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天津市五區縣重點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第Ⅰ卷(共45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每題3分,共45分。1.距今約5000年的南佐遺址位于甘肅省慶陽市。如表為考古工作者在遺址內發現的部分文物遺存。從這些遺存可以推斷出南佐地區()動物遺存豬骨、鹿角植物遺存碳化的稻、粟、黍骨器笄、錐、針、鏃陶器紅陶、白陶、黑陶、灰陶石器錛、鏟、刀、鑿、石球、刮削器建筑材料土坯、陶磚A.手工業領先于世界 B.人們的定居生活逐漸形成C.早期國家已經出現 D.家庭是最基本的生產單位【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植物遺存”“陶器”等可知,南佐遺址已經產生農耕,且陶器、石器等的出現表明這一地區農耕生活出現,而農業的出現促進了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B項正確;材料中未出現對比信息,得不出“世界領先”,排除A項;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春秋戰國時期小農經濟出現,家庭才成為最基本的生產單位,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西漢建國后,在長安附近地區的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個陵均設邑建縣名“五陵邑”,“后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杰兼并之家于諸陵”。這一規劃設置意在()A.凸顯皇權至上的尊貴威嚴 B.增強關中地區實力強化中央集權C.改善首都地區的城市布局 D.糾正西漢初年郡國并行體制弊端【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根據材料“五陵邑后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杰兼并之家于諸陵”可知,漢朝建立后,設置“五陵邑”,遷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杰兼并之家于諸陵,有利于強化關中地區的經濟實力,同時對其進行監視控制,加強中央集權,B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與管理,沒有體現皇權至上信息,排除A項;建設“五陵邑”,其目的非改善城市布局,排除C項;材料描述信息,與郡國并行體制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3.宋初的統治者以路作為高層行政區,按照交通路線為主劃分。每路設轉運司、刑獄司、常平司和安撫司四個機構,隸屬中央各部,分別負責地方財賦、監察司法、糧食儲備平抑物價、治安邊防的職能。據此可知,路的設立A.體現重文輕武的理念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對后世體制影響深遠 D.削弱地方割據的基礎【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宋代路的設立,將地方權力分割為不同板塊,各自負責,分別隸屬中央,意在消弱地方割據的基礎,加強中央集權,D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重文輕武的理念,排除A項;過度分割權力導致機構冗濫,效率低下,排除B項;材料中并未體現這一體制對后世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4.1689年,法國傳教士向中國皇帝進呈了一份來自歐洲的亞洲地圖,但這份地圖缺少中國詳情。自1708年始,皇帝諭傳教士分赴中國各省,遍覽山水城廓;并諭部臣,選派干員,隨往照料。當時運用了經緯制圖法、三角測量法、投影技術等,實測全國640多地的數據,歷時十年終告完成,即《皇輿全覽圖》。對這一超大規模的繪制地圖的行為,以下說法正確的是①由順治皇帝組織測繪②運用了歐洲測繪技術③有助于鞏固國家統一④觸犯了中國領土主權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皇輿全覽圖》是康熙帝時期組織測繪的,①說法有誤;根據“運用了經緯制圖法、三角測量法、投影技術”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該圖測繪過程中使用了歐洲測繪技術,地圖的繪制成功有助于了解各地情況,從而鞏固國家統一,②③正確;地圖的繪制是清政府組織的,觸犯中國領土主權的說法有誤,④錯誤,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5.戊戌變法期間,依張之洞建議,光緒帝下詔改革科舉考試內容,以歷代掌故為主,兼及五洲各國政藝。書商則“乘時射利,獵取中外時報,補綴成篇,標以俗名,如《三場要訣》之類,獲利亡算。”這表明A.廢除科舉制度成為社會共識 B.西方近代學說深入人心C.時局變化影響企業經營策略 D.企業發展引導社會變革【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科舉考試內容涉及“以歷代掌故為主,兼及五洲各國政藝”,書商則是“獵取中外時報,補綴成篇”以獲取利潤,體現了時局變化影響企業經營策略,C項正確;材料的信息不是廢除科舉,排除A項;材料信息沒有涉及西方近代學說深入人心,且該說法夸大西學的影響,排除B項;企業發展引導社會變革的說法夸大了企業的作用,且材料沒有涉及,排除D項。故選C項。6.20世紀二十年代,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機關刊物《中國青年》創刊初期,員惲代英、蕭楚女等人通過通信欄與青年交流互動,主要內容如表,這些交流互動政治問題文化教育問題生活問題揭露帝國主義與軍閫壓迫民眾情形探討政治運動指導青年“到民間去”開展農村運動揭露反動教育界壓迫學生的情形開展教育斗爭研究社會科學關于家庭關于婚戀關于就業A.擴大了的階級基礎 B.提升了國民革命的社會氛圍C.催生了家庭革命與教育革命 D.推動了土地革命的深入發展【答案】B【解析】材料體現的是20世紀20年代,員通過報刊來宣傳自身主張,揭露“揭露帝國主義與軍閥壓迫民眾情形”“揭露反動教育界壓迫學生的情形”等,這有利于當時國民大革命的開展,B項正確;材料與擴大的階級基礎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家庭革命,排除C項;土地革命是在20世紀30年代,排除D項。故選B項。7.下列抗日戰爭時期的史事,發生在如圖中③的是()A.瓦窯堡會議 B.一二九運動 C.淞滬會戰 D.大生產運動【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以得出準確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據圖可知,③處位于北平,抗日戰爭時期,1935年北平發生一二九運動,B項正確;瓦窯堡會議召開于陜北,題干中③位于北平,排除A項;淞滬會戰是在上海,③位于北平,排除C項;大生產運動是中共在抗日敵后根據地進行,北平在當時已經是淪陷區,不符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8.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中,中央政府對普通鄉民進行階級思想教育、政治覺悟啟發、組織紀律訓練,同時訴諸物質利益激勵、政治身份認同、情感訴說引導等。這些動員方式旨在()A.激發鄉民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動性B.掀起建設農業生產合作社高潮C將農民生活納入到國家計劃體制D.為工業化建設提供勞動力資源【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在土地改革中,中央政府對普通鄉民進行一系列動員活動,其目的在于提升鄉民素質和對新政權的認同,進而激發鄉民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動性,A項正確;1953-1956年三大改造中,對農業的改造掀起建設農業生產合作社高潮,排除B項;這些動員方式并不是將農民生活納入到國家計劃體制,排除C項;此時還未開始工業化建設,而且土地改革的主旨也不是為工業化建設提供勞動力資源,排除D項。故選A項。9.1981年10月國務院批轉《關于實行工業企業經濟責任制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國家對企業實行經濟責任制,在分配方面可以采取利潤留成、盈虧包干和以稅代利自負盈虧種經濟責任制形式。這一規定的實施A.加強了中央政府監管力度 B.優化了國企所有制結構C.推動了企業管理方式轉型 D.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答案】C【解析】根據“國家對企業實行經濟責任制,在分配方面可以采取利潤留成、盈虧包干和以稅代利自負盈虧種經濟責任制形式”可知這一規定是擴大了企業經營生產的自主權,從而推動了企業管理方式的轉型,而非加強中央政府的監管,C項正確,排除A項;這一規定實在擴大企業自主權,推動企業管理方式的轉型,而非優化所有制結構,排除B項;此時還沒有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10.