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項目名稱:絡病學說與針灸理論的基礎研究
首席科學家:吳以嶺河北以嶺醫藥研究院
起止年限:
依托部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一、研究內容
(一)擬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
1.運用絡病理論指導血管病變防治基礎研究,提出“脈絡-血管系統病變
假說”,發揮中醫整體觀念及氣血相關的理論特色,結合現代醫學血管病變研究
的最新進展,尋找“脈絡-血管系統病”發生發展的共性規律與病理環節,把
絡病治法方藥應用于血管病變防治研究,建立對心腦血管病及糖尿病微血管病
變防治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新理論學說,提高這類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并促
進絡病學學科發展。具體包括:
(1)制定“脈絡-血管系統病”診斷標準,建立病證結合血管病變動物模
型及藥理學研究方法體系
制定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既符合中醫理論又廣泛借鑒現代醫學診斷技術,
指標量化,科學規范的“脈絡-血管系統病”診斷標準;建立絡病理論指導下
病證結合的血管病變動物模型及藥理學研究方法體系,為深入研究搭建技術平
臺。
(2)通絡方藥防治微血管病變作用研究
介入治療時代缺血再灌注損傷微血管病變是世界性難題,既往研究通絡方
藥在微血管病變防治方面顯示出獨特優勢,深入探討通絡方藥對微血管結構完
整性和功能的保護作用,有可能取得臨床療效的顯著提高。
(3)通絡方藥對“脈絡-血管系統病”共性病理環節作用研究
圍繞絡氣郁滯(或虛氣留滯)與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功能和血管內皮功能
障礙、絡脈瘀阻與動脈粥樣硬化、絡脈細急與血管痙攣、絡脈瘀塞與血管梗塞
或閉塞等共性病理環節,從組織、器官、細胞、分子等不同層次探尋不同類別
通絡代表藥物藥效物質及復方制劑的作用途徑、作用環節、作用靶點,闡明絡
病與血管病變病理基礎相關性。
(4)不同治法代表藥物藥效物質、作用機制及評價
闡明不同通絡治法代表藥物的藥效物質,研究其作用機制,并綜合實驗與
臨床資料作出評價,提供臨床醫學、藥理學、分子生物學、分子病理學、生物
信息學等多學科支持,建立對提高心腦血管病及糖尿病微血管病變防治水平具
有普遍指導的新理論學說一一“脈絡-血管系統病變學說”,并促進絡病學學科
發展。
2.針刺的物理刺激在穴位轉化為與療效密切相關的生物有效信息,這種
信息在機體復雜網絡中傳輸、整合并最終調整靶器官的功能,這是針刺效應的
核心過程,也是經絡調虛實功能的重要體現。圍繞這一過程,綜合運用現代科
學提供的多種有效手段,對整個過程的各個環節開展深入系統的研究,解決“穴
位針刺的物理刺激如何調整靶器官的功能”這一關鍵科學問題。并希望以此為
突破口逐步揭示經絡理論中的復雜科學規律。
(3)針對針刀松解法的方法學進行基礎研究,通過動物實驗和臨床基礎研
究,觀察針刀松解法對局部張力、組織形態學、局部微循環、血液流變學及神
經-內分泌-免疫調控網絡的影響,闡明針刀松解法具有剝離粘連、疏通堵塞、
松解攣縮及減低張力的作用機制,證明針刀療法關于慢性軟組織損傷和骨質增
生類疾病的病因病理學假說,揭示針刀松解法的科學原理,探索針刀松解法的
理論價值和學術價值。
(4)穴位是經絡臟腑之氣轉輸和聚集的部位。穴位的功能表現是“活”的
動態過程,穴位的“開/合”過程是從健康狀態的相對“沉寂”到病理狀態的相
對“激活”的動態過程,并受穴位的微理化環境改變的影響。穴位具有“反映
病邪”的診斷作用和“痊愈疾病”的治療作用,并具有相對特異性;即不同穴
位對不同內臟病痛具有有別于其它穴位的反映功能和調整作用。因此,穴位-
內臟效應的基本規律及其機制為現代針灸學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
(-)主要研究內容
1.絡病與血管病變相關性研究及其治療對策
1)提出“脈絡-血管系統病變假說”
根據既往研究提出的“三維立體網絡系統”,“脈絡-血管系統”概念具有
同一性,中醫學脈作為“奇恒之腑”的組織器官,形態學特點中空有腔與腑相
似,生理學特點“藏精氣而不瀉”,保持血液量和質的相對恒定,運動狀態為伴
隨著心臟搏動而發生舒縮運動,功能特點為運行血液至周身,所謂“脈者血之
府”。清代醫家王清任明確提出“血管”概念,中醫脈作為血液運行通道的概念
與現代醫學血管基本相同,脈絡作為從脈分支而出遍布全身的網絡系統,為“脈”
這一組織器官的中下層組織結構與現代醫學之中小血管及微循環概念基本相
同。同時,古代醫家把中風、疼痛等久病久痛病變歸為絡病范疇,既往運用絡
病理論指導冠心病治療研究的代表方通心絡膠囊取得了確切療效。根據以上科
學知識和客觀事實,本項目提出“脈絡-血管系統病變假說”:
“脈絡-血管系統病”遵循著絡病發生發展演變規律,絡氣郁滯(或虛氣
留滯)引起的絡脈自適應、自調節、自穩態功能失常為其始動因素并影響病變
全過程,緣此發展形成的絡脈瘀阻、絡脈細急、絡脈瘀塞等成為其共性病理環
節,故“絡以通為用”的絡病治療總則與絡病不同治法及通絡藥物同樣可以有
效干預“脈絡-血管系統病”。
“脈絡-血管系統病變假說”結合西醫學關于血管病變微觀研究的新進展
而提出,闡明了絡病理論整體性與氣血相關性的理論特征,絡氣郁滯(或虛氣
留滯)引起的絡脈功能失常與西醫學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功能和血管內皮功能
障礙相類似,可能成為運用絡病理論研究血管病變的切入點,緣此發展形成的
絡脈瘀阻與動脈粥樣硬化、絡脈細急與血管痙攣、絡脈瘀塞與微血管梗塞或閉
塞等成為“脈絡-血管系統病”的共性病理環節。脈絡與中小血管特別是微循
環的高度相關性,脈絡病變與中小血管及微循環病變的趨同性是尋找“脈絡-
血管系統病”共性病理環節的內在依據,但絡病比西醫學中小血管及微血管病
變具有更豐富的科學內涵:
(1)“脈絡-血管系統”作為絡脈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發病也體現了
絡病發生發展演變規律。中醫學把遍布全身的“脈絡-血管系統”看作一個整
體的組織器官一一奇恒之腑的“脈”,作為統一的組織器官,遍布全身的“脈絡
-血管系統病”有著共同的發病機制和病機演變規律,因其所處部位不同而分
別表現為心、腦、周圍血管等不同疾病,西醫學更重視心血管病、腦血管病、
