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時間: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第I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回答第II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第I卷一、選擇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下列關于內環境及穩態的敘述正確的是()A.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B.內環境是細胞代謝的主要場所C.正常人體紅細胞產生的CO2會顯著影響酸堿度D.內環境穩態是指內環境的滲透壓和酸堿度處于動態平衡【答案】A〖祥解〗一、內環境穩態的概念: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的狀態。二、內環境穩態的調節機制:神經—體液—免疫調節共同作用。三、內環境穩態的意義:內環境中血糖含量、溫度、pH等保持在適宜的范圍內,是細胞代謝正常進行和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詳析】A、內環境中組織液、淋巴(液)的成分與血漿相近,血漿中的蛋白質含量較多,淋巴和組織液中蛋白質含量少,A正確;B、細胞質基質是細胞代謝的主要場所,B錯誤;C、正常人體紅細胞無線粒體等細胞器,只能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乳酸,不產生的CO2,C錯誤;D、內環境穩態是指內環境的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保持相對穩定,D錯誤。故選A。2.下列關于神經系統的敘述錯誤的是()A.交感神經興奮可以使心跳加快B.調節呼吸的基本活動中樞位于腦干C.大腦皮層主要由神經元胞體和樹突組成D.神經元的軸突和樹突都套有一層髓鞘構成神經纖維【答案】D〖祥解〗人體神經系統是由腦、脊髓和它們所發出的神經組成的,其中腦和脊髓是神經系統的中樞部分,組成中樞神經系統;腦神經和脊神經是神經系統的周圍部分,組成周圍神經系統。【詳析】A、交感神經興奮時,能引起心跳加快、血壓升高、支氣管擴張等生理反應,A正確;B、腦干中有許多能夠調節人體基本生命活動的中樞,如呼吸中樞、心血管運動中樞等,B正確;C、大腦皮層是由神經元的胞體和樹突密集的部位,色澤灰暗,稱為灰質,C正確;D、神經元的軸突大都套有一層髓鞘,構成神經纖維,而樹突一般沒有髓鞘,D錯誤。故選D。3.在離體神經纖維上安置兩個電表記錄電位變化,并在a點給予適宜刺激,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乙發生向左偏轉與細胞膜對Na+通透性增加有關B.神經纖維膜外側局部電流方向與興奮傳遞方向相反C.電表甲的連接方式,不可以測量神經纖維的靜息電位D.刺激a處,甲、乙電表的電位變化可用同一個曲線圖表示【答案】D〖祥解〗在未受到刺激時,神經纖維處于靜息狀態。此時,神經細胞外的Na+濃度比膜內要高,K+濃度比膜內低,而神經細胞膜對不同離子的通透性各不相同:靜息時,膜主要對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陽離子濃度高于膜內。由于細胞膜內外這種特異的離子分布特點,細胞膜兩側的電位表現為內負外正,這稱為靜息電位。當神經纖維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時,細胞膜對Na+的通透性增加,Na+內流,這個部位的膜兩側出現暫時性的電位變化,表現為內正外負的興奮狀態,此時的膜電位稱為動作電位。【詳析】A、乙發生向左偏轉說明箭頭所指的位置膜電位不同,產生了動作電位,而動作電位的產生與細胞膜對Na+通透性增加有關,A正確;B、靜息狀態時,細胞膜的電位為內負外正,當受到適宜刺激后,膜電位表現為內正外負的興奮狀態,這時神經纖維膜外側局部電流方向與興奮傳遞方向相反,B正確;C、電表甲的連接方式是兩個電極同時在膜外,因此不可以測量神經纖維的靜息電位,C正確;D、電表甲的連接方式是兩個電極同時在膜外,電表乙一個電極在膜外一個在膜內,刺激a處,甲、乙電表的電位變化不可用同一個曲線圖表示,D錯誤。故選D。4.在身體感到疼痛或吃辣椒時會釋放內啡肽(神經遞質),其可同時與突觸前膜和突觸后膜上的阿片類受體結合,抑制Ca2+通道的活性并激活K+通道。具體機理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吃辣椒會刺激相應感受器產生興奮傳至下丘腦產生灼痛感B.內啡肽與阿片類受體結合體現了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C.內啡肽與突觸前膜上阿片類受體結合后,促進疼痛類神經遞質的釋放D.內啡肽與突觸后膜上阿片類受體結合后,難以產生動作電位而達到鎮痛效果【答案】D〖祥解〗由圖可知,內啡肽與突觸前膜上的阿片類受體結合后,抑制Ca2+通道的活性,而Ca2+具有促進神經遞質釋放的作用,所以內啡肽可抑制神經遞質的釋放,同時,內啡肽與突觸后膜上阿片類受體結合后,激活K+通道,K+外流,使靜息電位增大。【詳析】A、灼痛感在大腦皮層形成,A錯誤;B、內啡肽與阿片類受體結合體現了細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B錯誤;C、由圖可知,內啡肽與突觸前膜上阿片類受體結合后,抑制Ca2+通道的活性,抑制疼痛類神經遞質的釋放,C錯誤;D、內啡肽與突觸后膜上阿片類受體結合后,激活K+通道,K+外流,使靜息電位增大,難以產生動作電位而達到鎮痛效果,D正確。故選D。5.語言、學習和記憶是人體的高級功能,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主導語言功能的控制區域位于中央前回B.長時記憶與大腦皮層下像海馬的腦區有關C.注意力下降會影響感覺性記憶轉入第一級記憶D.某些動物可發出不同的聲響來表達情感,說明也具有語言功能【答案】C〖祥解〗短時記憶可能與神經元之間即時的信息交流有關,尤其是與大腦皮層下一個形狀像海馬的腦區有關。長時記憶可能與突觸形態及功能的改變以及新突觸的建立有關。【詳析】A、主導語言功能的控制區域靠近中央前回,A錯誤;B、短時記憶與大腦皮層下像海馬的腦區有關,B錯誤;C、感覺性記憶是最初接收信息的短暫存儲,如果注意力下降,信息可能無法有效地轉移到第一級記憶,C正確;D、雖然某些動物能用聲響傳遞信息或表達情感,但這并不等同于人類的語言功能,人類語言具有復雜的語法、符號及抽象表達等特征,而動物的通訊一般較為簡單,不具備同樣的結構和功能,D錯誤。故選C。6.人體某些細胞會產生和釋放內源性致熱源如白細胞介素(IL-1)、腫瘤壞死因子(TNF)等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調定點上升,升高體溫引起致熱原性發熱。據圖分析錯誤的是()A.白細胞介素是一種細胞因子,可由免疫細胞產生B.a段患者皮膚血管收縮、汗腺分泌量減少導致散熱減少C.c段患者大量排汗增加散熱,該過程通過體液調節完成D.b段患者的體溫高于正常范圍,此時產熱量約等于散熱量【答案】C〖祥解〗在寒冷環境中,散熱加快,當局部體溫低于正常體溫時,冷覺感受器受到刺激并產生興奮,興奮傳遞到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通過中樞的分析、綜合,再使有關神經興奮,進而引起皮膚血管收縮,皮膚的血流量減少,散熱量也相應減少。同時,汗腺的分泌量減少,蒸發散熱也隨之減少。在減少熱量散失的同時,機體還會主動增加產熱。寒冷刺激使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興奮后,可引起骨骼肌戰栗,使產熱增加。與此同時,相關神經興奮后可以促進甲狀腺激素、腎上腺素等激素的釋放,使肝及其他組織細胞的代謝活動增強,增加產熱。【詳析】A、細胞因子主要由免疫細胞產生,白細胞介素是一種細胞因子,可由免疫細胞產生,A正確;B、a段體溫調定點高于體溫,體溫會不斷上升,該段患者皮膚血管收縮、汗腺分泌量減少導致散熱減少,以升高體溫,B正確;C、c段體溫調定點低于體溫,患者大量排汗增加散熱,以降低體溫,該過程通過神經-體液調節完成,C錯誤;D、b段體溫調定點與體溫相差不大,此時產熱量約等于散熱量,但體溫約為39℃,高于正常范圍,D正確。故選C。7.人體內糖皮質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調節,①②③表示激素,abc表示腺體,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該調節模式適用于生長激素的分泌過程B.圖中a是垂體,其功能受①和③的共同調控C.糖皮質激素和胰高血糖素都可升高血糖濃度D.糖皮質激素分泌的過程有利于放大激素的調節效應【答案】A〖祥解〗據圖可知,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的調節過程:下丘腦→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垂體→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腎上腺→腎上腺糖皮質激素,該過程屬于分級調節,同時腎上腺糖皮質激素還能對下丘腦和垂體進行負反饋調節。【詳析】A、生長激素的分泌過程與垂體有關,與下丘腦無關,所以該模式不適用于生長激素的分泌過程,A錯誤;B、圖中a是垂體,其功能受①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和③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共同調控,B正確;C、糖皮質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及腎上腺素都可升高血糖濃度,C正確;D、糖皮質激素分泌的過程屬于分級調節,而分級調節可以放大激素的調節效應,形成多級反饋調節,有利于精細調控,從而維持機體的穩態,D正確。