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天津市南開區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2025學年天津市南開區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2025學年天津市南開區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2025學年天津市南開區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2025學年天津市南開區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天津市南開區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IH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用時60分鐘。第I卷注意事項:1.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2.本卷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1.程序性分權和事務性分權是兩種不同的權力分配機制,兩者各有利弊。在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發展歷程中,為了克服程序性分權效率相對低下的弊端而設的機構是()A.西漢的中朝 B.唐代的政事堂 C.明代的內閣 D.清代的軍機處【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可知,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相互制約,行政效率較低,為了提高其行政效率,設置政事堂連署辦公,B項正確;西漢的中朝是事務性分權,而非程序性,排除A項;明代的內閣、清代的軍機處屬于秘書機構,排除CD項。故選B項。2.西漢初年的《二年律令》規定如下:“子告父母,奴婢告主、主父母妻子,勿聽,而棄告者市(棄市,死刑的一種)”。這說明漢初法律()A.維護長幼尊卑秩序 B.承繼前代嚴刑酷法C.受尊崇儒術的影響 D.是律例合編的典范【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初年(中國)。根據材料“子告父母,婦女告威公,奴婢告主,主父母妻子,勿聽而棄告者市”可知,如果出現子女狀告父母、媳婦告公婆等現象,皆不受理,體現的是儒家的綱常倫理道德對法律的影響,有利于維護長幼尊卑秩序,A項正確;西漢吸取了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訓,西漢之初就大規模對秦法“約法省禁”,當然,西漢的刑法依然是比較嚴酷的,但是相對于秦法來說,已經算是輕刑慎法了,排除B項;漢武帝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時間不符,排除C項;明朝以唐律為藍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實踐中又特別重視“例”,曾數次重修《問刑條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為正文,例為附注”的形式,開創了律例合編的體例,排除D項。故選A項。3.有學者認為,唐代前期是一個律令制國家,即國家的基本制度和政務運行細則,都是通過先后完善起來的律、令、格、式等法令條文加以規定的,并且實現了各項制度規定的高度法典化,在基層社會廣泛推行。唐朝政令順利落實到鄉里的基礎是()A.保甲制 B.鄰保制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題干設問“唐朝政令順利落實到鄉里的基礎”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在基層管理上推行鄰保制度,四家為鄰,五鄰為保,彼此之間相互監督,B項正確;保甲制是北宋王安石變法中推行的舉措,排除A項;十家牌法是明朝王守仁任南贛巡撫時推行的舉措,排除C項;明朝時期推行里甲制,排除D項。故選B項。4.嘉靖末年,尚在賦閑的張居正曾說:“古之(善于)理財者,汰(去除)浮溢而不務(追求)厚入,節漏費而不開利源。”張居正成為內閣首輔后所推行的改革措施中,最能體現上述思想的是()A.改革稅收制度 B.裁減政府開支 C.制定“考成法” D.開放遠洋貿易【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正向題。時空是嘉靖年間。據材料“古之(善于)理財者,汰(去除)浮溢而不務(追求)厚入,節漏費而不開利源。”并結合所學可知,張居正成為內閣首輔后所推行的改革中,針對府庫空虛,土地兼并嚴重,他大力整頓吏治,加強官吏考核,裁減開支,B項正確;張居正改革賦稅制度是為了增加政府收入,排除A項;“考成法”是官員考核制度,排除C項;D項不是張居正改革內容,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5.至元二十年(1283年),四川行省在滇東北等地區“大處為州,小處為縣,并立總管府,聽順元路宣慰司節制”;賦役稅收“比之內地”。這些做法()A.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加速 B.拓寬了元朝政府的統轄范圍C.推進了邊疆內地治理一體化 D.緩解了民族矛盾與壓迫問題【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元朝在滇東北、黔西北彝族地區設行州、縣等行政統治機構,并在這些地區賦役稅收“比之內地”,這些做法推進了邊疆內地治理一體化,C項正確;材料所述與經濟重心南移無關,且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已經完成,排除A項;材料無法看出元代統治范圍的變化,排除B項;對少數民族統治區域實行與中原地區的一體化管理措施,無法反映民族矛盾改善,排除D項。故選C項。6.明初,國家尊老、敬老行為一般為“貧者給米肉、富者賜爵”,但僅限于“編民”。明英宗統治后期,“始令致仕官七十以上者,皆得給酒肉布帛,或進階。其大臣八十、九十者,特賜存問”。這一轉變意在()A.倡導高薪養廉 B.賑濟弱勢群體 C.夯實統治基礎 D.昭示國家富強【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是:明朝尊老敬老,不僅在物質是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還在精神層面優待老人,通過這些政策,保障各階層老年人的權益,發揮他們在基層社會中的作用,從而鞏固了統治基礎,C項正確;材料涉及尊老敬老問題,與吏治廉潔無關,排除A項;老弱病殘孕婦孺屬于弱勢群體,但材料強調的只是尊老敬老,排除B項;給予老人優待有利于鞏固統治,并非在昭示國家富強,排除D項。故選C項。7.近代中國公路的修建始于1908年蘇元春駐守廣西南部邊防時興建的龍州—那堪公路。到1942年,東部各省每50平方公里就有1公里的公路,而西北及西南各省每800平方公里僅有1公里的公路。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是()A.近代中國區域發展極度不平衡 B.近代中國的陸海交通發展迅速C.公路交通改善便利了物品傳遞 D.國家工業化推動了交通的發展【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近代中國公路的修建始于1908年蘇元春駐守廣西南部邊防時興建的龍州—那堪公路。到1942年,東部各省每50平方公里就有1公里的公路,而西北及西南各省每800平方公里僅有1公里的公路。”可知,近代中國交通發展區域發展極不平衡,這主要由于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A項正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近代中國交通發展落后,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交通發展的積極影響,排除C項;材料反映近代交通落后,沒有反映國家工業化推動交通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8.1968年,美國開始實行黃金雙價制,一種是只有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在美國政府同意的情況下,用美元按統一黃金官價向儲備銀行兌換黃金;另一種是根據供求關系來調節的自由市場黃金價格。