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質量檢測歷史試題本試卷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考場號、座位號、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距今2.9萬至2萬年,寧夏靈武水洞溝的先民將鴕鳥蛋片修整為一個個精致的環(huán)形裝飾品;距今1.3萬至1.2萬年的寧夏鴿子山遺址出土的鹿牙裝飾品,表面殘存著黑色,紅色物質。這些考古發(fā)現表明()A.當時已經出現貧富分化 B.已產生明確的社會分工C.古代先民已有愛美觀念 D.人類即將進入階級社會【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舊石器時代(中國)。根據材料“精致的環(huán)形裝飾品”“鹿牙裝飾品”可知,先民們利用自然資源,如鴕鳥蛋片和鹿牙制作裝飾品,反映了他們對美的追求和表達,C項正確;材料中的考古發(fā)現僅展示了先民們制作和使用裝飾品的行為,并未提及任何與財富分配、社會階層相關的信息,無法推斷當時是否出現了貧富分化,排除A項;材料僅限于先民們制作裝飾品的行為,并未提及社會分工的情況,如勞動分工、職業(yè)分化等,無法得出此結論,排除B項;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主要體現在社會結構的分化、經濟關系的變革、政治關系的對立、文化觀念的差異以及社會矛盾的激化等方面,考古發(fā)現并未提供足夠的信息來支持這一結論,且“人類即將進入階級社會”屬于新石器時代的特征,排除D項。故選C項。2.《周禮》中設置的地官多掌管社會經濟,其中主管農業(yè)生產的有小司徒、載師、司稼、稻人、草人、遂人、場人、廩人、倉人等。這反映了()A.西周時期農業(yè)生產精耕細作B.西周統治者對農業(yè)的重視C.西周時期社會經濟發(fā)展繁榮D.西周繼承發(fā)展了商代傳統【答案】B【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周禮》中設置了眾多地官來掌管與農業(yè)生產相關的事務,如小司徒、載師、司稼等多個官職分別負責不同的農業(yè)生產環(huán)節(jié)或相關事務,這充分體現了西周統治者從制度層面上對農業(yè)生產的高度重視。通過設置專門的官職來管理農業(yè),能夠更好地組織和指導農業(yè)生產,促進農業(yè)的發(fā)展,反映出農業(yè)在西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是統治者重視農業(yè)的具體表現,B項正確;精耕細作是中國古代農業(yè)的一種生產模式,強調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勞動和技術,進行細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而題干中只是表明設置了多種管理農業(yè)的官職,沒有體現出在農業(yè)生產過程中采用了精耕細作的技術和方法等相關內容,排除A項;僅從設置管理農業(yè)的官職這一點,不能直接推斷出西周時期整個社會經濟發(fā)展繁榮。社會經濟繁榮涉及到多個方面,如農業(yè)產量的提高、手工業(yè)的發(fā)達、商業(yè)的活躍等多方面的表現,排除C項;題干中沒有提及西周這些農業(yè)官職設置與商代有何關系,沒有給出關于繼承和發(fā)展商代傳統的相關線索和依據,排除D項。故選B項。3.漢武帝時期共發(fā)動了三次全面反擊匈奴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河南戰(zhàn)役,漢收復河南地;河西戰(zhàn)役,匈奴退出河西走廊;漠北戰(zhàn)役,匈奴北徙漠北。這三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A.徹底解決了匈奴擾邊問題B.有利于漢朝發(fā)展和各民族的友好關系C.是漢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D.基本解除匈奴對西漢王朝的武力威脅【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河南戰(zhàn)役,漢收復河南地;河西戰(zhàn)役,匈奴退出河西走廊;漠北戰(zhàn)役,匈奴北徙漠北”可知,通過這三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漢朝逐漸從匈奴手里收復了失地,并且使匈奴逐漸北遷,說明這三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基本解除了匈奴對西漢王朝的武力威脅,D項正確;匈奴的北遷是基本解除了武力威脅,但并不能徹底解決擾邊問題,排除A項;這三次戰(zhàn)爭并不是要發(fā)展和各民族的友好關系,排除B項;這三次戰(zhàn)爭是漢朝強盛的表現,并非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排除C項。故選D項。4.唐朝租庸調制規(guī)定:每個丁男每年交納粟二石作為租;交納絹,綾、絁各二丈,綿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作為調;每年服徭役二十天,不服役則按日折納絹三尺作為庸。這一規(guī)定()A.有利于保障政府的賦稅收入B.為均田制的推行提供了有利條件C.有利于簡化稅收項目和程序D.官僚貴族享有豁免租庸調的特權【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租庸調制規(guī)定了丁男明確的租、調繳納數量以及不服徭役時折納絹的標準,這種明確且具體的規(guī)定使得政府能夠穩(wěn)定地獲取賦稅收入。以實物形式繳納的租(粟)和調(絹、綾、絁、綿、布、麻等),以及以絹折納的庸,都為政府提供了豐富的物資和財富來源。大量丁男按照規(guī)定繳納租庸調,從整體上保障了政府有穩(wěn)定且較為可觀的賦稅收入,以維持國家的運轉、各項工程建設、官員俸祿發(fā)放等,A項正確;均田制是租庸調制的基礎,是先有均田制按照一定標準給農民分配土地,才使得租庸調制以丁男為單位征收賦稅和徭役有了依據,而不是租庸調制為均田制推行提供條件,排除B項;租庸調制分為租、調、庸等多個項目,且繳納的實物種類多樣,程序上既要根據丁男情況確定服役與否及折納等,相對來說并不簡單,不能體現簡化稅收項目和程序這一特點,排除C項;題干中關于租庸調制的規(guī)定內容并沒有提及官僚貴族是否有豁免特權,無法從給定的材料中得出這一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5.李贄曾提出六經、《語》、《孟》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也,黃宗羲也主張“天下為主君為客”,顧炎武則倡導“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這些思想反映了明清時期()A.儒家思想正統地位喪失B.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政治變革C.封建制度日益走向衰落D.西方啟蒙思想開始傳入中國【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李贄、黃宗羲和顧炎武的思想背景是在明清時期,那個時代,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顯現。李贄對儒家正統的批判,黃宗羲和顧炎武對君權和權力分配的挑戰(zhàn),都是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他們的思想反映了對封建制度的不滿與思考,促使人們關注國家和社會的更廣泛利益,因此選“封建制度日益走向衰落”是對時代背景的準確反映,C項正確;李贄與顧炎武等人的思想是對儒家思想的發(fā)展,仍屬于儒家思想的范疇,不能表明儒家思想正統地位喪失,排除A項;李贄與顧炎武是傳統的士大夫階層,不屬于資產階級,不能得出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政治變革,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中國儒家思想在明清時期的發(fā)展,未涉及西方思想的傳入,排除D項。故選C項。6.1863年,清朝總稅務司李泰國(英國人)擅自委托英國海軍上校阿思本指揮清廷出資的炮艦隊。此事件使左宗棠認識到“輪舟為海戰(zhàn)利器,島人(英國)每以此傲我,將來必須仿制,為防洋緝盜之用”。據此可知,左宗棠()A.意識到自制戰(zhàn)船的必要性B.上書清政府設立輪船招商局C.主張以傳統水師對抗列強D.意圖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爭端【答案】A【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63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因為英國人李泰國擅自委托他人指揮清廷出資的炮艦隊這一事件,讓左宗棠認識到“輪舟為海戰(zhàn)利器,島人(英國)每以此傲我,將來必須仿制,為防洋緝盜之用”,這明確表明左宗棠意識到了自己制造戰(zhàn)船的必要性,以增強自身的海防力量,A項正確;材料中并未提及左宗棠上書設立輪船招商局相關內容,設立輪船招商局主要是為了發(fā)展近代航運業(yè)等,與左宗棠在此處強調的仿制輪舟用于海防的意圖不同,排除B項;左宗棠強調的是要仿制輪舟,即發(fā)展近代化的戰(zhàn)船,而不是依靠傳統水師來對抗列強,傳統水師在面對西方先進的炮艦時已顯落后,排除C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左宗棠從這一事件中認識到要自制戰(zhàn)船,沒有涉及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爭端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7.下表為“中國各區(qū)域海關進出口貿易值及占全國的百分比”,造成表格中變化趨勢的客觀原因是()項目1895年海關進出口貿易值1931年海關進出口貿易值進出口貿易值(單位:海關兩)占全國份額(%)進出口貿易值(單位:海關兩)占全國份額(%)東北54424141.766968740017.0華北172142815.267453599417.2上海16883994751.1134480349034.2長江流域68491872.154050246113.7華9705908802179全國合計330143371100.03935438147100.0A.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fā)B.上海在進出口中的經濟地位下降C.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壯大D.