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543-T 009-2024 萊菔子栽培技術規程_第1頁
DB6543-T 009-2024 萊菔子栽培技術規程_第2頁
DB6543-T 009-2024 萊菔子栽培技術規程_第3頁
DB6543-T 009-2024 萊菔子栽培技術規程_第4頁
DB6543-T 009-2024 萊菔子栽培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65.060.20CCSB386543IDB6543/T009—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本文件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提出。本文件由阿勒泰地區農業農村局歸口并組織實施。本文件起草單位: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青河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阿勒泰地區質量與計量檢測所、青河藍斯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張良、塔娜西·哈丁、孫春花、巴合提努爾·再那爾汗、嚴麗、劉玉玲、焦斌、劉超陽、賀向伊、周偉超。本文件實施應用中的疑問,請咨詢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本文件的修改意見建議,請反饋至阿勒泰地區農業農村局(阿勒泰市公園路54號)、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阿勒泰市公園路54號)、阿勒泰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阿勒泰市團結南路33號)。阿勒泰地區農業農村局聯系電話傳真郵編:836500。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聯系電話傳真郵編:836500。阿勒泰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聯系電話傳真郵編:836500。2DB6543/T009—2024萊菔子栽培技術規程本文件規定了萊菔子栽培的產地環境、主要栽培技術、主要病蟲害防治、收獲等技術要求。本文件適用于萊菔子的栽培。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3095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15618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5084農田灌溉水質標準NY/T394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萊菔子Raphanisemen阿勒泰地區栽培萊菔子為十字花科植物蘿卜屬(RaphanussativusL.)的干燥成熟種子,為一年生草本植物。3.2土壤封閉Soilsealingtreatmen一種化學除草措施,通過施用藥劑在土壤表層形成一層藥土層,以抑制或殺死雜草種子的萌發和生長。4產地環境4.1氣候條件選擇無霜期≥120d10℃有效積溫>2200℃的區域種植。環境空氣質量應符合GB3095規定的要求。4.2選地條件選擇遠離城區、工礦區、交通主干線、工業污染源和生活垃圾場的田塊,周邊2km范圍內不得有“三廢”污染源。4.3土壤條件3DB6543/T009—2024選擇土層>30cm的壤土或砂質壤土,土質疏松、肥沃,pH6.5~pH7.5,地勢平坦、透水透氣性良好的平地或坡度<15°的向陽坡地。不宜在殘膜多、高鹽堿、低洼積水、土壤粘重的土地種植。土壤環境質量應符合GB15618規定的要求。5主要栽培技術5.1種子質量擇籽粒飽滿的當年新種子以保證種子發芽率,要求種子籽粒飽滿、無病斑、無雜質、無損傷,種子純度≥98.0%,種子凈度≥96.0%,發芽率≥80.0%。5.2種子處理播種前2d~3d,將種子在陽光下晾曬1d~2d,進行種子消毒,提高種子活力,打破種子休眠提高發芽率。5.3整地5.3.1宜秋翻,耕翻深度>30cm,翻耕前均勻撒施充分腐熟優質有機肥2000kg/667m2~3000kg/667m2。