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地球上的水》大單元教學設計_第1頁
人教鄂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地球上的水》大單元教學設計_第2頁
人教鄂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地球上的水》大單元教學設計_第3頁
人教鄂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地球上的水》大單元教學設計_第4頁
人教鄂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地球上的水》大單元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時備課

課題10.水的分布髓月日(星期)

課型新技第1課時(共2課時)

地球上海洋多、陸地少是一個基本常識,四年級的很多學

生對此已有所了解,這在世界地圖或地球儀上也能比較直觀地

觀察到。本課讓他們通過在地球儀上粘貼橡皮泥、拋接地球儀

等趣味性的活動,搜集證據,定量地估算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

教材分析情況。地球上海洋多、陸地少是一個基本常識,四年級的很多

學生對此已有所了解,這在世界地圖或地球儀上也能比較直觀

地觀察到。本課讓他們通過在地球儀上粘貼橡皮泥、拋接地球

儀等趣味性的活動,搜集證據,定量地估算地球表面的海陸分

布情況。

學M在其它課上曾接受過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的教育,但

實際上學生對于水資源的理解還遠遠不夠,總覺得節約用水離自

己很遙遠。因此在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學習身邊有用的科學,

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如在學習解沃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措施

學情分析時,可聯系密云水庫來學習。一方面修建水庫可以解決水資源季

節分配不均的問題,另一方面密云水庫也是調水的重要環節,加

深學生對北京地區缺水的理解。通過身邊水污染浪費圖片,加深

學生對周邊地區水環境的理解,使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真正落

實到實處。

科學觀念:

學生基于實際觀察和活動體驗,能說出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和陸

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不同的水體類型。

科學思維:

在認識不同水體類型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比較、分類能力。

科學探究:

學生在不同的體臉活動過程中,如實記錄實臉數據,培養學生的

教學目標

觀察、方較、分析和概括能力。

態度責任:

1.學生在交流活動中愿意傾聽和分享信息。

2.在體驗活動過程中激發對水資源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節約用

水的意識。

3.學生基于生活中節約用水的生活體驗,了解人類發明的各種

產品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

學生在不同的體驗活動過程中,如實記錄實臉數據,通過對數據

教學重點的比較、分析,概括地球上的海陸分布特點。

學生能夠利用不同的方法獲取數據,通過對數據的比較、分析,

教學難點概括地球上的海陸分布特點。

10水的分布

方法一實驗記錄方法二實驗記錄

板書設計陸地面積小,占地球表面的29%;

海洋面積大,占地球表面的71%。

水是生命之源,我們要節約用水。

問題引領下的主要學習任務、師生活動及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談話:水是生命之源,如果地球上沒有水,我們周圍多彩的世

界將不會存在。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四單元《地球上的

水》。關于水,我們有哪些想研究的問題?

2.組織學生匯報。

3.談話:關于水,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的問題。現在,請同學們

思考一個問題:除了海洋和河流,地球上還有哪里存在水?

【預設】學生能夠想到:太平洋、洞庭湖、昆明湖、密云水庫、

南極的冰川、,勺突泉、龍脈溫泉、雨、雪等。

4.組織學生匯報,教師根據學生匯報進行記錄。

教師把學生的想法記錄在空白卡片上,貼在黑板上。

5.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水的分布》。

板書課題:10.水的分布

二、認識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

(一)初步觀察、比較地球表面的海陸面積大小

1.談話:地球表面有廣袤的陸地,也有浩瀚的海洋。你認為陸地

面積大還是海洋面積大?請說明理由。

預設:有一部分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環境做出判斷,認為陸地的

面積大;還有的學生根據平時從電視、書籍等途徑獲取的信息做

出判斷,認為海洋的面積大。

2.談話:有的同學認為陸地面積大,有的同學認為海洋面積大。

怎樣才能知道地表的陸地面積大還是海洋面積大呢?請同學們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

【預設】學生能夠想到利用地球儀、地圖等工具進行觀察、比較:

查閱相關資料,對數據進行比較分析;通過觀察從太空拍攝的地

球照片比較陸地和海洋面積的大小。

3.組織學生匯報,在匯報過程中肯定學生的想法,并出示地球儀,

講解:地球儀是為了便于認識地球,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

一定的比例縮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學生活動】通過圖例明確哪部分是陸地,哪部分是海洋,學生

通過觀察、比較發現陸地的面積小,海洋的面積大。

4.現在,我們知道了地球儀可以如實地反映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

情況,所以,我們可以借助地球儀來觀察、比較陸地和海洋面積

的大小。

5.以小組為單位,領取地球儀,觀察圖例,通過圖例認識地球上

的陸地和海洋,并進行初步的海陸面積比較。

6.組織學生匯報,達成共識:地球表面陸地的面積小,海洋的面

積大。

板書:陸地面積小海洋面積大

(二)利用估算的方法比較海p擊面積

1.提問:通過觀察、比較,我們已經知道了地球表面海洋的面積

大,陸地的面積小。怎樣才能知道海洋面積和陸地面積的大致比

例呢?

