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研究專項(1個解題方法)學生版-2025年高考歷史復習易錯題_第1頁
史料研究專項(1個解題方法)學生版-2025年高考歷史復習易錯題_第2頁
史料研究專項(1個解題方法)學生版-2025年高考歷史復習易錯題_第3頁
史料研究專項(1個解題方法)學生版-2025年高考歷史復習易錯題_第4頁
史料研究專項(1個解題方法)學生版-2025年高考歷史復習易錯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易錯專題二史料研究專項

目錄

易錯點專攻

【易錯點】史料的分析解題方法01易錯陷阱02舉一反三

易錯題通關

史學研究方法題作為高考題中常見的題型,可以用來考查學生對史料分類的理解、運用史料的

基本原則、運用史料研究歷史的注意事項、運用史料進行歷史解釋的能力,體現了史料實證、

歷史解釋核心素養。

史學研究方法題做題注意事項:

1、史料的分類。指導史料的不同分類方式及具體的分類。如一手史料與二手史料;文獻史料、

實物史料、口述史料、民俗史料、圖像史料。文獻史料分為官方正史、雜史、文學作品等。

2、史料的選擇和應用。文獻史料、實物史料等史料在研究歷史中的價值與局限性。文學作品、

官方正史、官方檔案、雜史等文獻史料在研究歷史中的價值與局限性。

3、史料研究的基本原則

與其他史料相結合,如二重證據法,文獻史料與出土文物相結合;更多史料相結合,相互補充、

印證。新發現的新史料,相對于……提供新的研究視角;新的技術方式,為研究……提供新的

研究角度。

【例1】(2024年福建卷)下圖是某博物館館藏的1957年山東工學院附屬工農速成中學頒發的

畢業證書。它為研究新中國的教育發展提供了()

A.歷史解釋B.時空背景C.歷史線索D.文本記述

【易錯陷阱】題干材料為“1957年山東工學院附屬工農速成中學頒發的畢業證書”,這對于研

究1957年山東地區工農教育來說是一手實物史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

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7年(中國)。這張畢業證書中包含了諸多信息,如學校名稱“山東工

學院附屬工農速成中學”,學生姓名“王新民”、籍貫“山東省掖縣”、年齡“十六歲”、所在班級“二

級一班”、畢業時間“1957年6月15日“以及校長姓名”劉仲瑞“等。這些具體的個人信息和學

校、班級等細節為研究教育發展提供了“歷史線索”,C項正確;這些具體的個人信息和學校、

班級等細節更多地是在描述特定個體和具體情境,需要提取和解讀,并非直接構成歷史解釋,

排除A項;畢業證上除了時間,其它的信息并不能反映出當時的時代背景,材料也不僅僅反

映時空背景,排除B項,文檔記述是指通過書面形式詳細記錄信息的過程,它涉及對事實、

數據、過程、結果等的系統性描述,旨在傳達、存儲或作為參考。這與畢業證提供的信息不太

符合,排除D項。故選C項。

0

【變式1](2024年貴州卷)6世紀,拜占庭歷史學家普羅柯比在《戰史》中記載了拜占庭與

波斯、汪達爾、哥特的戰爭。他在書中模仿修昔底德“普拉提亞之圍”“雅典瘟疫”等紀事,其文

筆、修辭技巧乃至敘事中夾雜演說詞的寫法都是“修昔底德式”的。這表明作者()

A.創新歷史編繁體裁B.注重史料整理分析

C.繼承古典著史傳統D.借鑒東方史學成果

【變式2](2024年北京卷)《史記》記有商王世系。1917年,王國維利用新發現的甲骨卜辭

與《史記》《尚書》等古籍相互補正,進一步論證了商朝的歷史。陳垣后來對考證方法進行了

總結,其中包括:

①理證:“無證而以理斷之者”;

②書證:引書為證,“可以補史之闕”;

③親證:“考地理貴實踐,親歷其地”;

④物證:“以新出土之金石證史”。王國維上述研究運用的考證方法主要有()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變式3](2023年河北卷)春秋時期諸侯所鑄青銅器的銘文中有“徐王”“越王”等稱謂,而《左

傳》等文獻卻稱上述諸侯為“子”。由此可知()

A.該時期貴族等級分封制解體B.出土文物信息較為可信

C.當時各國君主專制逐步確立D.史料會體現一定主觀性

1.(2023年北京卷)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各種類型的歷史資料數據庫相繼建立。

