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天津市河北區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2025學年天津市河北區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2025學年天津市河北區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2025學年天津市河北區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2025學年天津市河北區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天津市河北區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第Ⅰ卷一、(6分,每小題2分)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有人為了它每天六點排長隊,有人為了它專程從千里之外趕來,二手價飆升它依舊()……近期,______。本就熱鬧的博物館文創,又上了各大平臺熱榜熱搜。曾幾何時,冰箱貼還是各個景區里不起眼的紀念品;如今,隨著年輕一代文化消費意識增強、各地博物館主動追求創新,小小冰箱貼的賽道也變得異常“擁擠”: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的天宮藻井冰箱貼可以拆成五層,天壇二十四節氣冰箱貼里有落雪效果……網友們曬出文博冰箱貼()精美的細節圖片,稱其做工和設計巧妙地還原了文物的風貌和氣質。“實物很精致,有一種古典美,只看一眼就會被硬控!”有網友分享了自己的冰箱貼收藏,()是一個小型文物博物館,簡直就是“到此一游”的具象化。1.依次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A.供不應求繁復儼然B.青黃不接繁復居然C.青黃不接繁瑣居然D.供不應求繁瑣儼然2.下列填入文中畫線處的句子,最恰當的一項是()A.以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為靈感設計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冰箱貼“一冠難求”B.中國國家博物館以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為靈感設計的冰箱貼“一冠難求”C.以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為靈感中國國家博物館設計的冰箱貼“一冠難求”D.中國國家博物館設計以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為靈感的冰箱貼“一冠難求”3.下列表格中的文學常識,內容有誤的一項是:()A《勸學》《荀子集解》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末期思想家B《師說》《韓昌黎文集校注》韓愈: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詩人C《赤壁賦》《蘇軾文集》蘇軾:字東坡,“唐宋八大家之一”D《虞美人》《南唐二主詞校訂》李煜:南唐后主,世稱“李后主”A.A B.B C.C D.D【答案】1.A2.B3.C【解析】【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正確使用近義詞語的能力。第一處,供不應求:指供應不能滿足需求,形容某種東西非常受歡迎,需求量大。青黃不接:指新舊不能銜接,形容物資、人員等暫時缺乏。由“有人為了它每天六點排長隊,有人為了它專程從千里之外趕來,二手價飆升”可知,顯然是描述某種東西非常受歡迎,需求量大,故選“供不應求”。第二處,繁復:指復雜而繁多,通常帶有美觀、精致的意思。繁瑣:指繁雜瑣碎,通常帶有貶義,指事情復雜且麻煩。由“……精美的細節圖片”可知,文中描述的是冰箱貼的細節圖片,強調的是其精美和復雜,故選“繁復”。第三處,儼然:形容非常像,簡直就是。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由“有網友分享了自己的冰箱貼收藏……是一個小型文物博物館”可知,文中描述的是冰箱貼的收藏仿佛是一個小型文物博物館,強調的是其相似性,故選“儼然”。故選A。【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句子銜接的能力。首先,考慮語句的連貫性,后文提及“本就熱鬧的博物館文創”,故以“中國國家博物館”開頭更自然,排除AC;其次,D項“設計以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為靈感”語序不當,應為“以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為靈感設計的”,排除D。故選B。【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常識的能力。C.“字東坡”錯誤。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故選C。二、(6分,每小題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說起旅游,就是“不宣傳這里你糊涂啊”“避雷!踩大雷!再也不來了”;聊起美食,就是“哭死,這個真的巨巨巨巨好吃”“誰懂這一口糯嘰嘰的含金量”;點評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就是“水靈靈地”“潑天的富貴”“這一刻,我小腦都萎縮了”……你有沒有被這樣整齊劃一的所謂爆款文案刷屏?當前,我國網民規模近11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高達78%。可以說,每天生產海量新鮮內容的互聯網,也是現代漢語最具生命活力的使用場景之一。從捍衛“語言純潔性”到反思“文字失語癥”,網絡流行語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伴隨著討論和爭議。這其中,有人擔心網絡流行語損害了漢語之美,這倒不必過分憂心。豐富的網絡語言之中,生動、貼切、言之有物者有之,夸張、低俗、不知所云者亦不少。語言擁有自凈能力,自能去粗取精,“吹盡狂沙始到金”。“給力”“草根”“點贊”等準確貼切、生動鮮活的網絡流行語歷經淘洗而沉淀,有的甚至收入了《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而不符合漢語規律和美感、只是一時興起的網絡流行語,向來行之不遠。二十年前流行的“偶稀飯”“886”,十年前流行的“藍瘦香菇”“我伙呆”,甚至是兩三年前流行的“絕絕子”“YYDS”,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發展大潮中漸漸被淹沒。盡管那些千篇一律的網絡爆款文案、網絡流行語只是一陣風,但不少人卻實實在在被這股歪風吹得東倒西歪。有網友因為一篇極盡溢美之詞的“種草”,購買了新款小眾零食,收到之后卻大失所望,“不止一次被語言欺騙”;有網友搜索旅游攻略時,發現不少是理不直氣也壯的避雷貼,導致現在看到避雷貼就得避雷;有網友讀完一篇充滿矛盾對立要素的“小作文”,正打算真情實感支持一番,翻到評論區才發現是營銷推廣引流,感覺被白白浪費了情緒……此處不妨套用爆款文案的說法,“爆款文案的第一批‘受害者’已經出現”。有人總結這些爆款文案的套路:“長篇大論是可恥的,開門見山是正確的;客觀嚴謹是無趣的,夸張對立是有效的;深入剖析是離經叛道的,誰懂啊家人們才是上正道的”。事實上,一次正常順暢的語言交際,離不開質量準則、數量準則、相關準則、方式準則,也就是要求信息內容真實、數量充足、內容相關、清楚明白。對照來看,爆款文案條條都是反其道而行之:事實真假難辨,有效信息稀薄,內容東拉西扯,觀點不知所云。公式化、套路化、極端化、情緒化的爆款文案看起來噱頭十足,卻充斥著莫名其妙的夸張修辭和空洞無物的情緒表達,自然引起網友們的反感和抵制,也確實擾亂了網絡生態和語言生態。語言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存在,也是一種用進廢退的能力。質疑網絡爆款文案、擔心漢語能否保持純潔優美的同時,也需要關心自己如何保持和提升語言運用能力。有一種現象叫“倫巴第效應”,說的是當人類在有噪音的環境下說話時,他們的聲音就會更大,更努力地試圖讓別人聽清楚。有些網友驚訝地發現,自己在瀏覽網絡爆款文案時雖然心有鄙夷,但是一張嘴就是“家人們誰懂啊”“一整個無語住了”,好像已經忘記了現實生活中怎么好好說話。語言不是學者、詩人和文學家的專屬工具,而是日用不覺的必需品。或者說,語言更像一艘不設限的小船,可以載著我們抵達心靈和情意想要到達的地方。當我們相見與分別時,當我們快樂和憂傷時,當我們想鮮明表達自己的觀點,當我們想與至愛的人互訴衷腸,都離不開恰到好處、恰如其分的語言,幫助我們表情達意,不至于言不由衷、詞不達意。用爆款文案包裝和記錄的生活,仿佛一張加了失真濾鏡的照片,看起來花團錦簇、熱熱鬧鬧,卻難以找回當時的境況和心情。好好說話是一種對生活的如實記錄,也是一種對生活的積極態度。至于那些千篇一律的爆款文案,又如何寫得出你我獨一無二的精彩人生?取材于許晴的《千篇一律的爆款文案,寫不出獨一無二的精彩人生》,有刪改4.下面關于原文前四段內容的表述,完全正確的一項是()A.每天生產海量新鮮內容的互聯網,是現代漢語最具生命活力的使用場景。B.由于損害了漢語之美,網絡流行語自誕生之起就一直伴隨著討論和爭議。C.符合漢語規律和美感但只是一時興起的網絡流行語,從來都沒有生命力。D.近年來,那些千篇一律的網絡爆款文案、網絡流行語的確迷惑了不少人。5.下列對原文后四段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爆款文案的特征是信息內容真實、數量充足、內容相關、表達清楚明白。B.