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貴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實驗學校高二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_第1頁
2021-2022學年貴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實驗學校高二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_第2頁
2021-2022學年貴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實驗學校高二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_第3頁
2021-2022學年貴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實驗學校高二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_第4頁
2021-2022學年貴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實驗學校高二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貴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實驗學校2021-2022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春秋戰國時期,以知識分子群體為核心的士階層興起并形成了自己的行為準則。孟子主張“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表明他A.追求積極向上的人生境界 B.主張發奮讀書以明道救世C.提倡超然物外的價值迫求 D.維護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農耕規模縮小,江南地區出現了一些重要產糧區。這表明A.軍事戰爭決定經濟興衰B.南北經濟發展趨向平衡C.南方農業技術更加先進D.北方生態環境破壞嚴重3.唐代諫官工作形式多樣,負責諫正皇帝及中央政策。拾遺和補闕都是諫官,白居易就做過左拾遺,當時諷喻詩也具有諫言性質。上述現象反映了A.統治者的治國理念開明 B.科舉制度的進一步發展C.社會經濟的全面繁榮 D.文人的社會地位較高4.讀下圖,對此圖的解讀符合史實的為A.制瓷業發展推動了宋元時期海外商運的繁榮B.漢代絲綢遠銷至以波斯為中心的地中海區域C.雍正帝到乾隆帝時實行極為嚴格的海禁政策D.近代中國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實行了主動開放5.魏源在《古微堂內集》中明確提出”治天下國家“的概念,怎樣治理國家?他提出了兩個關鍵詞:一是“師夷“,二是”變古“。受到魏源這一思想影響,晚清時期先進中國人最初在實踐上的探索是A.洋務運動太平天國運動 B.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C.洋務運動戊戌變法 D.清末新政辛亥革命6.19世紀末,維新變法中維新派曾對中國傳統一夫多妻制度和婦女守節習俗進行批判,主張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男女離異自由,革除童養媳陋俗;認為婚姻應該是雙方自愿,兩情相悅才行。可見,維新運動A.促進了民主思想的盛行 B.以挽救民族危亡為目標C.推動了社會習俗的革新 D.遭到了頑固勢力的抵制7.1949年8月,新政協籌備會各單位首席代表座談會在中南海勤政殿召開,討論新政協代表名單。毛澤東看到參加新政協的單位,人選和各項統計冊后風趣地說,那是一本包羅萬象的“天書”。這表明,新政協代表名單A.深得民眾歡迎 B.由地方產生 C.需要慎重對待 D.具有廣泛性8.新中國成立后至50年代實行的護照共4個版本,包括1949年單頁版、50版、53版、58版,均為中俄文對照。這反映了新中國A.主要與蘇聯進行人員往來敗 B.“另起爐灶”對抗西方封鎖C.建交國僅限于蘇聯和東歐 D.外交上采取“一邊倒”政策9.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曾指出,在處理國家公共事務時,(雅典)大多數公民不愿意去尋求真理,而很容易聽到一個故事就相信它了。由此推斷,他認為A.直接民主容易導致非理性決策 B.建立專制制度符合時代需求C.雅典的居民普遍缺乏理性思維 D.人文思想制約對真理的追求10.地理大發現促成了國際貿易的革命性突破……大批冒險商人涌到能夠發財致富、通商貿易的各個地方,他們組織眾多的商業公司,從事掠奪性貿易、平等交換,并強占大片殖民地,所到之處的民族與國家都被迫與之有了貿易往來,被強行卷入國際交換領域,國際經濟聯系空前擴大涉及的國家驟然增多。該材料反映了地理大發現A.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解體 B.沖擊西歐思想文化領域C.引起了歐洲“價格革命” D.掀起了歐洲“商業革命”11.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首次提出了“口紅效應”經濟理論,即經濟不景氣時,人們就會轉向購買廉價奢侈品,口紅雖非生活必需品,卻兼具廉價和粉飾的特點,能給消費者帶來心理慰籍。美國電影因其虛構的美好,也成為“口紅效應”的受益者之一。這一現象說明A.胡佛政府刺激消費對策成功 B.經濟危機引發的精神危機C.人們維持日常生活的努力 D.缺乏理性的享樂主義風潮12.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有“一票否決權”。1946年至1991年蘇聯共使用110次,多數是為報復美國,拒絕接受美國提議的新成員。由于過度使用,當時蘇聯的外交部長也被稱為“搖頭先生”。這體現A.