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課件 統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中考歷史一輪復習_第1頁
第五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課件 統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中考歷史一輪復習_第2頁
第五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課件 統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中考歷史一輪復習_第3頁
第五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課件 統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中考歷史一輪復習_第4頁
第五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課件 統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中考歷史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大概念:繁榮與開放

通過了解隋朝的興亡、“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興盛的原因;了解科舉制度創建、大運河開通、文成公主入藏、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史事,從制度、經濟、文學藝術、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認識隋唐王朝在世界歷史上的重要地位;通過了解“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局面,認識唐末五代的社會危機。2022版課標要求1單元知識結構2歷史時序3大單元知識點梳理4大單元建構5中考真題演練隋朝建立后,統一南北,結束了長時間政權分立的局面。隋朝開通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創立了科舉制,對后世有深遠影響。繼起的唐朝,前期政治開明,經濟發展,在民族關系、對外交流、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樹,呈現出繁榮、富強的盛唐景象,成為當時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強大國家。但唐中期安史之亂后,唐朝由盛轉衰。至唐末五代,中國再次陷于割據勢力膨脹、社會動蕩不安的局面。盛世奠基盛世之治盛世終結單元內容概述單元知識結構第1課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第3課

盛唐氣象第2課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政治: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唐末五代,中國再次陷入割據勢力膨脹、社會動蕩不安的局面。經濟:空前繁榮,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局面;唐朝中期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民族關系: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與周邊少數民族關系得到巨大發展,民族交融加強。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5課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表現奠定基礎表現課時關系梳理階段特征終結終結10世紀西歐城市興起581年589年605年627年641年649年710年713年741年755年763年823年907年“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安史之亂”繁榮盛世民族關系中外交流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會盟碑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隋朝唐朝9世紀西歐莊園興起隋朝建立618年開始開鑿大運河隋朝滅亡、唐朝建立隋統一全國唐朝滅亡,五代十國開始世界7世紀初伊斯蘭教創立8世紀中期646年阿拉伯帝國橫跨亞歐非日本大化改新開始提供借鑒歷史時序壹盛世奠基魏蜀吳西晉十六國北魏西魏北齊隋朝北朝東晉宋齊梁陳北周東魏唐朝五代十國隋的統一,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北周末年,外戚楊堅掌握大權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以長安為都城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南朝581年隋朝的統一與統治隋文帝像影響: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使人口數量和墾田面積大幅度增長隋朝成為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含嘉倉示意圖糧倉豐實隋朝的統治年份全國戶數全國人口耕地面積隋文帝即位(581年)500萬3000萬1900萬頃隋煬帝即位(604年)800萬4600萬5500萬頃措施: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開通大運河隋朝大運河示意圖

起始時間:605年(隋煬帝統治時期)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2700多千米意義: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范圍: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隋朝大運河……它利用了黃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趨勢,貫通了不同水系之間的水路交通,成為連接富庶經濟地區與國都的紐帶。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如何評價隋朝大運河。積極:貫通了不同水系,便利了南北交通;有利于加強中央政府對南方的統治,成為連接富庶經濟地區與國都的紐帶。消極:開鑿大運河征發大批勞動力,是造成隋末農民起義的原因之一。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脂膏是此河。——李敬方《汴河直進船》史料學史相關史事開創科舉制度世卿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隋朝夏商周時期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血緣等級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貧民奴隸品德門第才學古代選官制度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吏的選拔權由上層權貴壟斷,選官看重門第,不太注重才能背景:過程隋文帝初步建立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正式設立進士科,標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唐太宗時期,進士科成為最重要的科目武則天首創殿試、武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科

舉——考試科目——選拔人才注重考察人才的學識,將考試與選官結合起來,擇優錄取;以分科考試選拔官員,相對公開公平特點: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科舉制度的影響。史料學史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推動了教育的發展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約1300年