糖尿病微血管病等各個獨立病種研究,中醫均稱之為絡病,這種整體觀念對探
討血管病變發生發展共性規律與共性病理環節具有重要意義,也與西醫學近年
提出的“大循環病”或“泛動脈概念"(Panartery)相吻合。
(2)“氣”作為中醫絡病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能涵蓋了西醫學之神經內分
泌免疫網絡調節以及信號傳導、基因調控等功能,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NEI
網絡)是神經、內分泌、免疫三大信息傳遞系統通過信息(神經遞質、神經肽、
細胞因子、激素)聯系調節各器官、系統,達到整體功能的協調統一的多維立
體網絡系統,氣絡與NEI網絡具有高度相關性,氣血相關的絡病理論特色啟迪
從NEI網絡等更廣闊視角考慮“脈絡-血管系統”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演變規律。
(3)絡氣郁滯(或虛氣留滯)、絡脈瘀阻、絡脈細急、絡脈瘀塞等絡病證
候是長期臨床實踐經驗的總結,從組織、器官、細胞、分子不同層次闡明不同
絡病證候的生物學基礎,特別是血管活性物質調控異常、血管內皮與血管平滑
肌細胞的炎癥、免疫、氧化應激損傷機制等,可為從中西兩種醫學角度更深入
地認識“脈絡-血管系統病”證候學特點及其病理機制提供科學依據。
(4)闡明“脈絡-血管系統病”共性病理環節,有利于把古今絡病理論及
治法方藥應用于血管病變,特別是隨著不同類別通絡藥物藥效物質及其作用機
制的發現,極大地開拓了血管病變治療思路與組方配伍遣藥的選擇范圍。
(5)多成份、多靶點、整合調節,運用復方治病是中醫獨具的優勢,通絡
方藥針對多個病理環節同時進行干預,能有效切斷“脈絡-血管系統病”級聯
反應的病理鏈。
(6)應用介入治療時,缺血組織無復流及再灌注損傷微血管結構及功能
的完整性保護成為世界醫學界關注的難點,既往研究初步證實通絡治法與方藥
在微血管病變治療上具有獨特優勢,深入研究其作用機制有可能提高臨床療效。
2)制定“脈絡-血管系統病”診斷標準
建立辨病與辨證結合,既符合中醫理論又廣泛借鑒現代醫學診斷技術,指
標量化,科學規范的“脈絡-血管系統病”診斷標準。
3)建立絡病理論指導下病證結合血管病變動物模型與藥理學研究方法體系
針對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等疾病所共有的特征性病理生
理變化:“脈絡-血管系統病”,根據DME方法、GCP、循證醫學多中心、隨機、
對照等分析評價方法,把握“脈絡-血管系統病”在臨床、病理、生化等方面
的表現,歸納總結特征性改變,針對“脈絡-血管系統病變”特征及共性病理
環節,建立絡氣郁滯(或虛氣留滯)與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功能和血管內皮功
能障礙、絡脈瘀阻與動脈粥樣硬化、絡脈細急與血管痙攣、絡脈瘀塞與微血管
梗塞或閉塞的血管病變動物模型,為深入研究搭建技術平臺。
4)“脈絡-血管系統病”治療對策及藥效物質研究
在“絡以通為用”的絡病治療原則指導下,依據“脈絡-血管系統病”共
性發病規律及共性病理環節所體現的證候學特點確定理法方藥:絡氣郁滯(或
虛氣留滯)與神經激素激活和血管內皮功能障礙一一流氣暢絡:辛香通絡與益
氣通絡藥、絡脈瘀阻與動脈粥樣硬化一一化瘀通絡:化瘀通絡藥、絡脈細急與
血管痙攣一一搜風通絡:搜風解痙藥、絡脈瘀塞與微血管堵塞或閉塞一一搜剔
開塞:搜風、化瘀、開竅藥,體現絡病理論指導血管病變防治病、證、法、藥
的關聯性,明確不同類別通絡藥物藥效物質。
2.通絡方藥對“脈絡-血管系統病”共性病理環節作用研究
圍繞“脈絡-血管系統病”共性病理環節,針對絡氣郁滯(或虛氣留滯)
與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功能和血管內皮功能障礙、絡脈瘀阻與動脈粥樣硬化、
絡脈細急與血管痙攣,以不同類別通絡藥物進行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藥理學實
驗,從整體、器官、組織、細胞、分子等不同層次上闡明其作用途徑、作用環
節、作用靶點,闡明絡病與血管病變病理基礎相關性。
3.通絡方藥防治微血管病變的作用研究
急性心肌梗塞及腦梗塞血運重建后組織無再流現象和再灌注損傷機制的核
心是微血管結構和功能完整性損傷或破壞,由于微血管結構完整性是實現組織
再灌注的關鍵結構基礎或稱為“綠色通道”,因此微血管完整性保護成為世界醫
學界關注的重點。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是微血管的慢性病理改變,其典型表現為
微循環障礙、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主要表現在視網膜、腎臟、
神經及心肌組織,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既往研究通絡方藥對絡脈瘀塞/微血
管梗塞或閉塞顯示出獨特優勢,因此應用通絡方藥針對急性心梗或腦梗再灌注
微血管損傷以及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治療作用研究對提高這類重大疾病防治水
平具有重大價值,并有可能研制出對微血管結構完整性具有保護作用的創新藥
物。
1)對急性心肌梗塞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損傷保護作用研究
觀察通絡方藥對心肌梗塞再灌注損傷微血管完整性保護作用,探討內皮保
護作用及微血管保護機制,重點評價通絡方藥減輕梗塞區心肌組織無再流,改
善左室重塑的有效性。同時按照隨機、對照和開放的原則,臨床觀察通絡方藥
對首次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時間不超過12小時)并成功實施介入治療或溶栓治療
患者微血管損傷及心室重構的作用機制及預后影響。
2)對急性腦梗塞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及腦組織保護作用研究
分析不同通絡藥物對模型動物缺血腦組織微血管細胞黏附、炎癥因子、血管
調節因子表達,以及對受損血腦屏障超微結構、通透性及通道蛋白功能的作用
特點,同時進一步分析其發揮作用的蛋白質基礎。探討不同通絡藥物作用于內
皮細胞從而影響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功能的效應規律。提出通絡藥物發揮作用的
