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重慶市七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2.答選擇題時,必須使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3.答非選擇題時,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卷交回。第I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題3分,共60分)1.被譽為“中國彩陶文化重要源頭”的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陶,包括盆、缽、罐、甕等器型,紋飾以漩渦紋、波浪紋、幾何紋為主,色彩絢麗。此外,還出土了石刀、石鐮、骨鏟等農業生產工具。發掘墓葬2000多座,隨葬品主要是生產生活等工具,少數隨葬糧食和家畜。這說明了()A.馬家窯文化最早出現人類文明B.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見證C.先民已擺脫對漁獵采集的依賴D.遺址所處時代已進入階級社會【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的中國。根據材料“還出土了石刀、石鐮、骨鏟等農業生產工具。發掘墓葬2000多坐,隨葬品主要要生產生活等工具,少數隨葬糧食和家畜?!笨芍?,馬家窯地區的先民有進行原始的農業、畜牧業生產,是甘肅地區發現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中晚期文化遺址,由此可見,馬家窯文化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見證,B項正確;材料沒有對比信息,無法得出“最早”的結論,排除A項;“先民已擺脫對漁獵采集依賴”的表述過于絕對,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階級社會指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存在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的社會形態,材料不能得出遺址所處時代已進入階級社會,排除D項。故選B項。2.據文獻記載,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史稱涂山之會;啟召集方國首領,祭祀上天眾神,“大饗諸侯于鈞臺”,史稱鈞臺之享。這種盟會()A.體現神權與王權的結合 B.標志“公天下”局面結束C.保留了原始民主的殘余 D.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制度【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夏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夏朝的統治者禹和啟都曾召集諸侯會盟,說明奴隸制國家建立后,仍有召開方國、部落首領大會的習慣,保留了原始民主的殘余,C項正確;材料強調盟會帶有原始民主的特點,未體現利用神權維護其統治,得不出“神權與王權的結合”的結論,排除A項;禹將最高統治權傳給兒子啟,標志著“公天下”局面的結束,“家天下”的形成,排除B項;秦朝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3.中國古代某項土地制度的經營方式為“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睂τ诓牧现刑岬降耐恋刂贫?,解釋不正確的是()A.商鞅變法是該制度廢除的標志B.以分封方式來進行土地分配C.農業生產中主要使用青銅農具D.土地國有制不得隨意買賣土地【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反向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周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商和西周時期的農業生產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青銅農具極少,C項符合題意,選擇C項;秦國進行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從法律上廢除井田制,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西周時期周天子通過分封的形式,將土地分給諸侯,諸侯又分封給卿大夫,卿大夫分封給士,可知周井田制下的土地分配是通過分封的方式層層進行的,井田制與分封制聯系緊密,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商和西周實行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周天子名義上占有全國的土地和臣民,受封奴隸主擁有土地使用權,不得隨意轉讓與買賣,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4.西周在封邦建國的同時,也常常將諸侯的部分家族成員留守王輔佐周王。如周公長子就封于魯,周公次子一脈在王室累世任官。這種做法()A.兼顧了周王室和地方的發展 B.體現了權力高度的集中C.實現了對諸侯國的有效控制 D.破壞了宗法等級的秩序【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周公長子就封于魯,周公次子一脈在王室累世任官”可知,西周時期,諸侯的部分家族成員可以在中央和地方同時就職輔佐周王,從而加強了中央與地方封國之間的聯系,兼顧了周王室和地方的發展,A項正確;西周時期最高統治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項;這種做法能夠加強與地方封國的聯系,但并不一定能夠實現對諸侯的有效控制,排除C項;這種做法并沒有破壞宗法等級秩序,排除D項。故選A項。5.據《禮記·射義》記載,孔子認為“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后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后可以言中。”孔子意在指出射箭運動()A.體現維護尊卑等級秩序 B.有道德教育之用C.是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 D.具有軍事的性質【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射箭的人,不論前進還是后退,左旋還是右轉,動作一定要符合規矩。從內心來說,沉著冷靜;從外表來說,身體挺直;然后才可以將弓箭拿得緊瞄得準。將弓箭拿得緊瞄得準,然后才可以指望射中。由此可見,孔子認為從人的外部射箭動作就可以看出他的內在德行,射箭對內要求德行端正,凸顯了道德教化功能,B項正確;材料未提及等級尊卑觀念,與題干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射箭運動與學校教育的關系,與題意無關,排除C項;材料強調射箭運動的道德教化功能,而非軍事性質,排除D項。故選B項。6.秦統一以前,糧價較穩定,大致粟石三十錢左右?!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記載,始皇六年(前216年),關中“米石千六百”。這一變化最可能是因為()A.大興土木使得農民失了農時 B.長期戰亂后的社會經濟凋敝C.中央集權強化影響經濟發展 D.法家統治思想阻礙農業發展【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與秦朝統一前相比,秦朝統一后,糧食價格反而有了大幅增長。結合所學可知,這應該是秦朝建立后修建長城、宮殿,實行沉重的徭役,導致農民耽誤農時,從而使糧食價格大幅上漲,A項正確;秦朝建立后實行嚴刑苛法,徭役沉重,并不是戰亂導致了經濟凋敝,排除B項;中央集權強化并不一定會影響經濟,反而有可能促進經濟發展,排除C項;法家統治思想并不一定會阻礙農業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7.下圖是戰國和西漢時期農牧界限分布圖,該線以北是游牧區,以南是農耕區。