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備考指南-歷史 中外歷史綱要上》課件-第1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_第1頁
《高中備考指南-歷史 中外歷史綱要上》課件-第1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_第2頁
《高中備考指南-歷史 中外歷史綱要上》課件-第1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_第3頁
《高中備考指南-歷史 中外歷史綱要上》課件-第1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_第4頁
《高中備考指南-歷史 中外歷史綱要上》課件-第1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課前篇

預習教材課堂篇

素養提升隨堂練

學以致用課后篇

課時分層訓練課時目標

1.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2.通過了解秦朝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時空定位課前篇

預習教材一、秦的統一1.歷史條件(1)主觀愿望: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________。《呂氏春秋》記載:“亂莫大于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眾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2)客觀條件:各地域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____________所帶來的阻礙。(3)地理位置:秦國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秦“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4)人物作用: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較為清明。(5)秦國的強大:________變法后,秦尊奉法家,獎勵耕戰,國家日益強盛。(6)策略得當: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策略。統一政治分裂商鞅2.秦朝的統一(1)軍事層面的統一: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國相繼滅掉東方六國,建立新的統一王朝——秦朝;征服南方________地區,加強對云南、貴州一帶__________的控制;在北方,擊退________的進攻;在原有舊長城的基礎上,修筑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2)制度層面的統一:①皇帝制度:兼采三皇五帝名號,定名為皇帝,通過規定和禮儀(如“朕”的稱呼)突出皇帝的____________,皇帝對國家事務擁有至高無上的決定權。②中央機構:由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府。三公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主要輔佐大臣,九卿分掌具體事務。③地方機構:徹底廢除分封制,將戰國時已經產生的__________在全國推廣,設立郡、縣兩級行政機構,其主要官員由________任免和考核。越族西南夷匈奴獨尊地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郡縣制中央(3)經濟文化的統一:統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馳道、直道,頒行法律,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到關中、巴蜀等地,整頓社會風俗等。(4)秦統一的意義:①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客觀需要。②空前統一的封建國家促進了各民族的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車軌文字貨幣度量衡【判斷正誤】1.秦滅六國,實現統一,充滿血腥性,卻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

)√2.秦朝設立的三公九卿制仍是貴族政治。(

)×3.秦的統一以變革制度為基礎,以創建新制度為中心。(

)√二、秦朝的暴政1.社會矛盾激化(1)秦始皇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征發繁重。百姓不堪重負,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2)秦朝刑法嚴苛,社會階級矛盾嚴重激化。2.“焚書坑儒”:秦始皇接受________的建議,下令將非秦國歷史的史書等焚毀,先秦以來的許多珍貴文獻毀于一旦;還將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殺。“焚書坑儒”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十分惡劣的影響。3.秦二世的殘暴統治: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秦二世繼位,其殘忍昏庸,實行嚴刑峻法,致使階級矛盾和統治階層內部矛盾尖銳化。李斯【判斷正誤】1.秦朝既有開創多民族國家的偉大業績與成功經驗,又有國家治理的歷史教訓。(

)√2.秦朝的暴政與法家思想有密切的關系。(

)√3.焚書坑儒,動機是維護秦朝統治,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三、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1.陳勝、吳廣起義(1)時間:公元前209年。(2)地點:大澤鄉。(3)政權:號為“________”。(4)地位: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2.秦朝的滅亡項羽、劉邦等領導的反秦勢力日益壯大。公元前207年,________的軍隊進占咸陽,秦朝滅亡。張楚劉邦3.楚漢戰爭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最終項羽被劉邦擊敗。【判斷正誤】1.陳勝、吳廣起義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2.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是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課堂篇

