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云南省昆明市三中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語文試題_第1頁
2021-2022學云南省昆明市三中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語文試題_第2頁
2021-2022學云南省昆明市三中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語文試題_第3頁
2021-2022學云南省昆明市三中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語文試題_第4頁
2021-2022學云南省昆明市三中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云南省昆明市三中2021-2022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語文試題一、論述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屈原的《離騷》與蘇軾的詞,都展現出了鮮明的“自我形象”,這種“自我形象”的塑造無疑帶有生活的真實印記,但更多融入了詩人的人生理想與追求,是其人格精神與藝術精神的外化。兩人作品中的“自我形象”有諸多相通共鳴之處,但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品性的陶塑,二者又存在諸多差異。屈原作為楚國貴族,一心想振興楚國,無奈的是,懷王并非知人善任之君,后來聽信一些奸佞之臣的讒言,棄屈原而不用。到了頃襄王,則干脆把屈原放逐到江南。屈原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因此,政治上的失意對他來說,就不僅僅是地位與名利的喪失,而是整個人生理想、人生信念的崩塌,這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心靈創傷,這種創傷彌漫在《離騷》整個作品中。蘇軾因詩獲罪,被貶黃州之后便不在詩歌中放縱自我,這在他與朋友的往來書信中多有提及。而在當時多“綺羅香澤之態”與“閨門淫媟之語”的小詞,恰好成了他寄寓情感、抒發自我的不二選擇。蘇詞中也常常彌漫著失意的傷感、無助的寂寥,比如《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對于這首詞的主旨,眾人說法不一,但總體來看,詩中應有政治寄托,只是這種孤寂之情表達得更為含蓄蘊藉、空靈飛動。蘇詞中對時光流逝、人生無常也頗多感慨,但又希望在更深的根基處化解一切對立與沖突,將一切愁苦化作淡淡的輕煙隨風而逝,從而達到一種物我兩忘的澄明之境,而不似屈原那樣苦苦掙扎和自我煎熬。《離騷》中的“自我形象”除了悲苦失意,更突出的是怨憤、不屈,乃至迷狂。劉小楓在《拯救與逍遙》中說:“屈原的偉大恰恰就在于他始終以社會的命運和歷史的命運為自己的命運,就在他的價值自居的人格精神。”所謂價值自居就是把某種超越個體的更高的價值追求內化為自身的感性生命,把無限寓于有限,在這種價值擔當中,個體完成了對自身的超越。所以屈原對楚王和奸臣充滿了怨憤的情緒,這種怨憤不是個人政治失意的發泄,而是對人生價值的堅守,詩人與巫卜溝通,與神靈對話,幾乎陷入了迷狂之境。蘇軾滿懷治世理想,入仕后卻屢遭小人排擠,多次被貶。他詞作中的“自我形象”也時時流露出隱隱的怨憤之氣。但與屈原不同的是,蘇軾沒有選擇劍拔弩張式的抗爭,而是于當下的生活中尋求生命本真的意義,個人的寵辱、政治的得失全都在煙霞霧靄、清風明月的審美境界中化解于無形。蘇詞中的“自我形象”更多的其實是灑脫曠達,是面對風雨來襲的坦然淡定,如《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詞人借冒雨徐行,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曠達胸懷。有此胸懷,自然“覺從前皆非今是”“我今忘我兼忘世”,在物我兩忘中達到更高的境界。作為豪放詞的開拓者,蘇詞中的“自我形象”自然也有一些雄豪的氣息在,“且趁閑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一個“渾”字將悲憤之情化為磊落之氣。蘇軾之狂,更多的是一種意氣風發。這種狂放不是糾結焦慮不知出路所在的迷狂,而是超越個人境遇的偃蹇困頓,跳出生活之外反觀生活的淡定灑脫,這也正是宋王朝知識分子所熱衷追求的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摘編自李菲、韓偉《<離騷>與蘇軾詞中“自我形象”的比較》)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屈原的《離騷》與蘇軾詞中塑造的“自我形象”并非源自真實的生活,而是他們各自人生理想與美好追求的化身。B.與屈原相比,蘇軾的詞也常常彌漫著傷感與寂寥,但卻能擺脫一切煩擾羈絆,從而進入一種物我兩忘的澄明之境。C.屈原之迷狂源自以價值自居完成了對自我的超越;蘇軾之狂放則是一種意氣風發,一種跳出生活外的淡定灑脫。D.蘇軾與屈原所處時代的文化背景不同,宋人所推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態度直接影響了蘇軾的性格。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采用總分的論證結構,主體部分從兩個方面對二者塑造的“自我形象”進行論述,層次清晰。B.《離騷》中的“自我形象”與蘇詞中“自我形象”同中有異,怨憤之中,前者不屈、迷狂,后者灑脫、曠達。C.文章用劉小楓《拯救與逍遙》中的話,意在說明屈原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的價值自居的人格精神。D.文章運用了舉例論證、引用論證、對比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使文章內容充實,論證充分,有說服力。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屈原強烈的“自我意識”導致其心靈上遭受了巨大的創傷,而這種巨大的心靈創傷也彌漫在《離騷》的整個作品之中。B.屈原把社會的命運和歷史的命運當作自己的命運,蘇軾將政治得失化解于無形,兩相比較作者并未厚此薄彼。