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市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1頁
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市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2頁
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市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3頁
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市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4頁
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市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成都市邛崍一中2024-2025學年度上期高一年級調研考試語文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籍號填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2.答選擇題時,必須使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3.答非選擇題時,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4.所有題目必須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卷上答題無效。5.考試結束后,只將答題卡交回。一、現代文閱讀(共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際,一個文明較高的商朝,被文明較低的周朝所取代,這件事情本身必會使當時的知識分子有一種反省。他們還免不了會問自己,究竟是什么緣故使得這么強大,而且主導北方中國的商王國,居然被小小的周國滅亡了?他們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為依歸的,所謂“天命靡常,惟德是親”。這可說是第一次道德的意義超越人類力量的命運。“天命”的觀念幫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統治,也幫助周人說服了許多商人的后代與他們合作,將商周文化體系擴張到整個中國北方。《易經》中所談的命運,不完全是盲目的,人類本身對自己的命運有相當程度的掌握,人類自己所做的種種抉擇,會改變命運發展的方向。這個觀念與天命具有道德意義是相互配合的。等到西周覆滅,周人的封建系統在禮壞樂崩的情況下,不再有過去那樣的自信,也不再有過去那樣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義必須要有新的解釋。在《論語》里面,孔子所說的天命是每一個個人的天命,而不是一個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時代人的迫害時,他曾經說:“天給了我這個天命。天生了我,給了我一個任務。有了這樣的任務,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樣呢?”在這種情況下,天命已經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個人都能從超自然、超現實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應當執行的使命。漢代編輯成書的《中庸》篇曾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最近在湖北荊門市郭店出土的戰國文書《性自命出》說:“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個有意識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間各種力量的總和;在這個宇宙力量的總和之中,每一個人有天生的稟賦,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詞。按照“天命之謂性”的說法,人之本性來源于天,由天所賦予,所以人性等同于天德,因此人們經常把人生來具有的本性稱之為“天性”。如果儒家學派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書所說,那么人類全體具有一種特別的使命,而每一個個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稟賦。只有在這種背景之下,我們也許才能夠理會孔子為什么找出“仁”這個字作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賦予它一個新的意義,“仁”這個字相當于整個的人性。這一個命題,應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假設。如孔子所說,仁作為個人的稟賦,可以表現每一個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樣發抒人性才使人有資格成為“仁人君子”?仁是每個人都擁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質,也是一個人性格成長的種子。由《論語》來看,孔子的學說是以仁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觸及群體的仁,很少從群體的角度來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個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發揮的機會,也使得這個人成為“仁人君子”。理論上,社會有許多仁人君子時,應當是一個美好的、符合最高人心的社會。(摘編自許倬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材料二:在儒家看來一個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為每人都有應當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這些事情時,并不是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個人做所當做的事情,其價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達到什么外在的結果。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這種主張的例證,他出生在一個社會政治動亂的時代,竭盡己力去改造世界,像蘇格拉底那樣周游列國,與各種各樣的人交談;雖然一切努力都沒有結果,他從不氣餒,明知不可能成功,卻仍然堅持不懈。在《論語·憲問》篇里記載孔子論到自己時說:“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命”字通常譯作“命數”“命運”或“天意”。就孔子來說,這個字的含義是“天命”或“天意”;換句話說,這是朝著一定目標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義是宇宙間一切存在的條件和一切在運動的力量。我們從事各種活動,其外表成功,都有賴于各種外部條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條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盡己力,成敗在所不計。這種人生態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做君子的一個重要條件,因此他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這就是說,要認識世界存在的必然性,這就是“知命”,就是個人對外在的成敗利鈍在所不計。如果這樣行事為人,在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就永不失敗,這是說,如果我們做所當做的,遵行了自己的義務,這義務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從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敗。(摘編自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周人用“天命靡常,惟德是親”的理由取代了商,首次體現出道德意義超越人類力量。B.孔子認為天命是上天給個人的使命,“性”是天生的稟賦,“命”“性”是相配合。C.孔子總是從個體角度來看待仁,他盼望個體成為“仁人君子”從而形成一個美好的社會。