主要環節和效應型式,最終建立基于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的從絡論治腦損傷疾病
的理論基礎與技術平臺。設計臨床對照試驗,結合客觀神經影像學評價,從臨
床角度評價通絡類藥物治療效果。
3)對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作用研究
利用病證結合的動物模型(糖尿病腎病、眼底病變、周圍神經病變、心肌
病變)進行通絡方藥對糖尿病微血管病變作用研究,利用基因芯片、原位雜交
和免疫組化技術闡明通絡方藥治療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作用環節、作用途徑和
作用靶點;臨床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評價通絡方藥對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
治療作用。
4.通絡治法代表藥物藥效物質作用機制及其評價
在“絡以通為用”的絡病治療原則指導下,在不同層次上進行“通絡”治
法效應研究,并從基因-蛋白質組學的角度探討通絡藥物“通絡”效應的作用機
制(包括信號轉導途徑、信號物質、靶基因及功能蛋白),對不同治法及通絡藥
物作用進行綜合評價。
綜合上述研究,證實“脈絡-血管系統病變假說”的科學內涵,使其形成
對血管病變防治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新理論學說。
5.開展針刺效應與經絡功能的基礎研究,根據中醫經絡理論,結合以往的
臨床與實驗研究,以腸易激綜合征(IBS)、心肌缺血、骨關節炎痛、圍絕經期
綜合征和創傷應激免疫抑制為針刺調整效應的研究對象,分別選擇上巨虛、天
樞、內關、足三里、三陰交和關元等穴位作為針刺信息的始動點。進行深入、
系統的多層次探索,揭示針刺效應機理,闡釋經絡調虛實功能的科學基礎。
6.以慢性軟組織損傷和骨性關節炎動物模型和臨床病人作為切入點,開展
針刀松解法的基礎研究,觀察針刀松解法對局部組織張力、組織形態學、微循
環及對神經-內分泌-免疫調控網絡、血液流變學的影響,以期證明針刀松解
法具有剝離粘連、疏通堵塞、松解攣縮、減輕張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活血
化瘀及鎮痛等作用。
7.開展穴位效應規律研究,通過人體與動物實驗,以循環、消化、呼吸和
泌尿等內臟的功能活動為效應指標,研究穴位的功能、穴位針刺調整內臟效應
的規律性、內臟病變反射性導致體表部位及穴位感覺與運動功能變化的反應規
律,以及穴位針刺信號的傳導途徑和整合機制,揭示穴位-內臟聯系、效應的
基本規律及機制,闡述經絡內涵的科學基礎。
二、預期目標
(一)總體目標:
1.運用絡病理論指導血管病變的基礎研究,圍繞“脈絡-血管系統病”共
性病理環節闡明通絡方藥的作用機制,多學科交叉相互融合,建立對心腦血管
病及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脈絡-血管系統病變學說”,并
促進絡病學學科深入發展。
2.通過對5種臨床常見病癥針刺調整效應的實驗研究,闡述針刺有效信息
從穴位到靶器官作用的過程,總結出針刺調整效應的規律,揭示經絡調虛實功
能的科學機理,探索用現代科學語言系統闡釋中醫理論的新途徑。對其中個別
病種的針刺調整作用進行臨床研究,為提高針灸治病療效提供科學依據。
3.通過對針刀松解法進行深入的基礎實驗研究,期待對針刀松解法治療這
些疾病的治療機制有更深入的了解,對針刀松解法的理論、方法、技術等方面
有突破性的進展,闡明針刀松解法的科學性、實用性及安全性,完善針刀療法
的理論體系。
4.開展穴位效應規律研究,在動態、同步、多指標穴位效應數據采集與分
析平臺的基礎上,建立穴位相對特異性功能效應的數據庫,并闡明其規律性以
及穴位針刺信號的始動、傳導、整合及效應產生的機制;為針灸學的腌穴概念
和穴位特異性理論提供科學依據,促進針灸學的規范化和現代化,奠定現代針
灸學的理論基礎,詮釋經絡學說的科學內涵。在研究過程中,重視中青年科研
梯隊的建設,以針灸研究相關領域取得杰出成績的優秀人才為骨干,培養一批
熱愛針灸科研事業的高學歷人才。
(-)五年預期目標:
1.創新發展中醫絡病理論,建立“脈絡-血管系統病變學說”,出版“脈
絡-血管系統病學”專著;臨床調研心腦血管病及糖尿病血管并發癥疾病符合
絡病發病與病機特點的患者證候信息及理化檢查指標,制定“脈絡-血管系統
病”診斷標準并經中華中醫藥學會絡病分會組織專家論證通過;建立絡病理論
指導下病證結合血管病變動物模型及復制模型的操作規范(SOP);圍繞“脈絡
-血管系統病”共性病理環節闡明通絡方藥的作用機制,闡明絡病與血管病變
病理基礎相關性;明顯提高通絡方藥對介入治療缺血再灌注損傷微血管完整性
保護的臨床療效;建立通絡效應評價體系;培養高層次的絡病基礎與臨床研究
隊伍;發表論文100-140篇,其中SCI、ISTP等收錄20篇左右;申請專利5
項左右,主辦國際學術會議1-2次,國內學術會議2-3次,培養博士生30
-40人。
2.開展針刺效應與經絡功能的研究,發表40篇以上核心期刊學術論文,
其中國際SCI雜志收錄達15篇以上,并爭取在國際頂尖雜志上發表論文,實
現中國學者在這些領域的零的突破。撰寫學術專著1部以上。培養博士研究生
10名以上,畢業5名。研究過程中我們還將注意研究隊伍建設,鍛煉出一支
多學科高水平研究隊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隊,培養優秀年輕人。
3.開展針刀松解法的基礎研究,以實驗結果為依據,撰寫并發表論文約
100篇。對研究工作進行總結,形成相對系統的針刀松解法的基礎理論,為針
刀松解法臨床治療提供理論支撐,闡明針刀松解法治療疾病的理論、方法及技
術的科學性、安全性,準備接受鑒定。
4.在穴位效應規律研究過程中,首先得用二年時間建立動態、同步、多
指標穴位內臟效應數據采集與分析平臺,并在此平臺的基礎上,完成不同的內
臟病變時體表敏化區與穴位的比較研究,闡明穴位的特異性診斷功能的規律性
及刺激所選不同的代表性穴位的內臟特異性效應的比較研究,闡明穴位治療效
應的相對特異性規律。在此基礎上,建立相關穴位的反映內臟疾病和調整內臟
功能的科學數據庫,并闡明其功能效應規律譜。擬發表60-70篇學術論文,其
中SCI源刊上發表20篇。
再用三年時間完成穴位功能的動態“開”/“合”機制的研究和穴位針刺
信號始動、傳導、整合機制的研究。闡明針刺信號產生的穴區外周機制、傳入
途徑、整合過程及其在靶器官細胞內受體后轉導機理,為針刺療法的科學性提