這一做法()A.反映了布雷頓森林體系難以維系 B.導致了七十年代出現“滯脹”局面C.體現了美國經濟霸權地位的提升 D.旨在謀求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控制【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目的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8年(美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由于美國爆發第二次美元危機,導致美元變相貶值的速度進一步加快,反映出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難以維系,A項正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不斷發展,導致七十年代爆發“滯脹”危機,排除B項;材料表明美元貶值,說明美國經濟霸權地位有所下降,排除C項;材料體現美國為應對美元貶值,而對黃金采取的應對措施,與控制發展中國家經濟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9.20世紀90年代初產生“智慧聚集—美國創造—資本推動一全球應用”的可持續發展體系。自2008年尤其是2015年以來,中國圍繞新經濟陸續出臺涵蓋“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人工智能、雙創等領域的一系列政策,德國提出“工業4.0”戰略目標,美國正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上述現象反映了()A.傳統經濟取代新經濟發展模式 B.世界各國跨人到知識經濟時期C.國家干預政策已占據主導地位 D.新經濟的發展加劇了全球競爭【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當今世界。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90年代初,“智慧聚集—美國創造—資本推動—全球應用”指的是以“信息化”和“全球化”為手段推進新經濟發展,陸續構建起互聯網、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科技等具有原創特點的新經濟行業。“2008年尤其是2015年以來……美國正實施‘再工業化’戰略”表明新經濟的發展加劇了世界競爭,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傳統經濟升級為新經濟,排除A項;“德國提出‘工業4.0’戰略目標,美國正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中國也將‘中國制造2025’定位在戰略層級”不代表世界各國,排除B項;“德國提出‘工業4.0’戰略目標,美國正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中國也將‘中國制造2025’定位在戰略層級”無法判斷是否國家干預模式占主導地位,排除C項。故選D項。10.19世紀中期,英國文官制度的考試內容(含建議)均以測試文字、文案處理方面的素養為主,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并不受到重視。這()A.主要基于促進就業考量 B.緣于職業教育發展的滯后C.與對事務官的要求相適應 D.導致英國工業化速度放緩【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本原因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中期(英國)。19世紀中期英國文官制度的考試內容強調文字和文案處理能力,主要是為了與文官的主要職責任務相適應,在當時的英國,文官體系主要負責國家行政事務的管理和執行,因此對文字和文案能力有較高要求,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并不是文官的主要職責領域,因此在考試中不受重視,C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文官考試的內容,體現了文官的職業要求,與促進就業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文官選官標準的側重,與職業教育沒有直接關系,且伴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進行,英國職業教育發展相對較早,排除B項;文官制度適應了此時期社會發展的需要,推動了英國工業化的進程,排除D項。故選C項。11.14世紀黑死病在歐洲肆虐橫行,據統計,在卡爾卡松的法蘭西斯派修士全部死亡;在圖盧茲,圣塞爾南大教堂的20個教士死了12個;阿維尼翁教堂的官員死了1/4。……由于教會難以對瘟疫給出一個信服的解釋,人們便根據現實和自己的文化觀念進行思考并給出了五花八門的解釋。據此推知,黑死病的爆發()A.推動醫療體系重構 B.動搖天主教會權威C.催生新的社會制度 D.降低了勞動力成本【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14世紀的歐洲。根據材料“14世紀黑死病在歐洲肆虐橫行,……由于教會難以對瘟疫給出一個信服的解釋,人們便根據現實和自己的文化觀念進行思考并給出了五花八門的解釋。”及所學可知,14世紀人們對“黑死病”的原因給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這在客觀上有利于人們對宗教神學進行反思,從關注神轉移到對人本身的關注,推動社會思想觀念的革新,從而動搖了天主教會的權威,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黑死病對醫療體系重構的影響,與題意無關,排除A項;14世紀的歐洲仍處于封建社會階段,并未產生新的社會制度,排除C項;黑死病造成了歐洲大量人口的死亡,客觀上提高了勞動力成本,排除D項。故選B項。12.下面是歐美近代以來部分大事簡軸,根據圖中信息設計一個主題,最恰當的是()A.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全球范圍內建立 B.資產階級共和政體確立的艱難歷程C.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革之間的相互作用 D.兩次工業革命推動世界市場的形成【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美)。據圖示可知,時間軸上方的歷史事件代表著英國、美國、法國等國家近代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和發展,時間軸下方的歷史事件代表著資本主義萌芽、新航路開辟、兩次工業革命等事件,反映了經濟發展推動制度變革,而制度變革又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C項正確;圖示反映的是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歷程,并未涉及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其他地區的建立,排除A項;圖示既體現了資產階級共和政體的確立,如法國共和制的確立,還涉及資產階級代議制政體的完善,如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還包括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和兩次工業革命,未體現資產階級共和政體確立的艱難歷程,排除B項;兩次工業革命與世界市場的關系僅體現了時間軸下方的歷史信息,反映的主題不夠全面,排除D項。故選C項。13.下面是2003~2008年英國公民對社區歸屬感的調查報告。