D.“知命”是一種竭盡全力,不計成敗人生態度,其價值為做事的過程,而淡化行為結果。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易經》《中庸》所談的“命”雖有不同,但都體現了人類本身對自身命運掌握的渴望。B.孔子在承受迫害時所說的話和竭盡己力所做的事,將成為鼓舞后世人勇擔使命的精神動力。C.儒家認為“仁”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人性和本質,可見發抒人性成為“君子”是人的本能追求。D.孔子周游列國,改造世界,明知不成功卻堅持不懈,不難發現他在這里將成敗歸結于“命”。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A.凡人之命,不由己也。(《孟子》)B.命運如風,何必執著。(《佚名》)C.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D.我命在我不在天。(《抱樸子內篇》)4.根據材料一,概括從商朝時期到孔子對“天命”理解的發展變化。5.習總書記曾經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講道:“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現在邀請你作為學生代表,在“人生與使命”的班會課上向同學們闡述你的人生觀,請結合材料內容,列出你的發言大綱。(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江南的冬景郁達夫凡在北國過過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圍爐煮茗,或吃涮羊肉,剝花生米,飲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爐、暖炕等設備的人家,不管它門外面是雪深幾尺,或風大若雷,躲在屋里的兩三個月的生活,卻是一年之中最有勁的一段蟄居異境;老年人不必說,就是頂喜歡活動的小孩子們,總也是個個在懷戀的,因為這中間,有的是蘿卜、雅兒梨等水果的閑食,還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熱鬧的節期。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過后,大江以南的樹葉,也不至于脫盡。寒風——西北風——間或吹來,至多也不過冷了一日兩日。到得灰云掃盡,落葉滿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臉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陽一上屋檐,鳥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氣來,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門前的隙地里去坐著曝背談天,營屋外的生涯了。這一種江南的冬景,豈不也可愛得很么?我生長在江南,兒時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銘刻特深;雖則漸入中年,又愛上了晚秋,以為秋天正是讀讀書、寫寫字的人的最惠季節,但對于江南的冬景,總覺得有可以抵得過北方夏夜的一種特殊情調,說得摩登些,便是一種明朗的情調。我也曾到過閩粵,在那里過冬天,和暖原極和暖,有時候到了陰歷的年邊,說不定還不得不拿出紗衫來穿;走過野人的籬落,更還看得見許多雜七雜八的秋花!一番陣雨雷鳴過后,涼冷一點,至多也只換上一件夾衣,在閩粵之間,皮袍棉襖是絕對用不著的。這一種極南的氣候異狀,并不是我所說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國的長春,是春或秋的延長。江南的地質豐腴而潤澤,所以含得住熱氣,養得住植物;因而長江一帶,蘆花可以到冬至而不敗,紅葉亦有時候會保持得三個月以上的生命。像錢塘江兩岸的烏桕樹,紅葉落后,還有雪白的柏子著在枝頭,一點一叢,用照相機照將出來,可以亂梅花之真。草色頂多成了赭色,根邊總帶點綠意,非但野火燒不盡,就是寒風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風和日暖的午后,你一個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則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歲時的肅殺,而且還可以飽覺著一種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氣;“若是冬天來了,春天也總馬上會來”的詩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體會得到。說起了寒郊的散步,實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給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種特異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長的人,是終他的一生,也絕不會有享受這一種清福的機會的。我不知道德國的冬天,比起我們江浙來如何,但從許多作家喜歡以散步一詞做他們的創作題目看來,大約是德國南部四季的變遷,總也和我們的江南差不多。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瀕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氣里時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時也會下著微雨,而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種說不出的悠閑境界。你試想想,秋收過后,河流邊三五人家會聚在一個小村子里,門對長橋,窗臨遠阜,這中間又多是樹枝槎椏的雜木樹林;在這一幅冬日農村的圖上,再灑上一層細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層淡得幾不成墨的背景,你說夠不夠悠閑?若再要點景致進去,則門前可以泊一只烏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幾個喧嘩的酒客;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著燈光的月暈。人到了這一境界,自然會得胸襟灑脫起來,終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問了。我們總該還記得唐朝那位詩人做的“暮雨瀟瀟江上村”的一首絕句罷?詩人到此,連對綠林豪客都客氣起來了,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則雪月梅的冬宵三友,會合在一道,在調戲酒姑娘了;“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靜后的景況;“前樹深雪里,昨夜一枝開”,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樣喜歡弄雪的村童來報告村景了。詩人的詩句,也許不盡是在江南所寫,而做這幾句詩的詩人,也許不盡是江南人,但借了這幾句詩來描寫江南的雪景,豈不直截了當,比我這一支愚劣的筆所寫的散文更美麗得多?有幾年,在江南也許會沒有雨沒有雪的過一個冬,到了春間陰歷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點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節氣推算起來,大約大冷的日子,將在明年的二月盡頭,最多也總不過七八天的樣子。像這樣的冬天,鄉下人叫作旱冬,對于麥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卻要受到損傷。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這一種冬天,倒只會感到快活一點,因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閑步逍遙的機會自然也多。喜歡徒步旅行的日本人、德國人,所最歡迎的也就是這樣的冬天。窗外的天氣晴朗得像晚秋一樣;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誘得使你在房間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實踐,這一種無聊的雜文,我也不再想寫下去了,還是拿起手杖,擱下紙筆,上湖上散散步罷!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有刪改)6.下列對散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北國,有地爐、暖炕等設備的人家過冬天,可以躲在屋里過兩三個月的蟄居生活,老年人很樂意,小孩子有點待不住。B.