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二中華文明的形成與勃興——秦漢時期【構建·時空坐標】【歸納·線索特征】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和初步發展的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奠定了中華文明的世界領先地位。(1)政治制度與國家治理:秦朝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逐步建立;官僚政治逐漸取代貴族政治。漢承秦制,中央集權不斷加強,東漢尚書臺的權力增強。秦漢加強了對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的有效管轄,拓展了疆域,各民族不斷交往、交流與交融,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官僚政治體制逐步完善,社會基層治理初步發展。(2)經濟與社會生活:秦漢時期,封建經濟初步發展,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的基本形態,豪強地主經濟崛起,農業、手工業、商業得到了較大發展。對外貿易的絲綢之路開辟,溝通了中西方的貿易往來。區域經濟發展,社會生活呈現封建社會經濟的特點。(3)文化傳承與交流:從推崇法家、奉行黃老思想到漢武帝尊崇儒術,儒學正統地位得以確立。文化、科技成就斐然,開始走向世界,開始了中外文化交流。中華傳統文化得以發展,與各民族、與世界的文化交流加強。知識點一秦的統一與鞏固【探究思考】閱讀教材,結合所學分析秦國如何從一個邊陲小國一躍而成為天下霸主?公元前1046年(西周)公元前770年(春秋)公元前475年(戰國)血緣分封天下共主王室衰微諸侯爭霸變法圖強群雄兼并1、背景:(1)天時:①長期戰亂,人民渴望安定統一;②各地域經濟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材料
秦的大一統,反映了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大趨勢,具有堅實的基礎。隨著商業和交通的發展,中原地區與周邊地區的聯系與交往也比以往更為密切,正如《荀子》所說,當時已出現“四海之內若一家”的狀況。
——樊樹志《國史概要》探究一秦的統一(2)地利:(3)人和:(4)策略: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萃并諸侯。——《史記·河渠書》秦國地形圖武關蕭關大散關函谷關龍門渡夏陽渡潼關茅津渡秦國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
學思之窗
韓國派遣水工鄭國游說秦王羸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贏政采納鄭國建議后,發覺這是韓國的陰謀,于是下令驅逐所有其他諸侯國的人。為此,李斯上《諫逐客書》,促使贏政改變了主張,網羅了天下英才。其理由是: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史記.李斯列傳》①數代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清明(綱要上P20);材料1
“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立威諸侯。”
——《史記》②商鞅變法尊奉法家思想,國富兵強為統一全國奠定基礎材料2: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戰國策·秦策三》策略:
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各個擊破遠交近攻,采取正確的政治軍事策略。探究一秦的統一1、背景:2、進程:(1)建立秦朝:①時間:前230-前221年相繼滅掉東方六國,前221年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王朝,定都咸陽。②順序:韓、趙、魏、楚、燕、齊。探究一秦的統一(注:圖中①②③④⑤⑥為秦滅六國的順序)——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北擊匈奴,收復河套疆域的統一: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疆域。人口達到2000多萬,疆域320萬平方公里靈渠在今廣西桂林興安境內,全場30余千米,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2)統一全國: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百越,是指古代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區。②北擊匈奴,修筑萬里長城(臨洮-遼東)萬里長城,對于抵御匈奴侵襲,保障內地人民生命財產和生活安定起了重要作用。西到臨洮、羌中東至海曁朝鮮南至北向戶置三郡、修靈渠①南征百越,加強對云、貴西南夷的控制;探究二秦朝的國家治理【核心概念】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君主專制(主義)是指決策方式:與民主對立,指強調皇帝的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即皇帝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等大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獨斷性,這往往體現在中央官制的變遷上中央集權是指管理方式:是針對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而言,是一種政權組織形式。其特點是全國軍、政、財等大權都歸屬中央,地方絕對聽命于中央,沒有任何對立性。往往體現在地方行政機構的變革上。皇帝權臣VS地方中央VS1、原因:①小農經濟具有分散性,以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②維護國家統一的需要;③新興地主階級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④法家思想奠定理論基礎;探究二秦朝的國家治理2、發展歷程:【核心概念】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建立