下表是20世紀的部分考古學重要成果。時間考古地點考古成果1924年南非西北的塔翁地區發掘出大略6歲小孩的不完整頭骨化石。此為非洲南方古猿屬種,可能是人類的最初階段,距今四五百萬年。1932年印度與巴基斯坦接壤處(西瓦立克山區)發掘出人類右上頜骨的破片、犬齒、兩齒槽化石。此為臘瑪古猿屬種,距今1500—800萬年。此屬種肯尼亞、匈牙利、希臘、土耳其等地均有發現。1975—1982年中國云南祿豐縣發掘出人類頭骨、頜骨、肢體、牙齒化石1000余件。屬于臘瑪古猿祿豐種,距今800萬年。祿豐被譽為“人類起源的重地”。這些成果可以說明()A.中國的考古成果最權威 B.古人類文明相互影響C.人類起源呈多元化特征 D.人類最早起源于中國【答案】C【解析】通過觀察、對比表格中的考古學成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非塔翁地區、印度與巴基斯坦接壤處和中國云南祿豐縣等地發掘出古人類化石及其研究成果,可以說明人類起源呈多元化特征,C項正確;中國的考古成果最豐富,不能說明其最有權威,排除A項;古人類受生產力和交通條件限制,文明之間尚未相互影響,排除B項;與印度與巴基斯坦接壤處的古人類相比,中國境內的古人類出現較晚,排除D項。故選C項。11.佛蘭德爾伯爵領可謂典型的“領地性公國”,在外交、行政和司法大權上享有極強的獨立性,是法蘭西王國的“國中之國”,布魯日是其轄下實力最強的城市。13世紀末,法國國王與佛蘭德爾伯爵領爆發了劇烈沖突,法國國王聯合布魯日的統治者以恢復習慣法為名,重新頒布了有利于城市統治者的“特許狀”。法國國王此舉旨在()A.重構封建政治契約關系 B.借助市民階層維護統治C.推動國家民主進程發展 D.削弱貴族勢力擴張王權【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時空是13世紀末(法國)。據材料“國王聯合布魯日的統治者以恢復習慣法為名,重新頒布了有利于城市統治者……”,可知,國王聯合布魯日的統治者以恢復習慣法為名,重新頒布了有利于城市統治者的“特許狀”,這有利于加強王權的力量和削弱貴族勢力,D項正確;材料的主旨是國王加強王權的舉措,并未提及封建政治契約關系,排除A項;材料并未談及國王借助了市民階層的力量,排除B項;材料突出的是對貴族勢力的削弱,以及由此帶來的王權的擴大,并未體現國家民主進程的發展,排除C項。故選D項。12.18世紀以前的英國社會在安于現狀中停滯不前,人們普遍認為個人命運幾乎是父輩的翻版,與自己的奮斗并無多少必然聯系;18世紀時這種狀態被打破,社會各階層都加入到追求財富的行列中,他們認為憑借努力可以過和自己父輩完全不同的生活,甚至可以成為高不可攀的貴族。這一變化反映出()A.工業革命促進社會結構的變動B.自由主義經濟思想成為共識C.經濟發展影響了社會價值追求D.民主政治沖擊傳統社會秩序【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前后(英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與18世紀以前不同,18世紀的英國人認為“憑借努力可以過和自己父輩完全不同的生活,甚至可以成為高不可攀的貴族”,這是因為18世紀中期開始的工業革命大大提高了生產力,促進了英國的工業化,也改變了英國人傳統的價值觀念,C項正確;材料僅僅是強調18世紀前后英國人思想觀念的變化,但沒涉及社會階層的改變,排除A項;1840年后自由主義經濟思想才在英國逐漸成為主流,B項說法不準確,排除B項;1688年光榮革命到1832年議會改革時,英國并未進行大規模的民主政治改革,排除D項。故選C項。13.1919年是世界革命運動頻發的一年。表1為部分國家和地區革命運動,據此可知()1918.11—1919.5德國人民起義,推翻了德意志帝國,資產階級成立魏瑪共和國1919年3月匈牙利領導推翻了資產階級統治,建立了蘇維埃共和國1919年3月埃及爆發以開羅學生反英示威為起點的反英大起義1919年4月印度人民因英國制造的“阿姆利則慘案”開展反英獨立運動1919年5月4日中國發生“五四運動”A.東西方的革命運動遙相呼應 B.十月革命影響了各國革命斗爭C.國際環境助推了革命的爆發 D.革命運動推動殖民體系的崩潰【答案】C【解析】表格中德國和匈牙利的革命是受到了十月革命的影響,而埃及、印度的起義和獨立運動則是由于英國殖民統治卷土重來的緣故,中國的五四運動則起因于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所以綜合來看,上述革命運動都與國際環境的變化有關,所以可以推論出國際環境助推了革命的爆發,C項正確;由上述革命發生的情況來看,其性質存在較大差異,所以不能說東西方的革命遙相呼應,排除A項;表格中的德國、匈牙利和中國的革命受到了十月革命的影響,但是埃及和印度人民的革命則沒有受到十月革命的影響,排除B項;殖民體系是在二戰之后才開始瓦解的,且上述革命運動不全是反對殖民統治的革命,排除D項。故選C項。14.如圖為1929-1932年蘇聯谷物出口情況統計(萬噸)。據此判斷,蘇聯A.農產品市場因世界經濟危機擴大B.生產關系變革促進農業生產發展C.經濟建設受到國際政治局勢影響D.農業服務于國家工業化建設需要【答案】D【解析】由材料“1929-1932年蘇聯”以及圖示顯示1929年出口谷物逐漸增多,出口糧食來換取外匯儲備,支援工業化建設,D項正確;當時的世界形勢是經濟危機,經濟蕭條,農產品價格暴跌,“擴大”表述錯誤,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生產關系的變革對農業的影響,排除B項;國際政治局勢是外部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15.冷戰結束以來,日美簽署的各類協定都強調了對“自由民主價值觀”的認同。日本認為“自由紅·民主”是日本與西方結盟的思想基礎,并積極參與美國、澳大利亞、印度的所謂“民主同盟”活動。由此可知,日本政府()A.積極推進政治多極化趨勢 B.推動國際新秩序的建立C.謀求增強本國外交獨立性 D.外交活動蘊含冷戰思維【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冷戰后(日本)。據題干“日美簽署的各類協定都強調了對‘自由民主價值觀’的認同”、“積極參與美國、澳大利亞、印度的所謂“民主同盟”活動”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日本同美西方強調自由民主的觀念,并且參與民主同盟活動,靠近西方陣營仍搞意識形態的對立,還蘊含著冷戰思維,D項正確;材料表述無法看出日本政府積極推進政治多極化趨勢,反而依附在美西方為首的陣營搞對立,排除A項;日本政府并未推動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史實錯誤,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日本外交策略親西方,并非謀求增強本國外交獨立性,排除C項。故選D項。第Ⅱ卷(共55分)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5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元代棉紡織業發展的基礎上,明初鼓勵經濟作物種植的政策促進棉花的普及,形成了沿江瀕海的植棉區域,特別是棉紡織機具的改進更是大大提高了紡織的效率。在這些內外因素作用之下,蘇松地區的棉紡織業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棉紡織業內部顯現了專業化分工的趨勢,棉布品種的多樣化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出現了專門從事布匹收購經營的棉布字號。大量棉布進入市場流通,促進了這一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棉紡織業的發展也給該地區經濟、社會生活帶來了不小的影響,明中葉之后大量棉業市鎮的興起,棉貨貿易繁榮。但是應該看到蘇松地區棉紡織業的發展帶來的商品經濟的繁榮只是局部小范圍的,而它自身的發展也受到了封建經濟的束縛,棉紡織業內部出現的新興因子難以繼續拓展。——摘編自杜君立《明清時期的棉花革命》(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明代蘇松地區棉花產業發展的背景及其影響。材料二棉花對于英國來說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到1856年,曼徹斯特商會準確地描述道,這個行業“在規模和效用上沒有任何其他制造業可以比擬”。……英國成功的秘訣有雙重因素。首先,英國制造商把重點放在高質量的紗線和布料上,在這方面他們無須面對其他地方技術不太先進的制造商的競爭。其次,英國越來越依賴世界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區的市場。到19世紀50年代,英國生產的全部棉產品中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1786年,美國的種植園主開始大量種植棉花,美國向英國出口的棉花數量迅速增長。1793年,惠特尼建造了一種新軋花機器,將軋花的生產效率提高了50倍。19世紀,聯邦政府侵略性地獲得了許多新領土,或從外國政府那里獲得,或通過武力逼迫美洲印第安人獲得,這些土地都非常適宜棉花種植。