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5)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易混易錯】▲鴉片戰爭的起因和性質:關于鴉片戰爭的起因和性質,主要存在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鴉片戰爭是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而發動的侵略戰爭,起因是罪惡的鴉片貿易。第二種觀點認為,鴉片戰爭是一場“通商戰爭”,源于中國和西方通商制度的沖突,但這是出于對殖民主義侵略的辯護。▲領事裁判權與片面最惠國待遇:(1)領事裁判權:指“凡是在中國享有領事裁判權的國家,其在中國的僑民一旦犯罪或成為民事、刑事訴訟的被告時”,中國司法部門無權處理,必須交由該國駐華領事或其他官員按照本國法律行使司法管轄權領事裁判權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2)片面最惠國待遇:指一國在通商、航海稅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給予另一國不低于現時或將來所給予任何第三國的優惠、特權或豁免權等待遇。“最惠國待遇”一般是相互的。列強要求中國給予最惠國待遇,但它們卻不將最惠國待遇給予中國,因此是“片面”的,單方面的。片面最惠國待遇極大地損害了中國的權益,加深了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喪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獨立主權:在經濟上是指中國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半封建”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實際上社會已逐漸近代化。但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不能認為中國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會或認為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經濟上是半封建社會。▲商品輸出與資本輸出:(1)概念:商品輸出即直接向他國輸出商品,獲取利潤。資本輸出則是在他國投資建廠等,利用當地廉價原料、勞動力及其他有利因素,開展生產或經營,賺取高額利潤。(2)分析:鴉片戰爭后,列強對中國主要是商品輸出也有少量資本輸出。1895年簽訂的《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制造,使資本輸出合法化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轉而以資本輸出為主。【習題跟蹤】1.19世紀初,美國商船在世界各地尋找能在中國銷售的產品,以扭轉白銀外流和平衡對華貿易。18211830年間,中美貿易有所擴大,但美國輸華的白銀劇減,只相當于前十年的21.5%。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美國獲得對華貿易特權 B.中國傳統自然經濟解體C.海禁政策限制貿易發展 D.美國參與對華鴉片走私2.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吳汝綸在《深州風土記》中談到,“光緒十年后,花生之利始興,外國購之,用機器榨油,轉售中國取利。以此種者沾其贏余,相習益多。”這反映了當時的中國()A.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B.與世界市場聯系日益緊密C.百姓生活日益富足 D.對外貿易處于逆差的地位3.1847—1848年,廣西天地會起事已多至數十次。巡撫鄭祖琛因地方兵餉兩缺,無力鎮壓,而欲上書請求朝廷調撥,卻被軍機大臣穆彰阿告誡“水旱盜賊,不當以時入告,上煩圣慮”。此事可以反映出()A.中國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B.滿漢矛盾激起農民運動C.清廷無力鎮壓農民運動 D.晚清地方治理陷入窘困4.下表為1850—1859年,上海港和廣州港的外籍商人數(單位:人),這反映出()年份到上海港的外籍商人數到廣州港的外籍商人數1850年3623621855年2433341859年408172A.區域貿易格局的調整 B.太平天國運動中心轉移到廣州C.關稅自主權逐漸喪失 D.近代中國商業經營方式的創新5.根據中英《天津條約》,漢口于1861年3月正式對外開放。1900年,清政府決定自開湖北武昌為通商口岸,取消界內土地永租權,取消外國人對界內的行政管理權,外國人只有納稅義務而無權征稅。材料體現了清政府()A.傳統宗藩關系的解體 B.閉關自守的放棄C.國家主權意識的增強 D.中央權力的下移6.魏源編寫《海國圖志》時,《海國沿革圖》各圖均有古今地名對照,排序上先世界后中國;《地球正背面圖》和世界各大洲分國地圖排序上,先是東西兩個半球圖,然后是各大洲圖,最后是各分國。這說明魏源()A.意在“師夷長技” B.突破了傳統世界觀念C.最早開眼看世界 D.世界地理知識的豐富7.太平天國時期提出《資政新篇》,鎮壓太平天國的李鴻章、曾國藩等發起了洋務運動。這種殊途同歸的歷史現象反映了當時中國()A.向西方學習以擺脫危機的發展趨勢 B.各階級奮斗目標逐漸趨同C.發展資本主義實現民族富強的愿望 D.救亡圖存已成為社會共識8.1895年4月底,《申報》刊文“謀富謀強議戰議守,朝野上下,費盡數十年之心血,耗盡數億萬之貲財,及(中日)兩國交綏,而文臣噤口而不能言,武臣束手而無所用……茍非振刷精神,一洗舊習,恐再閱數十百載,亦不能收富強之效,得戰守之功矣”。該文旨在()A.反思洋務運動的舉措 B.強調師夷長技的必要性C.宣揚反清革命的思想 D.