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 自覺抵制犯罪 教案-中職高教版(2023)《職業道德與法治》_第1頁
第12課 自覺抵制犯罪 教案-中職高教版(2023)《職業道德與法治》_第2頁
第12課 自覺抵制犯罪 教案-中職高教版(2023)《職業道德與法治》_第3頁
第12課 自覺抵制犯罪 教案-中職高教版(2023)《職業道德與法治》_第4頁
第12課 自覺抵制犯罪 教案-中職高教版(2023)《職業道德與法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化基礎課教學設計方案課程名稱職業道德與法治學習情境(章)第四單元遵守法律規范學習活動(節)第12課自覺抵制犯罪授課時數2組長審批授課日期授課班級系部審批學材分析中等職業學校教科書《思想政治基礎模塊職業道德與法治》(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務審批教學媒體(含教具)PPT、教學設計、視頻、案例等教學目標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分析社會生活中的違法犯罪行為,并進行正確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通過學習我國《刑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認同和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敢于并善于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學情分析學生已經學習了第10課“養成自覺遵紀守法好習慣”、第11課“依法從事民事活動”,從而增強了遵紀守法意識,明確了履行遵紀守法義務,理解了民事活動要守法,民法保護我們的權利,違約侵權要承擔民事責任。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法、案例教學法、講授法、討論法等教學重點及其化解方法我國刑法的目的和任務學習難點及其化解方法認清犯罪行為的后果,做到有勇有謀應對違法犯罪教學準備1.進行課前調研訪談。2.明確本課教學目標,深入理解和領會本課核心素養培育目標,圍繞核心素養培育目標設計教學活動。3.準備好PPT、教案等上課相關資料。4.給學生布置好課前學習任務。5.指導和督促學生完成課前學習任務。教學流程設計課前導學:1了解學情,為教學設計提供前情依據、優化課堂教學;通過自主學習、查找素材,設置問題啟發學生思維,為新課學習奠定基礎。課中探學:閱讀教材、拓展資料、探討問題、理解知識。課后研學:及時收集學生學習成果,教師課前指導,便于把握、診斷學習成效,優化課堂教學策略。課程思政政治認同: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分析社會生活中的違法犯罪行為,并進行正確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通過學習我國《刑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認同和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敢于并善于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職業精神:明確加強自我防范、自覺抵制犯罪對樹立正確職業觀、就業觀和成才觀的作用,增強防范職業活動犯罪的意識。法治意識:了解犯罪種類和刑罰的目的,領會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明確犯罪的特征和構成要件,區分一般違法行為和犯罪的界限,認清犯罪行為的后果,掌握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方法,自覺預防和抵制犯罪。健全人格:正確處理好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正確調控情緒,認清犯罪行為的嚴重后果,提高辨別是非和自我保護能力,增強積極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能力。公共參與:正確行使公民權利,自覺履行公民義務,認識我國法律鼓勵和支持公民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有勇有謀應對違法犯罪。教學反思授課教師:魏超日期:年月日教學內容(板書)教學步驟、方法及學生活動時間【分析案例】閱讀教材第112頁“閱讀與思考”,思考問題:【設置問題】●我國刑法的內涵和地位是什么?●我國刑法的目的是什么?【師生分析】我國《刑法》第一條規定:“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歸納總結】刑法的內涵和地位: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國家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刑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居于基礎性、保障性地位,是懲罰犯罪、保護人民的有力武器。我國刑法的目的:我國刑法是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懲罰犯罪是通過刑事訴訟活動,準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在正確適用法律的基礎上,懲罰犯罪分子。懲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懲罰犯罪,可以保護國家和人民利益。【設置問題】結合教材第113頁第一個“相關鏈接”,思考問題:●什么是刑罰?刑罰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刑罰是如何分類的?【師生分析】刑罰是懲罰犯罪的法定方式,其目的是預防犯罪。對犯罪分子適用刑罰,既能防止其再次犯罪,又能震懾潛在的犯罪,對社會上的不穩定分子起到警示作用,促使他們消除犯罪念頭,防止犯罪行為的發生。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兩大類。主刑對犯罪分子獨立適用。對于一個犯罪行為,只能判處一個主刑。附加刑既可以附加于主刑適用,也可以獨立適用。【設置問題】結合教材第113頁第二個“相關鏈接”,思考問題:●我國刑法的任務是什么?【法條鏈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歸納總結】我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問題探討】閱讀教材第114頁“閱讀與思考”,小組討論:●法院對甲、乙行為處罰的法律依據是什么?●材料體現了刑法的哪些基本原則?【師生分析】法律依據是《刑法》。對甲和乙的行為分別作出不同程度的處罰,體現了刑法的罪刑法定、適用刑法人人平等、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歸納總結】我國刑法明確規定了罪刑法定、適用刑法人人平等、罪責刑相適應三項基本原則。這些基本原則貫穿全部刑法規范,對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具有指導意義。【觀點辨析】觀點一:即便沒有明文規定,只要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就可以按照刑法處罰。觀點二:并不是所有刑法規定的行為,都應按照法律定罪處罰。觀點三: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上述觀點是否正確?結合教材第114頁第一個“相關鏈接”,談談對罪刑法定原則的理解。