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保定市2021-2022學年度上學期高二年級期末調研考試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和考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春秋時期,越國大臣范蠡在越國攻滅吳國后,變易姓名為朱公。“朱公以為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乃治產積居······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遂至巨萬。”這說明該時期A.諸侯間商業貿易開始興起B.南方地區成為中國經濟重心C.“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D.區域位置決定經濟發展水平2.漢武帝通過賢良對策等方式,身邊集中了一批有才干的近侍之臣。他們名為侍從之臣,實際參與謀議,這些中朝官員品級并不高,但身份特殊,不僅參與軍國大事的謀議,有時還奉命與公卿大臣論辯,以致面折廷爭而詘大臣。漢武帝這種做法A.使中央行政中樞的權力發生轉移B.旨在削弱王國的權力C.避免了公卿臣僚腐敗現象的發生D.選拔了最優秀的官吏3.唐太宗時期,將科舉與做官直接聯系起來;武則天增設武舉,擴大了科舉的范圍;唐玄宗時期,擴大人才隊伍的來源,使得平民有更多機會進入科舉考試。據此可知,唐代A.門閥士族已經消亡B.官僚機構重疊龐雜C.統治基礎逐步擴大D.考試程序日趨完備4.唐宋以來,上下通行之貨,一皆以錢而已,未嘗用銀。而明代中后期以及清代,“銀錢并行”“銀錢兼權”。這一變化是由于A.白銀大量流入中國B.王安石改革財政制度C.金本位制度的確立D.紙鈔易造成通貨膨脹5.下表為明清時期關于戶籍制度的規定。這體現了明清政府A.利用戶籍制規范封建等級秩序B.限制社會階層流動C.加強了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D.強化基層社會治理6.1898年1月29日,康有為向總理衙門遞交“上清帝第六書”,提出了全面政治改革的建議。至3月11日,總理衙門才將該條陳上奏。7月2日,總理衙門“遵旨議復康有為條陳折”又全面駁回康有為的提議,僅在鐵路和礦務兩局問題上作了讓步。這表明當時A.救亡圖存已成為社會共識B.國家內政變革異常艱難C.學習西方條件尚不夠成熟D.清廷預備立憲騙局暴露7.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修訂的《文官考試法》規定,參加普通考試的應試者必須符合“公立或立案私立中等以上學校畢業”,且有畢業證或“有中等以上學校畢業之同等學力,經檢定考試及格”的條件。南京國民政府此舉A.確保了官員選拔的公平公正B.利于提高官員的文化素質C.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礎D.為干部制度培養優秀人才8.1956年6月,第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規定的保吃、保穿、保燒,年幼的保證受到教育和年老的保證死后安葬,簡稱“五保”。“五保”制度成為黨在農村的一項長期政策。這一政策的實施A.推動了社會秩序的穩定B.進一步促進政府職能的轉變C.實現了城鄉的均衡發展D.標志著社會保障制度的成熟9.《人民日報》新年社論反映了當年中國社會發展的主題。1979年《人民日報》發表了新年社論《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產建設上來》。該社論的發表是為了A.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B.加快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C.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D.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0.公元前,幾乎在一個時代,東西方崛起兩個大國,一個是亞洲的大漢王朝,一個是歐洲的羅馬帝國。漢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國家;羅馬屋大維建立了元首制并在其廣闊的帝國疆域內推行行省制。據此可知A.中國文化對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B.人類政治文明具有共性C.絲綢之路推動了政治文明的交流D.世界開始融為一個整體11.18世紀,英國適用死刑的罪名竟有200余種,凡是犯有偽造文書罪、盜竊財產罪、燒毀干草堆罪的人,甚至僅是砍倒一棵裝飾用的灌木,都會被判處死刑。這些立法A.完善了君主立憲制B.旨在保護公民私有財產C.深受國際法的影響D.違背了啟蒙思想的原則12.在手工工場時代,工人大多同農村保持一定的聯系,在勞動之暇從事耕作。機器大工業完全割斷了他們同農村的聯系,剝奪了他們最后一點點獨立活動的自由。他們除了出賣勞動力外,再也沒有任何其他收入來源。由此可見,工廠制度的建立A.造就了龐大的無產階級隊伍B.標志著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C.割斷了城市與鄉村間的聯系D.導致了西方國家鄉村的貧窮落后13.1931年,英國和其他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組成英鎊集團。參加該集團的國家的貨幣與英鎊掛鉤,彼此間的貿易也以英鎊為結算貨幣。1932年,渥太華會議更是明確英鎊集團之間國家關稅互利協定。英國此舉的主要目的是A.推動世界經濟實現體系化B.遏制德、意、日法西斯勢力的蔓延C.緩解民眾瀕臨絕望的心態D.