為了大規模擴大棉花生產,種植園主購買大量奴隸。直到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棉花產業和奴隸制攜手并進、同步發展,美國成了新興的棉花帝國。——摘編自【美】斯文·貝克特《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和美國先后成為棉花帝國的相同條件,并歸納棉花帝國崛起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答案】(1)背景:政府鼓勵經濟作物的種植;棉紡織工具及技術的改進;棉布市場的擴大;植棉的經濟效益明顯,刺激農民的積極性等。影響:有利于棉紡織業的發展;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促進社會生產的分工和經濟的區域化;促進了江南市鎮的繁榮;改變社會生活等。影響范圍小;未推動棉紡織業向近代的轉型。(2)相同條件:工業革命進行技術創新,提高了生產水平;進行殖民擴張,侵略掠奪;開拓市場。影響:推動了近代棉紡工業的發展,推動了工業革命的深入;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經濟聯系,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發展;進一步加強了資本主義國家對世界經濟的控制;加大了對亞非拉地區的經濟掠奪。(任答3點)【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題、影響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代(中國)。背景:據材料“在元代棉紡織業發展基礎上,明初鼓勵經濟作物種植的政策促進棉花的普及,形成了沿江瀕海的植棉區域,特別是棉紡織機具的改進更是大大提高了紡織的效率”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在元代棉紡織業發展的基礎上,明朝政府鼓勵經濟作物的種植,促進了棉花的種植和推廣;棉紡織工具及技術的改進;據材料“大量棉布進入市場流通,促進了這一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棉紡織業的發展也給該地區經濟、社會生活帶來了不小的影響,明中葉之后大量棉業市鎮的興起,棉貨貿易繁榮”并結合所學可知,元代以后,棉布成為人們生活的主要衣料,明代時期棉布市場進一步擴大;植棉的經濟效益明顯,刺激農民的積極性等。影響:據材料“大量棉布進入市場流通,促進了這一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棉紡織業的發展也給該地區經濟、社會生活帶來了不小的影響,明中葉之后大量棉業市鎮的興起,棉貨貿易繁榮”并結合所學可知,大量棉布進入市場流通,有利于棉紡織業的發展;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據材料“在這些內外因素作用之下,蘇松地區的棉紡織業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棉紡織業內部顯現了專業化分工的趨勢,棉布品種的多樣化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出現了專門從事布匹收購經營的棉布字號”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棉紡織業的發展,促進棉紡織業社會生產的分工和經濟的區域化;據材料“同時,棉紡織業的發展也給該地區經濟、社會生活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棉紡織業的發展,促進了江南市鎮的繁榮;改變社會生活等;據材料“但是應該看到蘇松地區棉紡織業的發展帶來的商品經濟的繁榮只是局部小范圍的,而它自身的發展也受到了封建經濟的束縛,棉紡織業內部出現的新興因子難以繼續拓展”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松江地區棉紡織業的發展影響范圍小;由于受到封建經濟的束縛,未推動棉紡織業向近代的轉型。【小問2】本題是背景題、影響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英國和美國)。相同條件:據材料“棉花對于英國來說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到1856年,曼徹斯特商會準確地描述道,這個行業‘在規模和效用上沒有任何其他制造業可以比擬’”并結合所學可知,英國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棉紡織業領域,促進了棉紡織業的發展;據材料“1786年,美國的種植園主開始大量種植棉花,美國向英國出口的棉花數量迅速增長。1793年,惠特尼建造了一種新軋花機器,將軋花的生產效率提高了50倍”可知,美國南部的種植園主通過改進技術,提高棉花產量,為英國棉紡織業提供了大量的棉花,促進了英國棉紡織業的發展,這些說明英國和美國均工業革命進行技術創新,提高了生產水平;據材料“其次,英國越來越依賴世界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區的市場。到19世紀50年代,英國生產的全部棉產品中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并結合所學可知,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為傾銷商品、掠奪原料,進行殖民擴張;據材料“19世紀,聯邦政府侵略性地獲得了許多新領土,或從外國政府那里獲得,或通過武力逼迫美洲印第安人獲得,這些土地都非常適宜棉花種植”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美國聯邦政府通過多種方式擴張領土,推廣棉花種植,這些說明英國和美國均進行殖民擴張,侵略掠奪;開拓市場。影響:據材料“棉花對于英國來說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到1856年,曼徹斯特商會準確地描述道,這個行業‘在規模和效用上沒有任何其他制造業可以比擬’”及材料“1786年,美國的種植園主開始大量種植棉花,美國向英國出口的棉花數量迅速增長。1793年,惠特尼建造了一種新軋花機器,將軋花的生產效率提高了50倍”并結合所學可知,英美棉紡織業的發展,推動了近代棉紡工業的發展,推動了工業革命的深入;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經濟聯系,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發展;據材料“其次,英國越來越依賴世界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區的市場。到19世紀50年代,英國生產的全部棉產品中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并結合所學可知,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為傾銷商品、掠奪原料,進行殖民擴張,進一步加強了資本主義國家對世界經濟的控制;加大了對亞非拉地區的經濟掠奪。17.某歷史興趣小組以“建國初期的治國理政”為課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習過程中,搜集并整理了以下材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概括建國初期治國理政科學范式的內涵。材料二《人民日報》商業廣告抽樣分類和統計比較1949年至1950年,《人民日報》廣告多是日用品廣告,其中輕工業產品所占比重達92%,私營企業廣告主、國營企業廣告主、公私合營企業廣告主、個人所占比重分別為60%、15%、20%、5%。1956年以后,《人民日報》商業廣告多是工業產品廣告,且以重工業產品為主,所占比重相當大,達到80%多,廣告主身份也基本上都是國營企業、公私合營企業,二者所占比重高達98%(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興趣小組研究該課題時為什么要搜集研究《人民日報》的商業廣告?材料三(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世界的角度對建國初期的治國理政的意義加以闡釋。【答案】(1)由專制走向社會主義民主;由人治走向社會主義法治。(2)《人民日報》為中共中央機關報,所刊載的商業廣告內容從側面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社會經濟的變遷,是研究建國后初期治國理政的一手史料。研究小組對《人民日報》商業廣告的抽樣分類和統計比較,得出廣告數量、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的變化。反映出此時期新中國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三大改造、一五計劃,逐步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3)美蘇冷戰,兩極格局漸趨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實行敵視和封鎖中國的政策;亞非拉許多國家擺脫了殖民枷鎖,贏得了獨立。