有學者認為,“大數據使歷史資料利用產生革命性變革”,歷史研究進入“e-考據”時代。對此理

解正確的是()

①大數據的應用改變了史料運用的原則

②數字化史料豐富了史學家的研究手段

③歷史資料數字化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

④“e-考據”指歷史學與考古學的結合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2023年湖北卷)下表是有關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洪秀全的描述,對此解讀最準確的是

()

來源內容

軀長大,面微圓而白,鼻高耳圓而小,其聲音響亮而沉重,笑時屋為之震,有

太平天國方面

極大之膂力與極敏捷之知覺

身材魁碩,赤面高額,有須,粗通文墨,素無賴,日事賭博;體質肥鈍,了無

清廷方面

異人處

民國前后革命面長豐滿,紅須,手垂過膝;身干長大,富雄姿,豪邁博學,治《春秋》《漢

黨人書》

A.不同史料對人物的記載不同B.不同的描述體現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場影響對人物的描述D.不同時期對人物描述有所側重

3.(2023年湖北卷)司馬遷認為,在推翻秦王朝過程中,項羽是天下諸侯的盟主,“位雖不終,

近古以來未嘗有也”,故而在《史記》中將項羽列入本紀。唐代史家劉知幾則指出:“霸王者,

即當時諸侯。諸侯而稱本紀,求名責實,再三乖謬。”兩者認識不同的根源在于()

A.史書編纂體例的選擇B.正統觀念的左右

C.歷史敘述原則的取向D.情感傾向的影響

4.(2023年全國卷)如表關于唐人李元諒身世的三則史料中()

史料內容來源

《舊唐書.李元諒

本駱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為宦官駱奉先所養,冒姓駱氏……

傳》(五代劉峋等

貞元三年(787)……帝(唐德宗)念其勛勞,又賜姓李氏,改名元諒。

撰)

公本安姓,諱元光,其先安息王之胄也。軒轅氏廿五子在四裔者,此其一

焉……(唐德宗)賜姓李氏,同屬籍也。改名元諒,昭誠節也……貞元癸《李元諒墓志》

酉歲(793)十有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鎮之公館,享年六十七。

公本名元光,姓駱氏,武威姑臧人。蓋黃軒帝孫,降居安息,高陽王口,貞元五年(789)

留宅姑臧。《李元諒頌碑》

A.《舊唐書》的記載相對客觀B.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證實

C.墓志采用了《舊唐書》記載D.出現較早的史料最為真實

5.(2023年浙江卷)關于“歷史事實”,學界有多種見解。有學者將"歷史事實”范疇區分為三個

不同的層次:確實發生過的歷史事實(圓圈甲);史料中的歷史事實,即歷史本體的殘存和遺

跡(圓圈乙);史書中的歷史事實(圓圈丙),并據此繪制了表示“歷史事實”不同構成的示意圖。

下列各項中,對圖示中網格部分的“歷史事實”,解讀正確的是()

確實發生過

的歷史事實

(甲)

史料中的1史書中的

歷史事實[歷史事實

(乙)I(丙)

A.客觀發生過,且留有史料,但尚未寫進史書中的歷史事實

B.客觀發生過,有確實的史料留存,又寫進史書中的歷史事實

C.客觀發生過,卻未留存史料,依靠類比推論等方法寫進史書中的歷史事實

D.未曾發生過,卻錯誤地記載于史料之中,又被錯誤地當作歷史真實而寫進史書中的歷史

事實

6.(2022年福建卷)15世紀,意大利學者布魯尼批評古羅馬時代希臘人普魯塔克的《西塞羅

傳》,認為它對羅馬人充滿偏見。布魯尼對各類原始材料逐一鑒別考訂,重新撰寫了《西塞羅

傳》。這主要體現了()

A.歷史解釋的個體差異B.史學研究的實證方法

C.啟蒙運動的時代需求D.文藝復興的地域特點

7.(2022年海南卷)寄生在南美洲紅色仙人掌上的一種小昆蟲的血液,曾是制作胭脂紅顏色

的原料。印加人把這種胭脂蟲視為奇珍異寶,密不告人。后來西班牙殖民者也將其視為重大商

業機密,不容他國染指,借以牟取暴利。19世紀,一名法國人在南美種植園竊得這種昆蟲,

開始在歐洲培育,打破了西班牙對此種顏料的長期壟斷。胭脂紅顏色的原料從秘密到廣為人知

的既成事實,最適合用來說明()