供客觀依據,探討經絡的科學內涵。此部分工作將發表論文100T20篇,其中
50篇發表在SCI源刊,并編撰研究專著《穴位與內臟聯系規律與機制》一部。
(四)五年預期取得的進展、突破及科學價值
創新發展絡病理論,集合中醫整體觀念與現代醫學微觀研究的優勢而創立
的“脈絡-血管系統病變學說”對血管病變具有普遍指導意義,開辟了新的研
究領域,圍繞“脈絡-血管系統病”共性病理環節闡明通絡方藥作用機制特別
是取得微血管病變治療臨床療效的顯著提高,對提高心腦血管病及糖尿病微血
管病變等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具有重要臨床價值,建立
“脈絡-血管系統病”動物模型及藥理學研究方法體系,為進一步研究搭建技
術平臺,促進絡病學學科的深入發展。
三、研究方案
(-)學術思路
1.運用絡病理論指導血管病變防治基礎研究,制定“脈絡-血管系統病”
診斷標準,建立絡病理論指導下病證結合的血管病變動物模型及藥理學研究方
法體系,圍繞“脈絡-血管系統”共性病理環節特別是微血管病變研究通絡方
藥作用途徑、作用環節、作用靶點,進行通絡治法代表藥物藥效物質作用機制
及其綜合評價,闡明絡病與血管病變病理基礎相關性,創立對心腦血管病及糖
尿病微血管病變防治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新理論學說一一“脈絡-血管系統病
變學說”,提高血管病變的臨床療效。
2.現代生命科學已認識到人體是一個復雜系統,這與傳統中醫的整體觀
和經絡學說中關于經絡是遍布于人體內外網絡的概念不謀而合。運用系統科學
的觀點、理論和方法,從經絡調節功能的角度去研究針刺效應的復雜機理,逐
步揭示出針刺調整效應的“黑箱”。
3.針刀療法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結合現代科學知識,以針刀為主要
治療手段的一種新的中醫治療方法。它從理論到臨床治療都有一套獨特的體
系,近30年的臨床應用表明,針刀療法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新生的、具有強大
生命力的醫學新學科。在總結針刀治療疾病規律的基礎上,擬將閉合性手術中
主要的新治療方法之一,即針刀松解法進行更深入的基礎研究,從分子生物學、
生物力學、病理生理學等角度闡明其科學內涵,使之更好的服務于臨床。
4.穴位的功能表現是“活”的動態過程,會因相應內臟功能狀態的變化
而改變其“開/合”狀態,使其功能強弱發生相應的改變。穴位是反映和調整
臟器功能變化的特定部位,對于內臟病變具有診斷和治療兩大作用。穴位由于
其所屬的原始體節的功能單位不同,形成了與臟器的相對特異性聯系.
(二)技術途徑
1.提出“脈絡-血管系統病變假說”
綜合絡脈與絡病文獻在既往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脈絡-血管系統病變假
說”:“脈絡-血管系統病”遵循著絡病發生發展演變規律,絡氣郁滯(或虛氣
留滯)引起的絡脈自適應、自調節、自穩態功能失常為其始動因素并影響病變
全過程,緣此發展形成的絡脈瘀阻、絡脈細急、絡脈瘀塞等成為其共性病理環
節,故“絡以通為用”的絡病治療總則與辛味通絡、蟲藥化瘀/搜風通絡、藤
藥通絡、絡虛通補等不同治法及通絡藥物同樣可以有效干預“脈絡-血管系統
病”。
2.制定“脈絡-血管系統病”診斷標準
絡病有絡氣郁滯(或虛氣留滯)、絡脈瘀阻、絡脈細急、絡脈瘀塞等不同
的病機階段,采用臨床流行病學方法,對臨床具備絡病證候表現,符合絡病發
病學、病機學特點的心腦血管病及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患者,進行大樣本、多中
心臨床調查,為闡明其證候的病理學基礎提供依據。通過多元統計分析,以反
映檢驗準確性的靈敏度、特異度評價不同癥狀、體征及理化指標對絡病的診斷
價值,建立指標量化、科學規范的“脈絡-血管系統病”診斷標準。
3.建立絡病理論指導下病證結合“脈絡-血管系統病”動物模型
及藥理學研究方法體系
針對缺血性心臟病、腦血管病、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所共有的特征性病理生
理學變化一一“脈絡-血管系統病”,參照“脈絡-血管系統病”診斷標準,
建立病證結合動物模型,使之盡可能反映相應證的某些特點,通過與已有模型
的比較,并將試驗數據與文獻報道及臨床病例總結出的絡病特征性實驗室改變
進行比較,以調整、確定動物模型的復制方法,闡述所建模型的特點、適應范
圍及局限性,最終形成藥理學研究方法體系,為深入研究搭建技術平臺。
4.不同類別通絡代表藥物藥效物質研究
選取絡虛通補藥人參,辛味通絡代表藥蓬白、降香、桂枝,化瘀通絡藥水
蛭、搜風通絡藥娛蚣、地龍,蟬蛻,按活性追蹤的系統分離方法進行各組分樣
品制備,采用高通量篩選(HTS)技術平臺對各組分進行體外快速篩選,將篩
選出的活性組分或活性成份分別用“脈絡一血管系統病”相關模型進行藥理活
性評價研究,明確其有效成份或有效部位。
為保證實驗結果具有可比性,各子課題所用藥物均統一提供,固定藥材品
種、產地、藥用部位、采收季節、炮制方法,建立質量控制體系,根據實驗需
要提供注射、口服、含藥血清等給藥方法。
5.通絡方藥對“脈絡-血管系統病”共性病理環節作用研究
1)通絡方藥對絡氣郁滯(或虛氣留滯)與神經內分泌調節功能和血管內
皮功能作用研究:
采用在體與離體實驗相結合,實驗研究與臨床研究相結合,從血管內皮形
態學、生物學特性的改變以及NEI網絡調控探討通絡方藥對血管內皮保護性
和預防性治療作用,并借助基因芯片、蛋白質芯片技術闡明通絡方藥對神經內
分泌免疫因子激活的影響和改善血管內皮功能的作用環節、作用途徑和作用靶
點。
2)通絡方藥對絡脈瘀阻與動脈粥樣硬化作用研究:
在所建立的AS動物及細胞模型上,觀察通絡方藥對AS的斑塊進展和易
損指數、血栓形成、炎癥負荷、免疫活性以及氧化應激狀態的影響,結合在炎
癥、免疫以及氧化應激級聯反應中的重要調控因子及相關功能基因為研究的切
入點,探尋通絡方劑抗AS的作用環節、作用途徑和作用靶點,并就其重要的
調控基因和信號轉導途徑進行研究。開展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臨床研究,
觀察在臨床已明確的冠心病患者標準治療(阿司匹林、他汀類、ACE-I)基礎
上加用通絡方藥后的療效(對心血管事件的凈效果)。
3)通絡方藥對絡脈細急與血管痙攣作用的研究:
在國內率先構建出炎性因子IL-1。致冠狀動脈痙攣(CAS)的小型豬動物
模型,運用冠狀動脈造影、普通病理、掃描電鏡等技術,觀察通絡方藥治療前