在擔心漢語能否保持純潔優美的同時,也要保持和提升語言運用的能力。C.語言不是學者、詩人、文學家的專屬工具,而是人們日用不覺的必需品。D.用爆款文案包裝和記錄生活,其實很難以找回當時真正境況和真實心情。6.下列理解或推斷與原文觀點不相符的一項是()A.語言擁有自凈能力,準確貼切、生動鮮活的網絡流行語是可以流傳的。B.爆款文案套路滿滿,讓人反感和抵制,擾亂了網絡生態和語言生態。C.語言作為約定俗成的存在,用進廢退,所以一定要多運用、多打磨。D.只要好好說話,用積極態度如實記錄生活,就一定能寫出好的文案。【答案】4.D5.A6.D【解析】【導語】本文聚焦網絡爆款文案與網絡流行語,觀點鮮明。先指出網絡流行語的爭議,表明語言有自凈能力,接著闡述爆款文案迷惑眾人、擾亂生態的問題,最后強調語言運用及好好說話的意義。論述邏輯清晰,層層遞進,通過實例和理論分析,有力論證了千篇一律的爆款文案難以記錄精彩人生,呼吁保持提升語言運用能力。【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是現代漢語最具生命活力的使用場景”錯,表述過于絕對。原文“每天生產海量新鮮內容的互聯網,也是現代漢語最具生命活力的使用場景之一”,選項少了“之一”。B.“由于損害了漢語之美”錯誤。由原文“從捍衛‘語言純潔性’到反思‘文字失語癥’,網絡流行語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伴隨著討論和爭議”,可知并非是因為損害了漢語之美才一直有爭議。C.“符合漢語規律和美感”錯誤。由原文“不符合漢語規律和美感、只是一時興起的網絡流行語,向來行之不遠”,可知網絡流行語不符合漢語規律和美感。故選D。【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內容真實、數量充足、內容相關、表達清楚明白”錯誤。由原文“對照來看,爆款文案條條都是反其道而行之:事實真假難辨,有效信息稀薄,內容東拉西扯,觀點不知所云”,可知爆款文案并不具備信息內容真實、數量充足、內容相關、表達清楚明白這些特征。故選A。【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D.“只要……就一定能寫出好的文案”錯誤。原文強調好好說話是對生活的如實記錄和積極態度,但寫出好文案涉及眾多因素,如寫作技巧、素材積累、對主題的把握等,并非僅僅好好說話、如實記錄生活就必然能寫出好文案。選項表述過于絕對。故選D。三、(10分,每小題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登泰山記姚鼐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桐城姚鼐記。7.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自京師乘風雪乘:冒B.明燭天南燭:照C.稍見云中白若樗輔數十立者稍:稍微D.須臾成五采采:同“彩”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輮以為輪B.越長城之限/蚓無爪牙之利C.遂至其巔/其可怪也歟D.余所不至也/茍非吾之所有9.下列各句中和例句加點字的用法一致的一項是()其陰,濟水東流A.舞幽壑之潛蛟B.潯陽江頭夜送客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10.下列文中相關的文學(化)常識有誤的一項是()A.姚鼐,字姬傳,桐城人,清代散文家,他和方苞、劉大櫆被稱為“桐城三祖”。B.“陽”指的“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文中“泰山之陽”意為“泰山的南面”。C.“戊申”與《赤壁賦》中的“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同樣都是干支紀年(日)法。D.“晦”,每月最后一天,“五鼓”即五更,“戊申晦”的意思是戊申日月底這一天。1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登泰山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游記佳作,文章記敘作者攜友人于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B.第二段是作者登泰山的經過,重點寫登山的艱難和登上山頂之后所見之景的雄渾開闊。C.第三段按時間順序寫待日出、日將出、日正出和日出后,濃墨重彩描繪的是日出前的景象。D.本文敘事簡潔明快,善用細節描寫,作者從自身感受描繪泰山的景象,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1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2)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答案】7.C8.D9.B10.D11.C12.(1)正處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就是春秋時期齊國所筑長城的遺址。(2)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被照著,有的紅有的白,顏色錯雜,都像是鞠躬的樣子。【解析】【導語】姚鼐的《登泰山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游記佳作。作者通過細膩的細節描寫,生動展現了登山途中的艱難險阻及峰頂的壯麗景觀。作者觀日出的經過更是高潮迭起,筆下的泰山雄偉壯闊,再現了自然之美。文章簡潔明快,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對泰山的崇敬與喜愛之情。【7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正確。句意:從京城冒著風雪。B.正確。句意:(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C.錯誤。“稍”為“漸漸”的意思。句意:漸漸看見云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D.正確。句意: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故選C。【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介詞,在/介詞,把。句意: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火烤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B.結構助詞,的/助詞,定語后置標志。句意:越過長城的界限。/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C.代詞,代指泰山/語氣助詞,表反問,難道。句意:就到了山頂。/這難道不是很奇怪嗎(真是奇怪啊)!D.均為“所+動詞”構成名詞性結構。句意:我沒有到過那里。/如果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東西。故選D。【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例句中的“東”名詞作狀語,向東。句意:它的北面,濟水向東流。A.使動用法,使……起舞。句意: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B.名詞作狀語,在夜里,與例句用法一致。句意:在潯陽江頭的夜晚,我送別客人。C.名詞作動詞,游泳。句意: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會游泳。D.意動用法,以……為恥。句意: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故選B。【1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D.錯誤。“晦”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戊申晦”的意思是戊申日這一天是月底。故選D。【1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濃墨重彩描繪是日出前的景象”錯誤。第三段作者描寫了日出整個過程,精彩描繪的是完整日出景象,由待日出至日出后的精彩變化,而不僅限在日出前。故選C。【1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當”,在;“分”,分界處;“者……也”,判斷句。(2)“或”,有的;“絳皓”,紅色和白色;“駁”,錯雜;“僂”,脊背彎曲的樣子,引申為鞠躬的樣子。參考譯文: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濟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長城。最高處的日觀峰,在古長城南面十五里。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冒著風雪啟程,經過齊河、長清兩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過長城的城墻,到了泰安。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純字子潁的從南面的山腳上山。四十五里長的路上,都是石頭砌的臺階,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個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水。