美蘇的關系持續緊張 B.“冷戰”的特點C.蘇強美弱的國際格局 D.美蘇外交均勢二、材料分析題13.中央與地方關系處理是中國古代政治生態中的重要一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漢以后中國就建立起發達的官僚組織體系,從中央,到郡縣,再到鄉里有一套層層隸屬的行政系統。但是受制于農業帝國有限的生產剩余,國家并不足以支撐龐大的官僚體系,越往基層社會,官僚越少,縣令都是“牧民之官”。除了稅賦徭役治安之外,國家主要實行“以民治民”的統治策略,并不主動干預鄉村社會。基層社會的眾多公共事務由農民通過家庭、宗族、部里或者村落來處理。在“官事官辦”縱向結構之下是“民事民治”的橫向治理,由此形成國家的縱橫治理結構,并作為歷史傳統一直承繼下來。——摘編自任路《“家”與“戶”:中國國家縱橫治理結構的社會基礎一基于“深度中國調查”材料的認識》材料二盛唐年間,出于鞏固新拓領土和加強邊疆守備的戰略需要,在邊地設十節度使,領邊防節鎮。后內地刺史加受節度使銜。安史之亂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終于釀成藩鎮割據。宋代統治者十分重視唐代藩鎮割據的歷史經驗,厲行中央集權,走向剝奪地方,強干弱枝的極端,限制和破壞地方的經濟文化建設。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時期之一。而北宋統治者抵抗無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無實力。易于虛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材料三大部分行省的轄區包括今天的二到三個省,遠遠超過以前王朝的一級地方行政區。這種情況適應了元朝疆域遼闊的特點,避免了中央與地方空檔過大狀況的出現,做到上下結合、渾然一體。行省于地方事務,凡軍、政、財權無所不統,與宋朝分割地方權力的制度明顯有異。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淵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權力,才能夠及時并有效地鎮壓反抗行動,同時也能對分封在邊疆地區的諸王貴族進行節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漢以后中國國家治理體系的總體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唐朝與宋朝在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產生的后果。(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元代行省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其積極影響。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思想,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如今,其精華部分仍然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借鑒傳承。近年來,“孔子學院”相繼在韓國、法國和非洲開辦,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儒家思想依然具有現代價值做出合理的歷史解釋。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內容。北魏前期,在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廣設軍鎮,相當于州,鎮下置戍,相當于郡,對所在地區實行軍事控制。上孝文帝為推行均田制、三長制,下令將全國分為38州,除北方邊境地區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鎮、戍,改為州、郡、縣,地方管理回歸漢晉體制。孝文帝還將州、郡、縣依所管地區大小、民戶多少等,各分為上、中、下三等,各等級地方長官的品級不同,其下所設屬員多少也有相應的差別,規定地方長官“依戶給俸”,即據民戶多少確定俸祿;又將州刺史帶將軍號的辦法推而廣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將軍號,將軍府僚屬納入吏部管理,實際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務,這為隋朝時將地方官吏全部納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礎。“依戶給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機構分為三等九級,直到唐代一直沒有改變。——據《魏書》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內容。(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義。16.【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一……三、鐵路與公路交通。西有平漢鐵路,南有隴海鐵路,東有津浦鐵路,有菏澤經濮縣雖公路有破壞,因平原關系,無大妨礙,仍可通車。四、……(轄區)共18個縣城,大小市鎮200余個,村莊萬余個,人口有300萬。五、……在糧食方面能自給有余,村莊相距有二三里,村村有溝道,便于開展游擊戰爭。……七、群眾組織,有自衛隊、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兒童團等……八、群眾武裝,一般每縣有個獨立團,縣長兼團長;有的有個基干大隊;根據地內有游擊小組。