發展
完善
加強
強化
結束隋唐宋元(頂峰)明清辛亥革命秦朝兩漢3、基本矛盾:4、趨勢:5、特點:①君權與相權的矛盾;②地方分權與中央集權的矛盾①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到廢除;②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勢力不斷削弱。①以皇權(或君主專制)為核心;②地方服從中央、服從皇帝,皇帝專制獨裁;③家國同治,人治色彩濃厚。君主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探究二秦朝的國家治理1.政治上: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王初并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乃更號曰“皇帝”,命為“制”,令為“詔”,自稱曰“朕”……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一《資治通鑒》卷七《秦紀二》“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一《史記·秦始皇本紀》(1)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皇帝的特定稱號或特定的稱謂(如:朕)命令稱“制”或“詔”,印稱“璽”;特殊的禮儀;避諱(為尊者諱);特殊的用色規定(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規定);特定的用品有特定的稱號;特定名詞的專用;建筑的理念等。秦陽陵虎符:專制皇權的象征右在皇帝,左在陽陵探究二秦朝的國家治理1.政治上: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太尉奉常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廷尉少府衛尉宗正郎中令太仆典客治粟內史百官之首,輔佐皇帝掌軍事(虛銜)副相,監察百官執掌中央和宮廷各項要務【概念辨析】:宰相制度宰相是“百官之長”,是輔佐君主總理全國政務的最高執政官的泛稱。秦漢:丞相隋唐:中書令、尚書令、尚書仆射、門下侍郎宋:同平章事、參知政事元:丞相奉常(負責宗廟、禮儀和教化)郎中令(宮中警衛)衛尉(宮門警衛)廷尉(負責司法和首都警衛)典客(主管少數民族事務)宗正(負責皇室宗族事務)治粟內史(負責國家財政)少府(負責皇家財政及官府手工業)太仆(負責宮廷車馬)特點(資料P27):①以皇權為中心,分工嚴密、各司其職、彼此牽制;②充分體現“家天下”的特點,家國同治③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資料P12)探究二秦朝的國家治理1.政治上: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3)地方行政制度——郡縣制郡(地方最高統治機構)郡守(最高長官)郡丞(行政、刑獄)郡尉(軍事、治安)縣縣令(最高長官)縣丞(行政、刑獄)縣尉(軍事、治安)鄉三老(教化)嗇夫/有秩(聽訟、賦稅)游徼(賊盜)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對中央負責強有力者為之①演變:春秋出現,戰國形成,秦朝全國推行。②特點:地方官制有明確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郡縣長官一概由中央任命考核,不得世襲。③影響/作用:資料P27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是官僚政治(任命選拔)取代貴族政治(血緣世襲)的重要標志。探究二秦朝的國家治理比較項西周分封制郡縣制不同點官員產生方式劃分標準官吏權力性質與中央關系影響相同點目的性質作用知識拓展:比較分封制與郡縣制異同世襲產生皇帝任免以血緣關系為基礎按地域劃分有封地、爵位、土地管理權官吏只有俸祿,無封地貴族政治官僚政治諸侯國的獨立性強是地方行政機構,絕對服從中央易形成分裂割據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官僚政治代替了貴族政治都是為了鞏固統治階級的統治都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在維護國家的統一等方面起了積極作用探究二秦朝的國家治理比較項貴族政治官僚政治中央政治體制地方政治體制官吏制度知識拓展:貴族政治與官僚政治的不同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家國一體,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以皇權為中心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確立,“三公九卿”分工嚴密,各司其職分封制與宗法制相聯系,以血緣關系為基礎郡縣制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以地域為基礎進行劃分形成了建立在血緣宗法制度上的世卿世祿制度實行俸祿制度,官位概不世襲,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調遣【實戰演練】材料:(中國政制)達臻“文明”一途,實應歸功于西周的創制……西周政治里顯然有濃厚的貴族色彩,而“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與秦以后一統的君主“獨制”格局涇渭分明。