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學的發生發展看其文化意識_第1頁
海派文學的發生發展看其文化意識_第2頁
海派文學的發生發展看其文化意識_第3頁
海派文學的發生發展看其文化意識_第4頁
海派文學的發生發展看其文化意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感謝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感謝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感謝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大都市里的文學——由海派文學的發生發展看其文化意識[摘要]在上世紀初,開放的中國大都市上海產生并孕育了一種文學——海派文學。它從一開始就擺脫了傳統文學的束縛,獨辟蹊徑,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作為中國都市文學的代表,它的產生和發展都具有特殊性和時代性。本文通過對海派文學產生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藝術特色進行分析,從而發現和思考其反映出的多重文化意識,進而把握海派文學的文學生命的真實存在。[關鍵詞]海派文學藝術特色文化意識文學史總是立足于反思、回溯、關照、總結文學發展的歷史,面對當下的文學我們總難以客觀平靜地做全面深入的總結。對于上世紀上半葉的文學,雖然有過研究總結,但是在以政治第一藝術第二的觀念下,對這一階段的文學史特別是“海派文學”有些忽視。回溯上海這段文學史,對于我們客觀深入地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海派文學”作為上世紀上半葉與“京派”“左翼”并列的重要流派有著自己獨特的發生發展過程,透露出多重的文化意識。一海派文學的地域文化因緣“海派”一詞,最早見諸《清稗類鈔》之“戲劇類”:“京伶謂外省之劇曰海派。海者,泛濫無范圍之謂,非專指上海也,京師轎車之不按站口者,謂之跑海。海派以唱做力投時好,節外生枝,度越規范,為京派所非笑。京派即以剪裁干凈老當自命,此誠京派之優點,然往往勘破太過,流弊亦多。”①可見“海派”是對那些不按傳統文化審美規范,為迎合商品意識潮流和蕓蕓大眾的愛好,而加以改革發揮的一種藝術文化流派。上世紀上半葉的海派文學同樣具有上述“海派”一詞的特點,具有反傳統審美,迎合商品意識等特點,這些特點的產生與其地域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上海沒有古老的文化傳統,它是由一個海濱鄉鎮,因屈辱的《南京條約》被辟為“五口通商”的商埠,驟然爆發為極端繁華的都市的。城市的迅速膨脹,使人們感到時間節奏的嗖然,人群的移民性,切斷了人際之間的宗法性地緣和血緣的聯系,租界與華界的交錯,使人們感覺到巨大的文化反差,它位于全國海岸線的中部和萬里長江的入海口,使它以扇狀的放射聯絡著外洋商埠和內陸各城鎮,從而成為中外之信息最便利的轉換樞紐。②上海開埠以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變遷,20世紀初成為舉足輕重的多功能的國際性大都市,到了30年代,上海已經成為中國內外貿易的中心,于是上海毫無疑問地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古代的上海不像北京,西安一樣繁華,也沒有成為過帝王之都,但在近現代,上海確是一個政治的大舞臺,中國乃至世界上的各種政治力量,政治派別,都在這里登臺亮相,演出了一幕幕政治話劇。近代時期租界里存在著世界上的多種政治派別,現代時期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都在這里建立,上海的政治地位逐漸提高,從而形成了中國的政治中心。