故選A。8.通過基因工程改造產生的“重組人溶菌酶”可以破壞細菌細胞壁、抗病毒(HIV、HPV、SARS)等多種作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溶菌酶具有殺菌作用,參與非特異性免疫B.溶菌酶在核糖體上合成,只存在于體液中C.溶菌酶、細胞因子、抗原都屬于免疫活性物質D.人體的免疫系統由免疫活性物質和免疫器官共同構成【答案】A〖祥解〗人體有三道防線來抵御病原體的攻擊。皮膚、黏膜是保衛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如溶菌酶)和吞噬細胞(如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是保衛人體的第二道防線。這兩道防線人人生來就有,是機體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遺傳下來的,不針對某一類特定的病原體,而是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作非特異性免疫。多數情況下,這兩道防線可以防止病原體對機體的侵襲,這也是我們雖然時刻處在病原體的包圍之中,但并不會經常感到不適的原因。第三道防線是機體在個體發育過程中與病原體接觸后獲得的,主要針對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異性,叫作特異性免疫。【詳析】A、溶菌酶是一種能夠破壞細菌細胞壁的酶,具有殺菌作用,溶菌酶是人體非特異性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它能夠迅速對多種病原體起作用,不針對某一特定病原體,A正確;B、溶菌酶在核糖體上合成,廣泛存在于體液和多種組織中,B錯誤;C、抗原不屬于免疫活性物質,免疫活性物質包括抗體、細胞因子、溶菌酶等,C錯誤;D、人體的免疫系統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共同構成,D錯誤。故選A。9.每年冬季流行性感冒(流感)頻發,這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疾病。醫生建議老年人、兒童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低免疫人群每年應及時接種一次流感疫苗。下列的敘述正確的是()A.參與特異性免疫的細胞均能識別抗原B.胸腺切除的患者只有細胞免疫受到影響C.流感疫苗刺激B細胞增殖并產生特異性抗體D.接種流感疫苗后人體內會產生相應的記憶細胞和抗體【答案】D〖祥解〗給人接種的流感疫苗能有效的預防流感,它是用減毒的或滅活的流感病毒制成的一種疫苗,從抗原、抗體相互作用的免疫機理分析,流感疫苗相當于抗原,接種到人體后,不會使人發病,但會刺激人體內的淋巴細胞產生抵抗流感病毒的抗體,從而獲得對流感的免疫力,而對其它的病原體不起作用。因此這種免疫屬于特異性免疫。【詳析】A、在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過程中,只有漿細胞不能識別抗原,A錯誤;B、激活b細胞的第二個信號是輔助性T細胞表面的特定分子發生變化并與B細胞結合,T細胞在胸腺發育成熟,所以胸腺切除的患者體液免疫也會受到影響,B錯誤;C、流感疫苗刺激人體免疫系統,使B細胞增殖分化為漿細胞和記憶細胞,前者能產生特異性抗體,C錯誤;D、疫苗相當于抗原,抗原進入機體會使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使機體產生對應的抗體和記憶細胞,D正確。故選D。10.系統性紅斑狼瘡與遺傳、環境和雌激素調節等因素有關,患者產生的抗體會攻擊中樞神經系統,導致大腦神經遞質代謝紊亂。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系統性紅斑狼瘡是由于免疫自穩功能異常引起的B.常使用免疫抑制劑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進行治療C.系統性紅斑狼瘡和重癥聯合免疫缺陷病致病機理相同D.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通過信號分子相互作用【答案】C〖祥解〗自身免疫病:人體的免疫系統具有分辨“自己”和“非己”成分的能力,一般不會對自身成分發生免疫反應。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免疫系統也會對自身成分發生反應。如果自身免疫反應對組織和器官造成損傷并出現了癥狀,就稱為自身免疫病。【詳析】A、系統性紅斑狼瘡是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統的免疫自穩功能異常所致,A正確;B、采用免疫抑制劑減弱機體的免疫應答是系統性紅斑狼瘡治療的思路之一,B正確;C、系統性紅斑狼瘡是自身免疫病,重癥聯合免疫缺陷病是免疫缺陷病,二者致病機理不同,C錯誤;D、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與免疫系統之間存在著相互調節,通過信息分子構成一個復雜網絡,各自以特有的方式在內環境穩態的維持中發揮作用,它們之間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取代另外兩方,這些調節都離不開信號分子與受體的直接接觸,D正確。故選C。11.下列對植物激素的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色氨酸經過一系列反應可轉變成生長素B.脫落酸的合成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C.生長素和乙烯都可以促進果實成熟D.細胞分裂素主要促進細胞核的分裂【答案】A〖祥解〗植物激素是由植物體內產生,并從產生部位運輸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育具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不同的植物激素對植物的生長發育的作用不同。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細胞伸長,從而引起植物的增高,促進種子的萌發和果實的發育;脫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細胞分裂,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和脫落;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進果實成熟;細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細胞分裂。【詳析】A、色氨酸是生長素合成的前體物質,在植物幼嫩的葉中,色氨酸經過一系列反應可轉變成生長素,A正確;B、脫落酸的主要合成部位在根冠、萎蔫的葉片,B錯誤;C、生長素能夠促進果實發育,乙烯能促進果實成熟,C錯誤;D、生長素主要促進細胞核的分裂,而細胞分裂素主要是對細胞質的分裂起作用,D錯誤。故選A。12.如果把一個壞蘋果留在一筐好蘋果里,結果你將得到一筐爛蘋果,這就是“壞蘋果法則”。下列能引起相同效果的物質是()A.赤霉素 B.乙烯利 C.2,4-D D.膨大素【答案】B〖祥解〗乙烯利是一種植物調節生長劑,常用的劑型為水劑,它在使用的過程中會釋放出乙烯,從為達到調節植物生長的作用,一般是用來促進果實成熟,因此乙烯利與乙烯的作用是相同的。【詳析】A、赤霉素主要用于促進植物莖稈伸長、打破種子休眠等,與“壞蘋果法則”無關,A錯誤;B、乙烯利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主要用于促進果實成熟及葉片、果實的脫落,它通過分解釋放出乙烯,乙烯對水果有催熟作用,還可進一步誘導水果自身產生乙烯,加速水果成熟,這種催熟作用類似于“壞蘋果法則”中一個壞蘋果會加速周圍好蘋果的腐爛,B正確;C、2,4-D主要用于促進扦插枝條生根、防止落花落果等,與“壞蘋果法則”無關,C錯誤;D、膨大素主要用于促進果實膨大,與“壞蘋果法則”無關,D錯誤。故選B。13.花開花落,春華秋實。植物的生命活動調節受基因的調控、激素的調節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植物分布的地域性主要由光照時長決定B.蕙蘭經過低溫誘導后才能開花利于種群繁衍C.激素會影響細胞的基因表達從而起調節作用D.光既是植物生命活動的能量來源,也是一種信號【答案】A〖祥解〗激素調節在植物的生長發育和對環境的適應過程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調節只是植物生命活動調節的一部分,植物生長發育過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組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上程序性表達的結果。【詳析】A、植物分布的地域性主要是由溫度決定的,而不是光照時長。不同的植物對溫度有不同的適應范圍,溫度影響著植物的分布,A錯誤;B、蕙蘭經過低溫誘導后才能開花,這是一種適應環境的機制,有利于其在合適的季節開花,從而進行傳粉、受精等過程,利于種群繁衍,B正確;C、激素作為信號分子,會影響細胞的基因表達,進而對植物的生長、發育等生命活動起調節作用,C正確;D、光可以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同時光的波長、光照時長等作為一種信號,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如植物的向光性等,D正確。