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兼容設計_第1頁
電磁兼容設計_第2頁
電磁兼容設計_第3頁
電磁兼容設計_第4頁
電磁兼容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電磁兼容設計北京研究所硬件與光電子部周小軍2003.6.25高速電路設計系列講座之一主要內容電磁兼容概論電磁干擾源電磁干擾的耦合與傳播電磁干擾抑制技術電磁兼容試驗電磁場仿真簡介第一部分電磁兼容概論什么是電磁兼容?即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簡稱

EMC。定義:設備或系統在其電磁環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對該環境中任何事物構成不能承受的電磁擾動的能力。目的:使電氣裝置或系統在共同的電磁環境條件下,既不受電磁環境的影響,也不會給環境以這種影響。是一門新興學科。電磁干擾與電磁敏感性電磁干擾(EMI):使電器設備或電子裝置性能下降,工作不正常或發生故障的電磁擾動。

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電磁敏感性(EMS):設備在電磁環境中耐受干擾的能力。

ElectromagneticSusceptibilityEMC三要素電磁干擾源傳播途徑敏感設備

電磁干擾的原因既可以來自系統內部,又可以來自系統外部,分別稱為系統內干擾和系統間干擾。產生干擾的原因是預定給某一線路的信號傳到不需要此信號的一個或多個其它線路上。基本上,電磁干擾是由三要素組合產生的:意外的源、意外的傳輸路徑和意外的響應。電磁干擾源任何形式的自然或電能裝置所發射的電磁能量,能使共享同一環境的人或其它生物受到傷害,或使其它設備、分系統或系統發生電磁危害,導致性能降低或失效,即稱為電磁騷擾源。敏感設備(Victim)是指當受到電磁干擾源所發射的電磁量的作用時,會受到傷害的人或其它生物,以及會發生電磁危害,導致性能降低或失效的器件、設備、分系統或系統。許多器件、設備、分系統或系統可以既是電磁干擾源又是敏感設備。EMC設計目的電磁兼容性是電子設備或系統的主要性能之一;是實現設備或系統規定功能、使系統效能得以充分發揮的重要保證;是使所設計的電子設備或系統在預期的電磁環境中實現電磁兼容。必須在設備或系統功能設計的同時,進行電磁兼容設計。國際通行證EMC設計方法接地(Grounding)屏蔽(Shielding)濾波(Filtering)隔離印制電路板的電磁兼容設計與EMC有關的國際組織IEC:InternationalElectrotechnicalCommissionCISPER:InternationalSpecialCommitteeonRadioInterferenceITU: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UnionETSI:EuropeanTelecommunicationsStandardsInstituteEN:EuroNorm-----CEmarkFCC:FederalCommunicationCommissionEMI的來源數字電路的電平轉換過程產生方波信號方波包含頻率范圍寬廣的正弦諧波分量,這些分量構成工程師所關心的EMI頻率成分最高的EMI頻率也稱為EMI發射帶寬,它是信號上升時間而不是信號頻率的函數EMI發射帶寬計算公式為:

F=0.35/Tr

其中:F是頻率,單位是GHz;Tr是單位為ns(納秒)的信號上升時間或者下降時間第二部分電磁干擾源電磁干擾的特征規定帶寬下的發射電平干擾源的頻譜寬度和波形。信號的邊沿越陡,頻譜就越寬。干擾的出現率:周期性、非周期性、隨機輻射干擾的極化、方向特性:在不同的位置、方向上,干擾的強度不一樣電磁干擾的分類任何一個電子設備都可能是一個干擾源根據來源可分為:自然干擾和人為干擾根據作用時間可分為:連續干擾、間歇干擾和瞬變干擾功能性干擾和非功能性干擾根據干擾的傳播途徑可分為傳導干擾和輻射干擾:傳導干擾是指通過金屬導體進行傳播的干擾。輻射干擾是指通過空間電磁場進程傳播的干擾。由于載流導體與周圍場的相互作用,同一個源往往可以產生兩者類型的干擾。電磁干擾源自然干擾源以其干擾源不可控制為特點,如電子噪聲、天電噪聲、地球外噪聲等。它們所產生的電磁干擾,其統計特性變化很大,有時呈頻譜平坦的高斯分布,有時又呈現偶爾發生的脈沖騷擾。這類騷擾是一種客觀存在,只有掌握其分布及變化規律,才能有效控制。人為干擾源以其干擾源可控可知為特點,如各種發射機產生的雜散輻射等無線電騷擾,工業、科學、醫療設備產生的非無線電騷擾等。人為干擾源連續波干擾源:連續波騷擾源產生的電磁騷擾主要是純的或窄帶信號調制的正弦波,以及高重復頻率的周期性信號,如時鐘電路、信號發生器等。瞬態干擾源:工業、科學和醫用設備,車輛、機動船和火花點火發動機裝置,家用電器、便攜式電動工具和類似電器、熒光燈和照明裝置,脈沖、數字電路的開關噪聲。功能性干擾和非功能性干擾功能性干擾是指某系統正常工作的同時,又直接構成對其它系統的干擾。如:無線電臺、工業、科學、醫療設備等產生的騷擾。非功能性干擾指某系統正常工作時的“副產品”。如大功率開關、繼電器等產生的騷擾。電磁干擾源總結第三部分電磁干擾的耦合與傳播電磁干擾的傳播途徑即傳輸電磁干擾的通路或媒介。通常認為電磁干擾有兩種傳輸方式:傳導傳輸:必須在干擾源和敏感設備間有完整的電路連接,干擾信號沿著這個連接電路傳遞到敏感器,發生干擾現象。這個傳輸線路可包括導線、設備的導電構件、供電電源、公共阻抗、接地平面、電阻、電感、電容和互感元件。電磁干擾的傳播途徑輻射傳輸:通過介質以電磁波的形式傳播,干擾能量按電磁場的規律向周圍空間發射。常見的輻射耦合有三種:﹡A天線發射的電磁波被B天線意外接收,稱為天線對天線耦合。﹡空間電磁場經導線感應而耦合,稱為場對線的耦合。﹡兩根平行導線之間的高頻信號感應,稱為線對線高頻感應耦合。電磁干擾的傳播途徑在實際工中,兩個設備之間發生干擾通常包含著許多途徑的耦合。而且,干擾通常是相互的。目前對傳導耦合的具體劃分,許多資料還存在一些分歧,有的認為:傳導耦合的傳輸電路只限于“電源線、信號線和導電部位如導線、接地平面等”,把電容性耦合和電感性耦合歸屬于輻射傳輸的近場感應耦合;而有的則認為電容、電感性耦合屬于傳導范疇;有的還認為導線間的分布參數耦合作為輻射耦合的一部分。傳導耦合的基本原理按其原理可分為三種基本的耦合:電阻性耦合電容性耦合(電場)電感性耦合(磁場)在實際情況中,它們往往是同時存在、相互聯系的。電阻性耦合是最常見最簡單的耦合方式一般發生在兩個電路的電流經過一個公共電阻時,一個電路在該供給電阻上的壓降會影響另一個電路。共地阻抗耦合共線路阻抗耦合電容性耦合兩個電路中的導體,但它們靠得比較近且有電位差的時候,它們的電場會對對方發生感應,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這稱為電場耦合。兩個導體電場的耦合程度取決于導體的形狀、尺寸、相互位置和周圍介質的性質,也就是導體間的分布電容。感應電壓是源電壓、頻率、導體幾何形狀和電路阻抗的函數。兩導線間的電容耦合示意圖C12C1GC2GRC1GC2GC12RVN=V1V1j[C12/(C12+C2G)]j+1/R(C12+C2G)]V1電容耦合公式的化簡R<<1/[j

(C12+C2G)]j[C12/(C12+C2G)]j+1/R(C12+C2G)]V1VN=VN=jRC12V1

R>>1/[j

(C12+C2G)]

VN=V1[C12/(C12+C2G)]電容耦合噪聲電壓的抑制對于R比較小的情況:一般而言,噪聲源的電壓和頻率是固定的,所以欲減小噪聲電壓,可將接收回路的電阻R減少,或減少耦合電容。對于R比較大的情況:導線2與地間的噪聲電壓由C12、C2G電容分壓器決定,與干擾源的頻率無關,其幅值比R很小時大得多。電感性耦合當變化的電流產生磁通時,使源電路與另一電路(敏感電路)鏈環,結果出現磁感應(感性)耦合。感應電流是原電流、頻率、導體幾何形狀和電路阻抗的函數。當電流在電路1中流動時,在電路2中產生磁通,使電路1和2之間存在互感M12。電感性耦合示意圖MR2RR1RR2VN=d