提升自身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14.1942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與阿伯丁彈道實驗室協作,為陸軍計算炮擊火力表。200個計算員用機械計算機計算一張炮擊火力表要兩三個月,于是有人提出了研制電子計算機的方案,得到軍方的支持。由于利用了無線電、雷達等新成果而最終獲得成功。這說明A.軍用網絡助推盟軍勝利B.科技發明推動理論的創新C.科技成果決定戰爭勝負D.現實需要推動新科技發明15.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顯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極端氣候、地緣沖突等影響,2020年全世界有多達8.11億人口面臨饑餓威脅,比2019年增加1.61億;全球23.7億人陷入糧食危機、無法獲得充足的食物,比2019年增加3.2億人,這是歷史上饑餓問題最嚴重的時期之一。為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世界各國應A.以農業經濟建設為中心B.關注食品安全問題C.加強國際合作開放市場D.重視食物物種交流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第16題12分,第17題13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6分,共55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國古代因災荒而采取的救災措施-被稱為“荒政”。《周禮》推出了較為系統完備的荒政措施,涵蓋經濟、稅收、律法、禮儀方面的規定,以后各代繼續延續。漢朝建立常平倉制度,發生災害時,也可用儲備的糧食救災。南宋時董煟編寫《救荒活民書》,總結了歷代救荒賑災政策的利弊得失,所舉的救荒政策已多達數十項。到了明朝,荒政思想和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備,《中國荒政全書》中所收錄的明人所著荒政著作就多達14種。清代的荒政思想和政策措施更集歷代之大成。——摘編自陳忠海《古代的“扶貧”》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救災政策的特點。(1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考察,七十年的新中國外交都經歷了“變”與“不變”的崢嶸歲月。“變”表現在新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的與時俱進,對傳統外交理念和戰略的突破與創新,如外交使命的層層推進,外交戰略的因時制宜,外交話語的不斷加強。“不變”表現在新中國外交對既有核心原則的一貫堅守。新中國外交的“變”與“不變”的進程既有內外動力,而且遵循著相輔相成,推陳出新的辯證關系。——白衛東劉常喜《崢嶸七十年:新中國外交的“變”與不變》根據材料,圍繞新中國外交的“變”或“不變”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發展于三國隋唐時期,宋元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明清時達到巔峰。遠東地區與歐亞非大陸的絲綢貿易,從上古的走私活動,到漢唐時代的邊境貿易,乃至大航海時代以來的中歐直接通商,其興衰變化,始終是“絲綢之路”和“海上絲路”沿途國家和地區政治實力興衰消長的精準反映。沒有政治上的互信,沒有某種軍事機制的保駕護航,單純的絲路貿易,也許只能停留在民間走私貿易的層面上。——摘編自張國剛《宏觀視野下的絲綢之路》材料二“地理大發現時代的歐洲人,幾乎把全世界都展現在自己眼前,開始跟各種不同的人種與文明發生接觸。”大抵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除無人居住的南極洲外,地球上凡是有人類居住的地方,都與外界有了交往聯系。——摘編自彭順生《新航路開辟后中國與世界的交往》(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影響“絲綢之路”貿易的主要因素。(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地理大發現”對世界產生的影響。(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在中世紀的西歐,民眾應該忠于國家這一點是無人知曉的。相反,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區的居民,最后才是法蘭西人或英吉利人。民族主義直到18世紀西歐資產階級開始分享或獲得全部權力時,才呈現出其近代的形式······國家不再是國王、國王的領土和國王的臣民······民族主義的這種近代的形式在法國革命和拿破侖時期得到了最大的促進·····它是民族主義思想意識的自然擴散而傳到鄰國的,而且是對法國侵略和統治的一種反應。民族主義因工業革命而得到進一步促進,因為工業革命憑借其新的大眾交流工具,使對公民進行有效的、無所不包的教導成為可能。隨著俾斯麥用馬基雅維利式的外交手腕和他所稱的“鐵血”戰爭成功地統一了德國。到1871年,民族主義的原則已在西歐獲勝。——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西歐近代民族主義興起的原因。(10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歐近代民族主義的內涵。(6分)高二歷史參考答案題號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CACADBBAABBADDC1.C解析:本題考查春秋時期的商業。范蠡輔助越王勾踐滅吳后,棄官到齊國的陶定居,發揮經商特長,后來成為巨商,這表明這一時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故C項正確。