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發展概述_第1頁
中國歷史發展概述_第2頁
中國歷史發展概述_第3頁
中國歷史發展概述_第4頁
中國歷史發展概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歷史發展概述第一節中國歷史發展概述第二節中國古代的皇權政治第三節古代官吏選拔制度和科舉制度第四節陰陽八卦及古代天文歷法第二章中國文史文化常識05旅游與酒店管理第2周課題第1講

學習目標☆了解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掌握古代皇權政治、官吏選拔制度、科舉制度等知識要點;☆重點掌握我國古代思想、文化、藝術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一、原始社會與奴隸社會

(一)原始社會早在170萬年前元謀人就生活在我國的云南,元謀人被認為是我國境內最早的人類。距今約四五千年,山東大汶口一帶的原始居民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父系氏族公社的末期,正是傳說中黃帝和堯、舜、禹的時代。

(二)奴隸社會夏朝的統治,維持了400多年。公元前16世紀,夏朝最后一個國王桀的殘暴統治激起奴隸們的反抗,黃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領湯起兵滅夏,建立了商朝。

第一節中國歷史發展概述春秋時期,王室衰微,一些大的諸侯國不斷發動爭霸戰爭。先后稱霸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史稱“春秋五霸”。在爭霸的過程中,諸侯國逐漸減少,加快了中原統一步伐。

二、封建社會

(一)封建社會的確立和初步發展——戰國、秦、漢戰國時期,兼并戰爭繼續進行。這一時期,生產關系發生重大變革,奴隸主貴族轉化為地主,奴隸成為佃農,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漸確立,奴隸社會逐步向封建社會過渡。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鐵器普遍地使用。在學術思想領域,思想空前解放,形成諸多學派,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主要包括: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等。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秦朝是我國歷史上壽命最短的王朝。經過四年的楚漢戰爭,公元前202年,劉邦戰勝項羽,建立了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西漢后期,土地兼并十分嚴重,外戚王莽奪權稱帝,階級矛盾激化,導致農民起義爆發,王莽政權被推翻。

(二)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國、兩晉、南北朝經過赤壁之戰,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建立魏國,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國,222年孫權稱帝建立吳國,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公元263年魏滅蜀。265年司馬炎廢魏自立,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南北統一。公元316年匈奴攻占洛陽,西晉滅亡。317年,西晉皇族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史稱“東晉”。

公元420年,東晉滅亡后,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朝,它們均定都建康(今南京),總稱南朝。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分裂成東魏、西魏。以后,又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總稱北朝,它與南朝并存,史稱“南北朝”。晉至北朝時期,北方出現各族人民大融合的趨勢。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在不少領域內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就。

(三)封建社會的繁榮———隋、唐公元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定都長安。589年滅南陳,重新統一中國。在隋政權土崩瓦解時,太原留守李淵舉兵反隋,于618年建立唐朝。

(四)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五代、遼、宋、夏、金、元

公元907年,朱溫廢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史稱“后梁”。到北宋王朝建立為止,北方中原一帶,先后經歷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合稱五代。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建都東京(今開封),史稱“北宋”。北宋滅亡的同年,趙構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后定都臨安(今杭州),史稱“南宋”。南宋與金國長期對立.北方的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各部后,發動大規模戰爭,先后在1227年滅西夏,1234年滅金。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滅掉南宋。元朝的疆域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其“行省制度”也對后世影響深遠。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我國各民族的融合,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二次大的融合。元朝末年,政治黑暗,階級壓迫深重,民族矛盾尖銳,災荒連年,紅巾起義爆發,元朝滅亡。

(五)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漸衰落——明、清(鴉片戰爭以前)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南京)稱帝,建立明朝。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明太祖朱元璋,在政治上大力加強中央集權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全國軍政大權集于皇帝一人,并設立特務機構東廠、西廠,推行八股取士。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同年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統治。崛起于東北的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權。其子皇太極于1636年稱皇帝,改國號為清。清初,鼓勵墾荒屯田,重視興修水利,多次減免租稅,經濟繁榮,國家富裕,史稱“康乾盛世”。清朝后期,政治腐朽沒落,皇帝荒淫無度,高官貪贓枉法,貴族大肆兼并土地,加緊剝削和壓迫人民。對外實行“閉關自守”政策,使我國長期與世隔絕。

三、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一)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時期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的近80年間,是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同時統治階級內部也出現了“自強”、“求富”洋務運動.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爆發,標志著中國進入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24年,中國共產黨和孫中山領導下的國民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1927年國民黨右派發動反革命政變,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舉行了南昌起義,并開始創建革命根據地。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日本侵占了東北。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進行了舉世聞名的長征。1935年的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正確領導。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發生,蔣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條件,國共兩黨實行第二次合作。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結束。1946年6月國民黨向解放區發動進攻,中國再次爆發內戰。經過3年戰爭,中國共產黨取得了勝利。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毛澤東擔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一、帝王的稱謂及名號

