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湖南省臨湘市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2025學年湖南省臨湘市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2025學年湖南省臨湘市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2025學年湖南省臨湘市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2025學年湖南省臨湘市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湖南省臨湘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研究顯示,甲骨文已采用以聲符注音,配以偏旁的造字法,可能已具備一字一音,句子由一個個單字組合而成的特征。由此可知,甲骨文()A.是成熟完備的文字 B.得名于其具體用途C.因頻繁使用而簡化 D.是漢字的重要淵源【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朝(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由材料可知,甲骨文已使用形聲字的造字法,且一字一音的模式與自古以來的漢字文化一脈相承,D項正確;單憑形聲字的造字法,不足以說明甲骨文已成為成熟和完備的文字,排除A項;甲骨文因其書寫材質而得名,排除B項;形聲字的造字法能適應文字用途增多的需要,但也讓文字系統更加復雜,排除C項。故選D項。2.自漢武帝元封五年起,刺史開始在常住地方設立固定治所。下表是東漢部分刺史治所與所在郡國的治所情況。這樣的安排()刺史豫州刺史揚州刺史涼州刺史所在郡國沛國九江郡漢陽郡郡國治所相陰陵冀刺史治所譙歷陽隴A.意在保障有效監察 B.造成了社會政治的混亂C.強化了郡國的實力 D.說明更重視對郡的防范【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目的的、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武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刺史治所與郡國治所不在同一個地方,這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刺史干預地方事務,另一方面有利于防范郡國干擾監察,A項正確;監察制度的有效施行有利于維護社會政治的穩定,排除B項;刺史是要監察地方,但是不屬于地方政府,排除C項;材料安排意在保障有效監察,材料體現不出對郡國的監察的不同,排除D項。故選A項。3.隋唐時期的390名宰相中,籍貫可考的有348名:其中304人為北方人,約占87%;僅籍貫位于今陜西省內的就有86人,約占宰相總人數的22%。有助于解釋該現象的是,隋唐時期()A.宰相數量大增加 B.經濟中心位于關中C.南北教育水平懸殊 D.門閥士族仍有影響【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隋唐(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隋唐時期的宰相北方人居多,尤其是陜西省內的人數較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唐都城在長安,屬于關中地區,經濟文化資源豐富,人才主要與經濟有關,所以,有助于解釋該現象的是,隋唐時期經濟中心位于關中,B項正確;材料不是強調宰相數量增加,而是比較宰相籍貫在南北方的比例,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南北教育水平問題,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門閥士族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4.“自魏晉重中書之官,居喉舌之任,則尚書之職,稍以疏遠。至梁、陳,舉國機要,悉在中書,獻納之任,又歸門下,而尚書但聽命受事而已?!边@說明魏晉南朝時期A.門閥士族操縱政權B.中樞執掌受控于皇權C.尚書職責得到規范D.三省六部制度已形成【答案】B【解析】漢代尚書職權顯要,魏晉置中書分其職權,南朝時又設門下掌書奏,尚書地位進一步下降。這一變化說明中樞的執掌是受控于皇權的,故選B項;材料主要反映了從魏晉南北朝時期中樞機構的異變,并沒有反映門閥士族操縱政權,故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尚書地位的下降,而不是職責的規范,故排除C項;三省六部制形成于隋唐時期,此時尚未形成,時間不符,故排除D項。5.明末徐光啟、李之藻與傳教士艾儒略、湯若望等人共同完成的《崇禎歷書》,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生產。明末清初的學者們通過翻譯、編寫書籍的方式,介紹、引進西方的火器技術和火器,如著名的紅夷大炮就在軍事戰爭中發揮過巨大的作用。這可用來說明明清之際()A.中西方文化實現了全面融合 B.文化交流改變傳統外交觀念C.中國科技文化在繼承中發展 D.中國科技文化在交流中發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正反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之際(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結論是:明末清初時期,受到西方科學技術的影響,中國的農業、軍事技術有一定程度的發展,這說明明清之際中國科技文化在交流中得到了發展,D項正確;明清之際中西方文化未實現全面融合,排除A項;傳統外交觀念并未改變,排除B項;材料中未涉及這一時期文化的繼承,排除C項。故選D項。6.宋代學者紛紛為經典重作注釋之時,陸九淵則對此不屑一顧,認為經典是為個人服務的,不是個人為經典服務,并主張“六經當注我”。這表明陸九淵A.否定了儒家經典的權威性 B.著力擺脫宋明理學的束縛C.構建了嚴密的心學思想體系 D.強調了個體能動性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陸九淵主張經典應為己所用,這體現出個體對經典解釋的能動性,D項正確;陸九淵只是強調反對時人對經典的盲從,并非否定經典的權威性,A項排除;陸九淵的思想是宋明理學的一部分,B項排除;王陽明構建了嚴密的心學思想體系,C項錯誤。7.如表是20世紀早期中國民眾對待國旗的態度。這說明當時()時間民眾態度1919年1月一位讀者指出有人在國旗上貼“大減價”“九折”“八五折”等字樣,他遂請《益世報》刊文宣傳國旗的權威性和神圣性。1922年8月5日署名為“劍”的作者見一位女子以國旗繡鞋,他表示如此行為是“侮辱國旗,即侮辱國家”。1924年初有人看到某公司所懸國旗旗色混亂,認為他們“反對共和,輕視民國”,腦子里沒有國家觀念。A.國家認同觀念凸顯 B.封建等級觀念鮮明C.共和觀念逐漸形成 D.民主自由思想淡薄【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9-1924年(中國)。據第一則材料顯示讀者在“宣傳國旗的權威性和神圣性”,第二則材料顯示作者反對“以國旗繡鞋”,第三則材料顯示有人因“某公司所懸國旗旗色混亂”而質疑其“沒有國家觀念”,國旗作為國家的象征和標志,民眾對國旗的態度說明當時國家認同觀念凸顯,A項正確;材料中未涉及封建等級高低的論述,封建等級觀念更無從體現,排除B項;材料中強調的是人們對國家的認同,而非共和觀念,排除C項;材料信息中顯示了人們逐漸形成了對國家的認同,“民主自由思想淡薄”與材料顯示的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8.1900年6月,當德國公使伍林德在北京被槍殺后,清政府向各省督撫發布一道密旨:各省督撫均受國厚恩,同休戚。時局至此,當無不竭力圖報者。應各就本省情形,統盤籌劃,于選將,練兵、籌餉三大端,如何保護領土,不使外人逞志;如何接濟京師,不使朝廷坐困。這一“密旨”客觀上A.解決了清政府的統治危機B.加速了義和團運動的失敗C.導致了八國聯軍共同侵華D.賦予了督撫一定的行政權【答案】D【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德國公使伍林德被槍殺之際,清政府頒行的一道密令,讓地方督撫便宜行事。這一密令加大了督撫處理地方的權力,是東南互保形成的政策依據,故D項正確。