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復習 課件_第1頁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復習 課件_第2頁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復習 課件_第3頁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復習 課件_第4頁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復習 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第一講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12一、內力作用1.能量來源主要是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_____。2.表現形式及其作用巨大褶皺山脈海陸變遷熱能33.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4二、外力作用1.能量來源主要是___________。2.主要表現形式太陽輻射能崩解、破碎侵蝕生物53.結果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于_____。平緩6三、巖石圈的物質循環71.巖石分類巖漿巖(A侵入型巖漿巖、B_____________)、C_______、D是變質巖。2.地質作用①_________、②固結成巖、③_________、④_________。噴出型巖漿巖沉積巖冷卻凝固變質作用重熔再生81.喜馬拉雅山脈和東非大裂谷都是主要由地殼水平運動形成的。()【分析】喜馬拉雅山脈由板塊碰撞擠壓形成,而東非大裂谷則是由板塊張裂形成的,都屬于地殼的水平運動。2.地表形態都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分析】各種各樣的地表形態都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力作用被稱為地表形態的“塑造者”,外力作用被稱為地表形態的“雕刻師”。但在一定的時間和地區往往是某一種作用占優勢,其中內力作用對地表變化起主導作用。√×9大家有疑問的,可以詢問和交流可以互相討論下,但要小聲點103.風化作用就是風力作用。()【分析】風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堅硬巖石與大氣、水及生物接觸過程中產生物理、化學變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積物的全過程。風力作用包括風力侵蝕、風力搬運和風力堆積。風力侵蝕作用是在干旱區,風把該地物體侵蝕、搬運到別的地方去,如風蝕蘑菇,被風吹走了外面疏松部分,形成如蘑菇般物體。風力堆積作用是風把別的地方的物體搬遷到此地堆積起來,如黃土高原,土層都是風力從西北很多地區搬遷過來并堆積起來的。×114.同一條河流的各河段流水作用力相同。()【分析】同一條河流的流水作用力在不同河段表現不同。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河流中游,以流水搬運、堆積作用為主;河流下游,以流水堆積作用為主。×125.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地質時期的生物遺體、遺跡的總稱,化石只可能存在于沉積巖中。()【分析】沉積巖可以保留某一時代的遺跡,風化的碎屑物質,經大氣、水流、冰川的搬運作用,到一定地點沉積下來,受到固結成巖作用,逐漸形成巖石。沉積巖保留了許多地球的歷史信息,如古代動植物化石、沉積巖的層理、有地球氣候環境變化的信息。√136.巖漿活動都形成同一種巖漿巖。()【分析】巖漿活動會形成不同的巖漿巖。巖漿噴出地表經迅速冷卻形成的巖漿巖主要是玄武巖;侵入巖層內部經緩慢冷卻形成的巖漿巖主要是花崗巖。×14考點一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151617【師生互動1】1.在內力作用中,哪一種是塑造地表形態的最主要方式?【提示】內力作用以地殼運動為主要作用形式,造就了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陸地,山地與盆地,從而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起伏。182.地殼的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提示】在地殼運動過程中,這兩種方向的運動同時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但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區域,這兩種運動方式會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范圍地殼的整體運動來講,是以水平運動為主,以垂直運動為輔。19【典例1】(2012·江蘇地理)下圖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積巖層埋藏深度示意圖。巖層的埋藏深度(巖層距離地面的垂直距離)可以用來幫助恢復巖層的形態。讀圖,⑤處發生的地殼運動是()20A.褶曲隆起B.褶曲凹陷C.斷裂下降D.斷裂上升【解析】選C。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弄清巖層埋藏深度的變化與巖層運動情況的關系。理解同一沉積巖埋藏深度的變化與巖層彎曲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⑤處巖層埋藏深度線發生斷裂,說明此地巖層發生斷裂,并且⑤處巖層埋藏比周圍巖層深,應為下降。