(一)帝王、皇族、皇戚的稱謂1.后、王、天子、皇帝奴隸社會中最高的統治者稱為“后”、“王”、“天子”。“后”、“王”的稱謂始于原始社會,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治者都稱為“王”。“天子”一稱始于西周。自春秋戰國諸侯爭霸以后,各諸侯國的君主紛紛開始自稱為“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全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此后,“皇帝”的稱謂被我國封建社會歷代君主所沿用,成為最高統治者的專有名稱。

第二節中國古代的皇權政治2.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嬪妃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皇太后:皇帝的母親。皇后:皇帝的正妻。嬪妃:皇帝諸妻的通稱。有美人、貴人、才人、昭儀、婕妤、貴妃、貴嬪等稱號。3.皇太子、皇太孫皇太子:皇帝諸子中皇位的法定繼承人,也稱為“太子”.皇太孫:由皇帝冊封的有皇位繼承權的嗣孫。4.公主、駙馬公主:漢代開始專指皇帝之女,皇帝的姊妹稱長公主,皇帝的姑母稱大長公主。清代除皇帝之女外,其他皇族之女均稱“格格”。駙馬:魏晉以后指皇帝的女婿,清代稱“額駙”。

(二)帝王的各種名號1.謚號是古代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按其生平事跡和品德給予褒貶的稱號。謚號始于西周。謚號不獨立使用,多與廟號結合,成為全稱的組成部分。皇帝的謚號一般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謚號則由朝廷賜予。2.廟號是古代帝王死后,由繼承者奉入祖廟祭祀,并追尊為“某祖”、“某宗”的名號,以確定他在皇族中的地位.廟號始于商代,自漢代起,每個朝代的第一個皇帝一般稱太祖、高祖或世祖,其后的嗣君稱為太宗、世宗等.漢代以后“帝”字與謚號結合,成為廟號,如“漢文帝”、“魏文帝”、“晉武帝”.3.尊號皇帝生前接受的尊崇褒美的稱號叫做尊號,也叫徽號.尊號為臣下所上,而且可以上多次。有的皇帝死后仍被奉上尊號,如唐高宗死后70余年,被奉上尊號“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

4.全稱是廟號、尊號、謚號的合稱。如乾隆皇帝的全稱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圣純皇帝”,其中“高宗”為廟號,“純”為謚號,其余均為尊號.5.年號是帝王即位后為紀年而設置的稱號。一般新君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號,叫“改元”。一個皇帝在位期間,如遇祥瑞災異等重大事件,也常常改元。明清兩代的皇帝除明英宗外均用一個年號,所以人們常用年號來稱呼在位的皇帝,如“嘉靖皇帝”、“乾隆皇帝”等。6.陵號封建帝王陵寢的名號叫陵號,始于西漢,如明長陵、唐昭陵等。

二、后妃制度與宦官制度

(一)后妃制度后妃制度是中國古代皇權政治的組成部分。由秦漢到明清,后妃制度中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皇后的稱謂、地位和權限變化不大。一般皇后下面設有貴妃、妃、嬪、貴人和婕妤、才人、常在、答應等。中國古代的后妃制度體現著森嚴的等級觀念,不同級別的后妃在官爵、用人、年例、儀仗、服飾、膳食等方面都有嚴格的限定,不得僭越。古往今來,封建后妃制度給中國古代婦女制造了多少人間悲劇。

(二)宦官制度宦官是古代宮廷中被閹割了生殖器官、專供帝王后妃役使的男子,也稱為寺人、閹人、中官、內侍、太監等。宦官制度是中國古代皇權政治的畸形產物。宦官的地位雖然低賤,但由于他們是帝王的近侍,深受帝王后妃的寵信。中國歷史上宦官制度存在的時間之長,所釀禍亂之頻繁,為害之慘烈,在世界上絕無僅有,給中華民族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明史,投下了濃重的陰影。

一、古代官吏選拔制度官吏選拔是古代官制的重要內容,歷來為統治階級所重視。夏商周時期的各級官吏由王、諸侯按照與自己血緣關系的遠近來分封,因此,當時的主要官職多為世襲。戰國時期除國君仍實行世襲外,其他官職由君主隨時任命。選拔官吏的主要途徑是自薦、游說。蘇秦當時佩六國相印,張儀也同時為幾個諸侯國的國君所倚重。漢代的官吏主要從高官子弟和士人中選拔。對官吏的選拔偏重于封建道德的考察,而將才能放在次要地位。魏晉南北朝時期選拔官吏的主要方法是“九品中正”制,即按才能評定人物,以才定品,以品定職。隋代在官吏選拔上的突出貢獻就是廢除九品中正制,創立了科舉制度。第三節古代官吏選拔制度和科舉制度此后,科舉制度經過唐代的發展,日趨完善,到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中后期基本的官吏選拔制度。