從材料中不能得出諸侯之間商業貿易開始興起的結論,故排除A項;南方地區成為經濟重心是南宋時期,故排除B項;區域位置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故D項錯誤。2.A解析:本題考查漢代中外朝制度。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漢武帝時期為加強皇權,削弱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官員對皇權的制約,建立中朝制度。中朝官員多位卑而權尊,他們“奉命與公卿大臣論辯”,甚至“面折廷爭而詘大臣”,這樣中央行政中樞的權力逐漸由丞相轉移到皇帝親信手中,故選A項。削弱諸侯的權力是通過“推恩令”,排除B項;這一做法與是否避免官員腐敗現象無關,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政府的權力制約問題,與選官制度無關,排除D項。3.C解析:本題考查唐代選官制度。材料表明,唐代科舉范圍越來越大,參加科舉人數越來越多,因此,科舉考試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故C項正確。唐初的門閥士族依舊強大,并未消亡,故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官僚機構重疊龐雜的問題,故排除B項;材料僅反映了唐朝科舉錄取人數的問題,并不能看出考試程序的完備,且考試程序在宋朝時才基本完備,故排除D項。4.A解析:本題考查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由材料可知,和唐宋以來的貨幣相比,明清時期白銀逐漸獲得法定貨幣的地位,并廣泛地應用于流通領域,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新航路開辟后,大量白銀流入中國,故A項正確。王安石的財政改革沒有涉及白銀貨幣化,故B項錯誤;金本位制度與材料無關,故C項錯誤;紙鈔濫發才會造成通貨膨脹,故D項錯誤。5.D解析:本題考查明清時期的戶籍制度。由材料可知,明清政府都對戶口進行登記并嚴格管理人口的流動,這體現了政府利用戶籍管理強化基層社會治理,故D項正確。題干材料反映加強人口流動的管理,與封建等級秩序和社會階層的流動無關,故A、B兩項排除;封建人身依附關系是逐漸松弛的,且材料未體現人身依附關系,故C項排除。6.B解析:本題考查戊戌變法。材料體現了總理衙門對康有為的變法主張,先是拖而不奏,后是不按光緒帝命令答復,說明當時中國變革內政異常艱難,B項正確。“全面駁回康有為的提議,僅在鐵路和礦務兩局問題上作了讓步”,表明社會救亡圖存意識并不普遍,A項錯誤;洋務運動已經從器物向西方學習轉向制度向西方學習,C項錯誤;預備立憲騙局的暴露是皇族內閣的成立,D項錯誤。7.B解析:本題考查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文官考試對應試者的文化水平做了嚴格的規定,這些規定有利于保證應試者的文化教育水平,有利于提高官員文化素質,故B項正確。對應試者資格的規定不能確保官員選拔的公平性,故A項錯誤;奠定近代文官制度基礎的是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故C項錯誤。干部制度是新中國成立后實行的人事制度,故D項錯誤。8.A解析:本題考查中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材料中“保吃、保穿、保燒,年幼的保證受到教育和年老的保證死后安葬”體現了我國社會救助制度的逐漸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完善有利于解除人民的后顧之憂,穩定社會秩序,故A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政府職能的轉變,排除B項;C項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僅憑社會救助制度的相關法律,不能得出社會保障制度成熟的結論,排除D項。9.A解析:本題考查中國經濟的發展。1979年《人民日報》新年社論是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剛剛結束背景下發表的,它的發表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故選A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共十九大提出的戰略部署,故排除B項;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排除C項;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共十四大提出的,故排除D項。10.B解析:本題考查中西政治制度。由材料可知,漢朝、羅馬帝國在國家管理上均實行集權政治和地方分區管理,這體現了政治文明的共性,故B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出羅馬帝國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故A項錯誤;絲綢之路只推動了經濟文化交流,政治上并沒有交流,故C項錯誤;世界開始融為一個整體是在新航路開辟后,故D項錯誤。11.B解析:本題考查近代英國的法律與教化。據材料可知,18世紀,英國死刑罪名大部分與私有財產有關,體現出英國立法保護私有財產的力度加大,故選B項。保護私有財產與君主立憲無關,故A項錯誤;國際法的主體是國家,與材料無關,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違背啟蒙思想的理性主義,故D項錯誤。12.A解析:本題考查工業革命。