日本在中國政治經濟勢力的擴大【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表格數據可知,東北、華北港口進出口貿易值占全國的百分比增長快,這和1895~1931年日本加緊侵略中國東北、華北有關,造成進口貿易比重增加,出口貿易比重減少,即日本在中國政治經濟勢力的擴大,D項正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爆發(fā)的時間是1929年至1933年,排除A項;上海進出口貿易值占比下降,但不能說明“上海在進出口中的經濟地位下降”,排除B項;受制于中國特殊國情影響,民族資本主義在東南沿海地區(qū)發(fā)展較快,與材料地點、數據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8.1937年陜甘寧邊區(qū)銀行成立,以邊區(qū)的物資為貨幣發(fā)行儲備。對法幣,初期等價流通,后因法幣貶值,調整策略,漸趨獨立;針對日偽幣,強化防偽,嚴控流通渠道,積極宣傳邊區(qū)貨幣信譽。實行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穩(wěn)定邊區(qū)經濟秩序 B.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C.控制中國金融市場 D.反對國民政府專制統治【答案】A【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7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陜甘寧邊區(qū)銀行以邊區(qū)物資為貨幣發(fā)行儲備,這一做法為邊幣提供了一定的物資基礎。在邊區(qū)的經濟活動中,貨幣與物資的穩(wěn)定聯系能夠保障交易的順利進行。初期與法幣等價流通是基于當時的經濟形勢,當法幣貶值后調整策略漸趨獨立,是為了避免邊區(qū)經濟受到法幣貶值的過度影響,從而維持邊區(qū)物價穩(wěn)定和經濟正常運轉。日偽幣是日本侵略者掠奪中國資源、破壞中國經濟的工具,如果讓日偽幣在邊區(qū)肆意流通,將會擾亂邊區(qū)的金融秩序,破壞邊區(qū)的經濟穩(wěn)定。由此可見,實行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穩(wěn)定邊區(qū)自身的經濟秩序,A項正確;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是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愛國軍隊、各階層愛國人士以及海外華僑參加的,團結一致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全民族統一戰(zhàn)線。對法幣和日偽幣的策略主要是基于邊區(qū)自身經濟安全的考量,并不是為了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排除B項;陜甘寧邊區(qū)只是中國的一個局部地區(qū),邊區(qū)銀行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為了邊區(qū)內部的經濟穩(wěn)定,沒有足夠的能力和意圖去控制整個中國的金融市場,排除C項;此時正處于國共第二次合作時期,對法幣從等價流通到因貶值調整策略漸趨獨立,是應對經濟變化的合理措施,而不是為了反對國民政府專制統治,排除D項。故選A項。9.“中國政治從根本上實現了由少數人掌握政權、絕大多數人受壓迫被剝削到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的偉大跨越,這在幾千年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實現了中國政治制度的偉大變革。”這一政治制度是()A.政治協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C.基層民主制度 D.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后。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該制度反映的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954年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這就從根本上實現了由少數人掌握政權、絕大多數人受壓迫被剝削到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的偉大跨越,這在幾千年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實現了中國政治制度的偉大變革,B項正確;政治協商制度是與各民主黨派之間實行的政治協商、民主監(jiān)督,是國家的一項基本制度,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基層民主制度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體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包括村民自治制度、居民自治制度和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但與“人民當家作主”無關,排除C項;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qū)實行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其目的是實現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0.1979-2023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8.9%,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3.0%的平均增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24.8%,居世界首位。我國已成為全球制造業(yè)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以及外匯儲備第一大國。這一成就表明中國()A.計劃經濟體制的廢除B.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地位穩(wěn)固C.國際影響力日益彰顯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答案】C【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9-2023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979-2023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速遠高于世界平均增速,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居世界首位,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大動力,在全球經濟增長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引擎,必然會使中國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的影響力不斷提升。C項正確;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重點是國有企業(yè)改革。國有企業(yè)開始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擴大企業(yè)自主權,企業(y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根據市場需求安排生產,改變了以往完全按計劃生產的模式。同時,發(fā)展多種經濟形式,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開始出現,打破了計劃經濟體制下單一公有制的局面。與題干無直接聯系,排除A項;題干中并未具體提及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作用等相關內容,無法從所給材料中直接得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地位穩(wěn)固這一結論,排除B項;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不能完全解釋題干時間段,排除D項。故選C項。11.《漢謨拉比法典》規(guī)定:在丈夫去世后,如果他的兒子沒有異議,那么他生前贈予妻子的田地、庭院以及屋子可以被妻子全部贈予她最喜歡的兒子,而不需要留給其他兒子。這表明古巴比倫()A.財產繼承存在變通 B.家庭財產分配隨意C.婚姻關系相對自由 D.法律彰顯公平正義【答案】A【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巴比倫。根據材料可知,《漢謨拉比法典》規(guī)定在丈夫去世后,若兒子無異議,妻子可將丈夫生前贈予她的田地、庭院和屋子全部贈予她最喜歡的兒子,而不必留給其他兒子。這說明在古巴比倫的財產繼承方面,并非是嚴格按照常規(guī)的繼承方式進行,而是在一定條件下(兒子沒有異議)存在著特殊的規(guī)定和變通情況,給予了妻子在財產分配上一定的特殊權利和靈活性,突破了一般意義上可能存在的平均分配等常規(guī)繼承模式,A項正確;該規(guī)定是在法律框架下的一種明確規(guī)定,并非隨意分配。它有明確的前提條件,即兒子沒有異議,且是對特定財產(丈夫生前贈予妻子的部分)的分配規(guī)定,體現了一定的規(guī)則性,所以不能說明家庭財產分配是隨意的,排除B項;題干中主要體現的是財產繼承方面的規(guī)定,沒有涉及到婚姻關系中諸如結婚、離婚等體現婚姻自由的相關內容,與婚姻關系自由無關,排除C項;從現代意義上的公平正義角度來看,這種規(guī)定可能會被認為對其他兒子存在不公平,因為妻子可以將財產只贈予她最喜歡的兒子。而且法典的規(guī)定更多是基于當時的社會制度和習俗等,其目的不一定是為了彰顯現代意義上的公平正義,更多的是對當時社會財產關系等的一種規(guī)范,所以不能簡單地說該規(guī)定就彰顯了公平正義,排除D項。故選A項。12.13世紀時,倫敦城的商人領袖約翰積極向英王亨利三世進獻大量財富,亨利三世則頒布特許狀確認倫敦城享有高度自治權,可自行組織行會管理商業(yè)活動。這從側面反映出當時()A.商人可左右國王施政決策B.城市靠教會獲取自治權C.王權和城市有共同的利益D.