新的制度,比較注重才學,而不重門第,為普通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通過考試入仕參政創造了條件。采取考試辦法,相對公平些,多少可以把更廣泛的地主階級中有用人才選拔出來,有些“任人唯賢”的性質。……中央政府通過這一制度給普通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以政治出路,又可利用他們同士族斗爭,緩和了普通地主階級與中央政權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皇權,從而擴大了隋朝政權的階級基礎。——摘編自晁福林主編《中國古代史》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隋朝的滅亡①隋煬帝好大喜功,濫用民力,營建一系列重大工程②多次巡游,耗費大量人力和財力③屢次發動戰爭,致使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最終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叛軍殺死,隋朝滅亡隋煬帝下江南秦朝與隋朝秦朝隋朝統一意義制度創新偉大工程滅亡原因對后續王朝的影響異同比較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完成了統一創立中央集權制度創立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秦長城、靈渠大運河暴政為西漢王朝提供借鑒,西漢初期,實行寬松政策,出現“文景之治”及后來漢武帝大一統的盛世局面為唐朝提供借鑒,唐朝前期君主勵精圖治,出現“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貳

盛世之治唐高祖李淵建立:背景:在隋末農民大起義中,原鎮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淵趁機起兵反隋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隨后消滅了各支起義軍和割據勢力,平定了全國唐太宗像626年,玄武門事變后,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號為“貞觀”,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朝的建立627—649年,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概況:“貞觀之治”

唐太宗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脛以啖(dàn)腹,腹飽而身斃。”他還常引用古人的話:“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認識到人民力量的重要性。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勤于政事,重視用人、虛心納諫結合材料和教材內容,分析唐太宗時期出現“貞觀之治”的原因。材料研讀魏征房玄齡杜如晦敢于決斷房謀杜斷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貞觀時期著名的宰相虛心納諫,善于用人敢于直言,前后進諫200多次善于謀略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對外政策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增加科考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成最重要科目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治國措施發兵擊敗東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為各族的“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三省六部制:初創于隋完善于唐皇帝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草擬審核執行決策機構執行機構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機構的權力,把相權“一分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牽制和監督,提高決策正確性和行政效率,加強了皇權與中央集權、削弱了相權;是中國官職的重大改革,歷代基本沿襲。

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太宗認識到虛懷納諫的重要性,從諫如流……太宗十分重視人才的選拔……并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擴大應試的范圍和人數……太宗十分注重法治……法律制定出來后,唐太宗以身作則,執法鐵面無私,但量刑時太宗又反復考慮,慎之又慎……由于太宗的苦心經營,在他統治期間,唐朝國力強盛,被稱為貞觀之治。——摘編自張新國《中國通史》依據材料信息,對唐太宗進行評價。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代明君,是我國古代非常杰出的政治家。他統治時期,居安思危,任用賢能,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實行輕徭薄賦、慎用刑罰的政策和文德治國的思想,完善科舉制等政策,為唐王朝帶來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生產發展、文化繁榮的升平景象,形成“貞觀之治”的局面。史料學史學史方法如何讀懂文獻史料文獻史料:文獻資料是記載,描寫,評論歷史的文字,書籍,卷宗。是研究當時的重要史料。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已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劉昀等《舊唐書·魏征傳》一、關注史料的出處史料出處往往蘊含著時間、主體等信息信息:作者:劉昀;時期:唐朝;主體:魏征是關于唐朝名臣魏征勸諫唐太宗的故事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已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劉昀等《舊唐書·魏征傳》二、查閱字典等工具書弄清楚文獻史料中字、詞的含義指古人梳妝打扮常用的銅鏡指以歷史作為鑒鏡指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已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劉昀等《舊唐書·魏征傳》三、理解文獻史料的整體意思此材料是唐太宗對魏征勸諫的高度評價: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魏征一死,我就失去了一面鏡子啊!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已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劉昀等《舊唐書·魏征傳》四、與其他材料相互印證如在歐陽修、宋祁編撰的《新唐書·魏征傳》中有意思相似的文字:“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防已過。今魏征逝,一鑒亡矣。”表明唐太宗懂得“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道理,把魏征比作一面鏡子,對其諫言擇善而從。武則天像唐高祖

李淵(618—626)唐太宗

李世民(626—649)唐高宗

李治(649—683)唐中宗

李顯(683—684)(705—710)唐睿宗

李旦(684—690)(710—712)武曌(690—705)142356武則天是唐高宗的皇后,曾與高宗共掌朝政高宗去世后,她廢掉兩個兒子取而代之,改國號為周建周稱帝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原名:武曌謚號:則天皇后日月當空,普照天下女皇帝武則天措施乾陵無字碑政治上:打擊敵對的官僚貴族;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擴大了統治基礎經濟上:繼續推行貞觀以來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重視發展生產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為后來“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唐中宗

