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天上王城導游詞_第1頁
沂水天上王城導游詞_第2頁
沂水天上王城導游詞_第3頁
沂水天上王城導游詞_第4頁
沂水天上王城導游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o"同程網店"同程網店|我的同程|首頁|酒店|機票|線路|景點|租車|用品|資訊|博客|管理登錄歡迎您:游客

同程誠信錄TM會員

沂水天上王城景區_天上王城旅游熱線電話:0539—2697777、2698888首頁|官方網站|票務信息|景區圖片|企業動態|公司簡介|用戶留言2009沂水天上王城最新導游詞

的生活都可以黃金鋪路、前程似錦。

官帽石:

這塊石頭我們叫它官帽石。大家認為形象嗎?經過了人生的種種絆腳石,我們就可以官運亨通了,這么說這塊官帽石在此處就恰如其分了。

好,朋友們,前面有一風雨亭,我們在此稍做休息。

3分鐘后:游客朋友們,休息好了么?我.們繼續前行,前面還有1/3的山林游路,平常我們工作很忙,很少有時間鍛煉身體,今天不防放松一下身心,挑戰一下我們的體力,女士們,我們巾幗不讓須眉,對吧,加油!

橡樹:我們現在走過的事項樹林,這里有橡樹30多棵,橡樹是一種適應性非常強的樹種,可以在山崗上種植,其木材可以做枕木、制家具,樹皮含有鞣酸,可以做染料,結有果實,俗稱橡子,橡子形狀象子彈頭,在災荒年代,人們經常采橡子來充饑。橡樹在美國的電影中經常出現,它是美國的國樹。

拉魂腔:泗州戲的舊稱,又稱“柳琴戲”。起源于乾隆年間,在國務院公布的國家首批51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來中赫然當選。因發源與南北交匯處,這使“拉魂腔”既有南音的柔美低回,又有北音的粗礦曠然。它以豐富的華強和獨有的拖腔翻高,區別於其他劇種,感染力極強,號“拉魂”。先全國唯山東臨沂、江蘇贛榆保留有兩個藝術團,民間能唱者更是鳳毛麟角。

凳子門:我們已經來到了天上王城的崖壁下,此處是天上王城六大山門中的凳子門,傳說當年紀王流亡到紀王崮,就是從這里登上崮頂的,這里的臺階都是直接在崖壁上開鑿而成,只能容一人上下。

我們眼前這個洞叫“藏君洞”,公元前690年,諸侯混戰,紀國遭齊國攻伐后,紀侯攜家眷、群臣和侍衛一路南行,打算投靠紀王王妃的娘家魯國,半夜十分他們一路坎坷爬到崖壁下,發現有一深洞,于是紀王決定在此休息,正當他們饑渴難耐的時候,外出打探的士兵回來報告說,北面崖壁上有臺階可以登上崮頂,上面是一片沃野,有田有水,樹木叢生,莊稼滿坡,這就是當地山民口中的“西大崮”,紀王心中一喜,趕緊帶領士兵細細察看,發現四周懸崖峭壁,易受難攻,是一處難得的軍事要地。紀王尋思,此處已是魯國地界,想必齊兵不再追來,于是,決定留在這個大崮上,養兵蓄銳,以圖復國,在崮上建立了他的第二個都城-紀王城。(可根據時間簡化)。

有的游客已經對崖壁上的奇觀有所疑問了,這是一片露天鐘乳,天上王城崖壁四周都能看到如此的景觀,此處最為集中,每到雨天,崖壁四周向下流淌的水沖擊著崖壁,長時間的水蝕形成了一組組的鐘乳石。當地居民稱為“山塑”,這也是一個鵓鴿窩群,里面住有數窩鴿子,每到傍晚,百鳥朝林,飛向此處,巍巍壯觀。

棧道:

現在大家隨我走一段崖壁棧道,來欣賞一下沂蒙山的群崮,親手觸摸天上王城陡峻的崖壁。

大家是不是感到豁然開朗了呢?大家視野中就是廣闊的沂蒙山區。提起沂蒙山區,天南海北的朋友都知曉,可是沂蒙山區到底攬闊哪些區域呢?