21考點二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地貌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態更加豐富多彩,其表現形式有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外力作用互為條件、緊密聯系、共同作用,塑造各種地貌。22232425【師生互動2】1.不同區域的主導性外力有何不同?【提示】干旱、半干旱地區以風力作用為主,多風力侵蝕地貌和風力沉積地貌;濕潤、半濕潤地區流水作用顯著,多流水侵蝕地貌和流水堆積地貌;高山地區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磧地貌;沿海地區多海浪作用,常見的有海蝕柱、沙灘等。2.風力作用在不同區域形成的地貌有何不同?【提示】風力作用差異:在風源地附近,以侵蝕作用為主,在風力搬運途中風力減弱會形成沙丘、黃土堆積地貌。26【典例2】(2011·廣東文綜)研究發現,長江干流江蘇段河床在1985年前后平均沖淤狀態發生了明顯的轉變,由淤積轉變為沖刷。其主要原因是()A.該河段平均流速下降B.該河段徑流量減少C.流域年降水量減少D.上游來沙量減少27【解析】選D。題干中“由淤積轉變為沖刷”包括(長江干流江蘇段)流量加大和泥沙沉積量減少兩層含義。A、B、C選項和題干的要求相反,D選項正好反映了由于1985年前后長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的建設,導致下泄的泥沙量減少,沒有沙源,所以江蘇段長江的沖淤狀態“由淤積轉變為沖刷”。28考點三巖石圈的物質循環1.三大類巖石的形成、特點及應用舉例29302.循環過程(1)地球內部的巖漿,上升冷卻凝結形成巖漿巖。31(2)巖漿巖、變質巖這些已生成的巖石在外力的作用下形成沉積巖。(3)巖漿巖、沉積巖經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4)各類巖石在巖石圈深處或巖石圈以下重熔又成為巖漿。簡而言之,所謂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可理解為三大類巖石與巖漿的相互轉化。323.意義(1)在巖石圈的循環過程中,形成了地球上豐富的礦產資源。(2)改變了地表的形態,塑造出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3)實現了地區之間、圈層之間的物質交換和能量傳輸,從而改變了地表的環境。33【師生互動3】1.巖石圈物質循環必須具備哪些條件?【提示】地殼物質循環自巖漿始至巖漿終,巖石要實現轉化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內力作用促使地殼上升(隆起)和下降(凹陷),二是外力作用對巖石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2.巖石圈的三類巖石都能直接相互轉化嗎?【提示】不能。巖漿巖只能由巖漿沿著巖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巖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34考查角度1考查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及作用【典例3】讀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回答(1)、(2)題。35(1)下列Ⅰ、Ⅱ、Ⅲ與巖石類型對應正確的是()A.Ⅰ——沉積巖B.Ⅱ——巖漿巖C.Ⅲ——變質巖D.Ⅰ——變質巖(2)圖中箭頭體現巖石圈誕生與消亡的是()A.①②B.③②C.⑤④D.⑤⑥36【解析】(1)選C,(2)選B。第(1)題,由圖中熔融環境、變質環境、沉積環境可以推斷,Ⅰ表示巖漿巖、Ⅱ表示沉積巖、Ⅲ表示變質巖。第(2)題,根據巖石圈物質循環規律,結合巖石形成的地質環境,可知①表示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②表示重熔再生、③代表巖漿活動、④代表地殼運動、⑤代表變質作用、⑥代表外力作用,巖石圈誕生是指巖漿巖的生成(巖漿活動③),巖石圈消亡是指各類巖石變成巖漿的過程(重熔再生②就是其中一種消亡的過程),故選B。37考查角度2結合材料考查巖石的成因及分類【典例4】“血跡石”是約三億年前,海水中一些具有鈣質硬殼骨骼的海洋生物的遺體,在沉積期間,與海水中的氧化鐵和氧化錳成分發生作用后形成的一種奇特巖石。“千人石”為距今約一億五千萬年時噴發的巖漿凝結而成。閱讀材料,完成(1)、(2)題。38(1)分別與“血跡石”和“千人石”成因類型相同的是()A.花崗巖和石灰巖B.大理巖和砂巖C.石灰巖和玄武巖D.砂巖和片麻巖39(2)關于“血跡石”和“千人石”的形成,敘述正確的是()A.“血跡石”的出現經歷了外力作用和內力作用過程B.“血跡石”的形成經歷了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和地殼運動等過程C.“千人石”中一定會有化石D.“千人石”的形成經歷了變質作用和冷凝作用40【解析】(1)選C,(2)選A。第(1)題,由材料可判斷“血跡石”屬于沉積巖,“千人石”屬于巖漿巖。選項中花崗巖、玄武巖屬于巖漿巖,石灰巖、砂巖屬于沉積巖,大理巖、片麻巖屬于變質巖,因而C選項正確。第(2)題,“血跡石”形成于海洋沉積環境中,后隨著地殼運動而抬升才被人們發現,因此A選項正確。41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判讀421.讀圖分析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的基礎是三大類巖石——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的相互轉化。