該措施沒有解決清政府的政治危機,違背史實,排除A項;B項錯在慈禧太后逃亡途中下令鎮壓義和閉;帝國主義企圖瓜分、占領中國與中國人民反瓜分、反占領的矛盾是發生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根本原因,排除C項。9.中國近代始終未能建立起超越西方特有的完整文化體系……但“向西方學習”不斷遞進,層層深入,從“器物”到“制度”;從君主立憲到民主共和,從照搬照抄到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特色道路”……從中可以窺探“西學東漸”影響下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由此可知()A.近代救亡圖存運動形成高潮 B.政治革新助推西學東漸開始C.西學的引進沖擊了傳統學術 D.中國近代民主制度日漸成熟【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從中可以窺探‘西學東漸’影響下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奔八鶎W可知,伴隨列強侵略,西學東漸掀起熱潮,先進知識分子向西方學習由淺入深,從學習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這推動了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沖擊了封建文化體制,C項正確;材料并未強調近代救亡圖存運動達到高潮,不符合主旨,排除A項;材料反映出西學東漸推動了政治革新,選項因果關系倒置,排除B項;材料無法得出近代民主制度日漸成熟的相關信息,與題干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0.“以前的地位顯赫的國家官員現在變成了輪流坐莊的‘貴族’,因而就沒有多大的影響力了。另外,國家公務由這么多公民承擔,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是一段十分有益的人生經歷。因此,同其他古代國家相比,雅典擁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边@意在說明雅典A.公民有廣泛參政權 B.民主政治的建設性C.已經沒有貴族階層 D.公民承擔國家公務【答案】B【解析】根據“以前的地位顯赫的國家官員現在變成了輪流坐莊的‘貴族’,因而就沒有多大的影響力了”“同其他古代國家相比,雅典擁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等信息可得出,雅典的典型特征是其發達的民主政治,體現了民主政治的建設性作用,B項正確;A項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C項太絕對,排除C;D項也只是雅典民政治的一個部分,排除D。11.20世紀80年代初期新中國修訂法律規定:縣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設立常務委員會,由主任和副主任、委員若干人組成;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改為人民政府,并相應地恢復省長、市長、自治區主席和州長、縣長等稱謂。這一規定()A.落實了依法治國戰略 B.吸取了歷史經驗教訓C.鞏固了人民民主政權 D.推動了基層民主發展【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根據所學可知,“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遭到嚴重破壞,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修訂法律規定,在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設常務委員會,取消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設立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體現吸取“文化大革命”期間歷史經驗教訓,加強民主法制建設,B項正確;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方略,排除A項;人民政權的鞏固一般指的是建國初,排除C項;材料所述屬于地方政權建設,而非基層民主,排除D項。故選B項。12.11世紀初期,法蘭西西部的伯爵威廉曾答應為其封臣雨果物色一位妻子,但之后又不允許雨果結婚。他不讓雨果繼承其應得的土地,當其他人想要奪取雨果的土地時,他也沒有提供幫助。最后,雨果違抗了伯爵。這從側面反映出封君與封臣之間()A.互有權利義務 B.以土地為核心C.矛盾無法調和 D.以血緣為紐帶【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古時期的歐洲。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封君多次不義之舉違背了雙方之前的契約,最后封臣不得不違抗封君,這說明雙方應該互有權利和義務,A項正確;B項描述本身無誤,但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能體現材料全部,排除B項;矛盾無法調和說法絕對,排除C項;封君封臣之間以土地為紐帶,排除D項。故選A項。13.1568年,葡萄牙人繪制的世界地圖集當中出現了與中國接壤的高麗和日本,卻將中國僅分為廣東和寧波兩個省。1584年,葡萄牙人制作完成的《坤輿大觀》地圖集當中,中國地圖上顯示了中國兩京十三省、內陸城鎮的位置和完整內陸邊疆。這反映了()A.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興盛 B.西歐地圖繪制技術提高C.環印度洋商業貿易的繁榮 D.人們對世界認識的加深【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根據材料“1584年,葡萄牙人制作完成的《坤輿大觀》地圖集當中,中國地圖上顯示了中國兩京十三省、內陸城鎮的位置和完整內陸邊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對于中國的地理認識在加深,人們對于世界各地的認識進一步加深,D項正確;本題主旨“地理觀念的擴張”,而“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興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西歐地圖繪制技術提高”是表面現象,不是反映的本質,排除B項;“環印度洋商業貿易的繁榮”在材料中沒有體現,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14.對下面曲線示意圖解讀正確的是()(注:美、英、法、中四個國家的制造業在世界制造業產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線示意圖)A.③代表美國,兩次工業革命中其經濟都得到了迅速發展B.④代表法國,19世紀60年代完成工業革命后發展更迅速C.①代表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因為保守經濟政策而衰落D.②代表中國,因西方列強的侵略在19世紀后期經濟衰落【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題目所顯示的時間是1750年到1900年,這正是兩次工業革命期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在兩次工業革命中都有所發展,尤其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發展速度明顯快于其他國家,符合③線所體現的信息,③線代表美國,A項正確。④線所體現出的信息是在19世紀60年代后發展更迅速,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法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表現并非是發展更迅速,排除B項;①線在19世紀前后的發展趨勢是不斷下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應是中國的情況體現,排除C項;②線所體現的信息是在工業革命開始后,其制造業不斷上升,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開始出現下降的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應是英國的發展情況,排除D項。