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二中高二年級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_第1頁
亳州二中高二年級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_第2頁
亳州二中高二年級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_第3頁
亳州二中高二年級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_第4頁
亳州二中高二年級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亳州二中高二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卷全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填涂在答題卡的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本卷命題范圍: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一單元。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五四”以來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現一種認為“中西文化的差異純粹是時代性”的觀點,可稱為“有古今無中外論”。這種論調的根本錯誤在于,忽視乃至抹殺人類社會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這一歷史事實。在原始時代,社會的基本形式是氏族、部落;在階級社會,社會的基本形式是民族。既然人類社會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類文化在此階段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僅可以把一定數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這些人與其他人區別開來。人類社會以民族為基本形式這一事實還告訴我們,具體的文化總是各種各樣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類文化只能存在于這些具體的民族文化之中。離開了各種各樣具體的民族文化,所謂一般的人類文化只是一種虛構。因此,文化“有古今無中外論”既不符合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也違背了一般能通過特殊而存在的辯證法。文化方面民族差異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首先,地理的隔絕機制是民族差異形成的基本條件。因為地域的遼闊、山海的阻礙等因素,各個民族各自獨立地生存,文化上差異的產生也不可避免。例如,隨著地理上的隔絕,同一種語言會分化為各種各樣的方言,會形成相對獨立的經濟生活網絡和不同的“市民社會”,人們的思想感情也會疏遠、隔膜起來。其次,地理環境的差異是民族差異最重要的自然根源。地理環境的差異不僅會對生活在不同地理環境中的人們的生產力、生產方式產生直接影響,而且會對他們的科學、藝術、宗教等產生直接影響。其三,一定范圍內自由創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異形成的重要機制。種族、地理環境、文化傳統等是人們從事文化創造的基礎,同時也是對文化創造的限制,而自由創造只是在這一定范圍內的發揮。因而,文化的發展既非絕對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統一,偶然與必然的統一。其四,不同文化發展成果對人類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異的最高表現。文化是人創造出來的,但文化發展的成果又不斷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創造不同風格的音樂、美術的同時,也發展了不同的審美趣味。“喜聞樂見”的民族氣派,正是文化成果長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結果。審美趣味如此,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亦莫不如此。在這個意義上,一個民族的共同文化不僅表現了該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創造了該民族的共同心理。這種文化成果與人自身的身心變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異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穩定器。最后,民族斗爭是民族差異的強化劑。古往今來,民族之間的矛盾、對立、沖突史不絕書。許多征服者民族推行強制同化的政策,而被征服的民族則千方百計為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而斗爭。在這種同化與反同化的斗爭中,許多細枝末節的差異也會獲得不尋常的意義。