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英國()2003年2005年2007年2008年很強烈27%31%34%36%相當強烈43%43%41%41%所有反映強烈者70%74%75%77%A.中央與地方關系得到調整 B.福利國家發展走向成熟C.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弱化 D.基層治理效能顯著提升【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英國)。根據材料表格可知,從2003年~2008年,70%以上的受訪者均對社區表達出強烈的歸屬感,且比重處于逐年上升趨勢,表明民眾對社區這種基層治理模式的認可度高,基層治理效能提升,為民眾提供了優質公共服務,D項正確;據材料“2003~2008年英國公民對社區歸屬感的調查報告”可知,反映的是民眾對社區的態度,而非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關系,排除A項;福利國家是國家通過立法承擔起維護和增進全體國民基本福利的職能,與材料所示的社區治理模式無直接關系,排除B項;社區治理并不表明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弱化,反而強調了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以及居民群眾等多種主體通過協商談判、協調互動等方式,對涉及社區共同利益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進行有效管理,從而增強社區凝聚力,推動社區發展進步,排除C項。故選D項。14.當今,實現人工智能的自然語言處理、自主學習和邏輯推理能力,需要極高的資本和技術投入。而且人工智能并不能解決落后地區需要解決的工業化和就業問題,因為它對高重復、低創造的勞動密集型工作崗位有很強的替代作用。由此可推知,人工智能的發展()A.導致了社會治理的復雜化 B.違背世界工業化發展潮流C.加劇了世界發展的不平衡 D.削減了各國整體就業機會【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世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由于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極高的資本和技術投入,且不能解決落后地區的工業化和就業問題,發達國家憑借資本技術優勢占據有利地位,并進一步拉開了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世界發展不平衡趨勢加強,C項正確;據材料“實現人工智能的自然語言處理、自主學習和邏輯推理能力,需要極高的資本和技術投入”可知,發展人工智能需要極高的資本和技術,對發達國家有利,未涉及社會治理,排除A項;盡管人工智能雖然無法解決落后地區的工業化和就業問題,但是順應世界工業化智能化發展潮流,排除B項;據材料可知,人工智能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15.英國觀察家馬休曾這樣說:“(十九世紀)在社會上你會遇見這樣的女孩,她接受了學校教育,她熟悉歐洲的每一座山脈,知曉每一個煤礦中心,但是她不會烤羊腿,滾布邊;她能夠通過各種考試,但不能完成家庭女仆或者妻子的責任”。這一現象從側面說明()A.歐洲女性缺乏實際勞動能力 B.女性角色轉變提高其社會地位C.西方的教育實現了均衡發展 D.科技發展助推女權意識的增強【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9世紀英國。根據材料“(十九世紀)在社會上你會遇見這樣的女孩,她接受了學校教育,她熟悉歐洲的每一座山脈,知曉每一個煤礦中心,但是他不會烤羊腿,滾布邊”及所學可知,工業時代女性從傳統的家庭角色不斷向知識女性的角色轉變,這有助于推動女性自身社會地位的提高,B項正確;從材料內容不能看出歐洲女性缺乏實際勞動能力,表述不準確,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女性群體受教育的水平在不斷提高,但并不意味著西方教育體系的均衡化發展,排除C項;材料強調了女性社會角色的轉變,并未說明在政治方面女權意識的提高,排除D項。故選B項。第Ⅱ卷注意事項:1.用黑色墨水的鋼筆或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2.本卷共3題,共55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羅馬帝國建立后,延續了共和國時期的擴張政策。奧古斯都馬不停蹄地四處侵略,并在各地建立碑銘以宣示其戰爭功績。與奧古斯都同時代的西塞羅說:“誰能奪取土地而使自己的公民更富有,他便會被認為身上存在杰出的、完美的德性。”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目標是達到天下一統。統一戰爭完成后,秦漢帝國對待戰爭奉行“仁義之師”觀念。秦始皇的刻石強調的是“黔首安寧,不用兵革”,漢武帝開拓邊疆有功,班固卻沒有贊其武功,而說:“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號令文章,煥焉可述”。——摘編自馬克垚《漢朝與羅馬:戰爭與戰略的比較》材料二羅馬帝國與秦漢時期的道路示意圖——摘編自《普通高中歷史地圖冊·經濟與社會生活》(1)根據材料一,指出古羅馬文明與中華文明在發展特征上的差異,并簡析造成這些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羅馬帝國與秦漢時期道路分布的相似特點,并說明這一時期兩地交通網形成的共同影響。【答案】(1)差異:羅馬文明具有突出的擴張性特征,而中華文明具有統一性、和平性特征。原因:羅馬:古羅馬通過長期戰爭建立帝國(長期戰爭傳統);維護奴隸制經濟基礎需要通過戰爭不斷獲取戰俘奴隸;貴族與公民都依靠戰爭獲利,具有強烈的尚武好戰社會意識。(言之有理即可)中國:夏商周王權時代已形成國家統一觀念;文化認同與交融匯聚是中華文明形成與發展的主要途徑;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經濟基礎,需要大一統的秩序維護;儒家思想倡導仁德、和而不同的思想。(2點,言之有理即可)(2)相似特點:以都城為中心或起點,通向四面八方,并與國際商道相連接。共同影響:便于傳達政令,強化中央集權;構建了亞、歐、北非的聯系通道,促進絲綢之路的開辟;促進了不同地區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為東、西方文明交流打開通道。(3點,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對比題、原因題。時空是古代羅馬與中國。第一小問差異:據材料一“羅馬帝國建立后,延續了共和國時期的擴張政策”可得出,羅馬文明具有突出的擴張性特征,據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目標是達到天下一統。統一戰爭完成后,秦漢帝國對待戰爭奉行‘仁義之師’觀念”“‘黔首安寧,不用兵革’,漢武帝開拓邊疆有功,班固卻沒有贊其武功”可得出,中華文明具有統一性、和平性特征。第二小問原因,羅馬方面:據材料一“羅馬帝國建立后,延續了共和國時期的擴張政策。奧古斯都馬不停蹄地四處侵略”可得出,古羅馬通過長期戰爭建立帝國(長期戰爭傳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維護奴隸制經濟基礎需要通過戰爭不斷獲取戰俘奴隸;據材料一“誰能奪取土地而使自己的公民更富有,他便會被認為身上存在杰出的、完美的德性”可得出,貴族與公民都依靠戰爭獲利,具有強烈的尚武好戰社會意識。中國方面:結合所學知識,從思想等方面思考。政治和經濟方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經濟基礎,需要大一統的秩序維護;思想方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夏商周王權時代已形成國家統一觀念;據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目標是達到天下一統”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文化認同與交融匯聚是中華文明形成與發展的主要途徑;據材料一“仁義之師”“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儒家思想倡導仁德、和而不同的思想。