崮的知識:綿亙在魯南的群山,層巒疊嶂,雄峰矗立,蒙山和沂山相聯,形成廣闊深邃的沂蒙山區,它西連兗濟,通向徂徠山區,南俯徐淮,攬括抱犢崮山區,東瀕黃海,延伸到日照濱海地區,北負泰岱,涵蓋沂山北麓的臨朐和沂源。大家視野中看到的這些山頭是沂蒙山一種奇特的地貌群—崮貌群,沂蒙山區以多崮著稱,據地質專家勘查,遠在數億年前,沂蒙山區沉浸在汪洋大海之中。在中生代侏羅紀晚期的燕山運動和新生代第三紀的喜馬拉雅運動過程中,由于地層沿著斷層組的上下錯動,形成無數地壘式的斷塊山,經過1.5億年的風化剝蝕,逐步演變為崖壁峭立,山頂平坦的方形山崮,大都是厚厚的石灰巖或石英砂巖平鋪在山丘頂部,遠處望去,座座大山象戴上了平頂帽子似的,它的基本特征是平頂陡崖,崮頂一般都比較平坦,崮頂向下周圍是如刀削般陡峻的峭壁,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緩。沂蒙山區有七十二崮之說,所謂“沂蒙七十二崮”,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也就是一個概數而已,并非確指。其實,沂蒙山區的崮,遠不止72座。整個沂蒙山區的崮,至少也有上千座。大概是因為“七十二”是當地人民比較喜愛的一組數字,如同孔子有七十二賢人、濟南有七十二泉、孫悟空有七十二變等之說,所以流傳下來。

天上王城—紀王崮是沂蒙七十二崮中面積最大的崮,崮頂面積有4平方公里,是崮貌最為典型的崮,也是唯一有人居住的崮,被譽為沂蒙第一崮,目前我們正在申報世界地質公園。

大家看到我們右手邊的懸崖峭壁正是最為典型的崮的崖壁特征。

七十二崮的傳說:沂蒙山有七十二崮之說,有這么一個傳說:沂蒙山區這地方的確不是陸地,而是一片看不見邊的海,站在東岳泰山頂上向東看,波呀浪呀連接天邊,話說有一年,東海龍王攻打蓬萊仙島,妄想占據八仙居住的仙島,不料龜軍師獻的計謀被八仙識破,攻占逢萊島不成,于是對八仙懷恨在心,經常打發小龜精們悄悄爬上岸來,自稱八仙的徒兒徒孫,專干壞事,禍害百姓。

一天龜軍師帶領小龜精們冒充八仙門徒出來干壞事,恰巧被鐵拐李碰上,龜軍師被逮著了,小龜精們卻逃向了海里。一審問,原來和龜軍師一起出來干壞事的小龜精共72個。于是,鐵拐李去海中取來72塊古棋子分別壓在了逃回海里的72個龜兒龜孫的背上,并用寶葫蘆把海水退到東海之內,將棋子變成了一座座山峰,而山峰下面壓著的山體就是那鼓著蓋的小龜精。于是人們把這古棋子變成的山起名叫做“崮”,總共72座,所以就叫沂蒙七十二崮。

崮的形成: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紀灰巖經受了強烈的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區經過浸蝕、溶蝕、重力崩塌和風化等多重動力作用,形成了現在外表呈圓形、山頂平展、周圍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漸由陡到緩的崮,多呈駝、帽、桌和雞冠等形態。據專家介紹,在距今5億-6億年寒武紀時代,沂蒙山區還沉浸在汪洋大海之中,海底有一個個突起的山地。風吹雨打,河流擺動等外力作用無時不在侵蝕著山地,經過千萬年之后,逐漸降低成平原。

當平原再遇地殼抬升時,再次被抬起,形成平頂的山地,從而進入新一輪侵蝕循環。崮就是新一輪侵蝕循環的殘留物,平坦崮頂就是平頂山地的遺存,崮頂高度可以代表古平原的抬升高度,隱含了地殼抬升運動的重要信息。古城墻:

在這崖壁上,有一段用巨石壘成的城墻歷來引起人們的注意。這些巨石無論從顏色還是質地,跟崮頂的石頭和巖層差異非常大,并且非常堅硬,歷經數千年風雨,仍然巍然不動。據說這就是當年紀王為了抵御外敵而建造的防御城墻。這些石塊都是由巨石切割而成,小的有數百公斤,大的有五六噸重,在如此陡峭的山崖上,古人是怎樣把它們運送上來的呢?

