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技術共建ICT學院擁抱智能化時代_第1頁
【華為】技術共建ICT學院擁抱智能化時代_第2頁
【華為】技術共建ICT學院擁抱智能化時代_第3頁
【華為】技術共建ICT學院擁抱智能化時代_第4頁
【華為】技術共建ICT學院擁抱智能化時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總第

098期2025年第1期華為ICT學院專刊慎始敬終,恒心致勝ITB&華為印尼ICT教育領導者的進階之路上海交大攜手華為

“打開邊界”共育ICT創新人才共建ICT學院擁抱智能化時代HuaweiTechEXPLORE·INNOVATE·INSPIRE刊首語“技術為根,實踐為魂”,培養千萬數智人才華為常務董事、ICT基礎設施業務管理委員會主任汪濤隨著數智化時代的到來,全球已有超過170個國家發

布了數字化戰略,涌現大量數智化崗位,但目前數智

人才普遍缺乏。華為始終堅信,“技術為根,實戰為

魂”,致力于構建一個全方位、實戰化的賦能體系,旨在培養數以千萬計的數智化人才,厚植數智生態沃

土,促進產業繁榮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華為ICT學院

作為華為和高校合作推進人才發展的重要平臺,正攜

手共創數智人才生態的繁榮。華為將從以下三個方

面,進一步推進華為ICT人才發展走深向實。第一,實戰引領,課程創新。課程是知識的載體,實戰是能力的試金石。華為ICT學院聚焦22項技術領域,精心打造了85門實戰導向

的精品課程。同時,我們積極邀請高校教授如大連理

工大學的馬瑞新老師,攜手共創《系統分析與設計》

等國家一流課程,通過華為云平臺與真實項目案例,讓學生跨越理論與實踐的鴻溝,實現從校園到職場的

無縫對接。華為將繼續匯聚全球優質教學資源,賦能全球6000

所合作高校,年培養規模突破50萬學生,為行業輸送更多實戰型人才。第二,產教協同,師資賦能。教師乃教育之本,是塑造未來之光的工程師。華為依

據“工程教育”與“雙師型”教師標準,通過產學合作、國產軟件進課堂、教師訓練營等多種形式,全面養超過11000名認證教師,他們是培養實戰型人才的

生力軍。在新的技術領域,華為也積極探索運用新

的教研方式,比如與武漢理工大學合作,聯合七所

高校,通過建設“深度學習(

Mindspore)虛擬教研

室”,跨越地域界限,在人工智能領域培養出一支支

高水平、創新型的教師隊伍。華為將繼續以數字化手段賦能教師,預計年賦能教師

人次超過10000名,認證教師總數將達到20000名,開啟華為ICT學院的新篇章。第三,跨界融合,人才共育。數智化大潮中,跨界融合成為時代趨勢。華為積極

推動ICT技術與機械、交通、生物、醫學等傳統及交

叉學科的深度融合,

將ICT的精髓融入各專業課程體

系,培養具備跨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例如,大連民

族大學陳禹丞同學是一名通信專業的學生,通過華為

ICT學院校企合作項目學習了昇騰知識,2024年跨界

考取了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的生物醫學工程AI應

用方向的研究生。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未來,華為

將堅持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道路,為各行各業的合

作伙伴及客戶輸送百萬開發者,共同構建繁榮的人才

生態。“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面對未來,華為希望與高校、合作伙伴、生態各方繼續攜手并肩,以更加開放

的姿態、更加創新的思維,共同培養跨領域、復合型

的實戰化人才,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注入不竭動力,推掌握前沿

技術

聯接未來智能世界提升教師能力。通過華為ICT學院,

華為已在全球培

動產業的持續升級,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HUAWE福建師范大學&華為:ICT人才培育的多元化創新福建師范大學光電與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朱小欽福建師范大學光電與信息工程學院電子系主任施文灶CUI攜手華為,點亮巴基斯坦ICT未來的“雙子星”巴基斯坦伊斯蘭堡COMSATS大學助理教授Muhammad

Rashid

Mukhtar共研課程,豐富人才培養方案目錄主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ICT戰略與Marketing出

人周

軍顧問

巖羅

偲本期顧問

剛主

邢競帆本期責任編輯韓

羽編

賀銀平

劉薇美術編輯周書敏

許創亮本期編委張

劉耀林

魏彪牛

歡收藏HuaweiTech,

探索前沿科技,洞察行業趨勢,解讀技術創新,共享成功實踐。索閱、投稿、建議和意見反饋請聯系HuaweiTech編輯部Email:

HWtech@huawei.com地址:深圳市龍崗區坂田華為基地G1郵編:518129電話:(0755)89241326出版物準印證號:粵B

L0240114印刷單位:雅昌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印刷地址:深圳市南山區深云路19號印刷日期:2025年2月印數:10000發送對象:華為員工、客戶版權所有2025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保留一切權利。非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書面同意,任何單位和

個人不得擅自摘抄、復制本資料內容的部分或

全部,并不得以任何形式傳播。無擔保聲明本資料內容僅供參考,均“如是”提供,除非

適用法要求,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對本資料所有

內容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包括但不

限于適銷性或者適用于某一特定目的的保證

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任

何情況下都不對因使用本資料任何內容而產生

的任何特殊的、附帶的、間接的、繼發性的損

害進行賠償,也不對任何利潤、數據、商譽或

預期節約的損失進行賠償。(全部采用環保紙張、環保油墨印刷)1IFCE攜手華為,開拓巴西東北部數字人才新藍海巴西塞阿拉聯邦教育、科學和技術學院(IFCE)