故選A項。15.1917年11月8日,蘇俄新政權頒布法令,宣布“決心根據上述對一切民族都公正的條件,立即簽定和約,終止這場戰爭”。法令的頒布()A.說明蘇俄新政權退出了一戰 B.加速了沙皇專制體制的瓦解C.體現蘇俄民眾對和平的渴望 D.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力量【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蘇聯)。根據材料“心根據上述對一切民族都公正的條件,立即簽定和約,終止這場戰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體現了《和平法令》的部分內容,反映了當時蘇俄民眾要求退出“一戰”,實現和平的渴望,C項正確;蘇俄新政權退出一戰是在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之后,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沙皇專制體制的瓦解于1917年的二月革命之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力量”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16.進入21世紀,面對世界大變局,各主要力量加緊內外戰略調整,重建實力與恢復軍事力量平衡,搶占戰略制高點,力爭在博弈中占據優勢,導致國際形勢加速深刻演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持續上升,國際多邊秩序遭到挑戰。這反映出()A.大陸均衡政策維持困難 B.世界多極力量分化重組與成長C.美國妄圖建立單極世界 D.發展中國家結構改革空間擴大【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1世紀的世界。根據材料概況可知:進入21世紀,面對世界大變局,各主要力量加緊內外戰略調整,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持續上升,國際多邊秩序遭到挑戰,原因是傳統大國受到新興國家的發展的挑戰,為維持傳統大國優勢而采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說明世界多極力量分化重組與成長,B項正確;大陸均衡政策是英國為維持其霸權主義而提出的,隨著兩次世界大戰英國實力的衰落而破產,排除A項;美國妄圖建立單極世界是材料的表象,材料探究的是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傳統大國為維持大國地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持續上升,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是不利的,排除D項。故選B項。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戶籍相伍與集鄉聚為縣兩事,是秦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轉折點。縣既由基層的鄉聚組成,鄉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組織,這樣一來,就將過去血緣關系的氏族組織,改造成為從戶開始經什伍到鄉聚再到縣的嚴密的地緣關系組織,形成了完全意義上的基層地方行政組織體系?!幾灾苷聱Q《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古代中國的嚴厲管控,主要針對官僚體系與地方政府,對于縣以下的基層社會則是以自主自立自治的模式實現社會治理。圖3為民間主體與基層自治關系示意圖。——據龍登高等《論傳統中國的基層自治與國家能力》(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國基層組織的縱向結構,并分析這一組織結構確立的歷史意義。(2)根據材料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結合所學中國史知識予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答案】(1)縱向結構:縣—鄉—什—伍。歷史意義:促進了基層組織由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發展(或“瓦解了原有的宗族組織”);加強了秦國對地方的直接控制,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保證了政府賦役和兵役的征發;為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縣作為地方行政區劃的基層政區,一直沿用至今。(2)〖示例〗論題:士紳在基層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論述:士紳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享有減免賦稅特權的同時,在政府的支持與配合下成為基層治理的中堅力量。士紳們主持建立的基層教育系統,由私塾、義學和書院構成,以傳播知識和教化為己任,促進了文化教育的發展。士紳們支持興修的公共設施,如橋梁、義渡、茶亭、道路、水利工程等等,促進了各地的經濟發展與交流。士紳主導維護社會治安,甚至在遇到匪亂的情況下可自救自衛,如靠地方團練興起的湘軍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力,挽救了清王朝的統治。論題:傳統中國注重基層民眾自我管理。論述:在傳統中國的基層治理中,民間組織、保甲制度等提供了許多公共產品服務,如宗族通過設立義田、義學、義宅、義家等族產,在衣食、住行、教育、婚娶、蒙養、喪葬等方面賑濟族人,推動了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明清時期出現的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救助了民間的鰥寡孤獨,起到了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這些都體現了古代中國社會治理過程中的自我管理,使中央政府能夠低成本地實現對廣大民眾的有效統治。【解析】小問1】本題為特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為戰國時期的秦國。縱向結構:根據材料“縣既由基層的鄉聚組成,鄉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組織”可知縣—鄉—什—伍。歷史意義:根據材料“就將過去血緣關系的氏族組織,改造成為從戶開始經什伍到鄉聚再到縣的嚴密的地緣關系組織”可知促進了基層組織由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發展(或“瓦解了原有的宗族組織”);結合所學可知加強了秦國對地方的直接控制,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保證了政府賦役和兵役的征發;為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根據材料“形成了完全意義上的基層地方行政組織體系”可知縣作為地方行政區劃的基層政區,一直沿用至今?!拘?】本題為論述題之探究結論論證題。時空為古代中國。首先根據材料二中士紳的作用可以擬定論題:士紳在基層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然后根據士紳的組織形式“民間組織:橋會、路會、書院、義學、善會善堂、行會、會館、家族、廟宇、寺院”并結合士紳的功能可知論述:士紳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享有減免賦稅特權的同時,在政府的支持與配合下成為基層治理的中堅力量。士紳們主持建立的基層教育系統,由私塾、義學和書院構成,以傳播知識和教化為己任,促進了文化教育的發展。士紳們支持興修的公共設施,如橋梁、義渡、茶亭、道路、水利工程等等,促進了各地的經濟發展與交流。