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下,新中國在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經濟發展與社會生活、文化教育制度變革方面完成了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推動了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進程。推動了殖民體系的瓦解,為新興國家的國家治理、民族復興提供了重要參考。【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建國初期(中國)。內涵:據材料“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確立了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并結合所學可知,1949年新中國成立,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結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國從此由專制走向社會主義民主;據材料“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我國由人治走向社會主義法治。【小問2】本題是背景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中期(中國)。原因:據材料“1949年至1950年,《人民日報》廣告多是日用品廣告,其中輕工業產品所占比重達92%,私營企業廣告主、國營企業廣告主、公私合營企業廣告主、個人所占比重分別為60%、15%、20%、5%”并結合所學可知,《人民日報》為中共中央的機關報,所刊載的商業廣告內容從側面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社會經濟的變遷,是研究建國后初期治國理政的一手史料;據材料“1956年以后,《人民日報》商業廣告多是工業產品廣告,且以重工業產品為主,所占比重相當大,達到80%多,廣告主身份也基本上都是國營企業、公私合營企業,二者所占比重高達98%”并結合所學可知,研究小組對《人民日報》商業廣告的抽樣分類和統計比較,得出廣告數量、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的變化,反映出此時期新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三大改造、一五計劃,逐步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小問3】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建國初期(中國)。闡釋:據所學可從建國初期的國際背景,如美蘇冷戰,兩極格局漸趨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實行敵視和封鎖中國的政策;據材料“第三世界”并結合所學可知,第三世界是指亞非拉發展中國家,而新中國成立時,亞非拉第三世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許多國家擺脫了殖民枷鎖,贏得了獨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得出,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下,新中國在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經濟發展與社會生活、文化教育制度變革方面完成了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推動了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進程;據所學可知,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推動了殖民體系的瓦解,為新興國家的國家治理、民族復興提供了重要參考。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農業革命、城市革命、大航海時代、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一直以來都被列為世界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人類文明史-8000年來六大人類文明轉折》把“空間革命”視作構成世界史的要素,以此詮釋世界史脈絡,具體將世界史設定為如下六次空間革命:第一次空間革命:在干旱地帶的大河流域形成的大農業空間(約5000年前);第二次空間革命:馬背上的游牧民族統合了大河流域與草原、荒地、沙漠空間,從而形成“各地區社會”(約2600年前);第三次空間革命:來自伊斯蘭帝國的騎馬游牧民族與商人統一的歐亞規模空間(約1400年前);第四次空間革命:對大西洋的探索-大航海時代后,大洋與各大陸結合的龐大空間的發展;資本主義等近代世界體系的形成(約500年前);第五次空間革命:工業革命后以歐洲為中心的鐵路、蒸汽和輪船統合了地球空間(約200年前);第六次空間革命:形成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電子空間(約20年前)。——宮崎正勝《人類文明史-8000年來六大人類文明轉折》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擬定一個論題,至少選擇三次空間革命并結合世界史相關知識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明確、表述成文、論證充分、邏輯清晰、史論結合、結構完整)【答案】論題:空間革命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關鍵要素。闡述:空間革命作為世界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深刻影響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大農業空間為人類社會從原始的狩獵采集社會向農業社會的轉變提供了可能,是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關鍵轉折點,為后續更復雜的社會結構和文明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游牧民族的機動性使他們能夠跨越不同的地理區域,促進了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他們帶來了不同的文化、技術和生活方式,與農耕文明相互影響。阿拉伯人在數學、醫學、天文學等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些知識通過帝國統合的空間傳播到歐亞大陸的其他地區,對其他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促進了人類文明在科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進步。大航海時代使得歐洲國家開始向海外擴張,發現了新大陸,開辟了新的貿易航線。不同大陸之間的物種交流(如美洲的玉米、馬鈴薯傳入歐洲等)文化交流(歐洲的宗教、文化傳播到新大陸等)和人口流動(黑奴貿易等)空前頻繁,打破了以往相對孤立的地區發展模式,世界逐漸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人類文明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創新,如鐵路和輪船的發明,極大地提高了交通運輸的效率,縮短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距離。這使得資源、勞動力和商品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快速流動。互聯網等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信息能夠在瞬間傳遍全球。全球電子空間的形成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信息交流、商務活動、文化傳播等。這促進了全球范圍內的知識共享、科技創新和文化交流,使得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和便捷。綜上所述,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來看,空間革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通過統合不同的地理空間、促進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互動、推動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播等方式,不斷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是構建世界史脈絡的重要要素。