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仿真卷(一)語文試題【含答案解析】_第1頁
202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仿真卷(一)語文試題【含答案解析】_第2頁
202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仿真卷(一)語文試題【含答案解析】_第3頁
202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仿真卷(一)語文試題【含答案解析】_第4頁
202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仿真卷(一)語文試題【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標準仿真卷202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仿真卷1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在中國古典園林和中國古代文化中,士人階層的人格精神和審美標準都具有突出的意義,其所以如此,是因為與西方古代社會結構不同,秦漢以后的中國古代社會形態是由一種特殊“秤式平衡”的結構方式支撐的,整個社會就像中國特有的衡器“秤”一樣:它的一端是龐大的秤盤(宗法社會),而另一端是比重極小的秤桿梢(皇權)。要使這極不匹配的兩極實現平衡,唯一的辦法就是在它們之間加上一個秤砣,即士人階層。由于上述具有根本意義的結構性要求,所以中國的士人階層具有兩個基本特質。一是它的內在質量極大,有能力凝聚整個社會形態中各個階層共同的根本利益;換成常用的說法就是“內圣”。二是它對整個社會結構的調節幅度極大;既可以代表宗法社會的整體利益而制衡皇權,反過來也可以代表皇權控制各級宗法社會,就像秤砣可根據體系平衡的需要而在秤桿上大幅度移動一樣;換成常用的說法,這種功能就是“外王”。與士人階層的上述特質相適應的,是它的審美方式也同樣具有對內和對外的兩個顯著特點:一是通過園林、文學、藝術、服飾、飲食等一切文化手段而建構、維系士人階層特有的理想人格和文化傳統;二是士人階層的審美方式和標準對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的各社會階層都有普遍的影響。這里我們只以室內陳設藝術為例來說明問題。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室內陳設是一門綜合性和文化密集型的藝術,所以它對上述特質的表現也就較之其他門類的藝術更為突出和直接。在室內陳設中,士人階層的理想人格和文化傳統是通過書籍、書畫楹聯、文玩古董、盆景、文具、茶具、琴棋具等眾多器物及其相互組合配置的藝術方法而表現出來的。以林黛玉居住的瀟湘館為例。我們知道,大觀園中每處居所的庭園景物、藝術風格,都是與具體居住者的品格氣質、審美風范相互協調映襯的,而曹雪芹對瀟湘館的描寫,也正是為了突出林黛玉穎慧孤高、多愁善感的內心世界。瀟湘館突出的特點,在于庭園內清幽雅潔的景致與室內環境的統一。《紅樓夢》中曾反復描寫瀟湘館園景,如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說:“我心里想著瀟湘館好,愛那幾竿竹子隱著一道曲欄,比別處更覺幽靜。”而這種幽曲的庭園空間和景物風格又進一步延伸到室內,以此表現黛玉委曲深致的心理空間。在中國士人文化中,竹子以其蒼翠挺拔的姿質而成為高潔人格的象征。宋明以后,這種象征意義在文化藝術中的運用更為普遍,例如明代初年著名儒臣方孝儒《友筠軒賦》描寫庭園間的竹景與居室主人的胸襟及文化生活的關系:“惟青青之玉立,俯漪漪之軒構。憩樂矣之幽情,處蔚然之深秀。蒼雪灑乎涼飆,綠蔭蔽乎清晝。……或彈棋而雅歌,或解衣而脫巾,或焚香而啜茗,或聯句而鼎真。”《紅樓夢》繼承了這一審美傳統,沒有過多地鋪陳瀟湘館室內的器物用具,而是除了點明藏書甚豐之外,只是反復強調其室內空間和藝術風格與庭園的溝通協調,甚至寫明這屋連窗紗也是一色翠綠,這顯然是為突出居住者過人的才識和高潔的人格。我們知道,在中國古典園林美學中,對居住者人格理想的表現是比單純的造景技藝更高的審美層次。(摘自王毅《中國古典居室的陳設藝術及其人文精神——從“大觀園”中的居室陳設談起》)材料二:中國古典園林有“崇文”的特點,也講究“雅趣”,即表現知識與高雅的文藝修養,諸如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竹林玄談、曲水流觴等,這樣的審美情趣,只有在園林里才能充分展開與發揮。文氣氤氳的大觀園是小說人物生活及賦詩作畫之地。兒女們在此結社吟詩、彈琴下棋、描鸞刺風、斗草簪花、低吟悄唱,給這些天真爛漫的兒女們抹上了一層詩的色彩,也給她們的性格涂上了一層詩的氣質。這種氣質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表現了人物性格。如林黛玉在平時似乎是個病懨懨、行動惱人、小心眼的林姑娘,可是在大觀園里作詩時,她完全成了另一個林姑娘,不僅寬厚從容、豁達開朗,而且,在贊美湘云的詩寫得好時,“又叫好,又跺足”,神采飛揚。黛玉深受古典文學的熏陶,她擺脫了“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的現實世界,沉醉到詩的境界中,沉醉到藝術創作中,只有在那里,她才可以獲得精神饑渴的滿足;只有沉到精神世界之中,才可以找到光明,她是大觀園中唯一的必須在詩中尋找人生樂趣的女兒。難怪劉姥姥進瀟湘館,見到“窗下案上設著筆硯,又見書架上磊著滿滿的書”,要說:“這必定是那位哥兒的書房了。”(摘編自曹林娣《園林風花雪月——陶鑄人物性格的典型環境》)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國古代的社會結構決定了士人階層的人格精神和審美標準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意義。