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25年普通高考第二次適應性檢測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25年普通高考第二次適應性檢測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25年普通高考第二次適應性檢測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25年普通高考第二次適應性檢測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25年普通高考第二次適應性檢測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25年普通高考第二次適應性檢測語文試題(卷面分值: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本試卷和答題卡的相應位置上。2.作答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在傳統詩詞中,“濁酒”是一個頻繁出現而讓人難以忽視的意象。何謂“濁酒”?它有哪些意蘊呢?農耕時代,人們開始用谷物釀酒。這種用黍和稻等糯性較高的原料,經過蒸煮,加曲發酵,最后壓榨釀造的谷物酒,呈黃色,看上去較為渾濁,因此被稱為“濁酒”,濁酒的釀造工藝簡單,相對寡味,一般百姓家庭即可釀造。與“濁酒”相對應的則是“清酒”,它選用小米、玉米等黏性小的糧食釀制、蒸餾而成,色澤相對清透,釀造工藝復雜,醇香甘洌,通常為貴族享用。《周禮》是較早記錄“濁酒”的典籍,其中的“五齊”就是“濁酒”。隨著時代發展,更多的文化意義附著于酒,最后形成一種酒文化,眾多文人也參與到酒文化的構建和推介過程中。濁酒作為一種意象,比起清酒更代表一種大眾趣味和平民氣質,詩歌中的“濁酒”也更為讀者所熟悉,因此諸多帶有“濁酒”意象的詩歌成為文學經典而被廣泛傳播。最早讓“濁酒”一詞為人們所重視并不斷引用的,應該是東晉陶淵明。他第一次大量以飲酒為主題的詩歌創作,使“濁酒”被賦予了極強的精神內涵,其“濁酒”展現著平淡真淳、安貧樂道的精神境界。于是,“陶令酒”等隱含著濁酒意味的名詞成為了淵明精神的化身。如“千載訂交陶令酒,一編結伴樂天詩”(李汝振《再答蔭伯來詩二首》其一),就訴說了對陶氏風神的傾慕。唐代以后,“酒”的意象更加頻繁地進入詩文之中,漸漸成為一種表達個人情緒的獨特依托。李白最喜用酒的意象,比如“金樽清酒斗十千”。“清酒”不僅彰顯出李白張揚奔放的生命力,還體現了他浪漫豪邁的人生態度和詩學風格。但詩人們更喜歡以“濁酒”來表達經歷困境后孤苦郁悶的情緒。比如杜甫,濁酒與其輾轉飄零的生命境遇相交融,情感蘊涵發生了變化。他酒杯中更多沉潛的是漂泊之苦、家國之悲。對杜甫來說,濁酒不僅是情感排遣物,更像窮困潦倒、顛沛流離時互知心事的患難友。他的名作《登高》,就寫出了晚年的落寂與困頓。清酒和濁酒都可以表達個人情緒,但濁酒被賦予了一層滄桑的意味,這份滄桑遒勁的厚重,正是詩人憂國憂民之思的蘊蓄。杜甫的“潦倒新停濁酒杯”和范仲淹的“濁酒一杯家萬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濁酒”與杜甫“詩史”的定位,與他悲天憫人的思想和憂世傷生的心緒正相匹配。范仲淹的“濁酒一杯家萬里”與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相得益彰。杜甫與范仲淹的詩詞基本形成了詩人通過“濁酒”表達家國情懷的傳統,這一傳統在后世得到繼承。如近代秋瑾“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表達的就是她希冀各位有志之士群策群力救國圖存的家國情懷,這“濁酒”,體現了詩人對家國的深沉情感,表達了其大濟蒼生的匡時抱負。中國詩酒文化中的“濁酒”意象,與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相生相伴,個人命運的坎坷,國家命運的起伏,都透過詩歌中的“濁酒”意象得以呈現,個人情緒和家國情懷在一壺“濁酒”里相逢,醞釀發酵,形成沉郁頓挫的詩文風格和深厚凝重的家國情懷。而文學作品也以“濁酒”為紐帶,形成一種經典的中國美學風格,傳承至今,影響深遠。(摘編自陳勛王潔群《為何是“一壺濁酒”》)材料二:寫酒的古詩文中,情感蘊含最豐富、使用最頻繁的意象非“濁酒”莫屬。早在《詩經》中已出現被視為濁酒的“醴”,如“曾孫維主,酒醴維醽”,“酒”指清酒,“醴”即色濁味重的甜酒,二者用于接待賓客和祭祀,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至西漢,鄒陽《酒賦》中曰:“清者圣明,濁者頑騃……庶民以為歡,君子以為禮。”酒之清濁在被賦予政治意味時,也有了貴賤之別。曹魏時期,有以“清酒”為圣人、“濁酒”為賢人的稱呼。存世詩文中,“濁酒”最早見于魏晉之交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愿畢矣。”嵇康將“濁酒”“彈琴”并舉,意在表達傲世避俗之志趣。后人仰慕魏晉風流,文士表達風流自賞時,亦以琴酒為標物。因“濁酒”只是竹林名士言說志趣的媒介,并未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所以嵇康之濁酒在后世并未產生經典化的影響。自杜甫的《登高》出世后,濁酒成為后世詩詞曲抒寫風塵旅思、家愁國恨的常用意象,首先要歸因于杜甫的文學地位和文化影響自宋以后日趨走高;其次,也與杜甫《登高》一詩在明清時備受關注和推崇有關。雖然學人對其尾聯評價不一,或譏其卑弱,惜其板對,或曰“結凄壯”(何焯《義門讀書記》),但這種爭議客觀上更加擴大了詩句的流傳和影響。(摘編自洪迎華《說“濁酒”》)1.下列對“濁酒”與“清酒”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3分)A.濁酒與清酒都是用谷物壓榨釀造而成的。濁酒渾濁,釀造工藝簡單,相對寡味;清酒清透,釀造工藝復雜,醇香甘洌。B.早期的清酒和濁酒均可接待賓客和祭祀;至西漢二者有了貴賤之分,一般百姓家庭只可釀造濁酒,貴族則常享用清酒。C.在眾多文人的參與下,酒代表的氣質有了區分:濁酒有平民氣質,清酒有貴族氣質,二者在文化意義上有了階級之分。D.寫酒的經典詩句,能夠體現詩人的詩歌風格。清酒可以體現浪漫豪邁的詩學風格,濁酒則能體現沉郁頓挫的詩文風格。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3分)A.陶淵明以“濁酒”體現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追求,后世詩人也多用隱含著濁酒意味的名詞如“陶令酒”來表達對陶氏風神的傾慕。B.杜甫的文學地位和文化影響自宋后日趨走高,是“濁酒”備受后世詩人青睞并成為其抒寫漂泊之苦、家國之思常用意象的重要原因。C.杜甫在《登高》中以“濁酒杯”一語寫盡了自己晚年的落寂與困頓,雖遭學人褒貶爭議,但客觀上更加擴大了詩句的流傳和影響。D.近代詩人如秋瑾以“濁酒”寄托其大濟蒼生的志向,正是繼承了杜甫與范仲淹所形成的通過“濁酒”來表達家國情懷的優良傳統。3.讀書會上,某同學吟誦了詩句“幽蘭獨夜清琴曲,桂樹凌云濁酒杯”,詩句體現了以下哪種思想情感?(3分)A.平淡真淳B.風流自賞C.孤苦郁悶D.憂國憂民4.在以“追溯傳統文化發展之路”為主題的演講中,你選擇“‘濁酒’文化的發展演變”這個話題寫演講稿,請結合材料,列出你的演講提綱。(4分)5.有人說“濁酒是用愁苦釀成的”。請以杜甫為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說風(節選)莫言2022年“五四”前夕,我曾在公眾號上向年輕的朋友們寄語,希望大家不要被大風吹倒。十幾年前,我初獲諾貝爾文學獎時,社會關注度很高,說好的有,說不好的也有,一時間議論紛紛。那時,我曾對媒體表達過我的態度:“心如巨石,八風不動。”民間文學中曾流傳著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的故事。說蘇東坡被貶謫后修煉佛學,自覺境界大進,便寫了五個字讓書童給好友佛印送去。佛印看到紙上寫著“八風吹不動”五個字,便回了兩個字“放屁”,讓小和尚給蘇東坡送去。蘇東坡看了,很是生氣,便去找佛印理論。佛印笑著說:“你不是‘八風吹不動’嗎?怎么叫個屁給吹過來了?”這故事大半是假的,但也說明了一個人要修煉到“八風不動”是十分困難的。我小時候聽鄰居大叔講過鄰村一位高人許大爺的故事,說許大爺趕集時,買了個瓦盆,用繩子捆好,背著往家走,幾個小孩子在他身后追逐打鬧,不慎撞碎了他的瓦盆,瓦片紛紛落地。許大爺繼續往前走,好像什么事都沒發生一樣。旁人問他盆被碰碎,為什么連頭都不回,他說:“回頭難道就能囫圇起來嗎?”現在回想起來,許大爺的話很有哲理,許大爺的表現很有境界。事情已經發生且無法改變,糾纏徒增煩惱,那就不如徑直往前走去。寫到這里,我刷了一會兒視頻,看到海南島正遭受著十七級臺風的襲擊。那是真正的暴風驟雨,拔樹搖樓,驚天動地。這樣的大風蘊含著多大的能量啊!人類在發明蒸汽機、發明電之前,就開始借助風的力量做工,讓風催動葉片,帶動輪軸轉動石磨,粉碎糧食。漁民則發明了帆,讓風驅動船在大海上航行。20世紀70年代,我們村有幾個拉地排車搞運輸的人,他們在地排車上扎制了簡單的帆篷,借助風的力量,使地排車如船般行進。借風發電,借風乘涼,甚至借風打仗。人類的進步史,很大一部分是利用風的歷史。盡管龍卷風、臺風有巨大的破壞力,但地球上沒了風,一切也就無法運轉了。前不久余華寫了一篇關于風的文章,讓我在公眾號上發表。為了推介他這篇美文,我重溫了宋玉的《風賦》,其中有一句“快哉此風”,被我改成“妙哉此風”作了推介文章的題目。賦中還有句“空穴來風”,已成為使用很廣泛的成語。這篇傳承千古的妙文讓我感慨萬分,我所感慨的并非這些個成語,而是我們已經失去了制造成語的能力與機會。