——摘自《冀魯豫邊區的概況》(1940年4月)材料二你們在去年一年打了大小幾千次的仗,打死五萬以上的敵偽軍,打退了常常幾倍幾十倍的敵人進攻……收復了許多的失地,許多抗日根據地的面積和人口是擴大了……你們的大功勞,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各國人民也已明白。——摘自《中共中央向敵后軍民致賀電》(1944年1月)(1)根據材料一,概括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建立的條件。(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抗日根據地對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貢獻。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粟裕(1907-1984),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著名軍事家。在國共十年對峙和抗日戰爭時期嶄露頭角。內戰爆發后,他體察軍事政治形勢的發展,建議在蘇中內線殲敵,七戰七捷,鼓舞了解放區軍民敢打必勝的信心。1947年,他指揮華東野戰軍在孟良崮戰役中殲滅國民黨王牌整編第74師,粉碎了國民黨軍對山東的重點進攻。粟裕指揮大兵團戰用兵靈活,不拘一格。1948年4月,他提出暫緩分兵渡過長江南下,集中兵力將敵軍主力殲滅在長江以北的建議,得到中共中央認可。9月,粟裕指揮濟南戰役。11月起,參與指揮淮海戰役,毛主席說:“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1949年4月,參與指揮渡江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務,他致力于堅持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加強人民解放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1955年授銜,粟裕為十大大將之首。——摘編自《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粟裕對中國革命和國防建設的貢獻。(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粟裕在解放戰爭時期常勝不敗的原因。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參考答案:1.A【解析】《孟子》主張作為知識分子要做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即士階層要為社會發展服務承擔社會責任,實際上是倡導儒學倫理的社會功能,故A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孟子主張發奮讀書,排除B項;孟子的主張是對傳統儒學價值追求的發揚,排除C項;春秋戰國時期,儒學還沒有確立正統地位,排除D項。2.B【解析】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農耕規模縮小,江南地區得到開發,出現了一些重要產糧區,使南北經濟逐漸趨向平衡,為以后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打下了基礎,故B正確;決定經濟興衰的關鍵因素是生產力發展,A錯誤;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濟重心仍然在北方,北方的農業技術比南方先進,排除C;材料信息無法體現北方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相反,農耕規模縮小,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恢復,D錯誤。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農耕規模縮小,江南地區出現了一些重要產糧區”,聯系所學江南經濟開發的影響分析解答。3.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諫官制度在制約君主專政,防止君主過失方面起到了積極的引導和監督作用,諫官制度的發展是統治者的治國理念開明的反映,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諫官制度,而不是選拔官吏制度,排除B;材料信息與社會經濟的全面繁榮無關,排除C;宋代文人的社會地位較高,且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4.A【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制瓷業的發展推動了宋元時期海外商運的繁榮,唐宋以后海上絲綢之路被稱為瓷路,A項正確;地中海區域不是以波斯為中心的,排除B項;雍正帝到乾隆帝時的海禁政策并未斷絕對外貿易,排除C項;近代中國實行的是被動開放,排除D項。故選A項。5.C【解析】“師夷”是指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而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屬于“師夷”;“變古”是指維新思想把儒家學說與西方政治相結合,屬于“變古”;故C正確;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與“變古”不符合,排除AB;新政并不是最早的,排除D。6.C【解析】據材料可知,維新派曾對中國傳統一夫多妻制度和婦女守節習俗進行批判,主張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男女離異自由,革除童養媳陋俗;認為婚姻應該是雙方自愿,兩情相悅才行,這些揩施的提出有利于解放人們的思想,為以后革除陋習創造了條件,故選C項;A項不符合史實,故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其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也無法體現遭到頑固勢力的抵制,故B、D兩項錯誤。