故選A。14.研究小組先后兩次(間隔3天)對某害蟲種群展開了相關調查,數據統計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在兩次調查間隔期內最可能使用了性引誘劑B.第二次調查后短期內該害蟲種群的出生率將增大C.第二次調查后該昆蟲種群的年齡結構發生了改變D.引入天敵對該害蟲種群密度的影響屬于密度制約因素【答案】B〖祥解〗種群是一定空間內同種生物所有個體形成的集合。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種群密度。種群的其他數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結構、性別比例等,這些特征是決定種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直接決定種群的密度,年齡結構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別比例影響出生率。【詳析】A、第二次調查相比第一次調查后,處于生殖期的雄性個體數量顯著減少,說明在兩次調查間隔期內最可能使用了性引誘劑,A正確;B、第二次調查后,處于生殖期的雄性個體數量顯著減少,處于生殖期的雌性個體數量相對減少,所以短期內該害蟲種群的出生率將減少,B錯誤;C、第二次調查后,處于生殖期的雄性個體數量和雌性個體數量都減少,相當于中年個體的數量減少,所以該昆蟲種群的年齡結構發生了改變,C正確;D、食物和天敵等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是相關的,引入天敵對該害蟲種群密度的影響屬于密度制約因素,D正確。故選B。15.生態學家高斯利用大草履蟲進行單獨培養,結果如下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第8天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B.4-8天種群數量呈固定倍數增長C.圖中該種群的最大數量就是環境容納量D.種群數量增加時種內競爭加劇,死亡率升高【答案】D〖祥解〗在自然界,當一種生物遷入一個條件適宜的新分布地時,初始階段一般會出現較快增長,但是,資源和空間總是有限的。當種群密度增大時,種內競爭就會加劇,這就會使種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當死亡率升高至與出生率相等時,種群的增長就會停止,有時會穩定在一定的水平。【詳析】A、第8天食,種群數量達到環境容納量,所以增長速率最小,A錯誤;B、大草履蟲的種群增長模型是“S”型,所以不是以固定倍數增長,B錯誤;C、環境容納量是一定的環境條件下所能維持的最大種群數量,C錯誤;D、當種群數量增加時種內競爭加劇,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D正確。故選D。16.河蟹喜食底棲動物和水草,常被人們養殖在稻田中。稻田中生活的大臍圓扁螺、中國圓田螺、蘇氏尾腮蚓、羽搖蚊的幼蟲等底棲動物是河蟹的食物。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該群落中水稻和河蟹占據相同的生態位B.河蟹與底棲動物存在捕食和種間競爭關系C.稻田中的所有河蟹以及底棲動物構成一個群落D.青魚與河蟹的食性類似,一起混養能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答案】B〖祥解〗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因此,研究某種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研究某種植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區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詳析】A、水稻和河蟹屬于不同的生物,所以它們占據的生態位不同,A錯誤;B、河蟹喜食底棲動物和水草,底棲動物也會以水草為食,所以河蟹和底棲動物之間存在捕食和種間競爭關系,B正確;C、群落是一定區域內所有生物的集合,而稻田中的所有河蟹以及底棲動物不是所有的生物,所以不能構成一個群落,C錯誤;D、青魚與河蟹的食性類似,說明二者存在種間競爭,因此一起混養不能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D錯誤。故選B。17.經過人工造林恢復的塞罕壩林場經歷了荒原到林海的演替過程。研究人員對不同階段的群落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得到以下結果,據此分析錯誤的是()階段I階段Ⅱ階段Ⅲ主要物種物種A、羊草、地榆羊草、地榆、物種D羊草、地榆、物種D、物種EA.羊草數量增多不一定導致地榆數量減少B.階段Ⅲ的群落結構與階段Ⅰ相比更加復雜C.在自然條件下,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也可以演替為林海D.上述過程發生了次生演替,在演替過程中物種E成為優勢種可能與環境有關【答案】C〖祥解〗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叫作群落演替。演替的兩種類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這兩種演替類型是根據起始條件劃分的。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巖、冰川泥上進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在火災過后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詳析】A、羊草和地衣在演替的三個階段都存在,它們能夠共存可能是它們占據不同的生態位,最大程度的利用空間資源,所以羊草數量增多不一定導致地榆數量減少,A正確;B、階段Ⅲ的群落結構相比階段Ⅰ,物種的種類增加,生物多樣性提高,所以階段Ⅲ的群落結構比階段Ⅰ更加復雜,B正確;C、群落最終都會達到一個與群落所處環境相適應的相對穩定的狀態,在自然條件下,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不能演替為林海,C錯誤;D、次生演替有繁殖體或種子存在,所以屬于次生演替,在演替過程中物種E成為優勢種可能與環境有關,D正確。故選C。18.下圖是某河流生態系統中部分食物網,甲、乙、丙為3種魚類,丁為1種水鳥,箭頭指示能量流動方向,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食物網中的生物成分沒有分解者B.丁的營養級比乙高,數量也比乙多C.每個營養級的能量均會流向下一營養級D.水草流向甲的能量傳遞效率約為10%-20%【答案】A〖祥解〗食物鏈是從生產者出發,到最高營養級結束,能量傳遞效率為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的同化量之比。【詳析】A、食物網是由生產者和消費者組成,不包含分解者,A正確;B、由圖可知,丁在該食物網中處于第三、四營養級,乙處于第二營養級,丁的營養級比乙高,但一般營養級越高,獲得的能量越少,數量也越少,所以丁的數量比乙少,B錯誤;C、每個營養級能量一部分會通過呼吸作用散失,一部分會被分解者分解,只有一部分流向下一營養級,且最高營養級的能量沒有流向下一營養級,C錯誤;D、能量傳遞效率是指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同化量的比值,對于水草而言,圖中的甲和乙均屬于第二營養級,因此,水草流向甲的能量傳遞效率應小于10%-20%,D錯誤。故選A。19.麻辣小龍蝦是夏季人們非常喜愛的一道美食,部分人偏愛嗦食蝦頭。研究表明,蝦頭中重金屬鎘(Cd)含量超標,長期大量食用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建議棄食蝦頭。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鎘元素參與的物質循環過程與碳循環不同B.小龍蝦的遷移等途徑會加快鎘擴散到世界各地C.蝦頭中鎘含量超過環境濃度的現象稱作生物富集D.鎘等重金屬能較快地通過食物鏈回到非生物環境【答案】D〖祥解〗生物體從周圍環境吸收、積蓄某種元素或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機體內濃度超過環境濃度的現象,稱作生物富集。一旦含有鉛的生物被更高營養級的動物食用,鉛就會沿著食物鏈逐漸在生物體內聚集,最終積累在食物鏈的頂端。【詳析】A、碳循環指在生態系統中,C這種化學元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進行循環的過程,但鎘元素一般會沿著食物鏈逐漸在生物體內聚集,最終積累在食物鏈的頂端,并不會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進行循環,A正確;B、鎘等重金屬在小龍蝦中會形成降解的化合物,因此小龍蝦的遷移等途徑會加快鎘擴散到世界各地,B正確;C、生物體從周圍環境吸收、積蓄某種元素或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機體內濃度超過環境濃度的現象,稱作生物富集,因此蝦頭中鎘含量超過環境濃度的現象稱作生物富集,C正確;D、鎘等重金屬在生物體內會形成難以降解的化合物,并且會沿著食物鏈逐漸在生物體內聚集,最終積累在食物鏈的頂端,一般不會通過食物鏈回到非生物環境,D錯誤。