魯迅他們那輩人,還能夠制造出一些成語,而我們這一代作家,好像鮮有成語的制造者了。網絡上倒是經常會出現一些流行詞,但這些新詞都比較短命,流行一陣就被棄之不用了。宋玉在《風賦》中忽悠楚襄王,將風分為大王之雄風和庶人之雌風。動物分公母,植物有雌雄,但將風分為雌雄,這想象力也是登峰造極。他的文章里出現多個被人當成詞語廣泛使用的詞,也就不足為奇了。我從視頻中看到,在這次“摩羯”臺風中,有幾位勇敢者想出去試試風的威力,雖然他們極力想站穩腳跟,但又如何能與風抗衡。他們幸虧抱住了大樹才沒被刮走。面對著這樣的事實,我那句“不被大風吹倒”的寄語,就不正確了吧。最后,我講個“風浴”的故事來結束這東拉西扯的小文章吧。幾十年前在我們村前那道沙梁上的一個風口,每年的二月初二“龍抬頭”后不久,乍暖還寒時節,我們一群七八歲、十來歲的男孩子,會在一個東南風大作的日子,不約而同地集合在沙梁的最高處,將穿了一冬的破棉襖脫下來,掛在酸棗樹枝上。當時,大多數孩子的棉襖里是不套衣裳的,不是不想套,確實是沒的套,那么,脫了棉襖也就是光著脊梁了。那些在棉襖里還套著一件單衣的,也立刻脫下來。大家都光著脊梁,迎著風,拍打著胸膛,摩挲著臉、脖子與手能夠得著的地方,嗷嗷叫著,十分地亢奮。在風里,肯定會有存了一冬天的灰垢與皮屑飛舞,但我們看不見。然后便把棉褲也脫了,大家又是一陣狂叫。在愈加囂張的叫聲中,都放下一切思想包袱,解放身心于天地之間,于略帶潮氣、似乎帶著海洋氣息的東南風里。這樣的風是好風,是能夠帶來貴如油的春雨的風,也是能讓漁民乘著去遠航的風。這樣的風如果被宋玉一描寫,天知道會美成什么樣子啊!我們在風中追逐著,打鬧著,喊叫著,感覺到整個人都清爽了,然后便穿上衣服回家去。(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者借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的故事,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人要修煉至“八風不動”的境界殊為不易,哪怕是如蘇東坡般的大文豪,也難免被外界影響心境。B.作者在文中追溯了人類利用風的歷史,這體現了風與人類生活的緊密聯系以及其在人類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讓我們重新認識到風的價值和意義。C.作者由宋玉的《風賦》而感慨現代作家鮮有制造成語的能力與機會,網絡流行詞雖層出不窮,但卻缺乏持久的生命力,這反映了當代文化的某種缺失。D.作者反思那句“不被大風吹倒”的寄語不正確,是因為他看到在臺風中人類根本無法與風抗衡,這表現了作者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對自身觀點的否定。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開頭以給年輕朋友的寄語引出話題,全文熔民間傳說、生活經歷、時事見聞、文學掌故等于一爐,自由開合,形神兼備。B.“回頭難道就能囫圇起來嗎?”許大爺的話從反面闡釋了“八風不動”的境界,這種人生態度與《老人與海》中老人不為失敗所屈服的精神相似。C.“拔樹搖樓,驚天動地”與杜甫的“卷我屋上三重茅”都描寫風力之強勁,但前者是為引出對巨大風能的聯想,后者則是為抒寫憂時情懷和濟世理想。D.文章語言平實自然,沒有華麗的辭藻和復雜的句式,娓娓地敘述中自然融入作者的聯想和思考,使讀者能夠真切地理解文意。8.文章結尾作者濃墨重彩地描寫“風浴”的場景,有怎樣的藝術效果?請簡要賞析。(4分)9.請結合文本,談談風在文中的象征意義,并分析作者對風的情感態度。(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桓公能假其群臣之謀以益其智也。初,管仲受相三日,公曰:“寡人有大邪三,其猶尚可以為國乎?”對曰:“臣未得聞。”公曰:“寡人不幸而好田,晦夜而至禽側,暮不見禽而后反。諸侯使者無所致,百官有司無所復。”對曰:“惡則惡矣,然非其急者也。”公曰:“寡人不幸而好酒,日夜相繼,諸侯使者無所致,百官有司無所復。”對曰:“惡則惡矣,然非其急者也。”公曰:“寡人有污行,不幸而好色,而姑姊有不嫁者。”對曰:“惡則惡矣,然非其急者也。”公作色曰:“此三者且可,則惡有不可者矣?”對曰:“人君唯優[注]與不敏為不可,優則亡眾,不敏不及事。”公曰善吾子就舍異日請與吾子圖之。對曰:“時可將與夷吾,何待異日乎?”公曰:“奈何?”對曰:“公子舉為人博聞而知禮,請使游于魯,以結交焉。公子開方為人巧轉而銳利,請使游于衛,以結交焉。曹孫宿其為人也足恭而辭結,請使往游楚,以結交焉。”遂立行三使者,而后退。相三月,請論百官。公曰:“諾。”管仲曰:“升降揖讓,進退閑習,辨辭之剛柔,臣不如隰朋,請立為大行。墾草入邑,辟土聚粟,盡地之利,臣不如寧戚,請立為大司田。平原廣牧,士不旋踵,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城父,請立為大司馬。決獄折中,不殺不辜,不誣無罪,臣不如賓胥無,請立為大司理。犯君顏色,進諫必忠,不辟死亡,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大諫之官。君若欲治國強兵,則五子者存矣;若欲霸王,夷吾在此。”桓公曰:“善。”(節選自《管子·匡君小匡》)材料二:為人主者莫不欲強而惡弱,欲安而惡危,欲榮而惡辱,是禹、桀之所同也。要此三欲,辟此三惡,果何道而便?曰:在慎取相,道莫徑是矣。故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寶也,而王霸之佐也。不急得,不知;得而不用,不仁。無其人而幸有其功,愚莫大焉。(節選自《荀子·君道》)【注】優:優柔寡斷。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紙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公曰A善B吾子C就舍D異日E請F與吾G子H圖之。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寡人,古代君主、諸侯王自稱,與《離騷》中“朕皇考曰伯庸”的“朕”用法相同。B.致,表達、致意,與《過秦論》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意思不同。C.辟,同“避”,躲避,與材料二中“辟此三惡”的“辟”意義和用法都相同。D.取,選擇、采取,與《鴻門宴》中“竊為大王不取也”的“取”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齊桓公重用并信任管仲,任用管仲為國相僅三天,就主動向他坦白了自己的三大缺點。B.管仲認為,齊桓公游獵無度、好酒好色在國君這里其實都不算缺點,仍然可以有所作為。C.管仲在齊為相僅三個月就推薦了隰朋等多名在各個方面有才能的人任職,以治國強兵。D.荀子認為,國君無論賢愚,都希望國家安定富強,區別在于他們任用的人是否智慧仁德。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決獄折中,不殺不辜,不誣無罪,臣不如賓胥無。(2)無其人而幸有其功,愚莫大焉。14.根據《荀子·君道》的觀點,管仲的“知”和“仁”分別體現在哪里?請結合材料一簡要說明。(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兩首唐詩,完成15~16題。雜詠八首上禮部李侍郎·晚桃劉長卿①四月深澗底,桃花方欲然。寧知地勢下,遂使春風偏。此意頗堪惜,無言誰為傳。過時君未賞,空媚幽林前。大林寺桃花②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注】①劉長卿一生坎坷,宦海沉浮,多次遭貶。②此詩作于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與友人漫游廬山時。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劉詩筆下的晚桃雖然生長在深澗,但是因為得到了春風偏愛,也能開得爛漫。B.白詩第二句中一“始”字,既寫作者觸目所見,又表達奇遇勝景的驚訝與欣喜。C.辛棄疾的詩句“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與白詩寫法有相似之處。D.兩首詩所詠桃花皆因地勢條件而晚開,前者有身世的感傷,后者則充滿理趣。16.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有人認為兩處畫線句子都屬于“有我之境”,你是否同意?說明理由。(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重視榜樣的作用,也強調自我反思,在《論語·里仁》篇里將這兩者完美統一的句子是:“(2)面對權貴當道、人才被壓制的現狀,鮑照有“的悲嘆,而李白則發出“”的吶喊。(3)考試來臨前,高揚同學因為疲倦而放松了學習,語文老師在他的作業本上寫下《諫太宗十思疏》里的兩句話“,”來勸勉他。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而漏窗又無疑是為園林增色的建筑形式。顧名思義,漏窗是一種漏透而無閉合功能的窗戶,俗稱花墻頭、花墻洞。明代計成的《園冶》,稱其為“漏磚墻”或“漏明墻”,通常建于園林園墻與麻壁之上,起到視角深度、延伸景觀的作用。孟子說:“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觀察一個人,最好的方法是看他的眼睛。漏窗被譽為古典園林的眼睛,如果說古典園林是一個美人,漏窗就是她①的眸子。(A)。空窗是在墻上留出不裝窗芯的窗孔,往往用來框景、借景。花窗是窗框內裝飾著各種鏤空花紋的窗芯,花窗除了借景之外,還能體現園主的趣味和品格。