5.3.2未秋翻土地,翌年開春,翻耕1次,耕翻深度>25cm。耙平2次,第1次使用水平式動力耙采用對角整地法平整土地,第2次使用圓盤耙沿播種方向進行耙地,達到“齊、平、松、碎、凈、墑”六字整地標準。5.4播種5.4.1播種時間春季4月中旬,當>3d土壤5cm地溫穩定通過10℃時,即可播種。5.4.2播種方法5.4.2.1采用滴灌帶鋪設、覆膜、點播一體機聯合作業。5.4.2.2農膜使用規格為厚度0.015mm,寬度700mm白色普通農膜或全生物降解農膜。滴灌帶使用口徑16mm,孔徑0.3mm,滴孔距250mm規格的內嵌貼片式滴灌帶。5.4.2.3采用1壟1帶、1膜2行形式播種,滴灌帶位于膜面中心位置,播種行位于滴灌帶兩側,每側1行,距離滴灌帶25cm。5.4.2.4播種穴距14cm,播種深度1.5cm~2.0穴數8800穴/667m2~9000穴/667m2。播種量0.5kg/667m2。參見DB5323/T90-2017萊菔子種植技術5.4.3播種質量播種時應控制行駛車速≤5km/h,確保鋪膜平展,壓膜嚴實,膜面干凈平展、種穴膜孔不錯位、播行平直、行距一致、播深適宜、下籽均勻、覆土嚴密、接行準確,播種到頭到邊。毛管鋪設應寬松,不應太緊,兩頭固定,毛管滴頭朝上,有斷裂時用直通接頭接好。5.5田間管理5.5.1滴水施肥4DB6543/T009—20245.5.1.1灌溉水質應符合GB5084規定的要求。肥料使用應符合NY/T394規定的要求。5.5.1.2滴出苗水1次~2次,滴灌量以水過穴播孔為宜,以保證出苗。5.5.1.3苗期2片~4片真葉期控水蹲苗10d~15d后滴水1次,滴水60m3/667m2~70m3/667m2。結合滴水隨水滴施尿素3kg/667m2,繼續蹲苗15d~20d。5.5.1.4生長旺盛期后,滴水3次,每次滴水60m3/667m2~80m3/667m2。滴水時間間隔7d~10d,每次隨水滴施尿素3kg/667m2,滴灌磷酸二銨2kg/667m2,水溶性硫酸鉀1kg/667m2。5.5.1.5抽薹期至角果期,滴水5次~7次,每次滴水60m3/667m2~80m3/667m2。間隔在7d~10d,每次隨水滴施尿素3kg/667m2,滴灌磷酸二銨2kg/667m2,水溶性硫酸鉀1kg/667m2。5.5.1.6在萊菔子始花期、盛花期、終花期及角果綠熟期,可用150g/L流體硼肥30mL/667m2~45mL/667m2+0.04%蕓苔素內酯水劑2.5mL/667m2~4mL/667m2+磷酸二氫鉀60g/667m2~70g/667m2,采用二次稀釋法兌水30L葉面噴施2次~3次,以促進生殖生長,促花,提高受粉率,促進果實發育,降低空殼率,提高品質。5.5.1.7進入角果黃熟期后,嚴禁灌水,避免植株返青或貪青晚熟,影響萊菔子產量和品質。5.5.2中耕除草顯行后至封行前,可在膜間進行中耕除草2次或3次,采取先淺后深的中耕原則。第1次中耕在蹲苗期結束后,膜間淺耕3cm~5cm以除草為主;生長旺盛期中耕深度在10cm~15cm,以增加土壤透水透氣性。6主要病蟲草害防治6.1主要病蟲草害6.1.1主要病害主要病害有白粉病(Erysiphecruciferarum(Opiz)Junell)等。6.1.2主要蟲害主要蟲害有菜粉蝶(PierisrapaeLinne)、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L.)等。6.1.3主要草害主要草害有雀稗(PaspalumThunbergiiKunth)、藜(ChenopodiumalbumL.)等。6.2防治原則全面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科學植保”的理念,構建均衡的生態環境,綜合運用農業、物理、生物、化學防治措施,創造不利于病蟲害滋生和有利于各類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6.3農業防治6.3.1與非十字花科作物輪作倒茬,如根莖類多年生藥材或禾本科、豆科、傘形科作物。6.3.2科學配方施肥,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增加有機質。6.3.3合理密植,培育壯苗,提高抗逆性。適量灌溉,嚴防積水。6.3.4加強中耕除草,清潔田園及周邊雜草,及時清除田間病株并帶出田外燒毀深埋。6.3.5收獲后及時進行秋翻秋灌,破壞病蟲害的越冬場所。