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課件第19講海洋與人類海氣相互作用_第1頁
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課件第19講海洋與人類海氣相互作用_第2頁
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課件第19講海洋與人類海氣相互作用_第3頁
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課件第19講海洋與人類海氣相互作用_第4頁
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課件第19講海洋與人類海氣相互作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9講

海洋與人類、海—氣相互作用[課程標準]

1.運用圖表材料,說明人類與海洋的關系。2.運用圖表,分析海—氣相互作用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解釋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對全球氣候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素養導航2知識體系1.區域認知:掌握不同海洋資源的分布特點。2.綜合思維:理解海—氣之間是怎樣相互作用的。3.人地協調觀:海洋環境的保護;掌握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規律,趨利避害,達到人地協調的目的。一、海洋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資源1.海洋生物資源(1)概念:海洋生物資源又稱海洋水產資源,是指海洋中蘊藏的經濟動物和植物群體,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斷再生的海洋資源。(2)種類:魚類、蝦類、貝類、藻類等。①為人類提供了豐富多樣的食品、生活用品和工業原料。②從海洋生物中還可以提取有效成份,生產各種藥品和保健品。2.海洋礦產資源大陸架高壓低溫深海海濱港口二、人類活動對海洋的影響1.主要影響方式:捕撈、養殖、生物棲息地改造、工農業和人類生活的污染。2.主要影響地區:海岸帶。3.產生的問題:海洋環境問題包括海洋生態破壞和海洋污染兩個方面。4.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環境問題是困擾人類發展的重大問題,我們應深刻認識到海洋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讓海洋長久地為人類服務。三、海——氣相互作用1.海—氣相互作用與水熱交換海—氣相互作用的含義:指海洋與大氣間物質、能量持續交換的互相影響過程。(1)海洋與大氣間的水分交換①過程:海水蒸發時會把大量水汽輸送給大氣,大氣中的水汽在適當條件下凝結,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②海洋對大氣水分的影響:海洋的熱狀況和蒸發情況,直接制約著大氣水汽的含量與分布。(2)海洋與大氣間的熱量交換①海洋對大氣的熱量輸送:海洋通過潛熱、長波輻射等方式將儲存的太陽輻射能輸送給大氣。②大氣對海洋的熱量輸送:大氣通過風作用于海洋,驅動海水運動,把部分能量返還給海洋,并使海洋熱狀況產生再分配,改變海洋對大氣的加熱作用。三、海——氣相互作用2.海—氣相互作用與水熱平衡(1)水熱平衡的驅動因素:大氣環流和大洋環流是維持全球水熱平衡的基礎。

(2)水分平衡:海—氣相互作用,進行水分交換,構成地球上生生不息的水循環。(3)熱量平衡:主要由大洋環流把低緯度的多余熱量向較高緯度輸送;在中緯度,通過海洋與大氣之間的交換,把相當多的熱量輸送給大氣,再由大氣環流將熱量向更高緯度輸送。海—氣相互作用拓展提升海—氣相互作用海洋與大氣之間進行水熱交換(1)主要形式形式水的交換方式能量的交換方式海洋→大氣蒸發蒸發潛熱、長波輻射大氣→海洋降水風力使海水運動海—氣相互作用(2)影響因素(3).海洋對氣候的調節作用

海洋性氣候大陸性氣候氣溫年較差、日較差都較小。冬暖夏涼:冬季比同緯度大陸上暖,夏季涼年較差、日較差都較大。冬冷夏熱最熱月、最冷月出現的時間滯后:在溫帶地區,最熱月出現在8月,最冷月出現在2月最熱月、最冷月出現的時間提前:在溫帶地區,最熱、最冷月分別出現在7月和1月秋季氣溫高于春季氣溫春季氣溫高于秋季氣溫降水降水量大;全年分配均勻,年際變率小降水量小;主要集中在夏季,年際變率大;對流雨多發生在夏季午后其他濕度大,云量多;霧日多,多平流霧;日照少濕度小、云量小;霧日少、多輻射霧;日照多風速大,日變化不明顯風速小,日變化顯著海—氣相互作用3.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對我國的影響厄爾尼諾現象①夏季風減弱,我國夏季雨帶位置偏南,華北一帶少雨干旱②長江中下游地區進入梅雨的日期偏晚③在厄爾尼諾年的秋季,我國東部地區容易出現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類型④我國往往出現暖冬⑤厄爾尼諾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區生成的熱帶風暴和臺風比常年少拉尼娜現象

