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隨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1頁
湖北省隨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2頁
湖北省隨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3頁
湖北省隨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4頁
湖北省隨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試卷共8頁,全卷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祝考試順利★考試范圍:高中全部高考內容注意事項:1、答題前,請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制定位置。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上交。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列文字,完成第1~5小題。材料一:1700多年前,客家先民從洛陽第一次南遷,開啟了衣冠南渡的歷史序幕。中原漢民攜兒帶女,出大谷關、過長江、越武夷,一直向南、向南、向南……金戈鐵馬,萬里遷徙,播遷四海,五洲立業。1.3億多客家人,在世界上創造出光輝燦爛的客家文化。古都洛陽,一座中原客家先民南遷圣地紀念碑,成為全球客家人尋根溯源的獨特地標,兩層方壇之上的十七步臺階,寓意客家先民從這里出發已走過的1700多年歷程。2024年10月24“客家祖根地”33全球客家人敞開懷抱。從河洛到他鄉,望眼過去已訖千年,客家人的足跡遍布五洲。“北望中原懷故土,客居他鄉不忘根。”客家鄉親對洛陽一直念茲在茲,將這里視為朝思暮想的根親祖地,視為客家文化源遠流長的精神家園,視為客家精神薪火相傳的原鄉故土。812216條洛9川風物,默默守望著客家人綿延不絕的鄉愁。天下客家,根在河洛。2007年,在“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出發地”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西晉都城洛陽被確認為首次南遷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出發地。“客出大谷,根在河洛”已了客家族群身份和情感認同的紐帶。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事件。材料二:共8頁第1頁“宅茲中國”“宅茲中國”“中國”一詞迄今發現的最早來源。“中國”“河圖洛書”的發源地。“山河勢勝帝王宅,寒暑氣和天地中”“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一直到五代,先后有13個王朝建都洛陽。其在歷史上,長期以來都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帝的誕生地。“永懷河洛間,煌煌祖宗業”,是古時河洛郎對故土河洛的思念。今天,依然落他鄉的“河洛郎”。古漢人的南方后裔。客家人對于自己的語言,有著獨特的情感。祖訓中就強調:“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

寧賣祖宗坑,不賣祖宗聲。”這不僅是客家人對自己的文化有優越感的表現,更是客家人穿

越千年,在精神上仍與故鄉、先祖聯系的文化密碼。子在講學的時候用雅言,這樣交際沒有什么障礙。周朝的漢語標準官話“雅言”說,古代的通用官話,是以古洛陽話為標準音的。歷史演變提供了珍貴的、鮮活的語言樣本。主要分水源音和嘉應音(梅州梅縣音)兩種。

其中水源音老客語,它是梅州和贛南兩地的客家移民,在和惠河一帶的原住民雜居后,

地區雅言官話之音,具有剛健強勁的內質。而“洛陽讀書音”,又稱“唐音”“雅言”如《詩經》里“雙”“庸”“從”三個字是押韻的。而在普通話,它們分屬不同的韻。

但在客家話中,“雙”“庸”“從”之分,還有陰平、陽平、陰入、陽入,和客家聲調一樣。“”古代漢族土著居民語言的延伸。歷經歲月變遷,客家話依然頑強地守護著漢語的古老風貌,共8頁第2頁讓后人得以透過它一窺漢語往昔的模樣。(摘自《客家話是中原官話,其延續的是:“中州音韻,河洛正音”1.下列對兩則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的出發地。B.洛陽客家先民南遷圣地紀念碑的十七步臺階,象征客家先民遠離中原故土已近1700年。客家人雖然散落世界各地,卻一直對中原故土念茲在茲。C.千百年來,客家人一直保持的“河洛遺風”,不僅體現在衣食物用、山川風物方面,還體現在他們千年不變的母語客家話上。D.如今之所以有眾多以“洛陽”命名的橋梁村鎮、山川風物、風景名勝,是因為1.3億多客家人始終不忘根親祖地,一直將洛陽視為精神原鄉。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客家民系是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形成的,客家文化是客家族群身份和情感認同的紐帶,而客家話是文化認同中的重要內容。B.之中,故名“中國”。C.中國自古以來有共同語言,而洛陽話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成為“雅言”,原因之一是洛陽長期成為各朝各代的都城。D.客家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其中以古洛陽話為基礎的“洛陽讀書音”,是客家人千年傳承不變的語言,其發音干脆利落,富有陽剛之氣。3.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推斷,正確的一項是()A.傳承2000變,用它來朗讀《詩經》已經完全不押韻了。B.在周朝雅言的覆蓋范圍內。C.D.“衣冠南渡”是中原士族的南遷,因此客家族群都是中原貴族的后裔。4.根據材料,請分析客家之所以被稱為“客家”,原因是什么?這體現子客家人什么樣的思想精神?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內容側重點各是什么?(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題。喜鵲窩