士紳主導維護社會治安,甚至在遇到匪亂的情況下可自救自衛,如靠地方團練興起的湘軍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力,挽救了清王朝的統治。還可以根據材料中“基層準行政:保甲、里甲”從基層管理的特點入手,擬定論題為:傳統中國注重基層民眾自我管理。然后結合中國古代基層治理的職能、作用進行論述:在傳統中國的基層治理中,民間組織、保甲制度等提供了許多公共產品服務,如宗族通過設立義田、義學、義宅、義家等族產,在衣食、住行、教育、婚娶、蒙養、喪葬等方面賑濟族人,推動了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明清時期出現的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救助了民間的鰥寡孤獨,起到了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這些都體現了古代中國社會治理過程中的自我管理,使中央政府能夠低成本地實現對廣大民眾的有效統治。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儒家思想中的“夷夏”觀念,把世界視為一個整體的“天下”,以文明高下分出華夏和蠻夷,卻不視為一個個并立的國家。到了宋代,開始從天下主義,出現自我想象的民族主義苗頭。宋、遼、西夏的對峙,宋人開始有了邊界和邊界意識,這種民族和國家觀念中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方面。對于本國知識的專有權利意識開始萌芽,動搖天下主義的觀念。——葛兆光《宅茲中國》材料二自從第一塊英屬殖民地弗吉尼亞開始,英國移民以及后代構成了這塊大陸數百年間族群的主體,北美的民族主義一開始沿襲母國的英格蘭民族主義,北美人模范地忠于并落實英格蘭的價值觀。然而,各殖民地經過一段時間后,開始由出生在北美土地上的幾代人占支配地位,他們不了解英國,轉而將情感傾注在他們視為故鄉的北美,在這種認同轉換中,清教徒思想稱為對美洲獨特性意識的重要因素。在北美嚴酷的生存條件下,移民和印第安人的戰爭,使得分散的殖民地由此進行聯合。在英國和殖民地關系開始緊張后,對英國的挑戰進一步強化了美利堅的民族意識。——顏震《美國早期民族國家與帝國的雙重構建》(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中國萌生出早期民族國家意識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美國早期民族觀念形成的條件。并指出中美民族意識的萌生有何相同之處?!敬鸢浮浚?)宋、遼對峙,宋被迫承認宋遼南北朝,有了對等的國家觀念;對民族文化的專有意識強化了民族文化觀念。(2)條件:對北美的認同與歸宿;清教徒思想的影響;與印第安及英國人的對抗。相同之處:共同的文化習俗;在對抗中萌生?!窘馕觥浚?)原因:根據材料“宋、遼、西夏的對峙,宋人開始有了邊界和邊界意識,這種民族和國家觀念中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方面”可知,宋、遼對峙,宋被迫承認宋遼南北朝,有了對等的國家觀念;根據材料“對于本國知識的專有權利意識開始萌芽,動搖天下主義的觀念”可知,對民族文化的專有意識,強化了民族文化觀念。(2)條件:根據材料“然而,各殖民地經過一段時間后,開始由出生在北美土地上的幾代人占支配地位,他們不了解英國,轉而將情感傾注在他們視為故鄉的北美”可知,對北美的認同與歸宿;根據材料“在這種認同轉換中,清教徒思想稱為對美洲獨特性意識的重要因素”可知,清教徒思想的影響;根據材料“在北美嚴酷的生存條件下,移民和印第安人的戰爭,使得分散的殖民地由此進行聯合。”可知,與印第安及英國人的對抗。相同之處:根據材料主旨可以看出,中美兩國民族意識出現的共同原因一方面是共同的文化習俗,另一方面是在對抗中萌生。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簡表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時間源頭國家或地區危機及影響自由資本主義時期1825年英國打擊了英國工業的所有部門,造成了工人階級的極端貧困,激起了他們反對資本主義剝削的斗爭。1847年英國從英國向法、德、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傳遞,使這次危機具有國際性質。1857年美國美國的貨幣危機演變為英、美、法、德、俄等國的工業危機,英法擴大第二次鴉片戰爭,法國挑起奧地利和意大利的戰爭。1873年奧地利維也納債權危機首先波及美國,然后引發資本主義各國的經濟危機,持續5年之久。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時期1882年美國波及資本主義各國,并蔓延至其它國家和地區。美國社會矛盾尖銳,被迫制定了第一部反壟斷法,西方國家進入帝國主義時代。1890年德國從德國交易所危機開始,迅速波及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亞非拉等殖民地半殖民地也受到這次危機的影響。1900年俄國進入新世紀后的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進一步加劇了企業競爭,壟斷組織迅速發展。1907年美國危機波及資本主義國家及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在殖民掠奪過程中的矛盾。1929年美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爆發,美國等國采取貿易保護主義,德、日法西斯上臺走上對外侵略擴張道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20世紀70年代美國美國經濟危機與金融危機交織,經濟陷入“滯脹”,加劇了國際經濟、金融的動蕩。中東嚴重打擊了依賴中東石油發展的資本主義各國經濟。原有的OPEC組織影響力擴大。20世紀80年代拉美拉美主要債務國先后爆發債務危機,對西方國家出口產生影響。第三世界國家要求改變原有的國際貨幣體系和信貸體系。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時期1997年東南亞由泰銖貶值引發整個亞洲的金融危機。危機后,亞洲國家紛紛進行改革,要求加強合作。2007年美國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經濟危機。在危機中,國際社會向美國提供了不少援助?!木幾灾毂?、徐璐《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歷次經濟(金融)危機》(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從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到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經濟危機的變化趨勢,并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以“經濟危機與”為主題展開論述。(要求:補充主題,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述清晰。)【答案】(1)趨勢:呈現出周期性規律,且周期逐漸縮短;從單一國家危機向世界性危機轉變;影響越來越大;美國取代英國經濟危機周期中起主導作用。原因: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巨大發展,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日益顯露;世界市場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逐漸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美國經濟實力上升。(2)示例主題:經濟危機與國際格局論述:近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逐漸形成,使經濟危機的影響逐漸呈現出世界性特點,對國際格局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并從中孕育新的國際格局。