例如在清朝末年,剪掉辮子就意味著公開表示與清朝統治決裂。文化上的民族差異不僅是人類以民族為單位長期生活的自然產物,而且在民族斗爭中人被人們有意識地鞏固、強化。應當指出,雖然文化上的民族差異不能事事歸因于經濟,但歸根結底是人類生產力達到一定發展程度的結果。文化上民族差異的形成原因,都在生產力的一定發展程度上才得以發揮作用。因此,民族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它不是超歷史的存在,不是純自然的存在。因而,文化上的民族差異也是歷史的、可變的,相對的。(摘編自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精神》)材料二:文化差異性是始終存在的。歷史上對待這種差異性曾經有過三種不同的態度。第一種是對凡與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為異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絕滅之而后快。當年白種人占領南、北美洲,對當地土著文化就是持這種態度。第二種是承認其價值,但只是作為珍稀的收藏、獵奇的點綴或某種可供研究的歷史遺跡,實際上是排斥其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殼。如果我們混同了已成遺跡的、定型了的“傳統文化”和今天仍然活著的并主宰著億萬中國人民生活方式、思維習慣的,受過現代文化洗禮的“文化傳統"之間的根本區別,以復舊充新生,抵銷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那么,中國文化的發展將陷入困境。第三種態度是一種文化相對主義的態度。這是將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語境內去進行觀照的一種方式。它贊賞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對用產生于某一文化體系的價值觀去評判另一文化體系;承認一切文化,無論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價值,因而應受到尊重。這種態度當然遠比前兩種態度來得寬容合理,但再進一步追問:千差萬別的文化有沒有普遍認同的東西呢?人類有沒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義?這些都是文化相對主義所面臨的、必須回答的問題。無論如何,文化差異總是現階段普遍存在的事實。正是這些差異賦予了人類文化以多樣性。我們固然不必保留辮子或者“三寸金蓮”以供獵奇者玩賞,但中國文化自有其無法“歐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國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謂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導致的“世界文化一體化”,只能帶來人類文化的單調和沒落。事實上,正是由于差異的存在,各個文化體系之間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鑒,并在相互參照中進一步發現自己,將異國作為幫助自己發現自己的“他者”,從另一種文化的陌生角度來觀察自己,看到許多從內部無法看到的東西。由于文化的差異性,當兩種文化接觸時,就不可避免地產生誤讀。所謂誤讀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傳統、思維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讀另一種文化。他原有的“視域”決定了他將對另一種文化如何選擇,如何切割,然后又決定了他如何對其加以認知和解釋。文化之間的誤讀難以避免,無論是主體文化從客體文化中發現新義還是反觀自己,都很難不包含誤讀的成分。而從歷史來看,這種誤讀又常是促進雙方文化發展的契機,因為恒守同一的解讀,其結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閉。(摘編自樂黛云《文化差異與文化誤讀》)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人類社會以民族的形式存在,既然在階級社會里社會的基本形式是民族,那么在此階段的人類文化也一定是民族的、具體的。B.不同的文化發展成果長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而不同的民族心理反過來又催生出不同的文化成果。C.文化相對主義贊賞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認一切文化的合理性,雖然也有問題,但因其寬容合理而應該受到尊重。D.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國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體和客體,從客體文化中發現新義或反觀自己。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早在古代,在不同地理環境下,分別產生了農業部族、畜牧業部族等,說明地理環境的差異對人們的生產力、生產方式產生了直接影響。B.種族、地域、文化傳統等是文化創造的基礎,并有限制作用,所以文化創造必然事事都能到諸如地域、經濟、種族、文化傳統中找到原因。