市民以武力贏得自治權【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英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3世紀的倫敦城市以金錢和人力支持王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yè);而國王則頒布特許狀確認倫敦城享有高度自治權,自治進一步城市經濟的發(fā)展,這反映了王權和城市有共同的利益,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倫敦城市以金錢支持王權,向英王亨利三世進獻大量財富,但沒有體現商人左右國王施政決策,排除A項;材料強調國王亨利三世頒布特許狀確認倫敦城享有高度自治權,與教會無關,排除B項;材料強調國王亨利三世頒布特許狀確認倫敦城享有高度自治權,沒有涉及武力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13.16世紀葡萄牙航海者的日志記載:“吾等沿非洲海岸前行,于關鍵海域以堅船利炮重創(chuàng)阿拉伯商隊,自此東方諸般奇貨之途,盡落吾邦之手,他國商船鮮能染指。”據此可知,新航路開辟后葡萄牙()A.奠定了成為世界工廠的堅實基礎B.引發(fā)了歐洲物價的急劇波動C.推動了西歐主導的世界市場形成D.構建起東西方貿易獨家格局【答案】D【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世紀的葡萄牙。根據葡萄牙航海者的日志記載,其通過在關鍵海域以堅船利炮重創(chuàng)阿拉伯商隊,使得“東方諸般奇貨之途,盡落吾邦之手,他國商船鮮能染指”,這表明葡萄牙通過武力手段控制了東方貨物的貿易通道,基本壟斷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構建起了東西方貿易的獨家格局,D項正確;“世界工廠”是指在工業(yè)革命后英國等國家因工業(yè)生產能力強大而獲得的稱呼,16世紀的葡萄牙主要是通過殖民掠奪和貿易壟斷來獲取財富,其經濟模式并非以大規(guī)模工業(yè)生產為基礎,與“世界工廠”的概念相差甚遠,排除A項;“價格革命”是新航路開辟后由于大量貴金屬流入歐洲等原因引發(fā)的歐洲物價急劇波動的現象,但材料中主要強調的是葡萄牙對東方貿易的壟斷,沒有提及物價波動相關內容,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確實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但材料重點突出的是葡萄牙在東西方貿易中的獨家地位,沒有體現出整個西歐如何通過新航路開辟來主導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排除C項。故選D項。14.在英國工業(yè)革命進程中,新貴族大規(guī)模開展圈地運動,使眾多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工廠勞動力,同時將大量土地用于農業(yè)商業(yè)化生產;他們還開采地下礦產資源;在政治上與資產階級既有合作又有競爭。這表明英國新貴族()A.僅著眼于自身短期經濟利益B.主導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方向C.在工業(yè)革命中扮演多重角色D.是工業(yè)革命的被動參與者【答案】C【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工業(yè)革命時期的英國。根據材料可知,新貴族一方面大規(guī)模開展圈地運動,使農民成為工廠勞動力,為工業(yè)革命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另一方面將大量土地用于農業(yè)商業(yè)化生產,還開采地下礦產資源,這都為工業(yè)革命的開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資源支持,在經濟領域為工業(yè)革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新貴族在政治上與資產階級既有合作又有競爭,他們參與到英國的政治活動中,通過與資產階級的互動,對英國的政治格局產生影響,進而也會影響到工業(yè)革命的政策環(huán)境等,在政治層面也有著獨特的角色,C項正確;新貴族的圈地運動等行為雖然有追求經濟利益的一面,但從客觀效果看,為工業(yè)革命提供了勞動力、資源等多方面的支持,對英國的工業(yè)化進程有著深遠影響,并非僅僅是短期經濟利益,其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英國社會的轉型和發(fā)展,排除A項;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方向主要是由當時英國的經濟發(fā)展需求、技術進步趨勢以及市場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新貴族雖然在其中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說主導了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方向,工業(yè)革命中工業(yè)資產階級等力量也起著關鍵作用,排除B項;新貴族積極開展圈地運動,主動將土地用于商業(yè)化生產和開采礦產等,在工業(yè)革命中是積極主動地參與,通過自身的行為推動了工業(yè)革命的進程,而不是被動參與,排除D項。故選C項。15.1906年,英國巡邏隊在埃及丹沙微村射殺村民的白鴿、踐踏莊稼并擊傷村婦,之后雙方沖突升級。該事件引發(fā)了全國各大城市反英示威,農村出現了反英武裝斗爭,就連在英國控制下的埃及議會也通過決議要求釋放丹沙微事件中的被捕人員,結束埃及政府各部門受英國人控制的局面。這一歷程()A.推動了埃及民族意識的覺醒B.導致英國在埃及的殖民統治崩潰C.促使英國調整殖民統治策略D.表明埃及具備與英國抗衡的實力【答案】A【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6年的英國和埃及。根據材料可知,英國巡邏隊在丹沙微村的行為引發(fā)了埃及全國各大城市的反英示威,甚至在農村都出現了反英武裝斗爭。在英國控制下的埃及議會都通過決議,要求釋放被捕人員和結束英國對埃及政府各部門的控制,這體現出埃及的政治力量也開始站出來,這表明埃及不再對英國的殖民壓迫和欺凌無動于衷,而是開始以實際行動表達對英國殖民統治的不滿和反抗,說明埃及已經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民族利益受到了侵害,需要團結起來進行抗爭,推動了埃及民族意識的覺醒。A項正確;1906年的這一事件雖然引發(fā)了埃及民眾的反抗,但并沒有直接導致英國在埃及殖民統治的崩潰。英國在埃及的殖民統治又持續(xù)了一段時間,直到后來一系列的歷史事件和斗爭才最終促使英國殖民統治的結束,排除B項;題干中并沒有提及英國在該事件后是否調整了殖民統治策略,無法從給定的材料中得出這一結論,排除C項;從材料中只能看出埃及民眾和議會有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意識和行動,但不能就此說明埃及具備了與英國全面抗衡的實力。當時埃及在經濟、軍事等各方面與英國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這種反抗更多的是基于民族意識的覺醒和對殖民統治的不滿,而不是實力上的對等抗衡,排除D項。故選A項。16.1979年蘇聯出兵阿富汗,對此美國強烈抗議,導致了美國對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的抵制。下圖為美國呼吁世人抵制莫斯科奧運會的漫畫。該漫畫反映了()A.美國在國際輿論方面占據完全主導地位B.冷戰(zhàn)時體育賽事成為美蘇爭霸的核心戰(zhàn)場C.蘇聯因出兵阿富汗在國際上完全被孤立D.國際體育活動受當時美蘇冷戰(zhàn)格局的影響【答案】D【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9-1980年的世界。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1979年蘇聯出兵阿富汗這一事件屬于美蘇冷戰(zhàn)大背景下蘇聯在亞洲的一次地緣政治行動。美國因蘇聯此舉強烈抗議并呼吁抵制莫斯科奧運會,漫畫正是美國這一行為的體現。這表明原本單純的國際體育活動,因美蘇之間的政治矛盾和對抗而受到了嚴重影響,奧運會成為了美國對蘇聯進行政治施壓和表達不滿的一個工具,充分體現了國際體育活動受當時美蘇冷戰(zhàn)格局的影響。D項正確;雖然美國呼吁抵制莫斯科奧運會,但這并不意味著美國在國際輿論方面就占據完全主導地位。事實上,在國際社會中,對于美國抵制奧運會的行為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聲音,其他國家也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和立場,不能簡單地認為美國能完全主導國際輿論,排除A項;美蘇爭霸的核心領域主要集中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體育賽事只是雙方進行博弈和對抗的一個側面,并非核心戰(zhàn)場,排除B項;蘇聯出兵阿富汗后,確實遭到了美國等一些國家的反對,但并不意味著它在國際上就完全被孤立。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17題14分,18題14分,19題12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秦朝建都咸陽,因關中地區(qū)戰(zhàn)略地位重要,沃野千里,有渭河溝通黃河,便于運輸財富,且北有黃土高原,西有隴山,南有秦嶺,東有黃河天險,是天然的防御屏障。西漢繼承秦制,定都長安,同樣看重關中地區(qū)的地緣優(yōu)勢和經濟基礎。東漢光武帝劉秀因依靠關東勢力起家,且洛陽處于全國交通要道,可連接關中和關東,故定都洛陽。東吳建都建業(yè),即南京,因長江天險及人口集中于此,利于勢力整合。北魏前期建都平城,后孝文帝遷都洛陽,以便整合中原、推進漢化。隋唐時期,政治中心在長安與洛陽間變遷,長安是政治中心,但隨著人口增長,關中地狹,洛陽因大運河的開通成為經濟中心,地位日益重要。北宋建都開封,因其漕運發(fā)達,可將江淮地區(qū)的物資便利地運至都城。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北京地處華北平原北部,北靠燕山,西依太行,東望渤海,戰(zhàn)略位置重要,且元和清時期,北方民族成為統治民族,北京更便于控制全國,同時其交通便利,經濟也較為發(fā)達。——鄭煥堅《中國古都四千年》(1)根據材料,概括影響中國古代都城選址的條件。(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都城對中國古代社會發(fā)展的意義。【答案】(1)條件:戰(zhàn)略位置重要;有安全保障(或有險可守)經濟發(fā)達;交通便利;文化發(fā)達;便于統治全國。(答出四點即可)(2)意義:有利于穩(wěn)固政權,穩(wěn)定社會;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促進經濟的發(fā)展繁榮;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宣示了王朝的合法性,強化了文化認同、國家認同;有利于封建國家的強盛。