教授Herleson

Pontes教授Moacyr

Regys

Sim?es

Moreira宋卡王子大學&華為:開啟泰國數字化人才新征程宋卡王子大學董里校區副校長SuthipornTruktrong博士云南工商學院&華為:三融三共,共育英才云南工商學院副校長、博士、教授馬曉紅ABU&華為:校企合作,彌合非洲數字技能差距尼日利亞艾哈邁德貝洛大學教授、華為領先級ICT學院支持中心負責人Muhammed

Bashir

Mu'azu2ITB&華為:印尼ICT教育領導者的進階之路印度尼西亞萬隆理工學院院長TutunJuhana博士上海交大攜手華為,“打開邊界”共育ICT創新人才

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創新中心外聯部副主任徐季旻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創新中心主任助理

楚朋志電子科技大學&華為:“課教賽”開啟AI人才

培養新范式電子科技大學自動化工程學院副教授

郝家勝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學院副教授

楊鍊慎始敬終,恒心致勝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CFO孟晚舟產教融合,培養面向未來的計算機人才同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計算機課程教指委主任鄭慶華運營學院,深圳職業技術大學&華為:重構課證,促新共榮深圳職業技術大學電信學院副院長何健標波茲南理工大學&華為:百年學府的ICT教育創新之路

波茲南理工大學教授PiotrZwierzykowski攜手十年,重電&華為助推ICT產教融合走深向實重慶電子科技職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聶強構建校企合作橋梁16202430特邀文章44485256626608123438目

錄目錄李昕卓從偏遠鄉村到全球舞臺:坦桑尼亞學子綻放科技之光華為南部非洲地區部東非多國管理部

坦桑尼亞營商事務經理趙雨龍以賽促學,以賽促教,攜手華為共育ICT人才胡楊林新疆大學副教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協同創新辦公室主任

鄭炅從參賽學子到華為一員:華為ICT大賽的奇妙紐帶華為終端BG終端云服務部工程師周子翔34開啟軟件工程教育新模式大連理工大學求實書院執行院長、碩士生導師馬瑞新華中師范大學攜手華為,共育新工科人才生態華中師范大學計算機學院黨委書記王坤華中師范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謝偉華中師范大學計算機學院教師董明月讓青春不設限,一位布道師

的高校人才培養之路華為PACD企業溝通部高級PR經理馬春皎“武大-華為”鴻蒙人才培育:從試點先行到示范引領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軟件工程系副教授

趙小剛華為ICT大賽,助力全球青年學子夢啟新程華為ICT大賽組委會華為賽上星辰耀,同濟“航濟”夢綻花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齊鵬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2022級通信工程專業

姜博予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2022級自動化專業

宋正非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2021級自動化專業智能時代下的產教融合新展望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專家組組長、

信息技術新工科產學研聯盟副理事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徐曉飛大連理工攜手華為,

產教融合,探索協同育人新模式以賽促學,激發創新型人才潛能1091121181021067684889297T特邀文章

特邀文章1

高興受邀來到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與

大家一起見證人生的這一重要時刻。祝賀

你們!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很多同學都希望抓取盡可能

多的知識、盡可能不遺漏任何熱點,難免都會有一點FOMO(fear

of

missing

out)。我想說,知識

沒有窮盡,但學習可以聚焦;學習沒有捷徑,但努

力可以恒久。選擇越多,我們就越要保持清醒和克

制,要把寶貴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學習和思考上,用

一個強大的內核,去應對變化的世界。下面,我和大家分享我身邊的兩個小團隊的故事,

希望同學們能有些收獲。首先,真知一定從實踐中來。大學畢業后,有人繼續在學科前沿仰望星空,也有

人走進真實的應用場景。在華為,有一批批博士,

拿著“手術刀”,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解決一個個

實際難題。這其中,有一個博士軍團,拿著他們的通信、光學

與材料專業的“手術刀”,

深入到驕陽似火的一線,蹲到機器轟鳴的生產車間,

冒著大雨跟著客戶

下現場,

在實踐中,攻克了一個困擾業內20多年

的難題,被評為光接入網最偉大的創新之一,如今

已在全球規模商用。這個難題是什么?在我們所在的城市、居住的大樓里,在我們眼睛看

不到的地方,都部署了大量光纖。地球上,有億萬

根光纖,穿過家庭、穿過小區、穿過城市、跨越高

山和海洋,將我們聯接在一起。我們打電話、發微

信、刷視頻,都離不開細細的光纖。有沒有人想過,光纖壞了怎么修?這個問題,

曾經

深深地困擾著我們。因為光纖是無源的,無法承載

電信號。傳統做法是,在每根光纖上貼標簽紙,

了故障,就只能通過人工方法來一根根排查,效率

極低、成本極高。華為的博士軍團,創造性地提出在光纖里印刷光虹

膜,相當于在光纖芯里打上了“光二維碼”,讓每

一根光纖都有專屬身份標志,

再利用光的感知能

力,實現對“光二維碼”的識別,只需掃一掃,每

根光纖很容易被識別。慎始敬終,恒心致勝2024年11月16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第九屆研究生畢業