C.我國近現代史上的反帝斗爭使先進的中國人普遍意識到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性,可見文化上的民族差異在民族斗爭中被人們有意識地鞏固、強化。D.文化差異性是始終存在的,文化差異造就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它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它的存在有其必要性與普遍性。3.下列選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支撐材料一第一段觀點的一項是()(3分)A.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B.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屈原《卜居》)C.單則易折,眾則難摧。(《北史?吐谷渾傳》)D.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4.對文化差異的論述,兩則材料的側重點有何不同?請簡要說明。(4分)5.下列文字提到美國動畫片《花木蘭》與中國《木蘭辭》有所不同,我們應如何正確看待這種現象?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分析。(6分)《木蘭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講述木蘭替父從軍、最后榮歸故里的故事,體現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忠孝兩全的價值觀。美國動畫版《花木蘭》則對《木蘭辭》進行重新詮釋,木蘭為了證明男女平等、實現自身價值而主動從軍,體現美國人崇尚個主義的民族性格。《花木蘭》在中國上映后,獲得不錯的票房。不少觀眾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帶來啟發。(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6~9題。荒山野嶺的半碗飯支祿又走了兩三里路,太陽成了一個金黃金黃的烙餅,我把脖子使勁往上伸,像長頸鹿的一樣長,但仍然無法吃上半口。①一張嘴,就喝了一口西北風,又硬又冷,從頭頂寒到了腳跟。在一個鳥都不下蛋的地方迷了路,我火急火燎地,從這坡上來,那坡下去……都說鼻子下面有嘴,不知道路就問一下,可是連個人影都看不到,咋問!太陽翻山而下,“騰”的一下,夜色一個蹦子就從頭頂跳了下來。“我”要怎么才能找到迷失的方向呢?哎!我的個老天爺!肚子餓得老貓樣胡抓亂咬呢!一籌莫展之際,我隱隱約約看到旮旯里冒出半個土灰色的屋頂,這對于我來說,猶如看到了一個大救星一樣!再不能瞎鬧了,若是碰到狐貍就輕手輕腳的,小心點兒倒無所謂;若是遇到兇狠的、牙露得一匝長的狼,它眼皮瞭一下,一口就能把我吞下去,怕是連骨頭也不想吐出來。月亮爬上山頭,冰冷地望著我!我的心兒跳得咚咚響,心想月亮肯定幫不了我什么大忙。又一想,如果讓狼死死地盯上,恐怕再也看不到月亮了!但我也不敢去投宿人家。塬上缺衣少食,不是我一家這樣窮,家家戶戶都這樣。一個個跟魍魎鬼樣,會讓住家以為是來討飯的,定會給些難堪!說不定還會轟出大門,但我不試一試又能去哪呢?一個慢坡拐下來,爬上地埂,瞅了一眼,這樣的荒野人家應該會養狗,我咳嗽了兩聲,不見動靜,便又往前走了百十來米,看到了拴狗的鐵鏈還在,但狗卻不知道去了哪里。我悄悄咪咪地上去,試著敲門,但沒有人來開。大門旁有間驢棚,我想就偷偷地鉆進去將就一夜也行,畢竟驢棚有門,比荒山野洼可靠多了,等到天麻麻亮我就悄悄地走人。哎!一根繩不知不覺間走到了最細處。一時間,頭暈眼花,一碌碡砸不出個響屁來,但為了求生,我還是不得不鼓足勇氣再次敲門,②聲音像擠牙膏樣,更像一個人捂在被筒里喊話:“有沒有人呀?”喊完話,我從破門縫朝里看,一個白發白須的老頭,弓著腰從耳房出來,立在院中,豎長耳朵,聽著動靜。我從小就臉皮薄,此刻,心里正如十五個吊桶打水一樣——七上八下。吱扭一聲,門拉開了。“哎呀!快進來。天擦黑時,我看到一個像人頭頂樣的,在嶺頭忽閃忽閃地,又像不是!轉眼又看不見了!”老頭和藹地說,“前幾年,耳朵不好使,這兩年,眼睛也不好使了。”跟著老頭進了耳房,黑通通的,炕墻上,一盞油燈,瞌睡地正丟盹呢!老頭不知從哪摸到陶罐,一邊倒水一邊說:“喝上一口。”話說完,弓著身,一顛一顛地出去了!嘴搭在碗邊上,一仰頭,老牛樣一氣灌下去,又倒了一碗,咣當一聲,又是大半碗。一下子感覺很餓,前胸貼到后背樣地難受!吭哧吭哧,剛才走遠的腳步,又往回折了!門一響,撲哧一聲,先伸進半碗飯,然后,人弓著身子進來了,雖然燈有點暗,但隱隱能看到老人滿臉溝溝壑壑,布滿風霜!一看到飯,我略帶哭腔地趕緊說:“我不吃!”那個年代,黃土塬上的人很窮很窮。③家里要是有一兩粒米,白天煙筒都不敢冒煙,等到半夜村子靜下來時才敢偷偷下鍋。連一棵草都心知肚明:半碗飯就是半碗命。不要吃人家的飯,即使餓得眼睛都快轉不動了。我一直低著頭,像做錯了事樣:喝了人家的水,又怎么能吃人家的飯?老頭硬把碗往我的手里塞:“指頭蛋大點兒的娃,一口不吃熬不到簸箕灣!”我雙手端住碗,緊靠炕沿頭,呆呆地,像打懵的雞,左右為難:吃還是不吃呢?話停在嘴邊,也說不出來,肚子實在太餓了。老人一直看著我,看來我不動筷子,老人是絕對不會同意的。老人又說今晚月亮很亮,不翻幾鐵锨地就白白浪費大好的月光了,又囑咐我天亮走時順手把大門關上。言外之意是家里就他一個人。