素養提升【唯物史觀】1.從分封制走向中央集權的社會原因(1)經濟原因:鐵犁牛耕的推廣,井田制瓦解,小農經濟產生,需要強大的中央集權的保護和協調。(2)分封制崩潰,長期戰亂,人民需要和平的生產、生活環境。(3)戰國各國變法推行郡縣制。(4)法家主張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為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2.用歷史的觀點看待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地位中央集權制度是對地方分權制度的否定。中央集權的進步首先表現在中央政府行政機構的合理性。丞相與九卿的行政結構和隸屬關系明確,形似現代國家的政府總理與下屬各部部長,九卿之下還有屬員。丞相沒有決策權,只有執行權,只對皇帝負責;在皇帝決策之后監督百官執行,這樣的中央行政機構設置在當時世界已屬先進水平。針對練歷史學家錢穆指出,古代中國能夠維持大一統局面數千年之久而不敗,主要得益于創建了一整套優良的政治制度。“優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縣制

D.中央集權制D[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優良的政治制度”維持大一統的局面,千年之久而不敗,可知是中央集權制度,故D正確;分封制不是秦朝的政治制度,A錯誤;三公九卿制對大一統的作用不明顯,B錯誤;郡縣制有利于大一統局面的延續,但郡縣制包含在中央集權制里面,C錯誤。【時空觀念】讀教材第16頁《秦朝形勢圖》,認識秦朝的疆域和國家統一從秦朝疆域圖可以看出,秦朝的基本行政單位是郡,結合教材掌握秦朝“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幅員遼闊,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拓展認識: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客觀需要。空前統一的封建國家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針對練讀下面《秦朝疆域圖》,對下圖解讀最準確的是(

)A.奠定了中國疆域的基礎

B.分封的諸侯國分布其中C.開啟了中央集權的時代

D.通過文化認同鞏固統治C[解析]

從圖片可看出,秦朝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開啟了中央集權的時代,故C正確;清朝疆域奠定了中國疆域的基礎,A錯誤;秦代疆域中沒有諸侯國,B錯誤;秦朝沒有在全國范圍內實現文化認同,D錯誤。【史料實證】1.材料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摘自司馬遷《史記》卷7《項羽本紀》解讀:“亡秦必楚”,既反映了秦末楚地人民強烈的反抗壓迫愿望,又體現了關東六國被滅后,楚國殘余勢力最強。

針對練在秦末的反秦浪潮中,不僅有下層民眾揭竿而起,還有許多原六國的貴族、官吏、豪強投身其中,他們中還有一些人成為起義的領導者。在六國故土上,又出現了人們熟悉的楚、趙、齊等國名稱。這反映出(

)A.人們宗法觀念根深蒂固

B.秦朝統一時機尚不成熟C.郡縣制不利于鞏固統一

D.統一理念尚未深入人心D[解析]

反秦過程中六國舊貴族再次打出故國名稱,說明當時統一理念尚未深入人心,故D正確;材料描述現象與宗法觀念無關,A錯誤;秦的統一順應歷史潮流,B錯誤;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C錯誤。【歷史解釋】1.對分封制和郡縣制的辯證認識分封制的缺陷是地方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易形成割據勢力;郡縣制的缺陷是中央集權與專制削弱了地方的自主性,使地方缺乏獨立發展的空間。2.貴族政治與官僚政治(1)貴族政治:是指奴隸制國家和封建制國家由世襲貴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權的一種統治形式。(2)官僚政治:古人曰:“吏事君者”,謂之官;“官者,管也”;官,“治眾之意”也;“同官為寮”;“政化治理”,謂之政治。可見,從漢字訓詁上講,官僚政治,就是官僚事君治民、眾治政事的意思。它起源于春秋戰國之際的諸侯國變法,并在秦統一后不斷發展演化。針對練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廢除了象征宗族統治的六冕之制,改戴通天冠,而且吸收了各國的冠服制度到新的官員服飾體系中,如將原趙國的貂蟬冠定為武將之冠,原楚國的獬豸冠定為法官之冠等,秦朝改革冠服旨在(

)A.改變落后習俗風尚

B.確立皇帝獨尊地位C.構建新型官僚體系

D.革除地方割據勢力C[解析]

