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中隱思想研究_第1頁
白居易中隱思想研究_第2頁
白居易中隱思想研究_第3頁
白居易中隱思想研究_第4頁
白居易中隱思想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窮餓不為難?!保ā缎諠擉w詩》)不但如此,白居易還打算效仿:“應須學取陶彭澤,但委心形任去留。”(《足疾》)“甘心謝名利,滅跡歸丘園?!保ā娥B拙》)“種田計已決,決意復如何?賣馬買犢使,徒步歸田廬?!彼哉J為“心足即為富,身閑乃當貴。富貴在此中,何必居高位。”(《閑居》)白居易深受陶淵明思想的影響,也曾經決心退居山林,但卻并未付諸行動,因此他也未曾體會到陶淵明“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的饑寒生活。他自己“前后歷官二十任,食祿四十年。”“官至二品”(《醉吟先生墓志銘》)的富豪物質生活享受是陶淵明不能相比的。2.中隱思想的內涵及其表達方式雖然是白居易首次提出的中隱思想,但中隱思想的內涵卻是長期文化積累的結果。2.1中隱思想的內涵隱逸思想一直是中國古代思想和文化史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案F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許多逸人高士一直把這個奉為處世之道,其品行操守也深受人們稱頌和津津樂道。“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保ā墩撜Z-衛靈公》)文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遇見明君可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昏君當道則堅守操守避禍全身。早期的隱逸人士居所往往與世隔絕在山水的幽絕處,不受世俗社會秩序的干擾,這種山林之隱被稱為“小隱”?!按箅[隱于朝”如西漢的東方朔。魏晉南北朝時代,這種“朝隱”開始大行其道。如石崇、潘岳在為官的同時,也熱衷于經營山水、怡心養性。但他們只是借園林之地欣賞和休憩,“隱逸”只是一時的托詞,而不是常態。白居易提出的中隱思想,才真正將隱逸與園林結合起來得以實現。白居易中隱思想的成型,以他58歲時創作的《中隱詩》作為標志: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閑。不勞心與力,又免饑與寒。終歲無公事,隨月有俸錢。君若好登臨,城東有秋山。君若愛游蕩,城東有春園。君若欲一醉,時出赴賓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歡言。君若欲高臥,但自深掩關。亦無車馬客,造次到門前。人生處一世,其道難兩全。賤即苦凍餒,貴則多憂患。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窮通與豐約,正在四者間。中隱便是居于大隱和小隱之間,既不是隱于朝堂之上,也不是隱于山林之間,而是選取在都市的園林之中享受隱逸之情。不寂寞也不喧囂,有朝廷俸祿作保障,不用辛苦勞作,生活安逸愜意,即可在家中園林休憩,還可外出呼朋喚友,社交游樂。中隱的“中”既是指地理位置,也是指“居中”的心態,既與朝廷保持了一定的距離,又不隔絕塵世與世無爭。這種既有隱逸之名,又享朝官之利的中隱思想,滿足了士人的心靈和實際需求,調解了在仕與隱逸兩難的境地。中隱思想雖然是白居易適時提出來的,也是中庸文人共同創造的結果。遠者如錢起、元結,中唐如白居易、元稹、韓愈、柳宗元、劉禹錫、裴度、李德裕、牛僧孺等代表文人也都有相似的經歷和詩作,這也說明,中隱思想的成熟也與中唐時期的時代風氣相關。2.2中隱思想對白居易詩歌創作的影響中隱思想在白居易的詩歌創作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主要表現在后期的詩歌創作上。第一、以不材為自我定位“不材”的觀念一直貫穿于白居易詩歌之中,將“不材”作為自身定位,則是在現實失意后,在中隱思想的影響下,從自己實際生活出發,融合前人理論所做的一種調和。被貶江州使白居易看到了官場的黑暗,開始懷疑他最初的“兼濟”理想,原有的價值體系出現了松動。