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物種起源》導言同步練習一、基礎部分(18分,每小題3分)1.下列各加點字都有兩個注音,選出正確的。①間斷(a.jiānb.jiàn) ②瑣屑(a.xiāob.xiè)③輕率(a.shuǎib.shuài) ④摘要(a.zhāib.zhé)⑤竄入(a.cuànb.cuán) ⑥嫌其過簡(a.xiánb.xiǎn)⑦狹隘(a.ǎib.ài) ⑧槲寄生(a.húb.hǔ)2.下列各組加點詞的讀音,與所給讀音完全相同的一項是A.種zhǒnɡ 種子 耕種 物種起源 廣種博收B.為wéi 行為 作為 不足為奇 為虎作倀C.當dànɡ 恰當 得當 長歌當哭 當其種入D.遺yí 遺失 遺留 不遺余力 拒絕饋遺3.選出書寫無誤和有兩個錯別字的各一項。A.我把家養變疑的問題,放在本書的第一章。B.我們將看到人類選種力量的偉大,能使微小的變疑逐漸累集起來。C.更因為它是雌雄異花,必須依賴昆蟲才能完成傳粉作用。D.我從事本題研究的初期,就覺得要解決這個困難問題,應當從研究家養動物和栽陪植物入手。書寫無誤的一項是()有兩個錯別字的一項是()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A.這是他背地圖的方法之一。往往,他拿起筆,就在計算紙上,一省一郡一川地畫下去。B.他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關于社會有了較多的了解,關于人生也有一個清澈的觀照。C.他的普通話里夾雜著濃重的南方口音,況且因為激動,越說越快,我連一半也沒有聽懂。D.如果國有資產被閑置和不起作用,而且正在磨損、耗費,甚至被私下瓜分掉或被人侵占,那么不進行產權轉讓,不把它變成貨幣形態,國有資產不是照樣以實物形態在減少以致消失嗎?5.下面一段話的6個空白處缺少關聯詞語,選填哪一組合適①許多事實現在②是不清楚,③在未來長期內④還弄不清楚,⑤我們經過了精細的研究⑥冷靜的判斷,可以毫不懷疑地斷言創造論的錯誤。A.①雖然 ②還 ③而且 ④也 ⑤但是 ⑥和B.①即使 ②也 ③雖然 ④而 ⑤那么 ⑥也C.①雖然 ②還 ③而且 ④而 ⑤那么 ⑥和D.①即使 ②也 ③雖然 ④也 ⑤但是 ⑥也6.下面一段文字的順序混亂,經過梳理,哪一項恰當①所謂同屬的種,都是其他大概已經滅絕的種所傳下來的直系后代②我深信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③我又確信自然選擇作用④而現在認為同種的各項變種,都是這同種的后代⑤它雖然不是物種變異的唯一條件,也應該是最重要的條件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C.①④③②⑤ D.②③④①⑤二、閱讀部分(32分)(一)賞析課文第1段,篩選有用信息,完成文后問題。(9分,每小題3分)我曾以博物學者的資格參加貝格爾號巡洋艦的環球遠航,在南美洲看到的關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現存生物與古生物在地質上的關系,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回國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與這問題有關的各種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許可以得到一些結果。這樣,在五年的時間內,我專心思考這個問題,并且作了一些札記。1844年又把這些札記加以充實,寫成當時我認為是正確的結論的綱要。從那時起,一直到現在,我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始終沒有間斷。我希望讀者能原諒我作這些瑣屑的陳述,我之所以說明這些,是為了要表明我并沒有輕率地下結論。7.1831年開始,達爾文以自然科學家的身份參加了歷時5年的環球航行,他的收獲集中在兩個方面:a.(限7字)_____________;b.(限15字)。8.1837年開始,達爾文的科研工作分兩步走:a.;b.9.作者對1831~1859二十多年的科研工作作了概述,其目的是(限12字)。(二)賞析課文第4段前半段,篩選有用信息,完成文后問題。(6分,每小題3分)關于物種起源的問題,如果一位博物學家,對于生物相互間的親緣關系、它們的胚胎關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質期內出現的程序等等事實,加以思考,那么,我們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這個結論,即使很有根據,但是如果不能說明地球上的無數生物,怎樣經歷變異而達到它們的極其完善的構造和相互適應,仍然是難以令人滿意。一般博物學家,常以外部環境和氣候、食物等等作為唯一可能引起變異的原因。就某一狹隘的意義上來說,這可以算是正確的,這點以后當再討論到;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鳥的構造,它的足、尾、喙、舌如此巧妙地適應于捉取樹皮里面的昆蟲,僅僅歸因于外界的條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它生長在某幾種樹木上以吸取養料,需要鳥類傳布它的種子,更因為它是雌雄異花,必須依賴昆蟲才能完成傳粉作用;如果我們僅僅以外部環境,或植物習性的影響,或植物本身的傾向,來解釋這種寄生植物的構造以及它與其他幾種生物的關系,必然也同樣是不合理的。.