我起初沿著中間的山谷進山,走了一小半段,越過中嶺,又沿著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頂。古時候登泰山,是沿著東面的山谷進去,路上有個天門。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我沒有到過那里。現在(我)經過的中嶺和山頂,有山崖像門檻一樣橫在路上的,人們都叫它天門。一路上大霧彌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潁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彌漫。依稀可見云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山峰。天邊的云彩形成一條線(呈現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太陽升上來了,紅的像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這是東海。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沒照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日觀亭西面有岱祠,還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宮在碧霞元君祠的東面。這一天,(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對著道路的石刻,都趕不上去看了。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里,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沒有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桐城姚鼐記述。第Ⅱ卷四、(20分)13.閱讀下面這首詞,按要求作答。鵲橋仙·纖云弄巧秦觀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詞人在眾家團圓的中秋之夜有感而發,一個“恨”字奠定這首詞的抒情氛圍。B.“纖云弄巧”是寫輕柔多姿的云彩變化出優美圖案,是寫織女織布手藝的精妙。C.“金風玉露”兩句表達了詞人對于一種理想中的圣潔而永恒的愛情的熱情歌頌。D.“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即景設喻非常自然,也暗示牛郎織女相會時間短。(2)近人吳梅評價“‘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此等句皆思路沉著,非如蘇詞之振筆直書也。”結合此評價說說你的理解。【答案】(1)A(2)“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說愛情要經得起長久分離的考驗,只要能彼此真誠相愛,即使終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貴得多。這兩句風格婉轉,含蓄蘊藉,表達情感充實深厚,揭示了愛情的真諦。【解析】【導語】秦觀的《鵲橋仙·纖云弄巧》通過描繪牛郎織女的相會,表達了對理想愛情的贊美和對短暫相聚的惋惜。最后表達了對于愛情長久深沉的美好祝愿,含蓄而深情,意境悠遠。(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A.“詞人在眾家團圓的中秋之夜有感而發”錯誤,這首詞描寫的是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情景,并非中秋之夜。故選A。(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能力。“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沒有直接熱烈地抒發情感,而是以一種理性、深沉的思考來表達對愛情的看法。詞人不是簡單地描述牛郎織女的相思之苦或相聚之歡,而是從更高的層面,探討愛情的本質,思考愛情是否一定要以朝夕相伴為前提。這種思考方式體現了思路的沉著,不是浮于表面的情感抒發。蘇軾的詞風豪放,常常振筆直書,情感表達較為直接、暢快淋漓。例如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開篇就氣勢磅礴,將情感直接傾瀉而出。而秦觀此句則婉轉含蓄,通過“若是……又豈……”這樣的句式,委婉地表達出對愛情的深刻見解,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內涵,需要讀者細細品味,不像蘇詞那樣直白地將情感呈現在讀者面前。所以說秦觀此句思路沉著,與蘇詞的振筆直書風格不同。14.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勸學》中,荀子說“君子要通過廣泛學習來提升自己”的是:“______,______。”(2)《赤壁賦》一文,蘇子借“客”之口,用“______,______”比喻人生短促、個體渺小。(3)《師說》一文中韓愈對教師職能定義的兩句是:“______,______。”【答案】(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2)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五、(15分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題。老海棠樹史鐵生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塊空地,不論窗前屋后,要是能隨我的心愿種點兒什么,我就種兩棵樹。一棵合歡,紀念母親;一棵海棠,紀念我的奶奶。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樹,在我的記憶里不能分開。好像她們從來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株老海棠樹的影子里張望。③老海棠樹近房高的地方,有兩條粗壯的枝丫,彎曲如一把躺椅,小時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兒玩。④奶奶在樹下喊:“下來,下來吧,你就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頭不下來了?”是的,我在那兒看小人書,用彈弓向四處射擊,甚至在那兒寫作業,書包掛在房檐上。“飯也在上頭吃嗎?”對,在上頭吃。奶奶把盛好的飯菜舉過頭頂,我兩腿攀緊樹椏,一個海底撈月把碗筷接上來。“覺呢,也在上頭睡?”沒錯。四周是花香,是蜂鳴,春風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⑤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樹下,望著我。她必是羨慕,猜我在上頭是什么感覺,都能看見什么。⑥但她只是望著我嗎?她常獨自呆愣,目光漸漸迷茫,漸漸空荒,透過老海棠樹濃密的枝葉,不知所望。⑦春天,老海棠樹搖動滿樹繁花,搖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記得奶奶坐在樹下糊紙袋,不時地沖我嘮叨:“就不說下來幫幫我?你那小手兒糊得多快!”⑧我在樹上東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說:“我求過你嗎?這回活兒緊!”我說:“我爸我媽根本就不想讓您糊那破玩意兒,是您自己非要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聲,直起腰,喘口氣,這當兒就又呆呆地張望——從粉白的花間,一直到無垠的天空。⑨或者夏天,老海棠樹枝繁葉茂,奶奶坐在樹下的濃陰里,又不知從哪兒找來了補花的活兒,戴著老花鏡,埋頭于床單或被罩,一針一線地縫。天色暗下來時她沖我喊:“你就不能勞駕去洗洗菜?沒見我忙不過來嗎?”我跳下樹,洗菜,胡亂一洗了事。⑩奶奶生氣了:“你們上班上學,就是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兒推開,一邊重新洗菜一邊說:“我就一輩子得給你們做飯?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這回是我不再吭聲。奶奶洗好菜,重新撿起針線,從老花鏡上緣抬起目光,又會有一陣子愣愣地張望。?有年秋天,老海棠樹照舊果實累累,落葉紛紛。早晨,天還昏暗,奶奶就起來去掃院子,“刷拉——刷拉——”,院子里的人都還在夢中。?那時我大些了,正在插隊,從陜北回來看她。那時奶奶一個人在北京,爸和媽都去了干校。那時奶奶已經腰彎背駝。“刷拉——刷拉”的聲音把我驚醒,我趕緊跑出去:“您歇著吧,我來,保證用不了三分鐘。”可這回奶奶不要我幫。“咳,你呀!你還不懂嗎?我得勞動。”我說:“可誰能看得見?”奶奶說:“不能那樣,人家看不看得見是人家的事。”她掃完了院子又去掃街。?“我跟您一塊兒掃行不?”?“不行。”?這時我才明白,曾經她為什么執意要糊紙袋,要補花,不讓自己閑著。有爸和媽養活她,她不是為掙錢,她為的是勞動。她要用行動證明。?證明什么呢?她想著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點懂了:什么時候她才能像爸和媽那樣,有一份名正言順的工作呢?大概這就是她的張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樹下屢屢的迷茫與空荒……不過,這張望或許還要更遠大些——她說過:得跟上時代。?所有冬天,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記憶里,幾乎每一個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燈下學習。窗外,風中,老海棠樹枯干的枝條敲打著屋檐、摩擦著窗欞。