C.蘇軾因詩獲罪,被貶黃州后便以小詞寄寓情感、抒發自我,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蘇詞的內容,拓展了意境。D.面對相似的人生際遇,屈原大膽的批判、嚴厲的斥責,怨憤不屈;蘇軾雖然沒有放棄抗爭,但卻能夠胸懷曠達。【答案】1.C2.C3.A【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并非源自真實的生活”錯。原文第一段信息是“這種‘自我形象’的塑造無疑帶有生活的真實印記,但更多融入了詩人的人生理想與追求,是其人格精神與藝術精神的外化”,可見選項曲解文意,原文“自我形象”的塑造無疑帶有生活的真實印記。B.“擺脫一切煩擾羈絆”表述絕對。第二段信息是“蘇詞中也常常彌漫著失意的傷感、無助的寂寥……只是這種孤寂之情表達得更為含蓄蘊藉、空靈飛動。蘇詞中對時光流逝、人生無常也頗多感慨,但又希望在更深的根基處化解一切對立與沖突,將一切愁苦化作淡淡的輕煙隨風而逝”,倒數第二段說“他(蘇軾)詞作中的‘自我形象’也時時流露出隱隱的怨憤之氣”,可見選項表述絕對,不能說“擺脫一切”。D.“直接影響”錯。原文“宋王朝知識分子所熱衷追求”,把追求說成“直接影響”。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C.“意在說明屈原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的價值自居的人格精神”錯。第四段信息是“《離騷》中的‘自我形象’除了悲苦失意,更突出的是怨憤、不屈,乃至迷狂……幾乎陷入了迷狂之境”,可見引用的目的是說明“屈原的自我形象更突出的是怨憤、不屈,乃至迷狂”。故選C。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自我意識’導致其心靈上遭受了巨大的創傷”錯。原文信息是“屈原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因此,政治上的失意對他來說,就不僅僅是地位與名利的喪失,而是整個人生理想、人生信念的崩塌,這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心靈創傷,這種創傷彌漫在《離騷》整個作品中”,文中導致心靈創傷的是“整個人生理想、人生信念的崩塌”。應該是“自我意識”導致“人生理想、人生信念的崩塌”,然后“心靈上遭受了巨大的創傷”。故選A。二、實用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每當遠征月球的宇航員重返地球時,都會戴上大口罩,舉起雙手,什么也不觸碰地走入無菌箱。無菌箱被高高吊起,懸渡到休斯敦的另一個密封室里,等待四十天檢疫隔離期滿。在此期間,人們不安地看著被接種了疫苗的動物和培養的組織,害怕真的出現什么兇兆。直到這長長的滅菌隔離儀式完成之后,宇航員才能重見天日。假如月球上有生命,我們首先要怕它,必須提防著它,免得沾染上什么。或許是一個細菌、一條核酸鏈、一個酶分子,或者是一個狡黠的無名小東西。不管是什么,人類單憑想象認為陌生的異類絕非善類,一定要把它關起來甚至殺死。真是奇事一樁,我們竟能全盤接受這種做法,好像這是遵從了某條自然法則一般。但有一些碎片化的證據說明我們錯了。事實上,已知的大多數生物之間基本上是合作關系,是不同程度的共生關系。共生是指兩種不同生物之間所形成的緊密互利關系。在共生關系中,一方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幫助,同時也獲得對方的幫助。這種關系對生物的生存發揮著重要作用。一種生物若要使另一種生物染病,那需要長時間親近、長期和密切的共居才能辦到。假如月球上有生命,它就會為我們接納它加入“球籍”而孤獨地等待。據估計,我們真正熟知的微生物,很可能只占地球上微生物的一小部分,因為它們中的大多數不能單獨培養。它們在相互依賴的、密集的群體中共同生活,彼此供給營養、維持對方的生存環境,通過一個復雜的化學信號系統調控不同種間數量的平衡。現有的技術還不允許我們把微生物一個個地分離出來,單獨培養,正如我們不能把單只蜜蜂從蜂巢取下,而使它不致像脫皮的細胞般干死一樣。細菌為研究不同生命形式在不同層面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相當好的模型。它們靠合作、適應、交流和以物易物生活。那些生活在昆蟲組織內的細菌,比如跟蟑螂和白蟻的含菌細胞結合在一起的那些菌類,看上去好像是寄主身上的特殊器官。至今,我們還不清楚它們為那些昆蟲做了什么,但已經知道,如果沒有它們,這些昆蟲是活不長的。今天,共生關系還影響著大多數海洋生物。比如海葵附著在寄居蟹所寄居的螺殼上,通過寄居蟹的運動而擴大其取食范圍,反過來,寄居蟹可以利用海葵的刺細胞來防御敵害。然而,在調節動物關系的過程中,生物界有時會有一些貌似即興的“發明創造”,但即便是在必須爭個輸贏的情況下,也未必是一場戰斗。西奧多用一系列實驗證明,將兩個同種的海扇放在一起密切接觸時,其中較小的一個總是先解體。這種自我毀滅,是由裂解機制調控的一種自我解體行為,完全由較小者控制。它沒有被逼退戰場,沒有一敗涂地,也沒有彈盡糧絕,它只是自愿退場。知道生物界還有這樣的事,雖然未必會感到舒服,但尚算是情理之中的意料之外。在進行組織培養時,將遺傳學上毫無聯系的細胞放在一起,無視種的不同,融合成一些雜種細胞,這乃是一種自然趨勢。炎癥和免疫機制的強大設計,一定是為了把我們這些生物彼此分開。如果沒有這些復雜的機制,我們或許已進化為某種在地球上四處流動的合胞體,那么,大地上連一朵花都不會生發出來了。(摘編自劉易斯·托馬斯《細胞生命的禮贊:一個生物學觀察者的手記》,有刪改)4.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宇航員回到地球后需隔離滅菌,是害怕宇航員帶回的細菌危害地球,但作者認為宇航員帶回的細菌并沒有想象的那樣可怕。B.所有生物之間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種生物的存在需要依賴其他生物,以此構成所有生物間的合作關系或共生關系。C.一些生活在昆蟲體內的細菌對寄主的作用很大,雖然目前還不知道這些細菌的具體作用,但離開這些細菌昆蟲壽命會變短。D.炎癥和免疫機制是把生物們分開的有效機制,如果沒有炎癥和免疫機制,那么地球上的生物們可能會進化為流動的合胞體。5.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