B.士人階層在調節社會結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平衡宗法社會和皇權之間不可或缺的階層力量。C.瀟湘館的庭園幽深靜謐,能夠表現出黛玉委曲深致的心理空間,同時竹子孤高脫俗的特點也是她自身形象的寫照。D.遠離現實世界的大觀園為紅樓兒女們提供了充分展現自身性格的舞臺,使得人物形象更為豐滿。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士人階層的審美方式蘊含著這一階層特有的理想人格和文化傳統,因此,它對其他社會階層產生了廣泛的影響。B.材料一中寫明代著名儒臣方孝儒《友筠軒賦》中的內容,為宋明以后,在文化藝術中竹子象征高潔人格的運用提供依據。C.作者認為《紅樓夢》為突出林黛玉過人的才識和高潔的人格,反復強調瀟湘館的室內空間和藝術風格與庭園的溝通協調。D.林黛玉在平時與在大觀園作詩時,分別表現出了兩種不同的形象,“不僅寬厚從容、豁達開朗,而且……‘又叫好,又跺足’,神采飛揚”體現了她對詩的熱愛。3.下列選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持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A.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寫“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展現了作者對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向往。B.北宋時期大臣蘇舜欽被罷職閑居蘇州時,有感于滄浪之水“濯纓”“濯足”的意趣,遂購地筑園,于水邊建“滄浪亭”。C.蘇軾在《赤壁賦》中寫“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展現了自然之美,還傳遞了一種寧靜、深遠和敬畏的情感。D.賈寶玉居住的怡紅院草木繁盛,種有俗名為“女兒棠”的西府海棠,符合寶玉同情、體貼女孩子,好簪花弄粉的性格特點。4.兩則材料都以林黛玉為論據,其論證的觀點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5.《紅樓夢》描繪探春所居住的秋爽齋的室內陳設:“這三間屋子并不曾隔斷。當地放著一張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著各種名人法帖,并數十方寶硯,各色筆筒,筆海內插的筆如樹林一般。那一邊設著斗大的一個汝窯花囊,插著滿滿的一囊水晶球兒的白菊。”請結合材料內容,據此分析探春的形象特點。【答案】1.D2.A3.D4.①材料一以林黛玉居住的瀟湘館為例,論證了庭園景物、室內陳設能夠表現士人階層的理想人格和文化傳統。②材料二以林黛玉在大觀園中的活動為例,指出人物在古典園林里更能表現出才華與高雅的文藝修養等。5.①屋子不曾隔斷,十分闊朗,表現出探春辦事練達、胸襟開闊。②空間風格與各種陳設品的風格協調統一,表現出探春志趣高遠。③陳設高雅名貴,配之以雅潔的白菊,表現出探春秀雅溫潤的形象特點。【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D.“遠離現實世界的大觀園”說法錯誤,根據材料二“黛玉深受古典文學的熏陶,她擺脫……現實世界,沉醉到詩的境界中,沉醉到藝術創作中”可知,是黛玉擺脫現實世界,而非大觀園“遠離現實世界”,選項曲解文意。故選D。【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因此,它對其他社會階層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說法錯誤,根據材料一“與士人階層的上述特質相適應的,是它的審美方式也同樣具有對內和對外的兩個顯著特點:一是通過園林、文學、藝術、服飾、飲食等一切文化手段而建構、維系士人階層特有的理想人格和文化傳統;二是士人階層的審美方式和標準對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的各社會階層都有普遍的影響”可知,選項強加因果,“士人階層的審美方式蘊含著這一階層特有的理想人格和文化傳統”“對其他社會階層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是并列關系,是士人階層審美方式的兩個顯著特點,不是因果關系。故選A。【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觀點是:中國古典園林有“崇文”的特點,也講究“雅趣”,即表現知識與高雅的文藝修養,諸如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竹林玄談、曲水流觴等,這樣的審美情趣,只有在園林里才能充分展開與發揮。AC跟中國古典園林無關,無法支持材料二的觀點。B.是講述蘇舜欽建“滄浪亭”的原因,是有感“濯纓”“濯足”的意趣,并沒有體現“這樣的審美情趣,只有在園林里才能充分展開與發揮”的觀點。故選D。【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能力。結合材料一“在室內陳設中,士人階層的理想人格和文化傳統是通過書籍、書畫楹聯、文玩古董、盆景、文具、茶具、琴棋具等眾多器物及其相互組合配置的藝術方法而表現出來的。以林黛玉居住的瀟湘館為例。我們知道,大觀園中每處居所的庭園景物、藝術風格,都是與具體居住者的品格氣質、審美風范相互協調映襯的……沒有過多地鋪陳瀟湘館室內的器物用具,而是除了點明藏書甚豐……這顯然是為突出居住者過人的才識和高潔的人格”可知材料一以林黛玉居住的瀟湘館為例,論證了庭園景物、室內陳設能夠表現士人階層的理想人格和文化傳統。