季羨林的葉子落光,抬頭就能看到高樹頂上的許多鳥窩,宛如一個個黑色蘑菇。但是,我同許多鄉下人一樣,對鳥并不特別感興趣,有時甚至還感到厭煩。麻雀整天喳喳亂叫,還偷吃莊稼。烏鴉穿一身黑色的晚禮服,名聲一向不好,鄉下人總把它同死亡聯系起來,感。那時候,鄉下人餓著肚皮,又不是詩人,哪里會有什么閑情雅興來欣賞鳥的鳴聲呢?共8頁第3頁直是一件稀罕事兒。小孩子會在樹下面拍手歡跳。想見了。到,在心靈深處難免感到惆悵。一直到四十多年前,我四十多歲了,才從沙灘——真像是一片沙漠——搬到風光旖旎林

木蓊郁的燕園里來。這里雖處城市,卻似鄉村,真正是鳥的天堂。我又能看到鳥了:不是一只,

而是成群;不是一種,而是多種;不但看到它們飛,而且聽到它們叫;不但看到它們在草地上蹦

西,正對著幾棵榆樹。一到春天,喜鵲和其他鳥的叫聲不停。喜鵲不知道是通過什么方式,大

概是既無父母之命,也沒有媒妁之言,自由戀愛,結成了情侶,情侶不停地在群樹之間穿梭飛

飛翔,喳喳地歡叫,往往能看上、聽上半天。有一天,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然而又合乎我的心愿,窗外大榆樹上有一團黑色的東西,我

和耳朵完全集中到這一對喜鵲和它們的窩上,其他的鳥鳴聲仿佛都不存在了。每次我看書寫

我的靈感風起云涌,連記憶力都仿佛是變了樣子,大有過目不忘之概了。光陰流轉,轉瞬已是春末夏初。窩里的喜鵲小寶寶看樣子已經成長起來了。每當刮風下

驟,那一個黑蘑菇似的窩仍然固若金湯,我的心就放下了。我幻想,此時喜鵲媽媽和喜鵲爸爸

正在窩里伸開了翅膀,把小寶寶遮蓋得嚴嚴實實,喜鵲一家正在做著甜美的夢,夢到燕園風和

日麗;夢到燕園花團錦簇;夢到小蟲子和小蚱蜢自己飛到窩里來,小寶寶食用不盡……

這一切原本都是幻影,然而我卻淚眼模糊,再也無法幻想下去了。我從小失去了慈母,失

去了母愛。在七八十年的漫長時期中,不管是什么時候,也不管我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提到了

天之恨”,我這真正是“終天之恨”了,這個恨只能等我離開人世才能消泯,這是無可懷疑的

了。中國古詩說:“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待母歸”,真是藹然仁者之言,我每次暗誦,都

會感到心靈震撼的。腳爬上了那棵榆樹,伸手從喜鵲窩里把喜鵲寶寶掏了出來。掏了幾只,我沒有看清,只看這個

小男孩像猿猴一般,轉瞬跳下樹來,前后也不過幾分鐘,手里抓著小喜鵲,消逝得無影無蹤了。

不敢再抬頭看窗外的大榆樹。一連好幾天,我聽到窗外這一對喜鵲喳喳哀鳴,繞樹千匝,無枝

一個喜鵲窩,也由于沒加維護,鵲去窩空,被風吹得無影無蹤了。共8頁第4頁我卻還并沒有死心,我于是年年盼,月月盼,盼星星,盼月亮,盼得雙眼發紅光。一到春天,發狂,我想用眼睛看出一個喜鵲窩來。然而這一切都白搭,都徒然。今年春天,我走出樓門,偶爾一抬頭,我在上面講的那一棵大榆樹上,在光禿禿的枝干中間,又看到一團黑乎乎的東西。連年來我老眼昏花,對眼睛已經失去了自信力,我在驚喜之余,連忙擦了擦眼,又使勁瞪大了眼睛,我明白無誤地看到了:是一個新搭成的喜鵲窩。(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還,卻仍有中國古代詩人那種細膩的感情,C.燕園林木蓊郁,是鳥的天堂,“完全出D.喜鵲窩被掏了后,“喜鵲的美夢消失了”,“喜鵲的美夢”指的是“我”幻想的喜鵲一家的種種幸福情景。7.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這一意象反復