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1907年的經濟危機進一步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對殖民地和世界霸權的爭奪,最終導致一次世界大戰并在戰后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在1929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中,各國采取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了國際關系的緊張;德日法西斯勢力崛起,對外侵略轉嫁危機,最終導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導致了兩極格局的形成。綜上,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推動了舊國際格局的瓦解和新國際格局的形成。(也可從經濟危機與“工人運動”“國際合作”“生產力發展”“經濟全球化”“世界大戰”“第三世界國家發展”“金融風險”等主題論述,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類、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9—21世紀(世界)。第一小問趨勢:根據材料“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時間”可知,呈現出周期性規律,且周期逐漸縮短;根據材料“源頭國家或地區”可知,從單一國家危機向世界性危機轉變;根據材料“危機及影響”可知,影響越來越大;根據材料“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可知,美國取代英國在經濟危機周期中起主導作用。第二小問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巨大發展,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日益顯露;根據材料“波及資本主義各國,并蔓延至其它國家和地區。美國社會矛盾尖銳,被迫制定了第一部反壟斷法,西方國家進入帝國主義時代。危機波及資本主義國家及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在殖民掠奪過程中的矛盾”可知,世界市場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逐漸形成;根據材料“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爆發,美國等國采取貿易保護主義,德、日法西斯上臺走上對外侵略擴張道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美國經濟實力上升。【小問2】本題為論述題之探究結論論證題,時空是:近現代(世界)。要求:補充主題,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首先,補充主題,根據材料“美國經濟危機與金融危機交織,經濟陷入‘滯脹’,加劇了國際經濟、金融的動蕩。”“拉美主要債務國先后爆發債務危機,對西方國家出口產生影響。第三世界國家要求改變原有的國際貨幣體系和信貸體系?!笨商釤捴黝}為:經濟危機與國際格局。其次,圍繞提煉的論題“經濟危機與國際格局”,結合所學知識,從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各國政治經濟發展情況、國際秩序等角度進行闡述,如:近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逐漸形成,使經濟危機的影響逐漸呈現出世界性特點,對國際格局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并從中孕育新的國際格局。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1907年的經濟危機進一步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對殖民地和世界霸權的爭奪,最終導致一次世界大戰并在戰后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在1929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中,各國采取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了國際關系的緊張;德日法西斯勢力崛起,對外侵略轉嫁危機,最終導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導致了兩極格局的形成。最后,總結升華,再次說明提煉論題準確性,如:綜上,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推動了舊國際格局的瓦解和新國際格局的形成。也可從經濟危機與“工人運動”“國際合作”“生產力發展”“經濟全球化”“世界大戰”“第三世界國家發展”“金融風險”等主題論述,言之成理即可。湖南省臨湘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研究顯示,甲骨文已采用以聲符注音,配以偏旁的造字法,可能已具備一字一音,句子由一個個單字組合而成的特征。由此可知,甲骨文()A.是成熟完備的文字 B.得名于其具體用途C.因頻繁使用而簡化 D.是漢字的重要淵源【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朝(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由材料可知,甲骨文已使用形聲字的造字法,且一字一音的模式與自古以來的漢字文化一脈相承,D項正確;單憑形聲字的造字法,不足以說明甲骨文已成為成熟和完備的文字,排除A項;甲骨文因其書寫材質而得名,排除B項;形聲字的造字法能適應文字用途增多的需要,但也讓文字系統更加復雜,排除C項。故選D項。2.自漢武帝元封五年起,刺史開始在常住地方設立固定治所。下表是東漢部分刺史治所與所在郡國的治所情況。這樣的安排()刺史豫州刺史揚州刺史涼州刺史所在郡國沛國九江郡漢陽郡郡國治所相陰陵冀刺史治所譙歷陽隴A.意在保障有效監察 B.造成了社會政治的混亂C.強化了郡國的實力 D.說明更重視對郡的防范【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目的的、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武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刺史治所與郡國治所不在同一個地方,這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刺史干預地方事務,另一方面有利于防范郡國干擾監察,A項正確;監察制度的有效施行有利于維護社會政治的穩定,排除B項;刺史是要監察地方,但是不屬于地方政府,排除C項;材料安排意在保障有效監察,材料體現不出對郡國的監察的不同,排除D項。故選A項。3.隋唐時期的390名宰相中,籍貫可考的有348名:其中304人為北方人,約占87%;僅籍貫位于今陜西省內的就有86人,約占宰相總人數的22%。有助于解釋該現象的是,隋唐時期()A.宰相數量大增加 B.經濟中心位于關中C.南北教育水平懸殊 D.門閥士族仍有影響【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隋唐(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隋唐時期的宰相北方人居多,尤其是陜西省內的人數較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唐都城在長安,屬于關中地區,經濟文化資源豐富,人才主要與經濟有關,所以,有助于解釋該現象的是,隋唐時期經濟中心位于關中,B項正確;材料不是強調宰相數量增加,而是比較宰相籍貫在南北方的比例,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南北教育水平問題,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門閥士族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4.“自魏晉重中書之官,居喉舌之任,則尚書之職,稍以疏遠。至梁、陳,舉國機要,悉在中書,獻納之任,又歸門下,而尚書但聽命受事而已?!边@說明魏晉南朝時期A.門閥士族操縱政權B.中樞執掌受控于皇權C.尚書職責得到規范D.