有人曾論證說,古人在冬季潑水成冰形成滑道,然后用繩子將巨石運上來。只有這樣,在沒有起重機等現代設備的古代,古人才能夠完成這樣的工程。

還有人說是用木塊做滑輪運來的,這種運輸方式在我國古代就曾出現過,三國時期諸葛亮制造的“木牛流馬”能夠在山道上運送糧草,顯然就是利用了這個原理。

雖然各種說法都有道理,但在如此陡峭難行的山崖上運輸巨石,實在是十分艱難的工程。我們的前人究竟是運用了什么樣的智慧來完成這個偉大的工程,至今仍然是個謎。這也不由讓人想起古代金字塔等世界奇跡的建造。

我們已經登上了崮頂,勝利已經屬于我們了,為獎賞大家,我們先到空中觀景臺飽覽沂蒙山區的壯美風光。

空中觀景臺:

這是一座懸空玻璃觀景廊,這座建筑是用強化透明玻璃和鋼材建成,采用獨特的懸臂式設計,兩邊的球型觀光臺和柵欄式觀景平臺,各伸出崖壁10米,下距谷底約300多米,站在天橋上,沂蒙山的壯美風光盡收眼底,環顧四周,大大小小三十多座山崮波浪般漸次涌來,山、坪、嶺、村、石、樹、路渾然一體,相映成趣,沂蒙山崮的神韻和風姿一覽無余,猶如欣賞自然的山水畫卷。兩邊的透明平臺由堅固的鋼柱加固,

為確保游客安全和充裕的游覽空間,平臺內每次只允許上40人,而實際上完全能承載200個壯漢。走上空中玻璃走廊的我們得出腳下是7.6厘米厚的玻璃底板,游客可透過底板直視百米深淵。立足此處,仿佛置身于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的U型觀景臺上,腳底踏空的感覺驚險刺激,群崮爭輝也一定會讓您大飽眼福。

為避免玻璃刮花,每位登橋游客我們要購買印有編號的特殊鞋套。

朝陽門:

各位游客,現在大家隨我走過朝陽門,走進兩千七百年前的城。這座用巨石壘砌的高大城墻

是天上王城的南門,也是正陽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好,走過朝陽門我們已經穿過了時間的隧道,回到了2700年前的紀王城,27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90年,諸侯混戰,位于今壽光市的諸侯國紀國慘遭齊國攻伐,紀王帶領部分臣民來到齊魯邊界的紀王崮上,利用紀王崮險要的地理優勢,建立了行宮、金鑾殿,招兵買馬,同時與民同甘共苦,發展生產,臥薪嘗膽,以求復國,2700年過去了,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留紀王城,先人們在如此高的崮頂上為我們留下了千古紀王城這一難解之謎。

崮上人家:

1、崮上人家解說詞

春秋時期紀王在這里建立了他的第二個都城,塑造了世界的奇跡,如今人們發現在這崮頂上仍然住著煙火,據當地居民稱這些人家就是當年紀王守墓人家的后裔,一直延續至今。二十年前,這個古村落才被外人發現,從此得到了很多的人的關注,這里的生活與城里相差了上百年,由于他們保存著一種古老的生活方式,是沂蒙山區海拔最高的自然村,所以人們形象的稱它為“崮上人家”。這里與世隔絕,我們會看到這個村落整個的生活狀態,是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的房子是“干插墻”式建筑,即用山頂的石塊壘砌而成,前面的鄉村廣場里有他們生活的工具:石碾、石磨、石臼,他們用石碾碾玉米面做糊糊,用石磨磨糧食烙煎餅,用石臼搗辣椒搗蒜,拔野菜做豆沫。待會我們到這廣場里體驗一下這原始的生活。前面這一家為手繡紡,是傳統的沂蒙手繡,民間已有260年歷史,其主要特點為色澤鮮艷,厚重,主要形式有荷包、褀榴、老虎鞋等,具有深厚的民間藝術色彩,大家可以進去欣賞一下,也可以挑選幾件送朋友、掛在家中或作為紀念。

中間這家有一臺古老的織布機,崮頂的人們一直穿“老粗布”,也叫本地布,在這家中我們會看到從搓棉、紡線、絡線、刷機、遞綜,穿杵、上機、做穗等一整套織布的工藝,您也會看到這里人家的最古老的織布方式。崮頂耕種面積闊大,崮上人家主要種植花生、玉米、小麥、地瓜等,他們所用的農具就是后面一家打鐵鋪打造的,觀賞完打鐵鋪后大家到前面的鄉村廣場自由活動10分鐘,感受一下崮上人家古老的生活方式。您可以推碾、推磨、碾米,照相留念,也可以到棋社里下盤棋,休閑一下。崮韻長廊:

此長廊是觀賞沂蒙山群崮的最佳的角度,在這里我們能觀賞到沂蒙山最秀美的景觀-群崮爭輝。沂蒙山有七十二崮之說,七十二只是一個虛數,在古代常用其言其數量之多,就像孔子有七十二賢人,濟南有七十二泉,孫悟空有七十二變等,而站在這里您就能觀賞到30多座大大小小的崮這些或雄奇,或險峻,或秀美,頗具神工鬼斧之妙。遠遠望去,在蜿蜒的山巒之間,有的崮像山頂上冒出的一棵巨型磨菇,有的崮像扣在山頭的一頂博士帽,有的崮像蹲在山頂的一盤石磨,有的崮像壓在山頂上的圓形古棋子,有的崮則像拱出山頭的一截圓木樁。這些崮大都有自己的傳說,其名字也千奇百怪,有的以形狀命名,有的以農事活動命名,有的以其傳說命名,最東面這座頂部渾圓的崮叫東漢崮,相傳東漢末年,王莽率兵追殺后裔劉秀,劉秀逃到東漢崮下,被當地采桑女孫玉娘相救。后來劉秀作了皇帝,隨命名這座崮為東漢崮。

那段狹長的崮,像不像一列火車,當地人稱她為火車頭崮;離我們最近的崮是歪頭崮,因為頂端向一側傾斜的外形特征而得名;在我們的正對面的山頭上有一巨大的平臺,平臺上有一塊直立的巨石,像錐子刺向蒼穹,這就叫錐子崮;旁邊還有一座錐子崮,因此崮高高插入云霄如空中的云朵所以又叫云頭崮,崮下有一村子叫云頭裕村,1939年1月1日,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就在這個村創刊,而在此崮腳下就是我們的沂蒙山革命根據地舊址;邊上那高大的崮崖上有一個圓圓的洞穴,從洞的一邊望去,透明的天空清晰可見,這就叫透明崮;狀如木鍬板的是锨板子崮;模樣像皮靴的是靴子崮;放牛崮是常有人在上邊放牛而得名……

當年陳毅轉戰沂蒙時曾這樣贊美沂蒙的崮:臨沂蒙陰新泰,路轉峰回石怪;一片好風景,七十二崮堪愛。

童子軍大本營:

朋友們,大家可以到游樂場中盡情游玩,其中這里有第一擎天柱—攀爬網,高21.5米,專為攀爬愛好者設計,兒童青年皆可參與,大家可以以比賽的形式攀爬,看誰爬的最高最快。其中還設有休閑娛樂設備:蕩木、秋千、滑梯、蹺蹺板、燈籠橋等等。我們15分鐘后集合。紀國歷史

紀國,姜姓,是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的二等諸侯國,都城在今壽光縣境內,西與齊國相鄰,東南與莒國相鄰,西南與魯國相鄰,春秋時期諸侯混戰,位于淄博的齊國欲立春秋霸主,齊曾多次入侵紀國并占據其城移走人民,公元前691年,齊吞并紀國。公元前690年,最后一個侯紀哀侯(人們口中的紀王)把城邑交給弟弟紀季,自己帶領部分臣民來到紀王崮上,在海拔580米高的崮頂上建立了他的第二個都城—紀王城,2700年過去了,現在只剩下片片遺址散落在崮頂上。當然在如此高的崮頂上建立王城體系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是一大奇跡。

當年紀國屬二等諸侯國,國力雖不如一等諸侯國齊魯,一直以來被人們遺忘,但是當時紀國的活動也是相當活躍的,時而攻伐夷國,時而與其他國家會盟,其中紀國與魯國的關系是相當密切的,公元前721年,紀王迎娶魯惠公的女兒伯姬,六年后伯姬的妹妹叔姬有嫁給了紀王,這不難想象,紀王是采取的聯姻的政治外交。

紀王還與莒國結盟,大家都熟悉的莒縣浮來山有一棵千年銀杏樹,相傳魯隱公和莒子就是在此樹下會盟,當然這得益于紀王的不懈努力。

而紀國與齊國的關系就不容樂觀了,《竹書紀年》載:夷王三年,致諸侯,烹哀公于鼎。”周夷王懷疑齊哀公有不臣之心,一氣之下,把齊哀公抓起來用鼎煮了,而齊國一直懷疑是紀國進的讒言,于是齊紀之間下了世仇,公元前700年到前691年一直有齊國攻打紀國的歷史記載,公元前691年,紀王終于在齊桓公欲立春秋霸主的滾滾洪流中遭吞并。

