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中醫(yī)診療方案_第1頁
胸痹中醫(yī)診療方案_第2頁
胸痹中醫(yī)診療方案_第3頁
胸痹中醫(yī)診療方案_第4頁
胸痹中醫(yī)診療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胸痹中醫(yī)診療方案?(一)疾病診斷1.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內科學》(周仲瑛主編,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年)。以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喘息不得臥為主癥,輕者僅感胸悶如窒,呼吸欠暢,重者則有胸痛,嚴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2.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慢性穩(wěn)定性心絞痛診斷與治療指南》(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2007年)。典型的心絞痛癥狀,發(fā)作性胸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后或心前區(qū),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內側、無名指和小指,疼痛性質為壓榨性、悶痛或緊縮感,疼痛持續(xù)35分鐘,很少超過15分鐘,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緩解。結合心電圖、心臟超聲、心肌酶譜等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二)證候診斷1.心血瘀阻證主癥:心胸疼痛,如刺如絞,痛有定處,入夜為甚,甚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痛引肩背。兼癥:伴有胸悶,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勞累而加重。舌脈:舌質紫暗,有瘀斑,苔薄,脈弦澀。2.氣滯心胸證主癥:心胸滿悶,隱痛陣發(fā),痛無定處,時欲太息。兼癥:遇情志不遂時容易誘發(fā)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脹悶。舌脈:苔薄或薄膩,脈細弦。3.痰濁閉阻證主癥:胸悶重而心痛微,痰多氣短,肢體沉重,形體肥胖。兼癥:遇陰雨天而易發(fā)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納呆便溏,咯吐痰涎。舌脈:舌體胖大且邊有齒痕,苔濁膩或白滑,脈滑。4.寒凝心脈證主癥:卒然心痛如絞,心痛徹背,喘不得臥。兼癥:多因氣候驟冷或驟感風寒而發(fā)病或加重,形寒,甚則手足不溫,冷汗自出。舌脈:舌質紫暗,苔薄白,脈沉緊或沉細。5.氣陰兩虛證主癥:心胸隱痛,時作時休,心悸氣短,動則益甚。兼癥:伴倦怠乏力,聲息低微,面色白,易汗出。舌脈:舌質淡紅,舌體胖且邊有齒痕,苔薄白,脈虛細緩或結代。6.心腎陰虛證主癥:心痛憋悶,心悸盜汗,虛煩不寐,腰膝酸軟。兼癥:頭暈耳鳴,口干便秘。舌脈:舌紅少津,苔薄或剝,脈細數(shù)或促代。7.心腎陽虛證主癥:心悸而痛,胸悶氣短,動則更甚,自汗,面色白,神倦怯寒。兼癥:四肢欠溫,或腫脹,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脈:苔白或膩,脈沉細遲。二、治療方法(一)辨證論治1.心血瘀阻證治法:活血化瘀,通脈止痛。方劑:血府逐瘀湯加減。常用藥:桃仁、紅花、當歸、生地黃、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甘草。加減:若胸痛較劇,可加乳香、沒藥、五靈脂等以增強活血止痛之力;若伴有心悸,可加丹參、琥珀、遠志等以養(yǎng)心安神。2.氣滯心胸證治法:疏肝理氣,活血通絡。方劑:柴胡疏肝散加減。常用藥:柴胡、枳殼、芍藥、甘草、香附、川芎。加減:若胸悶心痛明顯,可加郁金、降香、延胡索等以增強理氣活血止痛之功;若氣郁化火,心煩易怒,口干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者,可加丹皮、梔子等以清肝瀉火。3.痰濁閉阻證治法:通陽泄?jié)幔硖敌浴7絼汗鲜V薤白半夏湯合滌痰湯加減。常用藥:瓜蔞、薤白、半夏、膽南星、竹茹、人參、茯苓、甘草、石菖蒲、陳皮、枳實。加減:若痰濁郁而化熱,癥見痰黃質稠,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者,可加黃連、黃芩等以清熱化痰;若大便干結,可加大黃、芒硝等以通腑泄熱。4.寒凝心脈證治法:辛溫散寒,宣通心陽。方劑:枳實薤白桂枝湯合當歸四逆湯加減。常用藥:枳實、厚樸、薤白、桂枝、瓜蔞、當歸、芍藥、細辛、甘草、通草、大棗。加減:若陰寒極盛,胸痛劇烈,可加烏頭、附子等以散寒止痛;若陽虛寒凝,伴有神疲乏力,氣短自汗,脈沉細者,可加人參、黃芪等以益氣助陽。5.氣陰兩虛證治法: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脈。方劑:生脈散合人參養(yǎng)榮湯加減。常用藥:人參、麥冬、五味子、黃芪、當歸、桂枝、炙甘草、陳皮、白術、茯苓、遠志、熟地、白芍、生姜、大棗。