從材料信息看,機器大工業切斷了工人同農村的一切聯系,造就了龐大的無產階級隊伍,故選A項。歐洲三大工人運動使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排除B項;工廠制度的建立影響到工人和農村的聯系,并沒有割斷農村與城市的聯系,大量的人口從閉塞、寧靜的鄉村田園生活中走出,人們的眼界開闊了,排除C項;工業革命促進了鄉村的改變,農業機械化日益普及,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排除D項。13.D解析:本題考查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材料體現的是在經濟大危機期間,英國組成英鎊集團以確保英鎊在國際金融界的地位,召開渥太華會議推動英鎊集團成員貿易的發展,從而提升在英國國際市場上同其他強國的競爭能力,D項正確,排除A、B兩項;C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4.D解析:本題考查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從材料信息看,戰爭的現時需要,導致了電子計算機的發明,故選D項。軍用網絡形成于1969年,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技術與理論的關系問題,排除B項;C項夸大了科技的作用,排除。15.C解析:本題考查消除饑餓與食品安全。由材料可知,目前國際糧食安全問題仍然嚴峻,威脅世界的和平穩定。加強國際合作和團結開放市場,是全球糧食安全對策的重要內容,故C項正確。A項說法明顯錯誤;材料要解決的是饑餓問題而不是食品安全問題,故B項排除;自新航路開辟以來,各國都重視物種的交流,故D項排除。16.答案:救災核心在于保證糧食供應;疏導安置流民;救災與防災相結合;系統全面,多措并舉;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發展。(12分,每點3分,答出任意4點即可)解析:本題考查歷代社會救災政策。根據材料中“《周禮》推出了較為系統完備的荒政措施,涵蓋經濟、稅收、律法、禮儀方面的規定”可得出系統全面、多措并舉;“漢朝建立常平倉制度,發生災害時,也可用儲備的糧食救災”可得出救災與防災結合;“南宋時董煟編寫《救荒活民書》……清代的荒政思想和政策措施更集歷代之大成”可得出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發展,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17.答案:示例論題:新中國外交不變是對獨立自主原則的堅持。(3分)闡述:新中國成立初期,新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但并不排除同資本主義國家的來往,為新中國打開了外交局面。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正常化,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維護了國家利益。1978年以來,黨和國家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面對復雜國內外形勢,中國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9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對中國外交新格局的形成,對促進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起了重要作用。(1分)解析: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山東省煙臺芝罘區六校聯考2024-2025學年初三5月份考前模擬適應性聯合考試化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沈陽工業大學《云計算與虛擬化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省遼河油田第二中學2025屆高三高考信息卷(一)物理試題含解析
- 長沙市重點中學2025年高三4月聯考歷史試題試卷含解析
- 寧夏中衛市名校2024-2025學年高中畢業班3月復習教學質量檢測試題(二)英語試題含答案
- 山西省右玉縣重點達標名校2024-2025學年初三5月三校聯考化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上海市徐匯區2025年數學四年級第二學期期末復習檢測試題含解析
-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北城英才學校2025年三下數學期末考試試題含解析
- 短期護士雇傭合同2025年
- 麗江職業技術學院《書法技法專題研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了解文學作品在社會變革中的反映與啟迪
- 《冠脈造影流程操作》課件
- 2023架空線路復合絕緣子無人機紅外檢測導則
- 山西省臨汾市多校聯考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英語試卷
- 膨脹防火涂料
- 付款申請表(勞務)
- 建筑施工現場安全警示(案例)教育課件
- 綠化工程施工進度表1
- 學校“五育并舉”綜合素質評價方案
- 山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教師招聘考試歷年真題
- 中國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指南解讀(2023年)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