)A.“狡黠的無名小東西”等表述增強了文本的趣味性,同時也表現出了作者對可能從外星球來到地球的細菌等的蔑視態度。B.宇航員帶回地球的月球生命想要使人類染病,需要長時間親近、長期密切共居才能成功,這些生命正在為被接納加入“球籍”等待著。C.我們不能把單只蜜蜂從蜂巢取下而使它不致像脫皮的細胞那樣干死,因為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我們還不能單獨培養微生物。D.當兩個同種的海扇密切接觸時,較小的海扇通過裂解機制調控進行自我解體這一行為,不是自然界生物之間共生關系的體現。6.文中畫橫線句子中所說的“重要作用”具體有哪些?請根據材料簡要說明。【答案】4.B5.D6.①微生物通過復雜的化學信號系統調整不同種間數量的平衡。②一些寄生物與寄主體細胞結合,互利共生。③大多數海洋生物通過共生關系來擴大取食范圍、防御敵害、更好地生存等。【解析】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所有生物間的合作關系或共生關系”錯誤。由原文“事實上,已知的大多數生物之間基本上是合作關系,即不同程度的共生關系”可知,不是“所有”生物間都有關系,且“合作關系”與“共生關系”不是或然關系。故選B。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蔑視態度”錯誤。由原文“有片段的證據說明我們錯了……假如月球上有生命,它就會為我們接納它加入球籍而孤苦地等待”可知,作者是從所有生物平等的角度去看待可能從外星球來到地球的細菌等生物的,認為不必保持那么強的敵意,但也并非蔑視。B.“宇航員帶回地球的月球生命”“這些生命正在為被接納加入‘球籍’等待著”錯誤。由原文第2段可知,人類對待月球生命的態度基于“假如月球上有什么生命”的假設,而不是月球生命確實存在且已被宇航員帶回地球,也就不存在選項中“這些生命正在為被接納加入‘球籍’等待著”。C.“因為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我們還不能單獨培養微生物”錯誤。由原文“現有的技術還不允許我們把微生物一個個地分離出來,單獨培養,正如我們不能把單只蜜蜂從蜂巢取下,而使它不致像脫皮的細胞般干死一樣。”可知本句是打比方,不是因果關系。故選D。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它們在相互依賴的、密集的群體中共同生活,彼此供給營養、維持對方的生存環境,通過一個復雜的化學信號系統調控不同種間數量的平衡”可知,微生物通過復雜的化學信號系統調整不同種間數量的平衡。由原文“那些生活在昆蟲組織內的細菌,比如跟蟑螂和白蟻的含菌細胞結合在一起的那些菌類,看上去好像是寄主身上的特殊器官。至今,我們還不清楚它們為那些昆蟲做了什么,但已經知道,如果沒有它們,這些昆蟲是活不長的”可知,一些寄生物與寄主體細胞結合,互利共生,誰也離不開誰。由原文“今天,共生關系還影響著大多數海洋生物。比如海葵附著在寄居蟹所寄居的螺殼上,通過寄居蟹的運動而擴大其取食范圍,反過來,寄居蟹可以利用海葵的刺細胞來防御敵害”可知,大多數海洋生物通過共生關系來擴大取食范圍、防御敵害、更好地生存等。三、文學類閱讀-單文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汾河的圓月蕭紅黃葉滿地落著。小玉的祖母雖然是瞎子,她也確確實實承認道已經好久就是秋天了。因為手杖的尖端觸到那地上的黃葉時,就起著她的手杖在初冬的早晨踏破了地面上的結著薄薄的冰片暴裂的聲音似的。“你爹今天還不回來嗎?”祖母的全白的頭發,就和白銀絲似的在月亮下邊走起路來,微微地顫抖著。“你爹今天還不回來嗎?”她的手杖格格地打著地面,落葉或瓦礫或沙上都在她的手杖下發著響或冒著煙。“你爹,你爹,還不回來嗎?”她沿著小巷子向左邊走。鄰家沒有不說她是瘋子的,所以她一走到誰家的門前,就聽到紙窗里邊咯咯的笑聲,或是問她:“你兒子去練兵去了嗎?”她說:“是去啦,不是嗎!就為著那蘆溝橋……后來人家又都說不是,說是為著‘三一八’什么還是‘八一三’……”“你兒子練兵打誰呢?”假若再接著問她,她就這樣說:“打誰……”“你沒見過?”“那還用看,有眼睛的要看,沒有眼睛也必得用耳聽,看不見,還沒聽人說過……”“你聽誰說的?”“聽誰說的!你們這睜著眼睛的人,比我這瞎子還瞎……人家都說,瞎子有耳朵就行……我看你們耳眼皆全的……耳眼皆全……皆全……”汾河邊上的人對于這瘋子起初感到趣味,慢慢地厭倦下來,接著就對她非常冷淡。也許偶而對她又感到趣味,但那是不常有的。今天這白頭發的瘋子就空索索地一邊嘴在咕魯咕魯地象是魚在池塘里吐著沫似的,一邊向著汾河邊走。小玉的父親是在軍中病死的,這消息傳到小玉家是在他父親離開家還不到一個月的時候。祖母從那個時候,就在夜里開始摸索,嘴里就開始不斷的什么時候想起來,就什么時候說著她的兒子是去練兵練死了。可是從小玉的母親出嫁的那一天起,她就再不說她的兒子是死了。她忽然說她的兒子是活著,并且說他就快回來了。“你爹還不回來嗎?你媽眼看著就把你們都丟下啦!”夜里小玉家就開著門過的夜,祖父那和馬鈴薯一樣的臉孔,好象是浮腫了,夾起來的地方突得更高了。“你爹還不回來嗎?”祖母那夜依著門扇站著,她的手杖就在蟋蟀叫的地方打下去。祖父提著水桶,到馬棚里去了一次再去一次。那呼呼地,喘氣的聲音,就和馬棚里邊的馬差不多了。他說:“這還像個家嗎?你半夜三更的還不睡覺!”祖母聽了他這話,帶著手杖就跑到汾河邊上去,那夜她就睡在汾河邊上了。小玉從媽媽走后,那胖胖的有點發黑的臉孔,常常出現在那七八家取水的井口邊。尤其是在黃昏的時候,他跟著祖父飲馬的水桶一塊來了。馬在喝水時,水桶里邊發著響,并且那馬還響著鼻子。而小玉只是靜靜地站著,看著……有的時候他竟站到黃昏以后。假若有人問他。“小玉怎么還不回去睡覺呢?”那孩子就用黑黑的小手搔一搔遮在額前的那片頭發,而后反過來手掌向外,把手背壓在臉上,或者壓在眼睛上:“媽沒有啦!”他說。