紀王帶領家眷大臣想投奔王妃的娘家魯國,來到齊魯交界處的沂蒙山區時發現了這個易守難攻的兵家要地,于是在這邊建立了行宮、金鑾殿,招兵買馬,苦練軍事,同時與民同甘共苦,發展生產,以期復國。紀王在紀王崮上盤踞了8年之久,最后還是遭齊國的再次圍剿,《春秋左傳》載:公元前682年,紀王的妃子叔姬歸于xi,即回到了紀國一個叫xi的地方,又回到了紀國的故土,到這時紀國在歷史舞臺上徹底消失了,紀國的臣民為紀念自己的國家,從此都改為紀姓。

天池龍門、巨石廣場:游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天上王城的天池。雖比不上唐明皇為楊貴妃建造華清池,這是為游客們準備的親水平臺,也是天上王城的一個集散廣場,它有4個出入口,(簡要介紹這4個出入口),天池四周的巨石都是天上王城原有的巖石,這些巨石代表了沂蒙山滄海變桑田的地質史,具有很高的地質勘測價值。天池中央這座雄偉高大的龍型巨石是天上王城的龍脈,大家看像不像一條巨龍從池中躍起,欲騰空而飛呢?大家可以到巨石廣場的親水平臺游玩。

紀元臺:

圖騰:我們已來到紀元臺,此臺是當年紀王祭祀的平臺,祭臺上有一圖騰,此圖騰為紀國祖先的象征和保護,其名為玄鳥,即黑色的燕子,是四靈之一,在古代氏族社會里,于人們對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不了解,為求生存和平安,便乞靈于日﹑月﹑星﹑辰﹑風﹑雷﹑雨﹑電,并以各種野獸﹑禽鳥作為自己一族的標志,希望借助它們,作為本族的象征和保護,這便是「圖騰」〈toten〉。

紀國是東夷族部落的后裔,東夷的夷即是一個人拿著弓箭,東夷人擅長用弓箭射飛鳥,在長期與鳥接觸的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對鳥的崇拜。

紀國真正讀音為“自己的己,我們熟悉的紀曉嵐就是這個紀,紀國是古代東夷族的后裔,《說文》稱:夷,東方之人也,從大從弓。”以長弓善射飛鳥而稱作夷,弓箭的弓與自己的己在甲骨文中極其相似,紀國的名字由此而來。在長期與鳥接觸的生活實踐中,東夷族產生了對鳥的圖騰崇拜。歷史上有一個“女修吞食玄鳥蛋而生子大業”的故事,大業即是秦王的先祖,自此,東夷族一直沿襲了下來,并且漸漸形成了對玄鳥的崇拜。這個就是玄鳥的最初的形狀。一般人也認為,玄鳥也是商朝的先祖。

八卦:此臺是最主要的精華是八卦,古紀國是炎帝的后裔,伏羲氏又稱為羲皇,是三皇之一的人皇。后人都把古代的創造發明歸功于伏羲氏,伏羲氏最重要的發明是做八卦,有人說八卦是華夏書寫文字的起源,伏羲氏遷到魯中南,到我們這里才完善了易經八卦。我們現在看到的八卦圖是周文王根據先天八卦進行的完善,提起太極八卦圖,許多人都感到很神秘,至于其中的奧秘則很少人能說出幾分道理來。卦者,掛也。是一中現象掛在我們的眼前,故而稱其為卦。

《易經》所說的卦,是宇宙間的現象,是我們肉眼可以看見的現象,宇宙間共有八個基本的大現象:而宇宙間的萬有、萬事、萬物,皆依這八個現象而變化,這就是八卦法則的起源。能夠將觀察到的宇宙現象,將其歸納成八大類,畫成八卦,這豈非是超人的智慧?所以八卦是智慧之學。

太極八卦圖,以同圓內的圓心為界,畫出相等的兩個陰陽表示萬物相互聯系,陰魚用黑色,陽魚用白色,這是白天與黑夜的表示法,陽魚的頭部有個陰眼,陰魚的頭部有個陽眼,表示萬物都在相互轉化,互相滲透,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合,相生相克,即現代哲學中矛盾對立統一規律表示法。周邊八個方位的圖形表示八種基本的自然現象:他們分別是:

西北為乾,表示天,西南為坤,代表地,

坎為正北代表水,離為正南代表火,

東北方向為艮,代表土,東南方向為巽,代表風,

正西為兌,代表澤(沼澤的澤),

正東為震,代表雷。

象征天、地、雷、風、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以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認為陰、陽兩種勢力的相互作用是產生萬物的根源,乾、坤兩卦則在八卦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當年紀王在此臺舉行祭祀活動,祭天、祭地、祭祖、祭社稷,祈求風調雨順,安邦社稷。同時此處又是盟誓臺,紀王帶領群臣子民在此臺盟誓:同心協力,苦練軍事,立志復國,表達了紀王力求復國的決心。

紀元臺每個周末都安排了大型的祭祀儀式,讓游客感受濃厚的祭祀禮儀,同時大家可以燒香祈福。到八卦圖上面感受一下地氣,請柱香來圓您的心愿,心誠則靈,大家不防試一下。

好,有想照相的朋友在此留個影,一會“紀王點兵”大型馬戰節目就要開始了,自由活動后我們到看臺等待馬戰表演,馬戰結束后,我們在后面的王城遺址集合。

演武場:

當年紀王攜帶家眷來到天上王城,日夜望著北方的故鄉,感慨萬千,想起失國的痛苦,紀王及其大臣們決定臥薪嘗膽,勵精圖治,于是在崮上辟馬場,招兵買馬,日夜操帶士兵,我們面前的跑馬場是當年紀王操練士兵的場所,當時古代兵營里操練士兵的方式主要有御(駕車)、摔跤、走狗、跑馬。當年紀王在崮頂上最為寬敞的地方建演武場,招兵買馬,日夜操勞士兵,現在跑馬場再現了當年紀王演練士兵、與齊國兵火交戰,保衛國家的英勇場景。上午11:00和下午15:00將為大家獻上以西周歷史為背景的大型的馬戰節目---王城之戰。大型演武場擁有優良的馬匹36匹,演員100余人,每場齊紀兩軍將有21匹馬交戰,同時上場演員40余人,演員都是參加過《英雄》、《七劍下天山》的替身演員,其中齊國的大將張強曾在《見龍卸甲》里作為劉德華的馬術替身演員。整個馬戰的打造投資600余萬元,其中在崮頂上建有國際標準的馬房。可以說在海拔如此高的崮頂進行大型馬戰在世界上來說也是罕見的。

您還可以親身騎馬體驗馳騁沙場的英雄氣概。紀王在如此高的崮頂建王城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而在此高的崮頂上跑馬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各位一定不要錯過好戲。

王城遺址:

古紀國是西周初年分封諸侯國的產物,都城在今壽光市紀臺鎮,當時屬二等諸侯國,當時春秋爭霸,位于今淄博的古齊國欲立春秋霸主,公元前690年,齊國占領了紀國的三大城邑,移走人民,紀王把城邑交給弟弟紀季,自己帶領部分臣民來到海拔580米高的崮頂,在這里建立了他的第二個都城-紀王城,臥薪嘗膽,以期復國,2700年過去了,崮頂上只留下片片殘垣斷壁,我們眼前所看到的有6根廊柱的建筑就是當年紀王宮殿所在。當年大殿的浩闊我們已經無法看到了。試想,紀王當年遷邑至此,既不能帶大量金銀珠寶,也不能隨便掠奪當地民財,在如此殘酷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建造出金碧輝煌的宮殿的,但我們從此地的殘垣斷壁以及當地百姓世代相傳的金鑾殿中,我們不難看出紀王在此營建的第2個都城一定是雄偉壯闊,摯天而立的,這也顯示出紀王在此勵精圖治、立志復國的雄心壯志。王城遺址總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前面為殿,長32.4米,面闊7間,后面為宮,長25米,面闊5間。左右兩側為配殿,是一個簡單但體系完整的宮殿體系。

紀國被齊國所滅,才逃到了紀王崮。至于滅國的原因,那是多方面的。不過,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十分發人深省。