三省六部制度已形成【答案】B【解析】漢代尚書職權顯要,魏晉置中書分其職權,南朝時又設門下掌書奏,尚書地位進一步下降。這一變化說明中樞的執掌是受控于皇權的,故選B項;材料主要反映了從魏晉南北朝時期中樞機構的異變,并沒有反映門閥士族操縱政權,故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尚書地位的下降,而不是職責的規范,故排除C項;三省六部制形成于隋唐時期,此時尚未形成,時間不符,故排除D項。5.明末徐光啟、李之藻與傳教士艾儒略、湯若望等人共同完成的《崇禎歷書》,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生產。明末清初的學者們通過翻譯、編寫書籍的方式,介紹、引進西方的火器技術和火器,如著名的紅夷大炮就在軍事戰爭中發揮過巨大的作用。這可用來說明明清之際()A.中西方文化實現了全面融合 B.文化交流改變傳統外交觀念C.中國科技文化在繼承中發展 D.中國科技文化在交流中發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正反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之際(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結論是:明末清初時期,受到西方科學技術的影響,中國的農業、軍事技術有一定程度的發展,這說明明清之際中國科技文化在交流中得到了發展,D項正確;明清之際中西方文化未實現全面融合,排除A項;傳統外交觀念并未改變,排除B項;材料中未涉及這一時期文化的繼承,排除C項。故選D項。6.宋代學者紛紛為經典重作注釋之時,陸九淵則對此不屑一顧,認為經典是為個人服務的,不是個人為經典服務,并主張“六經當注我”。這表明陸九淵A.否定了儒家經典的權威性 B.著力擺脫宋明理學的束縛C.構建了嚴密的心學思想體系 D.強調了個體能動性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陸九淵主張經典應為己所用,這體現出個體對經典解釋的能動性,D項正確;陸九淵只是強調反對時人對經典的盲從,并非否定經典的權威性,A項排除;陸九淵的思想是宋明理學的一部分,B項排除;王陽明構建了嚴密的心學思想體系,C項錯誤。7.如表是20世紀早期中國民眾對待國旗的態度。這說明當時()時間民眾態度1919年1月一位讀者指出有人在國旗上貼“大減價”“九折”“八五折”等字樣,他遂請《益世報》刊文宣傳國旗的權威性和神圣性。1922年8月5日署名為“劍”的作者見一位女子以國旗繡鞋,他表示如此行為是“侮辱國旗,即侮辱國家”。1924年初有人看到某公司所懸國旗旗色混亂,認為他們“反對共和,輕視民國”,腦子里沒有國家觀念。A.國家認同觀念凸顯 B.封建等級觀念鮮明C.共和觀念逐漸形成 D.民主自由思想淡薄【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9-1924年(中國)。據第一則材料顯示讀者在“宣傳國旗的權威性和神圣性”,第二則材料顯示作者反對“以國旗繡鞋”,第三則材料顯示有人因“某公司所懸國旗旗色混亂”而質疑其“沒有國家觀念”,國旗作為國家的象征和標志,民眾對國旗的態度說明當時國家認同觀念凸顯,A項正確;材料中未涉及封建等級高低的論述,封建等級觀念更無從體現,排除B項;材料中強調的是人們對國家的認同,而非共和觀念,排除C項;材料信息中顯示了人們逐漸形成了對國家的認同,“民主自由思想淡薄”與材料顯示的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8.1900年6月,當德國公使伍林德在北京被槍殺后,清政府向各省督撫發布一道密旨:各省督撫均受國厚恩,同休戚。時局至此,當無不竭力圖報者。應各就本省情形,統盤籌劃,于選將,練兵、籌餉三大端,如何保護領土,不使外人逞志;如何接濟京師,不使朝廷坐困。這一“密旨”客觀上A.解決了清政府的統治危機B.加速了義和團運動的失敗C.導致了八國聯軍共同侵華D.賦予了督撫一定的行政權【答案】D【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德國公使伍林德被槍殺之際,清政府頒行的一道密令,讓地方督撫便宜行事。這一密令加大了督撫處理地方的權力,是東南互保形成的政策依據,故D項正確。該措施沒有解決清政府的政治危機,違背史實,排除A項;B項錯在慈禧太后逃亡途中下令鎮壓義和閉;帝國主義企圖瓜分、占領中國與中國人民反瓜分、反占領的矛盾是發生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根本原因,排除C項。9.中國近代始終未能建立起超越西方特有的完整文化體系……但“向西方學習”不斷遞進,層層深入,從“器物”到“制度”;從君主立憲到民主共和,從照搬照抄到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特色道路”……從中可以窺探“西學東漸”影響下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由此可知()A.近代救亡圖存運動形成高潮 B.政治革新助推西學東漸開始C.西學的引進沖擊了傳統學術 D.中國近代民主制度日漸成熟【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從中可以窺探‘西學東漸’影響下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奔八鶎W可知,伴隨列強侵略,西學東漸掀起熱潮,先進知識分子向西方學習由淺入深,從學習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這推動了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沖擊了封建文化體制,C項正確;材料并未強調近代救亡圖存運動達到高潮,不符合主旨,排除A項;材料反映出西學東漸推動了政治革新,選項因果關系倒置,排除B項;材料無法得出近代民主制度日漸成熟的相關信息,與題干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0.“以前的地位顯赫的國家官員現在變成了輪流坐莊的‘貴族’,因而就沒有多大的影響力了。另外,國家公務由這么多公民承擔,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是一段十分有益的人生經歷。因此,同其他古代國家相比,雅典擁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這意在說明雅典A.公民有廣泛參政權 B.民主政治的建設性C.已經沒有貴族階層 D.公民承擔國家公務【答案】B【解析】根據“以前的地位顯赫的國家官員現在變成了輪流坐莊的‘貴族’,因而就沒有多大的影響力了”“同其他古代國家相比,雅典擁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等信息可得出,雅典的典型特征是其發達的民主政治,體現了民主政治的建設性作用,B項正確;A項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C項太絕對,排除C;D項也只是雅典民政治的一個部分,排除D。11.20世紀80年代初期新中國修訂法律規定:縣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設立常務委員會,由主任和副主任、委員若干人組成;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改為人民政府,并相應地恢復省長、市長、自治區主席和州長、縣長等稱謂。這一規定()A.落實了依法治國戰略 B.吸取了歷史經驗教訓C.鞏固了人民民主政權 D.推動了基層民主發展【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根據所學可知,“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遭到嚴重破壞,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修訂法律規定,在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設常務委員會,取消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設立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體現吸取“文化大革命”期間歷史經驗教訓,加強民主法制建設,B項正確;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方略,排除A項;人民政權的鞏固一般指的是建國初,排除C項;材料所述屬于地方政權建設,而非基層民主,排除D項。