2.小組討論。

3.組織學生進行匯報,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中完善實驗

的方法。

【預設】:學生能夠想到多次拋接地球儀,統計地球儀落在某一

手指上是“海洋”還是“陸地”的次數,通過比較次數的多少進

行比較;在地球儀的陸地上貼橡皮泥,通過計笄陸地、海洋分別

占地球表面積百分比的方法進行比較

方法一:

(1)將地球儀的球體向上拋,當它落下被接住時,觀察右手拇指

落在“海洋”還是“陸地”上。

(2)利用畫“正”字的方法統計次數,把統計結果記錄在活動手

冊10頁的表格中。

(3)估算:至少拋接100次,根據次數進行統計,計算出海陸分

布的比例。

【學生活動】學生通過實臉分別記錄右手拇指落在“陸地”和“海

洋”的次數,根據次數進行統計,計算出海洋和陸地的面積匕。

方法二:

(1)在地球儀的“陸地”上貼滿橡皮泥,再將橡皮泥輕輕揭下,

拼貼到事先剪好的紙瓣上(紙瓣的總面積等于地球儀表面的面

積)。

(2)估笄:根據橡皮泥在紙瓣上所占的面積,計算出海陸分布的

比例。

【學生活動】通過在地球儀的“陸地”上拼貼橡皮泥的活動,觀

察、記錄橡皮泥在紙瓣上所占的面積,計算出海陸分布的比例。

4.組織學生實臉,觀察并記錄實驗結果。

5.組織學生匯報。在匯報過程中對學生的證據意識進行肯定,記

錄學生的實驗數據。

6.組織學生觀察實驗數據,通過對數據的比較、分析,引導學生

發現:陸地和海洋的面積比大約是3:7O

【學生活動】學生利用兩種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驗,計算出陸地和

海洋的面積比大約為3:7o

7.出示從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和下面的文字資料,提出要求:從

太空中觀察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情況,根據剛才的估算結果和下

面的文字資料,說一說你有什么新的發現。

文字資料:地球表面積大約是5.1億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約

1.49億平方千米,約占29%;海洋面積約3.61億平方千米,約

占71%o

【學生活動】通過觀看從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證實自己的推測;

通過閱讀資料獲取信息,通過對數據的比較、分析,認識到陸地

占據了地球表面約29%的面積,海洋占據了地球表面約71%的面

積U

三、總結

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面積是海洋,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陸地面

積約占29%o

板書:占地球表面的29%占地球表面的71%。

面積

球表

占地

),約

積是

分面

大部

面的

球表

1.地

)%。

約占

面積

陸地

)%,

2

是(

確的

述正

況描

布情

陸分

面海

球表

于地

?關

差不多

和陸地

,海洋

B

是海洋

少部分

地,

是陸

部分

A.大

全是海

D.幾乎

陸地

部分是

洋,少

是海

部分

C.大

課時備課

課題10.水的分布髓月日(星期)

課型新技第2課時(共2課時)

教材提供了若干典型水體的圖片和文字作為提示,希望學生

通過查閱資料,能舉例說出更多的水體類型,從而對地球上水的

分布情況形成更為全面的認識。本課的拓展與應用是引導學生強

化對水是生命之源的認識,同時通過數據對比,對地球上的總水

教材分析

量、淡水量、人類能夠利用的淡水量,形成更為深刻的認識,并

認識人類活動導致水體污染,加劇水資源危機的情況,從而引導

學生達成課程標準要求的”知道人類生活離不開淡水、樹立節約

用水的意識”這一學習目標。

大多數學生知道,在地球上除了有海洋,還有陸地上的河流、

湖泊等水體類型,但對冰川、地下水等離生活較遠的水體類型以

及大氣中也存在著水,可能認識不足。學生在其它課上曾接受過

保護水資源、節的用水的教育,但實際上學生對于水資源的理解

還遠遠不夠,總覺得節約用水離自己很遙遠。因此在教學中,聯

學情分析系生活實際,學習身邊有用的科學,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如在學

習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措施時,可聯系密云水庫來學習。

一方面修建水庫可以解決水資源季節分配不均的問題,另一方面

密云水庫也是調水的重要環節,加深學生對北京地區缺水的理

解。通過身邊水污染浪費圖片,加深學生對周邊地區水環境的理

解,使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真正落實到實處。

科學觀念:學生基于實際觀察和活動體臉,能說出地球表面的海

陸分布和陸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不同的水體美理。

科學思維:

在認識不同水體類型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比較、分類能力。

科學探究:

教學目標學生在不同的體臉活動過程中,如實記錄實臉數據,培養學生的

觀察、方較、分析和概括能力。

態度責任:

1.學生在交流活動中愿意傾聽和分享信息。

2.在體驗活動過程中激發對水資源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節約用

水的意識。

學生在不同的體臉活動過程中,如實記錄實臉數據,通過對數據

教學重點

的比較、分析,概括地球上的海陸分布特點。

學生能夠利用不同的方法獲取數據,通過對數據的比較、分析,

教學難點

概括地球上的海陸分布特點

10水的分布

水體

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大氣水地下水

太平洋長江洞庭湖南極冰川雨、雪龍脈溫泉

板書設計

大西洋黃河昆明湖北極冰川霧、云的突泉

印度洋尼羅河密云水庫霜、露

問題引領下的主要學習任務、師生活動及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過渡語:同學們發現水存在r太平洋、洞庭湖、昆明湖、密云水

庫、南極的冰川、的突泉、龍脈溫泉、雨、雪中。人們把這些水

的集合叫做水體。它們是地表水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相對穩

定的陸地為邊界的天然水域。

這么多的地方都有水,你能把這些有水的地方分類嗎?

學生小組討論后進行班級匯報,教師及時板書。

【預設】學生分類結果: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而

對雨、雪屬于哪一類則無法做出判斷。

二、認識陸地表面有哪些水體

1.組織學生匯報:學生嘗試分類,并說明理由。可以通過追問

昆明湖、密云水庫是怎么步成的,引導學生認識人工湖泊。在

此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將板貼進行調整,并板書水體名

稱。

2.談話:請你想一想:雨雪中的水來自哪里?

學生嘗試解釋,教師播放雨的成因視頻,學生明確雨雪中的水

來自大氣。

【學生活動】了解雨的成因,并根據雨雪中的水來自于空氣,將

雨雪歸為大氣水。

3.教師小結:地球表面除了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中存在水

以外,大氣中以及地表以下都有水。

學生進一步明確什么是水體,知道地球上海洋、湖泊、河流、

冰川、大氣中和地表以下都有水。

4.請將地球上一些水體的名稱填寫到學生活動手冊第10頁的氣

泡圖中,并用彩筆畫一畫它們的樣子。

【學生活動】學生在明確什么是水體的基礎上通過寫、畫的方式

加深對水體的認識。學生結合生活經臉,認識不同狀態的水,進

一步明確水是生命之源。

三、拓展與應用地球上的淡水有多少

1.講解:在常溫下,地球上的物質有固態、液態和氣態,并在

教室里找出相應的物體,例如桌子、水、空氣。請舉例說明你

見過水的哪種狀態。

2.想一想,如果沒有了水,地球會變成什么樣子?

學生匯報。結合生活經臉和想象,進一步明確:水是生命之源。

板書:水是生命之源

3.談話:地球表面71%的面積被水,曖蓋著,為什么很多地方還缺

水呢?

4.小組討論后全班交流。

5.請同學們認真閱讀教材36頁第2自然段。在此基礎之上教師

利用1000毫升的燒杯、50毫升的洗杯和10毫升的量筒分別出

示相應的水量。學生觀察、比較后說一說感受。

【學生活動】通過閱讀、觀察、比較活動,了解地球上淡水資源

的現狀。

6.談話:地球上可供人類利用的淡水量并不充足,一些地區的

人們正面臨著水資源危機。對于淡水的使用,我們有哪些建

議?

【設計意圖】意識到和浪費、污染、淡水資源相對較少等因素

有關。激發學生對水資源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合埋用水、節

約用水的意識。

1.

下列不好于地球陸地表面的水體類型是()

A.河?流.B.湖泊C.沼澤D.海洋

2.