李顯(683—684)(705—710)唐睿宗

李旦(684—690)(710—712)45唐少帝

李重茂(710)唐玄宗

李隆基(712—756)810武曌(690—705)679唐玄宗是武則天的孫子唐玄宗“開元盛世”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號為“開元”,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措施用人上:重用賢能(如姚崇和宋璟)政治上:整頓吏治,裁減冗員,注重對官吏的考核經濟上: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文化上:注重文教,編修經籍姚崇宋璟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憶昔》叁盛世之象農業①墾田面積擴大③重視興修水利工程②農業生產工具不斷改進,發明并推廣了耕作工具曲轅犁和灌溉工具筒車經濟的繁榮距今7000年左右商朝唐朝宋朝骨耜云紋銅插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漢朝耬車曲轅犁筒車秧馬品種繁多,尤以絲織工藝水平最高,蜀錦冠于全國;陶瓷業:造船業、礦冶業、造紙業等頗具規模紡織業:陶瓷器生產水平高,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手工業蜀錦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騎駝樂舞俑商業商業十分繁榮,水陸交通發達,貿易往來頻繁,出現了一些繁華的大都市都城長安的城市規劃井然有序,市坊分開,布局嚴整對稱,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唐朝長安城平面圖商業區:西市、東市居民區:100多個坊漢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雜居、通婚唐太宗發兵擊敗東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唐高宗時,滅西突厥很多重要官職由少數民族人士擔任武力征服:設置機構:聯姻:任職: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唐太宗)和北庭都護府(武則天)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被尊稱為“天可汗”唐朝的民族政策哥舒翰(突厥人)阿史那·社爾(突厥人)唐朝著名將領民族交往與交融冊封:唐玄宗封渤海國首領為渤海郡王;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封南詔首領為云南王唐與吐蕃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入藏唐朝閻立本《步輦圖》(局部)畫面描繪了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派來的求婚使者的場景唐中宗時期金城公主入藏嫁給赤德祖贊(尺帶珠丹)唐玄宗時期赤德祖贊上書稱:吐蕃與唐“和同為一家”唐穆宗時期立“唐蕃會盟碑”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松贊干布塑像文成公主塑像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及佛經、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學習,請求唐朝給予蠶種及派遣工匠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增進了漢藏兩族之間的友好關系西藏布達拉宮,由吐蕃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贊干布修建,建于631年,文成公主入藏后居住的地方社會風氣比較開放,充滿活力,人們多顯示出一種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當時的一些婦女受過文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騎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動社會風氣兼容并包,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受西北少數民族習俗的影響,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盛行一時唐戴帷帽女子騎馬雕塑《弈棋仕女圖》(局部)吹排簫樂伎壁畫開放的社會風氣詩歌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代表李白的詩飄逸灑脫,充滿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李白——詩仙多彩的文學藝術杜甫——詩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他的詩作多反映戰爭和政治腐敗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故有“詩史”之稱白居易——詩魔詩直面社會現實,揭示了統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詩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深受大眾歡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李白·《將進酒》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望廬山瀑布》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難》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白居易·《長恨歌》顏真卿柳公權《顏氏家廟碑》(局部)《玄秘塔碑》(局部)書法代表人物: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端正勁美,雄渾敦厚方折峻麗,筆力勁健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局部)嚴謹工整、平正峭勁描繪了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派來的求婚使者的場景此圖所繪人物衣袍寬大,線條起伏,似隨風而動“吳帶當風”繪畫唐朝繪畫的題材和類型廣泛,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以及宗教畫閻立本、吳道子代表畫家:唐代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局部)唐朝閻立本《步輦圖》(局部)當時的音樂、舞蹈吸收了周邊民族的藝術精華,多姿多彩,還涌現出一批技藝超群的舞蹈家、歌唱家和樂器演奏家音樂、舞蹈石窟敦煌莫高窟與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是我國的三大石窟,是聞名中外的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飛天壁畫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中外文化交流原因:唐朝國力強盛、文化昌盛,對其他國家和地區有吸引力唐朝政府實行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唐朝水陸交通發達唐與大食中外文化交流遣唐使來華鑒真東渡玄奘西行唐與新羅唐與日本唐與印度唐·長安日本·奈良唐·開元通寶日本·和同開珎建筑貨幣為了學習中國先進文化,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筑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推動日本的大化改新等遣唐使來華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幾批遣唐使團,當時稱之為“遣唐使”鑒真東渡繼續進行第6次東渡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內的鑒真像揚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前5次都沒有成功辛勞過度而雙目失明754年抵達日本鑒真在日本傳授佛經,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主持修建唐招提寺傳播了中國文化,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唐招提寺玄奘西行貞觀初年,玄奘從長安出發前往天竺(今印度)取經,經過4年到達天竺,曾在佛學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游學,成為遠近聞名的佛學大師玄奘西行求法郵票根據玄奘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沿途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10多年后,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并主持譯經工作對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合作探究“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寧可就西而死,豈能東歸而生!”遭誣告與海盜勾結,船只被官府查沒。突遇風暴,觸礁擱淺,被漁民所救。因官府出面阻止,未能成行。因弟子好心阻攔,未果。遭遇臺風;因患眼疾,雙目失明。754年,66歲的鑒真第六次東渡成功。123456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都經歷了千辛萬苦,我們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什么精神?堅持不懈,百折不撓,不畏艱險,歷盡磨難,為追求真理,堅韌不拔,意志堅定唐與新羅①新羅商人來到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②新羅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舉制選拔官吏,引入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③朝鮮半島的音樂傳入中國唐與大食大食(yì)(阿拉伯帝國)派遣使臣與唐朝通好,大食的商人到中國經商,不少大食人在中國長期定居,有的人還在朝廷中任職肆