因此古賢多稱周秦之間為“天下一大變局”。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說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別。政治制度:差別: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西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機構,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探究二秦朝的國家治理★☆☆周秦之變(資料P42)1.周秦之際政治文明演變的特征(1)統治者權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權力不集中到秦朝專制獨裁的“皇帝制度”。(2)地方權力由獨立到集權:由獨立性較強的分封諸侯國到集權于中央的郡縣。(3)政治制度由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時期的世官制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員,從而形成官僚政治。(4)權力執掌由貴族到官僚:國家權力由商周時期的世襲貴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官僚執掌。2.周秦之際文明轉變的表現(1)政治方面:中央從分散到集中,地方權力由獨立到集權,政治制度由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分裂混戰向天下一統轉變,封建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與鞏固。(2)經濟方面:鐵犁牛耕出現和推廣,社會經濟發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小農經濟產生,精耕細作生產模式形成;由貢賦向地稅轉變;手工業、商業出現個體私營;重農抑商的政策確立,逐步確立起封建農耕經濟,成為封建政治的經濟基礎。(3)思想文化:百家爭鳴,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為主要流派(由天下歸心向百家爭鳴轉變);早期民本思想產生;學術下移,私學興起,法家思想逐步占據統治地位,逐步走向“儒法合流”的思想統一的局面。(4)民族與國家認同方面:華夏觀念增強,華夏族與周邊的少數民族在征伐和生產中逐漸交融,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逐步增強,奠定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探究二秦朝的國家治理1.政治上: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中央皇帝地方形成從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體系(國家權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會最底層,又自下而上逐級集中到最高統治者皇帝手中),成為秦以下中國歷代王朝的治理模式探究二秦朝的國家治理1.政治上:其他措施領域主要措施政治地方選官考核監察文書制度:各級官僚以文書行政,建立了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遞系統,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夠傳送到全國各地;材料1: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觱(畢),勿敢留。留者以律論之。——《睡虎地秦墓竹簡·行書律》①提高行政效率;②保障政令傳達,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③利于制度傳承,為漢承秦制提供條件;④具有較高史料價值。【探究思考】材料表述什么內容,有何作用?材料2:吏民知法令者,皆問法官。故天下之吏民,無不知法者。——《商君書·定分》“以法為教”“以吏為師”途徑:
實質:影響:向官吏學習律令而為官
摒棄諸子學說,專任法家思想形成了思想文化上專制,造成了嚴重的倒退每年歲末,將一年來的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等情況匯集到郡國匯總,制成“計簿”,上報中央,稱為“上計”御史參與審核計簿,防止造假各縣、郡國郡國中央考核結果是官員賞罰的依據上計制:考核官員的主要辦法,每年歲末將地方治理情況上報中央。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監御史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監御史探究二秦朝的國家治理1.政治上:其他措施領域主要措施政治法律制度基層組織民族關系賦稅制度戶籍管理秦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了律的編纂。鄉里制和什伍組織材料: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互相監督。⑴中央:⑵地方:設典客、典屬國等官職來管理民族事務北逐匈奴,修筑長城;南撫夷、越;設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選必一P62)田賦稅率高,人頭稅極重戶籍實行分類登記制度,有一般百姓的戶籍、宗室籍、宦籍、市籍探究二秦朝的國家治理2.其他措施:①統一車軌、修馳道、直道、五尺道;②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