故選D。20.蚜蟲是農田中常見的害蟲。當蚜蟲受到天敵攻擊時會釋放信息素,附近的蚜蟲會采取躲避行為,難以被發現。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用樣方法調查某農田中蚜蟲的種群密度B.該過程中蚜蟲釋放的信息素是行為信息C.蚜蟲的出現不利于能量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D.農田生態系統比森林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低【答案】B〖祥解〗樣方法:在被調查種群的分布范圍內,隨即選取若干個樣方,通過計數每個樣方內的個體數,求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估計值。多用于植物、某些昆蟲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蟲、跳蝻等種群。【詳析】A、蚜蟲的活動能力弱,可以用樣方法調查某農田中蚜蟲的種群密度,A正確;B、該過程中蚜蟲釋放的信息素是化學信息,B錯誤;C、蚜蟲會吃農田中的莊稼,使部分能量流向蚜蟲,因此蚜蟲的出現不利于能量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C正確;D、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就越高,因此農田生態系統比森林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低,D正確。故選B。第II卷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40分)21.皮膚出現炎癥時會釋放組胺等物質刺激癢覺感受器,經感覺神經元傳入脊髓,從而引起抓撓行為。同時通過神經通路①②聯系大腦皮層,在大腦皮層產生癢覺。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組胺釋放后也會引起毛細血管擴張、血管壁通透性________(增強/減弱),組織液增多,引發皮膚紅腫屬于________調節。(2)抓撓行為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圖中________(填序號)是傳入神經。組胺刺激引發抓撓行為屬于________反射,特點有________(答出2點即可)。(3)對抓撓部位作出準確判斷的結構是________。抓撓可能會加重皮膚炎癥或留下疤痕,人們會有意識地忍住不撓,據此說明了________。【答案】(1)①.增強②.體液調節(2)①.④②.非條件③.數量有限,與生俱來就有無需訓練,不消退,不需要大腦皮層參與(3)①.大腦皮層②.大腦皮層是高級中樞,對低級中樞有著調控作用〖祥解〗反射的類型:(1)非條件反射:先天就有的,如:嬰兒吮乳、吃梅分泌唾液、呼吸、眨眼、吃奶等;(2)條件反射:后天學習的,如: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等。條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信號(條件)刺激引起的、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由高級神經中樞大腦皮層的參與下完成的。【小問1詳析】組胺釋放后也會引起毛細血管擴張、血管壁通透性增強,組織液增多,引發皮膚紅腫,該過程組胺通過體液運輸,因此屬于體液調節。【小問2詳析】分析圖可知,④上有神經節,因此④是傳入神經。組胺刺激引發抓撓行為是先天就有的,不需要后天學習,因此屬于非條件反射,非條件反射的特點有:數量有限,與生俱來就有無需訓練,不消退,不需要大腦皮層參與等。【小問3詳析】分析圖可知,對抓撓部位作出準確判斷的結構是大腦皮層。由題意“人們會有意識地忍住不撓”可知,抓癢行為可以受意識的控制,這說明了大腦皮層是高級中樞,對低級中樞有著調控作用。22.如圖是某病毒侵入人體細胞后發生免疫反應的示意圖,圖中a-c表示相應的細胞。據圖回答相關問題。(1)人體有三道防線來抵御病原體攻擊,其中________是第一道防線。(2)圖示過程為________免疫,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細胞是________(填字母),c細胞的作用是________。(3)b細胞的作用導致靶細胞裂解死亡屬于________(細胞凋亡/細胞壞死),暴露出來的病毒如何清除?________。【答案】(1)皮膚、黏膜(2)①.細胞②.a、b、c③.在體內存活幾年甚至幾十年,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時立即增殖分化成細胞毒性T細胞,迅速、高效地產生免疫反應(3)①.細胞凋亡②.抗體與之結合;或被其他免疫細胞吞噬、消滅〖祥解〗細胞免疫基本過程:被病原體(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細胞(靶細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發生變化,細胞毒性T細胞識別變化的信號。細胞毒性T細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細胞毒性T細胞和記憶T細胞。細胞因子能加速這—過程。新形成的細胞毒性T細胞在體液中循環,它們可以識別并接觸、裂解被同樣病原體感染的靶細胞。靶細胞裂解、死亡后,病原體暴露出來,抗體可以與之結合;或被其他細胞吞噬掉。【小問1詳析】人體有三道防線來抵御病原體的攻擊,其中皮膚、黏膜是第一道防線。【小問2詳析】分析圖可知,圖中被感染的靶細胞和細胞毒性T細胞結合后被裂解,因此圖示過程為細胞免疫。圖中a可以分泌細胞因子,因此a為輔助性T細胞,b表示細胞毒性T細胞,c表示記憶T細胞,c記憶T細胞的作用是在體內存活幾年甚至幾十年,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時立即增殖分化成細胞毒性T細胞,迅速、高效地產生免疫反應。【小問3詳析】靶細胞裂解死亡屬于基因控制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即細胞凋亡。暴露出來的病毒的清除途徑為:抗體與之結合或被其他免疫細胞吞噬、消滅。23.圖甲為某幼苗橫放一段時間后的生長狀態,圖乙表示生長素濃度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在芽、幼根中,生長素的運輸方向只能從形態學上端運輸到形態學下端,而不能反過來運輸,稱為________。氣溫驟降時________(會/不會)影響該運輸方式。(2)若圖甲中3處生長素的濃度對應圖乙中的b點,則4處對應________點,1、2處體現了生長素在發揮作用時的特點是________。(3)植物的根、莖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質和細胞,可以將重力信號轉換成________生長素信號。相關證據表明根冠是植物感受重力的部位,請用萌發的玉米種子若干為實驗材料驗證根向地性的感受部位在根冠,寫出實驗思路。實驗思路:________。【答案】(1)①.極性運輸②.會(2)①.c②.濃度較低時促進生長,濃度過高時則會抑制生長(3)①.運輸②.將生理狀況相同的玉米種子若干隨機均分為A、B兩組;A組去除根冠,B組不做任何處理。將兩組種子置于黑暗環境中,在相同且適宜的條件下橫置培養,一段時間后觀察根是否出現向地性。〖祥解〗生長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葉和發育中的種子。在這些部位,色氨酸經過一系列反應可轉變成生長素。在胚芽鞘、芽、幼葉和幼根中,生長素只能從形態學上端運輸到形態學下端,而不能反過來運輸,也就是只能單方向地運輸,稱為極性運輸。極性運輸是一種主動運輸。小問1詳析】在芽、幼根中,生長素的運輸方向只能從形態學上端運輸到形態學下端,而不能反過來運輸,稱為極性運輸,這種運輸方式是單方向的。由于極性運輸是一種主動運輸,需要消耗能量,而氣溫驟降時,酶的活性降低,所以會影響該運輸方式。【小問2詳析】莖有背地性生長的特性,圖甲中3處生長素濃度小于4處,但兩處對于莖的生長來說都是促進。若圖甲中3處生長素的濃度對應圖乙中的b點,則4處對應c點。根有向地性生長的特性,對于圖甲中1、2處,1處的生長素濃度促進根的生長,2處抑制根的生長,所以1、2處體現了生長素在發揮作用時的特點是濃度較低時促進生長,濃度過高時則會抑制生長。【小問3詳析】植物的根、莖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質和細胞,可以將重力信號轉換成運輸生長素的信號,造成生長素分布的不均衡,從而調節植物的生長方向。證據表明根冠是植物感受重力的部位,所以實驗的自變量是有無根冠,因變量是植物是否會表現出向地性。故實驗設計思路為將生理狀況相同的玉米種子若干隨機均分為A、B兩組;A組去除根冠,B組不做任何處理。將兩組種子置于黑暗環境中,在相同且適宜的條件下橫置培養,一段時間后觀察根是否出現向地性。24.2024年11月28日,環繞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全長3046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實現全面鎖邊“合龍”。生物治沙是新疆采用的科學治沙技術之一、在沙漠中除種植紅柳和梭梭固沙之外,還種植一種寄生在紅柳、梭梭上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肉蓯蓉,其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帶來了不錯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回答下列問題。