結合材料二“這樣的審美情趣,只有在園林里才能充分展開與發揮。文氣氤氳的大觀園是小說人物生活及賦詩作畫之地……也給她們的性格涂上了一層詩的氣質……如林黛玉……在大觀園里作詩時,她完全成了另一個林姑娘,不僅寬厚從容、豁達開朗,而且……神采飛揚。當大家都在冥思苦想時,她或弄梧桐,或和人說笑,然后‘提筆一揮而就,擲與眾人’,她是那樣的俊邁、瀟灑,一派才子的風采”可知材料二以林黛玉在大觀園中的活動為例,指出人物在古典園林里更能表現出才華與高雅的文藝修養等。【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結合材料一“我們知道,在中國古典園林美學中,對居住者人格理想的表現是比單純的造景技藝更高的審美層次”,“這三間屋子并不曾隔斷”,屋子不曾隔斷,十分闊朗,其實正是為了表現出探春辦事練達、胸襟開闊的性格特點。“當地放著一張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著各種名人法帖……插著滿滿的一囊水晶球兒的白菊”,空間風格與各種陳設品的風格協調統一,結合材料一“大觀園中每處居所的庭園景物、藝術風格,都是與具體居住者的品格氣質、審美風范相互協調映襯的”可知室內陳設的名人法帖、寶硯、筆筒、筆海、筆、汝窯花囊、白菊等都表現出探春醉心書法、志趣高遠。“案上磊著各種名人法帖,并數十方寶硯,各色筆筒,筆海內插的筆如樹林一般。那一邊設著斗大的一個汝窯花囊,插著滿滿的一囊水晶球兒的白菊”,喜愛書法藝術,陳設高雅名貴,配之以雅潔的白菊,結合材料一“在室內陳設中,士人階層的理想人格和文化傳統是通過書籍、書畫楹聯、文玩古董、盆景、文具、茶具、琴棋具等眾多器物及其相互組合配置的藝術方法而表現出來的”,可知表現出探春秀雅溫潤的形象特點。(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女兵鄧友梅周憶嚴和兩個戰士分成三路,向鐵路方向出發,仍然沒有任何女兵的蹤跡。憶嚴正在為難,南邊不遠處傳來了飛機掃射轟炸聲。憶嚴說:“敵機轟炸,想必有我們的部隊,咱們稍微往南再找找不好嗎?”于是向右轉,三個人遠遠地沿著鐵路線向南走。走了一里多地,看到南北小路跑來三個人,兩女一男,全是老百姓。三個人卻是邊走邊打,二班長和王金寶不知該不該為勸架而暴露目標,憶嚴看了一會兒大叫道:“快上去!那兩個女的是我們同志,男的是個人販子。”二班長和戰士立刻沖了出去。人販子一看忽然鉆出來的新四軍,扔開女人就往鐵路那邊跑,嘴里喊著:“這兒有共軍!”王金寶手快,舉起槍連打兩發,人販子倒下了。兩聲槍響,給碉堡上的敵人報了警,機槍、步槍立即密密麻麻地射擊過來。幾個人鉆進青紗帳,急往河邊撤退。走出一段路去,聽到喊大姐,憶嚴這才發現和俞潔一起的是二嫚,不是小高。憶嚴說:“咦,你們倆怎么到一起了?”俞潔說:“我也不知道,剛才人販子把我打倒在地上,她突然從后邊給了那小子一拳,救了我。”二嫚說她追趕憶嚴路過這里,恰好看到一男一女連追帶打,先認出人販子來。等打了人販子,女的爬起來,才看出竟是俞潔。碉堡的射擊剛停,從左后方又打來了幾槍,二班長說:“這不像是碉堡上打的,彈道低得多,怕是有情況。”憶嚴說:“快,趕快撤到河邊上再說。”二班長架著憶嚴,王金寶拉著俞潔,五個人既不還槍,也不回頭,一口氣奔到了河岸。憶嚴問二嫚和俞潔兩人誰會鳧水,兩人都搖頭。憶嚴說:“二班長,你把武器留給我,你們倆一人帶一個,快下河去!”大家問:“你呢?”憶嚴說:“我自有辦法,你們快走。”槍聲越響越密。原來碉堡上的敵人告訴了碉堡外的匪連長,他馬上下了命令,朝河邊追擊過來。這里幾個人還在推讓,俞潔和二嫚都叫憶嚴下河。憶嚴嚴肅地說:“服從命令聽指揮,二班長、俞潔,你們倆是干部,帶頭執行命令。”二班長無可奈何,放下槍支,解下子彈帶,喃喃地說:“分隊長,你這命令不正確,我是個男同志……”“我是叫你把女同志帶過河去!這個任務只有你和王金寶能完成,不懂嗎?”憶嚴從背上摘下提琴,交給俞潔說:“你帶去用吧。我還沒來得及問,小高到底怎樣了?”俞潔說:“為了掩護我,她晚走了一步,不知脫險沒有。”憶嚴說:“你報告團長,我任務完成得很不好,請組織批評吧!”俞潔、二嫚噙著激動的眼淚,離開了憶嚴。憶嚴把手榴彈蓋揭開,把沖鋒槍架好,視線牢牢地注視在越來越近的敵群上。四個人走到水邊,俞潔遲疑了一下,把提琴掛到了二嫚脖子上,喊道:“你們快走!”不等回答,扭頭朝憶嚴跑了去。王金寶一時還沒明白怎么回事,二班長抓住他的槍說道:“王金寶,把槍交給我。我命令你立刻把這個女同志送過河去,并且替我請求處分……”王金寶正要爭辯,二班長用力一推,把他推向二嫚的身邊,王金寶只好拉著二嫚走向河心。敵人吶喊著沖鋒了。憶嚴打了一排槍,撂倒兩個敵人,并沒擋住攻勢。敵人叫著:“抓活的呀!”“跑不了啦!”直朝憶嚴撲來。眼看相距不到十來米了,憶嚴扔出一顆手榴彈,同時,從她的一左一右也都投出一顆手榴彈,三聲爆炸,敵人退下去了。噠噠的沖鋒槍聲,在憶嚴的左側響起來,憶嚴這才看到二班長和俞潔,一左一右趴在她的身旁。敵人的一次沖鋒壓下去了。憶嚴把二班長叫到跟前說:“你以為我們三個人能把這些敵人消滅嗎?”二班長說:“我哪能扔下你,一個男同志……”“你首先是個戰士!連長命令你聽我指揮!”憶嚴急道,“我叫你帶著她走!”二班長咬了咬牙,無可奈何地招呼俞潔說:“服從命令聽指揮,咱們走吧。”敵人又進攻了。憶嚴再次用手榴彈把他們打回去。在投最后一顆手榴彈時,她的胸口中了一彈。她回頭看看,見二班長已拖著俞潔游到了河中心,就從堤上退下來,用盡全身力氣,向河水中爬。敵人組織了第三次沖鋒,可是匪連長剛喊出一個“沖”字,就被背后射來的槍彈擊倒。一隊解放軍戰士吶喊著,端著刺刀,成散兵線從敵人的側翼沖了上來。原來,孫震路上遇到了走散的小高,立即決定全隊向西追趕。孫震領著人沖上河岸,卻不見了憶嚴。正在著急,忽聽小高在水邊上喊:“孫連長,快來!”這才看見憶嚴已倒在河邊,半個身子泡在水中。他和戰士們一起都奔了過去。憶嚴神志清醒,神態從容,只是面色蠟黃,氣息微弱。孫震把憶嚴背在身上,雷鳴似的喊道:“渡河!”走到河中心,他聽到憶嚴喉頭輕微地響了一聲,伸在他胸前的手,一下就松軟地垂了下來。他停下腳,往上掂了掂憶嚴,叫道:“小周!