隨著商業的發展,商業競爭帶來的促動力使上海在出版業,報業,教育等方面一路領先,傳播業的迅猛發展給信息的傳播提供了良機,各種文化學術得到廣泛的傳播,特別是國外的思想學術,由此上海逐漸成為傳播西學的中心,從而發展成為全國文化的中心。海派文學就是在這樣的地域環境中產生的,并帶著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走上了中國多元的文化舞臺。海派文學的出場方式也帶有明顯的地域特征。1933—1934年的“京派”“海派”之爭中海派文學正式在文學的大家庭里占有了一席之地。它的出場受上海地域環境的影響,被沈從文稱之為“名士才情”與“商業競賣”相結合;又被曹聚仁痛斥像烏鴉一樣黑;就連周作人也在《上海氣》一文里,奚落上海多的是“買為流氓與妓女的文化,壓根兒沒有一點理性與風格,這個上海精神便成為一種上海氣,流布到各處去,造出許多可樂的上海氣的東西,文章也是其一”。③上海《現代》雜志的主編杜衡,施蟄存等人都發表了文章反擊,但海派文學的出場總的來說還是“怨”大于“贊”,這多少與上海的商品經濟和政治力量混雜有關。總之,海派文學的產生不是由文學社團因文學觀點相同結合創作而成,而是上海這塊特殊地域所醞釀的,是區域性文化在文學上的反映,因此它有自己獨特的發展方向,同時在沿著這些方向發展的過程中也透露出多重的文化意識。二海派文學發展方向及主要的藝術特色(1)男女兩性間曲折離奇的浪漫故事,與言情小說有密切聯系對海派文學的界定很多。有的學者指出海派文學是從張資平與創造社決裂,帶頭“下海”,寫出《苔莉》為契機開始,包括三十年代的新感覺派。有的學者則指出海派文學還應該包括民國初年的鴛鴦蝴蝶派。還有的學者認為40年代的蘇青,張愛玲也應該算在海派之列,但無論是哪種界定,他們都往往脫離不了“男女兩性間曲折離奇的浪漫故事”這個方向。在上海這樣一個商業的地域里所孕育的文學,一方面要貼進都市人的生活,一方面又要適應市場的競爭,男女問題最貼近都市人的心理,所以有廣泛的讀者和銷售的市場,因此海派文學的這一方向就顯的理所當然的多了。海派作家的作品大多都以男女主人公的愛慕之情為主要線索,突出主人公的心理,編織大都市的浪漫離奇愛情故事。早期鴛鴦蝴蝶派的包天笑,周瘦鵑上承《紅樓夢》、《花月痕》的傳統,外受《茶花女》的哀怨與世紀末的感傷的影響,塑造了一個個孤獨的愛情個體④;被魯迅稱之為“三角多角戀愛小說家”的張資平創作了《最后的幸福》《長途》《上帝的女兒們》等作品。⑤雖然它的作品偏性愛描寫了一點,但他對中國現代青年婚姻問題的提出和加以表現還是被李長之所肯定的⑥;三十年代新感覺派里的劉吶鷗一條《都市風景線》把當時上海剛形成的現代生活和男女社交場情愛場景盡情攝入,“新感覺派的圣手”穆時英在《黑牡丹》中寫出了一個舞女動態的生活段落,預示著從都市中逃離;四十年代承言情傳統和現代主義探索的新海派也沒有脫離這一方向,由以張愛玲明顯,他的小說多以滬港社會為背景,以洋場世界的遺老遺少,摩登青年男女畸形的婚戀故事為中心,在一出出愛情游戲游戲,婚姻賭博的鬧劇中,冷靜的分析舊中國的兒女在現代社會的丑陋,畸形的人性心理。(2)師法外國現代主義新穎而又光怪陸離的表現手法海派文學的第一個發展方向,突出了它迎合商品意識潮流和都市人心理,而這第二個方向突出了它特有的藝術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對讀者的吸引力。上海是傳播西學的中心,在那里能接受到多種西學,海派文學作為特有的地域文學選擇了西方現代主義,在海派文學里比較有生命的現代主義文學和思潮主要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文學與思潮和新感覺派文學與思潮。如果說老的海派還停留在簡單的情愛內容之中的話,那么從張資平開始就開始了廣泛的性心理描寫,包括性煩悶,性病態,性怪癖,性猜疑,性虐待以及各種婚外戀心理。葉靈鳳在張資平的基礎上運用弗洛伊德主義進行了心理分析,像《姐妹之家》《內疚》。成為中國心理分析小說最早推行者之一。