奶奶曾經讀一本《掃盲識字課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報紙上的頭版新聞。?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寫過:她學《國歌》一課時,把“吼聲”念成“孔聲”。我寫過我最不能原諒自己的一件事:奶奶舉著一張報紙,小心地湊到我跟前:“這一段,你給我說說,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就回答:“您學那玩意兒有用嗎?您以為把那些東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奶奶立刻不語,唯低頭盯著那張報紙,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動。我的心一下子收緊,但知已無法彌補。“奶奶。”“奶奶!”“奶奶——”我記得她終于抬起頭時,眼里竟全是慚愧,毫無對我的責備。?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離開那張報紙,離開燈光,離開我,在窗上老海棠樹的影子那兒停留一下,繼續離開,離開一切聲響甚至一切有形,飄進黑夜,飄過星光,飄向無可慰藉的迷茫與空荒……?而在我的夢里,我的祈禱中,老海棠樹也便隨之轟然飄去,跟隨著奶奶,陪伴著她,圍攏著她:奶奶坐在滿樹的繁花中、滿地的濃陰里,張望復張望,或不斷地要我給她說說:“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有刪減)15.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兩項是()A.選文講述了奶奶的幾段往事,表達了“我”對奶奶的“思念”和“痛悔”。B.第?段“可這回奶奶不要我幫”照應了第⑨段“你就不能勞駕去洗洗菜?”C.本文反復寫奶奶的“張望”,這種張望是一種渴盼、期待、興奮與幸福。D.第?畫線句“我”叫三聲“奶奶”,標點雖不同,但都表達了“我”的不安。E.除了動作和語言描寫,這篇散文還善用神態描寫、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16.奶奶是一個怎樣的人?結合文本簡要分析。17.作者在文中多次寫到的“海棠樹”,有何作用?18.文章結尾寫“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我”為何“痛悔”?作者的經歷對你有何啟示?【答案】15.CD16.①慈愛(疼愛孫子)、②勤勞(“我求過你嗎?這回活兒緊!”/天還昏暗,奶奶就起來去掃院子。/“咳,你呀!你還不懂嗎?我得勞動。”)、③認真(“你們上班上學,就是這么糊弄?”/“不能那樣,人家看不看得見是人家的事。”)、④有追求(“我就一輩子得給你們做飯?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她說過:得跟上時代。)、⑤好學(奶奶曾經讀一本《掃盲識字課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報紙上的頭版新聞。)17.海棠樹是文章線索,照應了題目;見證了作者的成長與成熟;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寄托著對奶奶的愛和懷念)。18.“痛悔”是“我”無意中沖口而出的話傷害過奶奶,也因為終于明白年少的“我”對奶奶是多么不理解、無禮、敷衍。啟示:就像奶奶一樣,有很多老人渴望自食其力,渴望跟上時代,不愿被時代拋棄。作為年輕人,我們要理解、體諒、關愛老人,日常生活中要有耐心,好好與老人交流,不讓她們感到失落,盡力幫他們減少對衰老、失去掌控命運的恐懼。【解析】【導語】文章通過“海棠樹”作為線索,逐層刻畫了奶奶的勤勞、堅韌和對自食其力的渴望,呈現了一個勤奮、追求獨立的老人形象。作者以童年記憶回溯,描繪奶奶在海棠樹下勞動、張望、學習的情景。字里行間流露出“我”對奶奶的思念和痛悔,特別是在奶奶獨自奮斗卻難以被理解的細節中,表現出深深的自責和悔恨。文章感人至深,引發讀者對親情的思考與共鳴。【1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這種張望是一種渴盼、期待、興奮與幸福”錯誤。本文反復寫奶奶的“張望”表達的是一種孤獨與無奈,流露出的是遺憾和悵惘之情。D.“但都表達了‘我’的不安”錯誤。三次叫“奶奶”表達的情感不盡相同,分別側重表達了“我”難以抑制的悲痛、緊張不安的心情以及最后的極度痛悔,而不僅僅是不安。故選CD。【1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小時候“我”常常爬上海棠樹,奶奶在樹下喊“我”下來,“我”不下來,甚至飯都要在海棠樹上吃,奶奶就把盛好的飯菜舉過頭頂遞給“我”,表現出奶奶對孫子“我”的疼愛,說明奶奶是一個慈愛的人。②春天,奶奶在樹下糊紙袋,“我”在樹上唱歌,奶奶對我說“我求過你嗎?這回活兒緊!”。夏天,奶奶坐在樹下的濃陰里,又不知從哪兒找來了補花的活兒,戴著老花鏡,埋頭于床單或被罩,一針一線地縫。“我”插隊的一年秋天,從陜北回來看奶奶,那時的奶奶已經彎腰駝背,奶奶掃完院子又去掃街,“我”說幫奶奶掃,奶奶不要“我”幫,說自己得勞動。這些體現出奶奶的勤勞。③奶娘忙于縫補床單或被罩,天色暗下來時讓“我”去洗菜,“我”胡亂一洗了事,奶奶生氣地對“我”說“你們上班上學,就是這么糊弄?”。“我”想幫奶奶去掃街,奶奶不讓,“我”說“可誰能看得見?”,可奶奶說“不能那樣,人家看不看得見是人家的事”。這些體現出奶奶做事認真。④奶奶找來補花的活,忙不過來的時候,讓“我”幫忙洗菜,“我”胡亂一洗了事,奶奶一邊重新洗菜一邊說“我就一輩子得給你們做飯?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奶奶執意要糊紙袋,要補花,不讓自己閑著,她不是為掙錢,她為的是勞動。她要用行動證明。并且她說過“得跟上時代”。這些體現出奶奶是有追求的。⑤在“我”的記憶里,幾乎每一個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燈下學習,奶奶曾經讀一本《掃盲識字課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報紙上的頭版新聞。體現了奶奶的好學。【17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重要物象作用的把握能力。“老海棠樹”是文章的線索,文章用老海棠樹連綴起了奶奶和我的幾個生活片斷,或者說文中所寫的每件事都以它為背景。并且文章的題目是“老海棠樹”,文中多次寫到“海棠樹”,和題目相照應。所以,海棠樹是文章線索,照應了題目。文中寫到小時候“我”常爬上海棠樹,在樹上玩耍。奶奶在樹下糊紙袋讓“我”幫忙,“我”在樹上唱歌,并且反駁奶奶“我爸我媽根本就不想讓您糊那破玩意兒,是您自己非要這么累!”奶奶不再吭聲,直起腰,喘口氣,呆呆地張望。夏天奶奶找來了補花的活兒,讓“我”去洗菜,“我”胡亂地一洗了事,奶奶生氣地說“你們上班上學,就是這么糊弄?”一邊重新洗菜一邊說“我就一輩子得給你們做飯?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這回是我不再吭聲。當“我”大些,插隊回北京探望奶奶,奶奶彎腰駝背地去掃院子和街,“我”要幫奶奶,奶奶不讓,這時候“我”明白奶奶曾經為什么執意要糊紙袋,要補花,不讓自己閑著。所以文中多次寫到“海棠樹”是為了見證作者的成長與成熟文章的開篇就寫到“我就種兩棵樹。一棵合歡,紀念母親;一棵海棠,紀念我的奶奶”,可見作者寫海棠樹是為了紀念奶奶。“我”回憶起奶奶在海棠樹下的種種場景,內心充滿的應是對奶奶的思念與對自己行為的痛悔。所以,老海棠樹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寄托著對奶奶的愛和懷念)。【1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情節的理解能力以及有創意解讀的能力。“我”“痛悔”的原因:奶奶一生都渴望自食其力,跟上時代,有一份名正言順的工作。她在老海棠樹下辛勤勞作,如糊紙袋、補花、掃院子等,還在冬天晚上堅持學習。然而“我”小時候不理解奶奶的這些行為,不僅沒有給予她應有的幫助和支持,還無意中沖口而出的話傷害過奶奶。例如,奶奶讓“我”幫忙糊紙袋,“我”卻在樹上玩耍唱歌,還說“我爸我媽根本就不想讓您糊那破玩意兒,是您自己非要這么累”,這讓奶奶滿心無奈。奶奶努力學習,向“我”請教報紙內容時,“我”不僅看也不看,還嘲諷她“您學那玩意兒有用嗎?您以為把那些東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這種冷漠和嘲諷的態度深深傷害了奶奶。最后長大的“我”明白曾經她為什么執意要糊紙袋,要補花,不讓自己閑著,所以“痛悔”也因為終于明白年少的“我”對奶奶是多么不理解、無禮、敷衍。啟示:奶奶是一代人的代表,奶娘渴望自食其力,渴望跟上時代,不愿被時代拋棄,是很多老人的寫照。作為年輕人,我們要學會理解長輩們內心的渴望和追求,不能以自己的認知和想法去評判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和價值追求,長輩們也不例外。要珍惜與長輩相處的每一刻,用心去感受他們的愛,主動關心他們,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多花時間陪伴長輩,傾聽他們的心聲,不讓她們感到失落,盡力幫他們減少對衰老、失去掌控命運的恐懼。六、(3分)19.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下題。每年春節,中國各地都會涌動著春運潮——汽車站、火車站、飛機場、甚至公路,人群就像決堤的潮水,簇擁著、擠塞著,一浪高過一浪向前挪動,只為奔向各自的家鄉。請談一談你對春運的理解和認識。要求:①結合費孝通《鄉土中國》中“鄉土本色”的相關內容;②思路清晰,表達流暢;③不少于80字。