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環境監測與治理操作手冊TOC\o"1-2"\h\u1352第一章環境監測概述 346391.1環境監測的定義與意義 3204731.2環境監測的分類與任務 3242551.2.1環境監測的分類 3146231.2.2環境監測的任務 414038第二章環境監測方法與技術 4297902.1水質監測方法 4164242.2氣質監測方法 457172.3土壤監測方法 5212812.4生物監測技術 523287第三章監測設備的選用與操作 5215533.1監測設備的選擇原則 551193.1.1功能適用性原則 6309913.1.2可靠性原則 6101493.1.3經濟性原則 6248363.1.4可擴展性原則 626113.2監測設備的安裝與調試 6247563.2.1設備安裝 6126033.2.2設備調試 694653.3監測設備的維護與保養 6136853.3.1定期檢查 7117253.3.2清潔保養 7165263.3.3校準與檢驗 7269713.3.4更新與升級 73698第四章環境監測數據采集與管理 7145034.1數據采集方法與要求 7178724.1.1采樣方法 7129114.1.2采樣設備 7189294.1.3采樣頻率 7241244.1.4數據記錄與傳輸 8307454.2數據處理與分析 8124664.2.1數據清洗 853824.2.2數據整合 870714.2.3數據分析 849354.2.4數據可視化 8223714.3數據存儲與管理 8249684.3.1數據存儲 8308754.3.2數據備份 8102484.3.3數據安全 8154254.3.4數據共享與交換 922214第五章環境治理概述 914315.1環境治理的定義與目標 9128535.2環境治理的分類與策略 993665.2.1環境治理的分類 9149665.2.2環境治理的策略 1028861第六章水污染治理 10269786.1水污染治理技術 10254606.1.1物理方法 10260946.1.2化學方法 10303006.1.3生物方法 10326916.2水污染治理工程實施 11279676.2.1治理方案設計 1170636.2.2工程施工 11124266.2.3運營管理 11171376.3水污染治理效果評估 11175156.3.1評估指標 11206386.3.2評估方法 1225736.3.3評估結果分析 1221468第七章氣污染治理 1290957.1氣污染治理技術 12161087.1.1物理治理技術 12226527.1.2化學治理技術 12265637.1.3生物治理技術 1221717.2氣污染治理工程實施 13213377.2.1治理方案設計 13249937.2.2設備選型與安裝 13185157.2.3系統調試與運行 1312947.3氣污染治理效果評估 13194847.3.1檢測方法 13205147.3.2評估指標 1314537.3.3評估方法 13308917.3.4評估結果分析 137046第八章土壤污染治理 13233928.1土壤污染治理技術 1337718.1.1物理治理技術 1459888.1.2化學治理技術 14253298.1.3生物治理技術 1498888.2土壤污染治理工程實施 1491558.2.1治理方案設計 14251438.2.2工程施工 1466438.2.3工程監理 1470178.3土壤污染治理效果評估 14223328.3.1評估指標體系 14298408.3.2評估方法 15137838.3.3評估結果分析 1517196第九章環境監測與治理質量保證 1543219.1質量保證體系建立 15192169.1.1概述 15259339.1.2建立原則 15256439.1.3建立內容 15181819.2質量控制措施 16265099.2.1監測前準備 16134089.2.2監測過程控制 16260039.2.3監測后處理 16251269.3質量評估與改進 16302989.3.1質量評估 16114339.3.2質量改進 1616107第十章環境監測與治理案例分析 163245210.1水污染治理案例分析 172272810.2氣污染治理案例分析 171785810.3土壤污染治理案例分析 17第一章環境監測概述1.1環境監測的定義與意義環境監測是指在特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采用科學、規范的方法,對環境質量、污染源排放、生態狀況等環境要素進行系統調查、監測、分析和評價的過程。環境監測是環境管理的基礎性工作,旨在為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環境監測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掌握環境質量狀況,為制定環境政策提供依據。(2)發覺和預警環境污染問題,為污染源治理提供科學指導。(3)評估環境保護措施的實施效果,為調整環境政策提供參考。(4)提高環境保護意識,促進社會公眾參與環境保護。1.2環境監測的分類與任務1.2.1環境監測的分類根據監測對象和內容的不同,環境監測可分為以下幾類:(1)空氣監測:對空氣中污染物、氣象因素等進行監測。(2)水質監測:對地表水、地下水、飲用水、工業廢水等水質進行監測。