小周!”回答他的只有河水的咆哮,河風的嘆息。大滴大滴的淚珠,順著孫震面頰流下來,掛在毛茸茸的胡子上。他咬緊牙,頭也不回,邁開大步繼續向河西岸走去。河西岸上出現了騎兵,俞潔和二嫚也隨著騎兵登上了河岸,朝小高,朝孫震和他背上的憶嚴高喊:“快走啊,首長派部隊接咱們來了——”“周憶嚴同志!”"孫震帶著淚直喊道,“你看看,你們追上部隊了”她們終于追上了部隊。(節選自鄧友梅《追趕隊伍的女兵們》)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周憶嚴對盲目行動可能遇到的危險感到為難,通過轟炸聲判斷出附近有自己的部隊后,便不再為難。B.從二班長、王金寶兩人與周憶嚴看到有人打架的不同態度來看,兩人與俞潔、二嫚之前可能并不相識。C.在往河邊撤退時,二班長架著周憶嚴、王金寶拉著俞潔,從中可以斷定周憶嚴和俞潔兩人身上都有傷。D.敵人三次沖鋒一次比一次猛烈,“打了一排槍,撂倒兩個敵人,并沒擋住攻勢”等描寫體現了敵人兇殘。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工團的提琴在文中共出現了兩次,分別是周憶嚴把它交給俞潔和俞潔把它交給二嫚,都表現了交出者對危險的無懼和對戰友的關愛。B.在描寫敵人的第三次沖鋒時,小說有意轉換了敘事角度,從敵人的角度切換到解放軍的角度,增強了描寫的鏡頭感、場景感和立體感。C.孫震的出場在不合理中彰顯了一定的戲劇性,但其帶來的欣喜卻非常短暫,小說接著就“安排”了周憶嚴的犧牲,給人以強烈的沖擊力。D.末段看似只是對結局作了客觀陳述,但簡潔的語言中蘊藏著豐富的情緒,言有盡而意無窮,足以讓讀者久久沉浸在人物復雜的心理中。8.文中畫橫線句子使用了“咆哮”“嘆息”兩個詞,請簡析其作用。9.悲劇的審美效果,往往是通過沖突和毀滅激發人的高尚情感,引發人的深度思考。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答案】6.B7.C8.①“咆哮”“嘆息”使用了擬人手法,賦予河水、河風以人的情感,有力烘托了悲劇氣氛。②“咆哮”寫出了革命者對反動派的憤怒之情,“嘆息”表現了戰友對周憶嚴犧牲的無限悲痛。9.①本文描寫了革命者與反動派之間的沖突,正是這一沖突造成了周憶嚴生命的毀滅。②周憶嚴的悲劇,讓人無限悲痛,激發了讀者對英雄的崇敬之情。③這啟示人們既要學習前輩精神,也要珍惜當下美好生活。【解析】【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能力。A.“對盲目行動可能遇到的危險感到為難”錯,周憶嚴“為難”的是找不到掉隊的女兵;C.“周憶嚴和俞潔兩人身上都有傷”錯,周憶嚴和俞潔兩人身上未必有傷,也可能是男性對女性的一種主動照顧;D.“三次沖鋒一次比一次猛烈”于文無據。原文“敵人又進攻了。憶嚴再次用手榴彈把他們打回去”“敵人組織了第三次沖鋒,可是匪連長剛喊出一個‘沖’字,就被背后射來的槍彈擊倒”,可見并沒有說三次沖鋒一次比一次猛烈。故選B。【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的能力。C.“不合理”錯。文中有交代“孫震路上遇到了走散的小高,立即決定全隊向西追趕”,這里使用了“巧合”,雖然使情節出現短暫陡轉,但完全合理。故選C。【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前文的情節是孫震趕來解救被敵人追擊圍困的女兵和戰士,孫震叫道:“小周!小周!”而此時女兵周憶嚴已經犧牲了。“回答他的只有河水的咆哮,河風的嘆息”這是對河水、河風的環境描寫,“咆哮”“嘆息”運用擬人修辭,把河水、河風人格化,用“咆哮”“嘆息”渲染戰士犧牲的悲傷氣氛。同時,“咆哮”“嘆息”蘊含著人的情感,借助河水的“咆哮”表達革命者對反動派的憤怒之情,借助河風的“嘆息”表現了戰友對周憶嚴犧牲的無限悲痛。【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首先從文本中找出悲劇中蘊含的高尚情感,再結合現實分析其意義。①本文描寫了革命者與反動派之間的沖突,周憶嚴和兩個戰士分成三路沿著鐵路線尋找失蹤的女兵,而碉堡上的敵人用機槍、步槍掃射,為了阻止他們,敵人組織了三次進攻,在戰斗中周憶嚴犧牲,正是這一沖突造成了周憶嚴生命的毀滅。②周憶嚴自己留下來阻擊敵人,讓其他人先撤到河邊,她是一位女兵,在面對敵人的攻擊時毫不畏懼,周憶嚴的悲劇,讓人無限悲痛,給人以強烈的沖擊力,激發了讀者對英雄的崇敬之情。③周憶嚴身上有一種戰爭年代不怕犧牲、關愛戰友、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這啟示人們既要學習前輩精神,也要珍惜當下美好生活。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吳人入楚,昭王出奔,濟于成臼,見藍尹亹載其孥。曰:“載予。”對曰:“自先王莫墜其國,當君而亡之,君之過也。”遂去王。王歸,又求見,王欲執之,子西曰:“請聽其辭,夫其有故。”王使謂之曰:“成臼之役,而棄不穀,今而敢來,何也?”對曰:“昔瓦①唯長舊怨,以敗于柏舉,故君及此。今又效之,無乃不可乎?臣避于成臼,以儆君也,庶悛而更乎?今之敢見,觀君之德也,曰:庶憶懼而鑒前惡乎君若不鑒而長之君實有國而不愛臣何有于死?”子西曰:“使復其位,以無忘前敗。”王乃見之。昭王奔鄖,鄖公之弟懷將弒王,鄖公辛止之。懷曰:“平王②殺吾父,在國則君,在外則仇也。見仇弗殺,非人也。”鄖公曰:“夫事君者,茍君之,尊卑一也。下虐上為弒,上虐下為討,而況君乎!君而討臣,何仇之為?若皆仇君,則何上下之有乎?”懷弗聽,曰:“吾思父,不能顧矣。”鄖公以王奔隨。王歸而賞及鄖、懷,子西諫曰:“君有二臣,或可賞也,或可戮也。君王均之,群臣懼矣。”王曰:“夫子旗③之二子耶?吾知之矣。或禮于君,或禮于父,均之,不亦可乎!”(節選自《國語·楚語》)材料二:楚昭王遭吳闔閭之禍,國滅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返矣,何患無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賢也。”