關于物種起源問題,達爾文做出了什么結論?導推結論的依據是什么?a.依據:;b.結論:。11.怎樣檢驗這個結論的正確性?a.能證明它正確的依據是:;b.不能證明它正確的依據是:。(三)賞析下文,篩選信息,完成文后問題。(17分)比克隆更驚人的突破——物種可被人為創造美國《自然》周刊最近報道,美國科學家對地球上已知的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生殖器支原菌進行了研究,結論是可以造成一種更加簡單的生物。它只有480個基因,比任何生物都要少,而人體每個細胞有為數8萬至14萬個基因。美國馬里蘭州基因圖譜研究所的科學家利用分子工具,每次將生殖器支原菌的一處基因移除,以確認缺少哪些基因會導致生命死亡,缺少哪些不會致死。結果發現,維系其生命所需的最基本基因數目約為265至350個,多數具備產生能量或負責繁衍等功能,但有111個基因的功能是未知的。為了驗證這個結論,研究人員計劃利用基本化合物自己制造這批基因,再把該生物細胞內的自然基因剔出,然后放入這批人造基因替代,看看是否350個以下的基因真能組成一個生命體。這個實驗意味著人們可以自己創造出新的物種,它對生物學的沖擊,將比前些時轟動全球的克隆技術還要重大。假如研究小組以200多個基因造出一個最簡單的生物,將會有助于科學家了解生命起源,了解較復雜的生物如何深化,對遺傳學和醫學也會有突破性貢獻。(《青年譯報》)12.《自然》周刊載文介紹a.美國科學家研究了;(3分)b.形成的結論是:;(3分)c.造成的一種更簡單生物,其“簡單”特征表現在。(3分)13.科學家們創造新生物的方法是什么,請你概述一下。(4分)14.這項研究有什么重要意義?(4分)參考答案★《物種起源》導言一、1.①b②b③b④a⑤a⑥a⑦b⑧a2.C〔A.耕種(zhònɡ)、廣種(zhònɡ)博收;B.為(wèi)虎作倀(chānɡ);D.饋遺(wèi)〕3.CB4.C5.A(本題也要運用抓特征法,即可順利作出答案來——⑥的前后為并列短語“精細的研究”“冷靜的判斷”,據此即可認定其間用連詞“和”,因而淘汰了B、D二項;⑤處明顯為轉折關系,據此即可認定A為唯一正確選項)6.B(②與①相比,應當是②起頭,據此可先淘汰A、C二項,再比較B、D二項發覺②③不能緊連在一起,據此可認定B正確)二、(一)7.a.生物的地理分布b.現存生物與古生物在地質上的關系8.a.1837年開始整理研究資料,作了一些札記b.1844年充實了札記,寫出科研論文綱要,且研究始終未間斷9.為了要表明科學結論不輕率得出(二).a.生物間相互的親緣關系,生物的胚胎關系,生物的地理分布,生物在地質期內出現的程序等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了解2024系統架構設計師考試的考試大綱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醫學基礎知識知識掌握策略試題及答案
- 信息系統項目備考過程反思試題及答案
- 健康管理師考試中的溝通障礙克服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育嬰師考試的職業素養要求探討試題及答案
- 2024年系統架構設計師技術趨勢研究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健康管理師考試規劃建議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健康管理師人才培養模式探討試題及答案
- 健康管理師考試的不同科目分析試題及答案
- 2024年網絡設計師備考的切實方法試題及答案
- 貴陽語文初一試題及答案
- 機器人舞蹈表演行業深度調研及發展戰略咨詢報告
- 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2025年九年級中考一模數學試卷(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年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中考一模英語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論公安機關刑事立案制度:現狀、問題與優化路徑
- 2023-2024學年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執信中學七年級(下)期中數學試卷(含答案)
- 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建筑信息模型建模與應用賽項)備賽試題庫(含答案)
- 上海市農村房地一體宅基地確權登記工作實施方案
- 硬脊膜動靜脈瘺的護理查房
- CNAS-SC170:2024 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認證機構認可方案
- 2024年公務員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全真模擬試題1000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