擁護光緒帝的變法詔令9.1897年,本著“與洋爭利”“奪取英法等銀行的商股”的目的,在盛宣懷的推動下,中國通商銀行在上海成立,效仿西方各國印發、籌繳債券,并在上海承辦股票市場,成為華資銀行的開拓者。這從側面反映出當時()A.社會新舊觀念碰撞激烈 B.洋務運動路線發生改變C.實業救國思潮達到高潮 D.西方列強侵華方式轉型10.1898年,漢口出現閱報社一所,“將各報備齊,以供眾覽”。之后,各地閱報社如雨后春筍般創辦了起來,尤其是1903年后,閱報社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僅1904至1908年五年間就有374處閱報社出現。這是()A.實行新政憲政改革的現實需求 B.推動社會風氣開化以救亡圖存C.知識分子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 D.有識之士為了獲得政治參與感11.1889年,商辦上海鴻安輪胎公司創立時,大量股份為輪船招商局的買辦所有。1894年,商辦上海華新紡織新局的發起者和入股者大多是洋務企業上海機器織布局的參與者和股東。上述現象反映出當時()A.近代民族工業發展迅速 B.股份制成為近代企業主要經營模式C.國內資本市場競爭激烈 D.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受益于洋務運動12.早期維新思想家薛福成指出:“余觀西洋用機器之各廠,皆能養貧民數千人或數萬人……用機器以造物,則利歸富商,不用機器以造物,則利歸西人。利歸富商,則利猶在中國,必可分其余潤以養吾貧民。”這一思想()A.對器物變革失敗作出深刻反思 B.闡明應對民生問題的近代化道路C.意在維護近代國家的經濟主權 D.直接推動了洋務派創辦軍事工業13.甲午戰后,“西政”一詞逐漸流行,1898年初康有為在上書中說:“西政新書,多出近歲。”甚至張之洞也以為“西學亦有別,西藝非要,西政為要。”“西政”一詞的流行,反映了()A.維新救國思想成為主流 B.現代國家認同觀念興起C.有識之士對西學認知的深化 D.民族救亡自強意識開始覺醒14.有學者認為,義和團運動不僅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野心,而且給當時的資產階級政治斗爭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新的發展契機”是指義和團運動()A.引發資產階級對時局進行深刻反思 B.沉重打擊了滿清政府的腐朽統治C.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奠定群眾基礎 D.為資產階級革命指明了發展方向15.1900年5月,總理新門大臣奕劻在奏折中將進入京師的義和團稱為“外來奸民”。隨即,慈禧太后下詔嚴懲違禁揭貼的“奸民”,甚至要“鄰右同坐”,實行株連,這反映了當時的清政府()A.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B.尋求緩和與列強的關系C.勾結列強鎮壓義和團運動 D.民族抵抗意識喪失殆盡16.20世紀初,南方督撫自作主張策劃起了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和維護社會穩定為主要目的的東南互保,這一舉動受到工商業者、上層紳商、知識分子以及普通群眾等各方面的支持,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這本質上說明()A.晚清統治土崩瓦解 B.民眾力量左右國家政策C.南方經濟得到保障 D.清政府的中央集權式微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19世紀初期,狹小的國內市場與迅速發展的工業現狀已成為俄國的突出矛盾。在歐洲市場的劣勢很難改善的情況下,中國作為俄國工業產品的主要銷售市場,促使雙邊貿易收入比重持續增長。可好景不長,在中國東南沿海相繼被歐美列強打開后,中俄傳統貿易優勢受到沖擊,改善遠東殖民地交通、開拓海路貿易已成為當務之急。1850年以后,俄國開始大舉入侵黑龍江流域,1860年俄國通過《北京條約》獲得了海參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摘編自王樹威《淺析近代俄國遠東港口的選擇》材料二:根據海關總署公告,自2023年6月1日起,增加俄羅斯海參崴港為吉林省內貿貨物跨境運輸中轉口岸。在國際經濟貿易中,俄羅斯擁有強大的能源、礦產、軍備、糧食等優勢,而我國則擁有強大的制造業和人力資源優勢,可以通過輸出工業制品快速打開國際市場。將東北地區大宗貨物在海參崴港進行貨物運輸,從運輸距離看縮短了近800公里的運程。從運輸成本看,每個集裝箱的總運費大約可以節約2000元。總的來看,海參崴將進一步促進東北地區與俄羅斯的經貿合作。——摘編自鄭巖、夏寧、張帆《海參崴港開放對東北地區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俄國搶占海參崴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海參崴港開放的意義。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史料中的李鴻章李鴻章(1823~1901),本名章銅,字漸甫、子黻,號少荃(一作少泉),安徽省廬州府(今屬合肥市)人,晚清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將領,清末重臣。李鴻章經歷了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是晚清社會的重要人物,對晚清轉型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影響深遠。通過對其留存的相關史料進行研究,更能清楚地了解認識李鴻章。下表是研究李鴻章的部分相關史料。