直到黃葉滿地飛著的秋天,小玉仍是常常站在井邊;祖母仍是常常嘴里叨叨著,摸索著走向汾河。汾河永久是那么寂寞,潺潺地流著,中間隔著一片沙灘,橫在高高城墻下。在圓月的夜里,城墻背后襯著深藍色的天空。經過河上用柴草架起的浮橋,在沙灘上印著日里經行過的戰士們的腳印。天空在遼遠的,高的,不可及的深遠的圓月的背后,在城墻的上方懸著。小玉的祖母坐在河邊上,曲著她的兩膝,好像又要說到她的兒子。這時她聽到一些狗叫,一些掌聲。她不知道什么是掌聲,她想總是一片震耳的蛙鳴。一個救亡的小團體的話劇在村中開演了。然而,汾河的邊上仍坐著小玉的祖母,圓月把她畫著深黑色的影子落在地上。(選自1938年漢口《大公報》副刊《戰線》,有刪改)7.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祖母的“手杖”、祖父的“水桶”,分別融入了二人特定的情感和性格,而且作為日常生活用品,增添了小說的生活氣息。B.“趣味”“厭倦”“冷淡”等勾勒了汾河邊上的人的群像特征,反映出戰爭使人們的精神世界變得空虛、麻木、迷茫。C.小玉對面鄰居的詢問,“把手背壓在臉上,或者壓在眼睛上”,這一情節令人動容,作者以細膩的筆觸,通過孩子的舉動,展示人物內心的悲苦。D.小說善于用人物語言表現人物心理,如祖母重復斷裂的語言,表現出祖母喪子深受打擊而不愿相信事實的心理。8.分析文中畫線部分的作用。9.小說是如何運用“以小見大”的手法來表現主題的?請簡要分析。【答案】7.B8.①通過描寫寂寞的汾河、深藍的天空、深遠的圓月,渲染蒼涼遼遠的氛圍,烘托小玉祖母的悲傷心理。②“汾河的圓月”呼應文章標題,使文章結構嚴謹,渾然一體。③用“圓月”反襯家庭的殘缺破碎,增添悲劇色彩。9.①社會環境:通過“盧溝橋”“八一三”等細節,點明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提醒讀者在時代的框架內觀照和理解人物的言行。②人物形象:通過敘寫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所遭受的不幸,通過個體的命運悲劇,來揭示出日本侵華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巨大苦難。③情節安排:“一個救亡的小團體的話劇在村中開演了”的簡短交代,表明抗戰已深入開展,蘊含了對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贊美之情,使小說有了一絲希望的亮色,豐富了小說主題。【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B.“反映出戰爭使人們的精神世界變得空虛、麻木、迷茫”中的“迷茫”并未體現,且“戰爭使人們……迷茫”強加因果。應該是“趣味”“厭倦”“冷淡”等勾勒了“汾河邊上的人”的群像特征,揭示出日本侵華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巨大苦難。故選B。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這是一段環境描寫,可以從人物塑造、情節結構、主題表達等角度去分析。文中寫到“寂寞的汾河”“深藍的填空”“深遠的圓月”,描繪了一幅凄冷蒼涼的畫面,營造了一種凄寒、孤絕的氛圍,以此作為小玉祖母坐在汾河邊上的大背景,從側面烘托了小玉祖母內心的失子、思子之痛。其次,此處用了較多筆墨寫月亮,正好與小說標題“汾河的月亮”相呼應,使文本結構更加完整。再次,這段環境描寫,重在托出“汾河上的月亮”,而且是圓月;天上月圓,地下人殘,在此大背景下,以自然事物的美好反襯出了戰爭給普通百姓帶來的深重苦難,增添了悲劇色彩,有暗示小說主題的作用。9.本題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體裁特征和表現手法的能力。所謂“以小見大”,就是能從生活中細小之事、微小之物中挖掘出其不尋常的內涵。或揭示事物的本質,或蘊涵深刻的哲理,或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或傳達一定的社會意義。“小”既是具體的事例,又是典型的事例;“大”是文章的主題。結合“是去啦,不是嗎!就為著那盧溝橋……后來人家又都說不是,說是為著‘三一八’什么還是‘八一三’……”分析,通過“盧溝橋”“八一三”等語言細節,點明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結合“小玉的祖母雖然是瞎子,她也確確實實承認道已經好久就是秋天了”“祖母的全白的頭發,就和白銀絲似的在月亮下邊走起路來,微微地顫抖著”“鄰家沒有不說她是瘋子的,所以她一走到誰家的門前,就聽到紙窗里邊咯咯的笑聲”等分析,寫祖母飽受喪子之痛,精神時常陷入癲狂錯亂,與鄰人執拗的爭論,她后來對死生情況的改口。通過敘寫戰爭給一個普通家庭帶來的傷害,揭示出日本侵華戰爭給中國帶來的苦難。結合“一個救亡的小團體的話劇在村中開演了”及“1938年8月26日漢口《大公報》副刊《戰線》第177期”等分析,“一個救亡的小團體的話劇在村中開演了”的簡短交代,用一個歡樂的背景來反襯小玉祖母內心的凄涼與悲傷,強化戰爭狀態中民眾受苦受難、連家庭都無法保全的悲劇命運。同時,小劇團的演出是為宣傳抗日救亡主張的,作者的用意在于表明,受苦受難的民眾已經開始覺醒,開始團結起來抗擊侵華日寇,這是偉大的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斗爭精神凝聚起來的希望,這一處曲筆,有益地豐富了小說的主題,留給讀者更多希望和思考。四、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孔鏞,字韶文,景泰五年進士。知都昌縣,分戶九等以定役,設倉水次,便收斂,民甚賴之。改知連山,瑤僮出沒鄰境,縣民悉竄。鏞往招之,民驚走。鏞炊飯民舍,留錢償其直以去,民乃漸知親鏞,相率還。