圖中農牧界限的變遷反映出()A.北方游牧文明不斷滲透 B.西漢抗擊匈奴開疆拓土C.文景之治成效十分顯著 D.受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至西漢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圖中戰國到西漢時期農牧界限不斷向北移動,這主要是由于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開疆拓土,促進了農耕生產方式向西部地區的進一步開拓,B項正確;農牧界限不斷向北移動,表明農耕文明的不斷拓展,游牧文明的相對退卻,排除A項;文景之治時期對邊疆問題主要采取和親等被動防守的政策,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軍事行動取得了巨大成功,排除C項;經濟重心的南移開始于唐中后期,南宋時期最終完成,排除D項。故選B項。8.在十六國時期,一些入主中原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開始自稱為“中國”。這一時期呈現出一種趨勢,少數民族政權從原本承認東晉為“正統”,轉變為自稱“中國”。這種現象()A.加速了北方政權統一進程 B.源于江南地區的經濟開發C.體現華夏認同觀念的深化 D.推動了南北間的民族交融【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十六國時期的中國。根據材可知,入主中原的五胡視自己為“炎黃子孫,自稱‘中國’,這一現象說明了民族交融,他們對中華歷史文化和大一統的認同,表明當時統一的民族心理漸趨形成,華夏認同觀念繼續深化,C項正確;對華夏認同觀念的發展無法直接推動并加速北方政權統一進程,排除A項;這一時期江南地區的經濟得到開發,南方經濟實力逐漸上升,但這并非少數民族政權從承認東晉“正統”到紛紛自稱“中國”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材料信息只強調了少數民族對華夏認同觀念的深化,無法得出推動南北民族交融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9.《新舊唐書互證》中稱:“唐中葉以后,節鎮加宰相銜者極多,謂之‘使相’,亦稱‘外宰相’,非真宰相也。”“使相”一職流行主要反映出()A.選官權掌握在地方 B.中樞權力發生異變C.出現外重內輕局面 D.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唐中葉以后,節鎮加宰相銜者極多,謂之‘使相’,亦稱‘外宰相’,非真宰相也?!奔八鶎W可知,唐朝中葉以后,“使相”這一職位流行。“使相”是節鎮加宰相銜,但并非真宰相,這一現象反映出地方勢力的膨脹。由于地方節鎮勢力增強,他們能夠獲得宰相銜,這意味著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在減弱,中央的權威被弱化了,國家出現外重內輕的局面,C項正確;此時,選官權仍掌握在中央,排除A項;“使相”并非中樞權力內部的異變,而是地方勢力與中央關系的一種表現,中樞權力仍然在中央的三省等機構,排除B項;755年,安史之亂后,中央集權被削弱,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從此唐朝由盛轉衰,排除D項。故選C項。10.唐代前期,戶籍是統計人口、征發賦役的依據。所有人丁必須編入戶籍,未經許可,百姓不得隨意遷移,如遷移需要得到地方官府的批準,并且要辦理相關手續。唐代中后期,賦役戶籍著錄時已出現了商販客戶。這一變化反映出()A.賦稅征收實現貨幣化 B.政府放棄對人口管控C.征稅標準以人丁為主 D.人身依附關系有松弛【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唐代前期實行租庸調制,戶籍制度嚴格,所有人丁都要編入戶籍,未經許可,百姓不得隨意遷移。而唐代中后期,隨著均田制被破壞,租庸調制無法實施,政府實行兩稅法,因此賦役戶籍著錄已有商販客戶,這一變化表明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松弛,D項正確;材料僅僅體現的唐朝前期和中后期賦役戶籍的變化,未涉及賦稅征收的貨幣化,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唐代中后期政府并未放棄管控人口,只是調整了征稅制度,排除B項;780年,兩稅法的實行,標志著征稅標準從人丁轉為財產,且材料沒有提及征稅標準變化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11.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時人的言談中,常見對生與死的追問與慨嘆。有的名士喜聽挽歌,有的名士在庭前植柏樹。他們喜歡吟誦的古人詩句通常是“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林無靜樹,川無停流”等。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魏晉玄學的不斷發展 B.無奈之下的消極避世C.佛教道教的廣泛傳播 D.政治局勢的持續動蕩【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政局動蕩,人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故對生與死發出追問和慨嘆,D項正確;玄學的發展、消極避世的觀念及佛教、道教的廣泛傳播均與政局動蕩有關,是社會動蕩的反映,排除A、B、C三項。故選D項。12.如下圖為對唐代近400名宰相的出身統計。該圖可用于說明唐代()A.強化了君主專制統治 B.九品中正制依然盛行C.改變了唐朝中樞結構 D.社會階層流動的增強【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圖中顯示出有34.20%的宰相來自“其他”出身,而非世家大族,這說明在唐代,社會中的非世家大族出身者也有機會通過各種途徑成為宰相,特別是科舉制度在唐朝的發展,使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強,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皇權與相權之間的關系,無法直接得出君主專制統治得到強化,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階層流動性增強,說明士族逐漸衰落,且九品中正制在隋朝已被廢除,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選官范圍的變化而非政治中樞結構的變化,排除C項。故選D項。13.如下表為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常平倉的部分支出情況。對表中信息理解準確的是()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常平倉的部分支出情況表時間支出及用途熙寧六年十一月3萬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饑民興修水利熙寧七年五月5萬石谷,真定府路減價出糶熙寧九年二月10萬緡錢,廣南西路轉運司以備軍需A.體現出富國強兵的效果 B.國家干預經濟以穩定秩序C.鼓勵民間組織救濟災民 D.是范仲淹經濟政策的體現【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常平倉的部分支出情況”可知,常平倉的支出顯示了政府在不同情況下,采用多種經濟干預措施,包括興修水利、減價出售糧食和準備軍需等,這些都能夠反映政府運用經濟手段穩定秩序,B項正確;王安石變法的目的是富國強兵,但材料未體現出富國強兵的效果,排除A項;“鼓勵民間組織救濟災民”的說法錯誤,材料中涉及到的是政府官方救濟;排除C項;宋神宗熙寧年間是王安石變法,范仲淹變法在慶歷年間,且范仲淹改革以整頓官僚機構為宗旨,排除D項。故選B項。14.以下表格關于少數民族政權的記述,共同反映了()文獻記述出處夏之境土,方二萬余里,其設官之制,多與宋同……皆分命番漢人為之?!端问贰は膰鴤鳌菲醯ぁ俜帜媳?。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遼史·百官志》金承遼后,凡事欲軼遼世,故進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損之……《金史·選舉志》A.