蘇州園林中漏窗圖案達400多種,滄浪亭一園之中便有108式漏窗,構圖精巧,意象煩復,雕工精湛,各臻其妙。拙政園僅在一道復廊白墻上,就鑲鉗出25個②的漏窗,尤如粉墻上的立體剪紙,生機靈動,清秀雅潔。框景乃園林造景手法之一,利用門洞、窗洞、柱廊等框住園中景致。漏窗對園林景觀意境的營造,盡在一“框”之中。人們(B),又可玩味漏窗“框”借來的動態美。四季流轉,陰晴變化,流動的風景被漏窗所攝取,構成一幀幀美妙的畫面。恰如明代李漁所說:“時時變幻,不為一定之形。”移一步,變一象,轉一眼,換一景,令人③。現代城市往往樓宇林立,街區逼仄,景觀匱乏,漏窗“欲露則藏”的漏景、借景之法,可運用在街頭巷尾的場景設置中,發揮其延展空間、添設景致、豐富視覺體驗之功用,使人身居鬧市而能“馳江云春樹之想”。北京奧運村的屏風、庭院燈等,借助漏窗萬字紋等圖案進行再設計,賦予現代景觀以傳統的美學趣味,增加了景觀的文化識別度。美學家宗白華說:“美的對象之第一步需要間隔。”作為間隔藝術的代表,漏窗這一來自古典園林的建筑形式,在今天依然可以為我們的城市增添一份靈動和浪漫。18.文中第三段有三處錯別字,請找出并加以改正。(3分)19.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3分)2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4分)21.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4分)22.2024年以來,中國過境免簽政策廣受歡迎。2025年春節,小歐作為一名城市志愿者,要向來中國旅游的外國朋友介紹“漏窗”,請你用簡明的語言為他列舉解說詞的要點。(6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黑神話:悟空》之父馮驥接受采訪時說:“踏上取經路,比抵達靈山更重要。”《西游記》孫悟空說:“只要你心性至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25年普通高考第二次適應性檢測語文試題(卷面分值: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本試卷和答題卡的相應位置上。2.作答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在傳統詩詞中,“濁酒”是一個頻繁出現而讓人難以忽視的意象。何謂“濁酒”?它有哪些意蘊呢?農耕時代,人們開始用谷物釀酒。這種用黍和稻等糯性較高的原料,經過蒸煮,加曲發酵,最后壓榨釀造的谷物酒,呈黃色,看上去較為渾濁,因此被稱為“濁酒”,濁酒的釀造工藝簡單,相對寡味,一般百姓家庭即可釀造。與“濁酒”相對應的則是“清酒”,它選用小米、玉米等黏性小的糧食釀制、蒸餾而成,色澤相對清透,釀造工藝復雜,醇香甘洌,通常為貴族享用。《周禮》是較早記錄“濁酒”的典籍,其中的“五齊”就是“濁酒”。隨著時代發展,更多的文化意義附著于酒,最后形成一種酒文化,眾多文人也參與到酒文化的構建和推介過程中。濁酒作為一種意象,比起清酒更代表一種大眾趣味和平民氣質,詩歌中的“濁酒”也更為讀者所熟悉,因此諸多帶有“濁酒”意象的詩歌成為文學經典而被廣泛傳播。最早讓“濁酒”一詞為人們所重視并不斷引用的,應該是東晉陶淵明。他第一次大量以飲酒為主題的詩歌創作,使“濁酒”被賦予了極強的精神內涵,其“濁酒”展現著平淡真淳、安貧樂道的精神境界。于是,“陶令酒”等隱含著濁酒意味的名詞成為了淵明精神的化身。如“千載訂交陶令酒,一編結伴樂天詩”(李汝振《再答蔭伯來詩二首》其一),就訴說了對陶氏風神的傾慕。唐代以后,“酒”的意象更加頻繁地進入詩文之中,漸漸成為一種表達個人情緒的獨特依托。李白最喜用酒的意象,比如“金樽清酒斗十千”。“清酒”不僅彰顯出李白張揚奔放的生命力,還體現了他浪漫豪邁的人生態度和詩學風格。但詩人們更喜歡以“濁酒”來表達經歷困境后孤苦郁悶的情緒。比如杜甫,濁酒與其輾轉飄零的生命境遇相交融,情感蘊涵發生了變化。他酒杯中更多沉潛的是漂泊之苦、家國之悲。對杜甫來說,濁酒不僅是情感排遣物,更像窮困潦倒、顛沛流離時互知心事的患難友。他的名作《登高》,就寫出了晚年的落寂與困頓。清酒和濁酒都可以表達個人情緒,但濁酒被賦予了一層滄桑的意味,這份滄桑遒勁的厚重,正是詩人憂國憂民之思的蘊蓄。杜甫的“潦倒新停濁酒杯”和范仲淹的“濁酒一杯家萬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濁酒”與杜甫“詩史”的定位,與他悲天憫人的思想和憂世傷生的心緒正相匹配。范仲淹的“濁酒一杯家萬里”與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相得益彰。杜甫與范仲淹的詩詞基本形成了詩人通過“濁酒”表達家國情懷的傳統,這一傳統在后世得到繼承。如近代秋瑾“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表達的就是她希冀各位有志之士群策群力救國圖存的家國情懷,這“濁酒”,體現了詩人對家國的深沉情感,表達了其大濟蒼生的匡時抱負。中國詩酒文化中的“濁酒”意象,與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相生相伴,個人命運的坎坷,國家命運的起伏,都透過詩歌中的“濁酒”意象得以呈現,個人情緒和家國情懷在一壺“濁酒”里相逢,醞釀發酵,形成沉郁頓挫的詩文風格和深厚凝重的家國情懷。而文學作品也以“濁酒”為紐帶,形成一種經典的中國美學風格,傳承至今,影響深遠。(摘編自陳勛王潔群《為何是“一壺濁酒”》)材料二:寫酒的古詩文中,情感蘊含最豐富、使用最頻繁的意象非“濁酒”莫屬。早在《詩經》中已出現被視為濁酒的“醴”,如“曾孫維主,酒醴維醽”,“酒”指清酒,“醴”即色濁味重的甜酒,二者用于接待賓客和祭祀,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至西漢,鄒陽《酒賦》中曰:“清者圣明,濁者頑騃……庶民以為歡,君子以為禮。”酒之清濁在被賦予政治意味時,也有了貴賤之別。曹魏時期,有以“清酒”為圣人、“濁酒”為賢人的稱呼。存世詩文中,“濁酒”最早見于魏晉之交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愿畢矣。”嵇康將“濁酒”“彈琴”并舉,意在表達傲世避俗之志趣。后人仰慕魏晉風流,文士表達風流自賞時,亦以琴酒為標物。因“濁酒”只是竹林名士言說志趣的媒介,并未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所以嵇康之濁酒在后世并未產生經典化的影響。自杜甫的《登高》出世后,濁酒成為后世詩詞曲抒寫風塵旅思、家愁國恨的常用意象,首先要歸因于杜甫的文學地位和文化影響自宋以后日趨走高;其次,也與杜甫《登高》一詩在明清時備受關注和推崇有關。雖然學人對其尾聯評價不一,或譏其卑弱,惜其板對,或曰“結凄壯”(何焯《義門讀書記》),但這種爭議客觀上更加擴大了詩句的流傳和影響。(摘編自洪迎華《說“濁酒”》)1.下列對“濁酒”與“清酒”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3分)A.濁酒與清酒都是用谷物壓榨釀造而成的。濁酒渾濁,釀造工藝簡單,相對寡味;清酒清透,釀造工藝復雜,醇香甘洌。B.早期的清酒和濁酒均可接待賓客和祭祀;至西漢二者有了貴賤之分,一般百姓家庭只可釀造濁酒,貴族則常享用清酒。C.在眾多文人的參與下,酒代表的氣質有了區分:濁酒有平民氣質,清酒有貴族氣質,二者在文化意義上有了階級之分。D.寫酒的經典詩句,能夠體現詩人的詩歌風格。清酒可以體現浪漫豪邁的詩學風格,濁酒則能體現沉郁頓挫的詩文風格。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3分)A.陶淵明以“濁酒”體現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追求,后世詩人也多用隱含著濁酒意味的名詞如“陶令酒”來表達對陶氏風神的傾慕。B.杜甫的文學地位和文化影響自宋后日趨走高,是“濁酒”備受后世詩人青睞并成為其抒寫漂泊之苦、家國之思常用意象的重要原因。C.杜甫在《登高》中以“濁酒杯”一語寫盡了自己晚年的落寂與困頓,雖遭學人褒貶爭議,但客觀上更加擴大了詩句的流傳和影響。D.近代詩人如秋瑾以“濁酒”寄托其大濟蒼生的志向,正是繼承了杜甫與范仲淹所形成的通過“濁酒”來表達家國情懷的優良傳統。3.讀書會上,某同學吟誦了詩句“幽蘭獨夜清琴曲,桂樹凌云濁酒杯”,詩句體現了以下哪種思想情感?(3分)A.平淡真淳B.風流自賞C.孤苦郁悶D.憂國憂民4.在以“追溯傳統文化發展之路”為主題的演講中,你選擇“‘濁酒’文化的發展演變”這個話題寫演講稿,請結合材料,列出你的演講提綱。(4分)5.有人說“濁酒是用愁苦釀成的”。請以杜甫為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的重要詞語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結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細辨別含義和用法,認真推敲。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相關內容的能力。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干,明確對象及要求,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尤其是對選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還要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