秦半兩錢秦尺(銀鉛合金)銅權度(長度)
量(體積)衡(重量)【史學前沿】:2002年出土的里耶秦簡,已經證明了秦始皇當時統一的文字正是古隸書,而不是篆書或者小篆。齊燕楚韓趙魏秦篆隸書【探究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秦朝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有何意義?①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政權鞏固;②有利于賦稅征收、經濟發展和管理;③有利于加強各地區之間的聯系行同倫材料1:
“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大義休明,垂于后世,順承勿革.....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凈,施于后嗣。化及無窮,遵奉遺詔,永承重戒。”——始皇巡游梁父山時,勒石記功整頓社會風氣,制定統一的行為道德標準③遷徙六國貴族豪強;④整頓社會風俗;材料2:強制推行一夫一妻制,并規定父子及兄弟不得同居一室,到成年還不分家的,加倍征收戶籍稅。(商鞅變法內容)【探究思考】結合下列材料和所學知識,簡析其史料價值釋文為:“東成戶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澤若,子小女子傷。”東成,為里名。戶人,指戶主。士五,是身份稱謂,指無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為課役身份的標志,登記于戶籍,作為征發賦役的依據。夫、沙、澤若、傷,均為人名里耶秦簡戶籍簿材料二:
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廢除六國的法律,把原來秦國的法律推行于全國。史稱“明發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此后,歷朝法律多以“律”命名。【鏈接·選擇性必修1·P47】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竹簡材料一均為實物史料、一手材料;睡虎地秦簡是研究秦朝法律制度、文字發展的一手材料;材料二可以用于研究秦朝的戶籍制度、賦稅的征收、基層治理以及文字發展情況2、其他措施⑤制定法律,編制戶籍;探究二秦朝的國家治理探究二秦朝的國家治理3.影響(1)疆域基本奠定:集全國之力北御匈奴,開拓東南及南方邊疆,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國家,奠定了此后歷代疆域的基本版圖。(2)大一統觀念形成:建立了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結束了戰亂局面,符合歷史潮流,為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發展奠定了基礎,“大一統”觀念深入人心。(3)經濟文化發展:統一貨幣、度量衡及文字,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4)民族交融與認同:空前統一的國家政權,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整合天下經濟政治秩序,促進了民族交融與文化認同,有利于中華民族認同的形成。秦朝地圖明朝地圖北宋地圖知識點二秦朝的暴政與速亡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9年公元前207年前206—前204年秦始皇駕崩,秦二世胡亥繼位陳勝、吳廣起義號為“張楚”秦朝滅亡楚漢戰爭柳宗元在《封建論》中評論說:“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盡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的觀點(
)A.抨擊秦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B.肯定秦郡縣制度優于封建制C.批評秦朝家天下的皇權專制
D.公正合理選拔德才兼備人才材料1:周之失在于制,不在政;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柳宗元《封建論》材料2:一歲屯戍,一歲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
——《漢書·食貨志》刑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積于市。——《史記·李斯列傳》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史記·儒林列傳》結合所學分析秦亡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影響2、民本思想有限回歸秦亡充分展示了人民的力量,使統治者重新認識了民眾的力量,促使君主調整治民政策,有利于人民的休養生息和王朝的長治久安3、君主權力適度制約秦朝滅亡后,后世君主和思想家深刻反思,在承認君權至上的前提下,如何對君主權力加以適度限制,防范君權走向極端而失控,保證君主政治的正常運行。4、民族問題羈縻政策漢代以來,統治階級反思了秦朝民族政策上的教訓,制定了羈縻政策,包含了對民族地區政治現狀的寬容和默認,以及通過分化實現“以夷制夷”。1、儒家獨尊
地位確立鑒于秦亡的教訓,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把改造后的儒家思想作為王朝的正統思想,儒學成為學術文化思想的主流。知識點一西漢的建立與強盛探究一西漢的建立與初期統治1.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2.統治:
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天下既定,民亡蓋臧(同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駟(顏色相同的四匹馬),而將相或乘牛車。上(劉邦)于是約法省禁,輕田租,什五而稅一。
——《漢書·食貨志》
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漢書》
①現實原因:漢初民生凋敝,百廢待興;②前朝教訓:秦朝刑法嚴苛,征發繁重。(1)背景:(2)表現:①思想:②經濟:③政治:黃老無為思想(無為而治)采取“與民休息”政策黃老學說:齊國稷下學宮的一個派別。“黃”指黃帝的學說,傳說黃帝善于養生并得道成仙(修身)。“老”指老子的學說(守道、無為),二者糅合為“黃老之學”。漢初的“無為而治”思想(黃老之學)強調“無為而無不為”,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倡導“待時而動”“因時制宜”,是一種“積極無為”的哲學觀。探究一西漢的建立與初期統治(2)表現:③政治:中央:漢承秦制;地方上:郡國并行制材料2劉邦分封“同姓王”,高于列侯。當時封立的"同姓王"共有9國,他們在封國內是國君,權力很大,其政權與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級官吏,都由諸侯王自己任命,諸侯王還擁有一定的軍權、財權、治權等,史稱"郡國并行制"。西周的封建是層層分封,而漢代封建只有一層分封,諸侯王國以下依然是郡縣制,每個王國領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①郡縣制和分封制并存;②王國獨立性強,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大權,侯國受郡管轄漢景帝削減諸侯封地(削藩),引發七國叛亂,最終平定叛亂王國:42郡中央:15郡探究一西漢的建立與初期統治探究一西漢的建立與初期統治材料1
(吳王)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鑄錢,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
——司馬遷《史記·吳王劉濞列傳》材料2:漢初,匈奴勢力強大,多次襲擊漢朝邊境材料3: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榮樂過于封君,勢力侔于守令。材料4漢興七十余年間……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至腐敗不可食。——司馬遷《史記·平準書》(3)結果:消極:積極:對內:王國問題、土地兼并、豪強坐大;對外:匈奴問題文帝、景帝期間,經濟明顯恢復,社會穩定,史稱“文景之治”探究二西漢的強盛探究二西漢的強盛1、政治探究二西漢的強盛1、政治:陽謀!無法拒絕的推恩。推恩令: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漢武帝采納主父偃建議,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國內封侯,新封侯國不再受王國管轄,直接由各郡來管理,地位相當于縣。結果王國越分越小,基本上解決了王國問題,中央集權加強(1)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加強中央集權配套措施:左官律:左官即諸侯的下屬官僚,有諸多限制,削弱諸侯的私屬幕僚,以視歧視。附益法:禁止諸侯賄賂、勾結中央官僚;禁止為諸侯斂財。酎金奪爵:元鼎五年,武帝為祭祀宗廟,要列侯獻酎金助祭,以所獻酎金不足或成色不足為借口,廢列侯106人,基本解決了離心諸侯。阿黨法:中央派官僚(中央為其置吏)輔助諸侯(實為監視),諸侯犯法,必須舉報,否則同罪。私出界罪:禁止諸侯私自離開封地。
嚴格執行嫡長子制:正妻無子則廢國號。易錯:推恩令只是分割了封國土地,沒有從本質上改變郡國并行制。1、政治:(2)中外朝制度——加強皇權,削弱丞相權力探究二西漢的強盛九卿常侍外朝皇帝尚書令侍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內朝有事上報決策機構執行機構架空相權加強皇權位卑權重位高權輕材料
漢武帝著手提拔一些出身低微,但具有一定才干的文人、近臣,授予他們侍中、給事中一類的頭銜,出入宮廷參與處理國家大事,成為實際的決策機構,即中朝。外朝由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組成,在宮外辦公,成為執行機關。【探究思考】中外朝制度有何特點?①中朝官員位低權重;②皇帝親信近臣構成;③以內朝架空外朝,抑制相權。(2021·河北·2)下圖為中國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間政令信息承轉運行關系示意圖,對圖中信息解讀正確的是A.尚書是中央最高行政機構B.分權造成了冗官現象C.決策權與執行權出現分離 D.王國問題得到了解決(2019·新課標全國I卷·25)漢武帝時,朝廷制作出許多一尺見方的白鹿皮,稱為“皮幣”,定價為40萬錢一.張。諸侯王參加獻禮時,必須購皮幣用來置放禮物,而當時一個“千戶侯”一年的租稅收入約為20萬錢。朝廷這種做法(
)A.削弱了諸侯實力
B.確立了思想上的統一C.加強了貨幣管理