宋代少數民族政權并立 B.少數民族科技文化領先C.少數民族照搬宋代制度 D.宋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設問詞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遼宋夏金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遼夏金政權學習宋朝制度建設,反映了各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D項正確;材料反映少數民族政權學習漢族制度,而非不同政權的并立,排除A項;這一時期宋朝科技總體上領先少數民族,排除B項;少數民族政權在借鑒宋朝制度同時,保留本民族的制度文化特色,并非“照搬”,排除C項。故選D項。15.宋元時期,城市生活繁華多樣。酒樓不僅是文人墨客聚會吟詩作對的場所,也是市民日常飲食娛樂的重要去處。勾欄瓦舍作為專門的娛樂場所,經常上演各種雜技、說唱和戲曲,深受百姓喜愛。書肆遍布城市各處,不僅賣書籍,還常有學者進行講學與交流。這些現象()A.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文明開化政策B.體現了市民階層反抗封建統治C.彰顯了城市經濟和市民文化的繁榮D.推動了東西方文化深入交融【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元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酒樓、勾欄瓦舍和書肆作為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繁榮直接體現了城市經濟的繁榮和市民文化的多樣性。這些場所不僅是市民消費和娛樂的中心,也是文化交流和傳播的重要平臺,彰顯了城市經濟和市民文化的繁榮,C項正確;宋元時期統治階級并未實行文明開化政策,也不是材料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城市經濟和文化的活躍,并非反抗封建統治的直接表現,排除B項;雖然宋元時期中外文化有一定的交流,但酒樓、勾欄瓦舍和書肆的繁榮并不直接推動東西方文化的深入交融,排除D項。故選C項。16.乾道五年至七年(1169—1171年),朱熹數次上書建寧府知府,請求大力推動社倉建設并制定規則:社倉貸谷給農民,收20%利息,小饑減半,大饑免息。豐年有人借貸開兩倉留一倉,饑饉之年開第三倉,賑貸深山窮谷中的耕田百姓。朱熹此舉()A.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B.隱含了“存天理”的思想C.踐行了理學格物致知理念D.體現了儒家以民為本情懷【答案】D【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據材料可知,朱熹上書建寧府知府,請求大力推動社倉建設并制定規則,救濟百姓,體現了儒家以民為本情懷,D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賑濟百姓,而非商品經濟發展,排除A項;“存天理,滅人欲”是宋代理學家朱熹提出的道德修養方法,與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B項;格物致知是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與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7.下圖為明代海防各防區衛所的間距示意圖。遼東、山東、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北直隸(京師周邊)合計為明代海防的七大防區,由此可見,明的海防布局()(注:北直隸約為今京津冀地區;南直隸約為今蘇、皖、滬地區)A.保障了江南財賦順利北運 B.體現了海防意識的開始覺醒C.反映出東南沿海形勢嚴峻 D.取決于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代(中國)。從材料的數據可以看出,福建、江浙一帶的衛所間距較小,說明衛所設立的多,結合所學可知,明代這一地區倭患頻繁,因此要多設衛所,加強海防,C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海防,和財賦北運無關,排除A項;?海防意識的開始覺醒時間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明朝海防,涉及對外軍事方面,與經濟無關,且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定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排除D項。故選C項。18.清代設理藩院,主管蒙、藏、維吾爾等北方少數民族事務,如理藩院下的旗籍司、柔遠司、典屬司主管蒙古、青海、西藏事務,新“回部”、四川土司事務則由徠遠司所屬系統辦理。另外,典屬司及其下的俄羅斯館則負責對俄事務。這反映了清代統治者()A.政治理念上有封閉落后性 B.采取分而治之的民族政策C.標志著邊疆治理體系成熟 D.對民族事務管理嚴密化【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材料中理藩院不僅掌管國內少數民族事務,而且兼有對外的職能,將俄羅斯一并置于理藩院的管理之下,這主要是由于清政府統治者在政治理念上閉目塞聽,缺乏先進的世界觀使然,A項正確;材料只是體現清政府通過理藩院加強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管理和控制,沒有對少數民族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管理的機構和分工,并不能說明邊疆治理體系成熟,排除C項;根據材料看不出對民族事務管理嚴密,且材料還體現對外事務,排除D項。故選A項。19.乾隆時期,浙江一些地區“尺寸之堤,必樹之?!保@之利比種稻往往多出四五倍。福建、山東、直隸等地,“上腴之地,無不種煙”。當時有所謂“大商賈一年之計,夏絲秋煙”的說法。由此可知,上述地區()A.糧食作物主體地位提高 B.體現農產品商品化趨勢C.資本主義萌芽發展迅速 D.自然經濟開始逐步解體【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清朝時期浙江一些地區注重種植桑樹和煙草等經濟作物,推動了農業多種經營的發展,并獲利豐厚,這有助于農產品的商品化,B項正確;材料反映出經濟作物的地位有所提高,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雇傭關系的相關信息,不能說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及發展,排除C項;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是在鴉片戰爭以后,排除D項。故選B項。20.程朱理學獲得官方推崇后,逐漸失去活力。明朝中期,王守仁主張以自己的內心為最高權威,倡導“致良知”、“知行合一”,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漸成分庭抗禮之勢。這說明心學()A.取代了理學的正統地位 B.抨擊了君主專制制度C.促進了文化知識的普及 D.推動了儒家思想發展【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題目描述了明朝中期王守仁的心學與程朱理學并立的現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心學強調個人的內心和自主性,發展完善了儒家思想體系,在程朱理學逐漸失去活力的背景下,促進了儒學的豐富和發展,D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時期,理學仍舊處于正統地位,并沒有被心學取代,排除A項;材料涉及心學強調個人的內心和自主性,沒有涉及對君主專制制度的抨擊,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在理學逐漸失去活力的背景下,心學對儒學的發展,沒有涉及心學與文化知識普及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第Ⅱ卷(非選擇題)二、材料分析題(共3題,21題10分,22題16分,23題14分,共40分)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鑒于唐后期藩鎮割據的歷史教訓,宋朝經過一段時間摸索創建了路制。