秦朝廢除象征宗族統治的六冕之制,而且吸收各國冠服制度,如武將、法官之冠等,反映了秦朝統一之后弱化宗法血緣對政治影響,構建新型官僚體系的政治意圖,故C正確;冠服制度不屬于落后的習俗,A錯誤;材料未涉及皇帝制度,B錯誤;秦朝實行郡縣制,未形成地方割據,D錯誤。【家國情懷】對秦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認識(1)春秋戰國以來,中原地區的華夏民族與周邊一些少數民族關系日益密切,一些少數民族逐漸與華夏族融合。秦的統一,是長期以來民族融合的一個結果。(2)秦統一后,在遼闊的版圖上,不僅生活著諸多民族,而且在統一的地域里,周邊民族與華夏族進一步融合;同時,南方的蠻族、百越,也加快了同中原各族融合的步伐,陸續加入了華夏族的行列。北方的匈奴與中原各族的聯系也得到進一步加強,秦的統一,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3)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中華民族大家庭是從秦朝開始的,各民族都為中華文化的燦爛輝煌做出了重要貢獻。針對練我國幅員遼闊,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從未間斷,形成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這得益于(

)A.秦朝疆域遼闊

B.秦朝統一貨幣

C.秦朝統一文字

D.秦朝統一思想C[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推行了鞏固統一的措施,如統一文字等。因此,我國形成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得益于秦朝統一文字,故C正確;A、B、D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隨堂練

學以致用1.“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李白在詩中充分肯定的秦始皇功績是(

)A.統一全國

B.統一文字

C.實行分封

D.建立郡縣A[解析]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意思是“秦始皇掃滅六國,虎視天下,(這樣的氣勢)是何等英雄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由此可見,李白在詩中充分肯定的秦始皇功績是統一全國,故A正確;統一文字有利于鞏固統一,B錯誤;實行分封不符合史實,C錯誤;建立郡縣與材料不符,D錯誤。

C[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秦始皇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還推行了一系列鞏固“大一統”的舉措,如統一度量衡等,故C正確;確立皇帝制、實行三公九卿制度,與材料主旨不符,A、B錯誤;推行法家思想、頒布嚴苛律令是一方面的措施,但不是主要方面,D錯誤。3.秦始皇在中央機構中設置太尉一職,但今天留下來的古籍中沒有記載秦始皇曾經任命過哪位人物擔任過此職,最可能的原因是(

)A.太尉輔佐皇帝處理全國軍務,難以找到合適人選B.受丞相和御史大夫制約,太尉默默無聞C.秦始皇自己直接控制軍隊,使軍事權力更加集中D.秦王朝短命而亡,史書記載被嚴重破壞C[解析]

從強化君主專制集中軍權的角度看,C符合題目要求,故C正確;“難以找到合適人選”說法不規范,A錯誤;B的表述不符合史實,錯誤;D沒有史實依據,錯誤。

D[解析]

中央集權制度在統一的前提下,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既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也保障了中華文明的延續,故D正確;中央集權制度由當時中國的生產力水平決定,A錯誤;材料的主旨并非秦始皇所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中華文明領先世界的先河,B錯誤;中央集權制度有利于封建專制國家的建立鞏固,維護國家的統一完整,為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更有利的政治和文化保障,C錯誤。5.《劍橋中國史》作者引用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的話說,秦始皇自滿,不愿意納諫,犯錯誤后還不準備改正。秦二世也大致如此,而子嬰則軟弱和生性孤獨。“三主惑而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材料意在說明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A.當權者統治暴虐

B.當權者的性格缺陷C.秦始皇居功自傲

D.體制建設缺乏創新B[解析]

材料認為秦朝三代君主在性格上具有缺陷,是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故B正確;題干強調的是統治者性格,而非執政情況,A錯誤;題干不僅僅描述了秦始皇,C錯誤;秦朝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制度創新,D錯誤。課堂小結1.必會知識:

(1)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其政治經濟制度為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奠定了基礎。

(2)三公九卿制度和郡縣制度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

(3)秦暴政而亡給后代王朝在國家治理方面留下了深刻的教訓。2.方法歸納:對歷史概念、歷史理解、歷史解釋予以高度重視。3.常見誤區:歷史理解表面化,歷史解釋不規范。課后篇

課時分層訓練【合格考過關練】1.《劍橋中國史》載:“對帝國而言并不是新東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關重要,它斷然摒棄了必然引起間接統治的重立列國的思想。”材料評說的制度應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縣制

