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縣中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聯考歷史試卷(B卷)(含答案)_第1頁
安徽省縣中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聯考歷史試卷(B卷)(含答案)_第2頁
安徽省縣中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聯考歷史試卷(B卷)(含答案)_第3頁
安徽省縣中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聯考歷史試卷(B卷)(含答案)_第4頁
安徽省縣中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聯考歷史試卷(B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3月聯考歷史B卷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本本命題范圍:《中外歷史綱奏》(上)+(下)第一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西周中后期的青銅器銘文中開始出現以田易物的零星信息。如衛(wèi)盉銘文記載:矩伯重獲貴族身份后,為了參加周天子在豐都舉行的朝會諸侯的典禮,用十三田(每田約百畝)向從事工商業(yè)的貴族裘衛(wèi)換取一件玉障,兩件赤色玉琥,兩件鹿皮披肩和一件雜色蔽膝,這反映出當時A.私營工商業(yè)的繁榮發(fā)展B.宗法禮樂制名存實亡C.土地私有化趨勢的出現D.中央與地方關系松散2.下面為北宋東京城示意圖。這可用于說明北宋A.東京城市職能完成轉型B.社會營商環(huán)境較為寬松C.市民社會生活較為富足D.社會經濟結構發(fā)生劇變3.《明史·烈女傳》記載:胡氏27歲時丈夫去世便開始守節(jié),不與男人打交道,直至51歲生病去世;陳氏剛出嫁不久丈夫就去世,她在家守寡30余年未出家門一步,臨死時還要求死后不要用男人來抬棺,這些現象A.反映出女性社會地位得到提高B.有效提高了社會的道德水平C.佐證了封建綱常對女性的壓迫D.迎合了市民階層的價值追求4.1900年,當慈禧向八國聯軍“宣戰(zhàn)”,兩江、湖廣、兩廣等地總督在上海與各國駐上海領事制定條約,規(guī)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雖然該條約最后沒有簽字,但“互保”范圍逐漸從江蘇、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擴大到浙江、廣西?!睎|、山東等省。這一事件A.加速了中央集權體制崩壞B.標志中外反動勢力走向聯合C.反映出地方勢力開始崛起D.體現了清政府外交的靈活性5.下面為1928-1936年中國進口商品的占比情況(單位:%)。由此可推知,當時A.民族工業(yè)以重工業(yè)為主體B.國民經濟結構得到一定優(yōu)化C.經濟建設圍繞抗戰(zhàn)而開展D.列強對華經濟侵略重心轉變6.1950年,我國發(fā)行“人民勝利折實公債”,公債以實物為計價單位,每“分”的價值按上海,天津等六大城市的大米、面粉、布匹和煤炭的平均批發(fā)價計算,且每10天由中國人民銀行調整一次,這一計價方式的設計A.適應了國民經濟恢復的需要B.為土地改革提供物質保障C.解決了面臨的通貨膨脹難題D.初衷是推動人民幣的流通7.1950年,《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稐l約》規(guī)定,當締約國任何一方遭受侵略時,另一方應立即給予軍事支援。這使得新中國在朝鮮戰(zhàn)爭期間獲得了蘇聯支援的可裝備60個師的現代化武器,成功抵御了美國第七艦隊介入臺灣海峽的壓力。由此可知A.朝鮮戰(zhàn)局的扭轉根源于蘇聯軍事支持B.“一邊倒”外交方針利于鞏國國家安全C.新中國外交政策蘊含求同存異的理念D.中蘇外交彰顯了意識形態(tài)優(yōu)先的原則8、下圖是創(chuàng)作于1956年的宣傳畫,該畫作者意在A.展示“三線建設”的工業(yè)成就B.傳達社會主義建設的美好愿景C.強調婦女是農村建設主力軍D.宣傳農業(yè)集體化經營的優(yōu)越性。9.寧夏于1979年10月選擇銀川橡膠廠、西北軸承廠等8家大中型企業(yè)進行試點擴權。擴權內容包含:允許企業(yè)自銷超計劃產品,如這一年橡膠廠輪胎的自銷比例達30%、自主采購部分原材料,按利潤留成設立職工獎勵基金等。這一舉措A.開啟了經濟體制改革的道路B.意在建立健全現代企業(yè)制度C.推動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確立D.為國企發(fā)展引入了市場機制10.2004年,內地與港澳啟動“姊妹學?!庇媱潱鲞M青年交流,同時港澳著名高校與內地科研機構共建實驗室,并參與國家級科研項目;2009年,中央政府批準澳門大學在珠海橫琴島建設新校區(qū),并授權澳門特區(qū)實施法律管轄。這A.標志著祖國統(tǒng)一邁出了重要一步B.