冬至過后,江南的樹葉還沒有落盡,寒風至多也不過冷了一兩天,老翁小孩又出門談天。表明江南的冬天氣候溫和。C.在江南的冬天,在風和日暖的午后,人們在冬郊感受不到歲時的肅殺,而能感受到一種含蓄在那里的生氣。D.江南的冬天有時沒有雨和雪,鄉下人將這樣的冬天叫作旱冬。旱得久了,白喉等疾病容易上身,但有人喜歡晴和的天氣。7.下列對散文藝術特色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到得灰云掃盡,落葉滿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臉上的脂粉似的清早”,運用比喻的手法寫天氣的變化,灰云散去,晨霜凈白。B.微雨,寒村,河流,三五人家,小村,長橋,烏篷小船,月暈等實寫的景物,構成了一幅“寒村微雨圖”,真實自然,意境悠遠。C.在江南的冬日,人們依舊可以去寒郊散步,這是給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種恩惠。作者由此聯想到了德國的冬天和很多作家的寫作。D.作者描繪了不同天氣下的江南的冬天和冬景,行文自然有致,筆隨意轉,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對江南的冬天和冬景的情感。8.有評論認為“《江南的冬景》是在多重比較中寫江南的冬天和冬景的,突出了江南的冬天和冬景的特點”,你是如何理解這一評論的?請結合全文簡要說明。9.文章在寫江南冬天的雪景時,多次引用詩句,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二、古代詩文閱讀(共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六藝”自周時,儒者有說。漢儒家別派分,各為專門。鄭君康成總集其全,綜貫繩合,雖時有拘牽附會,然大體精密,出漢經師之上;又多存舊說,不掩前長,不覆已短。觀鄭君之辭,以推其志,豈非君子之徒篤于慕圣,有孔氏之遺風者與?鄭君起青州,弟子傳其學既大著。迄魏王肅駁難鄭義,欲爭其名,偽作古書,曲傳私說,學者由是習為輕薄。流至南北朝,世亂而學益壞。自鄭、王異術,而風俗人心之厚薄以分。曲阜孔君摐約,博學,工為詞章,天下方誦以為善。摐約顧不自足,作堂于其居,自庶幾于康成,遺書告余為之記。摐約之志,可謂善矣。以摐約之才,志學不怠,又知足知古人之善,不將去其華而取其實,擴其道而涵其藝,究其業而遺其名,豈特詞章無足矜哉!世之望于摐約者益遠矣。雖古有賢如康成者,吾謂其猶未足以限吾摐約也。(節選自姚鼐《儀鄭堂記》)材料二: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謫龍場,龍場古夷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國①往,將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處之旬月,安而樂之,求其所謂甚陋者而莫得。始予至,無室以止,居于叢棘之間,則郁也;遷于東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陰以濕。龍場之民,老稚日來視,予喜不予陋,益予比。予嘗圃于叢棘之右,民謂予之樂之也,相與伐木閣之材,就其地為軒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檜竹蒔之以卉藥琴編圖史講誦游適之道略具。學士之來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軒者,若觀于通都焉。因名之曰“何陋”。(節選自王守仁《何陋軒記》)【注】①上國:指京城。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予因而翳之A以檜竹B蒔之C以卉藥D琴編E圖史F講誦游適G之道H略具。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出,文中意為產生,與《師說》“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出”意思相同。B.如,文中意為像,與《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中的“如”意思不同。C.限,文中意為限制,與《登泰山記》“崖限當道者”中的“限”意思不同。D.就,文中意為靠近,與《勸學》“金就礪則利”中的“就”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鄭康成是“六藝”研究的集大成者,他對待前人成果辯證客觀,既不埋沒前人的長處,也不遮掩他們的短處。B.魏朝的王肅為了與鄭康成爭名,偽造的古書,歪曲傳播學說,這對后代學者的習氣產生了不好的影響。C.龍場在古代的夷蔡之外,人們本以為王守仁會嫌棄那里簡陋落后,不能居住,但王守仁的表現卻出乎人們預料。D.龍場的人民很喜歡王守仁,他們看到王守仁在叢棘右邊開園種菜,于是在那里搭建起一座軒房讓王守仁居住。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摐約顧不自足,作堂于其居,自庶幾于康成。(2)于人之及吾軒者,若觀于通都焉。因名之曰“何陋”。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孔子,但目的并不相同,請簡要分析。(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小題。孔子王安石圣人道大能亦博,學者所得皆秋毫。雖傳古未有孔子,蠛蠓①何足知天高。桓魋武叔②不量力,欲撓一草搖蟠桃。顏回已自不可測,至死鉆仰忘身勞。[注]①蠛蠓:一種體型微小的蟲。②桓魋:宋國司馬,《史記》載:“孔子過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桓魋伐其樹,孔子去。”武叔:指叔孫武叔,魯國司馬,《論語》載:“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15.下列對這首詩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人認為孔子這樣的圣人,其道德之高、學問之深,后世學者們只能學到秋毫。B.對古代沒有孔子的謠傳,詩人認為這純粹是蠛蠓之類的人見識短淺,不知天高。C.頸聯笑桓魋武叔之流想陷害詆毀孔子,卻如靠攪動小草來撼動蟠桃般自不量力。D.即使像顏回這樣自認聰慧的人,對于孔子的學問道德也是鉆之彌堅,仰之彌高。16.詩人稱頌孔子,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請結合詩歌具體賞析。(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寫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就繪出了天姥山高峻而有氣勢的特點。(2)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______________”一句。寫的是周瑜的儒將裝束:“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戰功。(3)荀子在《勸學》中指出,蟹雖然有“六跪”和“二螯”,但“______________”,這是因為它“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共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現實版“掃地僧”是怎樣練成的“這叫嗢怛羅曼怛里拏洲,那叫舍諦洲,下邊還有遮末羅洲、筏羅遮末羅洲、提訶洲、毗提訶洲……”近日,頤和園保潔員張旭為游客介紹四大部洲的“貫口”視頻刷屏網絡,引發關注。視頻中,張旭手持掃帚和抹布持續“輸出”,向游客介紹建筑群八小部洲、九山八海等知識點,引得手捧介紹書籍的游客嘖嘖稱贊。有網友說這是真正的“高手在民間”,也有人說這才是現實版的“掃地僧”。一位資深國家高級導游評價,“張師傅介紹了建筑本身,還把建筑背后的含義、歷史、美學等講得一清二楚,比書上細多了”。業內人士的認可,也驗證了(甲)。()的建筑名稱,不一定被專業人士講透,卻被一名提著掃帚和簸箕的保潔員說得清清楚楚,這樣的“反差”無疑引人關注。國慶期間,因對“鳳穿牡丹”“云肩”等知識信手拈來而走紅的鄭州博物館保潔阿姨是“掃地僧”﹔詩詞大會奪冠的外賣小哥也是;逆襲上北大的北大保安同樣是……高手在民間的故事還有許多。評論區中,有調皮的網友打趣道,“懂了,這啟示我們就算當保潔員也要去文博單位”,說出了環境對人潛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從另一個角度想,若張旭將頤和園的古建筑視為一堆堆大同小異的磚頭瓦塊,而非“一個個積淀著厚重文化而且開口說話的朋友”,將保潔工作視為一個枯燥的體力活,而不是“與古建筑充滿禪機與靈性的對話”的機會,掃完地下班得了,又怎會成為“頤和園掃地僧”﹖鄭州博物館保潔阿姨同此理。北大保安故事中,能逆襲神話的也只是極少數,大多數人過的都是平凡一生。可見,(乙),需要結合身處其中之人的覺醒與行動,才能最大限度達到“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普通人身懷高超本領的故事,既是在一次次聲明,學習的門檻往往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高。