典禮在大學禮文堂舉行。華為公司孟晚舟女士作為特邀嘉賓

發表了精彩演講。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CFO

孟晚舟很HuaweiTech

2025年第1期HuaweiTech

2025年第1期89的。從理論到產品,中間還存在著巨大的gap。在

華為,70%的工作,就是在彌補這個gap。”真實

場景中產生的問題,不僅要依賴在校期間所積累起

來的強大理論基礎,還要雙手沾灰、兩腳沾泥,在

實踐中解決一個又一個課本上沒有遇到過的難題。1950年元旦,“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去探望

他的老師,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老師對德魯克

說:

“僅僅憑借自己的書和理論而流芳百世是不夠

的。除非能改變人們的生活,

否則就沒有任何重

大的意義。”這句話深深影響了德魯克,德魯克認

為:“才能本身毫無用處,任何一種知識,只有

當它能應用于實踐,

改變人們的生活,

才會有價

值。”“心中醒,口中說,紙上作,不從身上習過,皆無用

也。”希望同學們能夠在仰望星空的同時,雙手沾

灰,兩腳沾泥,迎接進入社會的這一堂“基礎課”。實踐出“真”知,專注出“深”知。專業不僅是穩

定自身內核的根基,也是鑄就組織價值的基石。在華為的財經團隊里,有一群默默無聞的群體,雖

然從事著看似平凡的基礎工作,卻能把每項工作做

到極致;他們雖然沒有耀眼的學歷或履歷,卻用

一個個“零差錯”,

在各自的崗位上詮釋著“優

秀”。“優秀”的定義從來不是唯一的。拿著“手

術刀”在實踐中解決難題的博士生是優秀的,長期

高質量交付日常作業的工匠也是優秀的。與崗位需

求相適配、盡職盡責的員工,就是我們所需要的優

秀人才。比如,有一個崗位,

叫做合同全檢。合同全檢會計

的任務,就是在公司的采購合同簽署后,檢查交底

信息與合同文本的一致性。每天的工作內容,主要

是比對采購訂單與合同中的信息是否一致,識別合

同中是否存在潛在的風險條款,及時溝通、登記和

跟進各類問題。這個崗位年均比對6000份合同,始終要保持極高

的作業質量。他們既懂合同,又懂業務,還要給前

端業務環節提出改進建議和建設方案。聽起來,這些事也許并沒有多么驚心動魄,但他們準確無誤的作業支撐著我們每年近千億美金的付款。并非站在山頂才能被看見,不是只有偉大才值得被

歌頌。

一座大廈的根基,正是由普通人“一生一

事”的執著、“精進不息”的專業、“毫厘必究”

的嚴謹和“千錘百煉”的卓越構筑而成。優秀,是時間淬煉下的堅定,也是在不懈攀登中的

沉淀。“心心在一藝,

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

舉。”希望大家盡到足夠的努力,

交付每一份工

作,履行每一分責任,勿以事小而懈怠。奮斗詩篇的一筆一畫都是收獲,漫漫征程的一朝一

夕都是精彩。成長就在點滴奮斗中,背朝燈火,面

朝星光,在平凡中詮釋非凡。圖:孟晚舟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第九屆研究生畢業典禮上致辭但從idea,到一個產品,再到規模化商用,中間還

有很多“跳”。給每一根光纖打上“二維碼”,其

難度相當于在頭發絲上雕刻一個維納斯。真正開始

落地的時候,他們才發現,每一個環節問題層出不

窮:理論上證明成立,但沒有考慮實際器件約束,

一做實驗就失敗了;而當實驗室驗證成功了,到現

場驗證時,太陽炙烤,材料升溫,一個參數失效,

又會導致整個系統失效;廠家的工藝也還達不到要

求,博士們要在車間蹲點,手把手帶著工人提升工

藝,沒有相應的生產線,博士們便協助供應商從0

到1,進行突破。成功的那一刻,

一位博士感慨:“在idea變成現實

的過程中,僅憑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原理是遠遠不夠同學們,你們即將踏上新的人生旅程,

去追逐夢

想,去實現價值。愿你們在這場旅程中收獲智慧和

勇氣,收獲謙遜和堅韌。愿你們在這場旅程中,夢

想永遠熾熱,心靈永遠年輕。但也請別忘記,人生不是一場關于成功的競賽,而

是一條永無止境的求真之路、求知之路。知識并不是與生俱來的,更不是一成不變的,

唯有

培養主動探求的意識,打破固有認知的束縛,才能

恒久地去接近它們。祝福你們!謝謝大家。

T特邀文章

特邀文章1HuaweiTech

2025年第1期HuaweiTech

2025年第1期1011

為是一個令全球矚目、令民族自豪也令國人

尊敬的了不起的公司。雖然它只有幾十年的

奮斗歷史,但已從中國走向世界,成為民族科技自

立自強的一面旗幟。而且華為不僅在技術創新、產

業突破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反哺高校、反哺人

才培養方面,也開創了先河,取得了卓越成就。大學計算機教指委是在教育部領導下全面推動面向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指導委員會,匯聚了國

內數十所高校計算機領域的權威專家。大學計算機

教指委有一個共同的責任,就是讓計算機的教育成

為今天所有大學生的通識教育,就像高等數學、化

學、物理、生物這樣的基礎課程一樣,成為每個人

的基本素養。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怎么讓我們所學

的知識和社會的需要、實踐的能力緊密結合,實現

知行合一、理論和實踐的深度融合?