【小問2】本題是對比題、影響題。時空是古代羅馬帝國與秦漢時期中國。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二“羅馬帝國與秦漢時期的道路示意圖”可知,羅馬道路把羅馬和各行省連接起來,連接亞、歐、非,中國秦朝修筑馳道、直道等,形成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漢代絲綢之路從都城長安出發,成為連接亞、歐、北非的大通道,故可得出,以都城為中心或起點,通向四面八方,并與國際商道相連接。第二小問共同影響,可以從中央集權、絲綢之路、文明交流等方面思考。中央集權方面,據材料二可知,交通網的形成以都城為中心或起點,通向四面八方,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便于傳達政令,強化中央集權;絲綢之路方面,據材料二中的圖可知,連接了亞、歐、北非,可得出構建了亞、歐、北非的聯系通道,促進絲綢之路的開辟;文明交流方面,據材料二中信息和所學知識可得出,促進了不同地區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為東、西方文明交流打開通道。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與馬鈴薯初相識的很長一段時間(約150年),歐洲人都對它抱著疑慮和鄙視的態度,更多只是作為觀賞植物或藥物種植。愛爾蘭算是例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再沒有其他任何植物能在這么狹小的一塊耕地之上,喂養如此眾多的底層貧窮的愛爾蘭人。18世紀以來,由于人口擴張,工業化吸引越來越多人口進入城市,馬鈴薯在英格蘭農工階級的日用飲食地位愈顯重要。相比之下,歐陸農民對馬鈴薯的態度似乎較為遲疑,法蘭西人、日耳曼人在英格蘭人之后,也開始從事它的栽種。法國藥劑師巴曼提耶對馬鈴薯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路易十六及其王后也采取積極舉措進行宣傳。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為此頒布了血腥的“馬鈴薯種植法令”。尤其是每逢饑荒過后,馬鈴薯的生產就沖刺上揚。到19世紀初,馬鈴薯早已成為歐洲人民不可或缺的糧食了。此時,東歐的斯拉夫民族也衷心接納了這個植物。材料二史載明清時期蘇州“本屬水鄉,田土不寬,地方亦狹,戶廛之稠密,食指(人口)之浩繁較他處不啻倍蓰(數倍),額征糧滑又甲于直省,即遇豐稔,完賦外亦屬無多。向賴川湖客米源源而來,方敷食用,是以民間蓋藏稀少,緩急無資”。松江府的情況也大致如此,就連僻遠的崇明縣,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前,商販每年從安徽購米約二十萬石,此后逐年遞增,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時,已需買進約三十萬石才能滿足當地需求。政府格外重視蘇松一帶的米價波動。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十二月,蘇松米價騰貴,一石買價一兩六七錢。以后幾年,隨著湖廣、江西販米之船絡繹來蘇,“上號米一兩一錢之內,次號米止賣九錢,百姓皆容易過日”。——摘編自民國《吳縣志》、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等材料三番薯,萬歷中,閩人得之國外……閩人多賈呂宋焉。其國有朱薯,被野連山,……中國人截取其蔓咫尺許,挾小盒中以來,于是入閩十余年矣。……起初入閩時,值閩饑,得是而人足一歲。其種也,不如五谷爭地。凡脊鹵沙崗,皆可以長,糞治之,則加大。天雨,根益奮滿。即大旱不糞治,亦不失徑寸圍。泉(州)人鬻之,斤不值一錢,二斤可飽矣。于是耄耆、童孺、行道、鬻乞之人皆可以食。饑焉得充,多焉而不傷。下至雞犬皆食之。——摘編自清代周亮工撰《閩小記》(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馬鈴薯得以在歐洲傳播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明清時期蘇松地區出現社會經濟現象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番薯傳入中國產生的歷史影響。【答案】(1)馬鈴薯產量較高,能滿足人們對食物的需求;新航路開辟后,通過殖民活動,馬鈴薯被帶到歐洲;多國政府力量進行積極推廣;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人口增長的壓力;嚴重饑荒的壓力。(答出三點即可)(2)蘇松地區出現了嚴重的缺糧現象,影響民生;湖廣等地的糧食大量運往蘇松地區,緩解缺糧現象,并抑制了米價。蘇松地區自然條件不太適合種植糧食作物,湖廣、江西地區適宜糧食作物種植;蘇松地區人多稅重;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政府政策的調整;商品經濟的發展。(答出三點即可)(3)影響:促進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減少了饑荒;緩解了人地矛盾;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結構;維護了糧食安全;有利于人口的增長和流動;土地資源過度開發,破壞了自然環境。(答出兩點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近代的歐洲。根據材料一“ 再沒有其他任何植物能在這么狹小的一塊耕地之上,喂養如此眾多的底層貧窮的愛爾蘭人”結合所學可知,馬鈴薯產量較高,能滿足人們對食物的需求;根據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通過殖民活動,馬鈴薯被帶到歐洲;根據材料一“路易十六及其王后也采取積極舉措進行宣傳。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為此頒布了血腥的‘馬鈴薯種植法令’”結合所學可知,多國政府力量進行積極推廣;根據材料一“法國藥劑師巴曼提耶對馬鈴薯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結合所學可知,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根據材料一“由于人口擴張,工業化吸引越來越多人口進入城市”結合所學可知,人口增長的壓力;根據材料一“尤其是每逢饑荒過后,馬鈴薯的生產就沖刺上揚”結合所學可知,嚴重饑荒的壓力。【小問2】本題是特點、原因題。時空是明清時期的中國。第一小問社會經濟現象,根據材料二“本屬水鄉,田土不寬,地方亦狹,戶廛之稠密,食指(人口)之浩繁較他處不啻倍蓰(數倍),額征糧滑又甲于直省,即遇豐稔,完賦外亦屬無多。”可得出,蘇松地區出現了嚴重的缺糧現象,影響民生;根據材料二“就連僻遠的崇明具,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前,商販每年從安徽購米約二十萬石,此后逐年遞增,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時,已需買進約三十萬石才能滿足當地需求。政府格外重視蘇松一帶的米價波動。”可得出,湖廣等地的糧食大量運往蘇松地區,緩解缺糧現象,并抑制了米價。第二小問原因,根據材料二“本屬水鄉,田土不寬,地方亦狹”結合所學可得出,蘇松地區自然條件不太適合種植糧食作物,湖廣、江西地區適宜糧食作物種植;根據材料二“戶廛之稠密,食指(人口)之浩繁較他處不啻倍蓰(數倍),額征糧滑又甲于直省,即遇豐稔,完賦外亦屬無多”可得出,蘇松地區人多稅重;根據所學得出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根據材料二“政府格外重視蘇松一帶的米價波動。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十二月,蘇松米價騰貴,一石買價一兩六七錢。以后幾年,隨著湖廣、江西販米之船絡繹來蘇”可得出,政府政策的調整;根據所學得出商品經濟的發展。