彰顯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制度優(yōu)勢C.說明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D.是“一國兩制”下教育領域的重大成果11.下表是新中國“小康社會”概念的發(fā)展概況。這一概念的發(fā)展反映出我國第一階段:1979-2000年在“三步走”戰(zhàn)略中將“達到小康水平”作為第二步目標,核心是解決溫飽問題,實現“總體小康”第二階段:2000~2012年中共中央提出要建設并建成惠集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強調覆蓋全體人民、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基和城鄉(xiāng)一體化,是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fā)展的“小康社會”第三階段:2012(中共十八大)-2002年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推進全面小康,強調覆蓋領域、人口、區(qū)域的“全面性”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方面協(xié)調發(fā)展A.社會生產資料以按需分配為主要方式B.現代化建設堅持從國情出發(fā)C.扶貧工作主要圍繞經濟體制改革展開D.人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變革12.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通過取消農業(yè)與非農戶口區(qū)分,放寬城市落戶限制等改革,超過1億農業(yè)轉移人口落戶城鎮(zhèn);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縣域醫(yī)療共同體建設,使農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權保障、異地就醫(yī)結算難等長期難題得到緩解。這些舉措A.體現出人民共享發(fā)展成果的理念B.說明市場經濟體制的建成C.有效提升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水平D.實現了社會保障的全覆蓋13.有學者指出,石器時代,當生態(tài)承載力達到某一臨界值后,食物采集者只有向食物生產者進行轉變,通過種植和馴養(yǎng)才能增加食物的供給總量,這一轉變推動了“農業(yè)革命”的出現。該學者意在強調“農業(yè)革命”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環(huán)境的惡化B.勞動效率的低下C.領地范圍的狹小D.人口增長的壓力14.古代印度早期佛教僧團內部以受戒時間長短的修行資歷為序,而非出身地位;佛教經典認為,“若僅憑出身便可純潔,則狗與蛇亦能成圣者?”由此可推知,早期佛教A.宣揚“忍耐順從”B.沿襲婆羅門教教義C.沖擊了種姓制度D.適應了統(tǒng)治者需要15.公元前4世紀末至前3世紀早期,受到從亞洲歸來的馬其頓士兵描述的影響,希臘學者迪西亞庫繪制了基于實測數據的世界地圖,認為亞洲面積大于歐洲,挑戰(zhàn)了荷馬時代的傳統(tǒng)觀念,這主要得益于A.絲綢之路的開通B.亞歷山大的遠征C.羅馬帝國的擴張D.希臘殖民的擴展16.羅馬哈德良皇帝在別墅中仿建埃及金字塔,龐貝城的伊西斯神廟則融合了埃及神被崇拜與羅馬建筑形式,羅馬神宋能持對應希臘神宙斯,密涅瓦對應雅典娜,維納斯則融合了希臘神崇拜與羅馬建筑形式。羅馬神朱庇特對應希臘神宙斯,密涅瓦對應雅典娜,維納斯則融合希臘神阿佛洛狄忒和腓尼基神阿斯塔特的特征。這些可用來說明A.羅馬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B.地中海區(qū)域文化的交流交融C.交流導致羅馬文化創(chuàng)新性缺失D.古羅馬文化落后于周邊民族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3小題,第17題25分,第18題15分,第19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宿松縣地處皖西南丘陵地帶,傳統(tǒng)集體化模式難以適應精細化田間管理需求,1957年,宿松縣各社隊已嘗試實施“小段包工”等責任制。1960年,宿松縣老農劉慶蘭自發(fā)上山墾荒并實行“包產到戶”,不僅解決了自家溫飽,還向集體繳納余糧。這一案例被發(fā)現并上報省委。安徽省省委在向毛澤東匯報時,強調責任田“沒有離開社會主義原則”,并獲得“可以試試者”的默許。1961年,安徽省省委發(fā)布《關于包產到田責任到人問題(草稿)》,宿松縣迅速響應試點“責任田”,將土地承包到戶。----摘編自滿永《20世紀60年代初安徽“責任田”改正中的縣級應對》材料二在“兩個凡是”思想尚未被破除的1978年,安徽風陽縣小崗村18戶村民簽訂“大包干”契約。