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新生兒母乳喂養服務規范(征求意見稿)》_第1頁
《住院新生兒母乳喂養服務規范(征求意見稿)》_第2頁
《住院新生兒母乳喂養服務規范(征求意見稿)》_第3頁
《住院新生兒母乳喂養服務規范(征求意見稿)》_第4頁
《住院新生兒母乳喂養服務規范(征求意見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T/HNASXXXX—2024住院新生兒母乳喂養服務規范本文件規定了住院新生兒母乳喂養服務的基本要求、服務流程、服務管理及服務評價與改進等內容。本文件適用于醫療機構提供母嬰分離狀況下的住院新生兒母乳喂養服務。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4806.7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接觸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TGB/TGB/T172421888333855投訴處理指南室內空氣質量標準母嬰保健服務場所通用要求GB38995嬰幼兒用奶瓶和奶嘴WS/T313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WS/T512醫療機構環境表面清潔與消毒管理規范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住院新生兒因早產、低體重、高黃疸等需特殊醫學護理的嬰兒。3.2新鮮母乳從親母乳房泵(擠)出,未經過巴氏消毒、未經冷凍再融化的母乳。3.3冷藏母乳指泵(擠)出后在(0~4)℃冷藏環境下72h之內的母乳。3.4冰凍母乳保存在(-18±2)℃環境下的母乳。3.5母乳巴氏消毒母乳加熱至62.5℃并維持30min。3.6母乳喂養使用親母母乳或捐贈母乳喂養嬰兒的方式。3.7管飼喂養經胃腸管實施腸內營養,最常用的方式是經胃管喂養,還包括經十二指腸或空腸置管等喂養方式。3.8母乳強化劑是一種專門為早產兒設計的營養補充劑,它由多種營養素組成,包括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T/HNASXXXX—202424基本要求4.1醫護人員4.1.1應定期接受母乳喂養培訓、考核,培訓時間符合《愛嬰醫院復核標準2014年版》規定。4.1.2每年應定期體檢,身體健康狀況良好,有愛心、同理心、支持母乳喂養者。4.1.3產科、兒科應共同組建母乳喂養指導小組,根據醫院規模設定編制,需包括1~2名臨床醫生、1~2名護士來擔任母乳喂養咨詢師。4.1.4應熟悉和掌握母乳喂養知識和維持泌乳的技巧和方法,能指導母乳喂養的系列程序和方法及健康宣教,對新生兒有喂養監測和評估能力。4.2服務場所4.2.1場所布局合理,應設有接收、處理、儲存母乳以及配奶的特定區域或房間,并設置標志標識。4.2.2墻壁建造材料應不易脫落、易于清洗并具有防霉的特性,地面應易于清掃,環境衛生應符合GB/T33855的規定。4.2.3室內溫度宜控制在(18~26)℃,相對濕度宜控制在30%~70%。4.2.4應具備自然通風條件或設有通風換氣設施,保持空氣流通,無異味,空氣質量應符合GB/T18883的規定。4.3設施設備4.3.1服務用品用具配備應符合GB/T33855的規定。4.3.2應配備空氣消毒機。4.3.3應設立單獨的感應式洗手設施。4.3.4應配備儲奶專用冰箱,并滿足以下要求:a)應具備冷藏、冷凍功能,冷藏溫度應控制在(0~4)℃,冷凍溫度不應高于-20℃;b)應有2個獨立并經過正確校正的溫度計對冰箱的溫度定期進行監測,或根據生產廠商的說明和要求定期進行檢測和校正;c)宜配備溫度警報器。4.3.5應配備母乳加溫設備,宜采用電恒溫形式。4.3.6應配備巴氏消毒設備,并溫度定期進行監測。4.3.7應配備可密封的母乳儲存容器,材質應符合國家嬰幼兒食品級要求,不含雙酚A,宜采用玻璃或聚丙烯材質,不宜采用聚乙烯、不銹鋼材質。4.3.8應配備符合GB38995規定的奶瓶和奶嘴。4.3.9應配備具有一定隱秘性的泵奶場所或皮膚接觸場所并提供吸奶器。5服務流程5.1入院健康宣教醫護人員在首次與產婦或嬰兒家長溝通時,應詳細告知母乳收集、儲存和運送等相關知識,具體內容見附錄A。5.2母乳接收5.2.1核對應核對運送人員身份信息,查看母乳狀態、采集時間,以及包裝有無漏奶、破損,標識是否清晰、完整,符合相關要求后接收。5.2.2登記應將住院新生兒姓名、住院號、床號、母乳袋數量和母乳總量、母乳狀態、接收時間等情況進行登記。