【解析】本題為論述題之探究結論論證題,時空是古代至近現代(世界)。首先,擬定論題。根據材料“農業革命、城市革命、大航海時代、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一直以來都被列為世界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及所學可得出論題:空間革命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關鍵要素。其次,進行論述。由材料“第一次空間革命:在干旱地帶的大河流域形成的大農業空間(約5000年前)”及所學可知,大農業空間為人類社會從原始的狩獵采集社會向農業社會的轉變提供了可能,是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關鍵轉折點,為后續更復雜的社會結構和文明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由材料“第二次空間革命:馬背上的游牧民族統合了大河流域與草原、荒地、沙漠空間,從而形成‘各地區社會’(約2600年前)”及所學可知,游牧民族的機動性使他們能夠跨越不同的地理區域,促進了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他們帶來了不同的文化、技術和生活方式,與農耕文明相互影響。由材料“第三次空間革命:來自伊斯蘭帝國的騎馬游牧民族與商人統一的歐亞規模空間(約1400年前)”及所學可知,阿拉伯人在數學、醫學、天文學等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些知識通過帝國統合的空間傳播到歐亞大陸的其他地區,對其他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促進了人類文明在科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進步。由材料“第四次空間革命:對大西洋的探索——大航海時代后、大洋與各大陸結合的龐大空間的發展;資本主義等近代世界體系的形成(約500年前)”及所學可知,大航海時代使得歐洲國家開始向海外擴張,發現了新大陸,開辟了新的貿易航線。不同大陸之間的物種交流(如美洲的玉米、馬鈴薯傳入歐洲等)、文化交流(歐洲的宗教、文化傳播到新大陸等)和人口流動(黑奴貿易等)空前頻繁,打破了以往相對孤立的地區發展模式,世界逐漸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人類文明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由材料“第五次空間革命:工業革命后以歐洲為中心的鐵路、蒸汽和輪船統合了地球空間(約200年前)”及所學可知,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創新,如鐵路和輪船的發明,極大地提高了交通運輸的效率,縮短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距離。這使得資源、勞動力和商品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快速流動。由材料“第六次空間革命:形成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電子空間(約20年前)”及所學可知,互聯網等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信息能夠在瞬間傳遍全球。全球電子空間的形成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信息交流、商務活動、文化傳播等。這促進了全球范圍內的知識共享、科技創新和文化交流,使得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和便捷。最后,總結升華,明確主旨,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來看,這六次空間革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通過統合不同的地理空間、促進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互動、推動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播等方式,不斷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是構建世界史脈絡的重要要素。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
天津市五區縣重點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第Ⅰ卷(共45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每題3分,共45分。1.距今約5000年的南佐遺址位于甘肅省慶陽市。如表為考古工作者在遺址內發現的部分文物遺存。從這些遺存可以推斷出南佐地區()動物遺存豬骨、鹿角植物遺存碳化的稻、粟、黍骨器笄、錐、針、鏃陶器紅陶、白陶、黑陶、灰陶石器錛、鏟、刀、鑿、石球、刮削器建筑材料土坯、陶磚A.手工業領先于世界 B.人們的定居生活逐漸形成C.早期國家已經出現 D.家庭是最基本的生產單位【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植物遺存”“陶器”等可知,南佐遺址已經產生農耕,且陶器、石器等的出現表明這一地區農耕生活出現,而農業的出現促進了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B項正確;材料中未出現對比信息,得不出“世界領先”,排除A項;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春秋戰國時期小農經濟出現,家庭才成為最基本的生產單位,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西漢建國后,在長安附近地區的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個陵均設邑建縣名“五陵邑”,“后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杰兼并之家于諸陵”。這一規劃設置意在()A.凸顯皇權至上的尊貴威嚴 B.增強關中地區實力強化中央集權C.改善首都地區的城市布局 D.糾正西漢初年郡國并行體制弊端【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根據材料“五陵邑后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杰兼并之家于諸陵”可知,漢朝建立后,設置“五陵邑”,遷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杰兼并之家于諸陵,有利于強化關中地區的經濟實力,同時對其進行監視控制,加強中央集權,B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與管理,沒有體現皇權至上信息,排除A項;建設“五陵邑”,其目的非改善城市布局,排除C項;材料描述信息,與郡國并行體制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3.宋初的統治者以路作為高層行政區,按照交通路線為主劃分。每路設轉運司、刑獄司、常平司和安撫司四個機構,隸屬中央各部,分別負責地方財賦、監察司法、糧食儲備平抑物價、治安邊防的職能。據此可知,路的設立A.體現重文輕武的理念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對后世體制影響深遠 D.削弱地方割據的基礎【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宋代路的設立,將地方權力分割為不同板塊,各自負責,分別隸屬中央,意在消弱地方割據的基礎,加強中央集權,D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重文輕武的理念,排除A項;過度分割權力導致機構冗濫,效率低下,排除B項;材料中并未體現這一體制對后世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4.1689年,法國傳教士向中國皇帝進呈了一份來自歐洲的亞洲地圖,但這份地圖缺少中國詳情。自1708年始,皇帝諭傳教士分赴中國各省,遍覽山水城廓;并諭部臣,選派干員,隨往照料。當時運用了經緯制圖法、三角測量法、投影技術等,實測全國640多地的數據,歷時十年終告完成,即《皇輿全覽圖》。對這一超大規模的繪制地圖的行為,以下說法正確的是①由順治皇帝組織測繪②運用了歐洲測繪技術③有助于鞏固國家統一④觸犯了中國領土主權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皇輿全覽圖》是康熙帝時期組織測繪的,①說法有誤;根據“運用了經緯制圖法、三角測量法、投影技術”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該圖測繪過程中使用了歐洲測繪技術,地圖的繪制成功有助于了解各地情況,從而鞏固國家統一,②③正確;地圖的繪制是清政府組織的,觸犯中國領土主權的說法有誤,④錯誤,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5.