D.實現了對地方的控制探究二西漢的強盛【真題再現】(2021·全國甲卷·25)漢代,中央各部門長官與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屬官,曾一度出現“名公巨卿,以能致賢才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為重”的現象。能夠保障辟召制度有效運作的是A.分科考試選官制建立B.監察體系的改進C.郡國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舉制度的實施【概念闡釋】察舉制、征辟制察舉制是各郡縣向國家推薦人才,舉孝、廉;選官過程是先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進行考察,選取合適的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最后經中央考核合格后再任命。征辟制是國家遇見大事,需要專門人才而招致俊才(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資料P34)優點:提高官員素質,相對于世卿世祿制、軍功爵制是一大進步。缺點:地方舉薦易造成徇私舞弊行為,助長官僚集團、門閥士族的興起,威脅中央統治。1、政治:(3)察舉制探究二西漢的強盛1、政治:(4)監察制探究二西漢的強盛【真題再現】(2023·全國新課標卷·26)漢武帝時設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舉秀才。東漢,“州里”“州閭”“州黨”等語匯逐漸行用,意為同鄉,州刺史被尊稱為“使君”。東漢后期,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漸形成,這在當時()A.推動了察舉制度的形成
B.強化了監察制度的效力C.有利于抑制豪強的勢力
D.不利于統一國家的鞏固(2022·浙江·3)漢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轄區內巡行,年終赴京奏事。刺史秩僅600石,但能以卑臨尊,監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國相。由此可知,西漢刺史的設置(
)A.可以彌補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體制建設的重要內容D.代表著社會履行監察官員的職能探究二西漢的強盛1、政治:(5)漢代的法律—沿襲秦律,制《九章律》,秦漢律令并行。【史料探究】“春秋決獄”與律令儒家化。(資料P34)
【實戰演練】
漢代有一典型案例:父親和別人因口角發生斗毆,對方用刀刺父親,兒子持棍相救,結果誤傷了父親。依據漢律,子傷其父,應論死罪。但最終判決認為,“父子至親”,兒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應當無罪免刑。這一判決反映了漢代()A.儒家倫理道德影響司法
B.司法審判標準極度混亂C.儒學成為唯一司法依據 D.孝治天下儒家獨尊觀念
“春秋決獄”由董仲舒提出,指以儒家經義《春秋》作為司法裁判的指導思想,在量刑時要著重考慮犯罪的動機。
自漢代春秋決獄(引經決獄)開始,中國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謂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將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倫理法的性質,形成了禮法合一的特色。探究二西漢的強盛2、經濟與思想(2020·山東高考·2)先秦至西漢前期,山東東部地區得“魚鹽之利”,總體上是商業活躍的地方。西漢中期以后,這一地區的商人活動開始步入低谷。這是由于西漢政府A.重視關中地區經濟發展B.強化了經濟控制C.開通了絲路貿易D.以儒家義利觀教化百姓(2022·天津·2)漢武帝時期,“以均輸調鹽鐵助賦”,國家財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對外用兵,還前后巡游二十余次,僅一次巡游“所過賞賜,用帛百余萬匹,錢金以巨萬計”。這一時期國家財政沒有得到根本好轉,主要是由于()A.朝廷過度干預經濟 B.國家經濟資源枯竭C.鹽鐵官營不合時宜 D.只重開源未能節流探究二西漢的強盛2、經濟:均輸:中央政府統一征購各地物品,運輸到高價地區售賣或運往中央;平準:在長安和主要城市設立掌管物價的官吏,利用均輸官所儲物資,根據市場物價,貴時拋售,賤時收購,以穩定市場價格。均輸平準,平抑物價各地設均輸官京師設平準官算緡:向商賈、銷售商品的手工業者和高利貸者征收高額財產稅。告緡:鼓勵人們檢舉、告發隱匿財產,逃漏稅款者。探究二西漢的強盛3、思想:接受董仲舒建議,尊崇儒術;(影響見資料P40)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漢代思想家、政治家。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理論來源:依據《公羊春秋》學說,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體系,著有《春秋繁露》。特點董仲舒的學說目的(1)“春秋大一統”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天人感應”“君權神授”(3)“三綱五常”(4)“施行仁政”“德刑并用”加強中央集權加強、限制君權穩定統治秩序緩和階級矛盾①儒學獨尊;
②外儒內法,