A.細節描述是歷史書寫的有益方式B.時空觀念是歷史研究的思維方式

C.資源壟斷是歷史解釋的首要內容D.偶然事件是歷史必然的重要體現

8.(2022年海南卷)19世紀前,人們認為古希臘信史始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屆奧林匹

亞賽會。19世紀后期以來,隨著邁錫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發現,古希臘文明史被上推到公

元前2000年以前。古代西亞、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文明的研究也經歷過類似過程。這說明

()

A.歷史資料的多元性推動歷史認知的進步B.文字記載的主觀性限定解讀歷史的邊界

C.世界文明的多樣性體現歷史進程的樣態D.歷史記憶的傳承性塑造族群身份的認同

9.(2022年廣東卷)考古材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選項中,材料與結論之間邏輯關

系正確的是

材料結論

A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出土商朝的青銅器商朝的統治范圍到達內蒙古地區

B山西晉國都邑遺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鐵器殘片春秋早期已經使用鐵器

C湖北大冶銅礦冶遺址出土東周時代的陶片大冶銅礦的開采時間不早于東周

D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上鐵鏈(箭頭)秦朝軍隊主要使用鐵制兵器

10.(2022年浙江卷)1943年,身處北平的歷史學家陳垣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至于史學,

此間風氣亦變。從前專重考證.服膺嘉定錢氏:事變后頗趨重實用,推尊昆山顧氏:近又進步,

頗提倡有意義之史學。……欲以正人心,端士習,不徒為精密之考證而已此蓋時勢為之”。1945

年,他完成重要著作《通鑒胡注表微》,表彰宋末元初史學家胡三省的民族氣節、愛國思想,

這說明

A.史學著作是時代的產物,是當今社會現實的客觀反映

B.史學研究者必須緊跟時勢變化,不斷調整研究方向

C.歷史研究應以精密考證為基礎,重在價值評判

D.史學研究的價值在于求真求實,經世致用

11.(2021年江蘇卷)《史記?淮陰侯列傳》:“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

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離散地,令其旁可置萬家。余視其母冢,良然”。在

這里,司馬遷采用的史學方法是

A.檔案文獻與現場考察結合B.口述資料與實地探訪互證

C.出土簡牘與歷史文獻參校D.民間傳說與墓志銘文比對

12.(2021年浙江卷)歷史人物評價常易引發討論,如對商的王、曹操、武則天等人,古今史

家眾說紛紜。尤其是新材料的發現會引發新一波的討論,以曹操墓的發現為例,一時曾有“不

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說辭。如何正確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是歷史學習與研究的重要內容。

下列歷史人物評價標準和方法,合理的是

A.知人論世,以當時當地大多數人的利益為評價標準

B.與時俱進,以今日之價值標準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

C.察言觀行,評價歷史人物活動應側重動機而非效果

D.綜合考量,看是否符合歷史運動趨勢推動社會進步

13.(2021年浙江卷)關于馬可?波羅是否到過中國,歷來有爭議。分析下表雙方的辯論觀點,

選項中合理的是

甲方觀點乙方觀點

兀代中文文獻中沒有對馬可?波羅的記載來華外國人不可能都被記載,即使記載,也可能遺失

《馬可?波羅游記》存在錯載史實以及漏載中國特有的書中關于中國的多數記載已得到印證,未記載持有事

長城、茶葉、漢字等事物物,可以合理解釋

《馬可?波羅游記》稿本眾多且內容不一致稿本有差異但不影響主體內容

馬可波羅沒有到過中國,可能是依據某種波斯的導游

迄今為止沒有發現有這種導游手冊

手冊,編造出游記

A.根據《馬可?波羅游記》錯載或漏載某些元代特有事物,可否定其真實性

B.判斷《馬可?波羅游記》的真實性,應從總體上看其是否提供了得到印證的資料

C.歷史研究要勇于懷疑,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以論帶史

D.學術觀點須資料確證,如無實證,擱置爭議,自圓其說

14.20世紀70年代至今,《赫魯曉夫回憶錄》多次出版,并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因其內容的

復雜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內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憶錄作為一種史料()

A.能夠準確記述作者的事跡B.比相關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歷史真相D.反映出時代對歷史敘述的影響