史料1《欽定剿平粵匪方略》編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同治五年(1866年)奏報、上諭史料2《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編自咸豐十一年(1861年)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史料3《清光緒朝中法交涉史料》編自光緒七年(1881年)至光緒十年(1884年)史料4《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編自光緒元年(1875年)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史料5《請設鐵路公司借款開辦折》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史料6《義和團檔案史料》1959年出版史料7《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1992年出版——整理自《中國近代史料在近代史研究中的運用》等(1)根據上表并結合李鴻章經歷過的重大歷史事件,請對這些史料進行分類整理,并判斷史料價值。(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李鴻章的社會形象加以闡釋。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朝已開始出現“小行人、象胥、掌客、懷方氏”等具有周邊民族事務管理性質的官職,秦朝正式在中央設置管理民族事務的“典客”。漢承秦制,漢武帝時期設置屬國都尉,具體管轄歸附及內屬的邊疆民族。唐朝邊疆民族的首領可管理府州的具體事務,但需向唐王朝繳納貢賦,統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還在邊陲地區發展屯田、開辟互市貿易、妥善安排邊疆民族子弟學習。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設置管理吐蕃事務的帝師和宣政院機構;在元朝興起之地漠北,設嶺北行省,基本行政單位仍是蒙古傳統建制,并部署軍隊,戍守的同時進行屯田。明朝靠近內地的少數民族統治區減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區增加。清朝在邊疆全面推行郡縣制和修訂相關法規,強化邊陲管理的同時,還鼓勵內地百姓外遷至邊疆謀生與開墾。——摘編自谷家榮羅明軍《中國古代邊疆治理歷譜認識》材料二:19世紀以后,清政府將更多的精力用于維持衰退中的國內政治、經濟體系,保衛邊疆安全的能力逐漸低落,導致面臨深刻的邊疆危機。對此,清政府通過推行一系列邊疆內地一體化政策來“昭示主權”,比如在新疆、臺灣等邊疆地區設省。日漸減少的財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內部出現了“海防”和“塞防”之爭,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的海防大門之后,面臨著海疆危機,傳統的邊疆觀不得不進行轉變,清政府開始籌辦近代海軍。但是這些迫于外部壓力之下的政策轉變,忽略了邊疆地區的實際情況,清末邊疆政策的失誤也非常明顯。——摘編自施潤棋《清末我國邊疆治理政策研究》(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主要特點,并簡析其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末邊疆危機出現的原因。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以及后來戰國時代的儒家,廣泛而深入地探討了人的價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煉。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塞進陰陽家的框架,加上一個最高的主宰“天”,成為一種神秘的天人感應論。唐代出現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時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隱地吸取佛學思辨哲學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學在三教融合、滲透的基礎上孕育、發展起來。——摘編自張豈之《儒學思想的歷史演變及其作用》材料二當中國被拖入現代化進程,無論接受.還是排斥,歷史大勢不可逆轉。康有為縱然學貫中西,天縱英才,始終無法扭轉歷史大勢,這注定了他只能成為時代的少數派,既無力打破也無法逃脫。康有為盡管披著西方的外衣,但他的政治理想,其實還是傳統的“得君行道”的那一套:一方面,康有為在他的時代,找到了君主立憲這個新天道,然后四方奔走,想要得君,然后行道,可他想得的君,要么是被軟禁的光緒,要么是流亡的溥儀。另一方面,他的救國方案,即使遇到明君,也不可能真正的解決問題——他沒有意識到,西方憲制自有它生長的道德根基和倫理機制。康有為始終相信只有文化與制度嫁接起來,匯通東西——西方的物質文明結合孔夫子的教誨——才能重建中國人衰微的價值世界。——摘編自王人博《1840年以來的中國》(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近代新儒學與傳統儒學的不同之處,并分析新儒學在近代變遷中的作用。(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康有為思想的主要特征。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821—1830年中美貿易擴大,但美國輸華白銀劇減,說明這一時期中美貿易逆差現象有所緩解,根據所學知識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美國參與對華鴉片走私,故選D。這一時期美國尚未獲得在華特權,排除A;鴉片戰爭后傳統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排除B;材料未體現海禁政策,排除C。