戊戌變法期間,依張之洞建議,光緒帝下詔改革科舉考試內容,以歷代掌故為主,兼及五洲各國政藝。書商則“乘時射利,獵取中外時報,補綴成篇,標以俗名,如《三場要訣》之類,獲利亡算。”這表明A.廢除科舉制度成為社會共識 B.西方近代學說深入人心C.時局變化影響企業經營策略 D.企業發展引導社會變革【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科舉考試內容涉及“以歷代掌故為主,兼及五洲各國政藝”,書商則是“獵取中外時報,補綴成篇”以獲取利潤,體現了時局變化影響企業經營策略,C項正確;材料的信息不是廢除科舉,排除A項;材料信息沒有涉及西方近代學說深入人心,且該說法夸大西學的影響,排除B項;企業發展引導社會變革的說法夸大了企業的作用,且材料沒有涉及,排除D項。故選C項。6.20世紀二十年代,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機關刊物《中國青年》創刊初期,員惲代英、蕭楚女等人通過通信欄與青年交流互動,主要內容如表,這些交流互動政治問題文化教育問題生活問題揭露帝國主義與軍閫壓迫民眾情形探討政治運動指導青年“到民間去”開展農村運動揭露反動教育界壓迫學生的情形開展教育斗爭研究社會科學關于家庭關于婚戀關于就業A.擴大了的階級基礎 B.提升了國民革命的社會氛圍C.催生了家庭革命與教育革命 D.推動了土地革命的深入發展【答案】B【解析】材料體現的是20世紀20年代,員通過報刊來宣傳自身主張,揭露“揭露帝國主義與軍閥壓迫民眾情形”“揭露反動教育界壓迫學生的情形”等,這有利于當時國民大革命的開展,B項正確;材料與擴大的階級基礎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家庭革命,排除C項;土地革命是在20世紀30年代,排除D項。故選B項。7.下列抗日戰爭時期的史事,發生在如圖中③的是()A.瓦窯堡會議 B.一二九運動 C.淞滬會戰 D.大生產運動【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以得出準確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據圖可知,③處位于北平,抗日戰爭時期,1935年北平發生一二九運動,B項正確;瓦窯堡會議召開于陜北,題干中③位于北平,排除A項;淞滬會戰是在上海,③位于北平,排除C項;大生產運動是中共在抗日敵后根據地進行,北平在當時已經是淪陷區,不符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8.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中,中央政府對普通鄉民進行階級思想教育、政治覺悟啟發、組織紀律訓練,同時訴諸物質利益激勵、政治身份認同、情感訴說引導等。這些動員方式旨在()A.激發鄉民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動性B.掀起建設農業生產合作社高潮C將農民生活納入到國家計劃體制D.為工業化建設提供勞動力資源【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在土地改革中,中央政府對普通鄉民進行一系列動員活動,其目的在于提升鄉民素質和對新政權的認同,進而激發鄉民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動性,A項正確;1953-1956年三大改造中,對農業的改造掀起建設農業生產合作社高潮,排除B項;這些動員方式并不是將農民生活納入到國家計劃體制,排除C項;此時還未開始工業化建設,而且土地改革的主旨也不是為工業化建設提供勞動力資源,排除D項。故選A項。9.1981年10月國務院批轉《關于實行工業企業經濟責任制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國家對企業實行經濟責任制,在分配方面可以采取利潤留成、盈虧包干和以稅代利自負盈虧種經濟責任制形式。這一規定的實施A.加強了中央政府監管力度 B.優化了國企所有制結構C.推動了企業管理方式轉型 D.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答案】C【解析】根據“國家對企業實行經濟責任制,在分配方面可以采取利潤留成、盈虧包干和以稅代利自負盈虧種經濟責任制形式”可知這一規定是擴大了企業經營生產的自主權,從而推動了企業管理方式的轉型,而非加強中央政府的監管,C項正確,排除A項;這一規定實在擴大企業自主權,推動企業管理方式的轉型,而非優化所有制結構,排除B項;此時還沒有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10.下表是20世紀的部分考古學重要成果。時間考古地點考古成果1924年南非西北的塔翁地區發掘出大略6歲小孩的不完整頭骨化石。此為非洲南方古猿屬種,可能是人類的最初階段,距今四五百萬年。1932年印度與巴基斯坦接壤處(西瓦立克山區)發掘出人類右上頜骨的破片、犬齒、兩齒槽化石。此為臘瑪古猿屬種,距今1500—800萬年。此屬種肯尼亞、匈牙利、希臘、土耳其等地均有發現。1975—1982年中國云南祿豐縣發掘出人類頭骨、頜骨、肢體、牙齒化石1000余件。屬于臘瑪古猿祿豐種,距今800萬年。祿豐被譽為“人類起源的重地”。這些成果可以說明()A.中國的考古成果最權威 B.古人類文明相互影響C.人類起源呈多元化特征 D.人類最早起源于中國【答案】C【解析】通過觀察、對比表格中的考古學成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非塔翁地區、印度與巴基斯坦接壤處和中國云南祿豐縣等地發掘出古人類化石及其研究成果,可以說明人類起源呈多元化特征,C項正確;中國的考古成果最豐富,不能說明其最有權威,排除A項;古人類受生產力和交通條件限制,文明之間尚未相互影響,排除B項;與印度與巴基斯坦接壤處的古人類相比,中國境內的古人類出現較晚,排除D項。故選C項。11.佛蘭德爾伯爵領可謂典型的“領地性公國”,在外交、行政和司法大權上享有極強的獨立性,是法蘭西王國的“國中之國”,布魯日是其轄下實力最強的城市。13世紀末,法國國王與佛蘭德爾伯爵領爆發了劇烈沖突,法國國王聯合布魯日的統治者以恢復習慣法為名,重新頒布了有利于城市統治者的“特許狀”。法國國王此舉旨在()A.重構封建政治契約關系 B.借助市民階層維護統治C.推動國家民主進程發展 D.削弱貴族勢力擴張王權【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時空是13世紀末(法國)。據材料“國王聯合布魯日的統治者以恢復習慣法為名,重新頒布了有利于城市統治者……”,可知,國王聯合布魯日的統治者以恢復習慣法為名,重新頒布了有利于城市統治者的“特許狀”,這有利于加強王權的力量和削弱貴族勢力,D項正確;材料的主旨是國王加強王權的舉措,并未提及封建政治契約關系,排除A項;材料并未談及國王借助了市民階層的力量,排除B項;材料突出的是對貴族勢力的削弱,以及由此帶來的王權的擴大,并未體現國家民主進程的發展,排除C項。故選D項。12.18世紀以前的英國社會在安于現狀中停滯不前,人們普遍認為個人命運幾乎是父輩的翻版,與自己的奮斗并無多少必然聯系;18世紀時這種狀態被打破,社會各階層都加入到追求財富的行列中,他們認為憑借努力可以過和自己父輩完全不同的生活,甚至可以成為高不可攀的貴族。這一變化反映出()A.工業革命促進社會結構的變動B.自由主義經濟思想成為共識C.經濟發展影響了社會價值追求D.民主政治沖擊傳統社會秩序【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前后(英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與18世紀以前不同,18世紀的英國人認為“憑借努力可以過和自己父輩完全不同的生活,甚至可以成為高不可攀的貴族”,這是因為18世紀中期開始的工業革命大大提高了生產力,促進了英國的工業化,也改變了英國人傳統的價值觀念,C項正確;材料僅僅是強調18世紀前后英國人思想觀念的變化,但沒涉及社會階層的改變,排除A項;1840年后自由主義經濟思想才在英國逐漸成為主流,B項說法不準確,排除B項;1688年光榮革命到1832年議會改革時,英國并未進行大規模的民主政治改革,排除D項。故選C項。13.1919年是世界革命運動頻發的一年。表1為部分國家和地區革命運動,據此可知()1918.11—1919.5德國人民起義,推翻了德意志帝國,資產階級成立魏瑪共和國1919年3月匈牙利領導推翻了資產階級統治,建立了蘇維埃共和國1919年3月埃及爆發以開羅學生反英示威為起點的反英大起義1919年4月印度人民因英國制造的“阿姆利則慘案”開展反英獨立運動1919年5月4日中國發生“五四運動”A.東西方的革命運動遙相呼應 B.十月革命影響了各國革命斗爭C.國際環境助推了革命的爆發 D.革命運動推動殖民體系的崩潰【答案】C【解析】表格中德國和匈牙利的革命是受到了十月革命的影響,而埃及、印度的起義和獨立運動則是由于英國殖民統治卷土重來的緣故,中國的五四運動則起因于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所以綜合來看,上述革命運動都與國際環境的變化有關,所以可以推論出國際環境助推了革命的爆發,C項正確;由上述革命發生的情況來看,其性質存在較大差異,所以不能說東西方的革命遙相呼應,排除A項;表格中的德國、匈牙利和中國的革命受到了十月革命的影響,但是埃及和印度人民的革命則沒有受到十月革命的影響,排除B項;殖民體系是在二戰之后才開始瓦解的,且上述革命運動不全是反對殖民統治的革命,排除D項。