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小崗村考察時,查看的“大包干”契約,他感慨道:“當年貼著身家性命干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1979年,小崗村糧食產量從3萬斤躍升至13萬斤。到1984年,全國99%的生產隊完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政革。當時如果沒有滁州地委給“大包干”報戶口,如果沒有省委的支持,如果沒有中央的政策,小崗人發(fā)起的“大包干”也只能是曇花一現。小崗村的改革精神就提煉為“大包干精神”。-摘編自《全省黨校(行政學院)系統(tǒng)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暨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精神理論研討會》材料三安徽省在貧困攻堅中創(chuàng)新扶貧模式,形成了“安徽經驗”,安徽省通過園區(qū),龍頭企業(yè)、合作社,能人大戶帶動,引導貧困戶自主發(fā)展產生,累計帶動328.1萬戶增收,全省發(fā)展到村產業(yè)項目2.42萬個,實現貧困村全覆蓋。安徽省還推廣“家庭機場+全業(yè)”模式,帶動貧困戶通過養(yǎng)殖實現年收益4576萬元。同時,駐村工作隊協(xié)調企業(yè)簽訂訂單合問,發(fā)展桑蠶、芝麻等特色種植業(yè)。-摘編自中新社《安徽所有貧困縣“摘帽”5年減貧400多萬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1961年安徽宿松縣進行農業(yè)責任用試點的歷史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習近平總書記將小崗村“大包于”喻為“驚雷”的理解,并說說“大包干精神”給我國改革帶來的啟示。(10分)(3)根據材料三,歸納安徽省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形成的經驗,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我國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的歷史意義,(5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希臘文“歷史”原意為“通過調查獲得真相”。希羅多德的《歷史》開篇即聲明,其研究歷史的目的是“保存人類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和記錄戰(zhàn)爭的原因以“永垂后世”。他廣泛游歷波斯,埃及等地,其著作雖包含傳聞但注重區(qū)分信史與傳說,始終以“希斯人與野蠻人的偉大事跡”為主題,他以波斯帝國的擴張為軸線,詳細記載了波斯與希臘城邦之間的沖突,在描述雅典與斯巴達的同盟時,分析了不同城邦政治制度的優(yōu)劣及其對戰(zhàn)爭策略的影響。修昔底德強調嚴謹考證,主張僅依據可靠證據記錄事件,但是其作品仍包含了大量演說詞以增強敘事的張力。修昔底德認為,盡管具體歷史情境會變化,但“人類的本性”如恐懼榮譽等情感與動機是永恒的。受到智者學派的影響,在《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中,他完全從政治、經濟等世俗因素解釋戰(zhàn)爭,摒棄了神意干預。修昔底德刻意渲染悲劇氛圍,使讀者“通過調查獲得真相”,感受到“人類苦難的普遍性”,進而反思暴力與權力的濫用。-摘編自黃洋晏紹祥《希臘史研究入門)(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希臘史學的特點。(7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希臘史學特點的成因。(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亞洲、非洲、歐洲及拉丁美洲以其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孕育了璀璨的人類文明。文化底蘊最深厚的首先是舉世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此外,還有古希臘、古羅馬、古波斯、古瑪雅等重要的古代文明。這些古老文明雖然位于不同地域,但均創(chuàng)造了人類早期的國家、城市、文字、天文學、醫(yī)學、數學、哲學、宗教等。這些偉大的古代文明不僅孕育了本國本地區(qū)民族,還長久地滋養(yǎng)了周邊國家乃至世界各國,與他國文明緊密聯系,不斷交融,成為促進人類文化繁榮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摘編自單霽翔《世界文明格局演進與文化遺產保護戰(zhàn)略》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世界古代文明”自擬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成文。)