①帶來熱夏冷冬;②出現南旱北澇;③造成糧食歉收1.海洋資源的類型及開發利用海洋資源類型開發利用海洋水資源①海水淡化;②海水直接利用:沿海工業冷卻水、生活沖洗水、低鹽度海水直接灌溉某些農作物(西紅柿、白菜、甜菜、苜蓿等)海水化學資源海鹽是海水中蘊藏量最大的化學資源,要綜合開發利用。我國的鹽場主要有:長蘆鹽場、魯北鹽場、淮北鹽場、鶯歌海鹽場、布袋鹽場等海底礦產資源濱海砂礦(金紅石、鋯英石、金剛石、錫砂礦等)、石油、天然氣、多金屬結核和海底熱液礦海洋生物資源海洋魚類、海洋蝦蟹類、海藻類、貝類海洋能源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溫差能等。海洋能源與常規能源相比,優點:①可再生,總蘊藏量大;②清潔,不污染環境,可綜合利用。缺點:①時空變化大;②開發環境惡劣,技術要求高,一次性投資大海洋空間資源海洋交通和通信,圍海填海造陸,海底儲藏考點

海洋資源開發與海洋環境保護【規律方法】2.海洋環境問題

原因危害分布典例r保護措施海洋環境污染人類排放的廢棄物超過海洋的自凈能力危害海洋生物,也能通過食物鏈富集作用損害人類自身大型港口、工業城市及河口附近日本福島核泄漏;石油污染制定相應的海洋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約束和規范海洋開發者的行為;加強污染源控制,禁止向海洋傾倒有害廢棄物;加快沿海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使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達標排放;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對特定區域進行環境保護;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力度,提高公眾的海洋環境保護意識

原因危害分布典例保護措施海洋生態破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和生產方式,自然環境的變化破壞海岸濕地環境和生態系統;海洋生物多樣性減少,海洋生物資源減少,珍稀物種瀕臨滅絕;海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海岸帶赤潮制定相應的海洋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約束和規范海洋開發者的行為;加強污染源控制,禁止向海洋傾倒有害廢棄物;加快沿海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使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達標排放;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對特定區域進行環境保護;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力度,提高公眾的海洋環境保護意識海平面上升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加劇風暴潮,淹沒沿海低地,漁業資源受損,破壞珊瑚礁、紅樹林、海岸沼澤和濕地等環境,海水入侵、水質惡化、地下水水位上升海岸帶,尤其是濱海平原、河口三角洲、低洼地帶和灘涂荷蘭、孟加拉國以及熱帶的一些小島國[拓展延伸]

圖解海洋污染和生態破壞考點一海—氣相互作用典題示例2024·浙江1月選考海—氣間通過潛熱(海水蒸發吸收的熱量或水汽凝結釋放的熱量)、長波輻射等方式進行熱量交換,并通過大氣環流和大洋環流調節不同緯度間的水熱狀況。北半球夏季大氣潛熱釋放對局地氣溫變化的貢獻如圖所示。回答第1、2題。考點一海—氣相互作用1.關于大氣潛熱釋放的緯度差異及其主要原因的說法,正確的是(

)A.0°~10°潛熱釋放高度較高氣流輻散上升強烈B.30°~40°潛熱釋放數量較少信風干燥抑制蒸發C.50°~60°潛熱釋放高度較低鋒面氣旋抬升受限D.80°~90°潛熱釋放數量最少極地東風擺動較小C考點一海—氣相互作用2.在海—氣系統內部(

)A.大氣降水,將能量直接傳遞給了海洋表面B.大氣輻射和運動,消耗從海洋獲取的熱量C.海面反射太陽輻射,增加了大氣潛熱釋放D.海面水分蒸發凝結,促使海水產生了運動B考點一海—氣相互作用跟蹤訓練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是兩種相反的海—氣相互作用的異常現象。據此回答第1、2題。考點一海—氣相互作用1.在厄爾尼諾年,下列現象可能發生的是(

)A.秘魯沿岸更加干旱B.秘魯漁場漁獲量增加C.印度尼西亞熱帶雨林地區易發生火災D.澳大利亞東部暴雨成災C考點一海—氣相互作用2.關于圖中海—氣相互作用的結果,敘述正確的是(

)A.表層海水運動方向決定著東南信風的強弱B.厄爾尼諾年東太平洋海域海水異常降溫C.拉尼娜年西太平洋海域冷海水上泛增強D.厄爾尼諾年洋流運動方向與拉尼娜年相反D考點一海—氣相互作用蒸發霧是指當干冷空氣流過相對溫暖的水面,引起水急劇蒸發,水汽在寒冷空氣中凝結為霧。發生在海面上的此類天氣現象被北方漁民稱為“海浩”。2020年大連附近海面多次出現了“海浩”奇觀,海面上薄霧繚繞,宛如仙境(如圖所示),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觀賞。據此回答第3、4題。