宋初在方鎮取消之后,中央政府無力直接管理三百多個統縣政區,于是設立路來實行間接管理,陸續在各路設轉運司(漕司)提點刑獄司(憲司)提舉常平司(倉司)和安撫司(帥司)對各州進行監控……自郡縣制成立以來千余年,各級政區都有單一首長,認為到了宋代才一反成規,分割事權于各平行的地方長官之手,使它們相互牽制,彼此監督各向中央直接負責,其官員由中央朝官擔任。——摘編自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元朝同宋一樣,把地方分成路、府、州、縣,而實際上元代的地方政權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書省管理。行省長官是中央官而親自降臨到地方……所以行中書省正名定義,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動的中央政府。——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朝“路”的設置有何獨特之處?(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創新之處,并說明其歷史作用。【答案】(1)設“四監司”監控各州;“路”一級未設置單一的行政首長,分割事權。(2)制度:實施行省制度。作用: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對后世影響深遠?!窘馕觥俊拘?】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北宋時期的中國。據材料“宋初……陸續在各路設轉運司(漕司)提點刑獄司(憲司)提舉常平司(倉司)和安撫司(帥司)”并結合所學可知,宋朝設立“四監司”,從不同方面對各州進行監控;據材料“自郡縣制成立以來千余年,各級政區都有單一首長,認為到了宋代才一反成規,分割事權于各平行的地方長官之手,使它們相互牽制,彼此監督,各向中央直接負責,其官員由中央朝官擔任?!笨芍?,“路”一級未設置單一的行政首長,以分割事權,加強中央集權?!拘?】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元朝時期的中國。制度:據材料“乃由中央派行中書省管理。行省長官是中央官而親自降臨到地方”可知,實施行省制度。作用:據材料“所以行中書省正名定義,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動的中央政府”可知,行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行省制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對后世影響深遠。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據《漢書·食貨志上》記載,漢武帝時期,搜粟都尉趙過在長安附近及三輔地區,教民“用耦犁,二牛三人”。據《后漢書·任延傳》記載,東漢以前,九真地區(今越南中部)還是“燒草種田”。光武帝建武初期,任命任延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獵為業,不知牛耕……延乃令鑄作田器,教之墾辟田疇。歲歲開廣,百姓充給。”秦漢時期,從西域引入了西瓜、黃瓜、蠶豆、青蔥、大蒜胡椒、芝麻、葡萄和苜蓿等作物,特別是東漢時期,麥和水稻的種植普遍成為主要的農作物。——摘編自劉宗銘《淺論秦漢時期農業發展的主要表現、原因及影響》材料二唐朝長安城的坊市制度不僅進行了市與坊的劃分,而且在市內又設有行與肆。隨著商業的繁榮,產生了許多新興行業,如絹行、肉行、磨行、藥行等,市坊制對市坊、行、肆的劃分推動了行業分工的細化。在商業發展的推動下,長安城內出現了南市與北市,城郊草市的繁榮擴大了城市規模,推動了古代城市化進程。市坊的劃分將商業貿易空間規定在狹小的范圍內,政府還運用行政法律手段限制市的規模的擴大。市坊制下的商業貿易活動范圍十分有限,無法滿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不利于商人擴大經營。——李小虎、盧川《從市坊制度看唐代商業發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漢時期農業發展的主要表現,簡析其積極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城市發展的特點。【答案】(1)主要表現: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農產品的多樣化。影響:經濟角度:初步形成我國農業“精耕細作”的特色;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政治角度:為政權統治提供了經濟基礎,有利于鞏固統治。對周邊、后世:為當時周邊地區或國家提供經驗基礎;對后世農業發展奠定基礎。(要求從不同角度作答,答對兩個角度。)(2)特點:實行坊市制度,坊市分開;出現新興行業分工細化;城市規模擴大,城市化加快;政府實行重農抑商政策。【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秦漢時期(中國)。主要表現:據材料一“教民‘用耦犁,二牛三人’”可知,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據材料一“從西域引入了西瓜、黃瓜、蠶豆、青蔥、大蒜胡椒、芝麻、葡萄和苜蓿等作物”可知,農產品的多樣化。影響:可從政治、經濟、對周邊、后世的角度分析其影響。據材料一“用耦犁,二牛三人”結合所學可知,初步形成了我國農業“精耕細作”的特色;根據材料一“歲歲開廣,百姓充給”并結合所學,可知鐵犁牛耕的推廣,大大提高了農業的生產力。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且據唯物史觀可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的發展能夠為政權統治提供經濟基礎,鞏固了統治;據材料一“據《漢書·食貨志上》記載”“據《后漢書·任延傳》記載”結合所學可知,從長時空來看,秦漢時期農業發展不僅為當代周邊地區提供經驗也為后世農業發展提供經驗基礎?!拘?】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唐朝(中國)。由材料二“坊市制度不僅進行了市與坊的劃分”,可得實行坊市制度,坊市分開;由材料二“行業分工的細化”,可得現新興行業分工細化;由材料二“擴大了城市規模,推動了古代城市化進程”,可得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城市化進程加快;結合所學,唐代的商業活動有嚴格的時間限制;由材料二“運用行政法律手段”,結合所學,唐代設置專門官員管理市;由材料二“范圍十分有限”“限制市的規模的擴大”“在狹小的范圍內”,并結合所學,可知政府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使用多種手段壓制商品經濟和城市的發展。23.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它與時俱進,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儒學經歷了百家爭鳴的盛世,也曾受到過外來文化的沖擊。在這幾千年的滄海浮沉中,儒家思想始終是中國思想文化的中流砥柱。儒學在春秋時期由孔子創辦,之后不斷吸收融合其他各家的思想來發展自己,在漢朝儒家第一次走向輝煌?!幾詤菭帯度寮宜枷肱d衰歷程及原因》材料二宋時期,新儒學思潮的振興,促使“治學”與“從政”的溝通蔚為風氣以“天下”為胸懷的士大夫們,以“天道”“公議”為旗幟,參與治理國家政事。他們將個人修養與天下國家之興亡聯系起來,將自我道德名節的完善視為最終目標?!婿取吨腥A文明史》(第三卷)材料三竊嘆夫百余年以來之為學者……置四海之困窮不言……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曰從事于圣人而去之彌遠也?!櫻孜洹锻ち治募罚?)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簡析“在漢朝儒家第一次走向輝煌”的主要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宋代“新儒學”的名稱,簡析其有何積極影響?