這就需要項

目、平臺、資源和老師的有機融合。在這個過程

中,

僅靠大學或企業都做不成,

需要兩者相向而

行,相互賦能。華為一直在探索如何跟高校合作,

共同開啟計算機基礎設施、基本能力、基本技能的

普及化教育,所以,大學計算機教指委和華為在開

發課程、培養導師以及搭建實踐平臺方面開啟了合

作的新篇章,這有利于探索我們國家自立自強的計算機生態系統、ICT生態系統的打造,培養專業人

才。實踐證明這條路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通過

這種合作,我們不僅實現了更大規模、更加廣泛、

更加深入的計算機普及教育、計算機能力素質培

養,也開發編著了一批與時代相適應的計算機類的

基礎教程,并且廣泛地應用在各級各類人才培養、

計算機知識的教育和培養之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在非計算機類的專業當中也比

比皆是,說明這種方式可適應、可普及、可推廣。未來,大學計算機教指委將進一步加強和華為ICT

學院的深度合作,無論是在教材(特別是數字化教

材)編寫方面,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

改進計算機教學的手段、方法以及資源的表現呈現

形式,還是在打造虛實結合、產教融合的試驗平臺

方面,或者是提升學生的基本能力和素養方面,亦

或是在未來教師的培養方面,都能大有作為。這是

一個充滿挑戰也是蘊含機遇的時代,

需要產教融

合、科教融匯,需要虛實結合,需要聯接,需要把

各種要素匯聚在一起,這樣才能實現更大、更深、

更高的創新,大學計算機教指委將和華為等一批行

業龍頭企業開展深度合作,為高校探索培養造就未

來需要的計算機人才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T特邀文章

特邀文章1產教融合,培養面向未來

的計算機人才華為不僅在技術創新、產業突破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反哺

高校、反哺人才培養方面,也開創了先河,取得了卓越成就。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與華為的深度合作取得了

顯著成效。未來希望雙方通過共同發行數字化教材,分享教學資源、改革

教學方法等,培養更多計算機專業人才。同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計算機課程教指委主任

鄭慶華華HuaweiTech

2025年第1期HuaweiTech

2025年第1期121301.運營學院,構建校企合作橋梁

于數字化轉型中的巴西,對數字基礎設施和

聯接的需求非常迫切,這在驅動ICT進程的

同時,也正在重塑巴西的經濟格局,促進社會包容。

然而,合格的ICT專業人員短缺,已經成為巴西的主

要挑戰。研究預測,未來幾年,巴西將需要超過60

萬名ICT專業人員,但目前缺乏相關的技術培訓項

目,特別是在條件欠發達的地區。教育機構和科技

企業之間的合作對于加速專業培訓至關重要。塞阿拉聯邦教育、科學和技術學院(

IFCE)是由40

個聯邦研究所組成的國家教育網絡的一部分,

些研究所包括分布在巴西各地的661家機構(如圖

1)。該教育網絡提供超過11,000門課程,目前注

冊學生超過100萬,是巴西最大的技術教育系統之

一。聯邦網絡提供不同層次和模式的教育,

它為學

生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教育途徑,包括基礎的技術課

程,以及更高階的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課程。IFCE與華為的合作之旅IFCE與華為的合作始于2018年,由Moacyr

RegysSim?es

Moreira教授主導發起。他當時在為IFCE尋

求可合作的領先的技術公司,因為IFCE認識到需要

為該地區的學生和專業人員提供更多機會,學習前

沿技術和獲得相關資格認證,

以更好地面對競爭激

烈的ICT市場。最終,經過層層了解,他認為華為

就是他們所尋找的理想伙伴。合作之旅的轉折點發生在2019年5月。隨著IFCE與華為簽署備忘錄(MoU

),雙方的合作關系正

式鞏固。從那一刻起,

IFCE的華為ICT學院不斷努力,獲得越來越高的知名度,并將其活動從小規模

的學生培訓向外擴展。華為開始提供更多的資源和

技術支持,幫助創建覆蓋范圍更廣的教育計劃。得

益于這次擴張,

IFCE的華為ICT學院從一個小型實

驗室轉變為領先的新興技術培訓和認證中心,擁有

了更全面的設施配套,包括位于塞阿拉州的華為網

絡、

5G和接入實驗室。在過去幾年中,華為ICT學院的教育計劃產生了

明顯的積極影響,

培訓的學生和教師數量顯著增

長。教師開創了新的學習路徑,

并將前沿技術融

入課程。該計劃從一系列聚焦網絡認證的課程開始,包括面

向華為認證ICT工程師(

HCIA)路由和交換認證所

進行的培訓和學習。從2020年7月到2021年3月,

該課程培訓了超過200名學生,其中51位獲得認證。隨著該學院計劃的擴大,

IFCE開始提供其他領

域的課程,如5G和AI。這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

2020年12月至2021年7月開展的HCIA—5G認證

課程共培訓了700多名學生,且最終獲得181份證

書;同時期的AI課程培訓了超過400名學生,其中

67名學生通過認證。這些成果不僅展示了華為ICT學院滿足日益增長的

技術資格認證需求的能力,也凸顯了華為ICT學院

在為就業市場培養新的專業人才、彌補巴西在專業

勞動力培訓的關鍵缺口方面所發揮的作用。除了面向學生的課程,

IFCE的華為ICT學院還在教

師培訓方面進行了大量投資,培養出了眾多不同領T運營學院,構建校企合作橋梁運營學院,構建校企合作橋梁巴西塞阿拉聯邦教育、科學和技術學院(IFCE)教授HerlesonPontes巴西塞阿拉聯邦教育、科學和技術學院(IFCE)教授Moacyr

