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七年級歷史下冊課件_第1頁
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七年級歷史下冊課件_第2頁
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七年級歷史下冊課件_第3頁
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七年級歷史下冊課件_第4頁
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七年級歷史下冊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單元明清時期: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學習目標1.了解清朝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的史實。2.掌握清朝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的基本史實。3.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長的原因和表現。知識目錄壹、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叁、人口的增長貳、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閱讀課本P97,歸納農業發展的表現耕地面積水利興修糧食種植經濟作物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大片荒地得到開墾治水、筑堤、開渠糧食產量大幅提高品種增加,種植面積擴大壹農業的恢復和發展耕地面積大大增加壹農業的恢復和發展重視農業水利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隸永定河邊蓄水邊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則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漲,水無所容,甚至漫溢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黃河“河灘地畝,盡皆耕種麥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圍打壩,填塞日多”。壹農業的恢復和發展推廣高產作物“蘇湖熟,天下足”→“湖廣熟,天下足”壹農業的恢復和發展經濟作物耕種面積增加

棉花甘蔗煙草壹農業的恢復和發展清初農業發展的原因?材料一雍正帝強調,“農為天下本務,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勸導,使民知本業之為貴”。材料二清初統治者通過各種措施鞏固了自身的統治,社會秩序穩定,邊患有所消弭。材料三《耕織圖》統治者重視政治統一,政權穩定人民辛勤勞動壹農業的恢復和發展清初農業發展的影響?(1)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2)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3)為清朝前期的興盛奠定了基礎。壹農業的恢復和發展二、手工業的發展表現1、傳統手工業的發展:絲織業、棉織業、印染業、礦冶業、制瓷業、制糖業、制茶業等手工業都有很大的發展。貳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2、手工業工場的發展:表現:出現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代表:江寧;佛山鎮知識拓展:手工業工場特點:

人數多;規模大;分工合作;雇傭關系。貳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3.商品貿易興盛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全國性市場繁榮的商業網貳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4.工商業市鎮的繁榮四大名鎮景德鎮(江西)佛山鎮(廣東)朱仙鎮(河南開封)漢口鎮(湖北武漢)貳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4.工商業市鎮的繁榮---“舟楫塞港,街道肩摩”吳江縣盛澤鎮湖北的漢口鎮---“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十萬煙火”,財富"甲于天下“,”地值寸金“乾隆時期的蘇州下列文字描述的是哪里的繁榮景象?盛澤鎮貳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5.大型地域性商幫的興起

(明清時期)全國各地出現了許多大小商人,他們在各地設會館,公所,組織商幫……清代,山西票號商、兩淮鹽商,富甲天下,山西莊氏號稱數千萬兩。材料描寫的是清朝時期的哪兩大商幫?山西的票號商晉商兩淮的鹽商徽商貳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晉商俗稱“山西幫”,亦稱“西商”。晉商主要販賣糧食、食鹽、綢緞等,乾隆時在全國各地開設“票號”便于貨幣流通。其販運銷售活動遍及全國范圍,形成了成為能與南方徽幫相抗衡的最有經營實力的北方晉幫集團。貳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清代晉商商鋪和住宅代表日升昌票號是中國第一家專營存款、放款、匯兌業務的私人金融機構,開中國銀行業之先河。日升昌票號成立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山西省平遙縣西達蒲村富商李大金出資與總經理雷履泰共同創辦。日昇昌貳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徽商與晉商齊名,一代代的徽州人主要從事食鹽、典當、茶葉、木材、糧食、布綢等行業的經營活動,徽商南達湘、蜀、云、貴、川,往來京、晉、冀、魯、豫間,遠涉西北、東三省。最后,西進贛、湘,沿東南達閩、粵兩省,直至揚帆入海與日本進行貿易。徽商達到鼎盛時期,“無徽不成商”開始叫遍天下。徽商代表--胡雪巖商幫的影響這些商幫的活動,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貳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對比P44宋代商業、P69明代商業、P98清代商業的內容,探究清朝商業發展有何進步?宋明清城市商業區海外貿易商幫開封、杭州人口百萬草市大商港廣州、泉州北京、南京、數十座較大的商業城市北京、江寧、揚州、蘇州、杭州、廣州等各種市場組成繁榮的商業網晉商、徽商晉商、徽商貳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明末人口銳減農業手工業商業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社會安定清初人口增長原因叁

人口的增長知識拓展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規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數作為征收丁稅的固定數,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廢除了新生人口的人頭稅;雍正元年(1723年)開始普遍推行"攤丁入畝",把固定下來的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征收統一的地丁銀,不再以人為對象征收丁稅。

攤丁入畝完成了人頭稅并入財產稅的過程,徹底廢除了人頭稅。由于征稅的對象是土地,政府放松了對戶籍的控制,增加了大量可以自由流動的勞動力,對活躍商品經濟起來推動作用。叁

人口的增長明朝鼎盛時期,全國人口達到1億多康熙時期,全國人口總數達到1.5億乾隆末年,人口達到3億,占當時世界的1/3表現叁

人口的增長人口增速快叁

人口的增長人口的快速增長給清初社會帶來什么影響?叁

人口的增長積極影響材料人口的大量增長,一方面,為許多行業提供了勞動力;另一方面,老百姓的日常用品需求增多,市場交易頻繁。整個社會呈現百業興旺的圖景。

增加了勞動力和擴大了商品銷售市場,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叁

人口的增長消極影響人地矛盾逐漸突出,造成自然環境破壞和生態惡化造成社會壓力,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叁

人口的增長消極影響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積簡表時間全國人均耕地面積順治十八年(1661年)6.88畝康熙六十年(1721年)8.26畝雍正十二年(1734年)8.13畝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2.51畝1661—1784年,全國人均耕地面積呈下降趨勢思考:耕地面積發生了什么變化?叁

人口的增長消極影響材料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隸永定河邊蓄水邊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則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漲,水無所容,甚至漫溢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黃河“河灘地畝,盡皆耕種麥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圍打壩,填塞日多”。現象:人們盲目開墾沿河與沿湖的土地,水流域面積不斷縮小;破壞生態平衡,導致水災越來越嚴重。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現象?叁

人口的增長社會秩序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統治者心態勞動者政治統一,政局穩定統治者重視經濟發展人民的辛勤勞作叁

人口的增長中國人口世界第一(至乾隆末年,全國人口達到三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國經濟總量居世界首位;中國農業收益世界第一(用最少的耕地養活最多的人口);中國對外貿易出超量世界第一;白銀占有量世界第一。分析: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達到了農耕文明的高峰——康乾盛世。叁

人口的增長落日的輝煌課堂小結課后小練1.清朝前期,主要經濟成分()A.小農經濟B.工商業C.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D.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2.如圖是清朝《盛世滋生圖》所展示的蘇州斜橋商市。從該圖所反映出的我國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一個典型特點是()A.出現了農村集市B.坊市分置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