(答出三點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條件:根據材料“秦朝建都咸陽,因關中地區(qū)戰(zhàn)略地位重要”,可知,戰(zhàn)略位置重要;根據材料“且北有黃土高原,西有隴山,南有秦嶺,東有黃河天險,是天然防御屏障”,“同樣看重關中地區(qū)的地緣優(yōu)勢和經濟基礎”可知,有安全保障(或有險可守)經濟發(fā)達;根據材料“且洛陽處于全國交通要道”可知,交通便利;根據材料“,以便整合中原、推進漢化”可知,文化發(fā)達;根據材料“北京更便于控制全國”可知,便于統治全國。【小問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意義:根據材料“是天然的防御屏障”、“北方民族成為統治民族”,可知,有利于穩(wěn)固政權,穩(wěn)定社會;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根據材料“同樣看重關中地區(qū)的地緣優(yōu)勢和經濟基礎”、“洛陽因大運河的開通成為經濟中心”、“經濟也較為發(fā)達”可知,促進經濟的發(fā)展繁榮;根據材料“以便整合中原、推進漢化”可知,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根據材料“且元和清時期,北方民族成為統治民族,北京更便于控制全國”可知,宣示了王朝的合法性,強化了文化認同、國家認同;根據材料“隋唐時期,政治中心在長安與洛陽間變遷,長安是政治中心,但隨著人口增長,關中地狹,洛陽因大運河的開通成為經濟中心,地位日益重要”、“北宋建都開封,因其漕運發(fā)達,可將江淮地區(qū)的物資便利地運至都城”、“北京更便于控制全國,同時其交通便利,經濟也較為發(fā)達”可知,有利于封建國家的強盛。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近代以來,在民族覺醒與文化復興的浪潮下,1905年張謇創(chuàng)建中國第一座近代博物館——南通博物苑,隨后故宮博物院等也相繼建立,博物館逐漸承擔起文化傳承與教育大眾的功能。新中國成立后,各地博物館不僅注重文物收藏保護,守護好歷史文化遺產;還通過數字化等手段創(chuàng)新展覽方式,讓文物以更生動、多元的面貌呈現給觀眾;同時,積極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成為連接民眾與歷史文化的重要橋梁,在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單霽翔《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關于廣義博物館的思考》材料二大英博物館成立于18世紀50年代,自建立起就定位于面向公眾開放,其豐富的藏品來自世界各地,憑借強大的殖民擴張背景,廣泛收集各類文物。它在文物研究、考古學領域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不斷推出具有深度與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同時,其展覽設計注重營造歷史情境,以獨特視角解讀文物,吸引全球觀眾,在世界文化交流與傳播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是西方博物館發(fā)展模式的典型代表。——尼爾·麥格雷戈《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中英兩國博物館發(fā)展的不同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造成這些不同特點的原因及對當代文化傳播的啟示。【答案】(1)特點:起源發(fā)展:中國博物館起步較晚;英國發(fā)展時間早,藏品來源:中國多來自本土;英國從全球收集。功能:中國文化傳承、教育大眾;英國文物研究、世界傳播。(2)原因:中國近代受侵略后覺醒;英國殖民擴張掠奪。中國重視文化傳承(或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英國傳播西方文化價值觀。啟示:既要挖掘本土文化,又要接納世界多元文化;借助現代科技促進文化傳播。(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給分)【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中國和英國。特點:根據材料“1905年張謇創(chuàng)建中國第一座近代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成立于18世紀50年代”可知,從起源發(fā)展看:中國博物館起步較晚;英國發(fā)展時間早;根據材料“其豐富的藏品來自世界各地,憑借強大的殖民擴張背景,廣泛收集各類文物”再結合所學可知,從藏品來源看,中國多來自本土;英國從全球收集。根據材料“博物館逐漸承擔起文化傳承與教育大眾的功能”、“它在文物研究、考古學領域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不斷推出具有深度與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同時,其展覽設計注重營造歷史情境,以獨特視角解讀文物,吸引全球觀眾,在世界文化交流與傳播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是西方博物館發(fā)展模式的典型代表”可知,從功能上看,中國文化傳承、教育大眾;英國文物研究、世界傳播。小問2】本題是背景題,認識題。時空是近代中國和英國。原因:根據材料“近代以來,在民族覺醒與文化復興的浪潮下”可知,中國近代受侵略后覺醒;根據材料“憑借強大的殖民擴張背景”可知,英國殖民擴張掠奪。根據材料“博物館逐漸承擔起文化傳承與教育大眾的功能”可知,中國重視文化傳承(或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根據材料“其展覽設計注重營造歷史情境,以獨特視角解讀文物,吸引全球觀眾,在世界文化交流與傳播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是西方博物館發(fā)展模式的典型代表”可知,英國傳播西方文化價值觀。啟示:根據材料“積極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成為連接民眾與歷史文化的重要橋梁,在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知,既要挖掘本土文化,又要接納世界多元文化;根據材料“還通過數字化等手段創(chuàng)新展覽方式,讓文物以更生動、多元的面貌呈現給觀眾”可知,借助現代科技促進文化傳播。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其核心在于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fā)揮政府作用。這一改革歷程并非一帆風順,從早期的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jié)為輔,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與不斷完善,凝聚了無數改革者的智慧與努力。——李稻葵《中國經濟改革的邏輯與歷程》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現代史知識,擬定一個關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具體論題,并進行闡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答案】論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選擇。闡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改革開放實踐和理論探索的結果,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依據市場需求安排生產,農民有了生產經營自主性,農產品交易漸趨市場化,激發(fā)農村生產力;隨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增強企業(yè)活力,逐步擴大企業(yè)經營自主權,城市經濟煥發(fā)活力。通過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逐步理順了企業(yè)與市場的關系,中國逐步形成了一批有實力和活力的大企業(yè)集團。鄧小平南方談話闡明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打破思想禁錮,解放了思想;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到21世紀初,中國已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總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極大激發(fā)了經濟社會發(fā)展蘊藏的巨大潛力,使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進步,充分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必要性與正確性。【解析】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現代中國。本題是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根據材料“國經濟體制改革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其核心在于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fā)揮政府作用”,可擬定題目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選擇。結合所學闡述可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改革的經驗和成果、鄧小平南方談話、十四大召開、21世紀中國已經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角度分析,最后進行總結概括即可。如,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改革開放實踐和理論探索的結果,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依據市場需求安排生產,農民有了生產經營自主性,農產品交易漸趨市場化,激發(fā)農村生產力;隨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增強企業(yè)活力,逐步擴大企業(yè)經營自主權,城市經濟煥發(fā)活力。