相與從之,或奔走赴秦,號哭請救,竟以復國。楚昭王之季年,有云如眾赤鳥,夾日以飛三日。周太史曰:“其當王身乎?若禜④之,可移于令尹、司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諸股肱,何益?不穀不有大過,天其夭諸?有罪受罰,又焉移之。”遂弗禜。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也宜哉。”(節選自洪邁《容齋隨筆》)【注】①瓦:即囊瓦。公元前510年,唐成公和蔡昭侯來朝見楚王。囊瓦得知他們有寶馬、玉佩,便向他們索要,兩位侯爵都不肯給,于是囊瓦向昭王進言導致兩位侯爵被囚三年,向囊瓦交出寶物后才脫身。后蔡昭侯請求吳王闔閭幫助,釀成公元前506年的柏舉之戰。②平王:楚昭王的父親。③子旗:斗成然的字,為鄖公及其弟斗懷的父親。④禜(yíng):古代一種對于水災和旱災的祭祀。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庶憶懼A而鑒前惡乎B君若不鑒C而長之D君實E有國F而不愛G臣H何有于死?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以敗于柏舉”與“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中的“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B.儆,在文中的意思是告誡,與成語“懲一儆百”“以儆效尤”中的“儆”字意思相同。C.一,文中指統一,與《蘭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為虛誕”的“一”字意思不同。D.患,文中指擔心、憂慮,與《魚我所欲也》中“故患有所不辟也”的“患”字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藍尹亹之前拒載楚昭王渡河,后來又在昭王回國后冒死謁見,他這樣做是為了勸諫昭王吸取教訓,不要重蹈囊瓦助長過去的怨恨而被打敗的覆轍。B.子西沉著冷靜,在楚昭王想逮捕前來求見的藍尹亹時,他勸說昭王不要因為過去的事情而意氣用事,并在弄清原委后又建議讓藍尹亹官復原職。C.鄖公兄弟所持的忠孝觀不同。鄖公主張以“忠君”為要,認為不能以下犯上;而其弟斗懷則把“孝親”擺在首位,認為不報父仇枉為人子。D.楚昭王曾被吳王闔閭打得狼狽出逃,楚國也慘遭滅國,但昭王深得民心,百姓認為他很賢明,跟隨他到秦國去尋求幫助,最終昭王得以復國。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下虐上為弒,上虐下為討,而況君乎!君而討臣,何仇之為?(2)除腹心之疾,而置諸股肱,何益?不穀不有大過,天其夭諸?14.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分析楚昭王“知大道”體現在哪些方面。【答案】10.BDG11A12.D13.(1)下位者殘害上位者稱作弒殺,上位者殘害下位者稱作討伐,更何況是君主呢!君主討伐臣子,怎么能算仇恨呢?(2)(為了)消除腹中和心里的疾病,而把它放到大腿和胳膊上,有什么好處呢?如果我沒有大的過錯,上天為什么要摧折我呢?14.①寬仁對待臣子,不與冒犯過自己的藍尹亹計較。②對因孝親而無禮于自己的鄖公之弟給予賞賜。③勇于擔當,不將自己應承擔的罪罰推卸給令尹、司馬。【解析】【導語】這篇文言文通過兩則材料展現了楚昭王在不同情境下的智慧與品德。材料一中,昭王面對藍尹亹的勸諫和鄖公兄弟的忠孝沖突,表現出寬容與理性,體現了他的明辨是非和寬厚待人之道。材料二中,昭王在國難時得到百姓的擁護,面對天象的警示,他堅持不將災禍轉移給臣子,表現出對責任的擔當和對天命的坦然接受。【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或許您會有所戒懼而借鑒以往的錯誤吧?如果君王不借鑒過去的錯誤卻重蹈覆轍,您確實擁有國家卻不懂得愛護臣下,我又何必怕死呢?“庶憶懼而鑒前惡乎”中,“憶懼”和“鑒前惡”是兩個動作,“而”連接這兩個動作,表示一種順承關系,中間不能斷開,“乎”是句末語氣詞,句子完整,在B處斷開;“君若不鑒而長之”,“君”是主語,“不鑒”“長之”是謂語,“而”表轉折,意思完整,在其后D處斷開;“君實有國而不愛”中“君”是主語,“有國”“不愛”是謂語,“而”表轉折,語意完整;后面“臣”是下句的主語,其前停頓,所以應在G處斷開。故選BDG。【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錯誤。介詞,因為/連詞,相當于“而”,表修飾。句意:因為柏舉之戰中失敗。/樹木欣欣向榮,泉水緩緩流動。B.正確。都是“告誡”的意思。句意:是用來告誡君王的。/懲處一人,借以告誡眾人覺悟而不犯錯。/對某一壞人所做的壞事處以重刑,來告誡其他想要仿效做壞事的人。C.正確。統一/把……看作一樣。句意:無論尊卑都是統一的。/本來知道把生死看作一樣的說法是不真實的。D.正確。擔心、憂慮/禍患。句意:何必擔心沒有國君呢。/因此有的災禍我也不躲避。故選A。【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跟隨他到秦國去尋求幫助”錯誤,原文是“或奔走赴秦,號哭請救”,并不是百姓都跟隨他到秦國,而是有人奔走赴秦求救。故選D。【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虐”,殘害;“討”,討伐;“何仇之為”,賓語前置,“何為仇”。(2)“諸”,兼詞,之于;“股肱”,大腿和胳膊;“不穀”,君主自稱,譯為“我”;“夭”,摧折。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楚昭王面對曾經拒絕載自己渡河的藍尹亹,在聽了他的解釋后,沒有計較前嫌,“乃見之”,還接見了他,體現了他的寬仁。