Regys

Sim?esMoreiraIFCE攜手華為,開拓巴西

東北部數字人才新藍海圖1

:塞阿拉聯邦教育、科學和技術學院(

IFCE)

HuaweiTech

2025年第1期

17

巴西IFCE自2018年與華為合作成立ICT學院以來,通過開展多元化項目,成

果豐碩,不僅培訓規模持續擴大,學生在華為ICT大賽中屢獲佳績,還成為

了華為在拉美地區的首個IASC,開啟了未來的拓展之旅。處HuaweiTech

2025年第1期16域的認證講師。目前,

IFCE擁有路由和交換領域的

認證講師9名,5G領域的認證講師7名,

AI領域的

認證講師5名,以及WLAN領域的認證講師1名。這

種專業知識賦能確保了教學質量。教師隊伍的專業

發展,使華為ICT學院成為培訓和終身學習的領先

典范。目前,學院已經擴大培訓范圍,不僅吸引了

學院內部的學生,還吸引了該地區其他機構和小型企業的專業人員前來學習。華為ICT大賽:夢開始的地方IFCE的華為ICT學院在培養學生和教師方面表現出

色,

并在國家和國際范圍內獲得了認可。

一個不

得不提及的亮點就是IFCE在華為ICT大賽中的強勁

表現。自2019年開始參加華為ICT大賽以來,

IFCE一直名

列前茅,在2019–2020年獲得巴西全國總決賽一

等獎和當屆全球總決賽三等獎。在接下來的2021–

2022年華為ICT大賽中,我們在拉美地區決賽中獲

得一等獎,在全球決賽中獲得二等獎。2022–2023年大賽中,

IFCE又獲得了網絡賽道全球總決賽的三

等獎(如圖2

)。在2023–2024年華為ICT大賽中,IFCE在區域總決賽上獲得了計算賽道的三等獎,充

分展示了他們的競爭力和對新領域的適應能力。開展對社會發展意義重大的關鍵項目IFCE華為ICT學院的另一個重要成就是“學生對學

生”項目,

由Moacyr

Regys教授和該學院的兩名學生AnaBeatriz

AraújoLeite和Angel

Coello

deJesus

Chero共同創建。該項目旨在促進協作型的

學習環境,

由學生自己承擔導師和負責人的角色,指導同學發展技術和領導團隊。這種創新的由學生

負責的管理和教學模式不僅促進了知識的傳遞,而

且創造了一種合作和相互支持的氛圍,這對學術發

展和專業成長至關重要。“學生對學生”項目的影響體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

參與其中,并借助華為ICT學院創建學習小組和獨

立項目,以開展新的舉措。IFCE華為ICT學院同時還注重與數字包容和技術素

養相關的社會倡議。其中一個十分有意義的項目叫

做“媽媽、阿姨和奶奶”,該項目旨在幫助缺乏接

觸數字技術機會的年長女性,通過為年長女性提供

支持,幫助她們學習基本計算機技能和使用智能手

機、電腦等設備,促進年長女性的數字獨立。成為華為ICT學院支持中心(IASC)2021年,IFCE成為拉美地區首個ICT學院支持中心

(IASC),鞏固了其在技術培訓生態系統中的地

位,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這一身份使得IFCE華為ICT學院不僅可以作為培訓學院,還可以作為