通過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逐步理順了企業(yè)與市場的關系,中國逐步形成了一批有實力和活力的大企業(yè)集團。鄧小平南方談話闡明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打破思想禁錮,解放了思想;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到21世紀初,中國已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總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極大激發(fā)了經濟社會發(fā)展蘊藏的巨大潛力,使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進步,充分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必要性與正確性。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9世紀中期以來,西歐工廠大量出現,工人階級處境艱難。長時間的高強度勞作,使他們疲憊不堪。工資水平停滯不前,微薄的薪水難以購置充足的食物與衣物,居住條件也極為惡劣。同時,資本家為追求利潤,忽視工作場所的安全建設,事故頻發(fā)。工人在政治上毫無地位,沒有選舉權等基本權利來表達自身訴求。種種不公,使得工人們在先進思想的引領下,開始聯合起來,各地的工人協會、工會等組織紛紛建立,試圖改變現狀,掀起了波瀾壯闊的工人運動。工人運動的興起使社會各界開始關注工人的悲慘境遇,一些有識之士紛紛呼吁改善工人待遇,在輿論壓力下,部分工廠主不得不縮短工人工作時間、提高工資水平、改善勞動環(huán)境。工人運動也為工人階級贏得了一定的政治權利,推動了政治民主化進程。工人運動還激發(fā)了更多的思想變革與社會討論,各種社會主義思潮廣泛傳播,不同階層的人們開始思考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實現方式,為后來更為系統的社會制度變革奠定了思想基礎。——摘編自姜琦、許可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中期以來歐洲工人運動興起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中期以來歐洲工人運動興起的歷史意義。【答案】(1)原因: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工資水平低;勞動環(huán)境惡劣;工人政治上毫無權利;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工人組織的建立。(答出三點即可)(2)意義:改善了工人的勞動生活條件;工人取得了一定的政治權利,推動了政治民主化進程;促進了思想解放;加強了工人的團結;有利于后世系統的社會制度變革。(答出三點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19世紀中期以來歐洲。據材料“長時間的高強度勞作,使他們疲憊不堪”可得,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據材料“工資水平停滯不前”可得,工資水平低;據材料“忽視工作場所的安全建設,事故頻發(fā)”可得,勞動環(huán)境惡劣;據材料“工人在政治上毫無地位”可得,工人政治上毫無權利;據材料“工人們在先進思想的引領下”并結合所學可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據材料“各地的工人協會、工會等組織紛紛建立”可得,工人組織的建立。【小問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19世紀中期以來歐洲。據材料“不得不縮短工人工作時間、提高工資水平、改善勞動環(huán)境”可得,改善了工人的勞動生活條件;據材料“贏得了一定的政治權利,推動了政治民主化進程”可得,工人取得了一定的政治權利,推動了政治民主化進程;據材料“還激發(fā)了更多的思想變革與社會討論”可得,促進了思想解放;加強了工人的團結;據材料“為后來更為系統的社會制度變革奠定了思想基礎”可得,有利于后世系統的社會制度變革。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質量檢測歷史試題本試卷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考場號、座位號、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距今2.9萬至2萬年,寧夏靈武水洞溝的先民將鴕鳥蛋片修整為一個個精致的環(huán)形裝飾品;距今1.3萬至1.2萬年的寧夏鴿子山遺址出土的鹿牙裝飾品,表面殘存著黑色,紅色物質。這些考古發(fā)現表明()A.當時已經出現貧富分化 B.已產生明確的社會分工C.古代先民已有愛美觀念 D.人類即將進入階級社會【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舊石器時代(中國)。根據材料“精致的環(huán)形裝飾品”“鹿牙裝飾品”可知,先民們利用自然資源,如鴕鳥蛋片和鹿牙制作裝飾品,反映了他們對美的追求和表達,C項正確;材料中的考古發(fā)現僅展示了先民們制作和使用裝飾品的行為,并未提及任何與財富分配、社會階層相關的信息,無法推斷當時是否出現了貧富分化,排除A項;材料僅限于先民們制作裝飾品的行為,并未提及社會分工的情況,如勞動分工、職業(yè)分化等,無法得出此結論,排除B項;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主要體現在社會結構的分化、經濟關系的變革、政治關系的對立、文化觀念的差異以及社會矛盾的激化等方面,考古發(fā)現并未提供足夠的信息來支持這一結論,且“人類即將進入階級社會”屬于新石器時代的特征,排除D項。故選C項。2.《周禮》中設置的地官多掌管社會經濟,其中主管農業(yè)生產的有小司徒、載師、司稼、稻人、草人、遂人、場人、廩人、倉人等。這反映了()A.西周時期農業(yè)生產精耕細作B.西周統治者對農業(yè)的重視C.西周時期社會經濟發(fā)展繁榮D.西周繼承發(fā)展了商代傳統【答案】B【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周禮》中設置了眾多地官來掌管與農業(yè)生產相關的事務,如小司徒、載師、司稼等多個官職分別負責不同的農業(yè)生產環(huán)節(jié)或相關事務,這充分體現了西周統治者從制度層面上對農業(yè)生產的高度重視。通過設置專門的官職來管理農業(yè),能夠更好地組織和指導農業(yè)生產,促進農業(yè)的發(fā)展,反映出農業(yè)在西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是統治者重視農業(yè)的具體表現,B項正確;精耕細作是中國古代農業(yè)的一種生產模式,強調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勞動和技術,進行細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而題干中只是表明設置了多種管理農業(yè)的官職,沒有體現出在農業(yè)生產過程中采用了精耕細作的技術和方法等相關內容,排除A項;僅從設置管理農業(yè)的官職這一點,不能直接推斷出西周時期整個社會經濟發(fā)展繁榮。社會經濟繁榮涉及到多個方面,如農業(yè)產量的提高、手工業(yè)的發(fā)達、商業(yè)的活躍等多方面的表現,排除C項;題干中沒有提及西周這些農業(yè)官職設置與商代有何關系,沒有給出關于繼承和發(fā)展商代傳統的相關線索和依據,排除D項。故選B項。3.漢武帝時期共發(fā)動了三次全面反擊匈奴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河南戰(zhàn)役,漢收復河南地;河西戰(zhàn)役,匈奴退出河西走廊;漠北戰(zhàn)役,匈奴北徙漠北。這三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A.徹底解決了匈奴擾邊問題B.有利于漢朝發(fā)展和各民族的友好關系C.是漢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D.基本解除匈奴對西漢王朝的武力威脅【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河南戰(zhàn)役,漢收復河南地;河西戰(zhàn)役,匈奴退出河西走廊;漠北戰(zhàn)役,匈奴北徙漠北”可知,通過這三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漢朝逐漸從匈奴手里收復了失地,并且使匈奴逐漸北遷,說明這三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基本解除了匈奴對西漢王朝的武力威脅,D項正確;匈奴的北遷是基本解除了武力威脅,但并不能徹底解決擾邊問題,排除A項;這三次戰(zhàn)爭并不是要發(fā)展和各民族的友好關系,排除B項;這三次戰(zhàn)爭是漢朝強盛的表現,并非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排除C項。故選D項。4.唐朝租庸調制規(guī)定:每個丁男每年交納粟二石作為租;交納絹,綾、絁各二丈,綿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作為調;每年服徭役二十天,不服役則按日折納絹三尺作為庸。這一規(guī)定()A.有利于保障政府的賦稅收入B.為均田制的推行提供了有利條件C.有利于簡化稅收項目和程序D.官僚貴族享有豁免租庸調的特權【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租庸調制規(guī)定了丁男明確的租、調繳納數量以及不服徭役時折納絹的標準,這種明確且具體的規(guī)定使得政府能夠穩(wěn)定地獲取賦稅收入。以實物形式繳納的租(粟)和調(絹、綾、絁、綿、布、麻等),以及以絹折納的庸,都為政府提供了豐富的物資和財富來源。大量丁男按照規(guī)定繳納租庸調,從整體上保障了政府有穩(wěn)定且較為可觀的賦稅收入,以維持國家的運轉、各項工程建設、官員俸祿發(fā)放等,A項正確;均田制是租庸調制的基礎,是先有均田制按照一定標準給農民分配土地,才使得租庸調制以丁男為單位征收賦稅和徭役有了依據,而不是租庸調制為均田制推行提供條件,排除B項;租庸調制分為租、調、庸等多個項目,且繳納的實物種類多樣,程序上既要根據丁男情況確定服役與否及折納等,相對來說并不簡單,不能體現簡化稅收項目和程序這一特點,排除C項;題干中關于租庸調制的規(guī)定內容并沒有提及官僚貴族是否有豁免特權,無法從給定的材料中得出這一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5.