【小問3】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明清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三“凡脊鹵沙崗,皆可以長,糞治之,則加大。天雨,根益奮滿。即大旱不糞治,亦不失徑寸圍。”并結合所學可知,促進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根據材料三“值閩饑,得是而人足一歲。”并結合所學可知,減少了饑荒;根據材料三“其種也,不如五谷爭地”并結合所學可知,緩解了人地矛盾;根據材料三“于是耄耆、童孺、行道、鬻乞之人皆可以食。饑焉得充,多焉而不傷。下至雞犬皆食之”并結合所學可知,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結構;根據材料三“泉(州)人鬻之,斤不值一錢,二斤可飽矣”并結合所學可知,維護了糧食安全;根據所學可知,有利于人口的增長和流動;土地資源過度開發,破壞了自然環境。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依據材料和所學,圍繞“晚清鐵路建設折射出鮮明的時代風貌”進行論述。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論結合,論述全面,邏輯清晰。【答案】示例論題:晚清鐵路建設折射出鮮明的時代風貌。論述:晚清鐵路建設反映了列強侵略和人民斗爭。甲午戰后,列強掀起瓜分狂潮,借修筑鐵路掠奪沿線利權,劃分勢力范圍,擴大經濟侵略,使民族危機加劇;人民抗爭不斷,典型事件是四川民眾的保路運動,成為了辛亥革命的導火索。晚清鐵路建設體現了近代中國經濟與社會生活的變遷。清政府利用西方鐵路技術,建成多條鐵路干線,促進了近代交通業的發展,便利了中部、東部地區經濟的開發和沿線城市的發展;為解決資金困難,運用了公司、股票等近代商業經營形式;鐵路發展促進了郵政通訊的進步,還推動了人們觀念的改變,民眾逐漸接受并積極參與修筑鐵路。晚清鐵路建設暴露了近代中國發展的困境。列強大量攫取筑路權,中國的鐵路主要掌握在列強手中;鐵路集中在中部、東部地區,進一步加劇了地域發展的不平衡;清政府軟弱無力,出賣路權;民眾觀念落后,一度反對修建鐵路。總之,晚清鐵路建設折射出近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特征,凸顯了新舊并呈、曲折發展的時代風貌。【解析】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晚清(中國)。根據題干信息可知,圍繞“晚清鐵路建設折射出鮮明的時代風貌”結論,進行論證闡釋。根據圖示中川漢鐵路的信息和所學知識,可從晚清四川保路運動進行分析回答。晚清鐵路建設反映了列強侵略和人民斗爭。甲午戰后,列強掀起瓜分狂潮,借修鐵路掠奪沿線利權,劃分勢力范圍,擴大經濟侵略,使民族危機加劇。人民抗爭不斷,典型事件是四川民眾的保路運動,成為了辛亥革命的導火索。根據圖示京漢鐵路、汴洛鐵路、膠濟鐵路的修建信息,可知晚清鐵路修建體現出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可從鐵路對社會的積極影響角度進行論證。清政府利用西方鐵路技術,建成多條鐵路干線,促進了近代交通業的發展,便利了中部、東部地區經濟的開發和沿線城市的發展;為解決資金困難,運用了公司、股票等近代商業經營形式;鐵路發展促進了郵政通訊的進步,還推動了人們觀念的改變,民眾逐漸接受并積極參與修鐵路。根據圖示中東鐵路、滇越鐵路、川漢鐵路的修建信息可知,晚清鐵路修建受到帝國主義列強的干涉,暴露了近代中國發展的困境。列強大量取筑路權,中國的鐵路主要掌握在列強手中;鐵路集中在中部、東部地區,進一步加劇了地域發展的不平衡;清政府軟弱無力,出賣路權;民眾觀念落后,一度反對修建鐵路。最后,進行總結,晚清鐵路的修建對社會即產生積極作用,但也受列強影響,呈現出近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特征,凸顯了新舊并呈、曲折發展的時代風貌。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注意提取信息充分,史論結合,論述全面,邏輯清晰,言之有理即可。天津市南開區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IH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用時60分鐘。第I卷注意事項:1.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2.本卷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1.程序性分權和事務性分權是兩種不同的權力分配機制,兩者各有利弊。在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發展歷程中,為了克服程序性分權效率相對低下的弊端而設的機構是()A.西漢的中朝 B.唐代的政事堂 C.明代的內閣 D.清代的軍機處【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可知,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相互制約,行政效率較低,為了提高其行政效率,設置政事堂連署辦公,B項正確;西漢的中朝是事務性分權,而非程序性,排除A項;明代的內閣、清代的軍機處屬于秘書機構,排除CD項。故選B項。2.西漢初年的《二年律令》規定如下:“子告父母,奴婢告主、主父母妻子,勿聽,而棄告者市(棄市,死刑的一種)”。這說明漢初法律()A.維護長幼尊卑秩序 B.承繼前代嚴刑酷法C.受尊崇儒術的影響 D.是律例合編的典范【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初年(中國)。根據材料“子告父母,婦女告威公,奴婢告主,主父母妻子,勿聽而棄告者市”可知,如果出現子女狀告父母、媳婦告公婆等現象,皆不受理,體現的是儒家的綱常倫理道德對法律的影響,有利于維護長幼尊卑秩序,A項正確;西漢吸取了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訓,西漢之初就大規模對秦法“約法省禁”,當然,西漢的刑法依然是比較嚴酷的,但是相對于秦法來說,已經算是輕刑慎法了,排除B項;漢武帝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時間不符,排除C項;明朝以唐律為藍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實踐中又特別重視“例”,曾數次重修《問刑條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為正文,例為附注”的形式,開創了律例合編的體例,排除D項。故選A項。3.有學者認為,唐代前期是一個律令制國家,即國家的基本制度和政務運行細則,都是通過先后完善起來的律、令、格、式等法令條文加以規定的,并且實現了各項制度規定的高度法典化,在基層社會廣泛推行。唐朝政令順利落實到鄉里的基礎是()A.保甲制 B.鄰保制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題干設問“唐朝政令順利落實到鄉里的基礎”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在基層管理上推行鄰保制度,四家為鄰,五鄰為保,彼此之間相互監督,B項正確;保甲制是北宋王安石變法中推行的舉措,排除A項;十家牌法是明朝王守仁任南贛巡撫時推行的舉措,排除C項;明朝時期推行里甲制,排除D項。故選B項。4.嘉靖末年,尚在賦閑的張居正曾說:“古之(善于)理財者,汰(去除)浮溢而不務(追求)厚入,節漏費而不開利源。”張居正成為內閣首輔后所推行的改革措施中,最能體現上述思想的是()A.改革稅收制度 B.裁減政府開支 C.制定“考成法” D.開放遠洋貿易【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正向題。時空是嘉靖年間。據材料“古之(善于)理財者,汰(去除)浮溢而不務(追求)厚入,節漏費而不開利源。”并結合所學可知,張居正成為內閣首輔后所推行的改革中,針對府庫空虛,土地兼并嚴重,他大力整頓吏治,加強官吏考核,裁減開支,B項正確;張居正改革賦稅制度是為了增加政府收入,排除A項;“考成法”是官員考核制度,排除C項;D項不是張居正改革內容,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5.