12/dt=d(MI1)/dt=MdI1/dt=jωMI1R1I1VNI1VNV1V1電感性耦合電感性耦合的噪聲電壓為:其中M為干擾源回路與接收器回路間的互感,它與接收器回路的面積、兩回路的相對位置有關。一般而言,噪聲源的頻率和驅動電流是固定的,所以為了降低噪聲電壓,只有減小M12,電容、電感性耦合的機理MCICICILILR0RLR2GR2L電容、電感性耦合的區別在電場耦合時,噪聲電壓產生于接收器與地之間,干擾以位于接收器和地之間的電流源形式存在;在磁場耦合時,噪聲電壓產生于與接收器串聯的導線中,干擾以串聯于接收器中的電壓源形式存在。鑒別方法:測量跨接接收器一端阻抗上的噪聲電壓,并減小該接收器另一端上的阻抗。如果所測的噪聲電壓減小,則為電干擾;如果所測的電壓增加,則為磁干擾。電感耦合與電容耦合的判別IN=j

C12V1R2R1VVVN=j

M12I1R2R1~電容耦合電感耦合輻射耦合輻射電磁場是干擾耦合的另一種方式。除了從源有意輻射之外,還有無意輻射,如有短(小于λ/4)單極天線作用的線路和電纜,或者起小環天線作用的線路和電纜,都可能輻射電場或磁場。對于輻射耦合,近場與遠場的概念是十分重要的。根據麥克斯韋方程,短單極天線的輻射場可寫為:近場和遠場的輻射長度PCB上的兩種輻射機理差模輻射共模輻射電流環桿天線共模電流和差模電流干擾電流在導線上傳輸有兩種方式:共模方式和差模方式一對導線上如流過差模電流則兩條線上的電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一般有用信號都是差模電流。一對導線上如流過共模電流則兩條線上的電流方向相同。干擾電流在導線上傳輸時即可以差模方式出現,也可以共模方式出現。但共模電流只有變成差模電流后,才能對有用信號構成干擾。共模電流和差模電流差模電流輻射小環天線地平面電位2mV

200mV2mV~10mV10mV~20mV20mV~100mV100mV~200mV共模電流輻射單極天線差模輻射和共模輻射差模電流流過電路中的導線環路時,將引起差模輻射。這種環路相當于小環天線,能向空間發射輻射磁場,或接收磁場。因此,必須限制環路的大小和面積。共模電流是由于電路中存在電壓降,某些部位具有高電壓的共模電壓,當外接電纜與這些部位連接時,就會在共模電壓激勵下產生共模電流,成為輻射電場的天線。這多數是由于接地系統中存在電壓降所造成的。共模輻射通常決定了產品的總輻射性能。差模輻射當差模輻射用小環天線產生的輻射來模擬時,可設環電流為I,環面積為S,在距離為

的遠場,測得電場強度為:E=131.6×10-16(f2SI)(1/)sin

E:電場強度(V/M)f:頻率(Hz)S:面積(m2)I:電流(A):距離(m):測量天線與輻射平面的夾角(°)差模輻射與環電流和環面積成正比,與頻率的平方成正比。因此,可采用下述三種方法控制差模輻射:1)減小電流幅度I;2)減小信號頻率f及其諧波,加大數字信號上升/下降沿tr;3)減小環面積S,將信號線緊挨接地回線。如何減小差模輻射?E=2.6I

Af2

/D低通濾波器布線共模輻射共模輻射可用對地電壓激勵的、長度小于1/4波長的短單極天線來模擬。對于接地平面上長度為l的短單極天線來說,在遠場

處的電場強度為:E=410-7(fIl)(1/)sin式中l為天線長度(m)。共模輻射與頻率f、共模電流I及天線長度l成正比,應分別予以限制,而限制共模電流I是減小共模輻射的基本方法。為此,需要做到以下幾點:1)盡量減小激勵此天線的源電壓,既地電位;2)提供與電纜串聯的高共模阻抗,即加共模扼流圈;3)將共模電流旁路到地。采用接地平面就能有效地減小接地系統中的地電位。怎樣減小共模輻射?