該地區其他學院的支持中心。

IFCE為華為在巴西的ICT學院的教學項目開發和運營提供指導、培訓及

技術支持。這一新的角色強化了IFCE進一步建設教

育機構網絡的責任,更有利于IFCE把這些機構凝聚

在一起,為實現在巴西和拉丁美洲促進高質量培訓

和擴大受教育機會的共同目標而努力。共同拓展華為ICT學院IFCE華為ICT學院的成果還包括通過與巴西國家工

業培訓服務中心(SENAI)、州教育局(SEDUC)和聯邦數據處理服務局(SERPRO)等組織的戰略

合作,將培訓與支持擴展到了該學院的范圍之外。

通過與這些機構的合作,一共培養了5,000多名學

生,

并在網絡、云計算和網絡安全等不同技術領

域,

300多人次通過了華為認證。例如,

與SERPRO的合作使在政府服務部門工作

的公務員和

IT專業人員得到培訓,而與SENAI和SEDUC的合作則是為缺乏教育條件的年輕人提供

技術課程培訓。這些項目不僅加強了華為ICT學院

在巴西教育領域的影響力,也有助于培養合格的專

業人才,以滿足就業市場的需求。另外,華為ICT學院與塞阿拉州立大學和塞阿拉州

的伊拉塞馬研究與創新研究所合作,開展了ICT路

演。在這次路演中,培訓老師團隊乘坐長途汽車前

往超過25個巴西城市。他們將目標對準了獲得技

術培訓課程機會較少的地區,加強了IFCE作為數字

包容促進者的作用。盡管IFCE華為ICT學院獲得了不少認可,但多年來

該項目的實施和擴展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其中一個

主要挑戰是英語語言障礙。為此,

IFCE采用了合作

的方式來應對這一挑戰。我們成立了一個“在學習

中翻譯”的項目,

即由一批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將

這些學習材料翻譯為葡萄牙語,

以幫助其他學生順

利接受這些課程培訓。憑借各項舉措及所取得的成功,

IFCE在2022年和

2023年均榮獲了“華為全球優秀人才生態系統合

作伙伴獎”。這一榮譽肯定了IFCE在全球范圍內培

育卓越ICT人才的付出與努力。對未來的合作展望基于目前打下的強大基礎,

IFCE下一步計劃將合作

擴展到塞阿拉全州的新校區和城市,為更多社區提

供獲得高質量ICT培訓的機會。這一計劃包括建立

專注于新興技術的新培訓中心,為學生面向競爭激

烈的全球市場做好準備。另一個目標是加強與地方政府、教育機構和企業的

合作伙伴關系,以提高ICT學院在巴西偏遠地區的

觸達和影響。該計劃旨在創建去中心化的教育樞

紐,將IFCE主要校區的知識與地方舉措連接起來,

為所有人提供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IFCE與華為ICT學院的合作代表了產教融合在滿足

就業市場需求的技術培訓方面的重大進步。這種成

功的合作關系將繼續發展,對該地區的學生和專業

人員產生持續的積極影響。繼往開來,

IFCE的華為ICT學院將篤定前行,致力于為更廣泛的人口提供

更優質的教育。

T運營學院,構建校企合作橋梁運營學院,構建校企合作橋梁2021年,

IFCE華為ICT學院成為拉美地區首個ICT學院支持中心(IASC

),這一身份使IFCE華為ICT學院不僅可以作為培訓學院,還可以作為該地區其他學院的支持中心。圖2

:華為ICT大賽2022-2023全球總決賽期間拉美地區獲獎隊伍合影,巴西IFCE代表隊為其中之一HuaweiTech

2025年第1期HuaweiTech

2025年第1期1819

應對未來行業對數字化人才的需求,宋卡

王子大學(Prince

of

SongklaUniversity

以下簡稱“PSU”)與華為ICT學院于2024年9月合

作成立了ICT人才培養和創新中心(如圖1

)。該中

心是亞太地區首個ICT人才公共實訓基地,配備了

先進的ICT實訓設備和教學平臺,提供師資培養認

證培訓、學科建設咨詢等綜合服務。這一開創性的

舉措,標志著雙方在現代化教育框架下的ICT人才

培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基于這一合作,雙方可以

為學生以及更廣泛的受教育群體培訓關鍵技能,助

力他們更好地迎接數字化時代。PSU成立于1967年,是泰國南部最大的大學,目前

有超過35,000名在校學生,坐擁五個校區,學科院

系覆蓋廣泛領域,是一個知識和專業氛圍濃厚的學

術中心。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大部分教職員工擁有

博士學位,

以保證學校在促進創新和保持高標準教

育質量方面的優勢。數字時代帶來了無數挑戰,尤其是ICT行業中,數

字化人才的不均衡發展越來越大。面對這一挑戰,

PSU通過戰略性采用華為的ICT人才培養解決方案,實現人才培養變革,

以適應未來行業的人才需

求。該項變革將在三個主要領域展開:更新理論知識:

PSU將更新教育材料,以更緊密地

結合前沿技術和創新的行業實踐,確保學生所學與

時俱進。強調實踐實操:本次變革的一個關注焦點,是彌合

理論和實際應用之間的差距。學生將參加實踐訓

練,以跟上技術進步的步伐。增強教學資源:課程將涵蓋基于行業的培訓場景,

幫助學生對其所學的實際應用加深見解與洞察。為了促進這些改革,PSU

ICT人才發展和創新中

心的目標是在未來五年內培訓10,000名專業學位

和非專業學位的學生。培訓項目將聚焦六大關鍵

領域:云、人工智能、物聯網、安全、數據通信

和WLAN。該中心將提供全面的ICT培訓和實驗機

會,

涵蓋多種跨學科方法、物理設備模擬和云系

統,其總體愿景是匯聚全球專業知識,培養頂尖人

才,培訓面向智能時代的技能。T運營學院,構建校企合作橋梁運營學院,構建校企合作橋梁宋卡王子大學&華為:開啟泰國數字化人才新征程數字時代帶來了ICT行業挑戰,數字化人才的不均衡發展越來越明顯。泰國宋

卡王子大學(

PSU

)通過戰略性采用華為的

ICT人才培養解決方案,實現人才

培養變革,以適應未來行業的人才需求。宋卡王子大學董里校區副校長Suthiporn

Truktrong博士圖1:

PSU

ICT人才培養和創新中心發布儀式為HuaweiTech

2025年第1期HuaweiTech

2025年第1期2021在更廣泛的社區產生積極影響PSU與華為的合作惠及PSU之外更廣泛的群體,并

對當地社區產生了直接的積極影響。通過雙方合作

所提供的培訓機會和資源,促進了不同群體的數字

素養提升,包括尋求技能提升的專業人員和希望進

入ICT領域的人員。此外,PSU的ICT人才培養和創新中心還舉辦了針

對當地學校和社區的研習班和外聯項目。這些舉措

激勵著年輕一代的學生追求技術領域的創新,也在

當地培育了濃厚的創新和創業文化。通過與當地企

業積極溝通,

該中心還為中小企業提供量身定制

的培訓計劃,滿足中小企業特定的ICT需求,支持

中小企業的發展。這有助于打造更有活力的本地經

濟,并促進整體數字生態系統的繁榮。雙方還計劃將PSU建設為華為ICT學院支持中心

(IASC),這將有助于PSU將其影響力擴展到學術

界和產業界之外。通過與政府機構以及更廣泛的公

眾接觸,

PSU和華為正在為ICT人才發展打造一個

全方位的生態系統。這種包容普惠的做法,確保了

雙方的合作收益能在國家級層面產生共鳴,并將有

利于推動泰國的數字經濟發展。通過與包括政府組織和私營公司在內的各相關方建立伙伴關系,

PSU正在努力打造一個全面的國家ICT技術框架。這一框架將有助于使教育計劃與就

業市場需求保持一致,確保畢業生具備應對瞬息萬

變的就業環境所需的技能,并能在這樣的環境中穩

步向前、茁壯成長。未來展望立足當下,展望未來,

PSU和華為的合作將為東南

亞和其他地區的產教融合樹立典范,

提高教育創

新的優先級并使人才培養匹配行業需求,其他機構

可以復制這一成功框架,解決許多地區普遍存在的

數字人才缺口問題。隨著PSU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不

斷擴大,泰國的ICT教育和創新前景將無限廣闊,

PSU和華為的共同愿景將有助于塑造這一未來。PSU與華為合作建立ICT人才發展和創新中心,體

現了雙方在ICT教育和人才發展方面孜孜不倦的追

求。通過利用雙方的優勢和資源,我們將為個人提

供在智能時代成長和成功的必要技能,從而對數字

領域產生積極影響。這一伙伴關系不僅為產業與學

術界的合作樹立了新標準,也為建立更具活力和韌

性的ICT人才生態系統打下了更堅定的基石。PSU和華為不僅共同應對當前的教育挑戰,還將積極塑

造泰國ICT的未來,培育追求創新和卓越的一代又

一代的ICT人才。全方位的生態發展PSU與華為ICT學院的合作旨在通過促進學術界、

產業界、政府和公眾之間的合作,加強ICT人才生

態系統的建設。通過這一舉措,我們將努力把PSU打造為頂尖的ICT人才發展中心,未來將對泰國的

數字版圖產生持久的影響。華為對此次合作提供了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資源投

入,確保PSU能夠提供匹配行業需求的前沿技術培

訓。借助華為的行業洞察和優秀實踐,

PSU將彌合

數字化人才差距,為個體賦能,幫助他們為迎接日

新月異的數字世界做好準備。這一合作不僅聚焦數字時代的當前挑戰,而且建立

了可持續的人才梯隊培養機制。通過培養精通最前

沿的技術和行業趨勢的新一代ICT專業人才,PSU和華為將攜手為泰國數字經濟的增長和競爭力提升

做出重要貢獻。賦能學生和教師PSU與華為合作的影響正日益顯現。截至目前,超過100名學生和15名教職員工直接參與了這一合作

所促成的多個項目,包括提高ICT技能和知識的特

別培訓課程、研討班及合作項目等。我們與華為的合作關系使PSU的教師隊伍能夠接觸

到華為的全球資源和專業知識網絡。這有助于教師

們改進他們的教學方法和課程設計,確保他們始終

站在信息通信技術的前沿。教師們還可以參加專業

發展項目,

以提高他們的技能,并幫助他們更好地

向學生傳授ICT前沿知識。自合作以來,華為及其合作伙伴一共招募了約200名PSU畢業生入職,這也證明了該合作有效地保持了教

育與就業市場需求的高度匹配。通過培訓項目培養

學生技能,不僅為學生在華為的就業做好準備,也為他們到其他行業領先企業工作打開了機遇的大門。T運營學院,構建校企合作橋梁運營學院,構建校企合作橋梁立足當下,展望未來,

PSU和華為的合作將為東南亞和其他

地區的產教融合樹立典范。通過提高教育創新的優先級并使

人才培養匹配行業需求,其他機構可以復制這一成功框架,

解決許多地區普遍存在的數字人才缺口問題。圖2

:Suthiporn

Truktrong博士在2024亞太數字人才峰會上介紹PSU

ICT人才發展與創新中心HuaweiTech

2025年第1期HuaweiTech

2025年第1期2223

南工商學院是經教育部批準設立的全日制

普通本科院校,立足云南,面向西南,輻

射南亞、東南亞,實力雄厚,學校位列2024校友

會排名前10,被評為6星級中國頂尖應用型大學。一直以來,云南工商學院始終著眼發展需要,恪守

“自強、卓越、報國”的校訓,堅持“應用型、地

方性、區域化、國際化”的辦學道路,培育應用型

人才。云南工商學院與華為合作以來,通過持續建

設和發展“華為ICT學院”,雙方構建了“三融三

共”的卓越ICT六向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成功

探索出一條技術引領、共育英才的新路徑。三融三共,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自2014年起,云南工商學院與華為便開啟了深化