(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概括顧炎武的主要觀點,分析其思想產生的社會經濟根源?!敬鸢浮浚?)主要原因: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改造儒學適應了時代的需要;西漢以來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正統思想)。(答到兩點。)(2)思想體系:理學。影響:注重人的氣節、品德和社會責任感,塑造民族性格;理學使儒學上升到哲學高度,標志著儒家思想的成熟;南宋后期理學逐漸成為官方哲學,成為人們的社會生活的規范。(答到兩點,言之有理也可。)(3)觀點:提倡經世致用。社會經濟根源:商品經濟發展或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窘馕觥俊拘?】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漢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儒學在春秋時期由孔子創辦,之后不斷吸收融合其他各家的思想來發展自己,在漢朝儒家第一次走向輝煌?!奔八鶎W可知,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采納,朝廷還設立五經博士,大大提高了儒學在漢朝的地位,此后,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由此可見,董仲舒改造儒學適應了時代的需要;西漢以來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正統思想)?!拘?】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宋代時期的中國。名稱: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代的儒學體系是“理學”。積極影響:根據材料“士大夫們,以‘天道’‘公議’為旗幟,參與治理國家政事。他們將個人修養與天下國家之興亡聯系起來,將自我道德名節的完善視為最終目標?!笨芍?,理學注重人的氣節、品德和社會責任感,塑造民族性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理學不僅使儒學上升到哲學高度,標志著儒家思想的成熟,而且在南宋后期理學逐漸成為官方哲學,成為人們的社會生活的規范?!拘?】本題是特點題、原因題。時空是明末清初的中國。觀點:根據材料“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曰從事于圣人而去之彌遠也”可知,顧炎武的主要觀點是提倡“經世致用”。經濟根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顧炎武思想產生的社會經濟根源是商品經濟發展或資本主義萌芽產生。重慶市七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2.答選擇題時,必須使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3.答非選擇題時,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卷交回。第I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題3分,共60分)1.被譽為“中國彩陶文化重要源頭”的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陶,包括盆、缽、罐、甕等器型,紋飾以漩渦紋、波浪紋、幾何紋為主,色彩絢麗。此外,還出土了石刀、石鐮、骨鏟等農業生產工具。發掘墓葬2000多座,隨葬品主要是生產生活等工具,少數隨葬糧食和家畜。這說明了()A.馬家窯文化最早出現人類文明B.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見證C.先民已擺脫對漁獵采集的依賴D.遺址所處時代已進入階級社會【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的中國。根據材料“還出土了石刀、石鐮、骨鏟等農業生產工具。發掘墓葬2000多坐,隨葬品主要要生產生活等工具,少數隨葬糧食和家畜。”可知,馬家窯地區的先民有進行原始的農業、畜牧業生產,是甘肅地區發現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中晚期文化遺址,由此可見,馬家窯文化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見證,B項正確;材料沒有對比信息,無法得出“最早”的結論,排除A項;“先民已擺脫對漁獵采集依賴”的表述過于絕對,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階級社會指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存在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的社會形態,材料不能得出遺址所處時代已進入階級社會,排除D項。故選B項。2.據文獻記載,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史稱涂山之會;啟召集方國首領,祭祀上天眾神,“大饗諸侯于鈞臺”,史稱鈞臺之享。這種盟會()A.體現神權與王權的結合 B.標志“公天下”局面結束C.保留了原始民主的殘余 D.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制度【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夏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夏朝的統治者禹和啟都曾召集諸侯會盟,說明奴隸制國家建立后,仍有召開方國、部落首領大會的習慣,保留了原始民主的殘余,C項正確;材料強調盟會帶有原始民主的特點,未體現利用神權維護其統治,得不出“神權與王權的結合”的結論,排除A項;禹將最高統治權傳給兒子啟,標志著“公天下”局面的結束,“家天下”的形成,排除B項;秦朝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3.中國古代某項土地制度的經營方式為“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睂τ诓牧现刑岬降耐恋刂贫?,解釋不正確的是()A.商鞅變法是該制度廢除的標志B.以分封方式來進行土地分配C.農業生產中主要使用青銅農具D.土地國有制不得隨意買賣土地【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反向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周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商和西周時期的農業生產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青銅農具極少,C項符合題意,選擇C項;秦國進行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從法律上廢除井田制,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西周時期周天子通過分封的形式,將土地分給諸侯,諸侯又分封給卿大夫,卿大夫分封給士,可知周井田制下的土地分配是通過分封的方式層層進行的,井田制與分封制聯系緊密,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商和西周實行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周天子名義上占有全國的土地和臣民,受封奴隸主擁有土地使用權,不得隨意轉讓與買賣,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4.西周在封邦建國的同時,也常常將諸侯的部分家族成員留守王輔佐周王。如周公長子就封于魯,周公次子一脈在王室累世任官。這種做法()A.兼顧了周王室和地方的發展 B.體現了權力高度的集中C.