作為第二代海派的施蟄存則更加有意識地運用弗洛伊德學說,想在創作上另辟蹊徑,他的《將軍底頭》《梅雨之夕》《春陽》《十修》《鳩摩羅什》等著力表現性壓抑后,人的微妙心理和變態心理,展示人的潛意識層面。⑦《鳩摩羅什》中的高僧既有志潛修,又放不下青梅竹馬的表妹,終究結婚,后來赴長安途中妻子病死,他以為以后可以專心修行,但妻子形象和名妓總在心中,最后還接受了宮女,他那強烈的肉欲沖破了佛門清規、道德樊籬而洶涌而出,表現得正是弗洛伊德學說中的基本矛盾:道德和情欲的矛盾。新起的作家群——新感覺派也運用弗洛伊德學說于創作之中,劉吶鷗有《殘留》和《赤道下》等篇著力于人物無意識的性心理表現,穆時英的《Pirrot》、《圣處女的感情》等篇展現性壓抑的靈肉沖突。在心理分析進入海派文學之中的同時,廣大海派作家在創作技巧上也不斷推陳出新,新感覺派的代表劉吶鷗、穆時英在《現代》上發表《赤道下》和《上海狐步舞》之后,象征主義和感覺主義被開始廣泛運用,如劉吶鷗《游戲》中關于夜總會的場景,作者沒有描摹夜總會的陳設,也沒有描摹夜總會里男男女女的具體形象,而是抓住某些印象。一個旋轉著的發出七彩光束的燈,是作者剪取印象的特定角度,他通過這流動的旋轉的光束,摘取了能引起人們強烈印象的種種:男女的肢體。五彩的燈光,光亮的酒杯,紅綠的液體,……如果把這些光點聯結起來,展現開去,不是一幅印象主義圖畫嗎?而對于感覺主義,如穆時英的《墨綠衫的小姐》中,作者寫道:“絹樣的聲音溜了出去,溜到園子里,凝凍在銀綠色的夜色里。⑧”聲音作用于聽覺,聽覺的悅耳如何表達,這兒用了絹絹兩字來轉換,于是聲音的圓潤,婉轉變成了可以觸摸的東西了。他還在《街景》中將印象主義和感覺主義的手法混合使用:“機關車嘟的一聲響,一道煤煙從月臺上橫了過去,站長手里的紅旗。爛熟的蘋果似的掉在地上。月臺往后縮脖子。眼淚從媽的臉上,媳婦的臉上,斷了串的念珠似的掉下來,哥和爸跑起來了。爸,媽,月臺,哥,車站,媳婦,媳婦,媳婦……湮沒在輪子里面”⑨前半部分都是以人的主觀感覺轉移到客觀事物上,使客觀的事物有了靈性,即形象,又新穎。后半部分是種種印象,這是一幅有情有景,有聲音,有形象的立體的印象,而且是動態中的印象。感覺主義夾雜在印象之間,使情感的脈絡更見清晰和暢通。海派文學就這樣,一邊學習外來的現代主義,一邊反映中國的都市風貌,它拿著新穎活躍光怪陸離的現代主義之筆寫出了都市人的情感心理,一方面滿足了人們的心理需要,一方面也適應了商業的競爭,但在這同時,它也不是單純的適應商業競爭的文學,它也有自己獨特的社會內涵,仔細感受其特有的發展方向,會發現其透露了多重的文化意識三海派文學的多重文化意識(1)都市文化意識書寫與都市對話中的焦慮的情緒體驗——憂郁感,漂泊感。所謂人類更年期是指原先的文明價值系統分崩離析,新的文明價值系統未及調試組建,因而產生社會行為失范和心理意識紊亂的過渡性歷史時期,海派文學瞇縫著眼睛,把畸形環境中更年期的人類視為現代人類,而且專注于這種現代人類被都市文明搖落出來的顛倒錯綜的人欲和獸欲,這就是他們于都市對話中對人,人性和生命形式的特殊把握,透露出一中憂郁的情緒。在劉吶鷗的《都市風景線》一書中,到處飄蕩著,沉浮著的燈紅酒綠的奢靡和顛三倒四的頹廢,性色挑逗的肉感和昏天黑地的精神危機感。上海都市生活方式相對于傳統生活方式來說,是座精神上的孤島,同時都市的機械文明使人有被生活拋入疾駛的軌道,隨時要倒下來的感覺。切斷了舊有聯系的新型都市人物,沒有找到新的可供插足的根基,于是成了無根的不安寧的幽魂,飄蕩在十里洋場。海派文學里傳達的漂泊情緒反映出他們與革命主潮,傳統文明脫節,找不到自己生存位置,在夾縫中艱難求生的境況。施蟄存筆下的“巴黎大戲院”,穆時英筆下的“皇后夜總會”。劉吶鷗筆下的租界地跑馬場,實在是以風馳電掣的機械文明的速率蹂躪著,折磨著,撕裂著人們的地方,浮躁騷亂,喧囂搖蕩,顛倒歪斜,醉態淋漓,男男女女都走到了精神分裂的邊緣了,光怪陸離的都市聲響,色情刺激,享樂競爭,已經搖碎了東方海岸的寧靜,使人狼奔逐突,無所歸處。在劉吶鷗的《游戲》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大概是多喝了點‘車厘’吧!