2024~202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一3月聯考·歷史(B卷)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1.【知識定位】西周統(tǒng)治?!灸芰λ仞B(yǎng)目標】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學科素養(yǎng)。【解題思路】結合所學所知識可知,西周時期實施的是奴隸主土地國有制,貴族的土地不能進行交易;西周中后期矩伯用土地與貴族裘衛(wèi)交易各種物品,反映出當時土地逐漸淪為貴族的私產,故選C項。春秋時期,“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私營工商業(yè)者出現并繁榮發(fā)展,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矩伯為了參加周天子主持的典禮,用土地交易換取符合自身地位的物品,這一行為深受宗法禮樂制度的影響,B項說法有誤,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西周中后期土地私有化趨勢顯現,與“中央與地方關系”無關,排除D項?!緟⒖即鸢浮緾2.【知識定位】北宋經濟?!灸芰λ仞B(yǎng)目標】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學科素養(yǎng)?!窘忸}思路】根據材料可知,北宋時期,東京城不僅出現了貫穿全城的商業(yè)街,還出現了分散于各地的眾多大小商業(yè)圈,商業(yè)圈甚至滲透入里城并向皇城靠攏,反映出當時城市商業(yè)活動打破地區(qū)限制,營商環(huán)境進一步寬松,故選B項。材料反映出東京城商業(yè)的繁榮發(fā)展及城市經濟職能的增強,不涉及其經濟職能與政治、軍事職能的對比,“完成轉型”的結論無從得出,排除A項;材料只能反映出東京商業(yè)繁榮發(fā)展,不涉及具體的市民收入和消費能力等內容,“生活較為富足”的結論無從得出,排除C項;社會經濟結構包括農業(yè)、工業(yè)、商業(yè),材料只涉及北宋東京城商業(yè)的相關內容,且“劇變”的說法過于絕對,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始終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排除D項?!緟⒖即鸢浮緽3.【知識定位】明朝社會。【能力素養(yǎng)目標】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學科素養(yǎng)。【解題思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封建綱常倫理思想的影響下,社會出現了眾多貞節(jié)烈女,反映了封建綱常倫理對女性的壓迫,故選C項。材料反映的是封建思想對女性的壓迫,與女性社會地位變化無關,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這些現象的具體影響,且作為封建思想的糟粕,這些現象并不能夠真正地提高社會道德水平,排除B項;材料中的現象體現了封建思想對人性的壓抑,市民文化追求的是個性解放,材料與之相悖,排除D項?!緟⒖即鸢浮緾4.【知識定位】清朝統(tǒng)治?!灸芰λ仞B(yǎng)目標】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學科素養(yǎng)。【解題思路】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八國聯軍侵華時期,東南沿海諸省實行與列強“和平共處”的“東南互保”政策,反映出當時地方對中央離心力的增強,加速了中央集權體制的崩壞,故選A項。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標志著中外反動勢力走向聯合,排除B項;太平天國運動時,湘淮官僚集團的出現標志著晚清地方勢力開始崛起,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晚清中央集權體制走向崩壞,與“外交的靈活性”無關,排除D項?!緟⒖即鸢浮緼5.【知識定位】近代民族工業(yè)。【能力素養(yǎng)目標】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學科素養(yǎng)?!窘忸}思路】根據材料可知,1928年~1936年我國進口商品中輕工業(yè)品占比不斷下降,重工業(yè)設備及原料的進口占比不斷提升,既反映出當時我國輕工業(yè)快速發(fā)展,對國外產品依賴性降低,也反映出我國重工業(yè)漸成國家發(fā)展重心,并得到一定的發(fā)展,即國民經濟結構得到一定優(yōu)化,故選B項。近代民族工業(yè)以輕工業(yè)為主,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近代中國重工業(yè)發(fā)展較為緩慢,排除A項;此時全面抗戰(zhàn)尚未爆發(fā),重工業(yè)發(fā)展雖然一定程度上服務于抗戰(zhàn)事業(yè),但“圍繞抗戰(zhàn)而開展”的說法過于夸大,排除C項;材料與“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無關,排除D項。