(3)土壤監測:對土壤中重金屬、有機污染物、微生物等進行監測。(4)噪聲監測:對環境中噪聲污染進行監測。(5)固廢監測:對固體廢物中污染物進行監測。(6)生態監測:對生態環境狀況、生物多樣性等進行監測。1.2.2環境監測的任務環境監測的主要任務包括:(1)制定監測計劃:根據環境監測目標和任務,制定監測計劃,明確監測項目、方法、頻次等。(2)開展監測工作:按照監測計劃,采用規范的監測方法,對環境要素進行實地調查和監測。(3)數據收集與處理:對監測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和評價,形成監測報告。(4)監測結果發布:將監測結果及時向社會公眾發布,提高環境監測信息的透明度。(5)監測技術與方法研究:不斷研究、開發新的監測技術與方法,提高環境監測水平。(6)監測質量保證:保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完整性,提高環境監測質量。第二章環境監測方法與技術2.1水質監測方法水質監測是環境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評估水環境中污染物的種類、濃度及其變化趨勢。水質監測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監測三種。(1)物理監測方法:通過測量水體的溫度、電導率、濁度等物理指標來評估水質。其中,溫度、電導率可以反映水體的污染程度,濁度則可以反映水體中懸浮物的含量。(2)化學監測方法:通過分析水體中的化學成分,如重金屬、有機物、營養物質等,來評估水質。化學監測方法包括光譜分析、色譜分析、電化學分析等。(3)生物監測方法:通過觀察水體中的生物種類、數量、生物量等指標,來評估水質。生物監測方法包括生物指數法、物種多樣性指數法等。2.2氣質監測方法氣質監測是對大氣環境中污染物的種類、濃度及其變化趨勢進行監測。氣質監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采樣監測方法:通過采集大氣樣品,分析其中的污染物成分。采樣監測方法包括空氣采樣、濾膜采樣、氣體采樣等。(2)遙感監測方法: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大氣環境進行監測。遙感監測方法具有覆蓋范圍廣、實時性強等特點。(3)在線監測方法:通過安裝在線監測設備,實時監測大氣環境中的污染物。在線監測方法具有自動化程度高、數據實時性強等特點。2.3土壤監測方法土壤監測是評估土壤環境質量的重要手段。土壤監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物理監測方法:通過測量土壤的物理性質,如密度、孔隙度、水分等,來評估土壤環境質量。(2)化學監測方法:通過分析土壤中的化學成分,如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等,來評估土壤環境質量。化學監測方法包括光譜分析、色譜分析等。(3)生物監測方法:通過觀察土壤中的生物種類、數量、生物量等指標,來評估土壤環境質量。生物監測方法包括生物指數法、物種多樣性指數法等。2.4生物監測技術生物監測技術是利用生物體對環境污染物的敏感反應,來評估環境質量的一種方法。生物監測技術具有直觀、綜合、低成本等優點,廣泛應用于水質、土壤和大氣環境監測。生物監測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生物指數法:通過計算生物指數,評估環境質量。生物指數法包括ShannonWiener指數、Simpson指數等。(2)物種多樣性指數法:通過計算物種多樣性指數,評估環境質量。物種多樣性指數法包括物種豐富度指數、物種均勻度指數等。(3)毒性試驗:通過觀察生物體在不同污染物濃度下的生長、發育、繁殖等生理指標,評估污染物的毒性。(4)生態監測:通過觀察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評估環境質量。生態監測方法包括景觀生態監測、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等。第三章監測設備的選用與操作3.1監測設備的選擇原則監測設備的選擇是環境監測與治理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以下為監測設備選擇的基本原則:3.1.1功能適用性原則監測設備應具備與環境監測項目相對應的功能,能夠準確、實時地反映環境狀況。在選擇監測設備時,需充分考慮設備的技術指標、測量范圍、精度、分辨率等參數,保證其滿足監測需求。3.1.2可靠性原則監測設備應具有較高的可靠性,能夠在惡劣環境下穩定運行,保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設備的抗干擾能力、故障率等因素也應納入考慮范圍。3.1.3經濟性原則在滿足功能需求和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應優先選擇經濟性較高的監測設備。設備的經濟性包括設備本身的價格、運行成本、維護費用等方面。