15.《史記》《漢書》均為私家撰著。魏晉以后,朝廷派遣史官修撰本朝或前朝歷史,甚至由宰

相主持,皇帝親自參與,這反映出官修史書()

A.記載的真實性B.評價歷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釋

歷史的客觀性

16.下表為不同史籍關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歷史敘述。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

()

記述出處

“秦王(李世民)與薛舉大戰于涇州,我師敗績。”《舊唐書?高祖本紀》

“薛舉寇涇州,太宗(李世民)率眾討之,不利而旋。”《舊唐書?太宗本紀》

“秦王世民為西討元帥……劉文靜(唐朝將領)及薛舉戰于涇州,敗

《新唐書?高祖本紀》

績。”

“薛舉寇涇州,太宗為西討元帥,進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諸將

《新唐書?太宗本紀》

為舉所敗。”

A.皇帝李世民與薛舉戰于涇州B.劉文靜是戰役中唐軍的主帥

C.唐軍與薛舉在涇州作戰失敗D.李世民患病導致了戰役失敗

17.(2021年天津卷)“羊左”傳說講述了春秋時期羊角哀與左伯桃兩人誠信守義的故事。西漢

劉向的《列士傳》記述了該故事,這一故事曾被唐代人引用,但《列士傳》今己失傳。2004

年出土的東漢簡牘中同時出現了羊角哀、左伯桃兩人的名字,并未發現具體故事內容。根據上

述材料,最能考證認定該故事的

A.產生時間B.人物姓名C.具體內容D.歷史價值

18.有學者在研究中注意到,唐朝立國后重鑄新幣(見下示拓圖)。這種新幣是唐近三百年間

流通的主要貨幣,唐以后仍繼續流通了七百多年。不唯如此,錢的大小與輕重都成為后來鑄錢

的范例,對后世貨幣的鑄造影響很大。有趣的是,關于此錢的讀法,名曰“開元通寶”抑或“開

通元寶”,歷來各執一詞,成為一件歷史的懸案。有學者認為,應讀成“開通元寶”;有學者則

認為,“開元通寶”是正確的稱呼,但考慮到唐宋時社會上稱呼“開通元寶”已約定俗成,故也不

能說是絕對錯誤。這說明()。

?

A.錢貨可議,應注意吸收學術界的研究成果,避免各執一詞

B.文獻記載語焉不詳,造成研究信息不對稱,原本是一個不成其為問題的問題

C.研究歷史需要正本清源,不僅要有文獻資料和其他根據,還要有對材料的考證與辨偽

D.史料存在“記憶之茄”,需要采用新技術以“喚醒”,進而解釋歷史如何被表象的問題

19.藝術傳神不易,借助藝術手段達到史事傳神的目標更不易。對此,北宋王安石說得頗為透

徹:“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這方面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

北宋都城東京清明時節從城郊到城內街市繁華熱鬧的市俗人事,被視為研究北宋東京城市經濟

及社會生活的重要佐證資料。這說明

A.藝術作品亦能成為傳達真相、保留歷史信息的工具

B.藝術作品的原創性,決定了其所反映的歷史信息真實而可信

C.文史哲合一是中國文化的特點,因此古畫作不僅是藝術更是歷史

D.歷史真相雖已隨歲月飄逝,但古代藝術作品卻可穿越時空真實還原

20.走進歷史博物館,人們經常能看到說明書上畫著一個“馬”字,但齊、楚、燕、韓、趙、魏、

秦七國的寫法卻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統一文字,方塊字還不知道會裂變成幾

種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學者翻檢史書注意到,戰國時的外交

活動非常頻繁,縱橫家們到處上書,謀求列國君主信用,卻沒有出現任何文字障礙的例子。研

究戰國七雄的文字,發現90%以上是一樣的,秦統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罷其不與秦文合者”。這