至元二十年(1283年),四川行省在滇東北等地區“大處為州,小處為縣,并立總管府,聽順元路宣慰司節制”;賦役稅收“比之內地”。這些做法()A.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加速 B.拓寬了元朝政府的統轄范圍C.推進了邊疆內地治理一體化 D.緩解了民族矛盾與壓迫問題【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元朝在滇東北、黔西北彝族地區設行州、縣等行政統治機構,并在這些地區賦役稅收“比之內地”,這些做法推進了邊疆內地治理一體化,C項正確;材料所述與經濟重心南移無關,且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已經完成,排除A項;材料無法看出元代統治范圍的變化,排除B項;對少數民族統治區域實行與中原地區的一體化管理措施,無法反映民族矛盾改善,排除D項。故選C項。6.明初,國家尊老、敬老行為一般為“貧者給米肉、富者賜爵”,但僅限于“編民”。明英宗統治后期,“始令致仕官七十以上者,皆得給酒肉布帛,或進階。其大臣八十、九十者,特賜存問”。這一轉變意在()A.倡導高薪養廉 B.賑濟弱勢群體 C.夯實統治基礎 D.昭示國家富強【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是:明朝尊老敬老,不僅在物質是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還在精神層面優待老人,通過這些政策,保障各階層老年人的權益,發揮他們在基層社會中的作用,從而鞏固了統治基礎,C項正確;材料涉及尊老敬老問題,與吏治廉潔無關,排除A項;老弱病殘孕婦孺屬于弱勢群體,但材料強調的只是尊老敬老,排除B項;給予老人優待有利于鞏固統治,并非在昭示國家富強,排除D項。故選C項。7.近代中國公路的修建始于1908年蘇元春駐守廣西南部邊防時興建的龍州—那堪公路。到1942年,東部各省每50平方公里就有1公里的公路,而西北及西南各省每800平方公里僅有1公里的公路。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是()A.近代中國區域發展極度不平衡 B.近代中國的陸海交通發展迅速C.公路交通改善便利了物品傳遞 D.國家工業化推動了交通的發展【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近代中國公路的修建始于1908年蘇元春駐守廣西南部邊防時興建的龍州—那堪公路。到1942年,東部各省每50平方公里就有1公里的公路,而西北及西南各省每800平方公里僅有1公里的公路。”可知,近代中國交通發展區域發展極不平衡,這主要由于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A項正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近代中國交通發展落后,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交通發展的積極影響,排除C項;材料反映近代交通落后,沒有反映國家工業化推動交通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8.1968年,美國開始實行黃金雙價制,一種是只有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在美國政府同意的情況下,用美元按統一黃金官價向儲備銀行兌換黃金;另一種是根據供求關系來調節的自由市場黃金價格。這一做法()A.反映了布雷頓森林體系難以維系 B.導致了七十年代出現“滯脹”局面C.體現了美國經濟霸權地位的提升 D.旨在謀求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控制【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目的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8年(美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由于美國爆發第二次美元危機,導致美元變相貶值的速度進一步加快,反映出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難以維系,A項正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不斷發展,導致七十年代爆發“滯脹”危機,排除B項;材料表明美元貶值,說明美國經濟霸權地位有所下降,排除C項;材料體現美國為應對美元貶值,而對黃金采取的應對措施,與控制發展中國家經濟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9.20世紀90年代初產生“智慧聚集—美國創造—資本推動一全球應用”的可持續發展體系。自2008年尤其是2015年以來,中國圍繞新經濟陸續出臺涵蓋“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人工智能、雙創等領域的一系列政策,德國提出“工業4.0”戰略目標,美國正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上述現象反映了()A.傳統經濟取代新經濟發展模式 B.世界各國跨人到知識經濟時期C.國家干預政策已占據主導地位 D.新經濟的發展加劇了全球競爭【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當今世界。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90年代初,“智慧聚集—美國創造—資本推動—全球應用”指的是以“信息化”和“全球化”為手段推進新經濟發展,陸續構建起互聯網、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科技等具有原創特點的新經濟行業。“2008年尤其是2015年以來……美國正實施‘再工業化’戰略”表明新經濟的發展加劇了世界競爭,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傳統經濟升級為新經濟,排除A項;“德國提出‘工業4.0’戰略目標,美國正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中國也將‘中國制造2025’定位在戰略層級”不代表世界各國,排除B項;“德國提出‘工業4.0’戰略目標,美國正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中國也將‘中國制造2025’定位在戰略層級”無法判斷是否國家干預模式占主導地位,排除C項。故選D項。10.19世紀中期,英國文官制度的考試內容(含建議)均以測試文字、文案處理方面的素養為主,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并不受到重視。這()A.主要基于促進就業考量 B.緣于職業教育發展的滯后C.與對事務官的要求相適應 D.導致英國工業化速度放緩【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本原因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中期(英國)。19世紀中期英國文官制度的考試內容強調文字和文案處理能力,主要是為了與文官的主要職責任務相適應,在當時的英國,文官體系主要負責國家行政事務的管理和執行,因此對文字和文案能力有較高要求,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并不是文官的主要職責領域,因此在考試中不受重視,C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文官考試的內容,體現了文官的職業要求,與促進就業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文官選官標準的側重,與職業教育沒有直接關系,且伴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進行,英國職業教育發展相對較早,排除B項;文官制度適應了此時期社會發展的需要,推動了英國工業化的進程,排除D項。故選C項。