【參考答案】B6.【知識定位】新中國成立初期國民經濟的恢復。【能力素養(yǎng)目標】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學科素養(yǎng)?!窘忸}思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基礎薄弱,貨幣體系尚未穩(wěn)定,實物經濟仍占有重要地位,依據市場實物價格定期調整公債價值貼近了民眾實際需求和經濟發(fā)展現狀,有利于國民經濟恢復,故選A項。土地改革的核心是廢除封建土地制度且改革對象是農村地主階級,而公債主要面向城市,兩者目標群體和政策領域均不同,排除B項;“解決了”的說法過于絕對,且材料并未涉及這一計價方式實施后的效果,排除C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時,人民幣已基本占領了城鄉(xiāng)市場,排除D項。【參考答案】A7.【知識定位】新中國的外交?!灸芰λ仞B(yǎng)目標】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學科素養(yǎng)?!窘忸}思路】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新中國初期的“一邊倒”外交政策下,中蘇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在朝鮮戰(zhàn)爭期間,蘇聯援助的現代化武器,直接增強了中國的國防能力,保障了中國領土主權,鞏固了中國的國家安全,故選B項。朝鮮戰(zhàn)局扭轉的根本原因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參戰(zhàn),排除A項;“求同存異”是1955年萬隆會議上中國提出的外交理念,排除C項;盡管中蘇結盟有意識形態(tài)因素,但“一邊倒"方針的核心是維護新中國自身的國家安全與利益,而非“意識形態(tài)優(yōu)先”,排除D項?!緟⒖即鸢浮緽8.【知識定位】新中國“一五”計劃的成就?!灸芰λ仞B(yǎng)目標】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學科素養(yǎng)?!窘忸}思路】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處于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當時的工業(yè)化建設使得拖拉機得以生產出來。婦女臉上洋溢著自信和微笑,傳達出社會主義建設的美好愿景和光明未來,故選B項。“三線建設”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以加強國防為中心的戰(zhàn)略大后方建設,排除A項;僅從宣傳畫無法體現“婦女是農村建設主力軍”,排除C項;“集體化”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D項。【參考答案】B9.【知識定位】新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灸芰λ仞B(yǎng)目標】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學科素養(yǎng)?!窘忸}思路】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9年時經濟體制改革雖未完全市場化,但通過賦予企業(yè)部分自主權,讓企業(yè)銷售部分商品,為國企植入了“市場基因”,故選D項。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開啟”的標志是1978年改革開放決策的實施,寧夏的試點是1979年響應中央政策的跟進,屬于改革推廣階段,而非“開啟”,排除A項;現代企業(yè)制度、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等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的改革目標,1979年仍以計劃經濟為主,排除B項;我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確立于1956年三大改造后,排除C項?!緟⒖即鸢浮緿10.【知識定位】“一國兩制”?!灸芰λ仞B(yǎng)目標】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的學科素養(yǎng)。【解題思路】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國兩制”適用于內地與港澳關系。材料中澳門大學橫琴校區(qū)的建設,是中央政府支持澳門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的體現,體現的是澳門與內地教育領域的合作,包括學校合作、科研合作,這是“一國兩制”下教育領域的重大成果,故選D項。