5DB6543/T009—20246.4生物防治保持農業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好農田生態系統中捕食性、寄生性等天敵昆蟲、蜘蛛類及有益病源微生物群落。宜使用生物源農藥。6.5化學防治6.5.1化學防治要求應做好病蟲預測預報,及時掌握病蟲害發生動態。宜選用廣譜、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選用農藥品種、使用次數、間隔期使用應符合NY/T393規定的要求。6.5.2主要病蟲害化學防治主要病蟲害化學防治方法見附錄A。6.5.3主要草害化學防治主要草害苗前化學防治可用土壤封閉方法,即結合整地,使用33%二甲戊靈乳油250mL/667m2,采用二次稀釋法兌水30L噴施于土壤表面,噴施后,使用圓盤耙混土3cm~5cm,用以抑制雀稗、藜等雜草種子萌發及生長。7收獲7.1收獲時間8月中下旬,當80%角果黃熟時為最佳采收時期。7.2收獲方法采用割茬機一次性割倒至大田晾曬,需20d~30d待秸稈及角果完全干燥。采用聯合脫粒機沿秸稈傾倒方向一次性脫粒收獲。脫粒后要及時晾曬,把水分降至8%以下。晾曬后清揚過篩除雜,自然冷卻1d~2d后可入倉常溫儲存。6DB6543/T009—2024主要病蟲害化學防治A.1白粉病該病為真菌性病害,由子囊菌亞門白粉菌目真菌引起,主要危害葉片、葉柄。病原菌以閉囊殼的形式在病殘體上越冬,通過氣流進行遠距離傳播。發病初期,葉片上形成圓形或不規則形褪綠黃斑點,逐漸擴展產生白粉狀霉層,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發病嚴重時造成葉片褪綠黃化枯死。發病前,可用石灰:硫酸銅:水為1:1:200的比例配置波爾多液,用藥30L/667m2噴霧預防。間隔12d~15d噴施1次,防治2次或3次。發病初期,可用41.7%氟吡菌酰胺懸浮劑5mL/667m2~10mL/667m2,或用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40mL/667m2~60mL/667m2,或430g/L戊唑醇懸浮劑15mL/667m2~25mL/667m2,采用二次稀釋法兌水30L/667m2噴霧防治,間隔7d~10d噴施1次,藥劑交替使用,防治2次或3次。A.2霜霉病該病為真菌性病害,由鞭毛菌亞門霜霉目真菌引起,主要危害葉片、葉柄。病原菌以卵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通過風雨傳播。發病初期,葉正面出現邊緣不明顯的黃白色病斑,逐漸擴大,受葉脈限制形成多角形或不規則形。濕度大時,葉背面長出一層灰白色霜霉狀物,后期病斑擴大變成褐色,致使葉片干枯死亡。發病前,可用石灰:硫酸銅:水為1:1:200的比例配置波爾多液,用藥30L/667m2噴霧預防。間隔12d~15d噴施1次,防治2次或3次。發病初期,可用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30mL/667m2~50mL/667m2,或用50%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30g/667m2~40g/667m2,或用10%氰霜唑懸浮劑53mL/667m2~67mL/667m2,采用二次稀釋法兌水30L/667m2噴霧防治,間隔7d~10d噴施1次,藥劑交替使用,防治2次或3次。A.3菜粉蝶屬鱗翅目粉蝶科。成蟲淡黃白色或乳白色,主要以幼蟲為害葉片。初齡期幼蟲在葉背啃食,殘留表皮,3齡以后將葉片吃成孔洞或缺刻。幼蟲孵化盛期至3齡前,可用3.2%高氯·甲維鹽微乳劑25mL/667m2~30mL/667m2,采用二次稀釋法兌水30L~40L,或200g/L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7mL/667m2~10mL/667m2,采用二次稀釋法兌水40L~50L,或11.6%甲維·氯蟲苯懸浮劑10mL/667m2~15mL/667m2,采用二次稀釋法兌水40L~50L噴霧防治,間隔15d~21d噴施1次,藥劑交替使用,每種藥劑使用1次,防治2次或3次。A.4小菜蛾屬鱗翅目菜蛾科。初齡幼蟲取食植物葉肉,留下表皮,在葉片上形成一個個透明的斑,形成葉片空洞。3~4齡幼蟲可將葉片食成孔洞和缺刻,嚴重時全葉被吃成網狀。幼蟲孵化盛期至3齡前,可用3.2%高氯·甲維鹽微乳劑25mL/66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