【答案】春運的根源是一種“家”的文化,春節是中國傳統文化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漂泊在外的打工族來說,城市只是一個漂泊之所,故鄉是插在泥土里不流動的,那里才是他們的家。在春運潮的背后,也透露出人們對鄉愁的寄托;也反映了在社會急劇變遷的當下,鄉土社會遭受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沖擊。【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基本內容、主旨或觀點的整體把握能力。①文化根源闡述:“家”的文化角度:指出春運的根源是“家”的文化,明確春節是中國傳統文化習俗的重要部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庭觀念根深蒂固,春節作為重要的傳統節日,具有強大的凝聚力,人們無論身在何處,都渴望在這個時刻回到家人身邊團聚。這體現了人們對家庭團圓的強烈向往和對傳統習俗的遵循,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堅守。②鄉土與城市對比:鄉土與城市定位:將城市定義為漂泊之所,而故鄉是插在泥土里不流動的家,這與費孝通《鄉土中國》中“鄉土本色”的內容相呼應。在《鄉土中國》里,鄉土社會具有穩定性和不流動性,人們生于斯長于斯,鄉土是人們的根。而在現代社會,人們為了生計離開鄉土,進入城市,然而城市只是暫時停留的地方,沒有給他們帶來鄉土社會那種歸屬感,這種對比凸顯了人們對鄉土的情感依托。③鄉土社會的沖擊:社會變遷影響:進一步指出春運潮反映了社會急劇變遷對鄉土社會的沖擊。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離開鄉土進入城市,鄉土社會原有的秩序和結構發生了變化,但這種對鄉土的情感需求仍然強烈。春運潮的出現,說明人們在城市生活和傳統鄉土情感之間的矛盾,一方面受到社會發展的推動,不得不離開鄉土,另一方面內心深處依然對鄉土有著深厚的眷戀,反映出鄉土社會在社會變革中的地位變化以及人們面對這種沖擊時的復雜心境。④情感寄托表現:鄉愁的寄托:提到春運潮背后是人們對鄉愁的寄托,人們通過參與春運,在春節回到故鄉,暫時回歸鄉土,以緩解在城市漂泊所帶來的無根感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這體現了人們內心深處對鄉土社會那種熟悉的生活方式、親人和鄰里關系的懷念,是一種情感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回歸。七、(40分)2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蘇軾曾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但人世間的寶藏又何止是“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一本內容豐富的書,一個有特殊意義的物件、一位身邊的普通人、一句難忘的話、一段令人刻骨銘心的經歷……都有可能成為我們生命中的寶藏。關于“寶藏”,你有怎樣的經歷或感悟?請寫一篇文章。要求:①立足材料,選準角度;②題目自擬,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明顯;③不少于800字;④語言流暢,書寫清晰;⑤不要抄襲,不要套作,文章中不出現真實的學校、班級和姓名等信息。【答案】略【解析】這是一道話題作文題。本題以蘇軾的名言為引子,探討生命中真正的“寶藏”。材料首先引用的是《赤壁賦》中關于大自然的論述,意思是: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聽到便成了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大自然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寶藏。可見,蘇軾所言的“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象征著自然界中無需付費卻能帶給人心靈愉悅的美好事物。題目進一步擴展,提出除了自然界的寶藏,生命中還有許多其他形式的“寶藏”,如書籍、有特殊意義的物件、身邊的普通人、難忘的話語、刻骨銘心的經歷等。這些“寶藏”雖看似平凡,卻蘊含著深刻的價值和意義。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到寶藏的多樣性:寶藏不僅限于物質財富,更包括精神、情感、知識、經驗等多方面的財富。而試題要求考生結合自身經歷或感悟,探討生命中遇到的“寶藏”及其對自己的影響,也就是要分析這些“寶藏”為何珍貴,它們如何豐富了考生的生活,提供了成長的力量或人生的啟示。“寶藏”可以是自然之美,探討自然風光的珍貴和對心靈的滋養。“寶藏”可以是知識與智慧,強調書籍和知識在成長過程中起到的獨特作用,如何成為人生的無盡財富。“寶藏”可以是內心體驗與感悟,探討從一段經歷中獲得的珍貴體會和成長,如挫折中學到的堅強等。寫作時,可以從蘇軾的名言出發,簡要解釋其含義,然后過渡到對生命中寶藏的廣泛討論,明確指出生命中真正的寶藏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是那些能夠觸動心靈、帶來深遠影響的事物。然后,行文中或是可以分類闡述,表達自己對于寶藏的多角度理解,比如自然界的寶藏,如星空、海浪、四季變換等,可以給予我們寧靜、靈感或力量。人為創造的寶藏:書籍、藝術品、有特殊意義的物件等,可以講述它們背后的故事,以及它們如何成為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與人的連接,如家人、朋友、導師、陌生人等,通過具體事例展現他們給予的愛、支持、啟發或教訓,強調人際關系中的寶藏價值。也可以抓住某一載體具體展開,通過分享一次或幾次難忘的經歷,如挑戰、失敗、成功等,說明這些經歷如何塑造了你的性格,成為你生命中的寶貴財富。最后,可回顧文中提到的各種寶藏,強調它們共同構成了你豐富多彩的生命畫卷。還可在此基礎上提出一個更廣闊的視角,如這些寶藏不僅是個人的,也是社會的、人類的共同財富,鼓勵讀者去發現、珍惜并分享自己生命中的寶藏。立意:1.知識與智慧的寶藏。(寫閱讀一本內容豐富的書給人帶來的收獲)2.傳統文化是塊寶,傳承依靠你我他。3.光陰沉淀下,記憶寶藏越發珍貴。天津市河北區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第Ⅰ卷一、(6分,每小題2分)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有人為了它每天六點排長隊,有人為了它專程從千里之外趕來,二手價飆升它依舊()……近期,______。本就熱鬧的博物館文創,又上了各大平臺熱榜熱搜。曾幾何時,冰箱貼還是各個景區里不起眼的紀念品;如今,隨著年輕一代文化消費意識增強、各地博物館主動追求創新,小小冰箱貼的賽道也變得異常“擁擠”: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的天宮藻井冰箱貼可以拆成五層,天壇二十四節氣冰箱貼里有落雪效果……網友們曬出文博冰箱貼()精美的細節圖片,稱其做工和設計巧妙地還原了文物的風貌和氣質。“實物很精致,有一種古典美,只看一眼就會被硬控!”有網友分享了自己的冰箱貼收藏,()是一個小型文物博物館,簡直就是“到此一游”的具象化。1.依次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A.供不應求繁復儼然B.青黃不接繁復居然C.青黃不接繁瑣居然D.供不應求繁瑣儼然2.下列填入文中畫線處的句子,最恰當的一項是()A.以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為靈感設計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冰箱貼“一冠難求”B.中國國家博物館以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為靈感設計的冰箱貼“一冠難求”C.以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為靈感中國國家博物館設計的冰箱貼“一冠難求”D.中國國家博物館設計以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為靈感的冰箱貼“一冠難求”3.下列表格中的文學常識,內容有誤的一項是:()A《勸學》《荀子集解》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末期思想家B《師說》《韓昌黎文集校注》韓愈: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詩人C《赤壁賦》《蘇軾文集》蘇軾:字東坡,“唐宋八大家之一”D《虞美人》《南唐二主詞校訂》李煜:南唐后主,世稱“李后主”A.A B.B C.C D.D【答案】1.A2.B3.C【解析】【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正確使用近義詞語的能力。第一處,供不應求:指供應不能滿足需求,形容某種東西非常受歡迎,需求量大。青黃不接:指新舊不能銜接,形容物資、人員等暫時缺乏。由“有人為了它每天六點排長隊,有人為了它專程從千里之外趕來,二手價飆升”可知,顯然是描述某種東西非常受歡迎,需求量大,故選“供不應求”。第二處,繁復:指復雜而繁多,通常帶有美觀、精致的意思。繁瑣:指繁雜瑣碎,通常帶有貶義,指事情復雜且麻煩。由“……精美的細節圖片”可知,文中描述的是冰箱貼的細節圖片,強調的是其精美和復雜,故選“繁復”。第三處,儼然:形容非常像,簡直就是。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由“有網友分享了自己的冰箱貼收藏……是一個小型文物博物館”可知,文中描述的是冰箱貼的收藏仿佛是一個小型文物博物館,強調的是其相似性,故選“儼然”。故選A。