香港和澳門已經分別在1997年和1999年回歸,排除A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而材料涉及的是國家內部事宜,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國際影響力,而是祖國內部的教育合作,排除C項?!緟⒖即鸢浮緿11.【知識定位】新中國現代化建設。【能力素養(yǎng)目標】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學科素養(yǎng)?!窘忸}思路】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始終根據自身的國情和發(fā)展階段,不斷調整和提升發(fā)展目標,追求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故選B項。我國的生產資料的所有制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并不是“按需分配”,排除A項;僅從材料無法體現扶貧工作的展開與經濟體制的相關性,排除C項;材料沒有全面反映“小康社會”概念發(fā)展的多維度和深層次的變化,僅從材料無法直接體現人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變化,排除D項。【參考答案】B12.【知識定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灸芰λ仞B(yǎng)目標】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學科素養(yǎng)。【解題思路】根據材料可知,超過1億農業(yè)轉移人口落戶城鎮(zhèn),這使城鄉(xiāng)二元結構被逐步打破,有助于讓原來的農民享受到城市服務;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縣域醫(yī)療共同體建設,這有利于彌補城鄉(xiāng)公共服務不平衡問題,上述舉措是人民共享社會發(fā)展成果的表現,故選A項。材料并沒有涉及經濟體制的相關內容,排除B項;材料內容與對外開放無關,排除C項;材料中的這些舉措無法實現社會保障的全覆蓋,D項夸大了這些舉措的范圍和作用,排除。【參考答案】A13.【知識定位】文明的產生?!灸芰λ仞B(yǎng)目標】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學科素養(yǎng)。【解題思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生態(tài)承載力是指在某一特定環(huán)境條件下,生態(tài)系統(tǒng)所能支持的最大生物種群數量。當生態(tài)承載力達到臨界值,意味著在原有的食物采集模式下,環(huán)境已難以維持人口的生存需求。人口增長作為一個關鍵因素,它引發(fā)了食物獲取方式的變革。這種變革就是從依賴自然的食物采集過渡到主動的食物生產,包括農業(yè)種植和動物馴養(yǎng),而這一系列的變化正是“農業(yè)革命”的主要內容,故選D項。生態(tài)承載力達到臨界并不等同于自然環(huán)境惡化,排除A項;該學者闡述的重點在于生態(tài)承載壓力下人類食物供應方式的轉變,沒有提及勞動效率的問題,排除B項;學者強調的是生態(tài)承載力達到臨界值后,食物采集方式不能滿足需求,從而促使人類從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產者轉變,進而引發(fā)“農業(yè)革命”,重點在于生態(tài)承載能力與食物獲取方式的關系,而非領地范圍,排除C項。【解題思路】D14.【知識定位】古代印度?!灸芰λ仞B(yǎng)目標】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學科素養(yǎng)?!窘忸}思路】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早期佛教形成時,古印度盛行種姓制度。種姓制度強調出身,等級森嚴。佛教經典認為“若僅憑出身便可純潔,則狗與蛇亦能成圣者”,這表明佛教對傳統(tǒng)種姓制度中出身論的否定,這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種姓制度,故選C項。材料未涉及“忍耐順從”,排除A項;婆羅門教的核心教義是種姓制度,材料體現出佛教反對婆羅門教義的傾向,排除B項;古代印度統(tǒng)治者是維護種姓制度的,“適應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緟⒖即鸢浮緾15.【知識定位】亞歷山大東征。【能力素養(yǎng)目標】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學科素養(yǎng)?!