故選B項。12.11世紀初期,法蘭西西部的伯爵威廉曾答應為其封臣雨果物色一位妻子,但之后又不允許雨果結婚。他不讓雨果繼承其應得的土地,當其他人想要奪取雨果的土地時,他也沒有提供幫助。最后,雨果違抗了伯爵。這從側面反映出封君與封臣之間()A.互有權利義務 B.以土地為核心C.矛盾無法調和 D.以血緣為紐帶【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古時期的歐洲。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封君多次不義之舉違背了雙方之前的契約,最后封臣不得不違抗封君,這說明雙方應該互有權利和義務,A項正確;B項描述本身無誤,但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能體現材料全部,排除B項;矛盾無法調和說法絕對,排除C項;封君封臣之間以土地為紐帶,排除D項。故選A項。13.1568年,葡萄牙人繪制的世界地圖集當中出現了與中國接壤的高麗和日本,卻將中國僅分為廣東和寧波兩個省。1584年,葡萄牙人制作完成的《坤輿大觀》地圖集當中,中國地圖上顯示了中國兩京十三省、內陸城鎮的位置和完整內陸邊疆。這反映了()A.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興盛 B.西歐地圖繪制技術提高C.環印度洋商業貿易的繁榮 D.人們對世界認識的加深【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根據材料“1584年,葡萄牙人制作完成的《坤輿大觀》地圖集當中,中國地圖上顯示了中國兩京十三省、內陸城鎮的位置和完整內陸邊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對于中國的地理認識在加深,人們對于世界各地的認識進一步加深,D項正確;本題主旨“地理觀念的擴張”,而“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興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西歐地圖繪制技術提高”是表面現象,不是反映的本質,排除B項;“環印度洋商業貿易的繁榮”在材料中沒有體現,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14.對下面曲線示意圖解讀正確的是()(注:美、英、法、中四個國家的制造業在世界制造業產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線示意圖)A.③代表美國,兩次工業革命中其經濟都得到了迅速發展B.④代表法國,19世紀60年代完成工業革命后發展更迅速C.①代表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因為保守經濟政策而衰落D.②代表中國,因西方列強的侵略在19世紀后期經濟衰落【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題目所顯示的時間是1750年到1900年,這正是兩次工業革命期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在兩次工業革命中都有所發展,尤其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發展速度明顯快于其他國家,符合③線所體現的信息,③線代表美國,A項正確。④線所體現出的信息是在19世紀60年代后發展更迅速,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法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表現并非是發展更迅速,排除B項;①線在19世紀前后的發展趨勢是不斷下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應是中國的情況體現,排除C項;②線所體現的信息是在工業革命開始后,其制造業不斷上升,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開始出現下降的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應是英國的發展情況,排除D項。故選A項。15.1917年11月8日,蘇俄新政權頒布法令,宣布“決心根據上述對一切民族都公正的條件,立即簽定和約,終止這場戰爭”。法令的頒布()A.說明蘇俄新政權退出了一戰 B.加速了沙皇專制體制的瓦解C.體現蘇俄民眾對和平的渴望 D.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力量【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蘇聯)。根據材料“心根據上述對一切民族都公正的條件,立即簽定和約,終止這場戰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體現了《和平法令》的部分內容,反映了當時蘇俄民眾要求退出“一戰”,實現和平的渴望,C項正確;蘇俄新政權退出一戰是在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之后,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沙皇專制體制的瓦解于1917年的二月革命之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力量”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16.進入21世紀,面對世界大變局,各主要力量加緊內外戰略調整,重建實力與恢復軍事力量平衡,搶占戰略制高點,力爭在博弈中占據優勢,導致國際形勢加速深刻演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持續上升,國際多邊秩序遭到挑戰。這反映出()A.大陸均衡政策維持困難 B.世界多極力量分化重組與成長C.美國妄圖建立單極世界 D.發展中國家結構改革空間擴大【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1世紀的世界。根據材料概況可知:進入21世紀,面對世界大變局,各主要力量加緊內外戰略調整,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持續上升,國際多邊秩序遭到挑戰,原因是傳統大國受到新興國家的發展的挑戰,為維持傳統大國優勢而采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說明世界多極力量分化重組與成長,B項正確;大陸均衡政策是英國為維持其霸權主義而提出的,隨著兩次世界大戰英國實力的衰落而破產,排除A項;美國妄圖建立單極世界是材料的表象,材料探究的是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傳統大國為維持大國地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持續上升,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是不利的,排除D項。故選B項。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戶籍相伍與集鄉聚為縣兩事,是秦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轉折點。縣既由基層的鄉聚組成,鄉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組織,這樣一來,就將過去血緣關系的氏族組織,改造成為從戶開始經什伍到鄉聚再到縣的嚴密的地緣關系組織,形成了完全意義上的基層地方行政組織體系?!幾灾苷聱Q《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古代中國的嚴厲管控,主要針對官僚體系與地方政府,對于縣以下的基層社會則是以自主自立自治的模式實現社會治理。圖3為民間主體與基層自治關系示意圖?!獡埖歉叩取墩搨鹘y中國的基層自治與國家能力》(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國基層組織的縱向結構,并分析這一組織結構確立的歷史意義。