【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句子銜接的能力。首先,考慮語句的連貫性,后文提及“本就熱鬧的博物館文創”,故以“中國國家博物館”開頭更自然,排除AC;其次,D項“設計以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為靈感”語序不當,應為“以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為靈感設計的”,排除D。故選B。【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常識的能力。C.“字東坡”錯誤。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故選C。二、(6分,每小題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說起旅游,就是“不宣傳這里你糊涂啊”“避雷!踩大雷!再也不來了”;聊起美食,就是“哭死,這個真的巨巨巨巨好吃”“誰懂這一口糯嘰嘰的含金量”;點評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就是“水靈靈地”“潑天的富貴”“這一刻,我小腦都萎縮了”……你有沒有被這樣整齊劃一的所謂爆款文案刷屏?當前,我國網民規模近11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高達78%。可以說,每天生產海量新鮮內容的互聯網,也是現代漢語最具生命活力的使用場景之一。從捍衛“語言純潔性”到反思“文字失語癥”,網絡流行語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伴隨著討論和爭議。這其中,有人擔心網絡流行語損害了漢語之美,這倒不必過分憂心。豐富的網絡語言之中,生動、貼切、言之有物者有之,夸張、低俗、不知所云者亦不少。語言擁有自凈能力,自能去粗取精,“吹盡狂沙始到金”。“給力”“草根”“點贊”等準確貼切、生動鮮活的網絡流行語歷經淘洗而沉淀,有的甚至收入了《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而不符合漢語規律和美感、只是一時興起的網絡流行語,向來行之不遠。二十年前流行的“偶稀飯”“886”,十年前流行的“藍瘦香菇”“我伙呆”,甚至是兩三年前流行的“絕絕子”“YYDS”,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發展大潮中漸漸被淹沒。盡管那些千篇一律的網絡爆款文案、網絡流行語只是一陣風,但不少人卻實實在在被這股歪風吹得東倒西歪。有網友因為一篇極盡溢美之詞的“種草”,購買了新款小眾零食,收到之后卻大失所望,“不止一次被語言欺騙”;有網友搜索旅游攻略時,發現不少是理不直氣也壯的避雷貼,導致現在看到避雷貼就得避雷;有網友讀完一篇充滿矛盾對立要素的“小作文”,正打算真情實感支持一番,翻到評論區才發現是營銷推廣引流,感覺被白白浪費了情緒……此處不妨套用爆款文案的說法,“爆款文案的第一批‘受害者’已經出現”。有人總結這些爆款文案的套路:“長篇大論是可恥的,開門見山是正確的;客觀嚴謹是無趣的,夸張對立是有效的;深入剖析是離經叛道的,誰懂啊家人們才是上正道的”。事實上,一次正常順暢的語言交際,離不開質量準則、數量準則、相關準則、方式準則,也就是要求信息內容真實、數量充足、內容相關、清楚明白。對照來看,爆款文案條條都是反其道而行之:事實真假難辨,有效信息稀薄,內容東拉西扯,觀點不知所云。公式化、套路化、極端化、情緒化的爆款文案看起來噱頭十足,卻充斥著莫名其妙的夸張修辭和空洞無物的情緒表達,自然引起網友們的反感和抵制,也確實擾亂了網絡生態和語言生態。語言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存在,也是一種用進廢退的能力。質疑網絡爆款文案、擔心漢語能否保持純潔優美的同時,也需要關心自己如何保持和提升語言運用能力。有一種現象叫“倫巴第效應”,說的是當人類在有噪音的環境下說話時,他們的聲音就會更大,更努力地試圖讓別人聽清楚。有些網友驚訝地發現,自己在瀏覽網絡爆款文案時雖然心有鄙夷,但是一張嘴就是“家人們誰懂啊”“一整個無語住了”,好像已經忘記了現實生活中怎么好好說話。語言不是學者、詩人和文學家的專屬工具,而是日用不覺的必需品。或者說,語言更像一艘不設限的小船,可以載著我們抵達心靈和情意想要到達的地方。當我們相見與分別時,當我們快樂和憂傷時,當我們想鮮明表達自己的觀點,當我們想與至愛的人互訴衷腸,都離不開恰到好處、恰如其分的語言,幫助我們表情達意,不至于言不由衷、詞不達意。用爆款文案包裝和記錄的生活,仿佛一張加了失真濾鏡的照片,看起來花團錦簇、熱熱鬧鬧,卻難以找回當時的境況和心情。好好說話是一種對生活的如實記錄,也是一種對生活的積極態度。至于那些千篇一律的爆款文案,又如何寫得出你我獨一無二的精彩人生?取材于許晴的《千篇一律的爆款文案,寫不出獨一無二的精彩人生》,有刪改4.下面關于原文前四段內容的表述,完全正確的一項是()A.每天生產海量新鮮內容的互聯網,是現代漢語最具生命活力的使用場景。B.由于損害了漢語之美,網絡流行語自誕生之起就一直伴隨著討論和爭議。C.符合漢語規律和美感但只是一時興起的網絡流行語,從來都沒有生命力。D.近年來,那些千篇一律的網絡爆款文案、網絡流行語的確迷惑了不少人。5.下列對原文后四段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爆款文案的特征是信息內容真實、數量充足、內容相關、表達清楚明白。B.在擔心漢語能否保持純潔優美的同時,也要保持和提升語言運用的能力。C.語言不是學者、詩人、文學家的專屬工具,而是人們日用不覺的必需品。D.用爆款文案包裝和記錄生活,其實很難以找回當時真正境況和真實心情。6.下列理解或推斷與原文觀點不相符的一項是()A.語言擁有自凈能力,準確貼切、生動鮮活的網絡流行語是可以流傳的。B.爆款文案套路滿滿,讓人反感和抵制,擾亂了網絡生態和語言生態。C.語言作為約定俗成的存在,用進廢退,所以一定要多運用、多打磨。D.只要好好說話,用積極態度如實記錄生活,就一定能寫出好的文案。【答案】4.D5.A6.D【解析】【導語】本文聚焦網絡爆款文案與網絡流行語,觀點鮮明。先指出網絡流行語的爭議,表明語言有自凈能力,接著闡述爆款文案迷惑眾人、擾亂生態的問題,最后強調語言運用及好好說話的意義。論述邏輯清晰,層層遞進,通過實例和理論分析,有力論證了千篇一律的爆款文案難以記錄精彩人生,呼吁保持提升語言運用能力。【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是現代漢語最具生命活力的使用場景”錯,表述過于絕對。原文“每天生產海量新鮮內容的互聯網,也是現代漢語最具生命活力的使用場景之一”,選項少了“之一”。B.“由于損害了漢語之美”錯誤。由原文“從捍衛‘語言純潔性’到反思‘文字失語癥’,網絡流行語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伴隨著討論和爭議”,可知并非是因為損害了漢語之美才一直有爭議。C.“符合漢語規律和美感”錯誤。由原文“不符合漢語規律和美感、只是一時興起的網絡流行語,向來行之不遠”,可知網絡流行語不符合漢語規律和美感。故選D。【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內容真實、數量充足、內容相關、表達清楚明白”錯誤。由原文“對照來看,爆款文案條條都是反其道而行之:事實真假難辨,有效信息稀薄,內容東拉西扯,觀點不知所云”,可知爆款文案并不具備信息內容真實、數量充足、內容相關、表達清楚明白這些特征。故選A。【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D.“只要……就一定能寫出好的文案”錯誤。原文強調好好說話是對生活的如實記錄和積極態度,但寫出好文案涉及眾多因素,如寫作技巧、素材積累、對主題的把握等,并非僅僅好好說話、如實記錄生活就必然能寫出好文案。選項表述過于絕對。故選D。三、(10分,每小題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登泰山記姚鼐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桐城姚鼐記。7.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自京師乘風雪乘:冒B.明燭天南燭:照C.稍見云中白若樗輔數十立者稍:稍微D.須臾成五采采:同“彩”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輮以為輪B.越長城之限/蚓無爪牙之利C.遂至其巔/其可怪也歟D.余所不至也/茍非吾之所有9.下列各句中和例句加點字的用法一致的一項是()其陰,濟水東流A.舞幽壑之潛蛟B.潯陽江頭夜送客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10.下列文中相關的文學(化)常識有誤的一項是()A.姚鼐,字姬傳,桐城人,清代散文家,他和方苞、劉大櫆被稱為“桐城三祖”。B.“陽”指的“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文中“泰山之陽”意為“泰山的南面”。C.“戊申”與《赤壁賦》中的“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同樣都是干支紀年(日)法。D.“晦”,每月最后一天,“五鼓”即五更,“戊申晦”的意思是戊申日月底這一天。1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登泰山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游記佳作,文章記敘作者攜友人于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B.第二段是作者登泰山的經過,重點寫登山的艱難和登上山頂之后所見之景的雄渾開闊。C.第三段按時間順序寫待日出、日將出、日正出和日出后,濃墨重彩描繪的是日出前的景象。D.