D.皇帝制C[解析]

從材料中的“公元前221年”和“它斷然摒棄了必然引起間接統治的重立列國的思想”可以看出,材料評述的是秦朝統一后廢除分封制,在全國推行郡縣制,故C正確;西周實行分封制,秦朝實行郡縣制,A錯誤;三公九卿制和皇帝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不是地方行政制度,B、D錯誤。2.著名學者王亞南在分析秦王朝的各項政治制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則是‘天下皆為郡縣,子弟無尺土之封’。因為有了這一項根本規定,任何貴族就沒有‘食土子民’的權能”。材料表明秦朝實施郡縣制的根本目的是(

)A.創新地方行政管理體制

B.加強中央集權C.廢除分封制以及宗法制

D.打擊貴族勢力B[解析]

材料信息“天下皆為郡縣,子弟無尺土之封”“任何貴族就沒有‘食土子民’的權能”表明秦朝實施郡縣制的根本目的是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故B正確;創新地方行政管理體制不是根本目的,A錯誤;廢除分封制以及宗法制表述錯誤,分封制已經被廢除,宗法制的被廢除與郡縣制沒有關系,C錯誤;打擊貴族勢力是郡縣制的目的之一,但不是根本目的,D錯誤。3.一位學者曾寫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長城的數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經完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還在為無數民眾輸送涓涓清流。”這項“了不起的工程”是(

)A.鄭國渠

B.都江堰

C.靈渠

D.大運河B[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四川成都平原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農田,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故B正確;鄭國渠位于關中地區,A錯誤;靈渠是秦朝統一嶺南時所修,溝通了湘水和離水,與材料中地點不符,C錯誤;由初中知識可知,大運河修建在隋朝,與秦始皇所處時代不符,D錯誤。4.西漢陸賈認為:“事愈煩而天下愈亂,法愈滋而奸愈熾,兵馬益設而敵人愈多,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可見,陸賈認為秦的滅亡在于(

)A.統治者的殘暴統治

B.太多的治國舉措C.六國舊勢力的強大

D.官僚體制的缺損A[解析]

從材料中的“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可以看出,陸賈認為秦的滅亡在于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故A正確;B是對材料的曲解,B錯誤;C、D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5.以下示意圖反映的共同內容是(

)A.加強地方控制

B.促進經濟交流

C.推動文化發展

D.鞏固國家統一D[解析]

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幅圖分別是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統一貨幣和統一文字的措施,這些措施的實行都鞏固了國家統一,故D正確。加強地方控制是圖一的影響,A排除;圖二統一貨幣促進了經濟交流,B排除;圖三統一文字,推動了文化發展,C排除。6.秦朝的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長”,“掌承天子,助理萬機”,秦朝設左、右丞相,以右為尊。丞相的工作職責是(

)A.主管軍事

B.協助皇帝處理政事

C.負責監察系統

D.代替皇帝處理政事B[解析]

由材料“掌承天子,助理萬機”,可見丞相協助皇帝處理政事,故B正確。主管軍事的是太尉,負責監察系統的是御史大夫,故A、C兩項排除;皇帝大權獨攬,皇權至上,故丞相雖然位高權重,但不可能代替皇帝處理政事,故D排除。7.關于“郡”字的解釋,有說法是:“郡之言君也。改公侯之封而言君者,至尊也。今郡字,‘君’在其左,‘邑’在其右,君為元首,邑以載民,故取名于君,謂之郡。”按這一說法,“郡”字的出現反映出(

)A.分封制退出歷史舞臺

B.君主專制體制的建立C.血緣宗法體系的完善

D.地方行政體制的變化D[解析]

材料信息“改公侯之封而言君者,至尊也”說明“郡”的出現是相對于分封制而言的,突出了君主的權威,“君為元首,邑以載民,故取名于君,謂之郡”則說明,郡即君邑,表示君主直接管轄的領土,由此可知,“郡”字的出現,反映出國家結構形式由分封制向郡縣制過渡的變化趨勢,故D正確;材料信息體現不出分封制退出歷史舞臺,A錯誤;材料也無法體現出君主專制的特征,B錯誤;材料中沒有血緣宗法的信息,C錯誤。8.1975年,在湖北省云夢縣出土了大量秦代的簡牘,簡文主要記載了秦代施行的20多個單行法規,法條多達600條,并且多數為殘酷的死刑、肉刑等。由此可以看出秦代(