②根據“鄖公之弟懷將弒王”“王歸而賞及鄖、懷”“或禮于君,或禮于父,均之,不亦可乎”可知,對于鄖公之弟斗懷因孝親而無禮于自己的行為,楚昭王認為他是出于對父親的感情,和鄖公一樣給予賞賜,沒有只從自己的角度去衡量,體現了他對不同觀念的理解和包容。③根據“周太史曰:‘其當王身乎?若禜之,可移于令尹、司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諸股肱,何益?不穀不有大過,天其夭諸?有罪受罰,又焉移之。’遂弗禜”可知,當周太史說可以把災禍轉移給令尹、司馬時,楚昭王認為不能把腹心之疾轉移到股肱上,不能把自己的罪罰推卸給他人,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體現了他的擔當。參考譯文:材料一:吳國人攻入楚國,楚昭王出逃,在成臼渡河時,見到藍尹亹正載著自己的妻子兒女。楚昭王說:“載上我。”藍尹亹回答說:“自從先王以來,就沒有丟掉過國家,到您當國君卻讓國家滅亡,這是您的過錯啊。”于是就離開了楚昭王。楚昭王回國后,藍尹亹又請求拜見,楚昭王想逮捕他。子西說:“請讓他把話說完,他這樣做是有緣故的。”楚昭王派人對藍尹亹說:“在成臼那次遭遇時,你拋下我不管,如今竟敢再來,為什么呢?”藍尹亹回答說:“從前囊瓦只因為長期的私怨,才在柏舉之戰中失敗,所以君王才落到這種地步。如今您又要效法他(的行為),恐怕不可以吧?我在成臼躲避,是用來告誡君王的,希望您能悔改并有所改變啊。如今我敢來拜見,是想觀察君王的品德,心想:或許您會有所戒懼而借鑒以往的錯誤吧?如果君王不借鑒過去的錯誤卻重蹈覆轍,您確實擁有國家卻不懂得愛護臣下,我又何必怕死呢?”子西說:“讓他恢復原來的職位,以便不忘記以前的失敗教訓。”楚昭王于是接見了藍尹亹。楚昭王逃到鄖地,鄖公的弟弟懷打算殺死楚昭王,鄖公斗辛阻止了他。懷說:“楚平王殺死了我的父親,他在國內是國君,在國外就是我的仇人。見到仇人不殺,就不是人。”鄖公說:“侍奉國君的人,只要把他當作國君,就無論尊卑都是統一的。下位者殘害上位者稱作弒殺,上位者殘害下位者稱作討伐,更何況是君主呢!君主討伐臣子,怎么能算仇恨呢?如果大家都去仇恨君王,那么還有什么上下的等級呢?”懷不聽從,說:“我想念父親,不能顧及其他了。”鄖公便帶著楚昭王逃到了隨國。楚昭王回國后賞賜時涉及到鄖公和懷,子西進諫說:“君王有兩位臣子,一位或許該獎賞,一位或許該殺戮。君王對他們同等對待,群臣都會感到害怕的。”楚昭王說:“你說的是子旗的兩個兒子吧?我知道這件事了。一個對國君有禮,一個對父親盡孝,同等對待他們,不也是可以的嗎!”材料二:楚昭王遭受吳王闔閭帶來的災禍,國家滅亡而出逃,楚國的父老們送別他。楚昭王說:“父老們請回去吧,何必擔心沒有國君呢。”父老們說:“哪里還能有像您這樣賢明的國君啊。”于是一起跟隨他。有的人跑到秦國,痛哭著請求秦國救援,最終楚國得以復國。楚昭王在位的末年,有像一群紅色的鳥一樣的云彩,夾著太陽飛了三天。周朝的太史說:“這恐怕要應在大王您身上吧?如果舉行禜祭,就可以把災禍轉移到令尹、司馬身上。”楚昭王說:“(為了)消除腹中和心里的疾病,而把它放到大腿和胳膊上,有什么好處呢?如果我沒有大的過錯,上天為什么要摧折我呢?如果犯了罪,就應該接受懲罰。”于是就沒有舉行禜祭。孔子說:“楚昭王懂得治國的大道啊,他不失去國家是應該的啊。”(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臨江仙·離懷王觀別岸相逢何草草,扁舟兩岸垂楊。繡屏珠箔①綺香囊。酒深歌拍緩,愁入翠眉長。燕子歸來人去也,此時無奈昏黃。桃花應是我心腸。不禁微雨,流淚濕紅妝。[注]①珠箔:珠簾。15.對這首詞內容和情感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詞人連用“扁舟”“垂楊”“別岸草”等具有典型意義的離別意象,烘托出離別時的凄涼之感。B.“繡屏”一句富有畫面感,仿佛眼前有位美麗的女子正在繡花屏風和珠簾之間,美人身上散發出香囊的香氣。C.“燕子”兩句寫離巢的燕子又飛了回來,人卻要走了,表達時光流逝、不忍別離的無奈之情。D.桃花常被視為愛情和婚姻象征,其粉色花瓣象征著愛情的甜蜜和浪漫,詞中“桃花”一句也是借此表達男女之間的心意。16.“酒深歌拍緩,愁入翠眉長”與李清照《聲聲慢》中“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在愁情的表達上有相同之處,但又有所不同,請簡要分析。【答案】15.A16.共同點:都借酒消愁,以“酒”這個意象來表達愁緒。不同點:①王詞直抒胸臆,寫酒讓人深深沉醉,隨著歌曲緩緩打著節拍,表面上看似消解了愁緒,但離別的憂愁卻寫在了美人的眉間,直接點明“愁”字,并以一個“長”字加深離愁別緒的綿長不斷。②李詞含蓄委婉,以酒“淡”襯愁濃,用反問句式強調內心的愁情。【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A.“別岸草”不是離別意象,“草草”不是名詞,是形容詞,是匆忙的意思,“別岸相逢何草草”指在離別的岸邊倉促相逢。故選A。【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王詞“酒深歌拍緩,愁入翠眉長”意思是,酒讓人深深沉醉,隨著歌曲緩緩打著節拍,(離別的)憂愁卻寫在美人的眉間。詞人借助“酒”這個具有典型意義的離別意象,烘托出離別時的凄涼之感。“愁”字直抒胸臆,以“長”字加深離愁別緒的綿長不斷。李詞“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飲三杯兩盞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時來的冷風吹的緊急。靖康之變后,李清照經歷了國破,家亡,夫死,傷于人事。此詞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凄涼的景況。