2.答案:B解析:考查近代中國經濟。由材料中“花生之利始興,外國購之,用機器榨油,轉售中國取利。以此種者沾其贏余,相習益多”可知,當時的中國逐漸淪為西方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故B項正確。材料中未提及自然經濟解體及中國進出口貿易額的比較,故排除A、D兩項;C項中“富足”的表述過于夸大化,故排除。3.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廣西天地會起事已多至數十次。巡撫鄭祖琛因地方兵餉兩缺,無力鎮壓”“水旱盜賊,不當以時入告,上煩圣慮”可知,廣西天地會起事較多,地方無力鎮壓,同時朝廷也無意理會,此事可以反映出晚清地方治理陷入窘困,D項正確;材料與自然經濟無關,A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廣西天地會起事較多,未涉及滿漢矛盾,是階級矛盾,排除B項;材料只體現地方政府無力鎮壓農民運動,而沒有體現朝廷的鎮壓,排除C項。故選D項。4.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850—1859年,到上海港的外籍商人數呈現增長態勢,且數量最終超越去廣州港的外籍商人數,而到廣州港的外籍商人數呈現下降態勢。上海作為通商口岸開放后,其區位優勢得以顯現,作為對外貿易港口的地位得到提升,改變了區域貿易格局,故A項正確。太平天國從兩廣地區發展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外籍商人到廣州和上海的人數差異,與關稅自主權無直接關系,排除C項;材料中未提及商業經營方式的創新,排除D項。5.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1900年,清政府決定自開湖北武昌為通商口岸,取消界內土地永租權,取消外國人對界內的行政管理權,外國人只有納稅義務而無權征稅”可知,清政府自行開辟湖北武昌為通商口岸,取消了外國人一系列特權,表明清政府國家主權意識的增強,C項正確;材料表明清政府國家主權意識的增強,未涉及傳統宗藩關系,排除A項;1840年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就已逐漸放棄閉關自守,排除B項;材料表明清政府國家主權意識的增強,未體現中央權力的下移,排除D項。故選C項。6.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中“排序上先世界后中國”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先世界后中國”的做法與中國古代傳統的“天朝上國”的傳統認知相反,B項正確。魏源只是在地圖排序上改變了以往的做法,材料更多的是強調傳統觀念的突破,“師夷長技”是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排除A項;最早開眼看世界的是林則徐,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魏源重新進行了地圖的布局,是觀念產生了突破,排除D項。7.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運動后期,洪仁玕為挽救太平天國而采取的學習資本主義的方案,洋務運動是洋務派進行的一場學習西方,來擺脫內憂外患的地主階級的一場自救運動,兩者都向西方學習以擺脫各自危機,故A項正確;BCD變相都不符合材料的特點,排除。故選:A。8.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洋務運動。材料中“謀富謀強議戰議守,朝野上下,費盡數十年之心血,耗盡數億萬之贊財,及(中日)兩國交綏,而文臣嘹口而不能言,武臣束手而無所用”反映了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洋務運動破產,材料中“奇苗振刷精神,一洗舊習,恐再閱數十百載,亦不能收富強之效,得戰守之功矣”反映了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因此該文旨在反思洋務運動的舉措,故A項正確;材料反映了洋務運動的失敗,并沒有強調師夷長技的必要性,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宣揚反清革命的思想,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光緒帝的變法詔令,故D項錯誤。9.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這一時期為了“與洋爭利”“奪取英法等銀行的商股”,中國效仿西方各國印發和籌繳債券、承辦股票市場等,這是因為19世紀末列強對華經濟侵略逐漸以資本輸出為主,從側面反映出當時西方列強侵華方式轉型,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社會新舊觀念的碰撞,不符合材料,排除A項;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洋務運動破產,B項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從側面反映出當時西方列強侵華方式轉型,C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故選D項。10.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創辦了起來……閱報社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可知,閱報社創辦并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據時間“1898年……1903年后”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不斷加深,部分有強烈憂患意識的知識分子意識到“開民智”是救亡圖存的重要途徑,而報刊傳媒是“開民智”的重要工具,所以,閱報社的創辦是為了推動社會風氣以救亡圖存,故選B項;新政從1901年開始,與材料中的時間“1898年”不符,排除A項;閱報社的出現及增長主要反映救亡圖存,不是社會治理,排除C項;閱報社的出現及增長主要反映有識之士推動社會風氣開化以救亡圖存,與獲得政治參與感沒有必然聯系,排除D項。