各種危機不斷出現,他“忠誠進諫,不見聽”的結果使他感到沮喪,他對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失望了,寧愿碌碌無為,以免卷入政治紛爭。40歲之前,他經歷了幾次由官而民,由民而官的生活變化。面對現實中進退兩難的困境,通過調整自己的內心,以不才作為自己的人生定位,以感性適意作為自己的人生準則。他在大和元年創作的《與僧智如夜話》中,通過“知命”說明了自己安于現狀,將自己的舒適與安逸歸因于他的“懶鈍”與“無能”,努力降低定位,擺脫個人的心理欲望,以實現自己身體和精神上的安逸。此外,禪宗的影響也使白居易給自己以“不才”作為自我定位,并盡情享受休閑生活的一個重要因素。世路重祿位,恓恓者孔丘。人情愛年壽,夭死者顏淵。二人如何人,不耐命與天。我今信多幸,撫己愧前賢。已年四十四,又為五品官。況此知足外,別有所安焉。早年以身代,直赴逍遙篇。近歲將心地,回向南宗禪。外順世間法,內脫區中緣。進不厭朝市,退不戀人寰。自吾得此心,投足無不安。體非道引適,意無江湖閑。有興或飲酒,無事多掩關,寂靜夜深坐,安穩日高眠。秋不苦長夜,春不惜流年。(《贈杓直》)在現實中失意后,白居易受到中隱思想的影響,也開始漸漸的關注身邊的瑣碎之事,他對佛教的態度從早年《八漸倡》的純理論的興趣逐漸轉向了直接的人生問題,佛教思想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佛教思想更加自然的融入到他的精神生活中。第二、以知足為滿足白居易早年的經歷使他具有情感豐富的個性特征,多愁善感的情懷,以及豐富的生活經驗使他對個體的生命更加關注。與此同時,對現實不滿,為了生計又不能歸隱,內心的超脫成了他的追求,從他早期詩作中可以看出,詩人試圖通過轉變內心世界對外在世界的感受和認知,注重“心”的適意,以實現心靈上的超脫。白居易看輕外在,強調精神自由的思維和超脫的精神特點為他中隱思想埋下了伏筆。白居易在經過仕宦的顛簸和起伏后,為自己設計身居留司官的“中隱”的人生道路,以閑游、醉眠來沖淡由于安閑的生活而虛度年華的煩惱。這種滿足于現狀,閑適的情感生活,都出現在他的詩中,詩人試圖描繪在時光流逝中悠閑自得、悠然平靜的自我形象,忘掉“隱藏”的機制下沒能解決的人生意義的困惑。此外,白居易“知足”的思想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使自己在悠閑的個人生活中,達到逃避黑暗現實的目的。在其開成元年《春來頻與李二十賓客郭外同游,因贈長句》一詩中,描繪了對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自身壯志難酬,悠閑生活的無奈和憤怒。然而,經過宦海沉浮之后的白居易早已對唐王朝的命運感到絕望,厭倦官場爭斗,在其詩中更多是感慨從中解脫的幸運。中隱思想的意義及對后世的影響白居易中隱思想具有十分典型的士大夫人格價值,也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3.1中隱思想的意義將隱逸的寬松度發揮到極致的是唐代集權制度,它成了窮盡了自己所有積極形式的隱逸文化,王維的仕隱,其獨特就在于既做方內之人,又是皇羲上人;既執著于現實,又走向內心。迅速蛻變滑坡的隱逸文化,其由指向社會的積極一面轉向內心。從終南捷徑到王維的仕隱,是中國隱士表面上最輝煌的時期,實際上隱逸文化的積極意義被抹殺了。中唐時期,白居易提出把隱士分為大、中、小三者的中隱理論。經歷了人生憂患之后的白居易,在《中隱》一詩中津津樂道于“不勞心與力、終歲無公事”的逍遙,卻完全拋棄了仕途的進取。日趨白熱化的朝廷黨爭讓他認識到“朝市太囂喧、貴則多患”;另一方面,他認為小隱也太不現實,于是,他選擇了隱在留司官,過一種非忙非閑、非貴非賤的生活。三種隱士各自的社會意義和文化意義并不是他決定取舍的根本原因,三種隱逸模式對隱者世俗的實用價值才是他的選擇。中隱是中國傳統隱逸觀念的重大轉折,是大隱、小隱之間的折衷與調和,不再以隱作為實現獨立和價值的途徑。中隱模式承接了朝隱的路數,但又失了朝隱的游刃宦海而不失初心的權變之道,而淪為僅僅為了解決生計保命存身的投機行為,與隱逸文化的旨趣大相徑庭。中隱,使隱逸庸俗化,盛極一時的隱逸文化便開始走向衰落。中隱是一種吏隱,它以散官、閑官、地方官為隱,在小隱與大隱間找到一條折衷之途,既可免饑寒之患,又可以躲避朝堂紛爭,在為政之暇的山水登臨中、在壺中天地的杯酒聲色中、在與洛中君子的過往唱酬中享受歡樂閑適。在這一思想指引下,隱逸頹喪其原本保證士大夫相對獨立的社會理想和人格價值的意義,淪為中唐士人為追求現實安逸的世俗生活張目的藉口。