但是除了酒,我實在也找不到什么安慰,……我今天上午從朋友的家里出來,從一條熱鬧的馬路上走過的時候,我覺的這個都市的一切都已經死掉。塞滿街路上的汽車,軌道上的電車,從我的身邊,摩著肩,走過前面去的人們,廣告的招牌,玻璃,亂七八糟的店頭首飾,都從我的眼界里消失了。我的眼前有的只是一片大沙漠,像太古一樣的沉寂。”⑩這段話給人以怪異的感覺,實際上是極為準確的刻畫出了都市人的生活狀態,即城市極度的繁華和人的靈魂鉆心的孤獨,海派文學透露出的這種文化意識并不是偶然的,海派文學之所以有這種文化意識是因為它反映了那個時代都市人的深層,在描寫那個城市特有的生活生存狀態,即尋求刺激,尋找異性,在瘋狂的及時行樂中麻痹自己時,能看到那些人戴著快樂面具之后那張悲哀孤獨憂郁的臉。(2)市民文化意識海派文學在透露著都市文化意識的同時也反映出濃郁的市民文化意識,主要表現在題材主旨的反崇高性和非重大性,在價值取向上主張享樂式個人主義價值觀與市民意識像結合,并強調思維上的實用理性。海派文學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主張寫都市人的生活,沒有“左翼”文學的重大與崇高,它始終關注的是都市人的生存狀態和在這種狀態下所形成的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張資平寫下了《最后的幸福》《長途》《上帝的女兒們》提出了現代青年的婚姻觀價值觀,新感覺派作家通過大都市的現代氣的描寫反映了大都市市民的個人主義享樂觀,張愛玲的作品更是市民文化的代表,在她的筆下,是反映亦新亦舊的家庭中種種光怪陸離的情況,其中非常態的婚姻又是最基本的,主要用都市小資產階級的眼光感受生活,審視現代大都市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他們對人們的社會觀念,生活方式和情感世界的各種影響。她筆下的女性往往糾葛于愛情的旋渦之中,有著自己獨特的追求。他們愿意追求一時的快樂,也愿意追求一生的幸福。一方面是對物質欲望的瘋狂追求,一方面是對享樂的稍樅既逝。蘇青的《結婚十年》前一部分寫了女主人公結婚前后的場景,寫出了女主任公的追求和內心世界。可以說,海派文學寫的是一小部分人,以往的文學史并不關心這一小部分人,但他們的確是存在的,有著自己的生活,有著自己的意識。海派文學正是這部分市民的體現,海派文學透露出的市民文化意識,反映出了一種享樂與市民意識相結合的價值觀,海派文學作品中的主人公沒有太多為人生為革命事業奮斗的精神,他們生活在燈紅酒綠的大上海,多的是感受大都市帶給自己的快樂,即便這種快樂是虛假的,他們想要的是生活中的簡單真實和最最直接的感受,所以他們追求酒精,追求性,追求一刻的歡娛,這也正是海派文學往往被貶斥的地方,但通俗和真實確實不可忽視。海派文學的市民文化意識所體現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于今天來講是不被肯定的,但讓我們拋棄政治第一藝術第二的審美眼光之后,其實可以看到海派文學所反映出了的市民文化意識也是生活的體現,也是美的。(3)文人文化意識海派文學作為文人的作品,也透露著文人文化意識。這主要表現在非純粹性和差異性上。海派文學的作家往往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他們要么國外歸來,要么大都市成長,不是受了西學影響就是在大都市里廣受生活滋潤,他們作品中的主人公或多或少的有著自己的影子,雖然不是自我的完全復制,但總體現出作家自己一個生活的層面。這一切又都是非純粹的,具有非純粹性,作品的人物又與現實中的人物有著一定的距離。海派文學的文人文化意識與大眾的文人文化意識又有著廣泛的差異性,在上海這樣的大都市,在上世紀上半期的的時代特點下,海派文學的作家在變革的時代變革的環境中發現自己是小人物的身份并認同自己這一身份,這在他們作品中能夠得到廣泛的體現,仔細觀察會發現海派作品里沒有高大的形象,多的是大都市中平凡的個人,簡單的直接的生活。