實現了對諸侯國的有效控制 D.破壞了宗法等級的秩序【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周公長子就封于魯,周公次子一脈在王室累世任官”可知,西周時期,諸侯的部分家族成員可以在中央和地方同時就職輔佐周王,從而加強了中央與地方封國之間的聯系,兼顧了周王室和地方的發展,A項正確;西周時期最高統治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項;這種做法能夠加強與地方封國的聯系,但并不一定能夠實現對諸侯的有效控制,排除C項;這種做法并沒有破壞宗法等級秩序,排除D項。故選A項。5.據《禮記·射義》記載,孔子認為“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后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后可以言中?!笨鬃右庠谥赋錾浼\動()A.體現維護尊卑等級秩序 B.有道德教育之用C.是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 D.具有軍事的性質【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射箭的人,不論前進還是后退,左旋還是右轉,動作一定要符合規矩。從內心來說,沉著冷靜;從外表來說,身體挺直;然后才可以將弓箭拿得緊瞄得準。將弓箭拿得緊瞄得準,然后才可以指望射中。由此可見,孔子認為從人的外部射箭動作就可以看出他的內在德行,射箭對內要求德行端正,凸顯了道德教化功能,B項正確;材料未提及等級尊卑觀念,與題干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射箭運動與學校教育的關系,與題意無關,排除C項;材料強調射箭運動的道德教化功能,而非軍事性質,排除D項。故選B項。6.秦統一以前,糧價較穩定,大致粟石三十錢左右。《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六年(前216年),關中“米石千六百”。這一變化最可能是因為()A.大興土木使得農民失了農時 B.長期戰亂后的社會經濟凋敝C.中央集權強化影響經濟發展 D.法家統治思想阻礙農業發展【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與秦朝統一前相比,秦朝統一后,糧食價格反而有了大幅增長。結合所學可知,這應該是秦朝建立后修建長城、宮殿,實行沉重的徭役,導致農民耽誤農時,從而使糧食價格大幅上漲,A項正確;秦朝建立后實行嚴刑苛法,徭役沉重,并不是戰亂導致了經濟凋敝,排除B項;中央集權強化并不一定會影響經濟,反而有可能促進經濟發展,排除C項;法家統治思想并不一定會阻礙農業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7.下圖是戰國和西漢時期農牧界限分布圖,該線以北是游牧區,以南是農耕區。圖中農牧界限的變遷反映出()A.北方游牧文明不斷滲透 B.西漢抗擊匈奴開疆拓土C.文景之治成效十分顯著 D.受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至西漢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圖中戰國到西漢時期農牧界限不斷向北移動,這主要是由于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開疆拓土,促進了農耕生產方式向西部地區的進一步開拓,B項正確;農牧界限不斷向北移動,表明農耕文明的不斷拓展,游牧文明的相對退卻,排除A項;文景之治時期對邊疆問題主要采取和親等被動防守的政策,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軍事行動取得了巨大成功,排除C項;經濟重心的南移開始于唐中后期,南宋時期最終完成,排除D項。故選B項。8.在十六國時期,一些入主中原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開始自稱為“中國”。這一時期呈現出一種趨勢,少數民族政權從原本承認東晉為“正統”,轉變為自稱“中國”。這種現象()A.加速了北方政權統一進程 B.源于江南地區的經濟開發C.體現華夏認同觀念的深化 D.推動了南北間的民族交融【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十六國時期的中國。根據材可知,入主中原的五胡視自己為“炎黃子孫,自稱‘中國’,這一現象說明了民族交融,他們對中華歷史文化和大一統的認同,表明當時統一的民族心理漸趨形成,華夏認同觀念繼續深化,C項正確;對華夏認同觀念的發展無法直接推動并加速北方政權統一進程,排除A項;這一時期江南地區的經濟得到開發,南方經濟實力逐漸上升,但這并非少數民族政權從承認東晉“正統”到紛紛自稱“中國”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材料信息只強調了少數民族對華夏認同觀念的深化,無法得出推動南北民族交融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9.《新舊唐書互證》中稱:“唐中葉以后,節鎮加宰相銜者極多,謂之‘使相’,亦稱‘外宰相’,非真宰相也?!薄笆瓜唷币宦毩餍兄饕从吵觯ǎ〢.選官權掌握在地方 B.中樞權力發生異變C.出現外重內輕局面 D.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唐中葉以后,節鎮加宰相銜者極多,謂之‘使相’,亦稱‘外宰相’,非真宰相也?!奔八鶎W可知,唐朝中葉以后,“使相”這一職位流行?!笆瓜唷笔枪濇偧釉紫嚆暎⒎钦嬖紫?,這一現象反映出地方勢力的膨脹。由于地方節鎮勢力增強,他們能夠獲得宰相銜,這意味著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在減弱,中央的權威被弱化了,國家出現外重內輕的局面,C項正確;此時,選官權仍掌握在中央,排除A項;“使相”并非中樞權力內部的異變,而是地方勢力與中央關系的一種表現,中樞權力仍然在中央的三省等機構,排除B項;755年,安史之亂后,中央集權被削弱,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從此唐朝由盛轉衰,排除D項。故選C項。10.唐代前期,戶籍是統計人口、征發賦役的依據。所有人丁必須編入戶籍,未經許可,百姓不得隨意遷移,如遷移需要得到地方官府的批準,并且要辦理相關手續。唐代中后期,賦役戶籍著錄時已出現了商販客戶。這一變化反映出()A.賦稅征收實現貨幣化 B.政府放棄對人口管控C.征稅標準以人丁為主 D.人身依附關系有松弛【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唐代前期實行租庸調制,戶籍制度嚴格,所有人丁都要編入戶籍,未經許可,百姓不得隨意遷移。而唐代中后期,隨著均田制被破壞,租庸調制無法實施,政府實行兩稅法,因此賦役戶籍著錄已有商販客戶,這一變化表明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松弛,D項正確;材料僅僅體現的唐朝前期和中后期賦役戶籍的變化,未涉及賦稅征收的貨幣化,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唐代中后期政府并未放棄管控人口,只是調整了征稅制度,排除B項;780年,兩稅法的實行,標志著征稅標準從人丁轉為財產,且材料沒有提及征稅標準變化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11.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時人的言談中,常見對生與死的追問與慨嘆。有的名士喜聽挽歌,有的名士在庭前植柏樹。他們喜歡吟誦的古人詩句通常是“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林無靜樹,川無停流”等。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魏晉玄學的不斷發展 B.無奈之下的消極避世C.佛教道教的廣泛傳播 D.政治局勢的持續動蕩【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政局動蕩,人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故對生與死發出追問和慨嘆,D項正確;玄學的發展、消極避世的觀念及佛教、道教的廣泛傳播均與政局動蕩有關,是社會動蕩的反映,排除A、B、C三項。