說明

A.治史之難,難在問題的發現與提出,難在觀點的梳理與解讀

B.認識事物有一個摸索的過程,但材料無疑是歷史研究的出發點

C.對人們視為定論的說法,不可盲從,應當搜集原始材料去檢驗

D.處理問題與史料的關系時,須杜絕先樹觀點,再找材料的做法

21.慈禧太后與光緒帝的關系是晚清史研究常常涉及的話題。慈禧身邊的女官曾寫下悲情故事

《瀛臺泣血記》,說光緒帝自戊戌政變后即被囚禁瀛臺,直至去世。康有為、梁啟超則從清廷

派系之爭為光緒抱屈。而據官方史料,八國聯軍進犯北京,慈禧在御前會議同意斷交、宣戰,

光緒帝發言激烈。預備立憲開始后,清廷檔案對光緒帝政務活動均有系統記錄;軍機大臣及皇

帝身邊人員并有日記,足證光緒帝的最后十年仍參與處理國事。這說明

A.歷史事實雖是客觀的,歷史的書寫卻需要合理的想象

B.歷史學追求的是史實的純粹與客觀,而非細節的毛發畢具

C.歷史雖是過去的現實,歷史的信息卻可以各種方式存在

D.歷史研究不僅要有文獻資料和檔案記錄,還要有口述歷史相佐

22.司馬遷的《史記》記載了商王的世系,但長期以來并不能確定該記載是否真實。19世紀

末20世紀初殷墟甲骨文的發現,證實《史記》的記載基本上是正確的。這說明

A.考古資料比文獻材料更真實B.歷史記載不存在純粹客觀性

C.歷史記載必須經過考古發現證實D.考古發現是歷史研究的重要依據

23.傅斯年在《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時的直接材料,……

材料愈擴充,學問愈進步,……地質、地理、考古、生物、氣象、天文等學,無一不供給研究

歷史問題者之工具,……要把歷史學語言學建設得和生物學地質學等同樣,乃是我們的同志!”

對于上述觀點理解最恰當的是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學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張在史學研究中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

C.傅斯年認為歷史學應該涵蓋各種學科

D.傅斯年重史學的客觀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觀取向

24.據《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司馬遷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業,大量閱讀朝廷金匱石室之書,

還到各處實地探訪,搜集遺聞,最終寫成了不朽名著《史記》。由此可見司馬遷

A.側重口述史料收集B.具有史料考證意識

C.注重史學文學價值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25.對于同一個歷史事實,往往由于視角、史料的差異而產生不一樣的解釋。下列選項中,由

于新史料的發現而導致不同解釋的是

A.哥倫布到達美洲被稱為“發現新大陸”,也被稱為“文明的相遇”

B.魏晉南北朝被稱為“分裂的時代”,也被視為“思想的自由時代”

C.歐洲中世紀被稱為“黑暗的時代”,也被目為“田園牧歌的時代”

D.商朝一度被認為是“傳說中的時代”,也被認為是“信史時代”

26.中國古代自西周開始,就大體延續著以“謚號”臧否(褒貶)人物的傳統。以西周后期引起

“國人暴動”的周厲王謚“厲”(殺戮無辜)為例,有學者從近出“清華簡”入手,認為多重文獻所

見未發現可以顛覆傳統舊說的新史料,從理論上講,在給周厲王議定謚號的時候,當時人們知

道并掌握的事實一定不比今人少。厲王所為已嚴重突破國家倫理的基本底線,無需恢復名譽;

有學者認為,對厲王的褒貶僅以“厲”字了之有失公允,提出應換個角度重新評價。由此出發,

對待歷史人物評價

A.應當堅持道德評價為先、價值判斷跟進的原則

B.宜遵行尊重古人的認識,即是對歷史尊重的原則

C.古人的評價未必科學,新說的建立一定要用材料說話

D.需要立足現實穿越歷史,按照邏輯規律進行時空思辨

27.如表所示為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時搜集到有關安祿山的部分資料,其中內容較為可信

的是()

史料來源史料內容時期

《敕幽州節度

安祿山等輕我兵威,曾不審料,致今損失,宜其就誅。盛唐

張守珪書》

《唐玄宗實張守珪奏(安)祿山統戎失律。挫敗軍威,請依軍法決斬,許之。

中唐

錄》祿山臨刑抗聲言曰:“兩蕃未和,忍殺壯士,豈為大夫謀也?”

《唐肅宗實(安)祿山為互市牙郎,盜羊事發。(張)守珪怒。追捕至,欲擊殺

中唐

錄》之。祿山大呼曰:“大夫不欲滅奚、契丹兩蕃邪?而殺壯士。

張守珪節度幽州,(安)祿山盜羊而獲,守珪將殺之,呼曰:“公不

《新唐書》北宋

欲滅兩蕃邪?何殺我?”

A.《敕幽州節度張守珪書》B.《唐玄宗實錄》

C.《唐肅宗實錄》D.《新唐書》

28.近代某學者在評價“中國之舊史學”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