同時也強調了,要在平凡崗位上創造不凡,需要興趣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①良好環境的作用,②是幫助我們自己的興趣所在,③而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愛學”,④就能鑄就大隱隱于市的民間高手。張旭從小耳濡目染對各種建筑感興趣,在業余時間喜歡遍覽各種古建有關的書籍,然后一點點進行研究對比,再到頤和園進行實地驗證,是將興趣與學習相結合,以學習為樂事;“北大保安第一人”張俊成的學習也是自覺、主動的。(丙),自然很難持之以恒,有的人學感興趣的事,感興致地學,樂在其中,終身學習也就不是什么難事,談不上什么“堅持”。“掃地僧”以樂助學、以學為樂為較高層次境界。普通人若能發現自己的興趣,沉下心來,找到日常工作生活與學習融為一體的狀態,終身學習、韌性成長,也可能成為下一個“掃地僧”。(選自南方日報)18.將下列成語填入中括號內,最恰當的一項是()A.佶屈聱牙 B.博大精深 C.高深莫測 D.陽春白雪19.下列句子中的引號和標題中“掃地僧”的引號,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因對“鳳穿牡丹”“云肩”等知識信手拈來而走紅的鄭州博物館保潔阿姨。B.將保潔工作視為一個枯燥的體力活,而不是“與古建筑充滿禪機與靈性的對話”的機會。C.掃完地下班得了,又怎會成為“頤和園掃地僧”?D.而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愛學”,才能鑄就大隱隱于市的民間高手。20.劃波浪線的句子中,有兩處錯誤,請選出序號,并改錯。21.請在(甲)(乙)(丙)處分別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字。22.請結合文本內容,給“掃地僧”下一個定義,字數在50字以內。四、作文(共60分)23.根據要求,完成作文。記得我初學放風箏,怎么也放不高。父親在旁邊指點,要把風箏放高,就得先把線向下拉。父親說:“風箏在向下拉的過程中,在氣流的擠壓下,獲得一種向上的力量,這時再松線,風箏就會越飛越高了。”在生活的磨礪中,我逐漸明白了“向下拉是為了向上升”的道理。人生也有這樣的一種力量,在逆境、壓力和屈辱中,獲得一種向上的力量。(黃小平《放風箏與悟人生》)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成都市邛崍一中2024-2025學年度上期高一年級調研考試語文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籍號填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2.答選擇題時,必須使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3.答非選擇題時,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4.所有題目必須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卷上答題無效。5.考試結束后,只將答題卡交回。一、現代文閱讀(共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際,一個文明較高的商朝,被文明較低的周朝所取代,這件事情本身必會使當時的知識分子有一種反省。他們還免不了會問自己,究竟是什么緣故使得這么強大,而且主導北方中國的商王國,居然被小小的周國滅亡了?他們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為依歸的,所謂“天命靡常,惟德是親”。這可說是第一次道德的意義超越人類力量的命運。“天命”的觀念幫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統治,也幫助周人說服了許多商人的后代與他們合作,將商周文化體系擴張到整個中國北方。《易經》中所談的命運,不完全是盲目的,人類本身對自己的命運有相當程度的掌握,人類自己所做的種種抉擇,會改變命運發展的方向。這個觀念與天命具有道德意義是相互配合的。等到西周覆滅,周人的封建系統在禮壞樂崩的情況下,不再有過去那樣的自信,也不再有過去那樣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義必須要有新的解釋。在《論語》里面,孔子所說的天命是每一個個人的天命,而不是一個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時代人的迫害時,他曾經說:“天給了我這個天命。天生了我,給了我一個任務。有了這樣的任務,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樣呢?”在這種情況下,天命已經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個人都能從超自然、超現實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應當執行的使命。漢代編輯成書的《中庸》篇曾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最近在湖北荊門市郭店出土的戰國文書《性自命出》說:“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個有意識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間各種力量的總和;在這個宇宙力量的總和之中,每一個人有天生的稟賦,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詞。按照“天命之謂性”的說法,人之本性來源于天,由天所賦予,所以人性等同于天德,因此人們經常把人生來具有的本性稱之為“天性”。如果儒家學派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書所說,那么人類全體具有一種特別的使命,而每一個個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稟賦。只有在這種背景之下,我們也許才能夠理會孔子為什么找出“仁”這個字作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賦予它一個新的意義,“仁”這個字相當于整個的人性。這一個命題,應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假設。如孔子所說,仁作為個人的稟賦,可以表現每一個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樣發抒人性才使人有資格成為“仁人君子”?仁是每個人都擁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質,也是一個人性格成長的種子。由《論語》來看,孔子的學說是以仁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觸及群體的仁,很少從群體的角度來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個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發揮的機會,也使得這個人成為“仁人君子”。理論上,社會有許多仁人君子時,應當是一個美好的、符合最高人心的社會。(摘編自許倬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材料二:在儒家看來一個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為每人都有應當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這些事情時,并不是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個人做所當做的事情,其價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達到什么外在的結果。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這種主張的例證,他出生在一個社會政治動亂的時代,竭盡己力去改造世界,像蘇格拉底那樣周游列國,與各種各樣的人交談;雖然一切努力都沒有結果,他從不氣餒,明知不可能成功,卻仍然堅持不懈。在《論語·憲問》篇里記載孔子論到自己時說:“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命”字通常譯作“命數”“命運”或“天意”。就孔子來說,這個字的含義是“天命”或“天意”;換句話說,這是朝著一定目標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義是宇宙間一切存在的條件和一切在運動的力量。我們從事各種活動,其外表成功,都有賴于各種外部條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條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盡己力,成敗在所不計。