片刻,又說出了大門,沿著右手的蚰蜒小路往溝口走,娃娃走路快,花不了多長時間,碰到一棵歪脖子大柳樹就到了。此刻,我動了筷子,老頭弓著腰,慢騰騰地退了出去,順手扣上門!在門外,不忘叮囑我早點兒睡,碗擱在炕墻上。④狼吞虎咽,幾秒鐘光景,碗底朝天了!燈,感覺比以前亮了些,看到席炕上的被子,補丁摞補丁,枕頭是半截蛇皮袋子,芯是草做的,頭,一擱上,壓得嘶哇嘶哇地要叫一兩聲。人累得快要死了,眼睛一閉,什么也就不知道了!等再醒來,太陽老高了。急忙翻下炕,伸長耳朵,四處靜悄悄的,一根針落下也能聽到響聲。大門一關,一溜煙朝簸箕灣的方向趕路了!半路上,感覺衣袋垂垂的,掏出來一看,半個巴掌大的雜面烙餅,像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看來昨晚睡得跟死豬一樣。如今,我也年過半百了,夜深人靜之時,我總會不由自主地回憶起那半碗飯,咂巴了半天,卻死活記不起當時的味道。半碗飯,應該是很香很香的,可惜我餓得慌,呲溜呲溜,幾筷頭子就全都倒進了肚里,弄得到現在想不起那飯究竟是啥味兒,但卻讓我惦念不已。如果不促急促忙,就能嘗到什么味,香到什么程度,記下一片菜的縷縷香,或者有辣味,紅紅地,留下火柴劃過的一點燙味,或者鹽味兒,咸咸的,讓我茅塞頓開,或者奢侈到有一絲油腥兒,一下子才讓我體力大增……在那餓得發慌的情況下,一個小娃娃根本做不到。什么味道都沒留下,但是又像什么味道都有。(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及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前三段運用比喻、比擬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時間的推移與環境的變化,為后文“我”借宿作鋪墊。B.文中對“我”“略帶哭腔”“一直低著頭,像做錯了事樣”等細節描寫,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我”內心的感動與窘迫。C.文中多處描寫“我”的心理活動,如怕遇到狼、想偷偷鉆進驢棚將就一夜等,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D.文中老人雖然眼神不好,但還是一眼看出了“我”的饑餓,不過鑒于“我”是一個孩子,便只給了“我”半碗飯。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理解與分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句①“又硬又冷”將西北風的寒冷具象化,使讀者能夠鮮明直觀地感受到“我”所處環境的惡劣。B.句②“擠牙膏”“捂在被筒里”等描寫既符合“我”的饑餓情況,也表現了“我”敲門時內心的緊張。C.句③是對上句的闡述,展現了當時人們生活貧苦的現狀,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地域特色。D.句④三個短句有力地展現了“我”饑餓的狀態,短句與感嘆號也使得語氣和表達的情感更為強烈。8.本文是一篇散文,卻有了小說的味道,這是如何體現的?請簡要分析。(4分)“什么味道都沒留下,但是又像什么味道都有”意蘊豐富,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6分)二、古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材料一:二世燕居,乃召高與謀事,更為法律。法令誅罰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眾。李斯數欲請間諫,二世不許。而二世責問李斯曰:“夫所貴于有天下者,豈欲苦形勞神,身處逆旅之宿,口食監門之養,手持臣虜之作哉?此不肖人之所勉也,非賢者之所務也。彼賢人之有天下也,專用天下適己而已矣,此所以貴于有天下也。夫所謂賢人者,必能安天下而治萬民,今身且不能利,將惡能治天下哉!故吾愿賜志廣欲,長享天下而無害,為之奈何?”李斯子由為三川守,群盜吳廣等西略地,過去弗能禁。章邯以破逐廣等兵,使者覆案三川相屬,誚讓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盜如此。李斯恐懼,重爵祿,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欲求容,以書對曰:“夫賢主者必且能全道而行督責之術者也督責之則臣不敢不竭能以徇其主矣。此臣主之分定,上下之義明,則天下賢不肖莫敢不盡心竭任以徇其君矣。是故主獨制于天下而無所制也。能窮樂之極矣,賢明之主也,可不察焉。明主圣王之所以能久處尊位,長執重勢,而獨擅天下之利者,非有異道也,能獨斷而審督責,必深罰,故天下不敢犯也。”書奏,二世悅。于是行督責益嚴,稅民深者為明吏。太史公曰:李斯以閭閻歷諸侯,入事秦,因以瑕釁,以輔始皇,卒成帝業,斯為三公,可謂尊用矣。斯知六藝之歸,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持爵祿之重,阿順茍合,嚴威酷刑。諸侯已畔,斯乃欲諫爭,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極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與俗議之異。不然,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節選自《史記·李斯列傳》)材料二:蘇子瞻謂李斯以荀卿之學亂天下,是不然。秦之亂天下之法,無待于李斯,斯亦未嘗以其學事秦。