(3)本題考查根據材料信息進行理解推斷的能力。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內容,做好選項和文章內容的比較辨別,確認正確選項。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及擬寫演講提綱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梳理文章的內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觀點、論據,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

(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句意及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類題一般的答題模式為:第一步,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語,確定篩選對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內容要點的基礎上,在文中找到題干信息對應的語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A.原文指出濁酒是用谷物壓榨釀造而成,但清酒是“選用小米、玉米等黏性小的糧食釀制、蒸餾而成”,并非都是壓榨釀造。因此,A項錯誤。

B.原文并未明確說明“一般百姓家庭只可釀造濁酒,貴族則常享用清酒”,只是提到濁酒釀造工藝簡單,清酒釀造工藝復雜,通常為貴族享用。因此,B項推斷過度,錯誤。

C.原文提到濁酒代表平民氣質,清酒與貴族相關,但并未明確說這是文人的區分,而是酒本身的文化意義。因此,C項表述不準確,錯誤。

故選D。

(2)C.原文提到的是杜甫《登高》的尾聯在明清時備受爭議,這種爭議客觀上擴大了詩句的流傳和影響,而不是說“濁酒杯”一語本身受爭議。C項表述不準確,錯誤。

故選C。

(3)B.原文提到嵇康將“濁酒”“彈琴”并舉,意在表達傲世避俗之志趣,即風流自賞。該詩句中的“清琴曲”和“濁酒杯”與嵇康的意境相似,體現了風流自賞的思想情感。

故選B。

(4)演講提綱:

引言:結合“在傳統詩詞中,‘濁酒’是一個頻繁出現而讓人難以忽視的意象”可知,介紹“濁酒”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意象。

《詩經》和《周禮》中的“濁酒”:結合“早在《詩經》中已出現被視為濁酒的‘醴’……”可知,提到“濁酒”在《詩經》中作為“醴”出現,以及《周禮》中的“五齊”即“濁酒”。

魏晉之交,“濁酒”意象的最早出現:結合“存世詩文中,‘濁酒’最早見于魏晉之交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可知,引用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中的“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愿畢矣”。

東晉時期,“濁酒”被賦予極強的精神內涵:結合“最早讓‘濁酒’一詞為人們所重視并不斷引用的,應該是東晉陶淵明。他第一次大量以飲酒為主題的詩歌創作,使‘濁酒’被賦予了極強的精神內涵……”可知,講述陶淵明如何通過“濁酒”展現平淡真淳、安貧樂道的精神境界。

唐以后,“濁酒”的情感蘊涵發生了變化,并延續傳承:結合“唐代以后……但詩人們更喜歡以‘濁酒’來表達經歷困境后孤苦郁悶的情緒。比如杜甫,濁酒與其輾轉飄零的生命境遇相交融,情感蘊涵發生了變化。他酒杯中更多沉潛的是漂泊之苦、家國之悲……”可知,分析杜甫、范仲淹等詩人如何通過“濁酒”表達家國情懷,以及這一傳統在后世的繼承。

結語:總結“濁酒”文化的發展演變,強調其在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響。

(5)濁酒是詩人情感的依托物:杜甫在詩中常用“濁酒”來寄托自己的情感,如“潦倒新停濁酒杯”表達了他在晚年困境中的孤苦郁悶和無奈。

濁酒是詩人愁緒的排遣物、患難友:杜甫在漂泊流離的生活中,常常借濁酒來排遣愁緒,如“濁酒一杯家萬里”體現了他對家鄉的思念和對國事的憂慮。濁酒成了他窮困潦倒、顛沛流離時的患難友。

濁酒帶有滄桑意味:杜甫的“濁酒”意象中蘊含著滄桑遒勁的厚重感,這與他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憂世傷生的心緒相匹配。他的詩中,個人身世之感、國家命運之思、憂國憂民之患、念家懷國之悲都融入了濁酒之中。

綜上所述,杜甫的“濁酒”確實是用愁苦釀成的,它不僅是詩人情感的依托物,也是愁緒的排遣物,更帶有一種滄桑的意味,體現了杜甫深沉的家國情懷和憂世之思。

答案:

(1)D

(2)C

(3)B

(4)①《詩經》和《周禮》中,“濁酒”已出現,即“醴”“五齊”。②魏晉之交,“濁酒”意象最早出現:③東晉時期,“濁酒”被賦予極強的精神內涵。④唐以后,“濁酒”的情感蘊涵發生了變化,并延續傳承。(5)①濁酒是詩人情感的依托物。杜甫用“濁酒”寄寓自己人生困境中孤苦郁悶的情緒,飽含無盡的愁思悲辛。②濁酒是詩人愁緒的排遣物、患難友。杜甫顛沛流離,窮困潦倒,飲濁酒以慰藉心靈,杯中沉潛著漂泊之苦。③濁酒帶有滄桑意味。杜甫把個人身世之感、國家命運之思、憂國憂民之患、念家懷國之悲,都融入了詩與酒。(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說風(節選)莫言2022年“五四”前夕,我曾在公眾號上向年輕的朋友們寄語,希望大家不要被大風吹倒。十幾年前,我初獲諾貝爾文學獎時,社會關注度很高,說好的有,說不好的也有,一時間議論紛紛。那時,我曾對媒體表達過我的態度:“心如巨石,八風不動。”民間文學中曾流傳著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的故事。說蘇東坡被貶謫后修煉佛學,自覺境界大進,便寫了五個字讓書童給好友佛印送去。佛印看到紙上寫著“八風吹不動”五個字,便回了兩個字“放屁”,讓小和尚給蘇東坡送去。蘇東坡看了,很是生氣,便去找佛印理論。佛印笑著說:“你不是‘八風吹不動’嗎?怎么叫個屁給吹過來了?”這故事大半是假的,但也說明了一個人要修煉到“八風不動”是十分困難的。我小時候聽鄰居大叔講過鄰村一位高人許大爺的故事,說許大爺趕集時,買了個瓦盆,用繩子捆好,背著往家走,幾個小孩子在他身后追逐打鬧,不慎撞碎了他的瓦盆,瓦片紛紛落地。許大爺繼續往前走,好像什么事都沒發生一樣。旁人問他盆被碰碎,為什么連頭都不回,他說:“回頭難道就能囫圇起來嗎?”現在回想起來,許大爺的話很有哲理,許大爺的表現很有境界。事情已經發生且無法改變,糾纏徒增煩惱,那就不如徑直往前走去。寫到這里,我刷了一會兒視頻,看到海南島正遭受著十七級臺風的襲擊。那是真正的暴風驟雨,拔樹搖樓,驚天動地。這樣的大風蘊含著多大的能量啊!人類在發明蒸汽機、發明電之前,就開始借助風的力量做工,讓風催動葉片,帶動輪軸轉動石磨,粉碎糧食。漁民則發明了帆,讓風驅動船在大海上航行。20世紀70年代,我們村有幾個拉地排車搞運輸的人,他們在地排車上扎制了簡單的帆篷,借助風的力量,使地排車如船般行進。借風發電,借風乘涼,甚至借風打仗。人類的進步史,很大一部分是利用風的歷史。盡管龍卷風、臺風有巨大的破壞力,但地球上沒了風,一切也就無法運轉了。前不久余華寫了一篇關于風的文章,讓我在公眾號上發表。為了推介他這篇美文,我重溫了宋玉的《風賦》,其中有一句“快哉此風”,被我改成“妙哉此風”作了推介文章的題目。賦中還有句“空穴來風”,已成為使用很廣泛的成語。這篇傳承千古的妙文讓我感慨萬分,我所感慨的并非這些個成語,而是我們已經失去了制造成語的能力與機會。魯迅他們那輩人,還能夠制造出一些成語,而我們這一代作家,好像鮮有成語的制造者了。網絡上倒是經常會出現一些流行詞,但這些新詞都比較短命,流行一陣就被棄之不用了。宋玉在《風賦》中忽悠楚襄王,將風分為大王之雄風和庶人之雌風。動物分公母,植物有雌雄,但將風分為雌雄,這想象力也是登峰造極。他的文章里出現多個被人當成詞語廣泛使用的詞,也就不足為奇了。我從視頻中看到,在這次“摩羯”臺風中,有幾位勇敢者想出去試試風的威力,雖然他們極力想站穩腳跟,但又如何能與風抗衡。他們幸虧抱住了大樹才沒被刮走。面對著這樣的事實,我那句“不被大風吹倒”的寄語,就不正確了吧。最后,我講個“風浴”的故事來結束這東拉西扯的小文章吧。幾十年前在我們村前那道沙梁上的一個風口,每年的二月初二“龍抬頭”后不久,乍暖還寒時節,我們一群七八歲、十來歲的男孩子,會在一個東南風大作的日子,不約而同地集合在沙梁的最高處,將穿了一冬的破棉襖脫下來,掛在酸棗樹枝上。當時,大多數孩子的棉襖里是不套衣裳的,不是不想套,確實是沒的套,那么,脫了棉襖也就是光著脊梁了。那些在棉襖里還套著一件單衣的,也立刻脫下來。大家都光著脊梁,迎著風,拍打著胸膛,摩挲著臉、脖子與手能夠得著的地方,嗷嗷叫著,十分地亢奮。在風里,肯定會有存了一冬天的灰垢與皮屑飛舞,但我們看不見。然后便把棉褲也脫了,大家又是一陣狂叫。在愈加囂張的叫聲中,都放下一切思想包袱,解放身心于天地之間,于略帶潮氣、似乎帶著海洋氣息的東南風里。這樣的風是好風,是能夠帶來貴如油的春雨的風,也是能讓漁民乘著去遠航的風。這樣的風如果被宋玉一描寫,天知道會美成什么樣子啊!我們在風中追逐著,打鬧著,喊叫著,感覺到整個人都清爽了,然后便穿上衣服回家去。(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者借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的故事,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人要修煉至“八風不動”的境界殊為不易,哪怕是如蘇東坡般的大文豪,也難免被外界影響心境。B.作者在文中追溯了人類利用風的歷史,這體現了風與人類生活的緊密聯系以及其在人類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讓我們重新認識到風的價值和意義。C.作者由宋玉的《風賦》而感慨現代作家鮮有制造成語的能力與機會,網絡流行詞雖層出不窮,但卻缺乏持久的生命力,這反映了當代文化的某種缺失。D.作者反思那句“不被大風吹倒”的寄語不正確,是因為他看到在臺風中人類根本無法與風抗衡,這表現了作者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對自身觀點的否定。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開頭以給年輕朋友的寄語引出話題,全文熔民間傳說、生活經歷、時事見聞、文學掌故等于一爐,自由開合,形神兼備。B.“回頭難道就能囫圇起來嗎?”許大爺的話從反面闡釋了“八風不動”的境界,這種人生態度與《老人與海》中老人不為失敗所屈服的精神相似。C.“拔樹搖樓,驚天動地”與杜甫的“卷我屋上三重茅”都描寫風力之強勁,但前者是為引出對巨大風能的聯想,后者則是為抒寫憂時情懷和濟世理想。D.文章語言平實自然,沒有華麗的辭藻和復雜的句式,娓娓地敘述中自然融入作者的聯想和思考,使讀者能夠真切地理解文意。8.文章結尾作者濃墨重彩地描寫“風浴”的場景,有怎樣的藝術效果?請簡要賞析。(4分)9.請結合文本,談談風在文中的象征意義,并分析作者對風的情感態度。(6分)【分析】(1)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能夠準確把握文本中的關鍵信息,理解作者的觀點和意圖,判斷選項對文本內容的解讀是否正確。

(2)本題考查對文本藝術特色的鑒賞能力。主要考查考生對文章的結構、表現手法、語言特點等方面的理解和賞析。

(3)本題考查對文學作品中特定場景描寫的藝術效果的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能夠從內容、情感、結構、表達效果等多個角度分析場景描寫在文中的作用,體會作者通過這一場景描寫所傳達的情感和意圖,以及對文章整體藝術氛圍的營造所起的作用。

(4)本題考查對文本中意象的象征意義和作者情感態度的把握能力。需要考生深入理解文本,挖掘意象在文中所代表的深層含義,同時梳理作者在文中對風的各種描述和議論,分析作者對風所表現出的不同情感態度,考查考生對文本主題和作者思想的整體把握能力。【解答】(1)A.從文中“這故事大半是假的,但也說明了一個人要修煉到‘八風不動’是十分困難的”以及“蘇東坡看了,很是生氣,便去找佛印理論。佛印笑著說:‘你不是“八風吹不動”嗎?怎么叫個屁給吹過來了?’”可以看出,作者借這個故事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人要修煉至“八風不動”的境界殊為不易,哪怕是蘇東坡這樣的大文豪,也難免被外界影響心境,該選項理解正確。

B.文中“人類在發明蒸汽機、發明電之前,就開始借助風的力量做工,讓風催動葉片,帶動輪軸轉動石磨,粉碎糧食。漁民則發明了帆,讓風驅動船在大海上航行。20世紀70年代,我們村有幾個拉地排車搞運輸的人,他們在地排車上扎制了簡單的帆篷,借助風的力量,使地排車如船般行進。借風發電,借風乘涼,甚至借風打仗。人類的進步史,很大一部分是利用風的歷史”這些內容,追溯了人類利用風的歷史,體現了風與人類生活的緊密聯系以及其在人類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讓我們重新認識到風的價值和意義,該選項理解正確。

C.由“我所感慨的并非這些個成語,而是我們已經失去了制造成語的能力與機會。魯迅他們那輩人,還能夠制造出一些成語,而我們這一代作家,好像鮮有成語的制造者了。網絡上倒是經常會出現一些流行詞,但這些新詞都比較短命,流行一陣就被棄之不用了”可知,作者由宋玉的《風賦》而感慨現代作家鮮有制造成語的能力與機會,網絡流行詞雖層出不窮,但卻缺乏持久的生命力,這反映了當代文化的某種缺失,該選項理解正確。

D.“表現了作者對自身觀點的否定”錯誤。作者說“面對著這樣的事實,我那句‘不被大風吹倒’的寄語,就不正確了吧”,只是一種基于看到臺風中人類無法與風抗衡這一事實的反思,并非完全對自身觀點的否定,作者強調的“不被大風吹倒”更多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堅韌,并非與自然力量的對抗,該選項理解不正確。