3.“海浩”現象常出現在(

)A.春季子夜 B.夏季傍晚C.秋季正午 D.冬季清晨D考點一海—氣相互作用4.“海浩”現象發生時(

)A.海—氣間溫差大,風力較大B.海—氣間溫差大,風力較小C.海—氣間溫差小,風力較大D.海—氣間溫差小,風力較小A考點二海洋與人類典題示例海冰經過適當處理后可作為淡水資源。下圖為2023年1月24日和2016年1月23日渤海海冰分布圖。據此回答第1、2題。1.海水結冰對當地地理環境的主要影響是(

)A.海水水位上升,造成城市供水困難B.發生凍融現象,損壞海洋工程建筑C.出現海水倒灌,造成河流含鹽量增加D.造成海水入侵,沿海地區土地鹽堿化B考點二海洋與人類2.渤海沿岸還沒有大規模開采海冰,主要原因是(

)A.海冰開采季節性太強,產量較小成本高B.沿岸地區水資源充足,市場需求量較小C.海冰中鹽分含量較高,不能作為水資源D.采冰會造成環境破壞,影響海上運輸業A考點二海洋與人類跟蹤訓練2024·浙南名校聯盟灘涂指沿海、海灣大潮高、低潮位之間的潮浸地帶,是重要的后備土地資源。下圖為錢塘江近幾十年來灘涂面積的變化。為滿足城市發展用地需求,近年來甲灘涂被開發利用。據此回答第1、2題。考點二海洋與人類1.近幾十年來,圖示區域灘涂面積變化較快,主要原因是(

)A.氣候變暖,地殼抬升B.圍海墾殖,泥沙淤積C.落差變大,侵蝕加強D.潮汐增強,海水頂托B考點二海洋與人類2.作為土地后備資源,甲灘涂開發利用現狀最可能是(

)A.地形平坦,作為工業用地B.光熱充足,種植經濟作物C.風景優美,進行旅游開發D.水源充足,發展水產養殖A[例1]

(經典真題)海冰含鹽量接近淡水,適當處理后可作為淡水資源。下圖示意渤海及附近區域年平均氣溫≤-4℃日數的分布。據此完成(1)~(3)題。(1)圖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A.甲B.乙C.丙D.丁(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單位面積海冰資源最豐富的是(

)A.葫蘆島

B.秦皇島C.大連

D.煙臺(3)推測目前沒有大規模開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A.成本過高

B.破壞環境C.資源量不足

D.市場需求不足BAA解析氣溫越低,低溫期持續時間越長,海冰越厚。圖中四地氣溫低于-4℃持續時間較長的為甲、乙兩地。甲地位于渤海內部,海水深,海水體積巨大。乙地位于大陸附近,故乙海水較淺,海水體積較小,易結冰且結冰期更長。B正確。解析冰層厚度越大,單位面積海冰資源量越大。圖中葫蘆島市緯度最高,氣溫最低,當地海冰厚度最大。故A正確。解析開采海冰資源比開采河冰資源成本更高,開采難度更大。故A正確。固體可燃冰(即天然氣水合物)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積物或陸域的永久凍土中。2017年5月10日起,中國地質調查局從我國南海神狐海域開采可燃冰。2017年7月9日14時52分,可燃冰的試采井在連續60天穩定產氣后正式關井,這標志著我國首次天然氣水合物試開采取得圓滿成功。下圖為神狐海域位置圖。讀圖文材料完成1~3題。1.試采期間,可燃冰試采平臺遭遇了2017年第2號臺風“苗柏”的侵襲,該臺風(

)A.生成于赤道低氣壓帶

B.使試采區的風向發生變化C.撤出陸地后再次經過試采區D.氣壓值最低處的風速最大2.若在神狐海域大規模開采可燃冰,則可(

)A.緩解全球變暖

B.改變洋流方向

C.很快取代石油

D.影響海洋生態3.下列地形區中,最有可能有可燃冰分布的是(

)A.華北平原

B.云貴高原C.青藏高原

D.東南丘陵BDC解析臺風是強熱帶氣旋,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熱帶或副熱帶海域,赤道附近因不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因此不能形成臺風;臺風帶來狂風暴雨,使試采區的風向發生變化,影響開采;臺風登陸后會減弱為熱帶低壓,勢力減弱,不可能再次回到海洋;臺風中心氣壓低,但風眼中心是無風,外圍是狂風。故B正確,A、C、D錯誤。解析若在神狐海域大規模開采可燃冰,可能影響海洋生態。D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