鏞慰勞振恤,俾復故業,道路漸通,縣治遂復。都御史葉盛征廣西,以鏞從。諸將妄殺者,鏞輒力爭,所全活甚眾。成化元年,擢高州知府。前知府以瑤警閉城門自護鄉民避瑤至者輒不納還為瑤所戕鏞至開門納來者流亡日歸。時賊魁馮曉屯化州,鄧公長屯茅峒,屢招不就。鏞一日單騎從二人直抵茅峒。峒去城十里許,道遇賊徒,令還告曰:“我新太守也。”公長驟聞新守至,亟呼其黨擐甲迎。及見鏞坦易無騶從,氣大沮。鏞徐下馬,入坐庭中,公長率其徒弛甲羅拜。鏞諭曰:“汝曹故良民,迫凍餒耳。前守欲兵汝,吾今奉命為汝父母。汝,我子也。信我,則送我歸,賚汝粟帛。不信,則殺我,即大軍至,無遺種矣。”公長猶豫,其黨皆感悟泣下。鏞曰:“餒矣,當食我。”公長為跪上酒饌。既食,曰:“日且暮,當止宿。”夜解衣酣寢,賊相顧駭服。再宿而返。公長遣數十騎擁還。鏞止騎城外,獨與羸卒入,取谷帛,使載歸。公長益感激,遂焚其巢,率黨數千人來降。公長既降,惟曉恃險不服。鏞選壯士二百人,乘夜抵化州。曉倉皇走匿,獲其妻子以歸,撫恤甚厚,曉亦降。治績聞,賜誥命旌異。遭喪。服除,改廣西。瑤僮聞鏞至,悉遠循。旋以右副都御史巡撫貴州。清平部苗阿溪者,桀驁多智,守臣皆納溪賂,驕不可制。鏞至,詢得溪所昵者二人。遂以計擒溪,磔之。鏞居官廉,歷仕三十余年,皆在邊陲,觸瘴成疾。乞骸骨,不許。弘治二年召為工部右侍郎,道卒,年六十三。(節選自《明史·孔鏞傳》)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前知府以瑤/警閉城門自護/鄉民避瑤至者/輒不納/還為瑤所戕/鏞至/開門納來者/流亡日歸B.前知府以瑤警/閉城門自護/鄉民避瑤至者/輒不納/還為瑤所戕鏞/至開門納來者/流亡日歸C.前知府以瑤警/閉城門自護/鄉民避瑤至者輒不納/還為瑤所戕/鏞至/開門納來者/流亡日歸D.前知府以瑤警/閉城門自護/鄉民避瑤至者輒不納/還為瑤所戕鏞/至開門納來者/流亡日歸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進士,指我國古代科舉制度中參加殿試及第者,進士科一甲三人,依次稱為狀元、榜眼、探花。B.擢,提拔。古代官職的任免術語中,“陟、升、拔”表示提升官職,“左遷、謫”表示降職貶官。C.服除,指守喪期滿后脫掉孝服,是古代喪禮儀式之一,其中大功服穿九個月,小功服穿六個月。D.工部,是我國古代官署名,屬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工程、工匠、水利、交通運輸等。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鏞仁厚愛民,治理有方。任縣令時,他把糧倉建在水邊,方便百姓交稅;任知府時,他讓百姓恢復生產,修建道路。B.孔鏞守信有義,以德服人。做太守時,深入盜賊地盤,并信守承諾送給他們糧食布匹;善待匪首馮曉的妻兒,最終讓馮曉投降。C.孔鏞有勇有謀,處置果斷。貴州苗人阿溪通過賄賂買通了當地官員,行事囂張,孔鏞到任后巧用計謀活捉阿溪,并處死了他。D.孔鏞廉潔奉公,忠于職守。他為官清正廉潔,三十多年里一直在邊疆地區為官任職;后因接觸瘴氣染病提出退休請求,但未被批準,最終死于邊陲。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鏞炊飯民舍,留錢償其直以去,民乃漸知親鏞,相率還。(2)汝曹故良民,迫凍餒耳。前守欲兵汝,吾今奉命為汝父母。【答案】10.C11.C12.D13.①孔鏞在民舍里面燒火做飯,留下錢抵償其價值后才離開,百姓才漸漸了解親近了孔鏞,相繼而回。②你們本是善良百姓,做盜賊也是逼迫于挨凍受餓而已。前任太守打算對你們用兵,我現在奉命做你們的父母官。【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前任知府因瑤人的警情,關閉城門自救。對躲避瑤人襲擊的鄉民都不接納,這些人回去都被瑤人殺害。孔鏞到了后,打開城門接納來者,流亡在外的百姓逐漸回來。“瑤警”解釋為瑤人的警情,這是關閉城門的原因,不能斷開,排除A。“鄉民避瑤至者”是定語后置,與后面的“輒不納”構成一個完整的句子,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鏞”是“至”的主語,不是“戕”的賓語,排除D。故選C。11.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C.“小功服穿六個月”錯誤,小功服穿五個月。故選C。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最終死于邊陲”錯,“道卒”指在赴任的路上去世。故選D。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鏞炊飯民舍”,正常語序為“鏞炊飯(于)民舍”,介賓短語后置,省略句;“直”,通“值”,價值;“親”,親近。(2)“汝曹”,你輩,你們;“迫”,被逼迫,表被動;“凍餒”,受凍挨餓;“兵”,用兵。參考譯文:孔鏞,字韶文,景泰五年考中進士。任都昌知縣,分戶口為九等來決定勞役,在水邊建立糧倉,便于收賦稅,百姓很依賴他。改任連山知縣,瑤僮出沒于鄰境,縣中百姓都逃竄了。孔鏞前往招撫,老百姓被他嚇跑了。孔鏞在民舍里面燒火做飯,留下錢抵償其價值后才離開,百姓于是漸漸了解親近孔鏞,相繼而回。孔鏞慰問賑濟百姓,使他們恢復原來的生產,道路也漸漸地修通了,縣政于是恢復清明安定。都御使葉盛征討廣西,讓孔鏞跟隨。對于胡亂殺戮的各位將領,孔鏞總是極力勸阻,所保全存活的人很多。成化元年,被提升為高州知府。前任知府因瑤人的警情,關閉城門自保,對躲避瑤人襲擊的鄉民都不接納,這些人返回后都被瑤人殺害。孔鏞到后,打開城門接納來者,流亡在外的百姓逐漸回來。當時賊人的首領馮曉屯居在化州,鄧公長屯居在茅峒,屢次招撫而不降。一天,孔鏞騎著馬只帶兩個隨從來到茅峒。茅峒距離縣城十里左右,他們在路上遇到了賊人,孔鏞讓他們回去稟告:“我就是新來的太守。”