同時海派文人又不能找到人生的理想支點,重獲文化英雄的身份,所以他們作品中的主人公多的是一種無奈,多的是一種頹廢,并通過追求表面的一種歡娛來滿足和安慰自己的內心。所以海派文學的作家在面對當時大上海的時代只能承認自己是小人物,不得不在大都市商業社會面前呈現話語的失落。總之,海派文學的產生并不是偶然的,他發源于開放的大都市上海,從一開始就受到各種各樣的政治經濟影響。在這種環境下,海派文學吸收西學感受大都市的生活氣息,抓住都市人的心理,形成了獨特的發展方向,運用西方現代主義新穎活潑而又光怪陸離的手法表現大都市男女兩性間的曲折離奇的浪漫故事,并在這個過程中自然透露大都市文學特有的多重文化意識,海派文學做為主流文學的旁支,有著自己的特點和藝術魅力,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不朽的地位。[注釋]①《清稗類鈔選》,書目文獻出版社,1984年版,第78頁。②楊義著,郭曉鴻輯圖,《京派海派綜論》(圖志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1,P53。③周作人,《上海氣》,(閑語集成二十八)載《語絲》,1927年1月1日112期。④寧遠,《關于鴛鴦蝴蝶派》載香港《大公報》,1960年7月20日。⑤轉自錢理群等,《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P322。⑥李長之,《張資平戀愛小說的考察——〈最后的幸福〉之新評價》,《清華周刊》41卷3號。⑦王文英,《上海現代文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P346⑧中國現代文學館編,《穆時英代表作》,華夏出版社,1998.2,P286。⑨穆時英,《穆時英小說全編》,學林出版社,1997.12,P292。⑩劉吶鷗,《劉吶鷗小說全編》,學林出版社,1997.12,P1。[參考文獻][1]王文英,《上海現代文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2]陳思和,《論海派文學的傳統》載《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1.1。[3]錢理群等,《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1。[4]沈從文,《論中國現代創作小說》,《沈從文選集》第5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5]楊義,《京派海派綜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6]郭志剛,《中國現代派文學史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7]《抗日戰爭文化史》,(1937-1945),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年。[8]施蟄存,《我的創作生活之歷程》,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9]許道明,《海派二十四家小品序》,學林出版社,1995年6月。[10]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中國現代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11]迅雨,《論小說十家》,浙江文藝出版社,1987年5月。Mostlythecityliterature-bytheShanghaischoolliterature

occurrencedevelopmentlookeditsculturalconsciousness[ab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