11.14世紀黑死病在歐洲肆虐橫行,據統計,在卡爾卡松的法蘭西斯派修士全部死亡;在圖盧茲,圣塞爾南大教堂的20個教士死了12個;阿維尼翁教堂的官員死了1/4。……由于教會難以對瘟疫給出一個信服的解釋,人們便根據現實和自己的文化觀念進行思考并給出了五花八門的解釋。據此推知,黑死病的爆發()A.推動醫療體系重構 B.動搖天主教會權威C.催生新的社會制度 D.降低了勞動力成本【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14世紀的歐洲。根據材料“14世紀黑死病在歐洲肆虐橫行,……由于教會難以對瘟疫給出一個信服的解釋,人們便根據現實和自己的文化觀念進行思考并給出了五花八門的解釋。”及所學可知,14世紀人們對“黑死病”的原因給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這在客觀上有利于人們對宗教神學進行反思,從關注神轉移到對人本身的關注,推動社會思想觀念的革新,從而動搖了天主教會的權威,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黑死病對醫療體系重構的影響,與題意無關,排除A項;14世紀的歐洲仍處于封建社會階段,并未產生新的社會制度,排除C項;黑死病造成了歐洲大量人口的死亡,客觀上提高了勞動力成本,排除D項。故選B項。12.下面是歐美近代以來部分大事簡軸,根據圖中信息設計一個主題,最恰當的是()A.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全球范圍內建立 B.資產階級共和政體確立的艱難歷程C.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革之間的相互作用 D.兩次工業革命推動世界市場的形成【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美)。據圖示可知,時間軸上方的歷史事件代表著英國、美國、法國等國家近代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和發展,時間軸下方的歷史事件代表著資本主義萌芽、新航路開辟、兩次工業革命等事件,反映了經濟發展推動制度變革,而制度變革又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C項正確;圖示反映的是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歷程,并未涉及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其他地區的建立,排除A項;圖示既體現了資產階級共和政體的確立,如法國共和制的確立,還涉及資產階級代議制政體的完善,如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還包括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和兩次工業革命,未體現資產階級共和政體確立的艱難歷程,排除B項;兩次工業革命與世界市場的關系僅體現了時間軸下方的歷史信息,反映的主題不夠全面,排除D項。故選C項。13.下面是2003~2008年英國公民對社區歸屬感的調查報告。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英國()2003年2005年2007年2008年很強烈27%31%34%36%相當強烈43%43%41%41%所有反映強烈者70%74%75%77%A.中央與地方關系得到調整 B.福利國家發展走向成熟C.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弱化 D.基層治理效能顯著提升【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英國)。根據材料表格可知,從2003年~2008年,70%以上的受訪者均對社區表達出強烈的歸屬感,且比重處于逐年上升趨勢,表明民眾對社區這種基層治理模式的認可度高,基層治理效能提升,為民眾提供了優質公共服務,D項正確;據材料“2003~2008年英國公民對社區歸屬感的調查報告”可知,反映的是民眾對社區的態度,而非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關系,排除A項;福利國家是國家通過立法承擔起維護和增進全體國民基本福利的職能,與材料所示的社區治理模式無直接關系,排除B項;社區治理并不表明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弱化,反而強調了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以及居民群眾等多種主體通過協商談判、協調互動等方式,對涉及社區共同利益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進行有效管理,從而增強社區凝聚力,推動社區發展進步,排除C項。故選D項。14.當今,實現人工智能的自然語言處理、自主學習和邏輯推理能力,需要極高的資本和技術投入。而且人工智能并不能解決落后地區需要解決的工業化和就業問題,因為它對高重復、低創造的勞動密集型工作崗位有很強的替代作用。由此可推知,人工智能的發展()A.導致了社會治理的復雜化 B.違背世界工業化發展潮流C.加劇了世界發展的不平衡 D.削減了各國整體就業機會【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世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由于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極高的資本和技術投入,且不能解決落后地區的工業化和就業問題,發達國家憑借資本技術優勢占據有利地位,并進一步拉開了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世界發展不平衡趨勢加強,C項正確;據材料“實現人工智能的自然語言處理、自主學習和邏輯推理能力,需要極高的資本和技術投入”可知,發展人工智能需要極高的資本和技術,對發達國家有利,未涉及社會治理,排除A項;盡管人工智能雖然無法解決落后地區的工業化和就業問題,但是順應世界工業化智能化發展潮流,排除B項;據材料可知,人工智能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15.英國觀察家馬休曾這樣說:“(十九世紀)在社會上你會遇見這樣的女孩,她接受了學校教育,她熟悉歐洲的每一座山脈,知曉每一個煤礦中心,但是她不會烤羊腿,滾布邊;她能夠通過各種考試,但不能完成家庭女仆或者妻子的責任”。這一現象從側面說明()A.歐洲女性缺乏實際勞動能力 B.女性角色轉變提高其社會地位C.西方的教育實現了均衡發展 D.科技發展助推女權意識的增強【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9世紀英國。根據材料“(十九世紀)在社會上你會遇見這樣的女孩,她接受了學校教育,她熟悉歐洲的每一座山脈,知曉每一個煤礦中心,但是他不會烤羊腿,滾布邊”及所學可知,工業時代女性從傳統的家庭角色不斷向知識女性的角色轉變,這有助于推動女性自身社會地位的提高,B項正確;從材料內容不能看出歐洲女性缺乏實際勞動能力,表述不準確,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女性群體受教育的水平在不斷提高,但并不意味著西方教育體系的均衡化發展,排除C項;材料強調了女性社會角色的轉變,并未說明在政治方面女權意識的提高,排除D項。故選B項。第Ⅱ卷注意事項:1.用黑色墨水的鋼筆或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2.本卷共3題,共55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羅馬帝國建立后,延續了共和國時期的擴張政策。奧古斯都馬不停蹄地四處侵略,并在各地建立碑銘以宣示其戰爭功績。與奧古斯都同時代的西塞羅說:“誰能奪取土地而使自己的公民更富有,他便會被認為身上存在杰出的、完美的德性。”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目標是達到天下一統。統一戰爭完成后,秦漢帝國對待戰爭奉行“仁義之師”觀念。秦始皇的刻石強調的是“黔首安寧,不用兵革”,漢武帝開拓邊疆有功,班固卻沒有贊其武功,而說:“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號令文章,煥焉可述”。