11.答案:D解析:商辦上海鴻安輪船公司和上海華新紡織新局創立時,大量股份為洋務企業的參與者和股東,這反映出洋務運動對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創辦的推動作用,故D正確。12.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薛福成認為中國人如果自己創辦近代工業,利潤雖然被富商賺取,但這部分利潤仍舊在中國,而這些利潤也會對解決貧民問題有所幫助,體現了薛福成想要通過創辦近代工業應對民生問題的想法,B項正確;材料仍舊強調的是學習西方技術的影響,沒有對器物變革失敗作出深刻反思,沒有涉及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A項;據材料“必可分其余潤以養吾貧民”可知,薛福成的思想是應對民生問題,并非維護經濟主權,排除C項;薛福成強調的是富商用機器造物,并非軍事工業,直接推動洋務派創辦軍事工業的是內憂外患,排除D項。故選B項。13.答案:C解析:甲午戰后“西政”知識大規模地進入,沖擊了體與用的分界。張之洞在中西體用的框架中特別重視“西政”,指出“西藝非要,西政為要”這體現了有識之士對西學認知的深化,故C正確。材料無法體現“主流”故A錯誤。B與材料無關。民族救亡自強意識在洋務運動時期就有了并非1898年才開始覺醒,故D錯誤。14.答案: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義和團運動使國人進一步認清了帝國主義列強、清朝統治的反動本質。使資產階級先進分子看到人民群眾中蘊藏的巨大反抗力量,認識到對國民進行思想啟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從而把近代思想啟蒙運動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因此A項正確。義和團運動維護的清王朝統治,B項排除;義和團運動不利于中國的近代化,C項錯誤;受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影響,義和團運動不可能為資產階級革命指明方向,D項排除。15.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該時期,義和團運動日益高漲,嚴重損害了列強在華利益,題干中“將進入京師的義和團稱為外來奸民,”“嚴懲違禁揭貼的‘奸民’”等信息體現了清政府對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限制。該舉措旨在緩和與列強的緊張關系,維系封建統治,B項正確;A、D兩項應為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排除A、D項;C項發生于1900年8月北京失陷后,晚于題干中的時間“1900年5月”,排除C項。故選B項。16.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東南互保”“受到工商業者、上層紳商、知識分子以及普通群眾等各方面的支持,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有的甚至還走在督撫的前面”及所學可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南方督撫維護本土利益的東南互保主張受到更多階層的支持,這嚴重削弱了清王朝的中央權威,D項正確;武昌起義的爆發加速了清朝統治的土崩瓦解,排除A項;材料無法得出民眾力量左右國家政策的結論,表述錯誤,排除B項;材料所述現象和措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進南方經濟的發展,但不能得到保障,排除C項。故選D項。17.答案:(1)國內市場狹窄,阻礙工業革命的開展;中國市場對俄國的重要性提升;中國內憂外患交困(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俄國在歐洲市場競爭處于劣勢;戰略價值高。(2)促進東北地區貿易運輸發展,有利于東北振興;實現中俄貿易優勢互補;有利于打開國際市場;有利于俄羅斯遠東開發;有利于促進區域合作與中俄互利共贏。解析:(1)由材料“到19世紀初期,狹小的國內市場與迅速發展的工業現狀已成為俄國的突出矛盾。”可得出國內市場狹窄,阻礙工業革命的開展;由材料“在歐洲市場的劣勢很難改善的情況下,中國作為俄國工業產品的主要銷售市場,促使雙邊貿易收入比重持續增長。”及所學可得出俄國在歐洲市場競爭處于劣勢;中國市場對俄國的重要性提升;由材料“在中國東南沿海相繼被歐美列強打開后,中俄傳統貿易優勢受到沖擊,改善遠東殖民地交通、開辟海路貿易已成為當務之急”及所學可得出中國內憂外患交困(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由材料“1860年俄國通過《北京條約》獲得了海參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及所學可得出戰略價值高。(2)由材料“根據海關總署公告,自2023年6月1日起,增加俄羅斯海參崴港為吉林省內貿貨物跨境運輸中轉口岸。在國際經濟貿易中,俄羅斯擁有強大的能源、礦產、軍備、糧食等優勢,而我國則擁有強大的制造業和人力資源優勢,可以通過輸出工業制品快速打開國際市場。”及所學可得出促進東北地區貿易運輸發展,有利于東北振興;實現中俄貿易優勢互補;有利于打開國際市場;由材料“海參崴將進一步促進東北地區與俄羅斯的經貿合作。”