T/HNASXXXX—202435.2.3處理根據母乳收集時間順序、母乳狀態及數量、每日需要量及喂養時間,分別放入冷藏、冷凍或立即使用,優先使用初乳、新鮮母乳。5.3母乳配置5.3.1解凍5.3.1.1根據母乳收集時間順序將冷凍母乳按照每日量提前24h放入冷藏柜解凍,或者在冷水、溫水(≦37℃)解凍,液面不超過奶瓶口,使母乳呈液態,不應使用微波爐解凍。5.3.1.2母乳解凍后應立即放入4℃冷藏室存儲,72h內使用,解凍母乳不可再冰凍。5.3.2消毒5.3.2.1根據每次醫囑奶量將預先解凍好的母乳量放在水浴箱,母乳量不超過容器4/5。5.3.2.2將母乳放置在已預熱至62.5℃的水浴箱中消毒30min。5.3.3分裝5.3.3.1每次配奶前后應清潔配奶臺面,并用消毒濕巾擦拭。5.3.3.2按照無菌操作原則,準備好無菌物品及所需配置物品,并檢查其有效期。5.3.3.3將母乳從水浴箱中取出,使用無菌注射器抽取醫囑奶量于奶瓶中,套上奶嘴,奶瓶瓶身應注明患兒床號、姓名、奶量、時間、母乳字樣等信息。5.3.3.4應由兩名醫護人員對新生兒的床號、姓名、住院號、標識、有效期、母乳量等信息進行核對。5.4母乳使用5.4.1喂養評估5.4.1.1管飼喂養5.4.1.1.1管飼喂養適用對象主要包括:a)胎齡小于32~34周早產兒;b)吸吮和吞咽功能不全,不能經口喂養者;c)因疾病本身或治療因素不能經口喂養者;d)作為經口喂養不足的補充。5.4.1.1.2采用口鼻胃管管飼,管飼方式分為間歇輸注法、持續輸注法、間歇重力輸注法。5.4.1.1.3需評估新生兒有無腹脹、腸型、嘔吐、腸鳴音情況及抽吸胃液并檢查潴留量,潴留量應不超過1/2,潴留量<50%,補足奶量;潴留量>50%,停奶一頓,根據病情及潴留量和形狀綜合分析決策。5.4.1.2經口喂養5.4.1.2.1經口喂養分為開始經口喂養準備和單次經口喂養準備。5.4.1.2.2早產兒使用經口喂養準備評估量表(見附錄B)進行評估,每隔3d評估1次,評估分值≥30分的早產兒,具備經口喂養能力,采取經口喂養;評估分值<30分的早產兒,需采取管飼喂養。5.4.1.2.3應對早產兒經口喂養表現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喂養速率、喂養成效、攝入奶量比等。5.4.1.2.4經口喂養效果評價結果可用于判斷早產兒住院時長、有無感染,評價結果分為以下情形:a)喂養不耐受,如嘔吐、腹脹、胃潴留;b)喂養相關指標開奶時間、開奶量,達到完全經口喂養時間、生長發育指標。5.4.2干預訓練不具備吸吮能力的新生兒,醫護人員應對其進行干預訓練,訓練內容包括:a)觸覺、聽覺、前庭覺、視覺刺激;b)非營養式吸吮;c)口腔按摩或口腔感覺運動刺激,或配合非營養式吸吮;d)促進經口喂養的方式,如合適的喂養工具、體位支持、下顎支持。T/HNASXXXX—202445.4.3喂養實施5.4.3.1再次核對醫囑,如藥物添加、喂養方式等。5.4.3.2應嚴格遵循醫囑添加母乳營養強化劑,現配現用;母乳和強化劑應充分混合,沒有凝塊。5.4.3.3喂奶前確認奶液質量是否變質,是否存在氣味,顏色,嗅覺和味覺的改變。5.4.3.4再次核對身份信息。5.4.3.5哺喂后將此次醫囑奶量、實際喂養量、胃內殘余情況在特護記錄單上進行記錄并在乳品性質欄標注母乳。5.5出院健康宣教5.5.1有條件的醫院宜在患兒出院前24h開展母嬰同室,由母親及其家庭成員、醫護人員、泌乳顧問等共同制定出院后母乳喂養計劃,并做好健康宣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a)指導母親如何維持泌乳、逐漸增加喂養量;b)掌握母乳強化劑使用方法;c)如何由瓶喂逐漸過渡到親喂。5.5.2根據新生兒出院時的營養狀況,制定出院后個性化的喂養及門診隨訪計劃。6服務管理6.1感染控制6.1.1醫護人員感染控制應滿足以下要求:a)如有疾病、開放性傷口或其他可能導致異常微生物污染時,不應進入配奶間,并應主動及時向相關負責人報告;b)對可能處于某些疾病的潛伏期(如密切接觸某種傳染病患者)的,應主動及時向相關負責人報告,未經允許不應進入配奶間;c)操作過程中,應戴帽子、口罩,不得佩任何首飾;d)保持個人清潔衛生,操作前應按七步洗手法洗手,并符合WS/T313的規定。6.1.2用品用具感染控制應滿足以下要求:a)奶具使用后,應由配奶室統一回收清洗、消毒/滅菌;b)采取隔離措施的感染患兒優先選擇一次性奶具,一次性奶具不應重復使用;c)應配備專用清洗毛刷、洗滌劑等清洗用品,毛刷每次使用后應清洗消毒;d)奶具宜采用煮沸、壓力蒸汽等物理方式消毒滅菌;e)采用水浴箱加溫,應使用無菌水或涼開水;f)燒水設備應便于清洗消毒,不宜使用飲水機燒水;g)儲奶專用冰箱內不應與存放藥物;h)冰箱及母乳收集盒每日由消毒員擦拭2次,每月對冰箱門把手、冰箱內側壁、母乳收集盒進行拭子細菌培養。