E=1.26

ILf/D共模濾波共模扼流圈減小共模電壓使用盡量短的電纜共模濾波電纜屏蔽第四部分電磁干擾抑制技術主要的抑制方法屏蔽接地以上是抑制電磁干擾最主要的兩種方法濾波隔離ESD抑制印制電路板的EMC設計接地接地的目的:消除各電路電流經過一個公共地線阻抗時所產生的噪聲電壓;避免受磁場和地電位差的影響,即使其不形成地環路。接地的含義可理解為一個等電位點或等電位面,它是電路或系統的基準電位,但不一定為大地電位。接地主要有兩個原因:安全;對信號電壓有一個基準電位保護接地保護接地是指接大地,也就是將電氣設備的外殼以低阻抗導體連接大地,當人員意外觸及時不易遭受電擊。機殼上的電壓決定于Z1、Z2組成的分壓器。如果機殼接地,Z2為0,機殼上的電位就為0了。信號接地信號接地除提供參考點之外,同時還可以大量消除噪聲的干擾。由于噪聲本身的不同特性,考慮接地時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單點接地(信號頻率<1MHz)多點接地(信號頻率>10MHz)信號頻率在1M和10M之間時,如用一點接地其地線長度不得超過波長的1/20,否則應采用多點接地。復合式接地單點接地系統或設備上僅有一點接地,在頻率低于1MHz時,較適于單點接地。其接地方法可分為:串聯單點接地:對噪聲抑制不利,但易于布線。并聯單點接地:需要較多的接地線,布線不易。串聯單點接地若系統各線路上的電流變化太大,則不適用串聯單點接地,因為這會導致過大的地干擾電壓。注意使低電平工作的電路距接地點最近,使該點更接近地電位。并聯單點接地并聯單點接地最大的缺點是耗時費料,由于接地線太多太長,以至增加各地阻抗,尤其在高頻范圍中更加嚴重,同時太多的地線也會有場耦合,互相干擾。如果地線長度是波長的1/4奇數倍,地線阻抗變得很大,這時地線變成輻射天線。因此,建議地線長度小于波長的1/20,以降低輻射和接地阻抗。多點接地在高頻(>10MHz)情況下,由于接地線的長度以及接地電路的影響,故單點接地無法達到去除干擾的效果,此時就得使用多點接地。此時接地線的長度亦應盡量縮短。下圖各接地點可視為機殼或接地板:復合式接地復合式單點接地將線路或設備加以歸類,同時使用串聯與并聯接地法,可同時兼顧降低干擾、節省用料。屏蔽電纜的接地0V電纜長度</20,單點接地電纜長度>/20,多點接地屏蔽屏蔽能有效地抑制通過空間傳播的電磁干擾。采用屏蔽的目的有兩個:一是限制內部的輻射電磁能越過某一區域;二是防止外來的輻射進入某一區域。屏蔽按其機理可分為電場屏蔽、磁場屏蔽和電磁場屏蔽,相應的屏蔽體也有不同特性。電容耦合的全屏蔽屏蔽層不接地:VN=VS=V1[C1S/(C1S+CSG)],與無屏蔽相同屏蔽層接地時:VN=VS=0,具有理想的屏蔽效果C1sC1GCsGC1GCSGC1sVsV1V1VsC2S電容耦合的部分屏蔽R很大時:VN=V1[C12/(C12+C2G+C2S)]C1sC1GCsGCSGC1sVNV1V1VNC2SC12C12C2GR很小時:VN=jRC12