(1)肉蓯蓉在生態系統中成分是________。沙漠中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變化、鹽堿度的差異等因素使得群落常呈________。(2)________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與森林相比,沙漠中的植被較少,能為動物提供的________有限,因此動物種類和數量也較少。(3)全面鎖邊“合龍”逐漸改善沙漠生態,這說明了人類活動能改變演替的________。(4)生物都具有一定特征以適應其生存的環境,你認為紅柳、梭梭等植物適合種植在沙漠的特征有________(答出2點)。【答案】(1)①.消費者②.鑲嵌分布(2)①.物種組成②.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3)速度和方向(4)抗旱、耐鹽堿、耐極端溫度、繁殖能力強、根系發達、葉片退化成針狀等〖祥解〗在一定空間內,由生物群落與它的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叫作生態系統。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固定在它們所制造的有機物中。太陽能轉化成化學能,從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產者可以說是生態系統的基石。消費者通過自身的新陳代謝,能將有機物轉化為無機物(CO2、水、氨等),這些無機物排出體外后又可以被生產者重新利用。可見,消費者的存在,能夠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此外,消費者對于植物的傳粉和種子的傳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能將動植物遺體和動物的排遺物分解成無機物。如果沒有分解者,動植物的遺體和動物的排遺物會堆積如山,生態系統就會崩潰。因此,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是緊密聯系,缺一不可的。【小問1詳析】由于肉蓯蓉寄生在紅柳、梭梭上,所以肉蓯蓉在生態系統中的成分是消費者。沙漠中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變化、鹽堿度的差異等因素使得群落常鑲嵌分布,鑲嵌分布還與光照強度、生物自身生長特點不同有關。【小問2詳析】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與森林相比,沙漠中的植被較少,能為動物提供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有限,因此動物種類和數量也較少。【小問3詳析】全面鎖邊“合龍”逐漸改善沙漠生態,這說明了人類活動能改變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小問4詳析】荒漠分布在極度干旱區,這里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勻,荒漠里物種少,群落結構非常簡單,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故紅柳、梭梭等植物適合種植在沙漠的特征有抗旱、耐鹽堿、耐極端溫度、繁殖能力強、根系發達、葉片退化成針狀等。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時間: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第I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回答第II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第I卷一、選擇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下列關于內環境及穩態的敘述正確的是()A.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B.內環境是細胞代謝的主要場所C.正常人體紅細胞產生的CO2會顯著影響酸堿度D.內環境穩態是指內環境的滲透壓和酸堿度處于動態平衡【答案】A〖祥解〗一、內環境穩態的概念: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的狀態。二、內環境穩態的調節機制:神經—體液—免疫調節共同作用。三、內環境穩態的意義:內環境中血糖含量、溫度、pH等保持在適宜的范圍內,是細胞代謝正常進行和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詳析】A、內環境中組織液、淋巴(液)的成分與血漿相近,血漿中的蛋白質含量較多,淋巴和組織液中蛋白質含量少,A正確;B、細胞質基質是細胞代謝的主要場所,B錯誤;C、正常人體紅細胞無線粒體等細胞器,只能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乳酸,不產生的CO2,C錯誤;D、內環境穩態是指內環境的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保持相對穩定,D錯誤。故選A。2.下列關于神經系統的敘述錯誤的是()A.交感神經興奮可以使心跳加快B.調節呼吸的基本活動中樞位于腦干C.大腦皮層主要由神經元胞體和樹突組成D.神經元的軸突和樹突都套有一層髓鞘構成神經纖維【答案】D〖祥解〗人體神經系統是由腦、脊髓和它們所發出的神經組成的,其中腦和脊髓是神經系統的中樞部分,組成中樞神經系統;腦神經和脊神經是神經系統的周圍部分,組成周圍神經系統。【詳析】A、交感神經興奮時,能引起心跳加快、血壓升高、支氣管擴張等生理反應,A正確;B、腦干中有許多能夠調節人體基本生命活動的中樞,如呼吸中樞、心血管運動中樞等,B正確;C、大腦皮層是由神經元的胞體和樹突密集的部位,色澤灰暗,稱為灰質,C正確;D、神經元的軸突大都套有一層髓鞘,構成神經纖維,而樹突一般沒有髓鞘,D錯誤。故選D。3.在離體神經纖維上安置兩個電表記錄電位變化,并在a點給予適宜刺激,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乙發生向左偏轉與細胞膜對Na+通透性增加有關B.神經纖維膜外側局部電流方向與興奮傳遞方向相反C.電表甲的連接方式,不可以測量神經纖維的靜息電位D.刺激a處,甲、乙電表的電位變化可用同一個曲線圖表示【答案】D〖祥解〗在未受到刺激時,神經纖維處于靜息狀態。此時,神經細胞外的Na+濃度比膜內要高,K+濃度比膜內低,而神經細胞膜對不同離子的通透性各不相同:靜息時,膜主要對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陽離子濃度高于膜內。由于細胞膜內外這種特異的離子分布特點,細胞膜兩側的電位表現為內負外正,這稱為靜息電位。當神經纖維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時,細胞膜對Na+的通透性增加,Na+內流,這個部位的膜兩側出現暫時性的電位變化,表現為內正外負的興奮狀態,此時的膜電位稱為動作電位。【詳析】A、乙發生向左偏轉說明箭頭所指的位置膜電位不同,產生了動作電位,而動作電位的產生與細胞膜對Na+通透性增加有關,A正確;B、靜息狀態時,細胞膜的電位為內負外正,當受到適宜刺激后,膜電位表現為內正外負的興奮狀態,這時神經纖維膜外側局部電流方向與興奮傳遞方向相反,B正確;C、電表甲的連接方式是兩個電極同時在膜外,因此不可以測量神經纖維的靜息電位,C正確;D、電表甲的連接方式是兩個電極同時在膜外,電表乙一個電極在膜外一個在膜內,刺激a處,甲、乙電表的電位變化不可用同一個曲線圖表示,D錯誤。故選D。4.在身體感到疼痛或吃辣椒時會釋放內啡肽(神經遞質),其可同時與突觸前膜和突觸后膜上的阿片類受體結合,抑制Ca2+通道的活性并激活K+通道。具體機理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吃辣椒會刺激相應感受器產生興奮傳至下丘腦產生灼痛感B.內啡肽與阿片類受體結合體現了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C.內啡肽與突觸前膜上阿片類受體結合后,促進疼痛類神經遞質的釋放D.內啡肽與突觸后膜上阿片類受體結合后,難以產生動作電位而達到鎮痛效果【答案】D〖祥解〗由圖可知,內啡肽與突觸前膜上的阿片類受體結合后,抑制Ca2+通道的活性,而Ca2+具有促進神經遞質釋放的作用,所以內啡肽可抑制神經遞質的釋放,同時,內啡肽與突觸后膜上阿片類受體結合后,激活K+通道,K+外流,使靜息電位增大。【詳析】A、灼痛感在大腦皮層形成,A錯誤;B、內啡肽與阿片類受體結合體現了細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B錯誤;C、由圖可知,內啡肽與突觸前膜上阿片類受體結合后,抑制Ca2+通道的活性,抑制疼痛類神經遞質的釋放,C錯誤;D、內啡肽與突觸后膜上阿片類受體結合后,激活K+通道,K+外流,使靜息電位增大,難以產生動作電位而達到鎮痛效果,D正確。故選D。5.語言、學習和記憶是人體的高級功能,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主導語言功能的控制區域位于中央前回B.長時記憶與大腦皮層下像海馬的腦區有關C.注意力下降會影響感覺性記憶轉入第一級記憶D.某些動物可發出不同的聲響來表達情感,說明也具有語言功能【答案】C〖祥解〗短時記憶可能與神經元之間即時的信息交流有關,尤其是與大腦皮層下一個形狀像海馬的腦區有關。