不僅隱逸的超越精神蕩然無存,而且連大隱、小隱也淪為士人解決生計和存身保命的現實策略了。當然這種隱逸觀念的蛻變有其歷史必然性,它是自春秋以來懷道自尊而又無世俗權力作保障的士人道統在面對政統時必有的尷尬。從表面上看,中隱只是基于大隱、小隱基礎上隱逸形跡的變化,實際上反映的卻是在日益強化的專制體制下如何重建與強化士人獨立人格的重大問題。封建專制制度不可逆挽的衰落、思想體系中儒家心性論的加強、道釋思想的崛起,使中隱負載了更多深刻的文化意蘊。3.2中隱思想對后世的影響白居易平衡出處進退的居士精神以及閑適的中隱生活,不僅對同時代東都閑適詩人產生了影響,這一思想傳統也為后人的進退裕如開啟了法門,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對中隱思想自覺接受和普遍實踐在宋代達到了高潮。宋人折服白居易的中隱理想,參禪研易、耽溺園林等他們都可從白居易的中隱中找到依據。宋代諸如“祿隱”、“半隱”等名目繁多的逸,可以說都是對白居易中隱的翻版與發展。宋人心儀中隱,或以之命名自己的園林以示志,或在生活中效法白居易以山水絲竹適性,或將中隱理念融入自己的詩歌創作中,不一而足?!秴强ぶ尽肪?4載龔宗元企羨白居易“酒優游聊(卒歲,園林瀟灑可終身”《從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的隱逸生活,借其意將自己的園林題作“中隱堂”?!端问贰肪?06載張去華將自己洛陽的園林稱之為“中隱亭”,甚至連臣賈似道也在御賜園林中標舉“半閑亭”以附庸風雅,可見中隱觀念在宋代流播之廣?!凹戎艨呻[,何必遺軒冕”道出了司馬光效慕這一生活方式的真實動機?!靶‰[即居山,大隱即居廛。夫君處其中,政爾當留連。早晚有詔書,喚君遠朝天。欲為中隱游,更著三十年。”(張孝祥《中隱》詩中回護中隱),流露出對中隱生活的垂青?!爸须[堂前人意好”(范成大《減字木蘭花》),餓顯之高,祿隱之下,皆跡矣,豈足以求圣賢哉?唯其能無系累于跡,是以大過于人也(王安石《祿隱》)。在王安石看來,拘守形跡之隱而不懂得權變之道,是與圣賢之道的本意相違背的。王安石《易經》和孔子隱逸中的淑世情懷顛覆為現實既得利益為尚的隨心所欲,體現了宋人對待隱逸的現實態度。北宋文人蘇軾將白居易中隱思想發揮得最完滿。他取號“東坡”即源自白居易《東坡》、《步東坡》等,他標舉師范白居易。他稱道白居易不僅“死生窮達,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而且“乞身于強健之時,退居十有五年,日與其朋友賦詩飲酒,盡山水園地之樂”(《醉白堂記》)。蘇軾一方面羨慕他道德文章垂范后世,另一方面羨慕他“晚節勇退”后逍遙適性的生活方式,并將白居易進退裕如的“中隱”奉為自己立身處世的圭臬。他們不僅仕歷相似,而且更認同閑適之樂的。白居易中隱的生活內容如對山水的流連、對道佛的崇尚、對詩樂的偏嗜都給蘇軾的州郡貶謫生活以深刻影響。他們都是與現實格格不入、不隨流俗而向往閑適之樂。蘇軾雖然十分傾慕白居易閑適的中隱生活,但從更高層次上卻對其頗有微辭。樂天自江州司馬,除忠州刺史,旋以主客郎中知制誥,遂拜中書舍人。軾雖不敢自比,然謫居黃州,起知文登,召為儀曹,遂忝侍從。出處老少,大略相似,庶幾復享此翁晚節閑適之樂焉。當宋人對中隱的步趨與服膺絕非僅僅出于個人的偏好,也非僅停留在口頭上,而是承繼這一生活哲學并體踐在現實生活中。這是因為士大夫在尊君衛道前提下保持人格獨立本身就拘囿在王權的限度內。這種對集權制的適應與不斷調適使他們認同白居易的中隱,并自然歸趨于此,而且做得更加靈活變通。結語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釋、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為指導思想。其“兼濟”之志,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今天我們研究白居易的中隱思想,更多的只是汲取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精華,這對于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5.參考文獻【1】王毅.中國士大夫隱逸文化的興衰.文藝研究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