電場的屏蔽為了得到較好的電場屏蔽,要求:(1)盡量縮短被屏蔽導體伸出屏蔽體的長度,這樣可使被屏蔽導體與干擾源導體間的耦合電容最小。(2)給屏蔽體良好的接地。若屏蔽體的長度小于1/20波長時,最好的方式是單點接地;若屏蔽體較長應采用較復雜的接地方式。注意:不接地或單端接地的屏蔽體對磁場的屏蔽不起任何作用,因為屏蔽體中沒有電流的流動。屏蔽體與導線間的磁耦合屏蔽體與導線間的磁耦合均勻管狀屏蔽體載有均勻軸向電流,中心導體中沒有電流,則屏蔽體內沒有磁場。屏蔽體中的電流所產生的所有磁通同時包圍屏蔽體和內導體,所以屏蔽體與中心導體的互感等于屏蔽體的自感;由互易性,知中心導體與屏蔽體之間的互感等于屏蔽體的自感。注意:以上結論成立的前提是屏蔽體電流在屏蔽體的腔內不產生磁場。這要求屏蔽體必需是圓柱形的,屏蔽體電流均勻分布。屏蔽體的磁場屏蔽作用設屏蔽體電流Is是由干擾回路在屏蔽體內感應電壓Vs產生而來,Ls、Rs為屏蔽體的電感與電阻。屏蔽體的磁場屏蔽作用在中心導體上感應的噪聲電壓為:因為有M=Ls,上式可改寫為:于是,可得到VN曲線。曲線的折點頻率代表屏蔽體的截止頻率,為:磁屏蔽噪聲電壓曲線屏蔽體的磁場屏蔽作用中心導體上感應的噪聲電壓在直流時為零,并在頻率為5Rs/Ls(rad/S)時接近VS。如果讓電流在屏蔽體內流動,則在中心導體上將感應一個電壓,此電壓在頻率大于5倍屏蔽體截止頻率時近似等于屏蔽體電壓。電磁場屏蔽的機理電磁屏蔽體對電磁的衰減主要是基于電磁波的反射和電磁波的吸收兩種方式。H1/E1H0/E0電磁場屏蔽的機理屏蔽效能的計算屏蔽效能S=A+R+B(dB)上式中A為吸收損耗,R為反射損耗,B為正或負的修正項;當A大于15dB時,B可忽略不計,B是由屏蔽體內反射波所引起的。上式中的各項可以視為相對于銅材料的導電系數σ和導磁率μ,頻率f(Hz)以及所存在的各種物理參數的函數。屏蔽材料底板和機殼的材料大多數是良導體,如銅、鋁等,可以屏蔽電場,主要的屏蔽機理是反射而不是吸收。對磁場的屏蔽需用鐵磁材料,如高導磁率合金和鐵,主要的屏蔽機理是吸收而不是反射。在強電磁場環境中,要求材料能屏蔽電場和磁場兩種成分,因此需要結構上完好的鐵磁材料。屏蔽效率直接受材料厚度以及搭接和接地方法好壞的影響。對于塑料殼體,是在其內壁噴涂屏蔽層,或在汽塑時摻入金屬纖維。插箱的屏蔽處理面板:金屬U形面板面板之間加金屬簧片面板插針:定位+ESD泄放導軌上簧片:配合插針泄放ESD金屬之間的搭接:簧片/導電襯墊搭接處導電氧化或電鍍濾波元器件電容電感磁珠共模電感ESD抑制降低靜電場的幅度和持續時間:接地、搭接切斷靜電場的傳播途徑:屏蔽、隔離提高電路對靜電場的抗擾性能力:布線、濾波、軟件等元器件(除指示燈、開關外)與面板保留一定的距離,不緊靠面板側的邊指示燈、開關的孔徑適中,空隙小

盡可能使用高ESD防護等級的器件

注意保護地不要成環過壓、過流的抑制過電壓防護器件:放電管、壓敏電阻、TVS過電流防護器件:PTC+TVSPCB的EMC設計合理布局電地分割、模數分割疊層設計20H原則與3W原則電容的選取與放置布線原則時鐘、關鍵線路、差分對的布線PCB布局原則模擬、數字電路分區高速、時鐘信號是主要的干擾和輻射源,盡量布在內層高速、中速和低速數字電路分區