這種人生態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做君子的一個重要條件,因此他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這就是說,要認識世界存在的必然性,這就是“知命”,就是個人對外在的成敗利鈍在所不計。如果這樣行事為人,在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就永不失敗,這是說,如果我們做所當做的,遵行了自己的義務,這義務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從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敗。(摘編自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周人用“天命靡常,惟德是親”的理由取代了商,首次體現出道德意義超越人類力量。B.孔子認為天命是上天給個人的使命,“性”是天生的稟賦,“命”“性”是相配合。C.孔子總是從個體角度來看待仁,他盼望個體成為“仁人君子”從而形成一個美好的社會。D.“知命”是一種竭盡全力,不計成敗人生態度,其價值為做事的過程,而淡化行為結果。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易經》《中庸》所談的“命”雖有不同,但都體現了人類本身對自身命運掌握的渴望。B.孔子在承受迫害時所說的話和竭盡己力所做的事,將成為鼓舞后世人勇擔使命的精神動力。C.儒家認為“仁”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人性和本質,可見發抒人性成為“君子”是人的本能追求。D.孔子周游列國,改造世界,明知不成功卻堅持不懈,不難發現他在這里將成敗歸結于“命”。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A.凡人之命,不由己也。(《孟子》)B.命運如風,何必執著。(《佚名》)C.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D.我命在我不在天。(《抱樸子內篇》)4.根據材料一,概括從商朝時期到孔子對“天命”理解的發展變化。5.習總書記曾經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講道:“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現在邀請你作為學生代表,在“人生與使命”的班會課上向同學們闡述你的人生觀,請結合材料內容,列出你的發言大綱。【答案】1.D2.A3.C4.①從商發展到周,天命開始與道德相關。②從周發展到孔子,由“天命是人類群體的命運”變化為“天命是個人使命”。5.人生與使命:①積極進取,相信自己,改變命運。②心懷使命,學有所成,建功立業。③擺正心態,無畏成敗,全力以赴。④提高道德修養,成為仁人君子。【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理解和分析能力。A.“首次體現出道德意義超越人類力量”錯,根據“這可說是第一次道德的意義超越人類力量的命運”可知,首次體現出的是“道德意義超越人類力量的命運”,而非“道德意義超越人類力量”。B.“孔子認為……‘性’是天生稟賦,‘命’‘性’是相配合”錯,根據“……《性自命出》說:……每一個人有天生的稟賦,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詞”可知,這一觀點不是孔子的。C.“孔子總是從個體角度來看待仁”錯,根據“但是孔子很少觸及群體的仁,很少從群體的角度來看仁”可知,孔子并不是總是從個體角度來看待仁,他也會觸及群體的仁,只不過很少罷了。故選D。【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都體現了人類本身對自身命運掌握的渴望”錯,根據“漢代編輯成書的《中庸》篇曾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可知,《中庸》體現的是讓人“率性”而順應天命,并沒有體現人類本身對自身命運掌握的渴望。故選A。【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論點、論據的分析能力。材料二主要觀點是人要知天命,即知道自己的使命,同時要竭盡全力去踐行使命。A.只是強調凡人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沒有提及竭力踐行使命。與觀點不一致。B.“何必執著”強調不必竭力踐行。與觀點不一致。C.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地,君子處事,也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奮圖強。與觀點一致。D.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否定天命的作用。與觀點不一致。故選C。【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據“周人取得了天命……這可說是第一次道德的意義超越人類力量的命運”可知,在商時期并沒有將“天命”與道德聯系在一起,發展到了周“天命”與道德才關聯在一起,由此可以概括出“從商發展到周,天命開始與道德相關”。根據“‘天命’的觀念幫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統治……從群體的角度來看仁”“天命已經不是政治的使命”可知,周人認為天命是一個朝代的政治天命,是人類群體的命運;再根據“在《論語》里面,孔子所說的天命是每一個個人的天命”“每一個人都能從超自然、超現實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應當執行的使命……孔子盼望的是每個人找到自己的仁”可知,孔子認為天命是個人使命,這一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仁”;由此要以概括出“從周發展到孔子,由‘天命是人類群體的命運’變化為‘天命是個人使命’”。【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根據“人類本身對自己的命運有相當程度的掌握,人類自己所做的種種抉擇,會改變命運發展的方向”可知,積極進取,相信自己,改變命運。根據“天給了我這個天命。天生了我,給了我一個任務”“每一個人都能從超自然、超現實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應當執行的使命”“每個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發揮的機會”可知,心懷使命,學有所成,建功立業。根據“人所能做的只是:竭盡己力,成敗在所不計”可知,擺正心態,無畏成敗,全力以赴。根據“孔子盼望的是每個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發揮的機會,也使得這個人成為‘仁人君子’。理論上,有許多個別的仁人君子時,社會應當是一個美好的社會,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會”“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可知,提高道德修養,成為仁人君子。(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江南的冬景郁達夫凡在北國過過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圍爐煮茗,或吃涮羊肉,剝花生米,飲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爐、暖炕等設備的人家,不管它門外面是雪深幾尺,或風大若雷,躲在屋里的兩三個月的生活,卻是一年之中最有勁的一段蟄居異境;老年人不必說,就是頂喜歡活動的小孩子們,總也是個個在懷戀的,因為這中間,有的是蘿卜、雅兒梨等水果的閑食,還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熱鬧的節期。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過后,大江以南的樹葉,也不至于脫盡。寒風——西北風——間或吹來,至多也不過冷了一日兩日。到得灰云掃盡,落葉滿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臉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陽一上屋檐,鳥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氣來,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門前的隙地里去坐著曝背談天,營屋外的生涯了。這一種江南的冬景,豈不也可愛得很么?