李贄曾提出六經、《語》、《孟》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也,黃宗羲也主張“天下為主君為客”,顧炎武則倡導“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這些思想反映了明清時期()A.儒家思想正統地位喪失B.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政治變革C.封建制度日益走向衰落D.西方啟蒙思想開始傳入中國【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李贄、黃宗羲和顧炎武的思想背景是在明清時期,那個時代,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顯現。李贄對儒家正統的批判,黃宗羲和顧炎武對君權和權力分配的挑戰(zhàn),都是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他們的思想反映了對封建制度的不滿與思考,促使人們關注國家和社會的更廣泛利益,因此選“封建制度日益走向衰落”是對時代背景的準確反映,C項正確;李贄與顧炎武等人的思想是對儒家思想的發(fā)展,仍屬于儒家思想的范疇,不能表明儒家思想正統地位喪失,排除A項;李贄與顧炎武是傳統的士大夫階層,不屬于資產階級,不能得出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政治變革,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中國儒家思想在明清時期的發(fā)展,未涉及西方思想的傳入,排除D項。故選C項。6.1863年,清朝總稅務司李泰國(英國人)擅自委托英國海軍上校阿思本指揮清廷出資的炮艦隊。此事件使左宗棠認識到“輪舟為海戰(zhàn)利器,島人(英國)每以此傲我,將來必須仿制,為防洋緝盜之用”。據此可知,左宗棠()A.意識到自制戰(zhàn)船的必要性B.上書清政府設立輪船招商局C.主張以傳統水師對抗列強D.意圖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爭端【答案】A【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63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因為英國人李泰國擅自委托他人指揮清廷出資的炮艦隊這一事件,讓左宗棠認識到“輪舟為海戰(zhàn)利器,島人(英國)每以此傲我,將來必須仿制,為防洋緝盜之用”,這明確表明左宗棠意識到了自己制造戰(zhàn)船的必要性,以增強自身的海防力量,A項正確;材料中并未提及左宗棠上書設立輪船招商局相關內容,設立輪船招商局主要是為了發(fā)展近代航運業(yè)等,與左宗棠在此處強調的仿制輪舟用于海防的意圖不同,排除B項;左宗棠強調的是要仿制輪舟,即發(fā)展近代化的戰(zhàn)船,而不是依靠傳統水師來對抗列強,傳統水師在面對西方先進的炮艦時已顯落后,排除C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左宗棠從這一事件中認識到要自制戰(zhàn)船,沒有涉及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爭端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7.下表為“中國各區(qū)域海關進出口貿易值及占全國的百分比”,造成表格中變化趨勢的客觀原因是()項目1895年海關進出口貿易值1931年海關進出口貿易值進出口貿易值(單位:海關兩)占全國份額(%)進出口貿易值(單位:海關兩)占全國份額(%)東北54424141.766968740017.0華北172142815.267453599417.2上海16883994751.1134480349034.2長江流域68491872.154050246113.7華9705908802179全國合計330143371100.03935438147100.0A.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fā)B.上海在進出口中的經濟地位下降C.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壯大D.日本在中國政治經濟勢力的擴大【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表格數據可知,東北、華北港口進出口貿易值占全國的百分比增長快,這和1895~1931年日本加緊侵略中國東北、華北有關,造成進口貿易比重增加,出口貿易比重減少,即日本在中國政治經濟勢力的擴大,D項正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爆發(fā)的時間是1929年至1933年,排除A項;上海進出口貿易值占比下降,但不能說明“上海在進出口中的經濟地位下降”,排除B項;受制于中國特殊國情影響,民族資本主義在東南沿海地區(qū)發(fā)展較快,與材料地點、數據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8.1937年陜甘寧邊區(qū)銀行成立,以邊區(qū)的物資為貨幣發(fā)行儲備。對法幣,初期等價流通,后因法幣貶值,調整策略,漸趨獨立;針對日偽幣,強化防偽,嚴控流通渠道,積極宣傳邊區(qū)貨幣信譽。實行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穩(wěn)定邊區(qū)經濟秩序 B.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C.控制中國金融市場 D.反對國民政府專制統治【答案】A【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7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陜甘寧邊區(qū)銀行以邊區(qū)物資為貨幣發(fā)行儲備,這一做法為邊幣提供了一定的物資基礎。在邊區(qū)的經濟活動中,貨幣與物資的穩(wěn)定聯系能夠保障交易的順利進行。初期與法幣等價流通是基于當時的經濟形勢,當法幣貶值后調整策略漸趨獨立,是為了避免邊區(qū)經濟受到法幣貶值的過度影響,從而維持邊區(qū)物價穩(wěn)定和經濟正常運轉。日偽幣是日本侵略者掠奪中國資源、破壞中國經濟的工具,如果讓日偽幣在邊區(qū)肆意流通,將會擾亂邊區(qū)的金融秩序,破壞邊區(qū)的經濟穩(wěn)定。由此可見,實行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穩(wěn)定邊區(qū)自身的經濟秩序,A項正確;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是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愛國軍隊、各階層愛國人士以及海外華僑參加的,團結一致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全民族統一戰(zhàn)線。對法幣和日偽幣的策略主要是基于邊區(qū)自身經濟安全的考量,并不是為了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排除B項;陜甘寧邊區(qū)只是中國的一個局部地區(qū),邊區(qū)銀行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為了邊區(qū)內部的經濟穩(wěn)定,沒有足夠的能力和意圖去控制整個中國的金融市場,排除C項;此時正處于國共第二次合作時期,對法幣從等價流通到因貶值調整策略漸趨獨立,是應對經濟變化的合理措施,而不是為了反對國民政府專制統治,排除D項。故選A項。9.“中國政治從根本上實現了由少數人掌握政權、絕大多數人受壓迫被剝削到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的偉大跨越,這在幾千年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實現了中國政治制度的偉大變革。”這一政治制度是()A.政治協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C.基層民主制度 D.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后。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該制度反映的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954年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這就從根本上實現了由少數人掌握政權、絕大多數人受壓迫被剝削到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的偉大跨越,這在幾千年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實現了中國政治制度的偉大變革,B項正確;政治協商制度是與各民主黨派之間實行的政治協商、民主監(jiān)督,是國家的一項基本制度,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基層民主制度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體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包括村民自治制度、居民自治制度和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但與“人民當家作主”無關,排除C項;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qū)實行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其目的是實現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0.1979-2023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8.9%,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3.0%的平均增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24.8%,居世界首位。我國已成為全球制造業(yè)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以及外匯儲備第一大國。這一成就表明中國()A.計劃經濟體制的廢除B.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地位穩(wěn)固C.