——摘編自馬克垚《漢朝與羅馬:戰爭與戰略的比較》材料二羅馬帝國與秦漢時期的道路示意圖——摘編自《普通高中歷史地圖冊·經濟與社會生活》(1)根據材料一,指出古羅馬文明與中華文明在發展特征上的差異,并簡析造成這些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羅馬帝國與秦漢時期道路分布的相似特點,并說明這一時期兩地交通網形成的共同影響。【答案】(1)差異:羅馬文明具有突出的擴張性特征,而中華文明具有統一性、和平性特征。原因:羅馬:古羅馬通過長期戰爭建立帝國(長期戰爭傳統);維護奴隸制經濟基礎需要通過戰爭不斷獲取戰俘奴隸;貴族與公民都依靠戰爭獲利,具有強烈的尚武好戰社會意識。(言之有理即可)中國:夏商周王權時代已形成國家統一觀念;文化認同與交融匯聚是中華文明形成與發展的主要途徑;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經濟基礎,需要大一統的秩序維護;儒家思想倡導仁德、和而不同的思想。(2點,言之有理即可)(2)相似特點:以都城為中心或起點,通向四面八方,并與國際商道相連接。共同影響:便于傳達政令,強化中央集權;構建了亞、歐、北非的聯系通道,促進絲綢之路的開辟;促進了不同地區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為東、西方文明交流打開通道。(3點,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對比題、原因題。時空是古代羅馬與中國。第一小問差異:據材料一“羅馬帝國建立后,延續了共和國時期的擴張政策”可得出,羅馬文明具有突出的擴張性特征,據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目標是達到天下一統。統一戰爭完成后,秦漢帝國對待戰爭奉行‘仁義之師’觀念”“‘黔首安寧,不用兵革’,漢武帝開拓邊疆有功,班固卻沒有贊其武功”可得出,中華文明具有統一性、和平性特征。第二小問原因,羅馬方面:據材料一“羅馬帝國建立后,延續了共和國時期的擴張政策。奧古斯都馬不停蹄地四處侵略”可得出,古羅馬通過長期戰爭建立帝國(長期戰爭傳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維護奴隸制經濟基礎需要通過戰爭不斷獲取戰俘奴隸;據材料一“誰能奪取土地而使自己的公民更富有,他便會被認為身上存在杰出的、完美的德性”可得出,貴族與公民都依靠戰爭獲利,具有強烈的尚武好戰社會意識。中國方面:結合所學知識,從思想等方面思考。政治和經濟方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經濟基礎,需要大一統的秩序維護;思想方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夏商周王權時代已形成國家統一觀念;據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目標是達到天下一統”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文化認同與交融匯聚是中華文明形成與發展的主要途徑;據材料一“仁義之師”“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儒家思想倡導仁德、和而不同的思想。【小問2】本題是對比題、影響題。時空是古代羅馬帝國與秦漢時期中國。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二“羅馬帝國與秦漢時期的道路示意圖”可知,羅馬道路把羅馬和各行省連接起來,連接亞、歐、非,中國秦朝修筑馳道、直道等,形成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漢代絲綢之路從都城長安出發,成為連接亞、歐、北非的大通道,故可得出,以都城為中心或起點,通向四面八方,并與國際商道相連接。第二小問共同影響,可以從中央集權、絲綢之路、文明交流等方面思考。中央集權方面,據材料二可知,交通網的形成以都城為中心或起點,通向四面八方,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便于傳達政令,強化中央集權;絲綢之路方面,據材料二中的圖可知,連接了亞、歐、北非,可得出構建了亞、歐、北非的聯系通道,促進絲綢之路的開辟;文明交流方面,據材料二中信息和所學知識可得出,促進了不同地區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為東、西方文明交流打開通道。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與馬鈴薯初相識的很長一段時間(約150年),歐洲人都對它抱著疑慮和鄙視的態度,更多只是作為觀賞植物或藥物種植。愛爾蘭算是例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再沒有其他任何植物能在這么狹小的一塊耕地之上,喂養如此眾多的底層貧窮的愛爾蘭人。18世紀以來,由于人口擴張,工業化吸引越來越多人口進入城市,馬鈴薯在英格蘭農工階級的日用飲食地位愈顯重要。相比之下,歐陸農民對馬鈴薯的態度似乎較為遲疑,法蘭西人、日耳曼人在英格蘭人之后,也開始從事它的栽種。法國藥劑師巴曼提耶對馬鈴薯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路易十六及其王后也采取積極舉措進行宣傳。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為此頒布了血腥的“馬鈴薯種植法令”。尤其是每逢饑荒過后,馬鈴薯的生產就沖刺上揚。到19世紀初,馬鈴薯早已成為歐洲人民不可或缺的糧食了。此時,東歐的斯拉夫民族也衷心接納了這個植物。材料二史載明清時期蘇州“本屬水鄉,田土不寬,地方亦狹,戶廛之稠密,食指(人口)之浩繁較他處不啻倍蓰(數倍),額征糧滑又甲于直省,即遇豐稔,完賦外亦屬無多。向賴川湖客米源源而來,方敷食用,是以民間蓋藏稀少,緩急無資”。松江府的情況也大致如此,就連僻遠的崇明縣,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前,商販每年從安徽購米約二十萬石,此后逐年遞增,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時,已需買進約三十萬石才能滿足當地需求。政府格外重視蘇松一帶的米價波動。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十二月,蘇松米價騰貴,一石買價一兩六七錢。以后幾年,隨著湖廣、江西販米之船絡繹來蘇,“上號米一兩一錢之內,次號米止賣九錢,百姓皆容易過日”。——摘編自民國《吳縣志》、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等材料三番薯,萬歷中,閩人得之國外……閩人多賈呂宋焉。其國有朱薯,被野連山,……中國人截取其蔓咫尺許,挾小盒中以來,于是入閩十余年矣。……起初入閩時,值閩饑,得是而人足一歲。其種也,不如五谷爭地。凡脊鹵沙崗,皆可以長,糞治之,則加大。天雨,根益奮滿。即大旱不糞治,亦不失徑寸圍。泉(州)人鬻之,斤不值一錢,二斤可飽矣。于是耄耆、童孺、行道、鬻乞之人皆可以食。饑焉得充,多焉而不傷。下至雞犬皆食之。——摘編自清代周亮工撰《閩小記》(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馬鈴薯得以在歐洲傳播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明清時期蘇松地區出現社會經濟現象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番薯傳入中國產生的歷史影響。【答案】(1)馬鈴薯產量較高,能滿足人們對食物的需求;新航路開辟后,通過殖民活動,馬鈴薯被帶到歐洲;多國政府力量進行積極推廣;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人口增長的壓力;嚴重饑荒的壓力。(答出三點即可)(2)蘇松地區出現了嚴重的缺糧現象,影響民生;湖廣等地的糧食大量運往蘇松地區,緩解缺糧現象,并抑制了米價。蘇松地區自然條件不太適合種植糧食作物,湖廣、江西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