后痙攣血管形態學改變,初步探討通絡方藥作用的機制途徑;檢測各組動物開
胸術前、術后血液中血栓素(TXA2)/前列環素(PGI2)、內皮素(ET)/內皮源舒張
因子(EDRF)、CRP、MCP-E腫瘤壞死因子-a、ICAM-I、VCAM-1>P-selectin
和E-selectin的濃度變化,通過多元回歸分析找出其中對CAS影響最大的炎性
因子,并確定通絡方藥對其的影響;用貼塊法培養冠狀動脈血管平滑肌細胞,
制備單個冠狀動脈平滑肌細胞。拉制膜片鉗玻璃微電極。采用常規全細胞模式
膜片鉗制方法記錄ICa,觀察不同濃度下的數種通絡方藥單味制劑溶液對培養
的冠狀動脈平滑肌細胞Ca++離子內流的作用;采用RT-PCR,原位雜交或
westernblot法檢測各組動物藥物干預治療前后PKC、Rho激酶mRNA及蛋白
的表達。
6.通絡方藥對急性心肌梗塞缺血再灌注微血管保護作用研究
根據既往研究基礎,探討通絡方藥對缺血再灌注中損傷微血管保護及防止
左室重塑的作用機制,并從病理學檢查微血管保護的證據,重點評價通絡方藥
減輕無再流,抑制神經激素激活,改善左室重塑的有效性。通過臨床應用通心
絡對ST段抬高的首次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時間不超過12小時)并成功實施介入
治療或溶栓治療患者進行再灌注的前瞻性研究,按照隨機、對照和開放的原則,
對再灌注治療后患者進行PET和冠狀動脈多普勒壓力導絲等檢查,并對治療
后的患者進行為期兩年的隨訪,觀察通心絡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后微循
環障礙的治療效果,探討對心肌和微血管保護的作用機制。
7.通絡方藥對急性腦梗塞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及腦組織保護作用研究
分析不同通絡藥物對模型動物缺血腦組織微血管細胞黏附、炎癥因子、血
管調節因子表達,以及對受損血腦屏障超微結構、通透性及通道蛋白功能的作
用特點,同時進一步分析其發揮作用的蛋白質基礎。探討不同通絡藥物作用于
內皮細胞從而影響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功能的效應規律。在此基礎上,觀察通絡
藥物對正常和受損腦組織相關差異蛋白質表達的作用規律。提出通絡藥物發揮
作用的主要環節和效應型式,最終建立基于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的從絡論治腦損
傷疾病的理論基礎與技術平臺。設計臨床對照試驗,結合客觀神經影像學評價,
從臨床角度進行通絡方藥治療效果評價。。
8.通絡方藥對糖尿病微血管病變作用研究
觀察通絡方藥對DM大鼠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周圍神經病變動物模
型組織普通病理和超微結構的改變,利用基因芯片、原位雜交技術、免疫組化
技術探討治療前后DM大鼠腎臟組織、視網膜組織及周圍神經組織基因表達
譜的變化并確定通絡方藥的作用環節、作用途徑、作用靶點。臨床隨機、雙盲、
安慰劑對照觀察通心絡治療DM微血管病變臨床療效。
9.通絡治法代表藥物作用機制及其綜合評價
研究不同類別通絡治法及其代表藥物(絡虛通補、辛味通絡、化瘀通絡、
搜風通絡等藥物)通絡效應,在整體、器官、組織、細胞、基因-蛋白質組學
等不同層次上探討通絡藥物“通絡”效應的作用機制(包括信號轉導途徑、信
號物質、靶基因及功能蛋白),闡明通絡方藥的作用環節、作用途徑、作用靶
點,對相關課題實驗與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評價,為建立“脈絡-血管系統
病變學說”提供數據支持,并深化對絡病學學科重要分支一一脈絡病的認識。
10.根據中醫經絡理論,選擇胃經上的大腸下合穴“上巨虛”和大腸募穴
“天樞”,研究其調節胃腸功能的機理;選擇胃的下合穴“足三里”,研究其改
善免疫抑制功能、調節胃腸功能、調節心血管功能、鎮痛功能等的機理;選擇
心包經絡穴“內關”,研究心血管調節功能的機理;選擇脾經上的足三陰經的
交會穴“三陰交”,研究鎮痛功能、調節生殖內分泌功能等的機理;選擇任脈
上的足三陰經的交會穴“關元”,研究調節生殖內分泌功能等的機理。通過以
上研究揭示“穴位針刺的物理刺激如何調整靶器官的功能”的科學機理。
11.選擇慢性軟組織損傷和骨關節炎兩個典型病種,以模型動物和臨床患者
為切入點,觀察針刀治療前后病變局部組織張力、組織形態學、微循環和血液
流變學的影響及其鎮痛機理和對神經-內分泌-免疫調控網絡系統的影響,闡
明針刀松解法治療慢性軟組織損傷和骨關節炎的機理。
12.在穴位效應規律研究中,采取多臟器、同步、動態記錄和系統研究的
方法,從穴位反映內臟病變的診斷功能和治療內臟疾病的臨床效應兩個方面出
發,借助多學科研究手段和“一穴(針刺)多臟(效應)”、以及“多穴(分別
針刺)一臟(效應)”的比較研究,揭示穴位反映內臟病變和調整內臟功能的
相對特異性及其動態“開/合”變化的規律。為針灸療法穴位的選擇提供科學
依據。研究所選用穴位的原則為:①常用性;②有效性;③可比性(選用
同名經、表里經、以及在神經神經節段支配上具有可比性的穴位),@有部位
代表性;⑤特定穴,如絡穴等。在此基礎上,應用生命科學、生物學、化學、
物理學、信息科學等方法,采用人體與動物實驗兩個途徑,研究針刺信號從穴
位到效應器官的不同層次的效應通路及機制并闡述經絡系統與上述穴位針刺
效應信號傳導及整合機制的關系。
(三)與國內外同類研究相比的創新點與特色
1.制定“脈絡-血管系統病”診斷標準,建立血管病變動物模型
及藥理學研究方法體系
1)制定“脈絡-血管系統病”診斷標準:建立對血管病變具有普遍指導
意義的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既符合中醫辨證理論又借鑒現代醫學檢驗方法,指
標量化、科學規范的“脈絡-血管系統病”診斷標準,為臨床診治提供依據。
2)建立絡病理論指導下病證結合的血管病變動物模型及藥理學研究方法
體系:構建在絡病理論指導下病證結合的血管病變動物模型及藥理學研究方法
體系,為深入研究“脈絡-血管系統病”搭建技術平臺。
2.建立“脈絡-血管系統病變學說”
在已經完成課題“絡病理論及其應用研究”創立絡病學學科的基礎上,對
本學科重要分支一一脈絡病進行深入研究,發揮絡病理論特色并結合現代醫學
關于血管病變最新研究進展,提出“脈絡-血管系統病變假說”,尋找“脈絡
-血管系統病”共性發展規律及共性病理環節,以絡氣郁滯(或虛氣留滯)與
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功能和血管內皮功能障礙為切入點,圍繞絡脈瘀阻與動脈