國際影響力日益彰顯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答案】C【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9-2023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979-2023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速遠高于世界平均增速,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居世界首位,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大動力,在全球經濟增長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引擎,必然會使中國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的影響力不斷提升。C項正確;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重點是國有企業(yè)改革。國有企業(yè)開始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擴大企業(yè)自主權,企業(y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根據市場需求安排生產,改變了以往完全按計劃生產的模式。同時,發(fā)展多種經濟形式,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開始出現,打破了計劃經濟體制下單一公有制的局面。與題干無直接聯系,排除A項;題干中并未具體提及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作用等相關內容,無法從所給材料中直接得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地位穩(wěn)固這一結論,排除B項;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不能完全解釋題干時間段,排除D項。故選C項。11.《漢謨拉比法典》規(guī)定:在丈夫去世后,如果他的兒子沒有異議,那么他生前贈予妻子的田地、庭院以及屋子可以被妻子全部贈予她最喜歡的兒子,而不需要留給其他兒子。這表明古巴比倫()A.財產繼承存在變通 B.家庭財產分配隨意C.婚姻關系相對自由 D.法律彰顯公平正義【答案】A【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巴比倫。根據材料可知,《漢謨拉比法典》規(guī)定在丈夫去世后,若兒子無異議,妻子可將丈夫生前贈予她的田地、庭院和屋子全部贈予她最喜歡的兒子,而不必留給其他兒子。這說明在古巴比倫的財產繼承方面,并非是嚴格按照常規(guī)的繼承方式進行,而是在一定條件下(兒子沒有異議)存在著特殊的規(guī)定和變通情況,給予了妻子在財產分配上一定的特殊權利和靈活性,突破了一般意義上可能存在的平均分配等常規(guī)繼承模式,A項正確;該規(guī)定是在法律框架下的一種明確規(guī)定,并非隨意分配。它有明確的前提條件,即兒子沒有異議,且是對特定財產(丈夫生前贈予妻子的部分)的分配規(guī)定,體現了一定的規(guī)則性,所以不能說明家庭財產分配是隨意的,排除B項;題干中主要體現的是財產繼承方面的規(guī)定,沒有涉及到婚姻關系中諸如結婚、離婚等體現婚姻自由的相關內容,與婚姻關系自由無關,排除C項;從現代意義上的公平正義角度來看,這種規(guī)定可能會被認為對其他兒子存在不公平,因為妻子可以將財產只贈予她最喜歡的兒子。而且法典的規(guī)定更多是基于當時的社會制度和習俗等,其目的不一定是為了彰顯現代意義上的公平正義,更多的是對當時社會財產關系等的一種規(guī)范,所以不能簡單地說該規(guī)定就彰顯了公平正義,排除D項。故選A項。12.13世紀時,倫敦城的商人領袖約翰積極向英王亨利三世進獻大量財富,亨利三世則頒布特許狀確認倫敦城享有高度自治權,可自行組織行會管理商業(yè)活動。這從側面反映出當時()A.商人可左右國王施政決策B.城市靠教會獲取自治權C.王權和城市有共同的利益D.市民以武力贏得自治權【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英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3世紀的倫敦城市以金錢和人力支持王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yè);而國王則頒布特許狀確認倫敦城享有高度自治權,自治進一步城市經濟的發(fā)展,這反映了王權和城市有共同的利益,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倫敦城市以金錢支持王權,向英王亨利三世進獻大量財富,但沒有體現商人左右國王施政決策,排除A項;材料強調國王亨利三世頒布特許狀確認倫敦城享有高度自治權,與教會無關,排除B項;材料強調國王亨利三世頒布特許狀確認倫敦城享有高度自治權,沒有涉及武力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13.16世紀葡萄牙航海者的日志記載:“吾等沿非洲海岸前行,于關鍵海域以堅船利炮重創(chuàng)阿拉伯商隊,自此東方諸般奇貨之途,盡落吾邦之手,他國商船鮮能染指。”據此可知,新航路開辟后葡萄牙()A.奠定了成為世界工廠的堅實基礎B.引發(fā)了歐洲物價的急劇波動C.推動了西歐主導的世界市場形成D.構建起東西方貿易獨家格局【答案】D【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世紀的葡萄牙。根據葡萄牙航海者的日志記載,其通過在關鍵海域以堅船利炮重創(chuàng)阿拉伯商隊,使得“東方諸般奇貨之途,盡落吾邦之手,他國商船鮮能染指”,這表明葡萄牙通過武力手段控制了東方貨物的貿易通道,基本壟斷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構建起了東西方貿易的獨家格局,D項正確;“世界工廠”是指在工業(yè)革命后英國等國家因工業(yè)生產能力強大而獲得的稱呼,16世紀的葡萄牙主要是通過殖民掠奪和貿易壟斷來獲取財富,其經濟模式并非以大規(guī)模工業(yè)生產為基礎,與“世界工廠”的概念相差甚遠,排除A項;“價格革命”是新航路開辟后由于大量貴金屬流入歐洲等原因引發(fā)的歐洲物價急劇波動的現象,但材料中主要強調的是葡萄牙對東方貿易的壟斷,沒有提及物價波動相關內容,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確實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但材料重點突出的是葡萄牙在東西方貿易中的獨家地位,沒有體現出整個西歐如何通過新航路開辟來主導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排除C項。故選D項。14.在英國工業(yè)革命進程中,新貴族大規(guī)模開展圈地運動,使眾多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工廠勞動力,同時將大量土地用于農業(yè)商業(yè)化生產;他們還開采地下礦產資源;在政治上與資產階級既有合作又有競爭。這表明英國新貴族()A.僅著眼于自身短期經濟利益B.主導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方向C.在工業(yè)革命中扮演多重角色D.是工業(yè)革命的被動參與者【答案】C【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工業(yè)革命時期的英國。根據材料可知,新貴族一方面大規(guī)模開展圈地運動,使農民成為工廠勞動力,為工業(yè)革命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另一方面將大量土地用于農業(yè)商業(yè)化生產,還開采地下礦產資源,這都為工業(yè)革命的開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資源支持,在經濟領域為工業(yè)革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新貴族在政治上與資產階級既有合作又有競爭,他們參與到英國的政治活動中,通過與資產階級的互動,對英國的政治格局產生影響,進而也會影響到工業(yè)革命的政策環(huán)境等,在政治層面也有著獨特的角色,C項正確;新貴族的圈地運動等行為雖然有追求經濟利益的一面,但從客觀效果看,為工業(yè)革命提供了勞動力、資源等多方面的支持,對英國的工業(yè)化進程有著深遠影響,并非僅僅是短期經濟利益,其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英國社會的轉型和發(fā)展,排除A項;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方向主要是由當時英國的經濟發(fā)展需求、技術進步趨勢以及市場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新貴族雖然在其中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說主導了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方向,工業(yè)革命中工業(yè)資產階級等力量也起著關鍵作用,排除B項;新貴族積極開展圈地運動,主動將土地用于商業(yè)化生產和開采礦產等,在工業(yè)革命中是積極主動地參與,通過自身的行為推動了工業(yè)革命的進程,而不是被動參與,排除D項。故選C項。15.1906年,英國巡邏隊在埃及丹沙微村射殺村民的白鴿、踐踏莊稼并擊傷村婦,之后雙方沖突升級。該事件引發(fā)了全國各大城市反英示威,農村出現了反英武裝斗爭,就連在英國控制下的埃及議會也通過決議要求釋放丹沙微事件中的被捕人員,結束埃及政府各部門受英國人控制的局面。這一歷程()A.推動了埃及民族意識的覺醒B.導致英國在埃及的殖民統治崩潰C.促使英國調整殖民統治策略D.表明埃及具備與英國抗衡的實力【答案】A【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6年的英國和埃及。根據材料可知,英國巡邏隊在丹沙微村的行為引發(fā)了埃及全國各大城市的反英示威,甚至在農村都出現了反英武裝斗爭。在英國控制下的埃及議會都通過決議,要求釋放被捕人員和結束英國對埃及政府各部門的控制,這體現出埃及的政治力量也開始站出來,這表明埃及不再對英國的殖民壓迫和欺凌無動于衷,而是開始以實際行動表達對英國殖民統治的不滿和反抗,說明埃及已經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民族利益受到了侵害,需要團結起來進行抗爭,推動了埃及民族意識的覺醒。A項正確;1906年的這一事件雖然引發(fā)了埃及民眾的反抗,但并沒有直接導致英國在埃及殖民統治的崩潰。