3.1.4可擴展性原則監測設備應具備良好的可擴展性,能夠根據環境監測需求的變化進行升級和擴展,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環境監測技術。3.2監測設備的安裝與調試監測設備的安裝與調試是保證設備正常運行的關鍵環節,以下為監測設備安裝與調試的基本步驟:3.2.1設備安裝(1)根據設備說明書,了解設備的安裝要求、尺寸和重量等信息。(2)準備安裝工具和設備,保證安裝過程中所需物品齊全。(3)按照設備說明書,將設備安裝在預定位置,保證設備穩固、安全。(4)連接電源、信號線等,保證設備正常運行。3.2.2設備調試(1)開啟設備,檢查設備運行是否正常。(2)對設備進行校準,保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3)根據環境監測需求,設置設備的參數。(4)進行現場試驗,驗證設備監測結果的可靠性。3.3監測設備的維護與保養為保證監測設備的正常運行和監測數據的準確性,以下為監測設備維護與保養的基本要求:3.3.1定期檢查(1)定期檢查設備的運行狀態,發覺異常及時處理。(2)檢查設備連接線路是否良好,防止因線路故障導致設備運行異常。3.3.2清潔保養(1)定期對設備進行清潔,清除設備表面的灰塵、污垢等。(2)對設備內部進行清潔,保證設備內部清潔、干燥。3.3.3校準與檢驗(1)定期對設備進行校準,保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2)對設備進行定期檢驗,保證設備各項指標達到規定要求。3.3.4更新與升級(1)根據環境監測需求和技術發展,及時更新監測設備。(2)對設備進行升級,提高設備的功能和功能。通過以上措施,保證監測設備在環境監測與治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為我國環境監測事業貢獻力量。第四章環境監測數據采集與管理4.1數據采集方法與要求環境監測數據采集是環境監測工作的基礎環節,其準確性直接影響到環境監測結果的有效性。以下為數據采集的方法與要求:4.1.1采樣方法采樣方法應根據監測對象、監測目的和監測項目的要求進行選擇。常見的采樣方法包括現場采樣、自動采樣和遠程采樣等。4.1.2采樣設備采樣設備應具備以下要求:準確性、可靠性、穩定性、便攜性和易于操作。采樣設備應定期進行校準和維護,保證其正常工作。4.1.3采樣頻率采樣頻率應根據監測項目和環境特點確定,保證數據的代表性和可靠性。采樣頻率過高或過低都可能影響監測結果的有效性。4.1.4數據記錄與傳輸數據記錄應遵循以下原則:真實、準確、完整、規范。采樣數據應實時記錄,并采用可靠的數據傳輸方式,保證數據安全。4.2數據處理與分析環境監測數據采集后,需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以下為數據處理與分析的方法:4.2.1數據清洗數據清洗是指對原始數據進行篩選、校驗和糾正,去除無效、錯誤和異常數據,保證數據的準確性。4.2.2數據整合數據整合是將不同來源、不同格式和不同類型的數據進行整合,形成統一的數據格式,便于后續分析。4.2.3數據分析數據分析是對整合后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挖掘,找出環境質量變化規律、污染源排放特征等有用信息。4.2.4數據可視化數據可視化是將數據分析結果以圖表、地圖等形式展示,便于直觀地了解環境監測數據。4.3數據存儲與管理環境監測數據存儲與管理是保證數據安全、有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以下為數據存儲與管理的措施:4.3.1數據存儲數據存儲應采用安全、可靠的存儲設備和技術,保證數據長期保存和實時訪問。4.3.2數據備份數據備份是對原始數據進行定期復制,以防止數據丟失或損壞。備份應選擇合適的備份策略,保證數據的完整性。4.3.3數據安全數據安全是指對數據實施保護措施,防止未經授權的訪問、篡改和破壞。數據安全措施包括身份認證、權限控制、加密等。4.3.4數據共享與交換數據共享與交換是指在不同部門、地區和領域間進行數據交流,促進環境監測數據的廣泛應用。數據共享與交換應遵循相關法規和政策,保證數據安全和保密。第五章環境治理概述5.1環境治理的定義與目標環境治理是指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通過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行政等手段,對環境問題進行系統整治、修復和保護的實踐活動。環境治理旨在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生態環境權益。環境治理的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改善環境質量。通過治理活動,使空氣、水體、土壤等環境要素達到或優于國家標準,減輕環境污染程度,提高生態環境質量。(2)保障生態系統安全。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瀕危物種,保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完整性。