(2)根據材料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結合所學中國史知識予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答案】(1)縱向結構:縣—鄉—什—伍。歷史意義:促進了基層組織由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發展(或“瓦解了原有的宗族組織”);加強了秦國對地方的直接控制,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保證了政府賦役和兵役的征發;為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縣作為地方行政區劃的基層政區,一直沿用至今。(2)〖示例〗論題:士紳在基層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論述:士紳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享有減免賦稅特權的同時,在政府的支持與配合下成為基層治理的中堅力量。士紳們主持建立的基層教育系統,由私塾、義學和書院構成,以傳播知識和教化為己任,促進了文化教育的發展。士紳們支持興修的公共設施,如橋梁、義渡、茶亭、道路、水利工程等等,促進了各地的經濟發展與交流。士紳主導維護社會治安,甚至在遇到匪亂的情況下可自救自衛,如靠地方團練興起的湘軍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力,挽救了清王朝的統治。論題:傳統中國注重基層民眾自我管理。論述:在傳統中國的基層治理中,民間組織、保甲制度等提供了許多公共產品服務,如宗族通過設立義田、義學、義宅、義家等族產,在衣食、住行、教育、婚娶、蒙養、喪葬等方面賑濟族人,推動了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明清時期出現的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救助了民間的鰥寡孤獨,起到了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這些都體現了古代中國社會治理過程中的自我管理,使中央政府能夠低成本地實現對廣大民眾的有效統治?!窘馕觥啃?】本題為特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為戰國時期的秦國??v向結構:根據材料“縣既由基層的鄉聚組成,鄉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組織”可知縣—鄉—什—伍。歷史意義:根據材料“就將過去血緣關系的氏族組織,改造成為從戶開始經什伍到鄉聚再到縣的嚴密的地緣關系組織”可知促進了基層組織由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發展(或“瓦解了原有的宗族組織”);結合所學可知加強了秦國對地方的直接控制,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保證了政府賦役和兵役的征發;為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根據材料“形成了完全意義上的基層地方行政組織體系”可知縣作為地方行政區劃的基層政區,一直沿用至今。【小問2】本題為論述題之探究結論論證題。時空為古代中國。首先根據材料二中士紳的作用可以擬定論題:士紳在基層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然后根據士紳的組織形式“民間組織:橋會、路會、書院、義學、善會善堂、行會、會館、家族、廟宇、寺院”并結合士紳的功能可知論述:士紳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享有減免賦稅特權的同時,在政府的支持與配合下成為基層治理的中堅力量。士紳們主持建立的基層教育系統,由私塾、義學和書院構成,以傳播知識和教化為己任,促進了文化教育的發展。士紳們支持興修的公共設施,如橋梁、義渡、茶亭、道路、水利工程等等,促進了各地的經濟發展與交流。士紳主導維護社會治安,甚至在遇到匪亂的情況下可自救自衛,如靠地方團練興起的湘軍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力,挽救了清王朝的統治。還可以根據材料中“基層準行政:保甲、里甲”從基層管理的特點入手,擬定論題為:傳統中國注重基層民眾自我管理。然后結合中國古代基層治理的職能、作用進行論述:在傳統中國的基層治理中,民間組織、保甲制度等提供了許多公共產品服務,如宗族通過設立義田、義學、義宅、義家等族產,在衣食、住行、教育、婚娶、蒙養、喪葬等方面賑濟族人,推動了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明清時期出現的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救助了民間的鰥寡孤獨,起到了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這些都體現了古代中國社會治理過程中的自我管理,使中央政府能夠低成本地實現對廣大民眾的有效統治。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儒家思想中的“夷夏”觀念,把世界視為一個整體的“天下”,以文明高下分出華夏和蠻夷,卻不視為一個個并立的國家。到了宋代,開始從天下主義,出現自我想象的民族主義苗頭。宋、遼、西夏的對峙,宋人開始有了邊界和邊界意識,這種民族和國家觀念中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方面。對于本國知識的專有權利意識開始萌芽,動搖天下主義的觀念?!鹫坠狻墩澲袊凡牧隙詮牡谝粔K英屬殖民地弗吉尼亞開始,英國移民以及后代構成了這塊大陸數百年間族群的主體,北美的民族主義一開始沿襲母國的英格蘭民族主義,北美人模范地忠于并落實英格蘭的價值觀。然而,各殖民地經過一段時間后,開始由出生在北美土地上的幾代人占支配地位,他們不了解英國,轉而將情感傾注在他們視為故鄉的北美,在這種認同轉換中,清教徒思想稱為對美洲獨特性意識的重要因素。在北美嚴酷的生存條件下,移民和印第安人的戰爭,使得分散的殖民地由此進行聯合。在英國和殖民地關系開始緊張后,對英國的挑戰進一步強化了美利堅的民族意識?!佌稹睹绹缙诿褡鍑遗c帝國的雙重構建》(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中國萌生出早期民族國家意識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美國早期民族觀念形成的條件。并指出中美民族意識的萌生有何相同之處。【答案】(1)宋、遼對峙,宋被迫承認宋遼南北朝,有了對等的國家觀念;對民族文化的專有意識強化了民族文化觀念。(2)條件:對北美的認同與歸宿;清教徒思想的影響;與印第安及英國人的對抗。相同之處:共同的文化習俗;在對抗中萌生?!窘馕觥浚?)原因:根據材料“宋、遼、西夏的對峙,宋人開始有了邊界和邊界意識,這種民族和國家觀念中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方面”可知,宋、遼對峙,宋被迫承認宋遼南北朝,有了對等的國家觀念;根據材料“對于本國知識的專有權利意識開始萌芽,動搖天下主義的觀念”可知,對民族文化的專有意識,強化了民族文化觀念。(2)條件:根據材料“然而,各殖民地經過一段時間后,開始由出生在北美土地上的幾代人占支配地位,他們不了解英國,轉而將情感傾注在他們視為故鄉的北美”可知,對北美的認同與歸宿;根據材料“在這種認同轉換中,清教徒思想稱為對美洲獨特性意識的重要因素”可知,清教徒思想的影響;根據材料“在北美嚴酷的生存條件下,移民和印第安人的戰爭,使得分散的殖民地由此進行聯合?!笨芍c印第安及英國人的對抗。相同之處:根據材料主旨可以看出,中美兩國民族意識出現的共同原因一方面是共同的文化習俗,另一方面是在對抗中萌生。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簡表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時間源頭國家或地區危機及影響自由資本主義時期1825年英國打擊了英國工業的所有部門,造成了工人階級的極端貧困,激起了他們反對資本主義剝削的斗爭。1847年英國從英國向法、德、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傳遞,使這次危機具有國際性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