長時記憶可能與突觸形態及功能的改變以及新突觸的建立有關。【詳析】A、主導語言功能的控制區域靠近中央前回,A錯誤;B、短時記憶與大腦皮層下像海馬的腦區有關,B錯誤;C、感覺性記憶是最初接收信息的短暫存儲,如果注意力下降,信息可能無法有效地轉移到第一級記憶,C正確;D、雖然某些動物能用聲響傳遞信息或表達情感,但這并不等同于人類的語言功能,人類語言具有復雜的語法、符號及抽象表達等特征,而動物的通訊一般較為簡單,不具備同樣的結構和功能,D錯誤。故選C。6.人體某些細胞會產生和釋放內源性致熱源如白細胞介素(IL-1)、腫瘤壞死因子(TNF)等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調定點上升,升高體溫引起致熱原性發熱。據圖分析錯誤的是()A.白細胞介素是一種細胞因子,可由免疫細胞產生B.a段患者皮膚血管收縮、汗腺分泌量減少導致散熱減少C.c段患者大量排汗增加散熱,該過程通過體液調節完成D.b段患者的體溫高于正常范圍,此時產熱量約等于散熱量【答案】C〖祥解〗在寒冷環境中,散熱加快,當局部體溫低于正常體溫時,冷覺感受器受到刺激并產生興奮,興奮傳遞到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通過中樞的分析、綜合,再使有關神經興奮,進而引起皮膚血管收縮,皮膚的血流量減少,散熱量也相應減少。同時,汗腺的分泌量減少,蒸發散熱也隨之減少。在減少熱量散失的同時,機體還會主動增加產熱。寒冷刺激使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興奮后,可引起骨骼肌戰栗,使產熱增加。與此同時,相關神經興奮后可以促進甲狀腺激素、腎上腺素等激素的釋放,使肝及其他組織細胞的代謝活動增強,增加產熱。【詳析】A、細胞因子主要由免疫細胞產生,白細胞介素是一種細胞因子,可由免疫細胞產生,A正確;B、a段體溫調定點高于體溫,體溫會不斷上升,該段患者皮膚血管收縮、汗腺分泌量減少導致散熱減少,以升高體溫,B正確;C、c段體溫調定點低于體溫,患者大量排汗增加散熱,以降低體溫,該過程通過神經-體液調節完成,C錯誤;D、b段體溫調定點與體溫相差不大,此時產熱量約等于散熱量,但體溫約為39℃,高于正常范圍,D正確。故選C。7.人體內糖皮質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調節,①②③表示激素,abc表示腺體,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該調節模式適用于生長激素的分泌過程B.圖中a是垂體,其功能受①和③的共同調控C.糖皮質激素和胰高血糖素都可升高血糖濃度D.糖皮質激素分泌的過程有利于放大激素的調節效應【答案】A〖祥解〗據圖可知,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的調節過程:下丘腦→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垂體→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腎上腺→腎上腺糖皮質激素,該過程屬于分級調節,同時腎上腺糖皮質激素還能對下丘腦和垂體進行負反饋調節。【詳析】A、生長激素的分泌過程與垂體有關,與下丘腦無關,所以該模式不適用于生長激素的分泌過程,A錯誤;B、圖中a是垂體,其功能受①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和③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共同調控,B正確;C、糖皮質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及腎上腺素都可升高血糖濃度,C正確;D、糖皮質激素分泌的過程屬于分級調節,而分級調節可以放大激素的調節效應,形成多級反饋調節,有利于精細調控,從而維持機體的穩態,D正確。故選A。8.通過基因工程改造產生的“重組人溶菌酶”可以破壞細菌細胞壁、抗病毒(HIV、HPV、SARS)等多種作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溶菌酶具有殺菌作用,參與非特異性免疫B.溶菌酶在核糖體上合成,只存在于體液中C.溶菌酶、細胞因子、抗原都屬于免疫活性物質D.人體的免疫系統由免疫活性物質和免疫器官共同構成【答案】A〖祥解〗人體有三道防線來抵御病原體的攻擊。皮膚、黏膜是保衛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如溶菌酶)和吞噬細胞(如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是保衛人體的第二道防線。這兩道防線人人生來就有,是機體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遺傳下來的,不針對某一類特定的病原體,而是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作非特異性免疫。多數情況下,這兩道防線可以防止病原體對機體的侵襲,這也是我們雖然時刻處在病原體的包圍之中,但并不會經常感到不適的原因。第三道防線是機體在個體發育過程中與病原體接觸后獲得的,主要針對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異性,叫作特異性免疫。【詳析】A、溶菌酶是一種能夠破壞細菌細胞壁的酶,具有殺菌作用,溶菌酶是人體非特異性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它能夠迅速對多種病原體起作用,不針對某一特定病原體,A正確;B、溶菌酶在核糖體上合成,廣泛存在于體液和多種組織中,B錯誤;C、抗原不屬于免疫活性物質,免疫活性物質包括抗體、細胞因子、溶菌酶等,C錯誤;D、人體的免疫系統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共同構成,D錯誤。故選A。9.每年冬季流行性感冒(流感)頻發,這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疾病。醫生建議老年人、兒童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低免疫人群每年應及時接種一次流感疫苗。下列的敘述正確的是()A.參與特異性免疫的細胞均能識別抗原B.胸腺切除的患者只有細胞免疫受到影響C.流感疫苗刺激B細胞增殖并產生特異性抗體D.接種流感疫苗后人體內會產生相應的記憶細胞和抗體【答案】D〖祥解〗給人接種的流感疫苗能有效的預防流感,它是用減毒的或滅活的流感病毒制成的一種疫苗,從抗原、抗體相互作用的免疫機理分析,流感疫苗相當于抗原,接種到人體后,不會使人發病,但會刺激人體內的淋巴細胞產生抵抗流感病毒的抗體,從而獲得對流感的免疫力,而對其它的病原體不起作用。因此這種免疫屬于特異性免疫。【詳析】A、在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過程中,只有漿細胞不能識別抗原,A錯誤;B、激活b細胞的第二個信號是輔助性T細胞表面的特定分子發生變化并與B細胞結合,T細胞在胸腺發育成熟,所以胸腺切除的患者體液免疫也會受到影響,B錯誤;C、流感疫苗刺激人體免疫系統,使B細胞增殖分化為漿細胞和記憶細胞,前者能產生特異性抗體,C錯誤;D、疫苗相當于抗原,抗原進入機體會使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使機體產生對應的抗體和記憶細胞,D正確。故選D。10.系統性紅斑狼瘡與遺傳、環境和雌激素調節等因素有關,患者產生的抗體會攻擊中樞神經系統,導致大腦神經遞質代謝紊亂。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系統性紅斑狼瘡是由于免疫自穩功能異常引起的B.常使用免疫抑制劑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進行治療C.系統性紅斑狼瘡和重癥聯合免疫缺陷病致病機理相同D.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通過信號分子相互作用【答案】C〖祥解〗自身免疫病:人體的免疫系統具有分辨“自己”和“非己”成分的能力,一般不會對自身成分發生免疫反應。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免疫系統也會對自身成分發生反應。如果自身免疫反應對組織和器官造成損傷并出現了癥狀,就稱為自身免疫病。【詳析】A、系統性紅斑狼瘡是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統的免疫自穩功能異常所致,A正確;B、采用免疫抑制劑減弱機體的免疫應答是系統性紅斑狼瘡治療的思路之一,B正確;C、系統性紅斑狼瘡是自身免疫病,重癥聯合免疫缺陷病是免疫缺陷病,二者致病機理不同,C錯誤;D、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與免疫系統之間存在著相互調節,通過信息分子構成一個復雜網絡,各自以特有的方式在內環境穩態的維持中發揮作用,它們之間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取代另外兩方,這些調節都離不開信號分子與受體的直接接觸,D正確。故選C。11.下列對植物激素的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色氨酸經過一系列反應可轉變成生長素B.脫落酸的合成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C.生長素和乙烯都可以促進果實成熟D.