故選C項。7.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49年8月,新政協籌備會各單位首席代表座談會在中南海勤政殿召開,擬定的新政協代表名單包羅萬象,來自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無黨派民主人士、各單位、機關、軍隊及特邀代表,這表明,新政協代表名單具有廣泛性,D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新政協代表名單深得民眾歡迎,排除A項;新政協代表名單由新政協籌備會各單位首席代表座談會討論產生,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對待新政協代表名單的態度問題,排除C項。故選D項。8.D【解析】護照是一國公民出入本國國境和到國外旅行或居留時的合法證件。新中國成立后至50年代由于在外交上采取“一邊倒”政策,主要與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有外交關系,因而實行的4個版本的護照均采取了中俄文對照,故選D項;A、C兩項過于絕對,不合史實;“另起爐灶”是指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舊的外交關系,并在新的基礎上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外交關系,故B項與題意不符,排除。9.A【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希羅多德認為,雅典的公民追求的并非真理,而是主觀的個人感受。據此可以推論,他認為直接民主容易導致非理性決策,A項正確;雅典實行的是民主制度,“建立專制制度符合時代需求”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雅典的居民普遍缺乏理性思維”說法絕對,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人文思想,排除D項。故選A項。10.D【解析】根據材料“冒險商人涌到能夠發財致富、通商貿易的各個地方,他們組織眾多的商業公司,從事掠奪性貿易、平等交換,并強占大片殖民地”可知,新航路開辟促進了商業革命的發生,D正確;A是價格革命的影響,排除;B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價格革命主要涉及的是物價變化,排除C。11.B【解析】根據材料中的關鍵信息“經濟不景氣”“廉價和粉飾的特點”“心理慰藉”,可知經濟危機導致民眾精神危機,B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人們購買口紅這類非生活必需品是為了帶來心理慰藉,而不是為了促進消費,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口紅雖非生活必需品”,可見廉價奢侈品不能維持日常生活運轉,故C項錯誤;材料表明購買口紅屬于尋求心理慰藉,并非為了享樂,故D項錯誤。故選B項。12.B【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蘇逐漸形成“冷戰”局面,表現為雙方除直接軍事沖突之外的一切對抗,聯合國中的外交對抗也是“冷戰”的表現之一,B項正確;“冷戰”期間,美蘇關系有緊張也有緩和,蘇聯使用否決權作為對美國的報復,能夠體現美蘇矛盾,并不能說明“冷戰”期間美蘇關系持續緊張,排除A項;蘇聯頻頻使用“否決權”,體現其外交上處于劣勢,排除CD項。故選B項。13.(1)總體特征:“官事官辦”與“民事民治”相結合。原因:生產力水平低,國家財力有限,小農經濟具有分散性與保守性;宗法、家族觀念濃厚,宗族組織發達。(2)不同:唐朝設置節度使,重外輕內;宋朝厲行中央集權,強干弱枝。后果:唐朝潘鎮割據;宋朝積貧積弱。(3)原因:元朝疆域遼闊;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歷史教訓;民族征服。影響: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解析】(1)總體特征:根據材料“在“官事官辦”縱向結構之下是“民事民治”的橫向治理,由此形成國家的縱橫治理結構,并作為歷史傳統一直承繼下來”可知“官事官辦”與“民事民治”相結合。原因: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從經濟、思想、傳統等角度去分析,具體分析可得生產力水平低,國家財力有限,小農經濟具有分散性與保守性;宗法、家族觀念濃厚,宗族組織發達。(2)不同:根據材料“盛唐年間,出于鞏固新拓領土和加強邊疆守備的戰略需要,在邊地設十節度使,領邊防節鎮”、“宋代統治者十分重視唐代藩鎮割據的歷史經驗,厲行中央集權,走向剝奪地方,強干弱枝的極端,限制和破壞地方的經濟文化建設”可知唐朝設置節度使,重外輕內;宋朝厲行中央集權,強干弱枝。后果:根據材料“安史之亂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終于釀成藩鎮割據”可知唐朝潘鎮割據;根據材料“而北宋統治者抵抗無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無實力。易于虛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可知宋朝積貧積弱。