故選D項。12.如下圖為對唐代近400名宰相的出身統計。該圖可用于說明唐代()A.強化了君主專制統治 B.九品中正制依然盛行C.改變了唐朝中樞結構 D.社會階層流動的增強【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圖中顯示出有34.20%的宰相來自“其他”出身,而非世家大族,這說明在唐代,社會中的非世家大族出身者也有機會通過各種途徑成為宰相,特別是科舉制度在唐朝的發展,使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強,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皇權與相權之間的關系,無法直接得出君主專制統治得到強化,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階層流動性增強,說明士族逐漸衰落,且九品中正制在隋朝已被廢除,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選官范圍的變化而非政治中樞結構的變化,排除C項。故選D項。13.如下表為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常平倉的部分支出情況。對表中信息理解準確的是()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常平倉的部分支出情況表時間支出及用途熙寧六年十一月3萬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饑民興修水利熙寧七年五月5萬石谷,真定府路減價出糶熙寧九年二月10萬緡錢,廣南西路轉運司以備軍需A.體現出富國強兵的效果 B.國家干預經濟以穩定秩序C.鼓勵民間組織救濟災民 D.是范仲淹經濟政策的體現【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常平倉的部分支出情況”可知,常平倉的支出顯示了政府在不同情況下,采用多種經濟干預措施,包括興修水利、減價出售糧食和準備軍需等,這些都能夠反映政府運用經濟手段穩定秩序,B項正確;王安石變法的目的是富國強兵,但材料未體現出富國強兵的效果,排除A項;“鼓勵民間組織救濟災民”的說法錯誤,材料中涉及到的是政府官方救濟;排除C項;宋神宗熙寧年間是王安石變法,范仲淹變法在慶歷年間,且范仲淹改革以整頓官僚機構為宗旨,排除D項。故選B項。14.以下表格關于少數民族政權的記述,共同反映了()文獻記述出處夏之境土,方二萬余里,其設官之制,多與宋同……皆分命番漢人為之?!端问贰は膰鴤鳌菲醯ぁ俜帜媳?。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遼史·百官志》金承遼后,凡事欲軼遼世,故進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損之……《金史·選舉志》A.宋代少數民族政權并立 B.少數民族科技文化領先C.少數民族照搬宋代制度 D.宋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設問詞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遼宋夏金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遼夏金政權學習宋朝制度建設,反映了各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D項正確;材料反映少數民族政權學習漢族制度,而非不同政權的并立,排除A項;這一時期宋朝科技總體上領先少數民族,排除B項;少數民族政權在借鑒宋朝制度同時,保留本民族的制度文化特色,并非“照搬”,排除C項。故選D項。15.宋元時期,城市生活繁華多樣。酒樓不僅是文人墨客聚會吟詩作對的場所,也是市民日常飲食娛樂的重要去處。勾欄瓦舍作為專門的娛樂場所,經常上演各種雜技、說唱和戲曲,深受百姓喜愛。書肆遍布城市各處,不僅賣書籍,還常有學者進行講學與交流。這些現象()A.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文明開化政策B.體現了市民階層反抗封建統治C.彰顯了城市經濟和市民文化的繁榮D.推動了東西方文化深入交融【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元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酒樓、勾欄瓦舍和書肆作為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繁榮直接體現了城市經濟的繁榮和市民文化的多樣性。這些場所不僅是市民消費和娛樂的中心,也是文化交流和傳播的重要平臺,彰顯了城市經濟和市民文化的繁榮,C項正確;宋元時期統治階級并未實行文明開化政策,也不是材料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城市經濟和文化的活躍,并非反抗封建統治的直接表現,排除B項;雖然宋元時期中外文化有一定的交流,但酒樓、勾欄瓦舍和書肆的繁榮并不直接推動東西方文化的深入交融,排除D項。故選C項。16.乾道五年至七年(1169—1171年),朱熹數次上書建寧府知府,請求大力推動社倉建設并制定規則:社倉貸谷給農民,收20%利息,小饑減半,大饑免息。豐年有人借貸開兩倉留一倉,饑饉之年開第三倉,賑貸深山窮谷中的耕田百姓。朱熹此舉()A.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B.隱含了“存天理”的思想C.踐行了理學格物致知理念D.體現了儒家以民為本情懷【答案】D【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據材料可知,朱熹上書建寧府知府,請求大力推動社倉建設并制定規則,救濟百姓,體現了儒家以民為本情懷,D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賑濟百姓,而非商品經濟發展,排除A項;“存天理,滅人欲”是宋代理學家朱熹提出的道德修養方法,與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B項;格物致知是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與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7.下圖為明代海防各防區衛所的間距示意圖。遼東、山東、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北直隸(京師周邊)合計為明代海防的七大防區,由此可見,明的海防布局()(注:北直隸約為今京津冀地區;南直隸約為今蘇、皖、滬地區)A.保障了江南財賦順利北運 B.體現了海防意識的開始覺醒C.反映出東南沿海形勢嚴峻 D.取決于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代(中國)。從材料的數據可以看出,福建、江浙一帶的衛所間距較小,說明衛所設立的多,結合所學可知,明代這一地區倭患頻繁,因此要多設衛所,加強海防,C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海防,和財賦北運無關,排除A項;?海防意識的開始覺醒時間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明朝海防,涉及對外軍事方面,與經濟無關,且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定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排除D項。故選C項。18.清代設理藩院,主管蒙、藏、維吾爾等北方少數民族事務,如理藩院下的旗籍司、柔遠司、典屬司主管蒙古、青海、西藏事務,新“回部”、四川土司事務則由徠遠司所屬系統辦理。另外,典屬司及其下的俄羅斯館則負責對俄事務。這反映了清代統治者()A.政治理念上有封閉落后性 B.采取分而治之的民族政策C.標志著邊疆治理體系成熟 D.