知詩詞的情感基調,并理清思路:

詞的上、下片主要寫了什么?

明確:①上片主要寫景;

②下片追憶往事,抒發作者青年時代的遠大抱負和革命豪情。

3、老師明確誦讀要領,學生齊讀課文。

誦讀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憶”字都是領字,這兩個字后要稍微停頓,突出領字作用。“看”字所領7句要讀得抑揚頓挫,充滿興奮喜悅之情,語速稍快,“萬類霜天競自由”要讀出慨嘆之情。下片“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兩句語調要低沉一點,語速也要稍慢一些。“憶”字所領7句要讀得激昂慷慨,充滿激情,語速稍快。

四、再讀課文,品味鑒賞

(一)品讀上片:寫景為主,借景抒情

1、請一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詞的上片。

2、問題:“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這幾句給我們透露了哪些信息?

明確:點明了作者“獨立”的時間和地點。

這幾句句式倒裝。正常語序為“寒秋(我)獨立(在)橘子洲頭,(望)湘江北去”。

3、問題:在詞的上片,“看”是一個“領字”,統領以下哪幾句?作者看到了哪些美景?這些景物有什么樣的特點?

明確:(教學生分析景物描寫的手法)

板書:

山——紅

林——染絢麗多彩

江——碧雖為寒秋

看舸——爭卻無寒意

鷹——擊生機勃勃

魚——翔

①請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齊讀這幾句景物描寫的句子。

②問題:在這幾句景物描寫中,你認為哪些詞用得好?

明確:(學生可能會回答)

“萬”寫出山之多;

“遍”描寫了紅楓滿山的景色;

“漫”寫出了湘江水的溢滿之狀;

“爭”活現出千帆競發的熱鬧場面;

“染”這個動詞化動態為靜態,寫出“萬山”好像被紅楓染過一樣;

“爭”字活現出千帆競發的熱鬧場面;

用“擊”而不用“飛”,準確地表現了雄鷹展翅奮飛、搏擊長空的強勁有力;

用“翔”而不用“游”,藍天白云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魚兒就像在天空一樣,自由自在,使人很容易聯想到詩句“天光云影共徘徊”、“秋水共長天一色”。

4、一提到秋,人們常常自然而然地就把它與“悲涼”、“愁”一類的詞聯系在一起,“萬里悲秋常作客”、“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風秋雨愁煞人”、“卻道天涼好個秋”、“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等悲秋詩句更是給人增添了凄冷的感覺。但在這首詞里,雖然是深秋,我們卻感覺不到一絲涼意,在作者身上感受到一種大氣、樂觀,而不是像古代文人士子的多愁善感。

5、問題:面對這生機勃勃的秋景,作者發出了“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感慨,這一“悵”一“問”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懷?

明確:作者借生機勃勃的秋景贊美了當時工農運動蓬勃興起的革命形勢,寄寓了自己樂觀、熱烈、積極奮斗的革命激情。一個“悵”字,寫出作者思緒萬千,百感交集,他提出“誰主沉浮”的問題,實際上就是誰來主宰祖國命運和民族未來的問題。這里表達了作者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

板書:悵、問:誰主沉浮?博大胸

(二)品讀下片:抒情為主,情中顯志

1、作者在詞的上片提出“誰主沉浮”的問題,下片是怎么回答的呢?請一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下片。

2、“橘子洲”、“岳麓山”是青年毛澤東與同學戰友們常來游覽的舊地,風物景觀非常熟悉。這次舊地重游,他很自然地回憶起往昔不尋常的歲月。下片中,“憶”是一個領字,那么作者回憶了什么樣的崢嶸歲月?

板書:

憶:崢嶸歲月革命盛景

補充材料(幻燈片展示):

①組織了湖南學生聯合會、新民學會;

②開辦了平民夜校、文化書社;

③參加反對袁世凱稱帝,領導了驅逐張敬堯、趙恒惕等軍閥的活動;

④創辦《湘江評論》,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

3、“中流擊水”這一情景蘊含著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形象地表達了一代革命青年的遠大抱負,他們在革命浪潮中乘風破浪,充滿立志振興中華的壯志豪情。

小結:這些意氣奔放,才華橫溢的革命青年,這些關心國家命運,蔑視權貴,敢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誰主沉浮?所以下片通過敘事抒情,藝術而巧妙地回答了“誰主沉浮”這一重大問題,進一步含蓄地回答了只有像我們這樣的知識青年、仁人志士才能“主沉浮”,才能擔當天下大任。

板書:記:中流擊水壯志豪情。

4、學生再次大聲齊讀全詞。

五、總結歸納

詞的上片記今日自己獨游橘子洲,以寫景為主,借景抒情;下片憶往昔與同學戰友群游橘子洲,以抒情為主,情中顯志。全詞清晰地展現了新一代革命青年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和擔當國家前途命運大任的壯志豪情。

六、拓展遷移

在毛澤東看來,改造舊中國的歷史重任是掌握在奮發有為的青年人手中的,只有他們才能主宰祖國和民族的命運。1957年,毛澤東在莫斯科大學借鑒中國留學生時說過一段很有名的話:“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上八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同學們,雖然我們現在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我們依然是建設祖國振興民族的中流砥柱。下面請大家跟我一起大聲朗讀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選段,讀出我們年青一代的自豪與激情。

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

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沁園春,雪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解詞的相關常識,掌握詩詞的誦讀技巧。

2、品味詞的語言,揣摩詞的意象,體會詞中的意境。

3、感受詩人博大的情懷和革命壯志,培養胸懷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1、品味詞的語言,揣摩詞的意象,體會詞中的意境。