2.信息提取(1)當熾熱的巖漿(圖中C)從地球內部噴出后,便冷卻凝固形成巖漿巖,如果巖漿未噴出地表便冷卻凝固,形成的巖漿巖為侵入巖(圖中D);如果巖漿到達地表后冷卻凝固,形成的巖漿巖為噴出巖(圖中E)。(2)巖石在地表暴露,受風化、侵蝕、搬運、堆積作用,形成常含有化石的沉積巖(圖中A)。43(3)巖漿巖、沉積巖在高壓、高溫條件下,發生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圖中B)。(4)沉積巖、生成的巖漿巖、變質巖被高溫熔化變成巖漿(圖中C)。從巖漿到各種巖石的形成,再到新巖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巖石圈的物質循環。44【判讀關鍵】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實際上是巖漿與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化關系,要想正確掌握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化關系,必須理清三大類巖石相互轉化圖上箭頭的方向:(1)自巖漿始至巖漿終,生成巖漿巖的只能是巖漿。(2)有一個箭頭指向的方框為巖漿巖(噴出巖、侵入巖),有兩個箭頭指向的方框一般為沉積巖或變質巖,有三個箭頭指向的必為巖漿。453.遷移應用(1)分析促使各種巖石形成的作用。(2)分析各種巖石的相互轉化。(3)分析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及地質作用。46【讀圖專練】(2013·杭州模擬)下面圖甲為板塊運動示意圖,圖乙為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47(1)在圖甲所示板塊邊界區域,可能形成的地表形態為()A.東非裂谷B.海岸山脈C.大西洋D.喜馬拉雅山脈48(2)在圖甲①處,最可能形成的巖石類型應為圖乙中的()A.aB.bC.cD.d【解析】(1)選B,(2)選B。第(1)題,大洋板塊俯沖到大陸板塊下面,大陸板塊抬升可能形成海岸山脈。第(2)題,a、b、c、d分別表示沉積巖、變質巖、巖漿巖和巖漿。49

讀地貌景觀圖,回答1、2題。501.主要受內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觀是()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丙2.地貌景觀乙和丁成因的差異是()A.前者為流水堆積作用而成,后者為流水侵蝕作用而成B.前者為風力堆積作用而成,后者為風力侵蝕作用而成C.二者均為流水侵蝕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學作用為主,后者以機械作用為主D.二者均為流水侵蝕作用而成,前者以機械作用為主,后者以化學作用為主51【解析】1選D,2選C。第1題,由圖示可以看出甲是火山噴發,形成的地貌屬于火山地貌;乙為石林,屬于喀斯特地貌,受外力作用影響形成;丙是褶皺,受內力作用影響;丁為峽谷地貌,屬于外力侵蝕地貌。第2題,結合上題分析可知,乙為喀斯特地貌,是受流水的溶蝕作用形成的,屬于化學侵蝕作用,丁為峽谷,受流水的侵蝕作用形成,屬于機械侵蝕作用。52

讀我國某地沙丘地貌分布圖,完成3、4題。533.該沙丘地貌分布最不可能在()A.塔里木盆地B.內蒙古高原C.鄂爾多斯高原(黃河以南,黃土高原以北)D.柴達木盆地4.該地區的主導風向是()A.西南風B.西北風C.東南風D.東北風54【解析】3選D,4選B。第3題,題中塔里木盆地、內蒙古高原、鄂爾多斯高原均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海拔介于1000~2000米,而柴達木盆地位于第一級階梯,在青藏高原東北部,盆地底部海拔2600~3000米,通過觀察圖中等高線的高度,可判斷該沙丘地貌分布最不可能在柴達木盆地。第4題,根據圖中沙丘的移動方向和沙丘構造圖,可確定圖中為新月形沙丘鏈,迎風坡長而緩,背風坡短而陡,且沙丘鏈排列方向與風向垂直,再結合指向標,可判斷該地主導風向為西北風。55【素材鏈接】新月形沙丘判定風向新月形沙丘是在定向風的作用下,風沙遇到了草叢或灌木的阻擋堆起了小沙堆,以后風從迎風坡面上發生吹蝕,在背風坡形成旋渦進行堆積。迎風坡凸出而平緩,背風坡凹入而較陡,則凸面指示風向。如下圖所示:56

雁蕩山為浙江省著名的旅游地,在不同時期巖漿冷卻凝固形成的地層中發育的多級巖嶂、巖檻、瀑布尤為獨特。如圖為該類景觀的發育過程中的某三個階段。讀圖,回答5、6題。575.構成該地景觀的主要巖石是()A.大理巖B.巖漿巖C.沉積巖D.變質巖6.該類景觀的發育過程及主要內力作用是()A.③②①地殼下沉B.②①③地殼下沉C.②①③流水侵蝕D.②①③地殼抬升58【解析】5選B,6選D。第5題,從題干信息“在不同時期巖漿冷卻凝固形成的地層中”發育的“多級巖嶂、巖檻、瀑布”可知,巖漿冷卻凝固形成巖漿巖,故B項正確。第6題,從圖中三個階段巖層的隆起順序可確定,該景觀的發育過程為②①③。主要內力作用是地殼抬升,故D項正確。591.(2012·山東文綜)下圖為某區域地質剖面示意圖。圖中甲地層褶皺后,該區域先后發生了()60A.沉積作用、侵蝕作用、巖漿侵入B.巖漿侵入、侵蝕作用、沉積作用C.巖漿侵入、沉積作用、侵蝕作用D.侵蝕作用、沉積作用、巖漿侵入【解析】選D。解答本題關鍵抓住沉積巖、花崗巖形成中的地質作用,據巖層的形態、缺失、穿插關系確定地質作用的順序。圖中有兩種沉積巖,其中沉積巖Ⅱ在下部,說明形成時間較早,其內部存在褶皺,說明沉積巖Ⅱ形成后受到水平擠壓而上升,甲處上端的背斜頂部缺失,說明出露地表遭受了外力侵蝕。其上部上覆的沉積巖Ⅰ,應該是地殼下降后,沉積形成的巖層。花崗巖從下部上升穿插了沉積巖Ⅱ和Ⅰ,說明其形成時間最晚。61【知識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