故選D。

(2)A.文章開頭“2022年‘五四’前夕,我曾在公眾號上向年輕的朋友們寄語,希望大家不要被大風吹倒”引出話題,接著文中寫了民間傳說(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的故事、許大爺的故事)、生活經歷(小時候聽鄰居大叔講故事、自己經歷的“風浴”)、時事見聞(海南島遭受十七級臺風襲擊)、文學掌故(宋玉的《風賦》)等,自由開合,形神兼備,該選項分析鑒賞正確。

B.“許大爺的話從反面闡釋了‘八風不動’的境界”錯誤,許大爺的話“回頭難道就能囫圇起來嗎?”“事情已經發生且無法改變,糾纏徒增煩惱,那就不如徑直往前走去”體現的是一種豁達、坦然面對已發生且無法改變的事情的態度,并非從反面闡釋“八風不動”的境界,且與《老人與海》中老人不為失敗所屈服的精神不同,老人是在與強大的對手抗爭,而許大爺是面對已發生的既定事實的態度,該選項分析鑒賞不正確。

C.“拔樹搖樓,驚天動地”出自“看到海南島正遭受著十七級臺風的襲擊。那是真正的暴風驟雨,拔樹搖樓,驚天動地”,引出了對人類利用風的歷史的聯想,如“人類在發明蒸汽機、發明電之前,就開始借助風的力量做工……”;杜甫的“卷我屋上三重茅”出自《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為了抒寫憂時情懷和濟世理想,該選項分析鑒賞正確。

D.文章語言如“我小時候聽鄰居大叔講過鄰村一位高人許大爺的故事……”“我從視頻中看到,在這次‘摩羯’臺風中……”等,平實自然,沒有華麗的辭藻和復雜的句式,娓娓地敘述中自然融入作者的聯想和思考,如由許大爺的故事聯想到事情已發生不必糾纏,由臺風聯想到人類利用風的歷史等,使讀者能夠真切地理解文意,該選項分析鑒賞正確。

故選B。

(3)營造氛圍:“我們一群七八歲、十來歲的男孩子,會在一個東南風大作的日子,不約而同地集合在沙梁的最高處,將穿了一冬的破棉襖脫下來,掛在酸棗樹枝上。當時,大多數孩子的棉襖里是不套衣裳的,不是不想套,確實是沒的套,那么,脫了棉襖也就是光著脊梁了。那些在棉襖里還套著一件單衣的,也立刻脫下來。大家都光著脊梁,迎著風,拍打著胸膛,摩挲著臉、脖子與手能夠得著的地方,嗷嗷叫著,十分地亢奮”,通過對“風浴”場景的細致描寫,如孩子們脫衣服、迎著風的動作和嗷嗷叫的狀態等,營造出一種充滿活力、自由歡快的氛圍。

豐富情感:“在愈加囂張的叫聲中,都放下一切思想包袱,解放身心于天地之間,于略帶潮氣、似乎帶著海洋氣息的東南風里”“這樣的風是好風,是能夠帶來貴如油的春雨的風,也是能讓漁民乘著去遠航的風”,體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以及對這種能帶來希望、充滿生機的風的喜愛之情,豐富了文章的情感內涵。

深化主題:“我們在風中追逐著,打鬧著,喊叫著,感覺到整個人都清爽了,然后便穿上衣服回家去”,孩子們在風中解放身心,感受到清爽,進一步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和對自由、純真生活的向往,深化了文章主題。

收束全文:以“風浴”故事結尾,與前文所寫的各種關于風的內容相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同時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發讀者對童年、自然等的思考。

(4)象征意義:

外界輿論:從“十幾年前,我初獲諾貝爾文學獎時,社會關注度很高,說好的有,說不好的也有,一時間議論紛紛。那時,我曾對媒體表達過我的態度:‘心如巨石,八風不動。’”可以看出,這里的“風”象征著外界的各種輿論和評價,有好有壞,對人產生影響。

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不被大風吹倒”中的“大風”象征著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挫折和困難,人們需要有堅韌的精神去面對。

自然的強大力量:“看到海南島正遭受著十七級臺風的襲擊。那是真正的暴風驟雨,拔樹搖樓,驚天動地”“在這次‘摩羯’臺風中,有幾位勇敢者想出去試試風的威力,雖然他們極力想站穩腳跟,但又如何能與風抗衡”,這里的臺風等大風象征著自然的強大力量,人類在其面前顯得渺小。

希望和生機:“這樣的風是好風,是能夠帶來貴如油的春雨的風,也是能讓漁民乘著去遠航的風”,這種能帶來春雨、讓漁民遠航的風象征著希望和生機,給人帶來積極的影響。

情感態度:

敬畏:“面對著這樣的事實,我那句‘不被大風吹倒’的寄語,就不正確了吧”“在這次‘摩羯’臺風中,有幾位勇敢者想出去試試風的威力,雖然他們極力想站穩腳跟,但又如何能與風抗衡”,作者看到臺風等大風的巨大威力,人類難以抗衡,體現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感激:“人類在發明蒸汽機、發明電之前,就開始借助風的力量做工,讓風催動葉片,帶動輪軸轉動石磨,粉碎糧食。漁民則發明了帆,讓風驅動船在大海上航行”“借風發電,借風乘涼,甚至借風打仗。人類的進步史,很大一部分是利用風的歷史”,作者追溯人類利用風的歷史,體現出對風給人類生活帶來幫助的感激之情。

喜愛:“這樣的風是好風,是能夠帶來貴如油的春雨的風,也是能讓漁民乘著去遠航的風”“我們在風中追逐著,打鬧著,喊叫著,感覺到整個人都清爽了”,從對“風浴”場景的描寫以及對能帶來春雨等好風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對風的喜愛之情。

答案:

(1)D

(2)B

(3)從內容角度:生動地描繪了一群孩子在風口“風浴”的場景,“大家都光著脊梁,迎著風,拍打著胸膛……嗷嗷叫著,十分地亢奮”等描寫,展現了孩子們在風中的快樂與亢奮,使讀者能真切感受到那種場景的熱烈。

從情感角度: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之情,“這樣的風是好風,是能夠帶來貴如油的春雨的風,也是能讓漁民乘著去遠航的風”體現了作者對這種風以及那段時光的喜愛,借風寄托了對童年美好時光的眷戀。

從主題角度:豐富了文章主題,前文從各種角度寫風,這里通過“風浴”場景,展現了風給人帶來的身心的解放,“都放下一切思想包袱,解放身心于天地之間”,進一步強調了風對人的特殊意義,它不僅是自然現象,還能讓人獲得精神上的放松。

從藝術效果角度:使文章充滿生活氣息和趣味性,與前文的民間故事、文學典故等內容相呼應,讓文章更具可讀性和感染力,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象征意義

從人生角度:風象征著人生中的各種外界干擾和困難,如“八風不動”中的“風”象征著外界的各種贊譽、批評等聲音,“不被大風吹倒”中的“風”也象征著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種艱難險阻。

從文化角度:風象征著文化的力量和傳承,如宋玉的《風賦》中的風,承載著古代文化的內涵和文人的想象力,而現代網絡流行詞的“風”一樣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只是缺乏持久性。

從自然角度:風就是自然力量的代表,像文中的臺風“那是真正的暴風驟雨,拔樹搖樓,驚天動地”,展現了風作為自然力量的強大和不可抗拒。

情感態度

敬畏:對于臺風等強大的自然之風,作者看到其巨大破壞力,如“有幾位勇敢者想出去試試風的威力,雖然他們極力想站穩腳跟,但又如何能與風抗衡”,體現了對自然風強大力量的敬畏。

欣賞:作者欣賞風在人類發展中的作用,如“人類在發明蒸汽機、發明電之前,就開始借助風的力量做工……借風發電,借風乘涼,甚至借風打仗”,對風幫助人類進步的價值是欣賞的。

喜愛:從作者描寫童年“風浴”場景可以看出對風的喜愛,“這樣的風是好風,是能夠帶來貴如油的春雨的風,也是能讓漁民乘著去遠航的風”,表達了對給人帶來美好體驗的風的喜愛之情。