“酒”本為消愁、遣愁之物,自己愁緒深重,本就難以借酒排遣,而著以“淡酒”更是難掩愁情,以酒“淡”襯愁濃,用語更加委婉含蓄。可見,兩首詞均以“酒”這一相同的意象來表達愁情,不同的是抒情方式上王詞更直接,李詞更委婉。(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師在課堂上引用《離騷》中的“______,______”二句,強調一個人既要有美好的內在品質,又要有優秀的才能。(2)一個人的后天努力尤為重要,哪怕是資質平庸,只要不停努力也能成功,正如《勸學》中所說的那樣:“______,______。”(3)古代作家在描述情感時,常常運用比喻手法,使抽象的情感變得具體形象,比如詩句“______,______”。【答案】①.紛吾既有此內美兮②.又重之以修能③.駑馬十駕④.功在不舍⑤.世味年來薄似紗⑥.誰令騎馬客京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柔情似水,佳期如夢)【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如下字的書寫:“兮”“駑”“薄”。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生產日期藏這么嚴實,是怕被人找到嗎?”不少人在選購食品時常遇到這樣的困擾:(甲),卻好像在“捉迷藏”——從標簽上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搜尋“線索”,見封口處、見包裝袋、見瓶身……好不容易找到生產日期字樣,卻又因印刷不清晰、字太小,或混雜了其他意義不明的數字和字母等頻頻“踏坑”“踩雷”。①標簽雖小,卻有助于守好食品安全底線。②通過在食品標簽上標注生產日期、保質期等內容,③是企業向消費者傳遞食品信息的重要方式,④這些信息承載著保障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⑤對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現實生活中各類食品包裝五花八門,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標注位置也不統一。優化食品標簽標識,讓生產日期、保質期等信息易找到、看得清,有助于營造更放心的食品消費環境,引領行業健康發展。用好食品標簽,(乙)。今天,人們已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然而食品標簽常暗藏玄機,如全麥面包無全麥粉、0蔗糖飲料并非無糖等現象A。近日,上海在一些超市試點用“紅橙綠”三色標識給飲料分級,指導市民看懂營養成分表。有消費者表示,看了這個標簽,會稍微克制糖分的攝入。規范的食品標簽,可以幫助消費者養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消費者“用腳投票”,反過來又能倒逼食品企業優化供給。用好標簽還有助于展示企業競爭力。一些食品企業順應趨勢推出食品數字標簽。和傳統標簽相比,數字標簽可承載的內容更多,消費者可以通過頁面放大、語音識讀、視頻講解等功能,便捷地獲取食品相關信息。食品企業想在市場競爭中B,不妨少一點套路,多一點真誠。18.劉勰《文心雕龍》中說“事以明核為美,不以深隱為奇”。“明核”即“明白、明確”。新聞,就是一種以“明核為美”的文體,但若語言生硬、表達刻板,又容易讓讀者敬而遠之。本文第一段兼具敘事上的“明核”之美與表達上的生動之美,試分析。19.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0.文中第二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寫出正確的句子,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1.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22.文中畫波浪線的“用腳投票”,有人說不合邏輯,有人說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簡要說明理由。【答案】18.①明核:問句開頭,明確地直切主題“生產日期”問題,引發讀者思考,奪人眼球。②生動:運用比喻(暗喻)。“捉迷藏”“線索”“踏坑”“踩雷”等詞語形象地寫出了標簽中重要信息的隱秘性以及信息不明帶來的危害性,列舉豐富,“……見封口處、見包裝袋、見瓶身……好不容易找到生產日期字樣,卻又因印刷不清晰、字太小……”使表意更加形象,增強可讀性。19.A屢見不鮮(層出不窮、數見不鮮)B脫穎而出(克敵制勝、獨占鰲頭)20.第一處:②在食品標簽上標注生產日期、保質期等內容(或者“③企業向消費者傳遞食品信息”)第二處:④這些信息承載著保障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的重要功能(或者“保障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21.甲:想確認食品包裝上的生產日期乙:也有助于提升營養健康高線(或者“也有助于促進消費者飲食健康”)22.可以使用。①“用腳投票”看似不合常理,實則暗指對某事的失望或抵觸,從而選擇離開或者放棄。②借指消費者對食品標簽不滿,從而放棄該產品或轉向其他品牌。既幽默風趣、又生動形象。不合邏輯。①“用腳投票”不符合生活邏輯,投票是一種表態方式,用腳不符合生活事實。②表述不得體,對食品的喜好,多用口、手作出選擇。【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①明核,即“明白、明確”。文章開頭“生產日期藏這么嚴實,是怕被人找到嗎?”,以問句開頭,開門見山,明確地直切主題“生產日期藏得嚴實”問題;且使用“是怕被人找到嗎”疑問的形式,引發讀者思考相關問題,奪人眼球。②生動,即語言具有活力、能感染人。