細胞分裂素主要促進細胞核的分裂【答案】A〖祥解〗植物激素是由植物體內產生,并從產生部位運輸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育具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不同的植物激素對植物的生長發育的作用不同。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細胞伸長,從而引起植物的增高,促進種子的萌發和果實的發育;脫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細胞分裂,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和脫落;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進果實成熟;細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細胞分裂。【詳析】A、色氨酸是生長素合成的前體物質,在植物幼嫩的葉中,色氨酸經過一系列反應可轉變成生長素,A正確;B、脫落酸的主要合成部位在根冠、萎蔫的葉片,B錯誤;C、生長素能夠促進果實發育,乙烯能促進果實成熟,C錯誤;D、生長素主要促進細胞核的分裂,而細胞分裂素主要是對細胞質的分裂起作用,D錯誤。故選A。12.如果把一個壞蘋果留在一筐好蘋果里,結果你將得到一筐爛蘋果,這就是“壞蘋果法則”。下列能引起相同效果的物質是()A.赤霉素 B.乙烯利 C.2,4-D D.膨大素【答案】B〖祥解〗乙烯利是一種植物調節生長劑,常用的劑型為水劑,它在使用的過程中會釋放出乙烯,從為達到調節植物生長的作用,一般是用來促進果實成熟,因此乙烯利與乙烯的作用是相同的。【詳析】A、赤霉素主要用于促進植物莖稈伸長、打破種子休眠等,與“壞蘋果法則”無關,A錯誤;B、乙烯利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主要用于促進果實成熟及葉片、果實的脫落,它通過分解釋放出乙烯,乙烯對水果有催熟作用,還可進一步誘導水果自身產生乙烯,加速水果成熟,這種催熟作用類似于“壞蘋果法則”中一個壞蘋果會加速周圍好蘋果的腐爛,B正確;C、2,4-D主要用于促進扦插枝條生根、防止落花落果等,與“壞蘋果法則”無關,C錯誤;D、膨大素主要用于促進果實膨大,與“壞蘋果法則”無關,D錯誤。故選B。13.花開花落,春華秋實。植物的生命活動調節受基因的調控、激素的調節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植物分布的地域性主要由光照時長決定B.蕙蘭經過低溫誘導后才能開花利于種群繁衍C.激素會影響細胞的基因表達從而起調節作用D.光既是植物生命活動的能量來源,也是一種信號【答案】A〖祥解〗激素調節在植物的生長發育和對環境的適應過程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調節只是植物生命活動調節的一部分,植物生長發育過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組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上程序性表達的結果。【詳析】A、植物分布的地域性主要是由溫度決定的,而不是光照時長。不同的植物對溫度有不同的適應范圍,溫度影響著植物的分布,A錯誤;B、蕙蘭經過低溫誘導后才能開花,這是一種適應環境的機制,有利于其在合適的季節開花,從而進行傳粉、受精等過程,利于種群繁衍,B正確;C、激素作為信號分子,會影響細胞的基因表達,進而對植物的生長、發育等生命活動起調節作用,C正確;D、光可以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同時光的波長、光照時長等作為一種信號,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如植物的向光性等,D正確。故選A。14.研究小組先后兩次(間隔3天)對某害蟲種群展開了相關調查,數據統計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在兩次調查間隔期內最可能使用了性引誘劑B.第二次調查后短期內該害蟲種群的出生率將增大C.第二次調查后該昆蟲種群的年齡結構發生了改變D.引入天敵對該害蟲種群密度的影響屬于密度制約因素【答案】B〖祥解〗種群是一定空間內同種生物所有個體形成的集合。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種群密度。種群的其他數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結構、性別比例等,這些特征是決定種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直接決定種群的密度,年齡結構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別比例影響出生率。【詳析】A、第二次調查相比第一次調查后,處于生殖期的雄性個體數量顯著減少,說明在兩次調查間隔期內最可能使用了性引誘劑,A正確;B、第二次調查后,處于生殖期的雄性個體數量顯著減少,處于生殖期的雌性個體數量相對減少,所以短期內該害蟲種群的出生率將減少,B錯誤;C、第二次調查后,處于生殖期的雄性個體數量和雌性個體數量都減少,相當于中年個體的數量減少,所以該昆蟲種群的年齡結構發生了改變,C正確;D、食物和天敵等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是相關的,引入天敵對該害蟲種群密度的影響屬于密度制約因素,D正確。故選B。15.生態學家高斯利用大草履蟲進行單獨培養,結果如下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第8天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B.4-8天種群數量呈固定倍數增長C.圖中該種群的最大數量就是環境容納量D.種群數量增加時種內競爭加劇,死亡率升高【答案】D〖祥解〗在自然界,當一種生物遷入一個條件適宜的新分布地時,初始階段一般會出現較快增長,但是,資源和空間總是有限的。當種群密度增大時,種內競爭就會加劇,這就會使種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當死亡率升高至與出生率相等時,種群的增長就會停止,有時會穩定在一定的水平。【詳析】A、第8天食,種群數量達到環境容納量,所以增長速率最小,A錯誤;B、大草履蟲的種群增長模型是“S”型,所以不是以固定倍數增長,B錯誤;C、環境容納量是一定的環境條件下所能維持的最大種群數量,C錯誤;D、當種群數量增加時種內競爭加劇,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D正確。故選D。16.河蟹喜食底棲動物和水草,常被人們養殖在稻田中。稻田中生活的大臍圓扁螺、中國圓田螺、蘇氏尾腮蚓、羽搖蚊的幼蟲等底棲動物是河蟹的食物。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該群落中水稻和河蟹占據相同的生態位B.河蟹與底棲動物存在捕食和種間競爭關系C.稻田中的所有河蟹以及底棲動物構成一個群落D.青魚與河蟹的食性類似,一起混養能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答案】B〖祥解〗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因此,研究某種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研究某種植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區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詳析】A、水稻和河蟹屬于不同的生物,所以它們占據的生態位不同,A錯誤;B、河蟹喜食底棲動物和水草,底棲動物也會以水草為食,所以河蟹和底棲動物之間存在捕食和種間競爭關系,B正確;C、群落是一定區域內所有生物的集合,而稻田中的所有河蟹以及底棲動物不是所有的生物,所以不能構成一個群落,C錯誤;D、青魚與河蟹的食性類似,說明二者存在種間競爭,因此一起混養不能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D錯誤。故選B。17.經過人工造林恢復的塞罕壩林場經歷了荒原到林海的演替過程。研究人員對不同階段的群落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得到以下結果,據此分析錯誤的是()階段I階段Ⅱ階段Ⅲ主要物種物種A、羊草、地榆羊草、地榆、物種D羊草、地榆、物種D、物種EA.羊草數量增多不一定導致地榆數量減少B.階段Ⅲ的群落結構與階段Ⅰ相比更加復雜C.在自然條件下,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也可以演替為林海D.上述過程發生了次生演替,在演替過程中物種E成為優勢種可能與環境有關【答案】C〖祥解〗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叫作群落演替。演替的兩種類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這兩種演替類型是根據起始條件劃分的。