對民族事務管理嚴密化【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材料中理藩院不僅掌管國內少數民族事務,而且兼有對外的職能,將俄羅斯一并置于理藩院的管理之下,這主要是由于清政府統治者在政治理念上閉目塞聽,缺乏先進的世界觀使然,A項正確;材料只是體現清政府通過理藩院加強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管理和控制,沒有對少數民族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管理的機構和分工,并不能說明邊疆治理體系成熟,排除C項;根據材料看不出對民族事務管理嚴密,且材料還體現對外事務,排除D項。故選A項。19.乾隆時期,浙江一些地區“尺寸之堤,必樹之?!?,所獲之利比種稻往往多出四五倍。福建、山東、直隸等地,“上腴之地,無不種煙”。當時有所謂“大商賈一年之計,夏絲秋煙”的說法。由此可知,上述地區()A.糧食作物主體地位提高 B.體現農產品商品化趨勢C.資本主義萌芽發展迅速 D.自然經濟開始逐步解體【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清朝時期浙江一些地區注重種植桑樹和煙草等經濟作物,推動了農業多種經營的發展,并獲利豐厚,這有助于農產品的商品化,B項正確;材料反映出經濟作物的地位有所提高,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雇傭關系的相關信息,不能說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及發展,排除C項;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是在鴉片戰爭以后,排除D項。故選B項。20.程朱理學獲得官方推崇后,逐漸失去活力。明朝中期,王守仁主張以自己的內心為最高權威,倡導“致良知”、“知行合一”,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漸成分庭抗禮之勢。這說明心學()A.取代了理學的正統地位 B.抨擊了君主專制制度C.促進了文化知識的普及 D.推動了儒家思想發展【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題目描述了明朝中期王守仁的心學與程朱理學并立的現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心學強調個人的內心和自主性,發展完善了儒家思想體系,在程朱理學逐漸失去活力的背景下,促進了儒學的豐富和發展,D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時期,理學仍舊處于正統地位,并沒有被心學取代,排除A項;材料涉及心學強調個人的內心和自主性,沒有涉及對君主專制制度的抨擊,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在理學逐漸失去活力的背景下,心學對儒學的發展,沒有涉及心學與文化知識普及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第Ⅱ卷(非選擇題)二、材料分析題(共3題,21題10分,22題16分,23題14分,共40分)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鑒于唐后期藩鎮割據的歷史教訓,宋朝經過一段時間摸索創建了路制。宋初在方鎮取消之后,中央政府無力直接管理三百多個統縣政區,于是設立路來實行間接管理,陸續在各路設轉運司(漕司)提點刑獄司(憲司)提舉常平司(倉司)和安撫司(帥司)對各州進行監控……自郡縣制成立以來千余年,各級政區都有單一首長,認為到了宋代才一反成規,分割事權于各平行的地方長官之手,使它們相互牽制,彼此監督各向中央直接負責,其官員由中央朝官擔任。——摘編自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元朝同宋一樣,把地方分成路、府、州、縣,而實際上元代的地方政權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書省管理。行省長官是中央官而親自降臨到地方……所以行中書省正名定義,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動的中央政府?!X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朝“路”的設置有何獨特之處?(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創新之處,并說明其歷史作用?!敬鸢浮浚?)設“四監司”監控各州;“路”一級未設置單一的行政首長,分割事權。(2)制度:實施行省制度。作用: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對后世影響深遠?!窘馕觥俊拘?】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北宋時期的中國。據材料“宋初……陸續在各路設轉運司(漕司)提點刑獄司(憲司)提舉常平司(倉司)和安撫司(帥司)”并結合所學可知,宋朝設立“四監司”,從不同方面對各州進行監控;據材料“自郡縣制成立以來千余年,各級政區都有單一首長,認為到了宋代才一反成規,分割事權于各平行的地方長官之手,使它們相互牽制,彼此監督,各向中央直接負責,其官員由中央朝官擔任。”可知,“路”一級未設置單一的行政首長,以分割事權,加強中央集權?!拘?】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元朝時期的中國。制度:據材料“乃由中央派行中書省管理。行省長官是中央官而親自降臨到地方”可知,實施行省制度。作用:據材料“所以行中書省正名定義,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動的中央政府”可知,行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行省制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對后世影響深遠。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據《漢書·食貨志上》記載,漢武帝時期,搜粟都尉趙過在長安附近及三輔地區,教民“用耦犁,二牛三人”。據《后漢書·任延傳》記載,東漢以前,九真地區(今越南中部)還是“燒草種田”。光武帝建武初期,任命任延為九真太守?!熬耪嫠滓陨浍C為業,不知牛耕……延乃令鑄作田器,教之墾辟田疇。歲歲開廣,百姓充給?!鼻貪h時期,從西域引入了西瓜、黃瓜、蠶豆、青蔥、大蒜胡椒、芝麻、葡萄和苜蓿等作物,特別是東漢時期,麥和水稻的種植普遍成為主要的農作物?!幾詣⒆阢憽稖\論秦漢時期農業發展的主要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健身單車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發展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世界語學習者的語音偏誤分析論文
- 2025-2030乘客座位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高溫數據記錄儀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企業級數據治理優化-全面剖析
- 2025-2030中國高壓橡膠管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食品級酒精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鞋靴烘干機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靜脈曲張襪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內存泄露修復與回溯-全面剖析
- T-DLSHXH 002-2023 工業干冰標準規范
- 典型示功圖應用與分析
- 出凝血完整版終版
- LY/T 2006-2012荒漠生態系統服務評估規范
- GB/T 31190-2014實驗室廢棄化學品收集技術規范
- 《地鐵突發大客流應急管理》論文11000字
- 第五章-項目時間管理課件
- 導游人員管理法律制度課件
- 木箱檢驗作業指導書
- 初中級檔案職稱《檔案事業概論》檔案事業題庫一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教學大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