粥樣硬化、絡脈細急與血管痙攣、絡脈瘀塞與微血管梗塞或閉塞等血管病變共
性病理環節,闡明通絡方藥作用機制,為“脈絡-血管系統病變假說”的科學
性提供實驗數據支持,使之成為對心腦血管病及糖尿病微血管病變防治具有普
遍指導意義的新理論學說,并推動絡病學學科的深入發展。
3.開辟治療“脈絡-血管系統病”共性病理環節的有效新途徑
從組織、器官、細胞、分子、基因及蛋白組學不同層次上闡明通絡方藥對
“脈絡-血管系統”共性病理環節一一絡氣郁滯(或虛氣留滯)與神經內分泌
免疫調節功能和血管內皮功能障礙、絡脈瘀阻與動脈粥樣硬化、絡脈細急與血
管痙攣等作用途徑、作用環節、作用靶點,開辟新治療途徑;顯著提高急性心
梗、腦梗塞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損傷防治的臨床治療效果。
4.圍繞針刺有效信息產生與轉化、傳輸與整合、對靶器官的調整作用這
個過程,綜合采用多學科的現代科技手段,將國內外最新實驗方法和技術引
入中醫基礎理論研究,闡明針刺有效信息特征及其在穴位中的轉化過程,以
數學模型的定量形式描述有效信息在機體復雜網絡中傳輸、整合與調整規
律,揭示五種常見病癥針刺調整機理,全面闡明針刺效應和經絡調虛實功能
的科學機制。從理論上將中醫針灸和經絡理論提升到現代科學的水平。研究
中聘請了美國和德國的相關學科前沿專家參加,他們與參加單位都有長期合
作關系,有些還分別擔任了中心的實驗室主任并招收研究生。這支具有較高
水平的多學科國際合作研究隊伍。
5.針刀松解法的創新點與特色:
(1)針刀松解法是具有原創性的成果,吸收了西醫解剖學、手術學知識,
是具有中醫特色的新療法。
(2)提出針刀松解法具有剝離粘連、疏通堵塞、減輕張力、促進局部血
液循環等作用,具有創新性。用實驗的手段,研究針刀松解法對局部張力變化、
微循環變化、生理病理變化的影響,證明其假說的正確性。同時研究針刀松解
法對全身神經-內分泌-免疫調控網絡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揭示其活血祛瘀
通絡、鎮痛的具體作用機制,同時進一步論證本療法對慢性軟組織損傷和骨質
增生病因病理學的新學說。
(3)所要研究證明的針刀松解法是針刀療法的部分內容,屬原創性的成
果,利用動物實驗的方法對針刀松解法進行進一步研究是以前所沒有做過的事
情,具有創新性。
(4)選取的兩大類疾病(慢性軟組織損傷、骨性關節炎)是目前臨床常
規療法難以解決的疑難病、多發病,但是針刀松解法治療這些疾病很有特色,
且療效卓著,所以對其治病機理進行研究具有創新性。
6.穴位效應規律研究中,在研究思路上明確提出:單個穴位針刺可以對多
個臟器同時產生效應,但由于不同穴位部位的結構和微環境的不同,形成了
穴位的關聯臟器、效應強度和性質等差別,這種差別構成了穴位的相對特異
性。在對穴位效應研究的總體實驗設計中,首次采用“一穴多臟”、“多穴一
臟”等系統交叉的研究方法,并應用動態、同步、多臟器觀察的數據采集系
統,采用生物信息學方法研究穴位針刺效應的規律。
在研究結果上,闡明真正基于科學實驗的穴位針刺的效應規律,為現代
針灸臨床學的發展奠定基礎。從穴位針刺信息傳導、中樞整合、效應產生幾
個方面揭示穴位針刺作用的科學依據,為進一步闡釋經絡學說的科學內涵奠
定基礎。
在實驗設計上,采用健康自愿者、病人、動物實驗觀察相結合,所選擇
的靶器官相同,以確保不同實驗所得結果可以相互比較、相互印證.通過這
樣的設計,提高研究效率和實驗結果的可靠度。
(四)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行性研究
1?絡病理論研究基礎扎實
吳以嶺教授研究絡病理論二十多年,提出絡病研究的理論框架“三維立體
網絡系統”,主編《絡病學》、《中醫絡病學說與心腦血管病》專著,主持的國
家中醫藥管理局“絡病理論及其應用研究”課題于2004年11月通過鑒定,專
家認為:“該項研究按照中醫學術自身發展規律對絡病學說進行了全面系統研
究,初步建立“絡病證治”體系,首次形成系統絡病理論,為絡病學學科建立
奠定了理論基礎,在國內外屬創新性科研成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批準組
織編寫《絡病學》教材,推薦高等中醫藥院校選用。發起建立的中華中醫藥學
會絡病分會形成致力于絡病研究的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生物學、物理學
等專家群體,這對于發揮多學科專家群體優勢開展絡病理論研究具有積極推動
作用。
2.運用絡病理論指導臨床疑難病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運用絡病理論指導臨床疑難病研究取得顯著療效,已完成國家級及省部級
課題6項,其中5項獲得國家新藥證書。運用絡病理論指導血管病變臨床研究
取得重大成果,絡病理論代表藥通心絡膠囊200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1年列入中國醫藥科技十大新聞(本年度收載的唯一的中醫藥項目),2002
年獲省長特別獎(個人)。
3.實驗研究顯示通絡方藥的良好研究前景
國內權威醫院和專家進行的300余項臨床和實驗研究顯示,絡病理論代
表方通心絡膠囊在改善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干預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機制及
穩定斑塊、解除冠狀動脈痙攣方面具有顯著效果,尤其是在微血管病變治療方
面顯示出獨特優勢,各地通過通心絡實驗與臨床研究有43人獲得博士學位,
22人獲得碩士學位,奠定了堅實的研究基礎。
4.掌握現代科學技術
掌握了研究絡病及通絡方藥對血管病變作用機制研究的關鍵技術與方法,
如細胞培養技術,基因芯片、蛋白質芯片等分子生物學技術,聚類分析、貝葉
斯網絡等生物信息學方法及血清藥理學、血清藥物化學等中藥實驗研究方法,
能夠保證實驗過程關鍵環節工作的順利進行。
5.針刺效應與經絡功能研究中的關鍵環節和實驗手段都已經過預研究,
研究者在該領域中已有長期的積累;有許多原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或上海科技
發展基金等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些已在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參加單位具有很