6.1.3場所、配套設施及物體表面應按照WS/T512要求定期進行清潔、消毒。6.2母乳管理6.2.1獨立配奶間應配備專人管理。6.2.2應按照采集日期及時間順序在冰箱內合理擺放。6.2.3在室溫(16℃~29℃)存儲的,宜在4h內使用;在4℃冰箱冷藏存儲的,宜在72h內使用;在-20℃以下冷凍存儲的,宜在3個月內使用。6.2.4預計24h內不使用的母乳,應立即冷凍保存。6.2.5不同時間采集的母乳分開儲存,不應將采集的新鮮母乳加入到已冰凍的母乳中儲存。6.2.6母乳喂養前應充分解凍,解凍的母乳不可再次冷凍。6.2.7添加母乳強化劑的母乳4℃冷藏保存時間不超過24h。6.2.8建立環境溫濕度監測表,每日監測冰箱溫濕度,每天2次,每次至少間隔8h。T/HNASXXXX—202456.3檔案管理6.3.1應建立檔案管理制度,對服務記錄建檔。6.3.2登記記錄的文檔內容詳細簡潔,各類信息具有可追溯性。6.3.3應對所建立的檔案信息嚴格保密,未經允許不得外泄。6.3.4建檔備案材料的保存期不少于2年。7服務評價與改進7.1服務評價7.1.1應建立服務評估機制,公開意見反饋渠道,收集服務評價信息,定期分析和匯總服務評價結果。7.1.2服務評價的方式包括不限于問卷調查、電話回訪、現場問詢等。7.1.3服務評價的內容應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服務機構管理情況;——服務人員專業技術能力;——服務滿意度;——服務質量等。7.2監督與投訴服務機構應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對外公布監督和投訴電話、投訴方法、投訴流程,建立服務質量投訴及糾紛處理、反饋機制,投訴處理程序可參照GB/T17242的規定執行。7.3服務改進應建立服務改進機制,定期對服務質量進行自評,根據評價結果,及時針對服務過程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分析,制定糾正或整改措施,并跟蹤整改措施的落實情況,實現持續改進。T/HNASXXXX—20246(規范性)母乳采集、存儲、運送要求A.1采集前準備A.1.1營造舒適、私密、放松的哺乳環境,提供靠背沙發,床簾進行遮擋。A.1.2喂養姿勢采取母親坐取或站位,坐姿稍微前傾,以感到舒適為宜。A.1.3吸奶器使用前應使用消毒機或水浴域消毒,清潔后在90℃~93℃進行10min水浴消毒。A.1.4產婦擠奶前洗凈雙手,洗手后使用干凈毛巾或手烘干機進行烘干。A.1.5溫水清潔乳房,擠奶前使用溫熱毛巾熱敷乳房或輕柔地按摩乳房(避開乳頭及乳暈)。A.2采集方法A.2.1人工擠奶采集法A.2.1.1將容器靠近乳房,拇指及食指放在距乳頭根部2cm處,兩指相對,其他手指托住乳房。A.2.1.2用拇指及食指向胸壁方向輕輕下壓,不可太深。A.2.1.3壓力作用在拇指及食指間乳暈下方的乳房組織上。A.2.1.4反復一壓一放,呈一定的節奏,從各個方向按照同樣方法按壓乳暈。A.2.1.5壓乳暈的手不可有滑動或摩擦式動作,勿夾住或擠壓乳頭。A.2.1.6一側乳房至少擠壓3~5min,待乳汁減少,換至對側,反復數次,持續時間20~30min為宜。A.2.2吸奶器擠奶采集法A.2.2.1吸乳器分為手動、家用電動及醫院級,宜使用醫院級吸乳器及雙側吸奶器進行泵奶。A.2.2.2每側乳房3~5min,兩側交替進行,以10~15min為宜(或直至沒有母乳流出)。A.3采集時間A.3.1嬰兒出生后30min內開奶,促進初乳排出。A.3.2早期保持頻繁吸乳,每日至少8次,每2~3小時吸乳1次。A.3.3睡前吸乳,夜間至少吸乳1次,晨起立即吸乳。A.3.4應建立泵奶日記,詳細記錄泵奶日期、每側乳房泵奶產量及每側乳房泵奶時長等。A.4采集要求A.4.1不同時間采集的母乳應分開儲存,新鮮母乳不得加入到已冰凍的母乳中。A.4.2每次采集時最先收集的5ml~10ml母乳無需丟棄。A.4.3自然滴下的母乳不提倡采集。A.4.4母乳采集時宜將母乳采集配件直接連接到儲存器。A.5母乳儲存A.5.1容器選擇應根據母親泌乳量及新生兒喂養量選擇合適規格的儲奶容器,宜使用有密封蓋,經預先清潔、消毒的聚丙烯無菌容器、玻璃容器或母乳專用收集袋,母乳專用收集袋應符合GB4806.7的要求,收集時母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