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巖、冰川泥上進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在火災過后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詳析】A、羊草和地衣在演替的三個階段都存在,它們能夠共存可能是它們占據不同的生態位,最大程度的利用空間資源,所以羊草數量增多不一定導致地榆數量減少,A正確;B、階段Ⅲ的群落結構相比階段Ⅰ,物種的種類增加,生物多樣性提高,所以階段Ⅲ的群落結構比階段Ⅰ更加復雜,B正確;C、群落最終都會達到一個與群落所處環境相適應的相對穩定的狀態,在自然條件下,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不能演替為林海,C錯誤;D、次生演替有繁殖體或種子存在,所以屬于次生演替,在演替過程中物種E成為優勢種可能與環境有關,D正確。故選C。18.下圖是某河流生態系統中部分食物網,甲、乙、丙為3種魚類,丁為1種水鳥,箭頭指示能量流動方向,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食物網中的生物成分沒有分解者B.丁的營養級比乙高,數量也比乙多C.每個營養級的能量均會流向下一營養級D.水草流向甲的能量傳遞效率約為10%-20%【答案】A〖祥解〗食物鏈是從生產者出發,到最高營養級結束,能量傳遞效率為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的同化量之比。【詳析】A、食物網是由生產者和消費者組成,不包含分解者,A正確;B、由圖可知,丁在該食物網中處于第三、四營養級,乙處于第二營養級,丁的營養級比乙高,但一般營養級越高,獲得的能量越少,數量也越少,所以丁的數量比乙少,B錯誤;C、每個營養級能量一部分會通過呼吸作用散失,一部分會被分解者分解,只有一部分流向下一營養級,且最高營養級的能量沒有流向下一營養級,C錯誤;D、能量傳遞效率是指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同化量的比值,對于水草而言,圖中的甲和乙均屬于第二營養級,因此,水草流向甲的能量傳遞效率應小于10%-20%,D錯誤。故選A。19.麻辣小龍蝦是夏季人們非常喜愛的一道美食,部分人偏愛嗦食蝦頭。研究表明,蝦頭中重金屬鎘(Cd)含量超標,長期大量食用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建議棄食蝦頭。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鎘元素參與的物質循環過程與碳循環不同B.小龍蝦的遷移等途徑會加快鎘擴散到世界各地C.蝦頭中鎘含量超過環境濃度的現象稱作生物富集D.鎘等重金屬能較快地通過食物鏈回到非生物環境【答案】D〖祥解〗生物體從周圍環境吸收、積蓄某種元素或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機體內濃度超過環境濃度的現象,稱作生物富集。一旦含有鉛的生物被更高營養級的動物食用,鉛就會沿著食物鏈逐漸在生物體內聚集,最終積累在食物鏈的頂端。【詳析】A、碳循環指在生態系統中,C這種化學元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進行循環的過程,但鎘元素一般會沿著食物鏈逐漸在生物體內聚集,最終積累在食物鏈的頂端,并不會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進行循環,A正確;B、鎘等重金屬在小龍蝦中會形成降解的化合物,因此小龍蝦的遷移等途徑會加快鎘擴散到世界各地,B正確;C、生物體從周圍環境吸收、積蓄某種元素或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機體內濃度超過環境濃度的現象,稱作生物富集,因此蝦頭中鎘含量超過環境濃度的現象稱作生物富集,C正確;D、鎘等重金屬在生物體內會形成難以降解的化合物,并且會沿著食物鏈逐漸在生物體內聚集,最終積累在食物鏈的頂端,一般不會通過食物鏈回到非生物環境,D錯誤。故選D。20.蚜蟲是農田中常見的害蟲。當蚜蟲受到天敵攻擊時會釋放信息素,附近的蚜蟲會采取躲避行為,難以被發現。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用樣方法調查某農田中蚜蟲的種群密度B.該過程中蚜蟲釋放的信息素是行為信息C.蚜蟲的出現不利于能量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D.農田生態系統比森林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低【答案】B〖祥解〗樣方法:在被調查種群的分布范圍內,隨即選取若干個樣方,通過計數每個樣方內的個體數,求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估計值。多用于植物、某些昆蟲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蟲、跳蝻等種群。【詳析】A、蚜蟲的活動能力弱,可以用樣方法調查某農田中蚜蟲的種群密度,A正確;B、該過程中蚜蟲釋放的信息素是化學信息,B錯誤;C、蚜蟲會吃農田中的莊稼,使部分能量流向蚜蟲,因此蚜蟲的出現不利于能量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C正確;D、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就越高,因此農田生態系統比森林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低,D正確。故選B。第II卷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40分)21.皮膚出現炎癥時會釋放組胺等物質刺激癢覺感受器,經感覺神經元傳入脊髓,從而引起抓撓行為。同時通過神經通路①②聯系大腦皮層,在大腦皮層產生癢覺。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組胺釋放后也會引起毛細血管擴張、血管壁通透性________(增強/減弱),組織液增多,引發皮膚紅腫屬于________調節。(2)抓撓行為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圖中________(填序號)是傳入神經。組胺刺激引發抓撓行為屬于________反射,特點有________(答出2點即可)。(3)對抓撓部位作出準確判斷的結構是________。抓撓可能會加重皮膚炎癥或留下疤痕,人們會有意識地忍住不撓,據此說明了________。【答案】(1)①.增強②.體液調節(2)①.④②.非條件③.數量有限,與生俱來就有無需訓練,不消退,不需要大腦皮層參與(3)①.大腦皮層②.大腦皮層是高級中樞,對低級中樞有著調控作用〖祥解〗反射的類型:(1)非條件反射:先天就有的,如:嬰兒吮乳、吃梅分泌唾液、呼吸、眨眼、吃奶等;(2)條件反射:后天學習的,如: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等。條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信號(條件)刺激引起的、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由高級神經中樞大腦皮層的參與下完成的。【小問1詳析】組胺釋放后也會引起毛細血管擴張、血管壁通透性增強,組織液增多,引發皮膚紅腫,該過程組胺通過體液運輸,因此屬于體液調節。【小問2詳析】分析圖可知,④上有神經節,因此④是傳入神經。組胺刺激引發抓撓行為是先天就有的,不需要后天學習,因此屬于非條件反射,非條件反射的特點有:數量有限,與生俱來就有無需訓練,不消退,不需要大腦皮層參與等。【小問3詳析】分析圖可知,對抓撓部位作出準確判斷的結構是大腦皮層。由題意“人們會有意識地忍住不撓”可知,抓癢行為可以受意識的控制,這說明了大腦皮層是高級中樞,對低級中樞有著調控作用。22.如圖是某病毒侵入人體細胞后發生免疫反應的示意圖,圖中a-c表示相應的細胞。據圖回答相關問題。(1)人體有三道防線來抵御病原體攻擊,其中________是第一道防線。(2)圖示過程為________免疫,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細胞是________(填字母),c細胞的作用是________。(3)b細胞的作用導致靶細胞裂解死亡屬于________(細胞凋亡/細胞壞死),暴露出來的病毒如何清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疾病預防控制與社區健康促進計劃考核試卷
- 燈具銷售渠道拓展考核試卷
- 電子旅行充電寶考核試卷
- 電容器在能量儲存系統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海洋油氣開采環境保護與節能減排技術考核試卷
- 衛生陶瓷行業智能生產技術應用考核試卷
- 煤炭批發企業戰略規劃考核試卷
- 中華護理學科技獎
- 《宇宙的未來》課件-1
- 202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天山區校聯考中考一模語文試題(含答案)
- 北京市消防條例解讀
- 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
- 必修二英語單詞默寫
- 新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總復習專題一《四則運算及運算定律》課件
- 宋詞欣賞《虞美人·聽雨》課件
- 封條模板A4直接打印版
- 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司馬光《與王介甫書》閱讀練習及答案
- 松木樁地基處理計算表格(自動版)
- IPC6012C培訓
- 110kV線路光纜施工方案及安全管控
- 出境領隊服務程序與規范(共36頁).pp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