本文敘事簡潔明快,善用細節描寫,作者從自身感受描繪泰山的景象,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1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2)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答案】7.C8.D9.B10.D11.C12.(1)正處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就是春秋時期齊國所筑長城的遺址。(2)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被照著,有的紅有的白,顏色錯雜,都像是鞠躬的樣子。【解析】【導語】姚鼐的《登泰山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游記佳作。作者通過細膩的細節描寫,生動展現了登山途中的艱難險阻及峰頂的壯麗景觀。作者觀日出的經過更是高潮迭起,筆下的泰山雄偉壯闊,再現了自然之美。文章簡潔明快,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對泰山的崇敬與喜愛之情。【7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正確。句意:從京城冒著風雪。B.正確。句意:(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C.錯誤。“稍”為“漸漸”的意思。句意:漸漸看見云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D.正確。句意: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故選C。【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介詞,在/介詞,把。句意: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火烤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B.結構助詞,的/助詞,定語后置標志。句意:越過長城的界限。/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C.代詞,代指泰山/語氣助詞,表反問,難道。句意:就到了山頂。/這難道不是很奇怪嗎(真是奇怪啊)!D.均為“所+動詞”構成名詞性結構。句意:我沒有到過那里。/如果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東西。故選D。【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例句中的“東”名詞作狀語,向東。句意:它的北面,濟水向東流。A.使動用法,使……起舞。句意: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B.名詞作狀語,在夜里,與例句用法一致。句意:在潯陽江頭的夜晚,我送別客人。C.名詞作動詞,游泳。句意: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會游泳。D.意動用法,以……為恥。句意: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故選B。【1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D.錯誤。“晦”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戊申晦”的意思是戊申日這一天是月底。故選D。【1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濃墨重彩描繪是日出前的景象”錯誤。第三段作者描寫了日出整個過程,精彩描繪的是完整日出景象,由待日出至日出后的精彩變化,而不僅限在日出前。故選C。【1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當”,在;“分”,分界處;“者……也”,判斷句。(2)“或”,有的;“絳皓”,紅色和白色;“駁”,錯雜;“僂”,脊背彎曲的樣子,引申為鞠躬的樣子。參考譯文: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濟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長城。最高處的日觀峰,在古長城南面十五里。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冒著風雪啟程,經過齊河、長清兩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過長城的城墻,到了泰安。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純字子潁的從南面的山腳上山。四十五里長的路上,都是石頭砌的臺階,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個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水。我起初沿著中間的山谷進山,走了一小半段,越過中嶺,又沿著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頂。古時候登泰山,是沿著東面的山谷進去,路上有個天門。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我沒有到過那里。現在(我)經過的中嶺和山頂,有山崖像門檻一樣橫在路上的,人們都叫它天門。一路上大霧彌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潁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彌漫。依稀可見云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山峰。天邊的云彩形成一條線(呈現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太陽升上來了,紅的像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這是東海。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沒照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日觀亭西面有岱祠,還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宮在碧霞元君祠的東面。這一天,(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對著道路的石刻,都趕不上去看了。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里,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沒有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桐城姚鼐記述。第Ⅱ卷四、(20分)13.閱讀下面這首詞,按要求作答。鵲橋仙·纖云弄巧秦觀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詞人在眾家團圓的中秋之夜有感而發,一個“恨”字奠定這首詞的抒情氛圍。B.“纖云弄巧”是寫輕柔多姿的云彩變化出優美圖案,是寫織女織布手藝的精妙。C.“金風玉露”兩句表達了詞人對于一種理想中的圣潔而永恒的愛情的熱情歌頌。D.“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即景設喻非常自然,也暗示牛郎織女相會時間短。(2)近人吳梅評價“‘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此等句皆思路沉著,非如蘇詞之振筆直書也。”結合此評價說說你的理解。【答案】(1)A(2)“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說愛情要經得起長久分離的考驗,只要能彼此真誠相愛,即使終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貴得多。這兩句風格婉轉,含蓄蘊藉,表達情感充實深厚,揭示了愛情的真諦。【解析】【導語】秦觀的《鵲橋仙·纖云弄巧》通過描繪牛郎織女的相會,表達了對理想愛情的贊美和對短暫相聚的惋惜。最后表達了對于愛情長久深沉的美好祝愿,含蓄而深情,意境悠遠。(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A.“詞人在眾家團圓的中秋之夜有感而發”錯誤,這首詞描寫的是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情景,并非中秋之夜。故選A。(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能力。“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沒有直接熱烈地抒發情感,而是以一種理性、深沉的思考來表達對愛情的看法。詞人不是簡單地描述牛郎織女的相思之苦或相聚之歡,而是從更高的層面,探討愛情的本質,思考愛情是否一定要以朝夕相伴為前提。這種思考方式體現了思路的沉著,不是浮于表面的情感抒發。蘇軾的詞風豪放,常常振筆直書,情感表達較為直接、暢快淋漓。例如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開篇就氣勢磅礴,將情感直接傾瀉而出。