2、感受詩人博大的情懷和革命壯志,培養胸懷祖國的情感。

教學難點:

1、品味詞的語言,揣摩詞的意象,體會詞中的意境。

2、感受詩人博大的情懷和革命壯志,培養胸懷祖國的情感。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用具: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導入。由《沁園春·雪》導入。

二、講授新課。

1、簡略講介作者毛澤東。

2、由“沁園春·雪”和“沁園春·長沙”的比較,學習詞牌和詞標題的常識。

詞牌:又稱詞調,是詞的格式的名稱。每個詞牌都規定了這系列詞的段數、句數、韻律,每句的字數、句式等。所以,人們寫詞又叫填詞,即按照詞牌的格式把內容填進去。

而詞的標題即是與詞的內容有關。

3、多形式誦讀課文,掌握詞的讀音、節奏,初步感知內容。

4、簡述這首詞的寫作背景。

這首首詞寫于1925年,當時農民運動蓬勃興起,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運動,先后建立了20多個農協會,并創建了湖南省第一個黨支部——韶山支部,把貧苦農民發動起來,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斗爭。而這引起了當時土豪惡霸的恐慌,湖南反動軍閥趙恒錫通緝毛澤東。毛澤東被迫離開家鄉來到長沙,同年秋天去廣州接辦全國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時,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絢麗的秋色,面對日益高漲的革命形勢,回憶起當年在此求學和革命斗爭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滿懷,于是寫下了這首氣勢磅礴的詞。

4、賞析課文。

(1)上片

1)分析品讀第一句的“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的語序及這一變序的作用。

參考答案:平常的語序應為“寒秋,(詩人)獨立(于)橘子洲頭,(望)湘江北去”。這一變序凸現了詩人“獨立”于天地間的形象。

2)詩人獨立于此,還看到了哪些景物

(見板書)]

3)從這些景物——即詞中的意象中,你體會到怎樣的意境你發現這些景物的選取和描寫的角度等有什么特點

參考答案:

a、多角度地觀察事物:遠眺、近觀、仰視、俯瞰。

b、景物中動景和靜景互相映襯。

c、選材典型。

d、語言極富表現力。

“層”寫出了山的遠近高低,“遍”寫出了范圍之廣,“漫”字寫出了江水的充盈之態,“爭”點出了千舟兌發的壯觀場面,“擊”寫出了鷹的矯健身影,“翔”寫出了魚輕快自由的神態,

e、一改“悲秋”的傳統,描繪了一個色彩斑斕、生機盎然的壯麗秋色。

4)從“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一句,點明詩人此時此景的發問。

(2)下片

1)詩人和朋友們的“崢嶸歲月”具體是怎樣的

(見板書)

2)“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體現了詩人和戰友們哪些精神品質

參考答案:以天下為己任,英勇無畏,蔑視反動軍閥等黑暗勢力的精神品質。

3)“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體現了詩人和戰友們的志向

參考答案:決心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4)從“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一句,點明詩人對“誰主沉浮”的暗答。

三、課堂小結:

沁園春·長沙》通過對長沙壯麗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的生活的回憶,抒發了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決心改造舊中國的壯志豪情。

四、鞏固練習。

1、有感情朗讀全文,再次感受詩中的豪情壯志。

2、就本文的內容或藝術技巧等寫一篇300字左右的賞析性的文章。

3、背誦全文。

沁園春,雪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詩歌表現手法,感悟革命豪情。

2.過程與方法目標:品味關鍵詞語傳神之妙,體味意象內涵,理解詩歌中的情感。

3.情感與態度目標:培養學生以偉人為榜樣、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操,體驗青春激情,明確青春使命的目標。

教學重點:

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詩歌表現手法,品味關鍵詞語,準確把握詩歌主題。

教學難點:

探究情景關系和文中修辭的作用

學情分析: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基本把握詩歌的思路,品味出上闕詞中意象特點,對意象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2.了解了寫作背景,初步感知了詩人那種遠大抱負和革命豪情。學生以前機械化朗讀模式有了轉變,但還是不能有感情地朗讀。

3.初步嘗試用繪畫來表現詞中意象。

課前準備:

學生:

1.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多聽名家朗讀本詞,模范名家朗誦,盡量做到有感情朗讀。

2.利用數字圖書館,查閱意象意境等相關知識,為把握意境和詩歌主題奠定基礎。

教師:

1.針對目標、重難點和學情,認真備好教案及多媒體課件準備。

2.內容處理,對上節課的拓展作業,學生互評,教師總結,再從意象方面探究情景關系,補充修辭知識。

3.基礎作業,背誦全詞,并完成課后練習3、4題。

4.拓展作業,分組繪制詞中四幅圖,全班同學完成一次“”沁園春長沙”專題畫展。

教學過程

課程導入

展示上節課作業——學生繪制的“湘江秋景圖”,分小組討論評價。

教師總結評價:

優點:學生繪制的湘江秋景圖色彩絢麗,個體比較突出;

缺點:整體布局不夠和諧,有些雜亂;

下面,我們從整幅圖的布局來分析湘江秋景圖,感受圖中意境。

巧設任務

導入新課

互相評價

交流思想

把語文能和專業技能結合一起,在互相評價中,尋找差異,加深理解

新授內容

導入

深入文本品讀鑒賞】(承接上節課)

1.意象按照怎樣的順序來描繪——意象布局是怎樣?

2.探尋整幅圖的意境是什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