【師生總結】罪刑法定原則,是指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的行為,依照法律定罪處罰;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的行為,不得定罪處罰。【合作探討】結合教材第114頁第二個“相關鏈接”材料,合作探討:什么是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師生總結】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是指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問題探討】結合實際體會,思考:什么是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師生總結】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是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應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它要求對行為人判處的刑罰,不僅要與犯罪行為的危害程度相適應,還要與行為人的刑事責任相適應,即綜合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等因素,依法確定行為人的刑事責任程度,并對其適用相應輕重的刑罰。【啟思導行】結合教材第115頁“啟思導行”,查閱刑法修正案(十一)相關內容,選取其中一條,結合我國刑法的目的和任務,談談這樣修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活動總結】結合“啟思導行”活動體會,對照教材內容,聯系自身實際,體會“刑法是懲罰犯罪保護人民的利器”。【播放視頻】播放視頻,講解“公安部打掉盤踞在緬北的電信網絡詐騙窩點”新聞案例。【合作探討】閱讀教材第115頁“閱讀與思考”,合作探討:●陳某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為什么?●什么是犯罪?【師生分析】陳某的行為已經構成犯罪。案例中,吳某脾臟破裂,屬于“對人身健康有重大傷害”的情形,并且法醫鑒定結果為重傷。根據《刑法》相關規定,陳某的行為已構成故意傷害罪。【歸納總結】我國刑法規定,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師生分析】閱讀教材第116頁第二個“相關鏈接”,思考:●犯罪有什么特征?【師生分析】與一般違法行為相比,犯罪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應受刑罰處罰性三個基本特征。其中,嚴重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質特征。三個基本特征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共同構成區分罪與非罪的標準。【設置問題】●犯罪的構成要件有哪些?【師生總結】任何一種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即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案例分析】結合教材第116頁第三個“相關鏈接”,談談對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的理解。【師生總結】犯罪客體,是指為刑法所保護而被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關系。不同的犯罪侵犯的直接客體有所不同,如故意殺人罪侵犯的直接客體是生命權,詐騙罪侵犯的直接客體是公私財物所有權或占有權。犯罪客觀方面,是指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客觀事實特征,主要包括危害行為、危害結果等。危害行為是在人的意識支配下實施的危害社會并為刑法所禁止的活動,危害結果是危害行為給犯罪客體所造成的侵害事實或危險狀態。【設置問題】結合教材117頁“相關鏈接”,談談對犯罪主體的理解。【師生總結】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并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其中,自然人是最基本的犯罪主體,一般指實施刑法規定的危害社會行為、已達刑事責任年齡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有些犯罪中,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也可能成為犯罪主體。【案例分析】16歲的張某是某酒店員工,因其收入不夠其花銷,于是就想“搶幾個錢”。一日,被告人張某路經某職業學校,將學生陳某攔住,采取語言威脅等手段實施搶劫,搶走陳某衣服口袋的200元現金,張某不甘,威脅陳某多準備些錢,過幾日自己來取。幾日后,張某再次出現在陳某就讀學校門口,陳某發現后及時告知老師并報警,張某被抓獲歸案。該案起訴至法院后,法庭認定張某的行為構成搶劫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二年,并處罰金。●張某的犯罪主觀方面是什么?【師生總結】犯罪主觀方面,是指行為人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其危害結果所具有的心理狀態,包括犯罪故意和犯罪過失等。我國刑法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本案中,張某的主觀方面是犯罪故意。【小組討論】結合生活實際,小組討論:犯罪行為有什么后果?【師生總結】犯罪行為給國家和社會帶來了嚴重危害,損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財產安全等,給被害人及其家庭帶來巨大傷害;犯罪者要為自己的犯罪行為付出沉重代價,受到刑罰處罰,也會給家人帶來傷害。我們一定要認清犯罪行為的嚴重后果,增強預防犯罪意識,提高辨別是非和自我保護能力,自覺抵制違法犯罪行為的引誘和侵害,遠離犯罪。【設置問題】閱讀兩個案例,討論:我國法律對公民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有什么規定?【師生總結】我國法律鼓勵和支持公民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當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受到不法侵害時,可以進行正當防衛。當上述權利面臨危險時,不得已也可以進行緊急避險。因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不承擔刑事責任。【觀看視頻】播放視頻:《扒手地鐵作案,女孩巧妙報警》。想一想:假如在地鐵上遇到小偷行竊,應如何智慧應對呢?【合作探討】閱讀教材第118頁“閱讀與思考”,思考:生活中應該如何有勇有謀應對違法犯罪?【師生總結】面對不法侵害時,我們要臨危不懼,依靠自己的智慧迅速而準確地作出判斷,采取機智靈活的方法與不法分子展開斗爭,有勇有謀應對違法犯罪。【啟思導行】結合教材第119頁“啟思導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列舉其他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的方法和技巧。【活動總結】結合“啟思導行”活動體會,聯系自身實際,踐行“與犯罪行為作斗爭”。思考回答傾聽講解傾聽講解思考問題歸納總結小組分享展示交流梳理歸納閱讀材料合作探討回答問題傾聽講解理解知識閱讀教材合作探討回答問題傾聽講解理解知識傾聽講解思考問題歸納總結傾聽講解思考問題歸納總結傾聽講解思考問題歸納總結傾聽講解思考問題歸納總結傾聽講解思考問題歸納總結傾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