鄧公長突然聽說新太守來了,急忙招呼其黨羽穿上鎧甲迎接。等到看見孔鏞坦率平易,也沒有帶騎馬的侍從,暗中就有點泄氣。孔鏞緩緩下馬,進到庭院中坐下,鄧公長率領他的黨羽解甲羅列而拜。孔鏞曉諭他們說:“你們本是善良百姓,做盜賊也是逼迫于挨凍受餓而已。前任太守打算加兵于你們,我現在奉命做你們的父母官。你們,就是我的兒子。信任我,就送我回去,我會贈送你們糧食布帛。不信任我,就殺了我,大軍很快就會來到,就沒有活下來的人了。”鄧公長猶豫,其黨羽都為之感悟而流淚。孔鏞說:“我餓了,該給我飯吃。”鄧公長跪著為他獻上酒菜。吃完后孔鏞說:“天要黑了,我要休息睡覺。”晚上脫衣酣睡。賊人相視驚服。(孔鏞)住了兩晚才回去。鄧公長派幾十個騎兵護送孔鏞回去。孔鏞讓那些跟來的人停在城外,只讓幾個老弱的士兵跟著他進城,取來了糧食和衣服,讓他們裝載而回。鄧公長更加感激,就焚燒了他的賊巢,率同伙數千人來歸降。鄧公長已投降,只有馮曉憑借險要的地勢不降服。孔鏞挑選二百壯士,乘夜抵達化州。馮曉倉皇逃跑藏匿,孔鏞俘獲了他的妻兒而回,(孔鏞)對他們撫恤豐厚,馮曉也投降了。(孔鏞)治理的政績聞名于朝廷,皇上賜誥命褒獎。家有喪事,服喪完畢后,改到廣西任職。瑤人聽說孔鏞來了,都遠遠地躲避。不久(孔鏞)以右副都御史身份巡視貴州。清平部酋人阿溪性情倔強不馴順,而且很狡猾,守御大臣都收受阿溪的賄賂,阿溪更加驕橫不可制服。孔鏞到任,詢問得知阿溪所親近的兩人。于是用計擒住阿溪,對他處以磔刑。孔鏞居官廉潔,任職三十余年,都在邊陲,接觸瘴氣成病。乞求退休,皇上沒有應準。弘治二年被召為工部右侍郎,在赴任的路上去世,終年六十三歲。五、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唐崇徽公主①手痕②歐陽修故鄉飛鳥尚啁啾,何況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遺跡為誰留。玉顏自古為身累,肉食何人為國謀。行路至今空嘆息,巖花野草自春秋。【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時與回鶻和親,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②手痕:指崇徽公主手痕碑,在今山西靈石縣。相傳公主嫁回紇時,道經靈石,以手掌托石壁,遂留下手跡。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描繪了崇徽公主遠嫁時鳥兒歡快鳴叫的場景,以樂景襯哀情,表現了公主遠嫁時的傷感。B.“青冢”一句寫公主出嫁后埋骨他鄉,“翠崖”一句問而不答,以問為答,詩意凄婉,十分動人。C.頸聯中“玉顏”反為“身累”,“肉食”不與“國謀”,對仗工整,詰問尖銳犀利,議論深切痛快。D.詩歌借古抒懷,借用歷史事實,表達了對歷史上曾有的和親政策的深沉追問與思考。15.本詩尾聯中的“空”與《蜀相》“隔葉黃鸝空好音”中的“空”用詞精妙,請比較分析其寄寓情感的異同。【答案】14.A15.相同:兩首詩中的“空”都是“空自、白白地”的意思;都妙用“空”字,形象傳神,寄寓了詩人無奈悵然之情。不同:①“隔葉黃鸝空好音”用“空”寫出了綠葉叢中的黃鸝鳴聲美妙卻無人欣賞,營造了寂寥冷清的氛圍,表達了詩人對武侯祠無人憑吊的慨嘆;②本詩中“行路至今空嘆息”,用“空”寫出了行路的人到這里只能白白嘆息的無奈,表達了詩人對崇徽公主悲劇命運的憐惜、同情,對統治者忍辱求和的憤慨。(答出三點即可,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A.“以樂景襯哀情”錯誤。“啁啾”是形容鳥的細碎鳴叫聲;笳,古代一種管樂器,即胡笳,從塞北和西域一帶傳入中原,因其聲悲咽,故稱悲笳。不離故鄉的鳥兒尚啁啾鳴叫不止,而豆蔻年華的少女隨著悲笳離別父母、遠嫁萬里之外,就更加依戀不舍了。作者在這里傾注了自己對她的憐惜同情。因此,首聯描繪的是悲景,不是樂景。故選A。1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字的能力。相同:本詩“行路至今空嘆息,巖花野草自春秋”意思是,行路的人到這里白白地嘆息,山崖上花開草長隨著季節交替。長嘆一聲,無可奈何之情襲人心懷,行路人到此只能報之以嘆息,而孤魂棲止的崖花澗草春秋更替,年復一年。這里以無情襯有情,頗有韻致。“空”,空自、白白地,“空嘆息”,白白地嘆息。《蜀相》“隔葉黃鵬空好音”意思是,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無人來聽。黃鸝隔葉,亦不過空作好音,“空”,白白的。兩首詩中的“空”都是“空自、白白地”的意思;都妙用“空”字,形象傳神,寄寓了詩人無奈悵然之情。不同:①“隔葉黃鸝空好音”用“空”寫出了武侯祠無人憑吊,綠葉叢中的黃鸝鳴聲美妙卻無人欣賞,營造了寂寥冷清的氛圍,表達了詩人對武侯祠無人憑吊的慨嘆,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②本詩中“行路至今空嘆息”,作者在這里直抒胸臆,用“空”寫出了行路的人到這里只能白白嘆息的無奈,表達了詩人對崇徽公主悲劇命運的憐惜、同情,對宋朝統治者茍且偷安,忍辱求和的憤慨。六、情景默寫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蜀道難》中寫水石相激,山谷空鳴的場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針對魏晉名士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用了兩句話來批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陳情表》中總寫自己命運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飛湍瀑流爭喧豗