下列不屬于地球陸地表面的水體類型是(一)

A.海渾.B.湖泊C.冰川D.河流

課時備課

課題水結冰了髓月日(星期)

課型新授課第課時(共課時)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水的特點的基礎上,進一步

認識冰荒水的一種存在形式,初步了解冰與水之間的變化關系。

教材分析通過這節課學習,要讓學生對溫度有一個更深的認識,明白溫度

的變化是與熱量有關的,還可以為后續集中探討水的狀態變化與

熱量的關系奠定基礎。

冰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物質,許多學生也有過接觸冰的經

歷,他們知道溫度很低的情況下,液態的水會變成固態的冰。但

學情分析是很多學生不知道水在什么溫度時可以變成冰,也不曾觀察過冰

的特點。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將觀察到液體的水凝固成固態

冰的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變化。

科學觀念:

1.知道當溫度降低到o°c時,水會結冰;能說出水的冰點是oc。

2.知道國際上常用攝氏度作為溫度的標準單位來表示物體的冷

熱程度并能描述測量水溫度的方法。

科學思維:

學生通迂實驗觀察能描述水結冰過程的變化,并收集水結冰的溫

度數據,進行數據整理分析,發展比較、分析、推理等思維。

教學目標科學探究:

學生通迂水結冰的實臉觀察能描述現象并收集水結冰的證據。實

驗后,在教師引導下,通過折現統計圖給水的溫度變化數據進行

整理和分析。

態度責任:

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水的結冰現象產生興趣。能分工協作,

進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學習。

學生實驗后,在教師引導下,通過折現統計圖對水的溫度變化數

教學重點

據進行整理和分析,發展比較、分析、推理等思維。

學生實臉后,在教師引導下,通過折現統計圖對水的溫度變化數

教學難點據進行整理和分析,發展比較、分析、推理等思維。

11水結冰了

探究問題:水在什么溫度時結冰?

實驗裝置:

學生對于裝置圖

水結冰的

已有認識

板書設計水溫下降的速度先快后慢

其他發現:

水結冰后體積膨脹

—實臉數據:

實驗結論:水在0℃時開始結冰,結冰過程中保持0匕。

問題引領下的主要學習任務、師生活動及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聚焦話題

1.出示壺口瀑布冰掛的圖片,提問:學生知道這是什么嗎?

【預設】會說到是冰或者冰掛

追問:你知道冰是由什么變化而成的嗎?

【預設】冰是由水變成的

2.提問:水在什么情況下能結成冰呢?

【預設】在冬天或者在溫度低的環境會結冰;0℃會結冰;

3.出示課題,談話:水到底在什么溫度時會結冰呢?今天我們

就來研究《水結冰了》。

教師板書:11.水結冰了

學二、科學實踐

程(一)實驗前準備工作

1.討論實驗方案

談話:想研究水在什么溫度時結冰,我們該怎么做呢?小組討

論一下

【預設】學生匯報,放進冰箱里或冷的環境中,再用溫度計進行

測量。

2..認識水溫計及使用方法。

(1)談話:大家知道溫度的單位是什么嗎?

【預設】會說到度或攝氏度。

教師介紹:國際上常用攝氏度(°C)作為溫度的計量單位,來

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提問:用什么來測量水溫呢?

測量水的溫度用水溫計。

教師利月ppt介紹水溫計的結構

水溫計由玻璃泡、玻璃管和刻度組成。

⑶學習使用水溫計的使用方法

教師演示水溫計的使用方法

(4)談話:請同學分組嘗試測量試管內水的溫度。

提示:測量后用毛巾將水溫計擦干。

【學生活動】學生傾聽后分組嘗試利用水溫計測量試管里水的

溫度。學生分組進行測量,并匯報溫度。

3.介紹冰和鹽可以制成制冷劑

談話:我們已經知道如何利用水溫計來測量水的溫度了,冷的

環境放進冰箱里不容易觀察,老師向大家介紹一種方法,冰和

鹽混合可以制成制冷劑。請大家測量一下自己組的鹽、冰混合

物的溫度。

提示:測量后用毛巾將水溫計擦干。

4.明確實臉操作、分工及組裝裝置

(1)明確實驗操作、分工

談話:詩小組討論,我們該如何進行觀察和記錄呢

教師再次明確操作:每隔1分鐘觀測1次試管內水溫和現象并

記錄。

分工:一人負責時間記錄,一人記錄,另外兩人負貢觀察。

(2)介紹《學生活動手冊》的使用和記錄

(3)組裝實驗裝置

(二)實險收集數據并處理數據

1.談話:現在請各小組實驗,收集數據。

【學生活動】學生記錄冰鹽混合物溫度和試管水的初始溫度。

2.各小組交流觀察的現象,并對數據進行處理,在《學生活動

手冊》11頁中進行。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實驗并記錄,實臉后整理器材,學生各自

