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探秘番茄種植基地——光合作用情境導入--參觀番茄種植基地涵涵周末參觀了番茄種植數控基地,在科普研究室了解到光合作用的發現史,接著在種植大棚參觀了利用傳感系統對植物生長的條件,如溫度、二氧化碳濃度等條件實現數字化的精準控制,感受到了現代技術發展對農業發展的推動,最后,還在實驗室與研究室利用所學知識進行了方案的制定。跟隨涵涵的步伐,觀摩下番茄種植基地吧!科普大廳研究實驗室技術研究室第一站:科普大廳海爾蒙特柳樹實驗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普利斯特利小鼠實驗植物能夠更新空氣涵涵在科普大廳記錄了光合作用的發現歷程,但順序有些混亂,請你幫他理清思路。綠葉能在光下產生淀粉天竺葵實驗薩克斯第一站:科普大廳柳樹實驗海爾蒙特把一顆2.5kg的柳樹苗種在木桶,每天澆灌雨水,并記錄了重量的變化,據此他得出了怎樣的推測?實驗前實驗后柳樹的重量2.5千克約80千克土壤的重量90千克幾乎不變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他的結論是否嚴謹?第一站:科普大廳普利斯特利小鼠實驗植物能夠更新空氣第一站:科普大廳綠葉能在光下產生淀粉薩克斯暗處理葉片部分上下遮光摘下葉片去黑紙片天竺葵實驗酒精脫色水浴加熱漂洗染色沖洗觀察第一站:科普大廳暗處理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晝夜。把葉片中原有的有機物耗盡思考: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天竺葵實驗第一站:科普大廳天竺葵實驗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從上下兩面遮蓋起來,然后移到陽光下照射。幾小時后,摘下葉片,去掉遮光的黑紙片。實驗的變量是:
。
有無光照設置對照第一站:科普大廳天竺葵實驗將葉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再將小燒杯置于水浴鍋中加熱,使葉片含有的葉綠素溶解在酒精中,葉片變成黃白色。小燒杯:酒精大燒杯:清水酒精脫色水浴加熱水浴加熱的目的是:
。
避免酒精燃燒產生危險第一站:科普大廳天竺葵實驗用清水漂洗葉片,再將葉片放到培養皿里,向葉片滴加碘液。稍停片刻,用清水沖掉碘液,觀察葉片顏色的變化。葉片見光部分遇碘變藍葉片遮光部分遇碘不變藍漂洗染色沖洗觀察第一站:科普大廳天竺葵實驗1.遇碘變藍是淀粉的特性,葉片見光部分遇到碘液變成藍色。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光是制造淀粉不可缺少的條件葉綠體既是生產有機物的“車間”,也是將光能轉變為化學能的能量轉換器2.葉片見光部分產生了淀粉,遮光部分未產生淀粉。3.葉綠體中含有的葉綠素能捕獲太陽光。綠葉能在光下產生淀粉第一站:科普大廳海爾蒙特柳樹實驗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普利斯特利小鼠實驗植物能夠更新空氣請結合所學知識,幫助涵涵梳理光合作用科學史。綠葉能在光下產生淀粉天竺葵實驗薩克斯第二站:研究實驗室中午,涵涵來到大棚實地參觀,發現大棚里的計算機和傳感系統面板數值正在緩慢地變化……條件數值溫度27.5光照35.9土壤濕度58.9氧氣濃度456二氧化碳濃度2256氧氣濃度在緩緩增加,二氧化碳濃度緩緩降低這是為什么呢?為進一步探究,涵涵去往了研究實驗室。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第二站:研究實驗室氧氣上升是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嗎?金魚藻在陽光下放出了氣泡,收集氣體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第二站:研究實驗室快要熄滅的衛生香復燃,說明金魚藻產生了氧氣,證明光合作用的產物除了有機物外,還釋放了氧氣。進一步思考:這個實驗還可以怎樣完善?設置黑暗組作對照,證明光合作用的條件是光。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第二站:研究實驗室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天竺葵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氫氧化鈉溶液玻璃罩清水、燒杯二氧化碳的下降是由于光合作用吸收的嗎?在實驗室,涵涵在技術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了實驗。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第二站:研究實驗室實施計劃氫氧化鈉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甲乙對照變量是
。甲乙二氧化碳清水氫氧化鈉溶液暗處理設置對照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第二站:研究實驗室得出結論實施計劃甲變藍乙不變藍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酒精脫色碘液染色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第二站:研究實驗室同理,你能設計實驗探究水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嗎?切斷葉脈B區A區水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實驗結論B區不變藍A區變藍第二站:研究實驗室請你設計實驗探究——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嗎?銀邊天竺葵有葉綠體無葉綠體第二站:研究實驗室條件實質:
有機物,
能量。
合成儲存光合作用的過程,可以用下列式子表示:原料產物場所陽光有機物水二氧化碳氧氣光二氧化碳+水有機物+氧氣葉綠體(儲存著能量)光合作用的實質第二站:研究實驗室有機物運輸及其作用參觀過程中,涵涵發現了一株奇特的植物,經過詢問發現,如果在楊樹、柳樹、葡萄等植物的莖上剝去一圈樹皮,一段時間后,植物依然在生長,但切口處的樹皮明顯增厚,甚至會形成瘤狀物。這是為什么呢?認識環割對果樹的影響環割樹皮后,暫時阻斷了環割部位上方的有機物通過篩管向下運輸。第二站:研究實驗室有機物運輸及其作用導管和篩管的區別名稱運輸物質運輸方向存在部位細胞結構特點結構圖導管水和無機鹽由下向上(根→莖葉)木質部由死細胞構成,上下細胞間的細胞壁消失,無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形成中空管道。
篩管有機物由上向下(葉→根莖)韌皮部由圓柱狀的活細胞構成,上下細胞間的細胞壁上有篩孔。第二站:研究實驗室有機物運輸及其作用葉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經篩管運輸到植物體各處,為細胞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并參與構建植物細胞,進而構成各種組織、器官和整個植物體。①細胞水平細胞核DNA細胞膜纖維素蛋白質、脂質細胞壁②從器官水平糖類脂肪蛋白質淀粉③個體水平構成植物體干重的絕大部分物質是有機物。第三站:技術研究室涵涵來到了技術研究室,正逢技術人員在制定增產方案,請你共同探討。有哪些措施能促進番茄的光合作用,提高產量?第三站:技術研究室在生長期,可以使用日光燈等人工光源增加光照強度,也可以選擇移栽到陽光充足的地方進行生長。增加光照強度延長日照時間可以增加光照強度,因此可以通過增設人工光源等手段,在晚上或早晨增加光照時間。延長光照時間適當提高二氧化碳濃度可以為光合作用提供充足原料,可以采取施加氣肥、大棚適當通風、養殖牲畜等措施。提高CO2濃度第三站:技術研究室如果種植過密,作物就會因葉片互相遮擋等,影響自身的光合作用;如果種植過稀,作物就不能充分利用單位面積上的光照,會造成浪費。因此,種植作物時,應合理密植。研究表明,通過優化種植密度可使玉米產量增加13%~20%。合理密植課堂小結隨堂練習活動調查費預算1.如果把綠葉比喻為“綠色工廠",這個工廠的產品()A.光和葉綠素B.二氧化碳和水C.有機物和氧氣D.二氧化碳和糖類2.光合作用的實質是()A.合成有機物,儲存能量B.分解有機物,儲存能量C.合成有機物,釋放能量D.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CA活動調查費預算3.早春時節,當葉片還沒長出時,三角梅就開出了大量紅色、紫色等鮮艷的花朵。推測三角梅開花過程中需要的有機物主要來自()A.根毛從土壤中吸收并運輸的B.樹皮進行光合作用合成的C.上一年葉片光合作用合成的D.花瓣進行光合作用合成的4.將一棵重約0.2公斤的柳樹培育在肥沃的土壤中,兩年以后連根挖出。脫水后稱重達11公斤,其增加的10余公斤重量主要來源于()A.土壤中的無機鹽B.土壤中的無機鹽和水C.大氣中的氧D.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里的水CD活動調查費預算5.下列措施中,與應用光合作用原理來提高產量無關的是()A.合理密植,使農作物的葉片充分地接受光照B.增加光照強度,提高光合作用效率C.降低夜間溫度,減少有機物的消耗D.大棚作物施農家肥,增加原料二氧化碳6.要提高冬季大棚蔬菜的產量,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①適當提高二氧化碳濃度②提高氧氣濃度③適當延長光照時間④形成高溫環境⑤人工形成晝夜溫差較大的條件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⑤CC活動調查費預算7.如圖是某小組用金魚藻設計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業主與物業簽訂的物業服務合同范例
- 空調設備采購與銷售合同協議
- 投資合作框架合同
- 商業空間裝修工程合同樣本
- 商業地產買賣居間合同書
- 原材料采購合同達成共識
- 知識改變命運
- 自建房設計與施工總承包合同
- 植物習題庫+參考答案
- 建筑工程師勞動合同范本
- 足療店轉讓協議
-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英語期中考試(含答案)
- 2025年第三屆天揚杯建筑業財稅知識競賽題庫附答案(901-1000題)
- 大學信息技術基礎教程課件 主題2 信息技術基礎
- 2025屆高考作文備考訓練:局中局外人生如棋
- 小紅書食用農產品承諾書示例
- CQI-23模塑系統評估審核表-中英文
- 2024年共青團入團積極分子考試題庫(附答案)
- 2069-3-3101-002WKB產品判定準則-外發
- 航空航天技術概論
- 籃球比賽記錄表(上下半場)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