故選C項。14.如圖為1929-1932年蘇聯谷物出口情況統計(萬噸)。據此判斷,蘇聯A.農產品市場因世界經濟危機擴大B.生產關系變革促進農業生產發展C.經濟建設受到國際政治局勢影響D.農業服務于國家工業化建設需要【答案】D【解析】由材料“1929-1932年蘇聯”以及圖示顯示1929年出口谷物逐漸增多,出口糧食來換取外匯儲備,支援工業化建設,D項正確;當時的世界形勢是經濟危機,經濟蕭條,農產品價格暴跌,“擴大”表述錯誤,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生產關系的變革對農業的影響,排除B項;國際政治局勢是外部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15.冷戰結束以來,日美簽署的各類協定都強調了對“自由民主價值觀”的認同。日本認為“自由紅·民主”是日本與西方結盟的思想基礎,并積極參與美國、澳大利亞、印度的所謂“民主同盟”活動。由此可知,日本政府()A.積極推進政治多極化趨勢 B.推動國際新秩序的建立C.謀求增強本國外交獨立性 D.外交活動蘊含冷戰思維【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冷戰后(日本)。據題干“日美簽署的各類協定都強調了對‘自由民主價值觀’的認同”、“積極參與美國、澳大利亞、印度的所謂“民主同盟”活動”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日本同美西方強調自由民主的觀念,并且參與民主同盟活動,靠近西方陣營仍搞意識形態的對立,還蘊含著冷戰思維,D項正確;材料表述無法看出日本政府積極推進政治多極化趨勢,反而依附在美西方為首的陣營搞對立,排除A項;日本政府并未推動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史實錯誤,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日本外交策略親西方,并非謀求增強本國外交獨立性,排除C項。故選D項。第Ⅱ卷(共55分)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5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元代棉紡織業發展的基礎上,明初鼓勵經濟作物種植的政策促進棉花的普及,形成了沿江瀕海的植棉區域,特別是棉紡織機具的改進更是大大提高了紡織的效率。在這些內外因素作用之下,蘇松地區的棉紡織業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棉紡織業內部顯現了專業化分工的趨勢,棉布品種的多樣化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出現了專門從事布匹收購經營的棉布字號。大量棉布進入市場流通,促進了這一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棉紡織業的發展也給該地區經濟、社會生活帶來了不小的影響,明中葉之后大量棉業市鎮的興起,棉貨貿易繁榮。但是應該看到蘇松地區棉紡織業的發展帶來的商品經濟的繁榮只是局部小范圍的,而它自身的發展也受到了封建經濟的束縛,棉紡織業內部出現的新興因子難以繼續拓展。——摘編自杜君立《明清時期的棉花革命》(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明代蘇松地區棉花產業發展的背景及其影響。材料二棉花對于英國來說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到1856年,曼徹斯特商會準確地描述道,這個行業“在規模和效用上沒有任何其他制造業可以比擬”。……英國成功的秘訣有雙重因素。首先,英國制造商把重點放在高質量的紗線和布料上,在這方面他們無須面對其他地方技術不太先進的制造商的競爭。其次,英國越來越依賴世界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區的市場。到19世紀50年代,英國生產的全部棉產品中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1786年,美國的種植園主開始大量種植棉花,美國向英國出口的棉花數量迅速增長。1793年,惠特尼建造了一種新軋花機器,將軋花的生產效率提高了50倍。19世紀,聯邦政府侵略性地獲得了許多新領土,或從外國政府那里獲得,或通過武力逼迫美洲印第安人獲得,這些土地都非常適宜棉花種植。為了大規模擴大棉花生產,種植園主購買大量奴隸。直到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棉花產業和奴隸制攜手并進、同步發展,美國成了新興的棉花帝國。——摘編自【美】斯文·貝克特《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和美國先后成為棉花帝國的相同條件,并歸納棉花帝國崛起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答案】(1)背景:政府鼓勵經濟作物的種植;棉紡織工具及技術的改進;棉布市場的擴大;植棉的經濟效益明顯,刺激農民的積極性等。影響:有利于棉紡織業的發展;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促進社會生產的分工和經濟的區域化;促進了江南市鎮的繁榮;改變社會生活等。影響范圍小;未推動棉紡織業向近代的轉型。(2)相同條件:工業革命進行技術創新,提高了生產水平;進行殖民擴張,侵略掠奪;開拓市場。影響:推動了近代棉紡工業的發展,推動了工業革命的深入;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經濟聯系,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發展;進一步加強了資本主義國家對世界經濟的控制;加大了對亞非拉地區的經濟掠奪。(任答3點)【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題、影響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代(中國)。背景:據材料“在元代棉紡織業發展基礎上,明初鼓勵經濟作物種植的政策促進棉花的普及,形成了沿江瀕海的植棉區域,特別是棉紡織機具的改進更是大大提高了紡織的效率”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在元代棉紡織業發展的基礎上,明朝政府鼓勵經濟作物的種植,促進了棉花的種植和推廣;棉紡織工具及技術的改進;據材料“大量棉布進入市場流通,促進了這一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棉紡織業的發展也給該地區經濟、社會生活帶來了不小的影響,明中葉之后大量棉業市鎮的興起,棉貨貿易繁榮”并結合所學可知,元代以后,棉布成為人們生活的主要衣料,明代時期棉布市場進一步擴大;植棉的經濟效益明顯,刺激農民的積極性等。影響:據材料“大量棉布進入市場流通,促進了這一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棉紡織業的發展也給該地區經濟、社會生活帶來了不小的影響,明中葉之后大量棉業市鎮的興起,棉貨貿易繁榮”并結合所學可知,大量棉布進入市場流通,有利于棉紡織業的發展;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據材料“在這些內外因素作用之下,蘇松地區的棉紡織業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棉紡織業內部顯現了專業化分工的趨勢,棉布品種的多樣化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出現了專門從事布匹收購經營的棉布字號”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棉紡織業的發展,促進棉紡織業社會生產的分工和經濟的區域化;據材料“同時,棉紡織業的發展也給該地區經濟、社會生活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棉紡織業的發展,促進了江南市鎮的繁榮;改變社會生活等;據材料“但是應該看到蘇松地區棉紡織業的發展帶來的商品經濟的繁榮只是局部小范圍的,而它自身的發展也受到了封建經濟的束縛,棉紡織業內部出現的新興因子難以繼續拓展”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松江地區棉紡織業的發展影響范圍小;由于受到封建經濟的束縛,未推動棉紡織業向近代的轉型。【小問2】本題是背景題、影響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英國和美國)。