PCB疊層原則電源平面盡量靠近地平面,并且電源平面在內。布線層、尤其是高速信號至少與一個電地層相鄰。20H原則20H原則:所有具有一定電壓的印制板都會向空間輻射電磁能量,為減小這個效應,印制板的物理尺寸都應該比最靠近的接地板的物理尺寸小20H,其中H是兩個印制板面的間距。按照一般典型印制板尺寸,20H一般為3mm左右。當電源層縮進20H時,電源平面對外的輻射強度下降70%。線路板邊緣的一些問題關鍵線(時鐘、射頻等)產生較強輻射無地線電源層地線層20H3W原則3W原則:當兩條印制線間距比較小時,兩線間會發生串擾。為避免發生串擾,應保證兩線間的走線中心間距不小于3倍的走線寬度,即兩個走線間邊到邊的距離必須大于單一走線寬度的二倍。3W原則的基本出發點是使走線間的耦合最小。注意:3W原則代表的是干擾電流中約70%的通量邊界,要想得到約98%的通量邊界,應使用10W原則。印制線條的寬度取決于線條阻抗的要求:太寬會減少布線的密度,增加成本太窄會影響傳輸到終端的信號的波形和強度電源線濾波器的基本電路共模扼流圈差模電容共模電容共模濾波電容受到漏電流的限制電源濾波器的特性損耗頻率理想濾波器特性實際濾波器特性30MHz越來越受到關注第五部分電磁兼容試驗電磁兼容試驗抗擾度測試 測試在存在電磁干擾的情況下,設備、系列或分系統對外界干擾的抵抗能力。電磁發射測試 測試設備、系統或分系統發射的電磁能量對外界的干擾程度。詳細內容請參考公司《電磁兼容測試指南》抗擾度測試參照IEC1000-4系列標準靜電放電(ESD)抗擾輻射(RE)抗擾傳導(CE)抗擾電快速瞬變脈沖群(EFT)抗擾雷擊浪涌抗擾電壓跌落、短時中斷抗擾電磁發射測試參照CISPR22及EN55022系列標準,考察設備對外界的干擾度輻射發射傳導發射EMC試驗結果判定通過:在試驗中,設備工作完全正常。

在試驗中,設備受干擾影響產生了暫時性的功能降低,但撤消干擾后,設備的功能可以自動恢復正常。

在試驗中,設備受干擾影響產生了暫時性的功能降低,但干擾撤消后,設備的功能需要人工復位后方能恢復。

不通過:在試驗中,受干擾的設備產生了不可逆轉的損傷,包括元器件的損傷、軟件或數據丟失等。

靜電放電(ESD)抗擾目的:模擬操作人員或物體在接觸設備時放電及人或物體對鄰近物體的放電,以考察被試設備抵抗靜電放電干擾能力。前者是通過導體直接耦合,屬于直接放電影響。后者是通過空間輻射耦合,屬于間接放電影響。參照IEC1000-4-2標準試驗對象:用戶在使用、維護中可能觸摸到的地方。

靜電試驗等級公司推薦一般選用等級3接觸放電空氣放電等級試驗電壓kV等級試驗電壓kV12122424363848415X特殊X特殊由儲能電容(Cs)、放電電阻(Rd)和充電電阻(Rc)構成,模擬人體放電。ESD試驗設備輻射抗擾目的:用以評定電子通訊設備或系統受到電磁輻射時的性能。

參照IEC1000-4-3考察對象:整機考察頻段:80–1000MHz,1KHz80%幅度調制

試驗設備:電波暗室(或電波小室)、射頻信號發生器、功率放大器等。輻射抗擾性試驗設置LoadEUTgeneratorAbsorberSeptum輻射抗擾性試驗等級傳導抗擾目的:評估通訊和電子設備的供電電源端口、信號和控制端口在受到射頻電磁場傳導騷擾信號干擾時的性能。試驗等級:設備工作電磁環境較好,周圍無大的輻射場,選取等級2,即試驗電壓3V。工作的電磁環境惡劣(如使用移動電話,附近有廣播發射機等),選取等級3,即試驗電壓10V。掃頻測量的頻率范圍為0.15~80MHz。

試驗設備:信號發生器、功率放大器、耦合去耦器、電流夾、電磁夾等。

電快速瞬變脈沖群抗擾目的:驗證通訊和電子設備對來自操作暫態過程(如開斷感性負荷、繼電器觸頭彈跳等)中的各種類型瞬變擾動的抗擾性。參照IEC1000-4-4考察對象:電源端口,保護地,信號端口和控制端口試驗設備:瞬變脈沖群發生器,耦合去耦網絡,容性耦合鉗等。電快速瞬變脈沖群試驗等級雷擊浪涌抗擾目的:一般用來模擬被測設備在不同環境下遇到的間接雷擊,或開關切換過程中所造成的電壓和電流浪涌。參照IEC1000-4-5考察對象:電源口,信號口和控制口試驗等級:直流電源:線-線0.5kV,線-地1kV。交流電源:線-線1kV,線-地2kV。電壓跌落、短時中斷抗擾目的:模擬由于供電電網、變電設備發生故障或負荷突然發生大的變動或負荷連續變化引起的電網電壓瞬時跌落和短時中斷,測試被測設備的抗擾性。參照IEC1000-4-1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