而秦觀此句則婉轉含蓄,通過“若是……又豈……”這樣的句式,委婉地表達出對愛情的深刻見解,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內涵,需要讀者細細品味,不像蘇詞那樣直白地將情感呈現在讀者面前。所以說秦觀此句思路沉著,與蘇詞的振筆直書風格不同。14.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勸學》中,荀子說“君子要通過廣泛學習來提升自己”的是:“______,______。”(2)《赤壁賦》一文,蘇子借“客”之口,用“______,______”比喻人生短促、個體渺小。(3)《師說》一文中韓愈對教師職能定義的兩句是:“______,______。”【答案】(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2)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五、(15分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題。老海棠樹史鐵生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塊空地,不論窗前屋后,要是能隨我的心愿種點兒什么,我就種兩棵樹。一棵合歡,紀念母親;一棵海棠,紀念我的奶奶。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樹,在我的記憶里不能分開。好像她們從來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株老海棠樹的影子里張望。③老海棠樹近房高的地方,有兩條粗壯的枝丫,彎曲如一把躺椅,小時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兒玩。④奶奶在樹下喊:“下來,下來吧,你就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頭不下來了?”是的,我在那兒看小人書,用彈弓向四處射擊,甚至在那兒寫作業,書包掛在房檐上。“飯也在上頭吃嗎?”對,在上頭吃。奶奶把盛好的飯菜舉過頭頂,我兩腿攀緊樹椏,一個海底撈月把碗筷接上來。“覺呢,也在上頭睡?”沒錯。四周是花香,是蜂鳴,春風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⑤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樹下,望著我。她必是羨慕,猜我在上頭是什么感覺,都能看見什么。⑥但她只是望著我嗎?她常獨自呆愣,目光漸漸迷茫,漸漸空荒,透過老海棠樹濃密的枝葉,不知所望。⑦春天,老海棠樹搖動滿樹繁花,搖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記得奶奶坐在樹下糊紙袋,不時地沖我嘮叨:“就不說下來幫幫我?你那小手兒糊得多快!”⑧我在樹上東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說:“我求過你嗎?這回活兒緊!”我說:“我爸我媽根本就不想讓您糊那破玩意兒,是您自己非要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聲,直起腰,喘口氣,這當兒就又呆呆地張望——從粉白的花間,一直到無垠的天空。⑨或者夏天,老海棠樹枝繁葉茂,奶奶坐在樹下的濃陰里,又不知從哪兒找來了補花的活兒,戴著老花鏡,埋頭于床單或被罩,一針一線地縫。天色暗下來時她沖我喊:“你就不能勞駕去洗洗菜?沒見我忙不過來嗎?”我跳下樹,洗菜,胡亂一洗了事。⑩奶奶生氣了:“你們上班上學,就是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兒推開,一邊重新洗菜一邊說:“我就一輩子得給你們做飯?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這回是我不再吭聲。奶奶洗好菜,重新撿起針線,從老花鏡上緣抬起目光,又會有一陣子愣愣地張望。?有年秋天,老海棠樹照舊果實累累,落葉紛紛。早晨,天還昏暗,奶奶就起來去掃院子,“刷拉——刷拉——”,院子里的人都還在夢中。?那時我大些了,正在插隊,從陜北回來看她。那時奶奶一個人在北京,爸和媽都去了干校。那時奶奶已經腰彎背駝。“刷拉——刷拉”的聲音把我驚醒,我趕緊跑出去:“您歇著吧,我來,保證用不了三分鐘。”可這回奶奶不要我幫。“咳,你呀!你還不懂嗎?我得勞動。”我說:“可誰能看得見?”奶奶說:“不能那樣,人家看不看得見是人家的事。”她掃完了院子又去掃街。?“我跟您一塊兒掃行不?”?“不行。”?這時我才明白,曾經她為什么執意要糊紙袋,要補花,不讓自己閑著。有爸和媽養活她,她不是為掙錢,她為的是勞動。她要用行動證明。?證明什么呢?她想著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點懂了:什么時候她才能像爸和媽那樣,有一份名正言順的工作呢?大概這就是她的張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樹下屢屢的迷茫與空荒……不過,這張望或許還要更遠大些——她說過:得跟上時代。?所有冬天,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記憶里,幾乎每一個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燈下學習。窗外,風中,老海棠樹枯干的枝條敲打著屋檐、摩擦著窗欞。奶奶曾經讀一本《掃盲識字課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報紙上的頭版新聞。?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寫過:她學《國歌》一課時,把“吼聲”念成“孔聲”。我寫過我最不能原諒自己的一件事:奶奶舉著一張報紙,小心地湊到我跟前:“這一段,你給我說說,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就回答:“您學那玩意兒有用嗎?您以為把那些東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奶奶立刻不語,唯低頭盯著那張報紙,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動。我的心一下子收緊,但知已無法彌補。“奶奶。”“奶奶!”“奶奶——”我記得她終于抬起頭時,眼里竟全是慚愧,毫無對我的責備。?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離開那張報紙,離開燈光,離開我,在窗上老海棠樹的影子那兒停留一下,繼續離開,離開一切聲響甚至一切有形,飄進黑夜,飄過星光,飄向無可慰藉的迷茫與空荒……?而在我的夢里,我的祈禱中,老海棠樹也便隨之轟然飄去,跟隨著奶奶,陪伴著她,圍攏著她:奶奶坐在滿樹的繁花中、滿地的濃陰里,張望復張望,或不斷地要我給她說說:“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有刪減)15.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兩項是()A.選文講述了奶奶的幾段往事,表達了“我”對奶奶的“思念”和“痛悔”。B.第?段“可這回奶奶不要我幫”照應了第⑨段“你就不能勞駕去洗洗菜?”C.本文反復寫奶奶的“張望”,這種張望是一種渴盼、期待、興奮與幸福。D.第?畫線句“我”叫三聲“奶奶”,標點雖不同,但都表達了“我”的不安。E.除了動作和語言描寫,這篇散文還善用神態描寫、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16.奶奶是一個怎樣的人?結合文本簡要分析。17.作者在文中多次寫到的“海棠樹”,有何作用?18.文章結尾寫“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我”為何“痛悔”?作者的經歷對你有何啟示?【答案】15.CD16.①慈愛(疼愛孫子)、②勤勞(“我求過你嗎?這回活兒緊!”/天還昏暗,奶奶就起來去掃院子。/“咳,你呀!你還不懂嗎?我得勞動。”)、③認真(“你們上班上學,就是這么糊弄?”/“不能那樣,人家看不看得見是人家的事。”)、④有追求(“我就一輩子得給你們做飯?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她說過:得跟上時代。)、⑤好學(奶奶曾經讀一本《掃盲識字課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報紙上的頭版新聞。)17.海棠樹是文章線索,照應了題目;見證了作者的成長與成熟;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寄托著對奶奶的愛和懷念)。18.“痛悔”是“我”無意中沖口而出的話傷害過奶奶,也因為終于明白年少的“我”對奶奶是多么不理解、無禮、敷衍。啟示:就像奶奶一樣,有很多老人渴望自食其力,渴望跟上時代,不愿被時代拋棄。作為年輕人,我們要理解、體諒、關愛老人,日常生活中要有耐心,好好與老人交流,不讓她們感到失落,盡力幫他們減少對衰老、失去掌控命運的恐懼。【解析】【導語】文章通過“海棠樹”作為線索,逐層刻畫了奶奶的勤勞、堅韌和對自食其力的渴望,呈現了一個勤奮、追求獨立的老人形象。作者以童年記憶回溯,描繪奶奶在海棠樹下勞動、張望、學習的情景。字里行間流露出“我”對奶奶的思念和痛悔,特別是在奶奶獨自奮斗卻難以被理解的細節中,表現出深深的自責和悔恨。文章感人至深,引發讀者對親情的思考與共鳴。【1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這種張望是一種渴盼、期待、興奮與幸福”錯誤。本文反復寫奶奶的“張望”表達的是一種孤獨與無奈,流露出的是遺憾和悵惘之情。D.“但都表達了‘我’的不安”錯誤。三次叫“奶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