加減:若氣虛較甚,可加黨參、太子參等以增強益氣之力;若陰虛較甚,可加沙參、玉竹、百合等以滋養(yǎng)陰液;若兼血瘀,可加丹參、川芎等以活血化瘀。6.心腎陰虛證治法:滋陰清火,養(yǎng)心和絡。方劑:天王補心丹合炙甘草湯加減。常用藥:生地、玄參、天冬、麥冬、人參、茯苓、五味子、當歸、丹參、柏子仁、酸棗仁、遠志、桔梗、炙甘草、阿膠、麻仁、生姜、大棗。加減:若虛火偏旺,可加知母、黃柏、丹皮等以清虛火;若失眠較重,可加龍骨、牡蠣、珍珠母等以重鎮(zhèn)安神。7.心腎陽虛證治法:溫補陽氣,振奮心陽。方劑:參附湯合右歸飲加減。常用藥:人參、附子、肉桂、熟地、山藥、山茱萸、枸杞、杜仲、菟絲子、當歸、鹿角膠。加減:若水腫較甚,可加茯苓、澤瀉、車前子等以利水消腫;若喘促較甚,可加葶藶子、杏仁等以瀉肺平喘。(二)中成藥1.復方丹參滴丸: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胸痹,癥見胸悶、心前區(qū)刺痛;冠心病心絞痛見上述證候者。口服或舌下含服,一次10丸,一日3次。2.通心絡膠囊:益氣活血,通絡止痛。用于冠心病心絞痛屬心氣虛乏、血瘀絡阻證,癥見胸部憋悶,刺痛、絞痛,固定不移,心悸自汗,氣短乏力,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或結代。亦用于氣虛血瘀型中風病,癥見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語不利。口服,一次24粒,一日3次。3.麝香保心丸:芳香溫通,益氣強心。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胸痹,癥見心前區(qū)疼痛、固定不移;心肌缺血所致的心絞痛、心肌梗死見上述證候者。口服,一次12丸,一日3次;或癥狀發(fā)作時服用。4.速效救心丸:行氣活血,祛瘀止痛,增加冠脈血流量,緩解心絞痛。用于氣滯血瘀型冠心病,心絞痛。含服,一次46粒,一日3次;急性發(fā)作時,一次1015粒。5.生脈飲:益氣復脈,養(yǎng)陰生津。用于氣陰兩虧,心悸氣短,自汗。口服,一次10毫升,一日3次。(三)針灸治療1.主穴:內關、膻中、心俞。2.配穴心血瘀阻證:加血海、膈俞。氣滯心胸證:加太沖、陽陵泉。痰濁閉阻證:加豐隆、中脘。寒凝心脈證:加神闕、關元。氣陰兩虛證:加足三里、三陰交。心腎陰虛證:加太溪、涌泉。心腎陽虛證:加腎俞、命門。3.操作:內關直刺0.51寸,施提插捻轉瀉法;膻中向兩側平刺0.51寸,用捻轉補法;心俞斜刺0.50.8寸,平補平瀉。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留針30分鐘,期間行針23次。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四)推拿治療1.部位:胸部、背部及上肢。2.手法:揉法、按法、推法、拿法等。3.操作患者取仰臥位,醫(yī)者先用揉法、按法于胸部膻中、玉堂、紫宮等穴位,然后沿肋間隙向兩側分推,再用掌根順肋間隙自胸骨向外側平推,反復操作510分鐘。患者取俯臥位,醫(yī)者用揉法、按法于背部心俞、厥陰俞等穴位,然后沿脊柱兩側膀胱經自上而下推按,再用拿法拿肩部及上肢內側肌肉,重點拿捏內關穴,操作510分鐘。推拿治療每周23次,5次為一療程。(五)康復指導1.運動鍛煉指導患者進行適當?shù)倪\動,如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運動強度應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和身體狀況逐漸增加,以不引起心絞痛發(fā)作為宜。運動時間選擇在飯后1小時左右,避免清晨及飽餐后運動。運動前應做好熱身準備,運動后應進行放松活動。2.飲食調攝飲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如芹菜、菠菜、蘋果、香蕉等,保持大便通暢。減少高脂肪、高膽固醇、高鹽食物的攝入,如動物內臟、油炸食品、腌制食品等。控制飲食量,避免暴飲暴食,戒煙限酒。3.情志調節(jié)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可通過聽音樂、閱讀、旅游等方式緩解壓力,調節(jié)情志。4.起居有常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注意保暖,根據(jù)季節(jié)變化及時增減衣物,避免受寒。避免過度勞累,注意休息,勞逸結合。三、療效評價(一)評價標準1.中醫(yī)證候療效評價標準臨床痊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有所改善,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2.疾病療效評價標準臨床痊愈:癥狀消失,心電圖恢復正常或大致正常。顯效:癥狀明顯減輕,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80%以上,心電圖ST段壓低回升0.1mV以上,主要導聯(lián)T波由倒置轉為直立或雙向。有效:癥狀有所減輕,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50%80%,心電圖ST段壓低回升不足0.1mV,主要導聯(lián)T波有所改善。無效:癥狀、發(fā)作次數(shù)及心電圖均無明顯改善。(二)評價方法1.中醫(yī)證候積分:根據(jù)胸痹各證候的癥狀、體征,制定詳細的證候積分表,對患者治療前后的證候進行評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