我生長在江南,兒時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銘刻特深;雖則漸入中年,又愛上了晚秋,以為秋天正是讀讀書、寫寫字的人的最惠季節,但對于江南的冬景,總覺得有可以抵得過北方夏夜的一種特殊情調,說得摩登些,便是一種明朗的情調。我也曾到過閩粵,在那里過冬天,和暖原極和暖,有時候到了陰歷的年邊,說不定還不得不拿出紗衫來穿;走過野人的籬落,更還看得見許多雜七雜八的秋花!一番陣雨雷鳴過后,涼冷一點,至多也只換上一件夾衣,在閩粵之間,皮袍棉襖是絕對用不著的。這一種極南的氣候異狀,并不是我所說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國的長春,是春或秋的延長。江南的地質豐腴而潤澤,所以含得住熱氣,養得住植物;因而長江一帶,蘆花可以到冬至而不敗,紅葉亦有時候會保持得三個月以上的生命。像錢塘江兩岸的烏桕樹,紅葉落后,還有雪白的柏子著在枝頭,一點一叢,用照相機照將出來,可以亂梅花之真。草色頂多成了赭色,根邊總帶點綠意,非但野火燒不盡,就是寒風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風和日暖的午后,你一個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則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歲時的肅殺,而且還可以飽覺著一種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氣;“若是冬天來了,春天也總馬上會來”的詩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體會得到。說起了寒郊的散步,實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給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種特異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長的人,是終他的一生,也絕不會有享受這一種清福的機會的。我不知道德國的冬天,比起我們江浙來如何,但從許多作家喜歡以散步一詞做他們的創作題目看來,大約是德國南部四季的變遷,總也和我們的江南差不多。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瀕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氣里時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時也會下著微雨,而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種說不出的悠閑境界。你試想想,秋收過后,河流邊三五人家會聚在一個小村子里,門對長橋,窗臨遠阜,這中間又多是樹枝槎椏的雜木樹林;在這一幅冬日農村的圖上,再灑上一層細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層淡得幾不成墨的背景,你說夠不夠悠閑?若再要點景致進去,則門前可以泊一只烏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幾個喧嘩的酒客;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著燈光的月暈。人到了這一境界,自然會得胸襟灑脫起來,終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問了。我們總該還記得唐朝那位詩人做的“暮雨瀟瀟江上村”的一首絕句罷?詩人到此,連對綠林豪客都客氣起來了,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則雪月梅的冬宵三友,會合在一道,在調戲酒姑娘了;“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靜后的景況;“前樹深雪里,昨夜一枝開”,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樣喜歡弄雪的村童來報告村景了。詩人的詩句,也許不盡是在江南所寫,而做這幾句詩的詩人,也許不盡是江南人,但借了這幾句詩來描寫江南的雪景,豈不直截了當,比我這一支愚劣的筆所寫的散文更美麗得多?有幾年,在江南也許會沒有雨沒有雪的過一個冬,到了春間陰歷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點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節氣推算起來,大約大冷的日子,將在明年的二月盡頭,最多也總不過七八天的樣子。像這樣的冬天,鄉下人叫作旱冬,對于麥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卻要受到損傷。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這一種冬天,倒只會感到快活一點,因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閑步逍遙的機會自然也多。喜歡徒步旅行的日本人、德國人,所最歡迎的也就是這樣的冬天。窗外的天氣晴朗得像晚秋一樣;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誘得使你在房間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實踐,這一種無聊的雜文,我也不再想寫下去了,還是拿起手杖,擱下紙筆,上湖上散散步罷!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有刪改)6.下列對散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北國,有地爐、暖炕等設備的人家過冬天,可以躲在屋里過兩三個月的蟄居生活,老年人很樂意,小孩子有點待不住。B.冬至過后,江南的樹葉還沒有落盡,寒風至多也不過冷了一兩天,老翁小孩又出門談天。表明江南的冬天氣候溫和。C.在江南的冬天,在風和日暖的午后,人們在冬郊感受不到歲時的肅殺,而能感受到一種含蓄在那里的生氣。D.江南的冬天有時沒有雨和雪,鄉下人將這樣的冬天叫作旱冬。旱得久了,白喉等疾病容易上身,但有人喜歡晴和的天氣。7.下列對散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到得灰云掃盡,落葉滿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臉上的脂粉似的清早”,運用比喻的手法寫天氣的變化,灰云散去,晨霜凈白。B.微雨,寒村,河流,三五人家,小村,長橋,烏篷小船,月暈等實寫景物,構成了一幅“寒村微雨圖”,真實自然,意境悠遠。C.在江南的冬日,人們依舊可以去寒郊散步,這是給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種恩惠。作者由此聯想到了德國的冬天和很多作家的寫作。D.作者描繪了不同天氣下的江南的冬天和冬景,行文自然有致,筆隨意轉,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對江南的冬天和冬景的情感。8.有評論認為“《江南的冬景》是在多重比較中寫江南的冬天和冬景的,突出了江南的冬天和冬景的特點”,你是如何理解這一評論的?請結合全文簡要說明。9.文章在寫江南冬天的雪景時,多次引用詩句,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答案】6.A7.B8.①將北國的冬天與江南的冬天進行比較。北國的冬天是“躲在屋里過活”,江南的冬天則可享受屋外“曝背談天”的樂趣,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溫和。②將江南的秋天與江南的冬天進行比較。秋天是讀書、寫字的人的最惠季節;但江南的冬景,是一種明朗的情調。③將閩粵的冬天與江南的冬天進行比較。閩粵的冬天只是“春或秋的延長”,沒有冬景可言;江南的冬天“含得住熱氣,養得住植物”,江南的冬景含有生氣。9.①作者沒有運用直接描寫,而是巧妙地引用前人的詩句來寫江南冬天從日暮到早晨不同時段的雪景,古今融通,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內涵。突出了江南冬天雪景的淡雅高潔和優美寧靜。②營造了圍爐對酒、雪中紅梅等古典詩詞的意境,引人入勝,達到了以少勝多、意味無窮的效果。【解析】【分析】【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相關內容的能力。A.“小孩子有點待不住”理解錯誤,屬曲解文意,原文是“躲在屋里的兩三個月的生活,卻是一年之中最有勁的一段蟄居異境”“老年人不必說,就是頂喜歡活動的小孩子們,總也是個個在懷戀的,因為這中間,有的是蘿卜,雅兒梨等水果的閑食,還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熱鬧的節期”。故選A。【7題詳解】本題考查分析鑒賞散文藝術特色的能力。B.