感慨:作者對風在文化層面有感慨,感慨現代文化中難有像古代《風賦》那樣能制造有生命力成語的現象,對風所承載的文化變遷有著深深的感慨。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桓公能假其群臣之謀以益其智也。初,管仲受相三日,公曰:“寡人有大邪三,其猶尚可以為國乎?”對曰:“臣未得聞。”公曰:“寡人不幸而好田,晦夜而至禽側,暮不見禽而后反。諸侯使者無所致,百官有司無所復。”對曰:“惡則惡矣,然非其急者也。”公曰:“寡人不幸而好酒,日夜相繼,諸侯使者無所致,百官有司無所復。”對曰:“惡則惡矣,然非其急者也。”公曰:“寡人有污行,不幸而好色,而姑姊有不嫁者。”對曰:“惡則惡矣,然非其急者也。”公作色曰:“此三者且可,則惡有不可者矣?”對曰:“人君唯優[注]與不敏為不可,優則亡眾,不敏不及事。”公曰善吾子就舍異日請與吾子圖之。對曰:“時可將與夷吾,何待異日乎?”公曰:“奈何?”對曰:“公子舉為人博聞而知禮,請使游于魯,以結交焉。公子開方為人巧轉而銳利,請使游于衛,以結交焉。曹孫宿其為人也足恭而辭結,請使往游楚,以結交焉。”遂立行三使者,而后退。相三月,請論百官。公曰:“諾。”管仲曰:“升降揖讓,進退閑習,辨辭之剛柔,臣不如隰朋,請立為大行。墾草入邑,辟土聚粟,盡地之利,臣不如寧戚,請立為大司田。平原廣牧,士不旋踵,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城父,請立為大司馬。決獄折中,不殺不辜,不誣無罪,臣不如賓胥無,請立為大司理。犯君顏色,進諫必忠,不辟死亡,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大諫之官。君若欲治國強兵,則五子者存矣;若欲霸王,夷吾在此。”桓公曰:“善。”(節選自《管子·匡君小匡》)材料二:為人主者莫不欲強而惡弱,欲安而惡危,欲榮而惡辱,是禹、桀之所同也。要此三欲,辟此三惡,果何道而便?曰:在慎取相,道莫徑是矣。故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寶也,而王霸之佐也。不急得,不知;得而不用,不仁。無其人而幸有其功,愚莫大焉。(節選自《荀子·君道》)【注】優:優柔寡斷。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紙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公曰A善B吾子C就舍D異日E請F與吾G子H圖之。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寡人,古代君主、諸侯王自稱,與《離騷》中“朕皇考曰伯庸”的“朕”用法相同。B.致,表達、致意,與《過秦論》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意思不同。C.辟,同“避”,躲避,與材料二中“辟此三惡”的“辟”意義和用法都相同。D.取,選擇、采取,與《鴻門宴》中“竊為大王不取也”的“取”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齊桓公重用并信任管仲,任用管仲為國相僅三天,就主動向他坦白了自己的三大缺點。B.管仲認為,齊桓公游獵無度、好酒好色在國君這里其實都不算缺點,仍然可以有所作為。C.管仲在齊為相僅三個月就推薦了隰朋等多名在各個方面有才能的人任職,以治國強兵。D.荀子認為,國君無論賢愚,都希望國家安定富強,區別在于他們任用的人是否智慧仁德。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決獄折中,不殺不辜,不誣無罪,臣不如賓胥無。(2)無其人而幸有其功,愚莫大焉。14.根據《荀子·君道》的觀點,管仲的“知”和“仁”分別體現在哪里?請結合材料一簡要說明。(3分)【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該題可以根據文意、虛詞和結構判斷。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能力。答題時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結合語境進行理解,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說法,作出正確的選擇。

(3)本題考查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能力,注意將選項與原文作細致比較。

(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看有無特殊句式,詞類的活用,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出來的句子做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5)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段內容的篩選和理解能力。找到相關內容,在仔細理解的基礎上,抓住關鍵信息,仔細概括。【解答】(1)句意:桓公說:“好。您請先回去,改日再來同您詳談。”“公曰”,表示說話,其后斷開;“善”,獨詞句,其后斷開;“吾子就舍”,句子完整,其后斷開。

故選ABD。

(2)A.“朕皇考曰伯庸”的“朕”是一般意義上的第一人稱代詞“我”。

故選A。

(3)B.“管仲認為,齊桓公游獵無度、好酒好色在國君這里其實都不算缺點”錯誤,管仲認為,這些缺點仍然是缺點,只是更要緊的是不能優柔寡斷和不能奮勉做事。

故選B。

(4)①“決獄”,審判案件;“辜”,罪。句意:審判案件公平持正,不妄殺無辜的人,不冤枉無罪的人,我不如賓胥無。②“幸”,希望;“焉”,兼詞,于之。句意:沒有這樣德才兼備的相卻希望取得那王霸的功業,沒有比這個更愚蠢的了。

(5)知:①結合“人君唯優與不敏為不可,優則亡眾,不敏不及事”可知,他認識到作為國君最重要的條件是果斷和奮勉;②結合“升降揖讓,進退閑習,辨辭之剛柔,臣不如隰朋,請立為大行。墾草入邑,辟土聚粟,盡地之利,臣不如寧戚,請立為大司田。平原廣牧,士不旋踵,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城父,請立為大司馬。決獄折中,不殺不辜,不誣無罪,臣不如賓胥無,請立為大司理。犯君顏色,進諫必忠,不辟死亡,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大諫之官。君若欲治國強兵,則五子者存矣”可知,他了解朝中大臣的優點并諫言國君要各用其長。仁:①結合“時可將與夷吾,何待異日乎?”可知,他忠于職分,忠心為國,積極主動承擔國相的職責;②結合“若欲霸王,夷吾在此”可知,他遇事不推諉不拖延,薦賢舉能自謙讓人。

答案:

(1)ABD

(2)A

(3)B

(4)①審判案件公平持正,不妄殺無辜的人,不冤枉無罪的人,我不如賓胥無。

②沒有這樣德才兼備的相卻希望取得那王霸的功業,沒有比這個更愚蠢的了。

(5)知:①他認識到作為國君最重要的條件是果斷和奮勉;②他了解朝中大臣的優點并諫言國君要各用其長。仁:①他忠于職分,忠心為國,積極主動承擔國相的職責;②他遇事不推諉不拖延,薦賢舉能自謙讓人。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桓公善于吸收群臣意見,以增加自己智慧。當初,管仲接受相位。過了三天,桓公說:“我有三大缺點,還能把國家搞好么?”管仲說:“我還沒有聽到過。”桓公說:“我不幸嗜好田獵,昏夜還要到藪澤野地,直到田野靜寞不見野禽以后才回來,諸侯使者不得當面致意,百官也無從當面報告。”管仲說:“這雖然不是件好事,但還不最要緊。”桓公說:“我不幸嗜好飲酒,日以繼夜,諸侯使者不得當面致意,百官無從當面報告。”管仲說:“這也不是好事,但是也不最要緊。”桓公說:“我還有一件污行,就是不幸而好女色,連表姐都有不嫁于人的。”回答說:“這也不是好事,但還不是要緊的。”桓公作色說:“這三者都可以,難道還有什么不可以的事情嗎?”回答說:“人君唯有優柔寡斷和不奮勉為不可。優柔寡斷則無人擁護,不奮勉則不能成事。”桓公說:“好。您請先回去,改日再來同您詳談。”管仲說:“此時就可以談,何必改日呢?”桓公說:“我們該怎么辦?”管仲說:“公子舉為人見聞廣博而知禮,好學而語言謙遜,請派他出使魯國,以結國交。公子開方為人機變而銳利,可出使衛國,以結國交。曹孫宿,他的為人有小廉又有小明,十分謙恭而善于辭令,正合乎荊楚的風格,請派他去到那里,以結國交。”這樣,立刻打發了三位使者,而后管仲才告退。管仲為相三月,請與桓公共同評論百官。桓公說:“好。”管仲說:“升降揖讓有禮,進退熟悉禮節,說詞剛柔有度,我不如隕朋,請封他為‘大行’。開發荒地使之成為城邑,開辟土地使之增產糧食,增加入口,盡土地之利,我不如寧戚,請封他為‘大司田’。在平原廣郊之上,使戰車不亂,戰士不退,鼓聲一起而三軍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請封他為‘大司馬’。審判案件,調節紛爭,不妄殺無辜的人,不妄誣無罪的人,我不如賓胥無,請封他為‘大司理’。敢于冒犯君主的顏色,進諫必忠,不伯死,不貪圖富貴,我不如東郭牙,請立他為‘大諫’。這五個人,我一個都比不上;但是用來同我管夷吾去換,我是不干的。君上您想要治國強兵,有此五人就夠了;若想圖霸王之業,則有管夷吾在此。”桓公說:“好啊!”