窘忸}思路】根據材料“受到從亞洲歸來的馬其頓士兵描述的影響”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4世紀末至前3世紀早期,屬于亞歷山大遠征后的時代,亞歷山大遠征深入亞洲腹地,使希臘人更多地了解了亞洲,故選B項。根據材料可知,迪西亞庫世界地圖的繪制受到跟隨亞歷山大遠征的馬其頓士兵的影響,而非絲綢之路,排除A項;公元前4世紀末至前3世紀早期不屬于羅馬帝國時代,排除C項;希臘殖民主要在地中海沿岸,不能體現出亞洲情況的深入了解,排除D項?!緟⒖即鸢浮緽16.【知識定位】古代文明交流。【能力素養(yǎng)目標】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學科素養(yǎng)?!窘忸}思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馬、埃及、希臘、腓尼基都屬于地中海區(qū)域的文明,材料說明這些文明創(chuàng)造的文化成果都曾被羅馬吸納,甚至交融在同一個羅馬具體事物中,體現出地中海區(qū)域文化的交流交融,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羅馬帝國對地中海地區(qū)文明的借鑒和學習,不涉及將東方或者西方文明進行傳播與推廣,“橋梁”的作用無法體現,排除A項;將其他地區(qū)文化部分融入自身文化中,不等于創(chuàng)新性的缺失,排除C項;僅從材料看不出“古羅馬文化落后于周邊民族”,排除D項。【參考答案】B17.【知識定位】新中國時期,安徽社會主義改革進程。【能力素養(yǎng)目標】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以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學科素養(yǎng)?!窘忸}思路】第(1)問考查新中國成立初期安徽省宿松縣進行農業(yè)改革的歷史背景。根據當時的時間“1960年”“1961年”和“傳統(tǒng)集體化”可知,當時是“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時期,這一時期農村生產力遭到破壞。根據材料“1960年,宿松縣老農劉慶蘭自發(fā)上山墾荒并實行'包產到戶》,不僅解決自家溫飽,還向集體繳納余糧”可知,當時的農民自發(fā)創(chuàng)新責任制生產模式;根據材料“安徽省委在向毛澤東匯報時,強調責任田沒有離開社會主義原則》,并獲得“可以試試看》的默許。1961年,安徽省委發(fā)布《關于包產到田責任到人問題(草稿)》,宿松縣迅速響應試點責任田》,將土地承包到戶”可知,當時地方政府將責任制生產模式上報中央,獲得了領導人的支持。第(2)問的第1小問是談談對“大包干”被譽為“驚雷”理解,這主要是探究“大包干”生產模式對當時產生的歷史作用,根據當時的時代背景可知,“大包干”率先突破了之前的計劃經濟體制,開始了家庭聯產責任制;根據材料“1979年,小崗村糧食產量從3萬斤躍升至13萬斤”“到1984年,全國99%的生產隊完成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可知,當時“大包干”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和傳播,激發(fā)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中央將這一生產模式推廣至全國,成為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轉折點,開啟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而這一改革實踐,也展現出農民在困境中尋找出路的勇氣和智慧。第(2)問的第2小問是考察“大包干精神”對中國改革的啟示,根據材料“大包干”“貼著身家性命”“如果沒有省委的支持,如果沒有中央的政策,小崗人發(fā)起的“大包干》也只能是曇花一現”等可知,在改革中我國應具備“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擔當”“務實求變、團結協(xié)作”“以民為本、群眾路線”等精神實質。第(3)問的第1小問要求總結安徽省脫貧攻堅的經驗,根據材料“安徽省通過園區(qū)、龍頭企業(yè)、合作社、能人大戶帶動,引導貧困戶自主發(fā)展產業(yè)“貧困村全覆蓋“推廣'家庭農場十企業(yè)》模式”“駐村工作隊協(xié)調企業(yè)簽訂訂單合同,發(fā)展桑蠶、芝麻等特色種植業(yè)"可知,當時安徽省的經驗有加強產業(yè)扶貧、調動貧困戶的自主性、發(fā)展家庭農場和具有特色的訂單農業(yè)。第(3)問的第2小問說明安徽省的脫貧攻堅拓展到全國脫貧攻堅實現的歷史意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說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底線任務完成,農村的社會經濟得到一定的發(fā)展,有利于促進城鄉(xiāng)之間的協(xié)調發(fā)展,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等?!緟⒖即鸢浮浚?)