砯崖轉石萬壑雷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齊彭殤為妄作

臣以險釁

夙遭閔兇【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錯字詞:豗、砯、壑、固、誕、殤、釁、夙、閔。七、選擇題組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近幾年,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以往扁平化、低互動的展覽形式已經不足以激發大眾興趣,因而“新媒體藝術”在短短幾年之內,就形成一種的時尚風潮。沉浸式展覽、沉浸式演出等活動,給生活增添了豐富的情趣。沉浸就是讓人專注到當前的目標情境中并感到愉悅和滿足,甚至忘記真實世界;而沉浸式體驗,,就是通過集成大量技術、智慧和創意所創造出來的一種高價值經歷。它一方面集成了大量前沿科技成果,如3D全息投影、虛擬現實、混合現實等技術,搭建了沉浸式體驗的結構和形態;另一方面圍繞主題性的空間造境為關鍵,通過交互式空間和敘事性空間,人們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圍與主題之中。沉浸式體驗所提供的,既有以視覺、聽覺等為主的感官體驗,也有敘事性和故事性的情感體驗,還有追求價值認同的精神體驗,是一次集多種媒介和各種視聽效果于一體、全方位作用于身心的難忘經歷。事實證明,(

)。這種令人傾情投入的心理狀態,恰恰是沉浸式體驗正在努力追求的科技與人文的完美效果。17.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獨樹一幟