材料二:

做君主的無不希望強盛而厭惡衰弱,希望安定而厭惡危險,希望榮耀而厭惡恥辱,這是禹和桀所相同的欲望。要實現這三種愿望,避免這三種厭惡的東西,究竟采取什么辦法最便利?回答說:在于慎重地選取相,沒有什么辦法比這個更簡便的了。對于相的人選,有智慧而沒有仁德,不行;有仁德而沒有智慧,也不行;既有智慧又有仁德,這便是君主的寶貴財富,是成就王業霸業的助手。君主不急于求得相才,是不明智;得到了相才而不重用,是不仁慈。沒有那德才兼備的相而希望取得那王霸之功,愚蠢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兩首唐詩,完成15~16題。雜詠八首上禮部李侍郎·晚桃劉長卿①四月深澗底,桃花方欲然。寧知地勢下,遂使春風偏。此意頗堪惜,無言誰為傳。過時君未賞,空媚幽林前。大林寺桃花②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注】①劉長卿一生坎坷,宦海沉浮,多次遭貶。②此詩作于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與友人漫游廬山時。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劉詩筆下的晚桃雖然生長在深澗,但是因為得到了春風偏愛,也能開得爛漫。B.白詩第二句中一“始”字,既寫作者觸目所見,又表達奇遇勝景的驚訝與欣喜。C.辛棄疾的詩句“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與白詩寫法有相似之處。D.兩首詩所詠桃花皆因地勢條件而晚開,前者有身世的感傷,后者則充滿理趣。16.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有人認為兩處畫線句子都屬于“有我之境”,你是否同意?說明理由。(6分)【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情感、主題、意象、意境等進行分析概括。

(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評價的理解能力。解答時要結合詩歌內容,從詩句中找出關鍵性信息進行分析,聯系前后句子進行分析,把握詩人的內心感受。【解答】(1)A.“但是因為得到了春風偏愛”錯。“遂使春風偏”不是使春風偏愛它,而是因為它地勢低下,因而使春風偏受別的花木。

故選A。

(2)示例一:同意。劉詩“四月深澗底,桃花方欲然”,描述的是詩人發現的這株桃樹的生長環境,它生長在清澈的山澗邊,山澗碧綠的流水映照著嬌艷的桃花。其中飽含作者對晚開桃花的憐惜與喜愛,暗含自己懷才不遇、知音難覓的境遇之感。故屬于“有我之境”。白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第一句的“芳菲盡”,與第二句的“始盛開”,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的。它們字面上是紀事寫景,實際上也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跳躍——由一種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表達詩人的惜春之情和奇遇晚桃的驚喜之情,詩人雖遭貶謫,卻有豁達之懷。故也屬于“有我之境”。

示例二:不同意。劉詩“四月深澗底,桃花方欲然”,描述的是詩人發現的這株桃樹的生長環境,它生長在清澈的山澗邊,山澗碧綠的流水映照著嬌艷的桃花。無論詩人是否關注,桃花都在深澗綻放,不以詩人的主觀情感為轉移,屬于以物觀物。故屬于“無我之境”。白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字面上是紀事寫景,實際上也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跳躍——由一種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表達詩人的惜春之情和奇遇晚桃的驚喜之情。故屬于“有我之境”。

答案:

(1)A

(2)示例一:同意。①劉詩寫桃花在深澗開放,飽含作者對晚開桃花的憐惜與喜愛,暗含自己懷才不遇、知音難覓的境遇之感。②白詩寫晚春時節,人間百花凋謝,深山中的桃花才開始怒放,表達詩人的惜春之情和奇遇晚桃的驚喜之情,雖遭貶謫,卻有豁達之懷。

示例二:不同意。①劉詩屬于無我之境。“四月深澗底,桃花方欲然”,無論詩人是否關注,桃花都在深澗綻放,不以詩人的主觀情感為轉移,屬于以物觀物。②白詩屬于有我之境。晚春時節,人間百花凋謝,深山中的桃花才開始怒放,表達詩人的惜春之情和看到晚桃的驚喜之情。

《大林寺桃花》譯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

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剛剛才盛放。

我常常為春天的逝去,為其無處尋覓而傷感,

此時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沒想到春天反倒在這深山寺廟之中了。

賞析:

該詩短短四句,從內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么深奧、奇警的地方,只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絕晚”“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候,做了一番紀述和描寫。但細讀之,就會發現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詩的開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是寫詩人登山時已屆孟夏,正屬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從緊跟后面的“長恨春歸無覓處”一句可以得知,詩人在登臨之前,就曾為春光的匆匆不駐而怨恨,而惱怒,而失望。因此當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沖入眼簾時,該是使人感到多么的驚異和欣喜。詩中第一句的“芳菲盡”,與第二句的“始盛開”,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的。它們字面上是紀事寫景,實際上也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跳躍——由一種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開頭,詩人著意用了“人間”二字,這意味著這一奇遇、這一勝景,給詩人帶來一種特殊的感受,即仿佛從人間的現實世界,突然步入到一個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間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這一感受的觸發下,詩人想象的翅膀飛騰起來了。“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詩人想到,自己曾因為惜春、戀春,以至怨恨春去的無情,但誰知卻是錯怪了春,原來春并未歸去,只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塊地方來罷了。

這首詩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形象美麗;而且還把春光擬人化,把春光寫得仿佛真是有腳似的,可以轉來躲去。不,豈只是有腳而已,看它簡直還具有頑皮惹人的性格呢。在這首短詩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寫得是如此的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如果沒有對春的無限留戀、熱愛,沒有詩人的一片童心,是寫不出來的。這首小詩的佳處,正在立意新穎,構思靈巧,而戲語雅趣,又復啟人神思,惹人喜愛,可謂唐人絕句小詩中的又一珍品。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海拔越高,溫度越低,所以季節的出現也較陸地晚這里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大林寺的桃花在季節上為什么比山下要開得遲?從氣象的角度來解釋,答案只有一個,這就是“受了氣溫垂直差異的影響。也就是說,大林寺桃花之所以開得遲,原因是由于這里是“山地氣候”的緣故。常識告訴我們,在山地地區,氣溫是隨著地勢的高度的上升而相應遞減的。一般說,高度每升高100米,氣溫就下降0.6℃。當山地垂直起伏到幾千米時,氣溫的垂直差異就更為明顯。加上植物對氣溫的適應能力不同,這樣,處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觀必然就會出現差異。廬山海拔高度約1400米,山頂氣溫比山麓平川地區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廬山“花徑風景區”,比山下平原高出1100余米,氣溫較山下的九江市一帶低6~7℃;加以廬山地處長江與郡陽湖之間,江湖水汽郁結,云霧彌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氣溫降低,春天當然就來得遲了。對于這個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是無法理解的。這從他在《游大林寺》序中所寫的一段話“大林窮遠,山高地深,時節絕晚,于時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別一世界者”,可以證明。其實,氣溫垂直變化對植物的影響,不僅在廬山是這樣,就是在別處也不例外。試以喜馬拉雅山在我國境內一段山地為例,位于山地東南谷地的察隅、墨脫一帶,由于海拔較低,日照充足,氣溫較高,可以種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溫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000米處,氣溫下降、雨水減少,只能種青裸、小麥一類作物;再往上,則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場;雪線以上則因終年積雪、氣候惡劣,除了偶爾長著幾棵雪蓮以外,啥植物也長不了。可見,在山地地區,植物在垂直分布上的差異性是與山地氣候要素——氣溫和降水的垂直變異分不開的。所以山地地區的氣候就表現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重視榜樣的作用,也強調自我反思,在《論語·里仁》篇里將這兩者完美統一的句子是:“(2)面對權貴當道、人才被壓制的現狀,鮑照有“的悲嘆,而李白則發出“”的吶喊。(3)考試來臨前,高揚同學因為疲倦而放松了學習,語文老師在他的作業本上寫下《諫太宗十思疏》里的兩句話“,”來勸勉他。【答案】(1)見賢思齊焉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吞聲躑躅不敢言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3)居安思危

戒奢以儉【分析】本題考查學生默寫詩文名句的能力。答題時要熟背相關篇目,并理解語句的含義,準確地寫出相關名句。【解答】故答案為:

(1)見賢思齊焉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重點字:齊)

(2)吞聲躑躅不敢言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重點字:躑、躅)

(3)居安思危

戒奢以儉(重點字:戒)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而漏窗又無疑是為園林增色的建筑形式。顧名思義,漏窗是一種漏透而無閉合功能的窗戶,俗稱花墻頭、花墻洞。明代計成的《園冶》,稱其為“漏磚墻”或“漏明墻”,通常建于園林園墻與麻壁之上,起到視角深度、延伸景觀的作用。孟子說:“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觀察一個人,最好的方法是看他的眼睛。漏窗被譽為古典園林的眼睛,如果說古典園林是一個美人,漏窗就是她①的眸子。(A)。空窗是在墻上留出不裝窗芯的窗孔,往往用來框景、借景。花窗是窗框內裝飾著各種鏤空花紋的窗芯,花窗除了借景之外,還能體現園主的趣味和品格。蘇州園林中漏窗圖案達400多種,滄浪亭一園之中便有108式漏窗,構圖精巧,意象煩復,雕工精湛,各臻其妙。拙政園僅在一道復廊白墻上,就鑲鉗出25個②的漏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