(3)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通過環境治理,實現資源合理利用,推動綠色產業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4)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加強環境宣傳教育,培養人民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形成綠色生活方式。5.2環境治理的分類與策略5.2.1環境治理的分類根據治理對象和內容的不同,環境治理可分為以下幾類:(1)大氣污染治理。包括防治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等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氣質量。(2)水污染治理。包括防治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業面源污染等,提高水體質量。(3)土壤污染治理。包括防治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等土壤污染,保障農產品安全和人體健康。(4)固體廢物治理。包括處理城市生活垃圾、工業固體廢物等,減少對環境的污染。(5)噪聲污染治理。包括控制交通、工業、生活等噪聲污染,改善聲環境。5.2.2環境治理的策略針對不同類型的環境治理,可采取以下策略:(1)源頭減排。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生產方式等手段,減少污染物排放。(2)末端治理。對已經產生的污染物進行處理,降低其對環境的影響。(3)環境監管。建立健全環境監測、執法、評估等制度,強化環境治理的法治保障。(4)科技支撐。加強環保科技創新,推廣環保新技術、新工藝,提高治理效果。(5)社會參與。鼓勵公眾參與環境治理,形成企業、社會共同治理的環境治理格局。(6)國際合作。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借鑒先進治理經驗,共同應對全球環境問題。第六章水污染治理6.1水污染治理技術6.1.1物理方法物理方法主要包括沉淀、過濾、離心、吸附等,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懸浮物、油脂、重金屬等污染物。沉淀法是通過加入混凝劑使污染物凝聚沉淀,再進行固液分離;過濾法利用過濾介質將污染物截留;離心法利用離心力將污染物與水分離開;吸附法則是利用吸附劑將污染物吸附并去除。6.1.2化學方法化學方法主要包括氧化還原、中和、沉淀、電解等,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有機污染物、重金屬等。氧化還原法通過加入氧化劑或還原劑,使污染物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轉化為無害物質;中和法通過加入酸或堿,調整水的pH值,使污染物沉淀;沉淀法是通過化學反應使污染物沉淀;電解法則是利用電流使污染物發生電解反應。6.1.3生物方法生物方法主要包括好氧生物處理、厭氧生物處理等,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好氧生物處理通過微生物在有氧條件下分解有機物;厭氧生物處理則是在缺氧條件下,利用微生物將有機物轉化為甲烷、二氧化碳等無害物質。6.2水污染治理工程實施6.2.1治理方案設計在實施水污染治理工程前,需根據污染源、污染物種類、污染程度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治理方案應包括治理目標、治理技術、工藝流程、設備選型、施工方案等。6.2.2工程施工在施工過程中,應嚴格按照設計要求進行,保證施工質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設備安裝:按照設計要求安裝相關設備,包括泵、管道、閥門、儀表等;(2)管道鋪設:根據設計圖紙,進行管道鋪設,保證管道暢通、無泄漏;(3)構筑物施工:按照設計要求,進行構筑物的施工,包括池體、沉淀池、過濾池等;(4)調試運行:在設備安裝完成后,進行調試運行,保證系統正常運行。6.2.3運營管理在工程實施過程中,應加強運營管理,保證系統穩定運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設備維護:定期對設備進行檢查、維護,保證設備正常運行;(2)水質監測:定期對水質進行監測,掌握污染物去除效果;(3)運行參數調整:根據水質變化,調整運行參數,優化系統功能;(4)應急預案:制定應急預案,保證在突發情況下,能夠迅速應對。6.3水污染治理效果評估6.3.1評估指標水污染治理效果評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污染物去除效果:評估各種污染物在治理過程中的去除效果,包括懸浮物、有機物、重金屬等;(2)水質達標率:評估治理后的水質是否達到相關標準要求;(3)運行成本:評估治理工程的運行成本,包括設備維護、人工、材料等;(4)環境影響:評估治理工程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包括噪聲、振動、異味等。