“……烏篷小船,月暈等實寫的景物,構成了一幅……,真實自然”分析不當,原文是“你試想想”“若再要點景致進去,則門前可以泊一只烏篷小船”“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著燈光的月暈”,可見烏篷小船、月暈等是想象的,是虛寫。故選B。【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鑒賞散文寫作技巧的能力。題干要求理解“《江南冬景》是在多重比較中寫江南的冬天和冬景的,突出了江南的冬天和冬景的特點”。由文中“凡在北國過過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圍爐煮茗,或吃涮羊肉,剝花生米,飲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爐、暖炕等……”“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過后,大江以南的樹葉,也不至于脫盡”,可以概括出將北國的冬天與江南的冬天進行比較。北國的冬天是“躲在屋里過活”,江南的冬天則可享受屋外“曝背談天”的樂趣,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溫和。由文中“我生長在江南,兒時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銘刻特深”“雖則漸入中年,又愛上了晚秋,以為秋天正是讀讀書、寫寫字的人的最惠季節”可以歸納出將江南的秋天與江南的冬天進行比較。秋天是讀書、寫字的人的最惠季節;但江南的冬景,是一種明朗的情調。由文中“我也曾到過閩粵,在那里過冬天,和暖原極和暖,有時候到了陰歷的年邊,說不定還不得不拿出紗衫來穿”“江南的地質豐腴而潤澤,所以含得住熱氣,養得住植物”可以看出,將閩粵的冬天與江南的冬天進行比較。閩粵的冬天只是“春或秋的延長”,沒有冬景可言;江南的冬天“含得住熱氣,養得住植物”,江南的冬景含有生氣。因此,《江南的冬景》是在多重比較中寫江南的冬天和冬景的,突出了江南的冬天和冬景的特點。【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散文藝術手法,分析語段作用的能力。題干要求回答,文章在寫江南冬天的雪景時,多次引用詩句,有什么作用。由原文“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可見是寫雪前,“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是寫雪中,“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靜后的景況,“前樹深雪里,昨夜一枝開”,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可以歸納出作者沒有運用直接描寫,而是巧妙地引用前人的詩句來寫江南冬天從日暮到早晨不同時段的雪景,古今融通,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內涵。由文中“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可見,引用詩句突出了江南冬天雪景的淡雅高潔和優美寧靜。綜合起來,作者引用詩句,營造了圍爐對酒、雪中紅梅等古典詩詞的意境,引人入勝,達到了以少勝多、意味無窮的效果。二、古代詩文閱讀(共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六藝”自周時,儒者有說。漢儒家別派分,各為專門。鄭君康成總集其全,綜貫繩合,雖時有拘牽附會,然大體精密,出漢經師之上;又多存舊說,不掩前長,不覆已短。觀鄭君之辭,以推其志,豈非君子之徒篤于慕圣,有孔氏之遺風者與?鄭君起青州,弟子傳其學既大著。迄魏王肅駁難鄭義,欲爭其名,偽作古書,曲傳私說,學者由是習為輕薄。流至南北朝,世亂而學益壞。自鄭、王異術,而風俗人心之厚薄以分。曲阜孔君摐約,博學,工為詞章,天下方誦以為善。摐約顧不自足,作堂于其居,自庶幾于康成,遺書告余為之記。摐約之志,可謂善矣。以摐約之才,志學不怠,又知足知古人之善,不將去其華而取其實,擴其道而涵其藝,究其業而遺其名,豈特詞章無足矜哉!世之望于摐約者益遠矣。雖古有賢如康成者,吾謂其猶未足以限吾摐約也。(節選自姚鼐《儀鄭堂記》)材料二: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謫龍場,龍場古夷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國①往,將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處之旬月,安而樂之,求其所謂甚陋者而莫得。始予至,無室以止,居于叢棘之間,則郁也;遷于東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陰以濕。龍場之民,老稚日來視,予喜不予陋,益予比。予嘗圃于叢棘之右,民謂予之樂之也,相與伐木閣之材,就其地為軒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檜竹蒔之以卉藥琴編圖史講誦游適之道略具。學士之來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軒者,若觀于通都焉。因名之曰“何陋”。(節選自王守仁《何陋軒記》)【注】①上國:指京城。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予因而翳之A以檜竹B蒔之C以卉藥D琴編E圖史F講誦游適G之道H略具。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出,文中意為產生,與《師說》“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出”意思相同。B.如,文中意為像,與《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中的“如”意思不同。C.限,文中意為限制,與《登泰山記》“崖限當道者”中的“限”意思不同。D.就,文中意為靠近,與《勸學》“金就礪則利”中的“就”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鄭康成是“六藝”研究的集大成者,他對待前人成果辯證客觀,既不埋沒前人的長處,也不遮掩他們的短處。B.魏朝的王肅為了與鄭康成爭名,偽造的古書,歪曲傳播學說,這對后代學者的習氣產生了不好的影響。C.龍場在古代的夷蔡之外,人們本以為王守仁會嫌棄那里簡陋落后,不能居住,但王守仁的表現卻出乎人們預料。D.龍場的人民很喜歡王守仁,他們看到王守仁在叢棘右邊開園種菜,于是在那里搭建起一座軒房讓王守仁居住。13.把材料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摐約顧不自足,作堂于其居,自庶幾于康成。(2)于是人之及吾軒者,若觀于通都焉。因名之曰“何陋”。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孔子,但目的并不相同,請簡要分析。【答案】10.BDF11.A12.A13.(1)而摐約并不自滿,在自己的住所建造一堂,希望自己能達到鄭康成的水平。(2)在這之后到我軒中的人,好像來到了通達的都市。(我)于是給軒取名為“何陋軒”。14.①材料一提到孔子,說明鄭康成在治學上具有孔子的遺風,表達了對鄭康成能夠堅定虔誠地仰慕圣學的肯定。②材料二提到孔子,是對孔子安貧樂道精神的贊美,從而引出作者對“陋與不陋”的看法。【解析】【導語】材料一主要講述了鄭康成對“六藝”的研究以及其影響,贊揚了鄭康成的客觀態度和學術成就,同時提到孔摐約追求學問、不自滿的精神。材料二描述王守仁被貶期間如何適應當地環境,通過提及孔子和引用其名言,表達他對環境的不嫌棄和心境的寧靜。【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我于是就在小屋周圍種上檜樹和竹子,栽上花卉和草藥,還擺放了琴、書籍和圖畫,講學、誦讀和游玩的地方基本具備了。“以檜竹”是“翳之”的后置狀語,中間不可斷開,故在“竹”后B處斷開;“翳之以檜竹”“蒔之以卉藥”結構一致,各自斷開,故在“藥”后D處斷開;“琴編圖史”是并列短語,中間不可斷開;還可以理解為“琴編圖史”作賓語,前面省略謂語“擺放”,其后停頓;“講誦游適之道”是下句主語,其前停頓,故在“史”后F處斷開。故選BDF。【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文中意為產生”“意思相同”錯誤。出,意為超越/出于。句意:超越了漢代的經學大師。/大概都是出于這個原因吧!B.正確。像/往,去。句意:即使古代有像鄭康成那樣賢能的人。/放縱一片葦葉似的小船隨意漂浮。C.正確。限制/像門檻一樣。句意:我認為也不足以限制我的朋友孔摐約的成就。/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D.正確。都是靠近的意思。句意:靠近我種菜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小屋讓我居住。/金屬在磨石上磨礪就會鋒利。故選A。【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也不遮掩他們的短處”錯誤。