應運而生

順理成章

珠聯璧合B.別具一格

因勢利導

順理成章

懷瑾握瑜C.別具一格

應運而生

顧名思義

珠聯璧合D.獨樹一幟

因勢利導

顧名思義

懷瑾握瑜18.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另一方面圍繞以主題性的空間造境為關鍵,通過交互式空間和敘事性空間的營造,讓人們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圍與主題之中。B.另一方面以主題性的空間造境為關鍵,通過交互式空間和敘事性空間,人們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圍與主題之中。C.另一方面圍繞主題性的空間造境為關鍵,通過交互式空間和敘事性空間,讓人們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圍與主題之中。D.另一方面以主題性的空間造境為關鍵,通過交互式空間和敘事性空間的營造,讓人們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圍與主題之中。19.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A.既融入感官體驗又融入情感、精神體驗的活動,能夠創造令人傾情投入的心流B.令人傾情投入的心流,如果僅僅依靠感官體驗或者情感、精神體驗,就無法創造C.情感、感官體驗與精神體驗融為一體的活動,能夠創造令人傾情投入的心流D.令人傾情投入的心流,離不開感官體驗與情感、精神體驗三者融為一體的活動【答案】17.C18.D19.A【解析】17.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獨樹一幟:比喻與眾不同,自成一家。別具一格:另有一種獨特風格。語境形容“新媒體藝術”風格獨特,選擇“別具一格”。應運而生:舊指應天命而產生。現指適應時機而產生。因勢利導:指順著事情發展的趨勢向有利的方向引導。含褒義。語境是說“沉浸式展覽、沉浸式演出等活動”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而產生,選擇“應運而生”。順理成章:寫文章、做事情順著條理就能做好。比喻隨著某種情況的發展而自然產生的結果。顧名思義:從事物的名稱聯想到它的含義。語境在根據“沉浸式體驗”的名字闡釋其內涵,選擇“顧名思義”。珠聯璧合: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懷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純潔高尚的品德。語境對象是“科技與人文”,選擇“珠聯璧合”。故選C。18.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存在三處錯誤:第一處結構混亂,“圍繞……為關鍵”句式雜糅,改為“以……為關鍵”或“圍繞……”。第二處成分殘缺,“通過交互式空間和敘事性空間”成分殘缺,“通過”是介詞,應在句末加“的營造”。第三處中途易轍,語句主語為“它”,后面偷換成“人們”,需要在“人們”前面加上“讓”。只有D項修改正確。故選D。19.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語句復位的能力。根據后文“這種令人傾情投入的心理狀態”可知,前句句末應是“令人傾情投入的心流”,排除BD。根據前文“既有……感官體驗,也有……情感體驗,還有……精神體驗”,后文應與前文照應,句首語序應為“感官體驗”“情感、精神體驗”,排除C。故選A。八、簡答題組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不崩的。”“這個西紅柿有一股番茄味。”“三人行,必有三人”……近期,①,引起年輕人的極大興趣。說起“廢話文學”,它和文學沾邊,少不了一些名人的幫襯。比如孤獨苦悶的魯迅在《秋夜》里寫的那句“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就是著名的“廢話”。朱自清甚至專門寫過一篇《論廢話》,其中便提到:“所有的話到頭兒來全是廢話。”由此可見,廢話源遠流長,并非今日之網絡才獨有的現象。②,或許也和當下較為普遍的社交焦慮不無關系。很多人活躍于網絡,面對看不見的陌生人侃侃而談、毫無戒備,但是在面對面的現實交流中,卻小心翼翼起來,甚至還有了“社交恐懼癥”一說。這樣看來,有的人在現實中畏懼表達,到了網絡便會有一種找補心態,想怎么說就怎么說,哪怕是廢話連篇。廢話或許是無用的,但可有趣。金圣嘆說:“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林語堂也曾表示過:“得有點廢話,我們的生活才有意思。”因此,③,就是在包容一種寬松的說話空間、輕松的交流心態,以及由此帶來的松弛、融洽的人際關系。一句話:廢話也是話,不必廢除它。20.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21.文中畫線部分可改為“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兩株棗樹”,從語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你認為哪句話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答案】20.①“廢話文學”悄然流行于社交網絡

②而“廢話文學”之所以流行

③我們包容廢話21.原句的表達效果更好。原句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用“一株”“還有一株”,突出強調了墻外的兩株棗樹,加強了語氣;強化情感,通過視線的移動顯出了情緒和層次,更能體現魯迅先生當時孤獨苦悶激憤的心情。【解析】20.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第一空,根據后面“說起‘廢話文學’”分析,前面舉例的“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不崩的”“這個西紅柿有一股番茄味”“三人行,必有三人”等內容屬于“廢話文學”,此處主要講“廢話文學”流行于社交網絡,且“廢話文學”作為后面“引起年輕人的極大興趣”的主語。第二空,前面說“廢話源遠流長,并非今日之網絡才獨有的現象”,而此句與后文有關,后面說“或許也和當下較為普遍的社交焦慮不無關系”,這是分析當下“廢話文學”流行的原因,據此填“而‘廢話文學’之所以流行”。第三空,前面說的是“廢話”也有其價值,而后面說“就是在包容一種寬松的說話空間、輕松的交流心態,以及由此帶來的松弛、融洽的人際關系”,這半句應是針對我們應當包容廢話這樣的現象說的,據此填“我們包容廢話”。2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語句表達效果的能力。對比可知,“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兩株棗樹”,是一種概括性的陳述,是一種說明,對象和重點都是棗樹,這里面沒有人的氣息。而“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你立刻就感知到,這里的對象和重點不是棗樹,而是人,有人的某種情緒涌動。“兩株棗樹”的寫法,把注意力集中到一個體,然后又轉移到另一個同質的個體,看上去是重復廢話,但在這種同質轉移的流動中,就顯出了情緒和層次,運用“反復”的手法,既突出強調了兩棵樹,更顯出了人的注意力的移動,注意力的流動顯出的是情緒的層次。表明魯迅經常抬頭看這兩棵樹,而且不斷仔細看,且這兩棵樹是在“園外”,表明魯迅的孤獨苦悶,以及當時的激憤心情。而改句就是一句很普通的表達,起不到強化情感的作用。九、材料作文22.閱讀下列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這是一個崇尚英雄的時代,戍守邊防的戰士,火災現場逆行的消防員,隱姓埋名數十年、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祖國核潛艇事業的彭士祿,歷經失敗、砥礪拼搏終至亞洲巔峰的“中國女足”……我們感動于他們心中無我的境界。這也是一個崇尚自由的時代,我們喜歡街舞的自由與釋放,我們喜歡生活的隨性之樂,我們不斷地制造著“小確幸”與“儀式感”……我們越來越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