6.3.2評估方法水污染治理效果評估方法主要包括現場監測、實驗室檢測、模型預測等。現場監測是指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對污染物濃度、水質指標等進行實時監測;實驗室檢測則是將水樣送至實驗室進行分析,獲取詳細的污染物數據;模型預測則是通過建立數學模型,預測治理工程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6.3.3評估結果分析對評估結果進行分析,找出治理過程中的不足之處,為優化治理方案提供依據。同時根據評估結果,制定相應的改進措施,提高治理效果。第七章氣污染治理7.1氣污染治理技術7.1.1物理治理技術物理治理技術主要包括吸收、吸附、冷凝、分離等方法。吸收法是利用吸收劑與污染物發生化學反應或物理吸附,達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劑對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將污染物從氣體中分離出來。冷凝法是通過降低氣體溫度,使污染物凝結成液滴或固體,從而實現分離。分離法是通過物理手段將污染物從氣體中分離出來。7.1.2化學治理技術化學治理技術主要包括氧化、還原、中和、催化等方法。氧化法是通過氧化劑將污染物氧化成無害物質,達到治理目的。還原法是通過還原劑將污染物還原成無害物質。中和法是通過酸堿中和反應,將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物質。催化法是利用催化劑加速化學反應,實現污染物的去除。7.1.3生物治理技術生物治理技術主要包括生物濾池、生物滴濾、生物膜等方法。生物濾池是利用微生物對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將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物質。生物滴濾是通過生物膜對污染物的過濾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實現污染物的去除。生物膜法是利用微生物在生物膜上生長,對污染物進行降解。7.2氣污染治理工程實施7.2.1治理方案設計治理方案設計應根據污染源的特點、污染物種類、治理目標等因素,選擇合適的治理技術。同時要考慮工程投資、運行成本、維護管理等因素,保證治理工程的可行性和經濟性。7.2.2設備選型與安裝根據治理方案,選擇合適的設備。設備選型應滿足治理要求,具有良好的功能、可靠性和經濟性。設備安裝過程中,要保證安裝質量,遵循相關規范和標準。7.2.3系統調試與運行在設備安裝完成后,進行系統調試,保證治理系統正常運行。調試過程中,要對設備進行功能測試,調整參數,優化系統運行效果。運行過程中,要加強維護管理,保證系統穩定運行。7.3氣污染治理效果評估7.3.1檢測方法氣污染治理效果評估應采用科學的檢測方法,包括現場檢測、實驗室分析等。檢測方法應滿足國家相關標準要求,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7.3.2評估指標氣污染治理效果評估指標主要包括污染物去除率、排放濃度、排放量等。根據不同治理技術,選擇合適的評估指標。7.3.3評估方法氣污染治理效果評估方法包括定量評估和定性評估。定量評估是根據檢測數據,計算污染物去除率、排放濃度等指標。定性評估是根據現場調查、資料分析等方法,對治理效果進行評價。7.3.4評估結果分析對評估結果進行分析,找出治理工程的優點和不足,為治理工程改進提供依據。同時根據評估結果,調整治理方案,優化治理效果。第八章土壤污染治理8.1土壤污染治理技術8.1.1物理治理技術物理治理技術主要包括物理隔離、土壤置換、土壤攪拌等方法。物理隔離是通過設置物理屏障,阻止污染物遷移;土壤置換是將污染土壤挖出,替換為清潔土壤;土壤攪拌則是通過攪拌設備將污染土壤與清潔土壤混合,降低污染物濃度。8.1.2化學治理技術化學治理技術主要包括穩定化、固化、氧化還原、離子交換等方法。穩定化是通過添加穩定劑,使污染物轉化為不易溶解的穩定形態;固化是將污染物固定在土壤中,減少其遷移性;氧化還原是通過氧化或還原反應,改變污染物的化學性質;離子交換則是利用土壤中的離子交換能力,去除污染物。8.1.3生物治理技術生物治理技術主要包括植物修復、微生物修復、動物修復等方法。植物修復是利用植物吸收、降解和轉化土壤中的污染物;微生物修復是利用微生物降解、轉化和固定污染物;動物修復則是通過動物活動,改善土壤結構,促進污染物降解。8.2土壤污染治理工程實施8.2.1治理方案設計治理方案設計應綜合考慮污染類型、污染程度、土壤特性等因素,選擇合適的治理技術。同時需關注治理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施工安全、成本效益等方面。8.2.2工程施工工程施工應嚴格按照設計方案進行,保證施工質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施工前的準備工作,包括場地平整、設備調試、人員培訓等;(2)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保證治理效果;(3)施工后的驗收工作,包括土壤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土壤質量改善等。