兼采各家;③思想專制;④具有神學色彩。材料:《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董仲舒罷黜百家≠禁絕百家董仲舒新儒學≠先秦儒學探究二西漢的強盛3、思想:①取各家之長,融合道家、陰陽家、法家思想(外儒內法);②強調春秋大一統、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主張;③地位提高,成為正統思想。【探究思考】2、漢代新儒學和先秦儒學有何不同?①黃老之學適應漢初恢復經濟的需要;②漢武帝時期,經濟已經恢復,社會矛盾尖銳,黃老之學不再適應現實需要;③新儒學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大一統的需要。【探究思考】1、漢武帝為何拋棄黃老之學,選擇了新儒學?意義: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探究思考】3.對比秦皇漢武文化制度的異同。思考為什么后世有截然不同的評價?同:其實質都是思想專制;目的都為鞏固統治。手段不同:結果不同:秦朝暴力手段強硬禁絕,西漢是儒家思想取代其他學說;秦焚書是暴政體現,促使秦朝滅亡,遏制儒學;西漢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政治,促進儒學發展。(2021·北京卷,1)祝歲習俗古已有之。《詩經》云:“稱彼兕觥(酒杯),萬壽無疆。”漢代歲首,皇帝“大朝受賀”“百官受賜宴饗”。民間亦在歲首祭祀,其時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長敬酒祝壽。該習俗()A.出現于戰國并興盛于漢代B.體現禮儀教化與倫理秩序C.植根于我國古代商業文明D.僅是官方舉行的慶祝儀式探究二西漢的強盛【真題再現】(2019·全國Ⅱ卷·25)西漢初期,道家學說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各家學說的精髓;后來董仲舒的儒家學說也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促成當時學術思想上呈現這種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國勢力強大B.百家爭鳴局面的延續
C.現實統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探究二西漢的強盛民族關系設大鴻臚管理民族事務邊疆管理北方漢初,采取和親政策;漢武帝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將,北擊匈奴,取得大勝西面①在河西走廊設“河西四郡”,即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②公元前60年,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③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中西交通道路東北西漢設護烏桓校尉東南、西南加強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邊疆開發推行屯戍政策,移民屯田;西域設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4、軍事(邊疆治理):探究二西漢的強盛探究二西漢的強盛知識點二東漢的興衰閱讀教材P23頁和下面的材料,指出與西漢相比,東漢的政治和經濟有何顯著特點?桓帝劉志(132年——167年),146年-167年在位,共21年。桓帝即位時13歲,當時外戚掌權,后來他依靠宦官誅殺外戚梁翼,此后又被宦官專政。病死,時年36歲,葬于宣陵。自武帝立《五經》博士(B.C.136),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后來發展到)大師眾至千余人,蓋祿利之路然也。
——《漢書·儒林傳》廉范……趙將廉頗之后也。……世為邊郡守。——《后漢書·廉范傳》豪人貨殖,館舍布于州郡,田畝連于方國。……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后漢書·仲長統列傳》1、東漢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政治統治更加黑暗;2、在政治上,豪強士族(世家大族)階層形成于西漢后期,東漢以后發展、鞏固。在經濟上,豪強控制著大量土地,形成莊園經濟。3、東漢時豪強的田莊迅速增長和擴大,莊園經濟在整個社會經濟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大部分社會財富不是作為賦稅流入國庫,而是被東漢豪強所攫取。地方豪強與中央政府的矛盾逐漸突出。豪強地主:追隨劉秀一統天下的28員大將,成為朝廷新貴,權傾朝野并逐漸形成“累世公卿”集團,他們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形成自成一體、自給自足的莊園豪強地主莊園政治上: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權經濟上:建立自給自足的莊園軍事上:擁有私人武裝和城堡演變為地方割據勢力,威脅中央集權。概念:東漢莊園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政治經濟組織,規模很大,內有依附農民和家內奴婢,擁有家兵,筑有塢堡壁壘,不用繳納租賦,屬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演變為一種地方割據勢力。知識點二東漢的興衰特點(資料P39):①以大地主土地私有制為基礎建立;②集體生產組織方式;③嚴密的組織管理體系;④產品種類繁多、豐富,基本自給自足;⑤佃客與莊主有較強的人身依附關系,繳納實物地租,承擔勞役;⑥在田莊里,剝削者和勞動者每每是聚族而居,帶有濃厚的封建宗法色彩。豪強地主利用宗族血緣關系作為壓迫剝削勞動人民的手段。【史料實證】兩漢衰亡原因異同。材料一:西漢后期,政治黑暗、土地兼并嚴重、賦稅徭役沉重,破產農民淪為奴婢或流亡,社會矛盾尖銳。王莽奪取政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王莽改制激化社會矛盾,農民起義終于爆發。材料二:東漢后期政治腐敗,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政治腐朽黑暗。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日益尖銳。引發大規模農民起義,沉重打擊東漢政權。外戚干政、政治腐敗,土地兼并、賦稅沉重外戚、宦官交替專政,政治腐敗,豪強地主、土地兼并、農民起義(資料P33)黃巾起義綠林赤眉起義分別指出材料一、二所涉及的農民起義名稱,思考兩漢政權走向衰亡的原因。同:①皇權異化,政治腐朽黑暗;②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尖銳。土地兼并所導致的階級矛盾尖銳是王朝衰亡的重要原因知識點二東漢的興衰兩漢政治特點:布衣將相;重視母族親屬關系;宦官專權;儒士受到重用;地方勢力強大知識點一秦漢的經濟與社會生活(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26“問題探究”改編)《后漢書·仲長統列傳》中有這樣的記載:“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上述歷史現象(