二、科舉制度及四書五經、三綱五常

(一)科舉制度概述科舉,即分科取士之意。所謂科舉制度就是:由國家設立科目,定期舉行統一考試,通過公開考試的辦法來選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時期科舉考試常設的科目有“明經”和“進士”兩科,考試的種類有常舉、制舉兩種。1.常舉常舉是每年都進行的考試。考試合格者稱為“及第”,進士第一名稱“狀頭”或“狀元”。進士及第僅僅是取得一種做官的身份,經吏部考核合格或先做地方官的幕僚,經舉薦后才能正式授官。2.制舉是為了搜羅非常人才而由皇帝臨時定立名目,下令考選的。考中者可直接升遷或立即由吏部授以官職。但制舉不被視為正途,經常被看作“雜色”。3.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以“八股取士”,專取“四書”、“五經”中的內容命題考試。所謂八股文,即每篇文章都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八個部分組成,不得增減。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即鄉試、會試和殿試。參加考試之前,須取得“生員”或“監生”的資格。一般說來,進士一甲三名都授翰林院官職。二、三甲選為庶吉士,亦稱翰林。其他人可授給事、御史、主事、中書、太常博士、國子博士、知州、知縣等官職。4.科舉制度的進步意義及弊端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官吏選拔制度一次重大的改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科舉制度的實行,限制了世族的發展,使一般地主甚至寒門子弟也可以走上仕途,使許多優秀人才有機會參與中央和地方的管理,為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然而,明清以后由于實行文化專制,死板僵化的“八股取士”制度,把知識分子的思想牢牢地束縛在四書五經和程朱理學之中,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嚴重地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因此,隨著封建專制制度的衰敗,科舉制度最終在清末被廢除。

(二)四書五經、三綱五常1.四書五經四書指:儒家四部經典著作《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宋代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始有“四書”之名。四書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科舉考試的必讀書。

五經指:儒家五部經典著作《詩》、《書》、《禮》、《易》、《春秋》。“五經”之稱始于西漢漢武帝時,此后成為中國歷代封建統治階級鞏固其政治統治的理論根據,是封建科舉考試的必讀書。2.三綱五常三綱五常是漢代大儒董仲舒封建倫理體系中的重要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道德規范體系的核心。“綱”的本意是網的總稱,在這里引申為支配的權力;“常”即恒常不變的道理。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是維護封建社會秩序和倫理綱常的綱領性的理論基礎。

一、陰陽、五行、八卦

(一)陰陽陰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范疇。道家創始人老子認為,天地間一切事物都是由對立的兩種氣——陰、陽構成的。后來陰陽學說被廣泛地用來解釋宇宙天地萬物的生成。道教典籍中,關于陰陽的論述非常多。風水、占卜之術中,“陰陽”被更加廣泛地應用。

(二)五行古代認為構成萬物的基本要素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稱為“五行”。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勝):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第四節陰陽八卦及古代天文歷法后來陰陽說與五行說相結合,構成宇宙圖式,用來說明自然社會乃至政治、倫常等生成、變化和更替基本原理.

(三)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種基本圖形,它是儒家經典《周易》的重要概念。卦形由陽爻“——”,陰爻“--”組成,每卦三爻,共組成八卦,象征著八種基本的自然現象: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震卦象征雷。艮卦象征山。離卦象征火。坎卦象征水。兌卦象征澤。巽卦象征風。后世包括道教在內的各種命相之術,都用八卦和天干地支相配合,來測算人的吉兇禍福。

二、古代天文歷法

(一)古代計時的方法我國古代先民們最初是依據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天象、行事或物候等來標志時間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對精確計算時間的需要,各種計時器便應運而生。1.漏壺即漏刻,包括漏壺和刻箭兩部分。首先讓水勻速地從漏壺中滴出,然后通過單位時間水位高低變化在刻箭上顯示的刻度來確定時間。2.圭表根據一天中,太陽從東向西移動而日影隨之變化的特點,在一個有刻度的圓盤中心豎立一根標桿,通過觀察標桿在刻度盤上投影的移動來確定時刻。圭表后來演變為日晷。日晷由晷盤和晷針組成。晷盤是一個有刻度的盤,中央裝有一根與盤面垂直的晷針,針影隨太陽運轉而移動,刻度盤上的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時間。

3.香篆也叫更香,是用燃燒性能均勻的木料做成的盤香。根據單位時間燃燒的長度,在香篆上做出刻度來計算時間。4.輥彈使用10個重量相等的銅圓彈,令其依次通過一根長2.5米(約⒎5尺)的“之”形竹管,將其視為一個計數單位,一晝夜投彈12000次,據此計算時間。

(二)古代農歷1.陰陽歷陽歷主要以太陽運動為依據,以一個回歸年,即太陽從春分點運行到下一年的春分點為一年。現在通用的公歷就是陽歷。陰歷主要以月亮運動為依據,以一個朔望月,即月亮從合朔(月亮位于地球和太陽的正中間)到下一次合朔為一個月。陽歷的年和陰歷的月相結合即陰陽歷。陰陽歷的年平均值約等于回歸年,月平均值約等于朔望月,其時日的差數,隔若干年添加一個閏月來彌補。2.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以回歸年為周期循環往復。它根據季節的變化,將一年分為24個節,也稱“氣”或“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為了便于記憶,人們編了一首二十四節氣歌,即: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3.天干、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