(3)原因:根據材料“這種情況適應了元朝疆域遼闊的特點”可知元朝疆域遼闊;根據材料“避免了中央與地方空檔過大狀況的出現,做到上下結合、渾然一體”可知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歷史教訓;根據材料“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淵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可知民族征服。影響:根據材料“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權力,才能夠及時并有效地鎮壓反抗行動”可知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根據材料“同時也能對分封在邊疆地區的諸王貴族進行節制”和所學知識可知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14.歷史解釋:儒家提倡“仁”“禮”“道義”“和為貴”“和”“和而不同”“以德治民”等道德觀有助于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儒家的“有教無類”等教育教學思想,對我國當代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有積極作用;儒家主張的“大一統”思想有利于鞏固中華民族的統一;儒家提倡“仁”“德治”“民本”思想維護了社會穩定,促進積極的發展等;孔子主張“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為貴”“和”“和而不同”“以德治民”等儒家思想為當今世界各種矛盾的緩解提供了思想依據。【解析】歷史解釋:依據材料“其精華部分仍然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借鑒傳承。近年來,‘孔子學院’相繼在韓國、法國和非洲開辦,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結合儒家思想中的優秀思想內容和現實意義分析,如儒家提倡“仁”“禮”“道義”“和為貴”“和”“和而不同”“以德治民”等道德觀有助于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儒家的“有教無類”等教育教學思想,對我國當代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有積極作用;儒家主張的“大一統”思想有利于鞏固中華民族的統一;儒家提倡“仁”“德治”“民本”思想維護了社會穩定,促進積極的發展等;孔子主張“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為貴”“和”“和而不同”“以德治民”等儒家思想為當今世界各種矛盾的緩解提供了思想依據。15.(1)改鎮、戍為州、郡、縣,由軍事管控變為正常行政化管理;地方行政機構分等級,據民戶多少給予俸祿;中央對地方官吏加強管理;改宗主督護制為三長制。(2)實現了統一的行政管理,推動了北魏政權的轉型;使均田制得以順利推行,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發展;有利于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影響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解析】(1)“主要內容”,根據材料信息“北魏前期,在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廣設軍鎮,相當于州,鎮下置戍,相當于郡,對所在地區實行軍事控制……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鎮、戍,改為州、郡、縣,地方管理回歸漢晉體制”得出:改鎮、戍為州、郡、縣,由軍事管控變為正常行政化管理;由材料信息“孝文帝還將州、郡、縣依所管地區大小、民戶多少等,各分為上、中、下三等……即據民戶多少確定俸祿”得出:地方行政機構分等級,據民戶多少給予俸祿;由材料信息“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將軍號,將軍府僚屬納入吏部管理,實際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務”得出:中央對地方官吏加強管理;由材料信息“上孝文帝為推行均田制、三長制”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改宗主督護制為三長制。(2)“意義”,根據材料信息“上孝文帝為推行均田制、三長制”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使均田制得以順利推行,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發展;由材料信息“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鎮、戍,改為州、郡、縣,地方管理回歸漢晉體制”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實現了統一的行政管理,推動了北魏政權的轉型;由材料信息“規定地方長官‘依戶給俸’,即據民戶多少確定俸祿;又將州刺史帶將軍號的辦法推而廣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將軍號,將軍府僚屬納入吏部管理,實際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務,這為隋朝時將地方官吏全部納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礎”得出:有利于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由材料信息“地方行政機構分為三等九級,直到唐代一直沒有改變”得出:影響了隋唐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