英國在埃及的殖民統治又持續(xù)了一段時間,直到后來一系列的歷史事件和斗爭才最終促使英國殖民統治的結束,排除B項;題干中并沒有提及英國在該事件后是否調整了殖民統治策略,無法從給定的材料中得出這一結論,排除C項;從材料中只能看出埃及民眾和議會有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意識和行動,但不能就此說明埃及具備了與英國全面抗衡的實力。當時埃及在經濟、軍事等各方面與英國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這種反抗更多的是基于民族意識的覺醒和對殖民統治的不滿,而不是實力上的對等抗衡,排除D項。故選A項。16.1979年蘇聯出兵阿富汗,對此美國強烈抗議,導致了美國對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的抵制。下圖為美國呼吁世人抵制莫斯科奧運會的漫畫。該漫畫反映了()A.美國在國際輿論方面占據完全主導地位B.冷戰(zhàn)時體育賽事成為美蘇爭霸的核心戰(zhàn)場C.蘇聯因出兵阿富汗在國際上完全被孤立D.國際體育活動受當時美蘇冷戰(zhàn)格局的影響【答案】D【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9-1980年的世界。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1979年蘇聯出兵阿富汗這一事件屬于美蘇冷戰(zhàn)大背景下蘇聯在亞洲的一次地緣政治行動。美國因蘇聯此舉強烈抗議并呼吁抵制莫斯科奧運會,漫畫正是美國這一行為的體現。這表明原本單純的國際體育活動,因美蘇之間的政治矛盾和對抗而受到了嚴重影響,奧運會成為了美國對蘇聯進行政治施壓和表達不滿的一個工具,充分體現了國際體育活動受當時美蘇冷戰(zhàn)格局的影響。D項正確;雖然美國呼吁抵制莫斯科奧運會,但這并不意味著美國在國際輿論方面就占據完全主導地位。事實上,在國際社會中,對于美國抵制奧運會的行為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聲音,其他國家也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和立場,不能簡單地認為美國能完全主導國際輿論,排除A項;美蘇爭霸的核心領域主要集中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體育賽事只是雙方進行博弈和對抗的一個側面,并非核心戰(zhàn)場,排除B項;蘇聯出兵阿富汗后,確實遭到了美國等一些國家的反對,但并不意味著它在國際上就完全被孤立。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17題14分,18題14分,19題12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秦朝建都咸陽,因關中地區(qū)戰(zhàn)略地位重要,沃野千里,有渭河溝通黃河,便于運輸財富,且北有黃土高原,西有隴山,南有秦嶺,東有黃河天險,是天然的防御屏障。西漢繼承秦制,定都長安,同樣看重關中地區(qū)的地緣優(yōu)勢和經濟基礎。東漢光武帝劉秀因依靠關東勢力起家,且洛陽處于全國交通要道,可連接關中和關東,故定都洛陽。東吳建都建業(yè),即南京,因長江天險及人口集中于此,利于勢力整合。北魏前期建都平城,后孝文帝遷都洛陽,以便整合中原、推進漢化。隋唐時期,政治中心在長安與洛陽間變遷,長安是政治中心,但隨著人口增長,關中地狹,洛陽因大運河的開通成為經濟中心,地位日益重要。北宋建都開封,因其漕運發(fā)達,可將江淮地區(qū)的物資便利地運至都城。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北京地處華北平原北部,北靠燕山,西依太行,東望渤海,戰(zhàn)略位置重要,且元和清時期,北方民族成為統治民族,北京更便于控制全國,同時其交通便利,經濟也較為發(fā)達。——鄭煥堅《中國古都四千年》(1)根據材料,概括影響中國古代都城選址的條件。(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都城對中國古代社會發(fā)展的意義。【答案】(1)條件:戰(zhàn)略位置重要;有安全保障(或有險可守)經濟發(fā)達;交通便利;文化發(fā)達;便于統治全國。(答出四點即可)(2)意義:有利于穩(wěn)固政權,穩(wěn)定社會;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促進經濟的發(fā)展繁榮;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宣示了王朝的合法性,強化了文化認同、國家認同;有利于封建國家的強盛。(答出三點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條件:根據材料“秦朝建都咸陽,因關中地區(qū)戰(zhàn)略地位重要”,可知,戰(zhàn)略位置重要;根據材料“且北有黃土高原,西有隴山,南有秦嶺,東有黃河天險,是天然防御屏障”,“同樣看重關中地區(qū)的地緣優(yōu)勢和經濟基礎”可知,有安全保障(或有險可守)經濟發(fā)達;根據材料“且洛陽處于全國交通要道”可知,交通便利;根據材料“,以便整合中原、推進漢化”可知,文化發(fā)達;根據材料“北京更便于控制全國”可知,便于統治全國。【小問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意義:根據材料“是天然的防御屏障”、“北方民族成為統治民族”,可知,有利于穩(wěn)固政權,穩(wěn)定社會;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根據材料“同樣看重關中地區(qū)的地緣優(yōu)勢和經濟基礎”、“洛陽因大運河的開通成為經濟中心”、“經濟也較為發(fā)達”可知,促進經濟的發(fā)展繁榮;根據材料“以便整合中原、推進漢化”可知,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根據材料“且元和清時期,北方民族成為統治民族,北京更便于控制全國”可知,宣示了王朝的合法性,強化了文化認同、國家認同;根據材料“隋唐時期,政治中心在長安與洛陽間變遷,長安是政治中心,但隨著人口增長,關中地狹,洛陽因大運河的開通成為經濟中心,地位日益重要”、“北宋建都開封,因其漕運發(fā)達,可將江淮地區(qū)的物資便利地運至都城”、“北京更便于控制全國,同時其交通便利,經濟也較為發(fā)達”可知,有利于封建國家的強盛。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近代以來,在民族覺醒與文化復興的浪潮下,1905年張謇創(chuàng)建中國第一座近代博物館——南通博物苑,隨后故宮博物院等也相繼建立,博物館逐漸承擔起文化傳承與教育大眾的功能。新中國成立后,各地博物館不僅注重文物收藏保護,守護好歷史文化遺產;還通過數字化等手段創(chuàng)新展覽方式,讓文物以更生動、多元的面貌呈現給觀眾;同時,積極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成為連接民眾與歷史文化的重要橋梁,在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單霽翔《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關于廣義博物館的思考》材料二大英博物館成立于18世紀50年代,自建立起就定位于面向公眾開放,其豐富的藏品來自世界各地,憑借強大的殖民擴張背景,廣泛收集各類文物。它在文物研究、考古學領域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不斷推出具有深度與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同時,其展覽設計注重營造歷史情境,以獨特視角解讀文物,吸引全球觀眾,在世界文化交流與傳播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是西方博物館發(fā)展模式的典型代表。——尼爾·麥格雷戈《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中英兩國博物館發(fā)展的不同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造成這些不同特點的原因及對當代文化傳播的啟示。【答案】(1)特點:起源發(fā)展:中國博物館起步較晚;英國發(fā)展時間早,藏品來源:中國多來自本土;英國從全球收集。功能:中國文化傳承、教育大眾;英國文物研究、世界傳播。(2)原因:中國近代受侵略后覺醒;英國殖民擴張掠奪。中國重視文化傳承(或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英國傳播西方文化價值觀。啟示:既要挖掘本土文化,又要接納世界多元文化;借助現代科技促進文化傳播。(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給分)【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商務英語技巧2》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某地產金域藍灣智能化系統方案
- 礦山電氣設備維護與故障排除考核試卷
- 無機鹽在制藥工業(yè)的應用考核試卷
- 電子產品的環(huán)境適應性測試考核試卷
- 木片加工中的節(jié)能減排技術考核試卷
- 國際醫(yī)療健康金融支持服務考核試卷
- 電視機量子點顯示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考核試卷
- 生物技術在疾病早期診斷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漁業(yè)政策與漁業(yè)經濟發(fā)展關系研究考核試卷
- 店面裝修施工方案范文
- 法律職業(yè)倫理知到智慧樹章節(jié)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溫州大學
- 2025年山西地質集團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1+X服裝陳列設計》課件-服裝店展示空間分類
- 提高發(fā)票額度的合同6篇
- 食堂裝修施工方案及技術措施
- 《公路玻璃纖維筋混凝土護欄與鋪裝結構應用技術規(guī)程》
- BIM應用與項目管理知到智慧樹章節(jié)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咸陽職業(yè)技術學院
- 【MOOC】企業(yè)文化與商業(yè)倫理-東北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衛(wèi)生監(jiān)督協管服務項目考核培訓課件
- 【MOOC】中國電影經典影片鑒賞-北京師范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