出現,構成貫穿全文的線索。B.文中補敘中國古代詩人對鳥和鳥鳴充滿感情,既豐富了文章內容,又增添了文化氣息,也為后文“我”的感情變化張本。C.作者寫燕園的鳥,由群鳥寫起,然后寫喜鵲群,最后聚焦一家喜鵲,由群體到個體,邏輯清晰,重點突出,很有層次感。D.文中以“我”再見“一個新搭成的喜鵲窩”結尾,看似圓滿,但是“我”對喜鵲、對母親的情感缺憾仍使人無法釋懷。8.燕園是鳥的天堂,何寫“樂”的。(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讀書小組要為本文寫一則文學短評。請以“燕園·鳥·人”為關鍵詞,寫出你的短評

思路。(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0~14小題。莊暴見孟子《孟子》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共8頁第5頁10.(3分)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王語暴以好樂/不賂者以賂者喪B.則齊國其庶幾乎/知所先后,則近道矣C.王鼓樂于此/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D.吾王之好鼓樂/先王有不忍人之心11.(3分)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A.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B.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C.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D.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12.(3分)下列各句能直接體現孟子高明論辯藝術的一組是()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②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③可得聞與④不若與人⑤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⑥臣請為王言樂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⑥C.①②⑤⑥D.②③⑤⑥13.(3分)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這篇文章以莊暴和孟子的對話為開始,闡述孟子提倡的仁君應“與民同樂”、實行“仁政”的儒家思想。B.作者開門見山,亮明觀點,而且極巧妙地運用了對話的方式,在對話中自然地轉換話題,借題發揮。C.文章最后兩段運用了對比手法,強調了同樣是國君享樂,但卻會引起人民的不同感受,從而突出論點。D.全文圍繞“音樂”這一話題,闡明了“不與民同樂會失去民心,而與民同樂就會得到民心”的思想。14.分)(1)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5~16題。共8頁第6頁有木詩八首(其八)白居易有木名丹桂,四時香馥馥。

花團夜雪明,葉剪春云綠。

風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

獨占小山幽,不容凡鳥宿。

匠人愛芳直,裁截為廈屋。

干細力未成,用之君自速。

重任雖大過,直心終不曲。縱非梁棟材,猶勝尋常木。15.下列對詩句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運用比喻修辭表現了丹桂臨風身影的澄澈和帶霜枝丫的凈潔。

B.“獨占”兩句贊美了丹桂的風骨格調,也是詩人在自表心跡:賢者絕不肯和小人共處。

C.結尾四句說丹桂雖勝過尋常木,但并非棟梁之材,提醒統治者使用這類人才時要慎重。

D.全詩有新樂府詩歌特色,韻律優美,描寫細致,含蓄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和人生的思考。

16.楊載在《詩法家數》中指出“詠物之詩,這首詠物詩的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2)賈誼《過秦論》中介紹陳涉,說他不僅是“______,______”,還是個被遷謫戍邊的卒子,可見其出身低微。(3______,______”兩句就含蓄地表達了不能往來書信的相思之苦。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1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分)閱讀文段,完成第18~20小題。“”地,縱情山水間,將胸中的豪邁奔放詮釋得②。“此心安處是吾鄉”的人生。18.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共8頁第7頁19.不得改變原意。請將修改后的句子寫下來。20.請根據文段內容和自己所認識蘇軾,并整合對聯的有關知識和特點,為其續寫下聯。(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1~22小題“”沒有科學依據。但是,在植物界,“摸摸頭,長不高”①,而且十分靈驗。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物施展“摸摸頭”魔法。“摸摸”“摸摸”剛長出來的果實,②“摸摸”挺直的莖稈,莖稈也彎了腰。雖然魔法不是百分百“摸摸”停滯、植株矮小的情況,并提出了“接觸形態建成”的概念。不開鈣調蛋白,③“避而遠之”自我保護,如果明知道有危險,還要迎難而上,必然會危及生命。有時候,“退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