歷史背景:人民公社體制建立和發(fā)展;國民經濟發(fā)展陷入困境;國民經濟調整政策的實施和推廣;地方政府和個人對農業(yè)發(fā)展模式的探索和支持。(6分,任答三點即可)(2)理解:小崗村的“大包干”實行了“分田到戶”,這不僅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還使小崗村在次年迎來了豐收季,人均收入顯著提高;這一改革模式迅速在全國推廣,成為中國農村經濟發(fā)展的轉折點,開啟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大包干”不僅是一次具體的經濟改革實踐,更是一種基層創(chuàng)新精神的體現,它展現了農民在困境中尋求出路的勇氣和智慧。(6分)啟示: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擔當;務實求變、團結協(xié)作;以民為本、群眾路線。(4分,任答兩點即可)(3)經驗:注重產業(yè)扶貧;調動各方力量參與,激發(fā)貧困戶的自主性;發(fā)展家庭農場和訂單農業(yè)。(6分)歷史意義: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鍛造形成了脫貧攻堅精神;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促進了城鄉(xiāng)協(xié)調發(fā)展;提前十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減貧目標,為全球減貧事業(yè)作出重大貢獻。(3分,任答一點2分,任答兩點3分)18.【知識定位】古代希臘。【能力素養(yǎng)目標】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以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學科素養(yǎng)?!窘忸}思路】第(1)問考查學生的對信息的解讀和概括能力。材料“通過調查獲得真相”“強調嚴謹考證"說明古希臘歷史強調“求真探索”;根據材料“包含傳聞但注重區(qū)分信史與傳說,始終以“希臘人與野蠻人的偉大事跡》為主題“主張僅依據可靠證據記錄事件,但是其作品仍包含了大量演說詞以增強敘事張力”可知,古希臘史學具有文學性和紀實色彩;希羅多德通過分析希臘與波斯之間的沖突,探討了恐懼、榮譽等情感與動機對戰(zhàn)爭的影響,修昔底德則從政治、經濟等世俗因素解釋戰(zhàn)爭原因,完全摒棄了神意干預,體現了對人類本性的深刻理解;希羅多德的作品“以波斯帝國的擴張為軸線”,詳細記錄了戰(zhàn)爭的背景、過程和結果,修昔底德則專注于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分析了雅典與斯巴達的政治制度優(yōu)劣及其對戰(zhàn)爭策略的影響,表明了對政治和軍事歷史,尤其是城邦之間的戰(zhàn)爭和沖突的關注;希羅多德希望通過記錄希臘與蠻族的沖突,警示后人反思暴力與權力的濫用。修昔底德則通過渲染悲劇氛圍,使讀者感受到“人類苦難的普遍性”,從而引發(fā)對人性和社會問題的思考,這些反映出古希臘史學家不僅記錄歷史事件,還試圖通過歷史教育后人。第(2)問探究古希臘史學特點的成因,主要切入點是當時的政治、文化方面。根據材料中的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分別記錄了波斯與希臘、雅典與斯巴達之間的戰(zhàn)爭,這些戰(zhàn)爭不僅是軍事沖突,更是城邦政治制度優(yōu)劣的體現,因此古希臘城邦之間的政治競爭和沖突促使史學家關注歷史記錄;根據材料可知,希波戰(zhàn)爭和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是古希臘史學家關注的重點,希羅多德通過記錄波斯帝國的擴張和希臘城邦的抵抗,展現了東西方文明的碰撞;根據材料可知,希羅多德曾游歷波斯、埃及等地,廣泛收集傳聞和資料;修昔底德則親自參加了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并在著作中詳細記錄了戰(zhàn)爭的過程,他們都通過親身游歷和實地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根據材料“受到智者學派的影響”“摒棄了神意干擾”可知,希羅多德強調通過邏輯和證據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和結果,而修昔底德更是徹底摒棄了神話思維,采用科學化的考察方法,標志著史學從文學向科學的轉變,這些都表明古希臘史學深受智者學派哲學理念的影響?!緟⒖即鸢浮浚?)特點:蘊含求真探索的精神;文學性與紀實性結合;人文與世俗化傾向;關注政治軍事歷史(立足于希臘城邦文明的發(fā)展);強調史學的道德垂范和教育功能。(7分,任答三點6分,任答四點7分)(2)成因:希臘城邦政治需要;希臘人對外擴張與文化的交流;歷史學家的親身實踐和個人對于史學寫作的創(chuàng)新;古希臘哲學對史學的影響(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