相同條件:據材料“棉花對于英國來說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到1856年,曼徹斯特商會準確地描述道,這個行業‘在規模和效用上沒有任何其他制造業可以比擬’”并結合所學可知,英國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棉紡織業領域,促進了棉紡織業的發展;據材料“1786年,美國的種植園主開始大量種植棉花,美國向英國出口的棉花數量迅速增長。1793年,惠特尼建造了一種新軋花機器,將軋花的生產效率提高了50倍”可知,美國南部的種植園主通過改進技術,提高棉花產量,為英國棉紡織業提供了大量的棉花,促進了英國棉紡織業的發展,這些說明英國和美國均工業革命進行技術創新,提高了生產水平;據材料“其次,英國越來越依賴世界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區的市場。到19世紀50年代,英國生產的全部棉產品中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并結合所學可知,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為傾銷商品、掠奪原料,進行殖民擴張;據材料“19世紀,聯邦政府侵略性地獲得了許多新領土,或從外國政府那里獲得,或通過武力逼迫美洲印第安人獲得,這些土地都非常適宜棉花種植”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美國聯邦政府通過多種方式擴張領土,推廣棉花種植,這些說明英國和美國均進行殖民擴張,侵略掠奪;開拓市場。影響:據材料“棉花對于英國來說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到1856年,曼徹斯特商會準確地描述道,這個行業‘在規模和效用上沒有任何其他制造業可以比擬’”及材料“1786年,美國的種植園主開始大量種植棉花,美國向英國出口的棉花數量迅速增長。1793年,惠特尼建造了一種新軋花機器,將軋花的生產效率提高了50倍”并結合所學可知,英美棉紡織業的發展,推動了近代棉紡工業的發展,推動了工業革命的深入;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經濟聯系,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發展;據材料“其次,英國越來越依賴世界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區的市場。到19世紀50年代,英國生產的全部棉產品中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并結合所學可知,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為傾銷商品、掠奪原料,進行殖民擴張,進一步加強了資本主義國家對世界經濟的控制;加大了對亞非拉地區的經濟掠奪。17.某歷史興趣小組以“建國初期的治國理政”為課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習過程中,搜集并整理了以下材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概括建國初期治國理政科學范式的內涵。材料二《人民日報》商業廣告抽樣分類和統計比較1949年至1950年,《人民日報》廣告多是日用品廣告,其中輕工業產品所占比重達92%,私營企業廣告主、國營企業廣告主、公私合營企業廣告主、個人所占比重分別為60%、15%、20%、5%。1956年以后,《人民日報》商業廣告多是工業產品廣告,且以重工業產品為主,所占比重相當大,達到80%多,廣告主身份也基本上都是國營企業、公私合營企業,二者所占比重高達98%(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興趣小組研究該課題時為什么要搜集研究《人民日報》的商業廣告?材料三(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世界的角度對建國初期的治國理政的意義加以闡釋。【答案】(1)由專制走向社會主義民主;由人治走向社會主義法治。(2)《人民日報》為中共中央機關報,所刊載的商業廣告內容從側面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社會經濟的變遷,是研究建國后初期治國理政的一手史料。研究小組對《人民日報》商業廣告的抽樣分類和統計比較,得出廣告數量、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的變化。反映出此時期新中國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三大改造、一五計劃,逐步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3)美蘇冷戰,兩極格局漸趨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實行敵視和封鎖中國的政策;亞非拉許多國家擺脫了殖民枷鎖,贏得了獨立。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下,新中國在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經濟發展與社會生活、文化教育制度變革方面完成了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推動了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進程。推動了殖民體系的瓦解,為新興國家的國家治理、民族復興提供了重要參考。【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建國初期(中國)。內涵:據材料“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確立了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并結合所學可知,1949年新中國成立,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結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國從此由專制走向社會主義民主;據材料“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我國由人治走向社會主義法治。【小問2】本題是背景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中期(中國)。原因:據材料“1949年至1950年,《人民日報》廣告多是日用品廣告,其中輕工業產品所占比重達92%,私營企業廣告主、國營企業廣告主、公私合營企業廣告主、個人所占比重分別為60%、15%、20%、5%”并結合所學可知,《人民日報》為中共中央的機關報,所刊載的商業廣告內容從側面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社會經濟的變遷,是研究建國后初期治國理政的一手史料;據材料“1956年以后,《人民日報》商業廣告多是工業產品廣告,且以重工業產品為主,所占比重相當大,達到80%多,廣告主身份也基本上都是國營企業、公私合營企業,二者所占比重高達98%”并結合所學可知,研究小組對《人民日報》商業廣告的抽樣分類和統計比較,得出廣告數量、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的變化,反映出此時期新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三大改造、一五計劃,逐步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小問3】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建國初期(中國)。闡釋:據所學可從建國初期的國際背景,如美蘇冷戰,兩極格局漸趨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實行敵視和封鎖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南通駕校考試客貨運從業資格證考試題庫
- 機械工程材料力學專業試題
- 河北省滄州市青縣2023-2024學年三年級下學期5月期中科學試題(含答案)
- 河南省駐馬店市第四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兒童安全知識科普
- 出口螺桿驗貨合同范例
- 農場勞動合同樣本
- 中糧配額合同樣本
- 農村建房安全合同標準文本
- 2025年公共營養師考試復習的個性化調整方案試題及答案
- 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
- 新世紀福音戰士課件
- 天然氣集輸-第三章天然氣集輸系統課件
- 職業生涯規劃課件
- 2023年成都市國有資產投資經營公司招聘筆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中國帕金森病治療指南
- 軟件設計說明書概要+詳細
- 國際市場營銷(第三版)-教學課件
- 弱電機房驗收標準
- 腳手架或模板支架立桿底地基承載力計算
- 超導材料應用舉例PPT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