運用比喻(暗喻)的手法。以“捉迷藏”“線索”比喻生產日期藏得嚴實,以“踏坑”“踩雷”比喻信息不明帶來的危害性,化抽象為具體,生動形象。具體的列舉,用“見封口處、見包裝袋、見瓶身……”列舉各類關于生產日期藏得嚴實的問題,用“印刷不清晰、字太小,或混雜了……”列舉了各類關于生產日期信息不明的問題,將問題具體呈現,增強可讀性和說服力。【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A處,語境指前面指出的“全麥面包無全麥粉、0蔗糖飲料并非無糖”各種現象經常出現,可填“屢見不鮮”,或“層出不窮”,或“數見不鮮”。屢見不鮮:常常見到,并不新奇。層出不窮:形容接連出現,沒有止盡。數見不鮮:指常常見到,并不新奇。B處,上文記敘了一些食品企業順應趨勢推出食品數字標簽的做法,給人以非常好的消費體驗,本空語境形容食品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如果“少一點套路,多一點真誠”,就會與眾不同,就會超過其它競爭者,順利勝出,可填“脫穎而出”,或“克敵制勝”,或“獨占鰲頭”。脫穎而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機會,即本領全部顯現出來。克敵制勝:制服敵人,取得勝利。獨占鰲頭: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2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處:第②句濫用介詞導致第③句主語殘缺,去掉第②句的“通過”,或者去掉第③句的“是”。第二處:第④句“承載著保障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句式雜糅,可改為“承載著保障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的重要功能”或者“保障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2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甲:此處為總起句,結合上文“生產日期藏這么嚴實”,后文“好不容易找到生產日期字樣”可知,本空的內容應為生產日期不容易找到,故填“想確認食品包裝上的生產日期”。乙:此處和上一段首句“有助于守好食品安全底線”為對照句,句式應為“也有助于……”,談用好食品標簽的積極意義。結合后文“吃得好”“吃得健康”可知,本空的內容為“食品標簽”與消費者的“健康”有關,故填“也有助于提升營養健康高線”,或者“也有助于促進消費者飲食健康”。【2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段內容、分析詞語語境義的能力。可以使用。①從“用腳投票”的意義進行分析,比喻對某事的失望或排斥,進而決定離開或是放棄。語境是表達消費者對“食品標簽”一種失望態度,符合語境;②從效果上分析,“用腳投票”將消費者表達對食品標簽的失望和不滿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更能表達出消費者的拒絕排斥態度,顯得風趣幽默。不合邏輯。從內容上,①“用腳投票”從構詞看不符合生活邏輯,投票是一種表態方式,我們一般用手投票,用腳不符合生活邏輯和事實;從效果上,②表述不得體,本文的語境關涉對象是食品,對食品的喜好,人們往往用口品嘗,用手去拿,用腳不僅顯得不禮貌,也顯得不文明、不文雅。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世界上有很多錯綜復雜的問題,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局限。因此,在解決問題時,我們常常信任他人而懷疑自己。那么,該如何平衡對他人的信任與對自己的懷疑,從而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請據此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要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信任與懷疑:明智決策的雙翼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明智的決策如同航海家在洶涌的大海上穩穩駕駛船只,既需要借助信任之風,也不可或缺懷疑之舵。信任與懷疑,恰似明智決策的雙翼,缺一不可。信任,是我們航行中的順風。它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是我們在決策過程中的重要參照。當我們面對陌生的領域或復雜的問題時,信任專家的建議、同伴的判斷,就如同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盞明燈,為我們指明方向。古人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通過信任,汲取他人的智慧,從而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錯誤和挫折。然而,過度的信任也可能導致我們陷入盲從的境地。沒有獨立的思考和判斷,我們可能會迷失在他人的意見中,失去了自己的方向。此時,懷疑之舵就顯得尤為重要。懷疑,是我們航行中的穩定器。它讓我們在信任的同時,保持一份審慎和警惕。正如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懷疑讓我們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不盲從,不隨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