金壺丹書:據《晏子春秋》記載,紀國被齊襄公所滅,多年之后,齊景公來到已被兼并的紀國之地巡視,在紀國原來的京城內發現了一只金壺。大家已經知道古紀國都城在今天的壽光市紀臺村。當時齊景公打開金壺一看,只見里面藏著一幅用紅筆寫的帛書,帛,是白色的白,下面加個手巾的巾。帛書上寫著八字箴言:“食魚無反,勿乘駑馬”。表面上看來,意思是吃魚的時候吃完一面就可以了,不要翻過來再吃完另一面;騎馬呢,也不要騎跑不快的馬。齊景公看了不解其意。晏子在一旁解釋道:“所謂‘食魚無反’,其實是告誡國君和大臣們不要貪得無厭,不能將民力耗盡,不然就會損傷國家元氣。所謂‘勿乘駑馬’,則是提醒國君陛下,不能把沒有能力,素質不高的人放在身邊,委以重任,否則他們會誤國害民呀!”也就是治國不要竭澤而漁,不要任用庸才。

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解釋,不由得頻頻點頭稱是,但同時又不解地問:“既然紀國有如此之好的治國箴言,它怎么卻亡國了呢?”

晏子隨即回答說:“君子有道,懸于閭;紀有此言,注之壺,不亡可待乎?”意思是說,君子一旦明白了正確的道理,得到了寶貴的治國經驗,就會把這些金玉良言寫在醒目的地方,以便時刻提醒自己,用以指導自己的言行。而紀國國君雖然有這樣好的治國箴言,卻將它投注到金壺之中,嚴嚴實實地藏了起來,不愿意用來規范、約束自己的言行。金壺丹書雖然漂亮,那又有什么用呢?紀王這樣做能不亡國嗎?

游客朋友們,把這個典故聯系到當今社會,有的人往往用至理名言夸夸其談,將好的理論束之高閣,不付諸行動,那會有什么用呢?

大家看中間這三大間應是紀王的正殿。至于其它的房間應該怎么分配就要靠大家想象了,大家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代君王,來安排一下自己的宮殿。

現在大家休息一下,可以在的宮殿遺址前拍照留念,圓自己的一個帝王夢。

后宮:

前面的紀王后宮是我們唯一恢復的紀王城建筑,該殿為重檐廡殿頂式建筑,在西周的宮殿建筑中,此格局的建筑已經初具規模。紀王殿面闊7間,廣32.4米,深16.06米。周圍環繞有28根廊柱,建筑面積512平方米,,當年紀王不可能帶大量金銀珠寶,也不能隨便掠奪當地民財,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建造出金碧輝煌的宮殿的,大家看到,紀王殿的屋頂是用的當地的麥秸覆蓋的。這里面為大家準備了茶藝表演、曲藝表演等節目。

妃子墓:此山包即為當地人傳說中的妃子墓,當地居民在周圍耕地時曾發現了女人用的簪子以及其他飾物,大家已經知道,紀國和魯國世代聯姻。公元前721年,魯國國君把伯姬嫁與紀侯作王妃,5年后伯姬的妹妹淑姬又嫁給了紀侯,因此,紀國和魯國的關系甚為密切。后來伯姬亡故,不久紀侯因遭齊國攻伐,逃到紀王崮,齊侯即以對紀國夫人的禮儀厚葬了伯姬。紀侯盤踞山崮8年后,于魯莊公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82年去世,同年春,“紀淑姬歸于酅”,也就是說,紀國滅亡,紀侯死后,他的第二個妃子淑姬又回到了紀國原先一個叫酅的地方。從這里可以看出,淑姬是一位執節守義,直到最后仍恪守婦道的貞烈女子。此事被載于經傳,一直被后人所傳頌。那此墓到底是哪個妃子的墓就不得而知了,也許只是一個傳說。

望鄉臺:

此臺是望鄉臺,因為紀王的家鄉—紀國故都在今壽光市東南部,紀國自西周初年始立,“紀”金文作“己”,紀國姜姓,侯爵,故稱紀侯,國稱紀國,國都在今壽光市紀臺鎮紀臺村。迨至戰國魯莊公四年(周莊王七年,齊襄公八年即公元前690年),為齊國所滅(史書“不言滅”,稱“遷其都邑”,紀侯把都城交給他的弟弟自己卻帶領家眷大臣來到了此崮,建立他的第二個城邑,苦練軍事,立志復國。此臺寄托了紀王及其子民對家鄉的深深的思念,每到月圓之日,紀王都會登上此臺,遙望著壽光的家鄉,思鄉之痛油然而生,而失國的痛苦也更加濃烈,也更堅定了紀王復國的決心。