由原文“又多存舊說,不掩前長,不覆已短”可知,這里是就鄭康成本人的學術態度而言的,他繼承舊學說時不隱瞞前人的優點,也不遮蓋自己的不足。選項誤將“已”理解為“他人”了。故選A。【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自足”,自滿;“作”,修建;“庶幾”,表希望,或許可以。(2)“及”,到;“若”,好像;“名”,名詞作動詞,命名。【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①由材料一“觀鄭君之辭,以推其志,豈非君子之徒篤于慕圣,有孔氏之遺風者與?”可知,通過提及孔子,表明鄭康成在治學上發揚了孔子的優秀傳統,尤其是在博學與嚴謹的治學態度上的表現,與孔子的圣學精神一脈相承,表達了對鄭康成仰慕圣賢、治學客觀謹慎的肯定。②由材料二“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而予處之旬月,安而樂之,求其所謂甚陋者而莫得”可知,通過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名言,贊揚孔子忍受簡陋環境而樂在其中的精神,與作者在龍場的經歷形成呼應,以此闡述作者對“陋與不陋”的看法,贊美安貧樂道的精神。參考譯文:材料一:“六藝”從周朝開始,儒者就有相關的說法。到了漢代,儒家分成了不同的派別,各自專注于某一領域。鄭君康成匯總了這些學說,進行綜合和整理,雖然有時拘泥于附會,但總體上精密,超越了漢代的經學大師;他還保留了許多舊說,不掩蓋前人的長處,也不遮掩自己的短處。觀察鄭君的言辭,推測他的志向,難道不是那些篤信圣賢、具有孔子遺風的君子嗎?鄭君出自青州,他的弟子傳承了他的學問,影響很大。到了魏朝,王肅駁斥鄭君的學說,想要爭奪名聲,偽造古書,歪曲傳播自己的學說,學者因此變得輕浮。流傳到南北朝,世道混亂,學術更加衰敗。自從鄭君和王肅的學術不同,風俗人心的厚薄也因此而分。曲阜的孔君摐約,博學多才,擅長寫作,天下人都稱贊他的作品為佳作。摐約不自滿,在家中建了一座堂,努力向康成看齊,留下書信請我為他作記。摐約的志向,可以說是很好的。憑借摐約的才華,學習不懈怠,又能知足并了解古人的優點,不僅僅是去掉表面的華麗而取其精華,擴展其道理而涵養其技藝,研究其學業而不求名聲,豈止是文章無可夸耀!世人對摐約的期望越來越高。即使古代有像鄭康成那樣賢能的人,我認為也不足以限制我的朋友孔摐約的成就。材料二:從前孔子想要搬到邊遠之地去住,有人覺得那里簡陋落后。孔子說:“有品德高尚的人居住在那里,怎么會簡陋呢?”我王守仁因為獲罪被貶到龍場這個地方,龍場在古時候是少數民族蔡國之外的邊遠地區,大家都認為我是從京城來的,會嫌棄這里簡陋,無法居住;然而我在這里住了十多個月,卻感到安心和快樂,想要找出這里所謂的簡陋之處,卻怎么也找不到。我剛到龍場時,沒有房子住,就住在叢生的荊棘中間,那里很壓抑;后來搬到東峰,住在石洞里,又陰冷又潮濕。但龍場的百姓,無論老少,每天都來看望我,他們喜歡我的不嫌簡陋,更加親近我。我曾經在荊棘叢的右邊開辟了一塊菜園,百姓們以為我喜歡這個地方,就一起砍伐樹木,收集材料,在我種菜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小屋讓我居住。我于是就在小屋周圍種上檜樹和竹子,栽上花卉和草藥,還擺放了琴、書籍和圖畫,講學、誦讀和游玩的地方都具備了。來游學的士人們,也漸漸地聚集在這里。于是,人們來到我的小屋,就像到了繁華的城市一樣。因此,我把小屋命名為“何陋軒”。(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小題。孔子王安石圣人道大能亦博,學者所得皆秋毫。雖傳古未有孔子,蠛蠓①何足知天高。桓魋武叔②不量力,欲撓一草搖蟠桃。顏回已自不可測,至死鉆仰忘身勞。[注]①蠛蠓:一種體型微小的蟲。②桓魋:宋國司馬,《史記》載:“孔子過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桓魋伐其樹,孔子去。”武叔:指叔孫武叔,魯國司馬,《論語》載:“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人認為孔子這樣的圣人,其道德之高、學問之深,后世學者們只能學到秋毫。B.對古代沒有孔子的謠傳,詩人認為這純粹是蠛蠓之類的人見識短淺,不知天高。C.頸聯笑桓魋武叔之流想陷害詆毀孔子,卻如靠攪動小草來撼動蟠桃般自不量力。D.即使像顏回這樣自認聰慧的人,對于孔子的學問道德也是鉆之彌堅,仰之彌高。16.詩人稱頌孔子,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請結合詩歌具體賞析。【答案】15.D16.①直抒胸臆。詩歌開篇“圣人道大能亦博”一句直接對孔子的學問和道德進行了贊揚。②對比。頸聯將桓魋、武叔等人自不量力的行為與孔子的地位形成對比,突出小人的可笑與孔子的崇高。③襯托。尾聯寫顏淵這樣學問道德深不可測的人,對于孔子的學問,也要窮盡一生去刻苦鉆研,更加襯托出孔子高尚的道德和廣博的學識。【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D.“顏回這樣自認聰慧的人”理解錯誤,尾聯“顏回已自不可測”意為“顏回已經深不可測了”。故選D。【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藝術手法的能力。①直抒胸臆。首聯開頭“圣人道大能亦博”意思是:古來圣人之道經天緯地,寬大廣博。這句直抒胸臆,明確地表明自己對孔子的尊崇。②對比。“圣人道大能亦博,學者所得皆秋毫”首聯贊美圣人之道經天緯地、寬大廣博,求學者所學只不過是區區秋毫。將圣人之道的大而博與學者所得的小而少進行對比,凸顯孔子的圣賢。(或“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撓一草搖蟠桃”桓魋﹑武叔迫害詆毀孔子的行為與小草撼動蟠桃無異,自不量力。將桓魋、武叔對孔子的迫害詆毀與孔子的不可撼動進行對比)③襯托。“顏回已自不可測,至死鉆仰忘身勞”意思是:顏回的道已然深不可測,但他仍忘記辛勞,仰望鉆研孔子之道,至死方休。用顏回之道已然深不可測仍仰望鉆研孔子學問,來襯托孔子之道的博大精深。(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就繪出了天姥山高峻而有氣勢的特點。(2)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______________”一句。寫的是周瑜的儒將裝束:“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戰功。(3)荀子在《勸學》中指出,蟹雖然有“六跪”和“二螯”,但“______________”,這是因為它“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天姥連天向天橫②.勢拔五岳掩赤城③.羽扇綸巾④.檣櫓灰飛煙滅⑤.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⑥.用心躁也【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名篇名句背誦默寫能力。默寫易錯的字詞有:連、拔、綸、檣櫓、鱔、躁。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共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現實版“掃地僧”是怎樣練成的“這叫嗢怛羅曼怛里拏洲,那叫舍諦洲,下邊還有遮末羅洲、筏羅遮末羅洲、提訶洲、毗提訶洲……”近日,頤和園保潔員張旭為游客介紹四大部洲的“貫口”視頻刷屏網絡,引發關注。視頻中,張旭手持掃帚和抹布持續“輸出”,向游客介紹建筑群八小部洲、九山八海等知識點,引得手捧介紹書籍的游客嘖嘖稱贊。有網友說這是真正的“高手在民間”,也有人說這才是現實版的“掃地僧”。一位資深國家高級導游評價,“張師傅介紹了建筑本身,還把建筑背后的含義、歷史、美學等講得一清二楚,比書上細多了”。業內人士的認可,也驗證了(甲)。()的建筑名稱,不一定被專業人士講透,卻被一名提著掃帚和簸箕的保潔員說得清清楚楚,這樣的“反差”無疑引人關注。國慶期間,因對“鳳穿牡丹”“云肩”等知識信手拈來而走紅的鄭州博物館保潔阿姨是“掃地僧”﹔詩詞大會奪冠的外賣小哥也是;逆襲上北大的北大保安同樣是……高手在民間的故事還有許多。評論區中,有調皮的網友打趣道,“懂了,這啟示我們就算當保潔員也要去文博單位”,說出了環境對人潛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從另一個角度想,若張旭將頤和園的古建筑視為一堆堆大同小異的磚頭瓦塊,而非“一個個積淀著厚重文化而且開口說話的朋友”,將保潔工作視為一個枯燥的體力活,而不是“與古建筑充滿禪機與靈性的對話”的機會,掃完地下班得了,又怎會成為“頤和園掃地僧”﹖鄭州博物館保潔阿姨同此理。北大保安故事中,能逆襲神話的也只是極少數,大多數人過的都是平凡一生。可見,(乙),需要結合身處其中之人的覺醒與行動,才能最大限度達到“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普通人身懷高超本領的故事,既是在一次次聲明,學習的門檻往往沒有我們想象中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