盛世終結背景唐玄宗統治后期,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趨腐敗內憂外患社會矛盾尖銳,邊疆形勢日益緊張重用宦官高力士把朝政交給李林甫寵幸楊貴妃提拔楊國忠為宰相各地節度逐漸集軍權、行政權和財權于一身,勢力膨脹外重內輕安祿山兼任三地節度使,逐漸擴張勢力安史之亂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的軍事長官,主管軍事、防御外敵過程756年,馬嵬驛兵變太子李亨北上靈武,被擁立為帝唐肅宗攻占東都洛陽、攻下潼關,逼近長安755年,安祿山和部將史思明發動叛亂,“安史之亂”爆發763年,安史之亂平息影響: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背景唐朝后期,統治腐朽,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嚴重人民賦役繁重,生活困苦,連年災荒,發動了大規模起義中央已無力控制唐穆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均為宦官所立,皇帝成為傀儡裘甫起義龐勛起義王仙芝起義黃巢起義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黃巢率領起義軍,轉戰南北,并攻入長安,建立政權,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概況起義最終被原為義軍將領的朱溫,與其他藩鎮聯合鎮壓了起義907年,朱溫建立后梁,唐朝滅亡黃巢起義黃巢像878年——884年時間:過程:特點:唐末民變中,歷時最久,遍及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場農民起義結果:五代十國形勢圖(后周時期)

唐朝滅亡后,北方黃河流域先后出現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政權

南方地區出現九個政權,吳、南唐、吳越、前蜀、后蜀、楚、閩、南漢、南平,再加上北方的北漢五代十國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發展趨勢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政權分立,但長期政治統一的歷史影響和各地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使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北宋時期形勢圖(1111年)五代十國形勢圖(后周時期)唐朝前期疆域和邊疆各族的分布圖(669年)大概念:繁榮與開放盛世奠基統一全國,結束分裂局面開通大運河“貞觀之治”武則天的統治“開元盛世”安史之亂盛世之治盛世終結藩鎮割據、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五代十國表現由盛轉衰大單元建構隋朝開創科舉制盛唐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民族關系和睦社會風氣開放中外交流頻繁1.(2024·山西晉中)含嘉倉是隋朝在洛陽修建的最大的國家糧庫。經考古發掘(如下圖),遺址面積40多萬平方米,有數百個糧窖。這種規模宏大的倉窖,不僅數目繁多,而且庫藏巨大,在全國運河地區普遍建立。這些倉窖遺址可用于研究隋朝(

)A.國家統一的條件B.政治制度的創新C.商業發展的水平D.財政經濟的狀況含嘉倉遺址D中考真題演練2.(2024·安徽)貞觀年間,唐太宗曾對大臣說:“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唐太宗這段話可用以研究(

)A.科舉取士制度B.三省六部制度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