) A.說明東漢民間社會財富充裕 B.對當時中央集權有一定威脅 C.有利于打擊北方匈奴的統治 D.反映當時階級矛盾不斷激化(2021·全國乙卷,25)據下表可知,在此期間(
)西漢末、東漢中期部分地區民戶數量表(單位:戶)郡名西漢末東漢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間)5677120123太原(今屬山西)16986330902南陽(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陜西部分地區)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東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屬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廣西間)21092212284A.長江以南經濟發展加速
B.豪強大族勢力沒落C.南北經濟的不平衡加劇
D.個體農耕經濟衰退知識點二秦漢時期的交通、對外交往和思想文化分類內容影響史學文學科
技醫學數學其他農學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鋪陳排比,辭藻華麗;反映社會真實情況;語言樸實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占有重要地位被譽為“醫圣”,奠定中醫臨床學基礎促進中國、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精通外科手術、健身方法①西漢司馬遷:《史記》②東漢班固:《漢書》漢賦、樂府詩、五言詩①《黃帝內經》②《神農本草經》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④華佗:麻沸散《九章算術》①蔡倫改進造紙術②《周髀算經》;③東漢張衡:發明候風地動儀,著《靈憲》①《氾勝之書》;②《四民月令》兩漢科技文化為什么繁榮?司馬遷:西漢史學家。主要作品《史記》,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黃帝至漢武帝約3000多年的歷史。班固稱其:“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班固:東漢史學家。主要作品《漢書》,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漢高祖六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歷史,后世紀傳體斷代史書的編寫都仿照它的體例。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第一部藥物學專著候風地動儀(測定地震方向)蔡倫改進造紙術材料
《氾勝之書》,是西漢晚期的一部重要農學著作,一般認為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農書。《漢書?藝文志》著錄作“《氾勝之》十八篇”,《氾勝之書》是后世的通稱。
《氾勝之書》與《齊民要術》、《農書》、《農政全書》為中國古代四大農書。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⑴國家統一;⑵經濟的發展;⑶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經濟文化交流;⑷繼承和發展前代科技文化成就;⑸統治者重視教育;⑹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概念闡釋】紀傳體與編年體、國別體;通史與斷代史1、紀傳體:以為人物立傳的方式記錄史實,皇帝的傳記稱為“紀”,一般人稱為“傳”,《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2、編年體: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代表作如《春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一級造價師之建設工程技術與計量(土建)真題練習試卷B卷附答案
- 智慧操場學期班級智力發展計劃
- 2025年標準辦公室租賃合同范本
- 債務重組合同樣本
- 樓層走廊欄桿施工方案
- 農村水渠建設合同樣本
- 冷凍品采購合同樣本
- 農場肉類出售合同樣本
- 買賣違建房屋合同樣本
- 提高生產透明度的實施方案計劃
- 幼兒園中班創意美術《我運動了》課件
- 自動焊錫機烙鐵頭更換記錄表
- 廣東省省級政務信息化服務預算編制標準(運維服務分冊)
- 汽車維修公務車輛定點維修車輛保養投標方案
- 歌曲Wonderful U:美妙的你.中英互譯
- 部編教材教讀課教學課例例說課件
- 冀教2011版四年級英語下冊《Lesson23MyFavouriteSchoolWork》評課稿
- 設備安裝調試驗收單
- 綜合能力測試真題和答案
- 雙眼視與斜視弱視學智慧樹知到答案章節測試2023年溫州醫科大學
- Q-CR 783.1-2021 鐵路通信網絡安全技術要求 第1部分:總體技術要求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