進行數據處理分析,并在小組內討論。

(三)交流并得出實驗結論

1.哪個小組原意上臺來分享你們觀察到的現象和數據。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上臺展示,學生會說到水在0七時開始結

冰,之后結冰越來越多,但溫度一直保持0℃。水結冰過程中溫

度下降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的

策略:教師先要明確水結冰的溫度。對于溫度下降的速度由學

生的發現來決定是否出示,如果沒有發現,就移到下一環節處

理。教師板書學生的發現

2.總結:水在0℃時開始結冰,結冰過程中保持0℃不變,水結

冰時的溫度叫做冰點,水的冰點為0℃。

3.你們還有其他發現嗎?

策略:如果學生沒有發現試管內水變冰后的體積變化,教師要

引導學生觀察。

談話:液態水結成固態的冰以后,水微粒(水分子)的排布方

式發生改變,間隙變大,致使水結成冰后的體積變大。

三、拓展

1.談話:今天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2.通過今天我們學習的科學知識,你能解釋生活中的哪些現

象?

【預設】學生匯報可能會說到冬天時,河水變成冰時,河面會

變寬;爸爸在冰箱里凍啤酒,時間長了,啤酒在冷凍室炸裂

了。

用水溫計測量水溫時,操作正確的是()

用水溫計測量水溫時,操作正確的是()

一般情況下,水結冰時的溫度是()

A.-100TB.-10工C.()霓D.100工

一般情況下,水結冰時的溫度是()

A.100rB.OPC.TOPD.-100t

課時備課

課題12水的沸騰髓月日(星期)

課型新授課第1課時(共1課時)

本課是本單元的最后一課,本課將繼續探究液態的水和氣態

的水蒸汽之間轉換的條件,知道一般情況下水的沸點是100攝氏

教材分析度。本節課主要做好探究水的沸騰實驗,觀察水的沸騰過程,能

從探究實險中獲得并記錄水沸騰的相關現象與證據,注重科學實

臉,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以自主探究為主。

水沸騰的現象在生活中學生都有經歷,指導水燒開了很

熱,但是很少對這一現象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學生在上一

課的學習中,通過實險觀察、數據收集和分析等形式,探究了

學情分析液態水和固態冰之間的轉換條件。知道冰點是零攝氏度。由于

在前一節中,學習了溫度計的使用,而且沸騰現象是生活中最

常見的現象,這種經歷成為本課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為學習

本節內容莫定了良好基觸。

科學觀念:

1.認識沸騰現象,知道水沸騰時的溫度是100'C。理解水的沸騰

概念和規律,確認水的沸騰是在一定的溫度下進行,水沸騰時

溫度保持不變,但要吸收熱量。

2.知道水、水、水蒸氣雖然狀態不同但是同一種物質。

科學思維:

1.能根據實險數據畫出水的沸騰圖像,建立數據與結論之間的

關系,能根據水沸騰的圖像敘述出水的沸騰的特點。

教學目標2.基尸實驗現象和數據,分析歸納山水的沸騰規律,提高實驗

操作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

科學探究:

1.能在教師指導下,安全規范的完成水的沸騰實驗操作。會記

錄和描述水沸騰的過程和特點。

2.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生活中的沸騰、蒸發等現象。

態度責任:

感受水的沸騰的神奇,進而提升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歸納整

理。學M對水沸騰變化這一現象產生探究的欲望。

認識沸騰現象,知道水沸騰時的溫度是100℃。能根據實臉數據

教學重點畫出水的沸騰圖像,能根據水沸腭的圖像敘述出水的沸騰的特

點。

理解水的沸騰概念和規律,確認水的沸騰是在一定的溫度下進

教學難點

行,水沸騰時溫度保持不變,但要吸收熱量。

12、水的沸騰

板書設計

溫度達到沸點100℃繼續吸熱

問題引領下的主要學習任務、師生活動及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復習:在上節課中,我們巳經學習了水的結冰,并且學習了

如何用溫度計,知道了水結冰的溫度。

【學生活動】回顧上節課內容水結冰和溫度及使用內容。

2.導入:同學們,看看這張圖,你們知道這是在干什么嗎?

3.家中同鍋燒水時,水開了,水有什么變化?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并描述一些關于水的沸騰現象(可能有的

地方不準確)。

【預設】

①可直接觀察到的:水中氣泡變化,沸騰時劇烈的現象。水量

減少,“白汽”燒杯中的水蒸北到空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