強的研究技術與人才支撐能力,有能力克服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實驗研究
中的一些難點問題,比如經脈穴位周圍元素含量變化的實時無損測定、多通道
信息同步采集等已有解決的方案,因此完成該研究課題不存在關鍵技術的障
礙,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可能性很大。
6.針刀松解法研究中所涉及的動物模型及各種觀測指標,在實際操作中
均是成熟技術,所以實驗可順利進行。由中科院、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301醫院、積水潭醫院、中國中醫研究院骨傷所和本校的多學科的資深專家組
成的隊伍,技術力量雄厚。北京中醫藥大學具有眾多的擁有針刀臨床經驗和基
礎實驗研究經驗的教授、副教授、博士、碩士,能夠整合成為一支強有力的科
研隊伍,完全可以勝任各種實驗研究工作,而且涉及的各種觀測指標,均可與
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病理生理實驗室及各參加單位實驗室合作完成,這些參加單
位都有一流的實驗儀器。
7.穴位效應規律研究中,有關軀體-內臟聯系的研究表明,內臟損傷時,
可以在相應的體表部位出現神經源性炎癥反應,導致相應感覺神經元的興奮性
增強,使得正常情況下的非傷害性刺激也可以引起痛敏反應;另外,該感覺神
經元的感受野也會出現擴大。這種內臟受損時軀體出現的痛覺過敏/異常和感
受野擴大的現象,為穴位功能從正常生理狀態的相對“沉寂”到病理狀態的“激
活”的動態過程,出現面積大小和功能強弱的變化提供了現代科學基礎。因此,
該課題從研究思路上是可行的。
從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方面來看,通過眾多穴位的系統對照研究,以心血
管、呼吸、上下消化道、膽囊、膀胱等研究作為靶器官,動物實驗、健康人體
和患者三方面的研究緊密結合,既有生理狀態下的人和動物的多個功能系統的
反應指標,又有相同器官病理狀態下的臨床效應觀察;所研究的內容充分考慮
了“一穴多臟”和“多穴一臟”的穴位效應特性,可取得豐富的具有可比性的
實驗和臨床研究數據。
擬采用的形態生理學、物理學,化學、分子生物學、數理分析以及系統信
息學等現代科技手段,也為闡明穴位特異性規律提供了方法和技術上的保證。
另外,參加單位和研究人員,都有豐富的從事針灸研究經驗,又掌握了前沿生
命科學研究方法和技術,為本項目取得重大突破奠定了基礎。研究中采用內臟
病損模型研究軀體穴區刺激對內臟功能的影響,可以彌補過去生理學軀體-內
臟反射研究的不足。為本項目在生理學領域的創新提供了可能。
(五)課題設置
1.課題設置總體思路:
對絡病學學科重要分支一一脈絡病進行深入研究,提出“脈絡-血管系統
病變假說”,建立絡病理論指導下血管病變動物模型,以絡氣郁滯(或虛氣留
滯)與神經激素激活和血管內皮功能障礙為切入點,圍繞“脈絡-血管系統病
變”共性病理環節設計相關課題,研究通絡方藥對絡脈瘀阻與動脈粥樣硬化、
絡脈細急與血管痙攣、絡脈瘀塞與微血管梗塞或閉塞的作用機制。課題設計保
持中醫絡病理論整體觀念、辯證思維的優勢,結合現代醫學對血管病變研究的
最新進展,遵循“脈絡-血管系統病”發生發展演變的內在規律,研究不同類
別通絡代表藥物的藥效物質及復方制劑的作用途徑、作用環節、作用靶點,為
建立“脈絡-血管系統病變學說”提供現代病理學基礎及藥理學支持。
同時開展針刺效應與經絡功能的科學基礎研究、針刀松解法的基礎研究以
及穴位效應規律的基礎研究。
絡病理論指導血管病變防治研究中課題設置的總體思路及內在關聯性如
下圖所示:
絡病理論指導血管病變防治的基礎研究
2.課題設置
課題1
課題名稱:絡病與血管病變相關性研究及治療對策
研究目標:運用絡病理論指導血管病變基礎研究,提出“脈絡-血管系統病
變假說”,制定“脈絡-血管系統病”診斷標準,建立絡病理論指導下的血管病
變動物模型及藥理學研究方法體系,制定治療對策并闡明不同類別通絡代表藥物
藥效物質基礎。
研究內容:
提出“脈絡-血管系統病變假說”:
依據“脈絡-血管系統”同一性,“脈絡-血管系統病”內在一致性,在既
往“絡病理論及其應用研究”創立的絡病學學科基礎上,對其學科重要分支一一
“脈絡病”進行深入研究,提出“脈絡-血管系統病變假說,
制定“脈絡-血管系統病”診斷標準:
采用流行病學方法,對臨床具備絡病證候表現,符合絡病發病學、病機學特
點的心腦血管病及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患者,進行大樣本、多中心臨床調查,通過
多元回歸統計分析,以反映檢驗準確性的靈敏度、特異度評價不同癥狀、體征及
理化指標對絡病的診斷價值,建立指標量化、科學規范的“脈絡-血管系統病”
診斷標準。
建立絡病理論指導下血管病變動物模型及藥理學研究方法體系:
依據“脈絡-血管系統病”診斷標準所反映的證候學特點和病理學基礎,建
立病證結合血管病變動物模型,最終形成藥理學研究方法體系,為深入研究搭建
技術平臺。
制定“脈絡-血管系統病”治療用藥規范:
在“絡以通為用”的絡病治療原則指導下,制定針對“脈絡-血管系統病”
不同證候特點的治法方藥,將兩千年多年中醫積累的絡病治法方藥應用于血管病
變防治。
不同類別通絡代表藥物藥效物質研究
選取絡虛通補藥人參、辛味通絡代表藥萩白、降香、桂枝、化瘀通絡藥水控、
搜風通絡藥娛蚣、地龍、蟬蛻,將篩選出的活性組分或活性成份分別用相關動物
模型進行體內藥理活性評價研究,明確其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
承擔單位:河北以嶺醫藥研究院
負責人:吳以嶺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學術骨干:趙韶華、高學東、李繼仁、王宏濤、徐宗然賈振華、袁國強、牟振云、繆興中
經費比例:13%
課題2
課題名稱:通絡方藥對“脈絡-血管系統病”共性病理環節作用研究
研究目標:圍繞“脈絡-血管系統”病變共性病理環節研究通絡方藥作用途
徑、作用環節、作用靶點;臨床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作出評價。
研究內容:
通絡方藥對絡氣郁滯(或虛氣留滯)與神經內分泌調節功能和血管內皮功能
障礙作用研究
研究通絡藥物藥效物質及復方制劑對絡氣郁滯(或虛氣留滯)與神經內分泌
調節功能和血管內皮功能障礙的治療作用。建立絡氣郁滯(或虛氣留滯)與神經
內分泌免疫調節功能和內皮功能障礙動物模型和體外培養人臍靜脈內皮細胞氧
化低密度脂蛋白損傷模型,從內皮生物學特性改變(各種生物活性因子、炎性因