8.2.3工程監理工程監理是對治理工程進行全面監督和管理的環節。監理人員應具備專業知識,對施工現場進行定期檢查,保證工程質量和進度。8.3土壤污染治理效果評估8.3.1評估指標體系土壤污染治理效果評估指標體系應包括以下方面:(1)污染物去除效果,包括去除率、遷移性降低程度等;(2)土壤質量改善,包括土壤結構、肥力、微生物活性等;(3)環境效益,包括減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態環境等;(4)社會經濟效益,包括治理成本、投資回報等。8.3.2評估方法土壤污染治理效果評估方法主要包括現場調查、實驗室分析、模型預測等。現場調查是對治理工程實施情況進行實地考察;實驗室分析是對土壤樣品進行檢測,評估污染物去除效果;模型預測是基于監測數據,預測治理工程長期效果。8.3.3評估結果分析評估結果分析應關注以下方面:(1)治理工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2)治理效果與預期目標的差距;(3)改進措施和建議,為后續治理工程提供參考。第九章環境監測與治理質量保證9.1質量保證體系建立9.1.1概述環境監測與治理質量保證體系是指通過科學、規范的管理,保證監測與治理過程的質量達到預定要求的一系列措施。建立質量保證體系,旨在提高環境監測與治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保證監測數據真實、準確。9.1.2建立原則(1)科學性: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保證質量保證體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2)全面性:涵蓋環境監測與治理的各個階段,實現全過程質量控制。(3)適應性:根據環境監測與治理工作的實際需求,調整和完善質量保證體系。(4)動態性:持續跟蹤質量保證體系的運行情況,及時調整和優化。9.1.3建立內容(1)組織機構:明確各部門職責,建立健全質量保證組織體系。(2)管理制度:制定質量保證相關管理制度,保證監測與治理工作的規范開展。(3)技術規范:依據國家和行業標準,制定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規范。(4)人員培訓:加強人員培訓,提高監測與治理人員的技術水平。(5)設備管理:保證設備正常運行,提高監測數據的準確性。9.2質量控制措施9.2.1監測前準備(1)采樣準備:保證采樣設備、容器等符合規定要求。(2)分析方法選擇:根據監測項目特點,選擇合適的分析方法。(3)儀器設備校準:定期對儀器設備進行校準,保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9.2.2監測過程控制(1)采樣操作:嚴格按照采樣方法進行,保證樣品的代表性和準確性。(2)數據分析:對監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判斷其是否符合質量要求。(3)數據審核: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審核,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9.2.3監測后處理(1)樣品處理:對樣品進行妥善處理,防止污染和變質。(2)報告編制:按照規定格式編制監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走進園藝師的工作日常與挑戰試題及答案
- 花藝師考試中設計思路的形成與實踐應用試題及答案
- 湯陰事業編考試題及答案
- 調解員考試試題及答案
- 高校輔導員招聘的應試導向試題及答案解析
- 知識數字化學習福建事業單位考試試題及答案
- 生產管理講師培訓
- 壓瘡的考試試題及答案
- 中醫護理血糖管理規范
- 2024年福建事業單位考試考前模擬試題及答案
- 育嬰行業前景及就業前景
- 2024年美容師考試理論回顧試題及答案
- Unit5Whatwereyoudoingwhentherainstormcame?SectionB1a-1d課件人教版八年級英語下冊
- 2025年中鐵快運股份有限公司招聘(98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GB/T 45255-2025公共信用綜合評價規范
- 老舊城市燃氣管道更新改造工程設計方案
- 中醫經典臨證思維與實踐知到課后答案智慧樹章節測試答案2025年春浙江中醫藥大學
- 動火和受限空間作業監護人考試題有答案
- 《高頻電子技術》5振幅調制解調與混頻電路
- 老年肺炎臨床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解讀(2025年)解讀課件
- 制藥廢水處理工藝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