)A.法律細密,社會秩序穩定

B.寬嚴相濟,律法深入人心C.以法治國,統治基礎牢固

D.刑罰眾多,隱含統治危機D[解析]

根據“20多個單行法規,法條多達600條,并且多數為殘酷的死刑、肉刑等”可知,當時秦朝推行嚴刑峻法,而嚴刑峻法,如肉刑、死刑等容易激化社會矛盾,隱含統治危機,故D正確;通過題干無法判斷社會秩序穩定,A錯誤;法律中多數是死刑、肉刑,明顯不是寬嚴相濟,B錯誤;推行嚴刑酷法,實行專制,不等于以法治國,秦朝二世而亡,統治基礎并不牢固,C錯誤。9.《史記》記載:“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由此可知,陳勝、吳廣起義的重要原因是(

)A.秦朝徭役、兵役沉重

B.秦朝法律非常嚴苛C.秦二世窮奢極欲

D.災荒連年B[解析]

題干信息“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反映因道路不通,耽誤去前線的時間,誤期要被處斬,說明秦朝的法律非常嚴苛,B正確。材料沒有體現A、C、D的內容,排除。10.《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率軍到咸陽后,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這一史實說明劉邦(

)A.善用人才

B.剛愎自用

C.收攬民心

D.武力治國C[解析]

依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劉邦占領秦都城咸陽后,為了收攬人心,廢除秦朝的一些嚴刑苛法,召集“關中諸縣父老、豪杰”宣布“與父老約法三章”,劉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故C正確。善用人才、剛愎自用、武力治國與題干無關,故A、B、D排除。【等級考提分練】11.秦朝時,中國完成了從“一個天下、許多國家、獨立主權、供奉天子”的封建制向“一個天下、一個國家、中央集權、分級管理”的郡縣制的轉變。這種轉變(

)A.消除了抗衡中央的地方割據勢力

B.使官僚體制成為當時社會的主宰C.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

D.是減少決策失誤的有效途徑之一B[解析]

根據材料“向‘一個天下、一個國家、中央集權、分級管理’的郡縣制的轉變”結合所學可知,從戰國時期開始,中國出現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秦朝郡縣制的全面推行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隨著秦漢大一統的實現,以皇權獨尊為核心的官僚體制成為當時社會的主宰,故B正確;郡縣制的推行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但不能表述為“消除了”,A錯誤;破除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是科舉制的實行,不符合材料,C錯誤;郡縣制的實行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與減少決策失誤沒有直接關系,D錯誤。12.秦代不僅通過教化規范官員恪守“為吏之道”,還通過嚴酷的法律保障實施,如《法律問答》《秦律雜鈔》《行書律》《為吏之道》《為吏治官及黔首》等法律開篇均明確規定了為吏者的行為規范。據此可知,秦代的“為吏之道”(

)A.以社會教化為主

B.注重官員能力提升C.彰顯了法家理念

D.奠定后世吏治規范C[解析]

材料強調秦代通過嚴酷的法律保障“為吏之道”的實施情況,在部分法律開篇均明確規定了為吏者的行為規范,由此可見,秦代的“為吏之道”深受法家思想的影響,故C正確;材料重在強調嚴酷的法律手段,而不是教化,A錯誤;材料中秦朝推行的措施可以培育規范順從的官吏,卻不見得能培養出能力較強的官員,B錯誤;材料未提及秦代的“為吏之道”對后世吏治規范的影響,D錯誤。13.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中間,有一段空隙,上面寫有“楚河”“漢界”字樣,這是比喻歷史上的“楚漢之爭”。這場戰爭的性質屬于(

)A.秦末反封建農民戰爭的再繼續

B.劉邦反抗項羽殘酷統治的正義斗爭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