塔子門:

此門是六大山門中的北門,此處坡陡石滑,易守難攻,上下十分危險。傳說當年齊國再次攻打紀王崮,紀王就是從此門下山,這里世代流傳著“紀王倒穿靴子”和“荊棘倒長”的故事。

紀王崮的中部是著名的擂鼓臺,相傳古時候這里古樹參天,當年紀王在崮頂曾被圍困,當時力量懸殊,情勢十分危急,眼看就要被生擒活捉,他急中生智,想出一妙招。他讓部下將一只大羊用繩綁住羊角栓吊在崮中央的棠梨樹上,將一面大鼓放在羊踢之下,羊被懸吊四蹄亂蹬,連續敲擊鼓面,如壯士擂鼓,聲震四野,圍兵不知虛實,不敢貿然前進,紀王趁機身著道袍和靴鞋逃至塔子門,然后就將靴鞋倒穿,從塔子門下崮。追兵尋至塔子門只見有上崮的腳印未見有下崮的腳印,認為紀王未走塔子門,轉而上別處尋找,紀王得以從容脫身。下崮后,紀王逃至沂源的韓旺時,才眼含悲淚回望紀王崮。據說,今韓旺本名“含望”,就是來自于這個典故。

酸棗樹在我們沂蒙山區叫棘子棵。許多朋友都知道,棘子一般并排長著一對針,長的又直又長,短的又粗又彎,好象一個個釣魚鉤。當時紀王崮塔子門上的棘子就是這樣的。話說當初紀王被敵兵所迫身著道袍摸黑下山,經過塔子門時,道袍被一個個彎鉤硌針掛住了,走動不了,要是猛勁拉扯,不是袍子被掛破就是人被劃傷,人們半天走不動一步。紀王看到這般情景,急得烈火燒心,不由得仰天長嘆道:“老天爺呀,你讓我們逃一條活路,為什么又設下攔路荊棘呢?你要真不滅我,就讓這些彎鉤硌針變直吧。”說來也怪,紀王說了這話以后,塔子門棘子棵上的彎鉤硌針全變成直的了。紀王和崮上逃難的人不再被彎鉤硌針掛住了,便順順當當地逃下山崮,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去了。事實果真如此,紀王崮其它地方的棘子都有倒彎鉤,惟獨塔子門的棘子沒有倒彎鉤。

(此段可以在路上講)

走馬泉:

天上王城有六大城門:朝陽門、水西門、凳子門、卡拉門、塔子門、走馬門。走馬門是地勢最為平緩的山門,此門通向下面的一個村子—深門峪,當年紀王就是從此門向山上運輸糧草,因此此門是山上山下溝通的通道。而運輸糧草的馬就在此休息,原先這里并排有6個飲馬槽,六匹馬一起在泉邊飲水甚是壯觀,此泉因此也就被稱作了走馬泉。現在仍保存3個比較完整的飲馬槽。我們的前方偏左的位置,有一道山梁;山梁上順勢橫臥著一道長長的半截石墻,那是紀國的一段古城墻,有的叫攔馬墻,因為傳說這是紀國軍隊在此放牧馬匹的地方。

胭粉泉:現在大家看到的這眼泉,他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胭粉泉,也稱姊妹泉,是春秋紀王時期遺留下來的遺跡。當年紀王帶著兩個最貼心的妃子來到此崮,與民同甘共苦、立志復國,紀王不允許他的妃子大臣再享受皇族的待遇,在此艱苦的環境下,兩個妃子親自耕種、織布,每天都親自來此泉提水洗漱。這兩個妃子名叫胭茹、姒粉,因此當地居民給這眼泉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胭粉泉!大家看到泉下有三個水池,據民間傳說,當年胭茹、姒粉深受紀王寵愛,紀王擔心她們洗漱濺濕衣服,特別為她們開鑿了一個六角池!此泉的水也是崮上的飲用水,下面的兩個水池就是后來居民取水的池子,胭茹、姒粉何等嬌貴,想必泉水也嫉妒她們的美貌,居然也變成了粉紅色!由于胭茹、姒粉是魯國嫁與紀王的妃子,故此泉又稱“姊妹泉”,當地有未出閣的小姑娘,在清早都來此泉邊對池梳洗,就會長得越來越美。“胭粉泉”在當地十分有名,今天大家有幸來這里看到胭茹和姒粉當年的遺跡,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