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張吾之寵。是以盡舍其師荀卿之學,而為商鞅之學。掃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為治,焚《詩》《書》,禁學士,滅三代法而尚督責,斯非行其學也,趨時而已。設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術將不出于此,非為仁也,亦以趨時而已。吾謂人臣善探其君之隱,一以委曲變化從世好者,其為人尤可畏哉!(節選自姚鼐《李斯論》)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夫賢主者A必且能全B道而行C督責之術者也D督責之E則臣不敢F不竭能G以徇其主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勞”的用法與《蜀道難》中“使人聽此凋朱顏”的“凋”用法相同。B.適,滿足,與《孔雀東南飛》“始適還家門”的“適”意思不相同。C.茍合指附和、迎合;茍,茍且、隨便,與《離騷》“茍余情其信芳”的“茍”意思相同。D.《詩》《書》,即《詩經》《尚書》,與《禮》《易》《樂》《春秋》并稱“六藝”。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二世與趙高謀劃國事,更改了國家法律,刑罰越來越嚴苛,導致臣子們恐懼不安,很多人生出反叛之心。B.二世認為君主擁有天下,就應該長久地享受天下,君主可以恣意隨性,不需要操心費力處理國家事務。C.李由任三川郡守,這里過去盜匪橫行,他到任后也無法禁止,李斯因此被到三川調查的使者所責備。D.李斯過分看中自己的名利權勢,曲意迎合君主,提出用專制和重罰治國,二世因此非常高興。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夫所謂賢人者,必能安天下而治萬民,今身且不能利,將惡能治天下哉!(2)人皆以斯極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與俗議之異。結合兩則材料,簡要概括司馬遷和姚鼐對李斯態度的異同。(5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兩首詩篇,完成15~16小題。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詠懷古跡·其五杜甫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①籌策②,萬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③,指揮若定失蕭曹④。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注】①紆:屈,指不得施展;②籌策:謀略③伊昌:伊尹、呂尚。商伊尹輔商湯,西周呂尚佐周武王,皆有大功,后因并稱伊呂泛指輔弼重臣。④蕭曹:蕭何、曹參。他們先后擔任漢初的丞相。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蜀相》“錦官城外”介紹了武侯祠所在地:而《詠懷古跡》則通過“諸葛大名”“遺像”暗示本詩亦是瞻仰武侯祠,發而為詩的。B.這兩首詩都以描寫、抒情為主要表達方式,層次有波瀾,情感有起伏:語言上都講求煉字琢句,可謂“一字千鈞”。C.從體裁上看,兩首詩篇皆為近體詩。其“篇句有定式,音韻有規律”的律詩特點也可見一斑。D.兩首詩篇都運用了襯托的手法。《蜀相》以劉備“三顧茅廬”的典故來襯托諸葛亮,《詠懷古跡》以“伊呂”“蕭曹”來襯托諸葛亮的形象。16.同為寫諸葛亮的詩篇,兩首詩在情感上有何異同?請結合具體詩句加以分析。(6分)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蜀道難》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十四個字借景抒情,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凄的境界。(2)屈原《離騷》中直抒胸臆,表白心志,表達自己對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經常出現在古詩文中。李白《蜀道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星宿的觸手可及寫蜀道之高。蘇軾《赤壁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則用星宿給月亮定位。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古往今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總是被各式各樣的吉祥圖案裝點著。蝙蝠就是經典的吉祥圖案,在建筑、器物和服飾上隨處可見。而蝙蝠圖案之所以深受歡迎,主要是因為(甲)。蝙蝠還經常與銅錢搭配,因為古代銅錢中間有方孔,俗稱為“錢眼”,所以這一圖案寓意著“福在眼前”。人們也將面貌同樣丑陋的蜘蛛當作吉祥圖案的原因是蜘蛛的別稱“蟢子”中的“蟢”與“喜”諧音。常見的圖案是一只蜘蛛從蛛網上面垂懸而下,寓意著“A”。以上例子都是用諧音法來創造吉祥圖案的。不過,諧音法有可能導致表意不夠明確,尤其是(乙)。比如,一幅圖上面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