子變化及內皮細胞凋亡改變)和內皮形態學改變以及NEI網絡調控等角度研究通
絡方藥對內皮細胞保護作用以及對NEI網絡的調節作用,應用基因芯片和蛋白質
芯片明確作用環節、作用途徑和作用靶點。同時肱動脈FMD、血清hsCRP、ETT、
ICAM和VCAM確定內皮功能障礙患者,觀察通絡復方對其內皮功能改善及心血管
事件發生的干預作用。
通絡方藥對絡脈瘀阻與動脈粥樣硬化作用研究
以當前動脈粥樣硬化(AS)的炎癥、免疫以及氧化應激病理生理機制為研究
重點,從基因、細胞、整體動物和臨床患者四個層次研究通絡方藥對AS發生、
發展及形成的防治作用。以對AS防治有明確療效的阿司匹林、他汀類和ACE-I
類藥物為對照藥,研究通絡方藥減緩AS病變、穩定斑塊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效果,并通過其對炎癥、免疫以及氧化應激級聯反應中的重要調控因子如
NF-kappaB/Rel、PPARa、丫/。、COX-1/COX-2、Tol1/IL-l和CD40-CD40L的影
響,探討通絡方藥抗AS的作用環節、作用途徑和作用靶點,采用蛋白質芯片的
方法篩選出與通絡方藥作用有關的信號通道蛋白,再以各不同信號通路的相應
阻滯劑阻斷后,采用WesternBlot明確通絡方藥作用的信號轉導通道,在分子
水平上闡明通絡方藥的作用機制。應用差異顯示技術篩查通絡方藥抗AS新的調
控基因并研究其功能。開展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臨床研究,觀察通絡復
方對心血管事件的凈效果,以及對斑塊、炎癥負荷的影響。
通絡方藥對絡脈細急與血管痙攣作用研究
建立小型豬絡脈細急/冠脈痙攣模型,對比觀察通絡方藥與fasudil、硫氮嘎
酮藥物干預前后痙攣血管冠狀動脈造影影像學、普通病理、掃描電鏡的變化。檢
測各組動物開胸術前后血液中血栓素(TXAJ/前列環素(PGIJ、內皮素(ET)/內皮
源舒張因子(EDRF)、CRP、MCP-l、腫瘤壞死因子-a、ICAM-I、VCAM-I、P-selectin
和E-selectin的濃度變化,對比誘發出CAS與未誘發出CAS動物上述指標的差
別及CAS動物藥物干預治療前后上述指標的差別,通過多元回歸分析找出其中對
CAS影響最大的炎性因子,確定通絡方藥對其影響。用貼塊法培養冠狀動脈血管
平滑肌細胞,制備單個冠狀動脈平滑肌細胞,拉制膜片鉗玻璃微電極,采用全細
胞模式膜片鉗制方法記錄L,觀察不同濃度下通絡方藥對培養的冠狀動脈平滑
肌細胞Ca++離子內流的作用。采用RT-PCR、原位雜交或westernblot法檢測
各組動物藥物干預治療前后PKC、Rho激酶mRNA及蛋白的表達,從基因和蛋白表
達層次研究通絡方藥抗絡脈細急/冠脈痙攣的作用機制。
承擔單位:第二軍醫大學長征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中國醫科大學
第一臨床學院
負責人:吳宗貴、王可強、曾定尹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術骨干:梁春、周京敏、苗志林、關啟剛、孫承波、程穎、李玫、
龐雪峰、孫愛軍、樊明、薛金貴
經費比例:13.5%
課題3
課題名稱:通絡方藥對急心肌梗死、腦梗死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完整性及組
織保護作用研究
通絡方藥對急性心肌梗塞缺血再灌注晚期微血管完整性保護作用研究
研究目標:闡明通絡方藥對AMI再灌注后心肌微血管內皮功能和完整性的保
護作用及其機制,以及通絡方藥通過保護心肌微循環進一步減少左室重塑及機
制,尋找該學說指導下對AMI再灌注后心肌微循環具有顯著保護作用的藥物,使
這一世界醫學界難題的治療取得重大進展。
研究內容:
觀察模型豬應用通絡藥物前后血中一氧化氮(NO)、內皮素(ET)、脫落內皮
細胞計數(CEC),血栓素(TXAQ/前列環素(PGL)、血清可溶性血管細胞粘附
分子-1(VCAM-1)、白介素-6(此-6)、白介素-8(IL-8)、E-選擇素(E-S)水平及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等內皮損傷指標變化;應用流式細胞儀采集脫落內
皮細胞計數測定細胞內鈣濃度;檢測心肌組織、冠狀動脈血管壁一氧化氮合酶
(N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各組豬心肌組織與
冠狀動脈血管壁NOSmRNA、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8(IL-8)的mRNA及VCAM-1
的mRNA表達變化;應用能直接反映心肌微循環完整性的心肌聲學造影技術動態
評價各組心肌組織灌注的情況和側枝變化,以及各組行超聲心動圖和漂浮導管檢
查的心功能、心室重構、血流動力學等指標;代謝顯像(PET)檢查評估存活心
肌,測定無復流面積和梗塞面積,應用彩色微粒子技術(Coloredmicrospher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幼兒肖像權協議書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展臺展柜制作安裝合同書模板
- 二零二五勞務派遣安全免責簡單協議書
- 二零二五版房地產代理分銷合同書
- 經銷售后服務協議書二零二五年
- 限制性股權協議
- 工廠轉讓協議書合同書范例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版精神損害賠償離婚協議書范例
- 茶樓裝修合同書詳細
- 服務居間合同書范例
- 期中(試題)-2024-2025學年人教精通版(2024)英語三年級下冊
- 2025-2030中國煤焦油雜酚油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防洪防汛安全教育知識培訓
- 2020-2025年中國遼寧省風力發電行業發展潛力分析及投資方向研究報告
- 規模養殖場十項管理制度
- 2025航天知識競賽考試題庫(含答案)
- 2025中考英語熱點話題閱讀《哪吒2魔童鬧海》
- 勞務派遣勞務外包項目方案投標文件(技術方案)
- 瘧疾2025培訓課件
- 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2025版)解讀課件
- 2025年度打印機銷售與升級改造合同模板4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