及所學可得出有利于俄羅斯遠東開發;有利于促進區域合作與中俄互利共贏。18.答案:(1)史料1、7屬于文獻史料,且都屬于檔案資料,史料價值較高。可用于研究李鴻章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漢族地主官僚的崛起。史料2、5屬于文獻史料,史料價值較高。可用于研究李鴻章參與洋務運動的情況。史料3、4屬于文獻史料,史料價值較高。可用于研究李鴻章在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的作用。史料6屬于文獻史料,史料價值較高。可用于研究李鴻章對義和團運動的態度與作用。(只要按歷史事件分類可酌情給分,未按歷史事件分類不給分)(2)闡釋:清朝晚期,清政府統治腐朽,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激化,面臨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李鴻章積極參與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在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期間,積極交涉,維護了國家與民族利益。作為封建士大夫,他參與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維護腐朽落后的封建統治,具有階級局限性。總之,李鴻章作為晚清重要歷史人物,勇于承擔、銳意進取,在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上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受時代和階級局限,以維護腐朽的清政府統治為己任,具有落后性。解析:(1)根據材料“《欽定剿平粵匪方略》”、“《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可分析出史料1.7屬于文獻史料,且都屬于檔案資料,史料價值較高,結合太平天國運動可知,這些史料可用于研究李鴻章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漢族地主官僚的崛起。根據材料“《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請設鐵路公司借款開辦折》”可分析出史料2.5屬于文獻史料,史料價值較高,結合洋務運動可知,可用于研究李鴻章參與洋務運動的情況。根據材料“《清光緒朝中法交涉史料》”、“《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可分析出史料3.4屬于文獻史料,史料價值較高,結合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可知,可用于研究李鴻章在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的作用。根據材料“《義和團檔案史料》”可分析出史料6屬于文獻史料,史料價值較高,結合義和團運動可用于研究李鴻章對義和團運動的態度與作用。(2)闡釋:結合晚清史實可分析出清朝晚期,清政府統治腐朽,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激化,面臨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結合洋務運動中李鴻章興辦的洋務企業可分析出李鴻章積極參與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結合所學可知,在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期間,積極交涉,維護了國家與民族利益。作為封建士大夫,他參與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維護腐朽落后的封建統治,具有階級局限性。總之,李鴻章作為晚清重要歷史人物,勇于承擔、銳意進取,在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上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受時代和階級局限,以維護腐朽的清政府統治為己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船舶貨物串味險重點基礎知識點
- 股票質押處置協議書二零二五年
- 磚廠股份轉讓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版店面轉讓協議書樣本
- 2025年中學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核心考點特訓題庫(含答案)名師講解版
- 2025年征信考試題庫(征信法規解讀)-征信業務合規與法律責任案例分析試題
- 2025年醫保知識考試題庫及答案(報銷流程專項)實戰演練模擬試題匯編
- 2025年征信考試題庫:征信信用評分模型在供應鏈金融中的應用試題
- 低價車位包租合同范本
- 海外倉物流合同范本
- 機械制圖(第五版)全套課件
- 小學特色課程《口風琴課程》校本教材
- 《新疆大學版學術期刊目錄》(人文社科)
- 肛瘺LIFT術式介紹
- 上下游購銷合同的范本.文檔
- 《有色金屬材料制備與應用》課件 5-鋁合金的凈化處理
- 當前社會思潮與國家意識形態安全
- JGJT296-2013 高拋免振搗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
- DB6110-T 039-2023 桔梗栽培技術規范
- 部編版初中語文文言文主題分類梳理1
- 第8課 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做主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