校企合作、推動產教融合的征程。2021年3月23

日,

雙方于深圳華為總部正式簽署全面合作協議

(如圖

2)。依據協議,在原有的華為信息與網絡

技術學院基礎上重新授牌,并在校企合作、產教融

合等關鍵領域展開更為深入且全面的協作,推動產

教融合的深化發展,

合力培養信息與通信技術人

才。通過模式創新,雙方探索出“三融三共”的卓

越ICT六向人才培養模式。“三融”即融合、融入、融通。全面融合新理念、

深度融入新技術、高效融通新產品,迭代更新人才

培養體系,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三共”即共建、共享、共育。學校與華為共建ICT

學院,共享師資、共育英才,共同實現創新育人的

目標,雙方在人才培養、教育創新以及產業合作上

實現了雙向奔赴,共同書寫校企合作的新篇章。融合華為“新理念”與人才培養體系人才培養方案必須緊密貼合行業發展前沿,精準把

握技術發展趨勢,著力培養契合市場需求且具備創

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學校巧妙地將華為在此方面

的新理念融入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之中,雙方

共同精心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將“課——賽——

證——崗”有機融合,精心打造出一個集豐富課

程、激烈競技、權威資格認證與扎實崗位實踐于一

體的綜合性培養體系(如圖3)。學校依托“華為ICT學院“這一重要載體,精心制

定ICT產業工程師培養計劃。該項目以“課”筑牢

理論根基,

以“賽”充分激發潛能與團隊協作精

神,

以“證”有力確保專業資質,

以“崗”切實強·7門專業核心課程全部

引入華為教材“課賽證崗”-2024版人才

培養與華為新理念全面融合學校榮獲教育部全國高

校就業工作50強華為ICT大賽屢獲國獎

學生進入華為相關企業

工作學生畢業設計圍繞華為

技術、設備等進行網絡

規劃、系統開發引入openEuler

、openGauss共建5個實驗實訓平臺搭建“寬帶運營支撐

3監控平合”華為體系教師15人HCIE高級技術人才3人企業導師進校授課·連續六年獲得優選級“華為ICT學院”

運營學院,構建校企合作橋梁

運營學院,構建校企合作橋梁云南工商學院&華為:

三融三共,共育英才共育

英才

++共建

ICT學院融合“新產品”

融通融入

“新理念”“新技術”學校華為共享

師資云南工商學院與華為攜手開展校企合作十年來,以高質量就業為導

向,開啟廣泛深入的合作,逐步形成極具特色的“三融三共”模式,

成功開辟出卓越ICT六向人才培養的嶄新路徑。云南工商學院副校長、博士、教授

馬曉紅圖1

:“三融三共”的卓越ICT六向人才培養模式HuaweiTech

2025年第1期HuaweiTech

2025年第1期云人才培養242546521程,《數據庫系統》憑借“openGauss驅動教學創

新,助推教學模式轉型”榮獲2023年華為ICT學院

優秀案例。融通華為“新產品”與實驗實訓平臺為切實保障學生應用能力的有效提升,學校始終緊

跟ICT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全力建設一批高水平

的ICT領域實訓基地(如圖5),包括華為ICT解決

方案實訓室、華為云計算實訓室、華為智慧網實訓

室、華為技術綜合實訓室、華為無線技術運維中

心。這些實訓室均采用華為最新產品進行構建,完

美契合華為課程體系教學需求,為云南工商學院計

算機專業的人才培養筑牢堅實基礎。其中,華為智慧網實訓室具備可編程新型網絡的邊緣網絡環境,能提供對應的虛擬網絡實驗環境以支

撐各類新型網絡試驗。基于此,學校針對交換與路

由、自動化運維、軟件定義三大應用場景,順利完

成了網絡實訓平臺的升級改造,并以華為防火墻技

術為依托,成功建設了網絡安全實訓平臺。共建ICT學院在共建ICT學院的進程中,雙方通過課程改革、師

資隊伍建設、實驗實訓平臺搭建、實習就業基地構

建等多方面的協同努力,充分發揮華為ICT學院平

臺的獨特優勢,

緊密圍繞企業發展與學生成長需

求,持續拓展合作領域與深度,共同探尋人才培養

的新模式、新方法,成功實現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

的創新模式,為學生搭建起從理論學習通往實踐應

用的堅實橋梁。證華為認證體系HCIAHCIP理論基礎引賽入課華為ICT大賽

計算機專業大賽化實踐能力,

由此形成一個完整閉環的人才培養生

態系統。其中,“課”是學生深入探索與認知ICT領域的核

心手段與關鍵載體;“賽”(如華為ICT大賽、校

內計算機職業技能競賽等)是整個體系的重要評價

方式之一;

“證”作為提升學生高端技能的有效手

段,

鼓勵學生考取華為認證,

并針對不同級別認

證給予相應等級的獎勵;“崗”作為卓越ICT人才

培養的關鍵手段,對于成功考取華為認證

IE級的學

生,為其提供ICT產業工程師崗位實踐訓練機會。融入華為“新技術”與課程體系學校以行業需求能力為導向,精心構建計算機專業

核心課程體系(如圖4),其中《防火墻原理》、

《交換技術原理》、《路由技術原理》等

7

門專

業核心課程全面引入華為教材,

課程由學校教師

與華為工程師共同講授。在“操作系統”課程中

引入open

Euler系統,“數據庫系統”課程引入openGauss作為實訓平臺。華為技術的深度融入促

使課程質量顯著提升,

其中《機器人離線編程系

統》榮膺省級一流課程,《軟件工程》獲評五星課T運營學院,構建校企合作橋梁運營學院,構建校企合作橋梁強實踐

專業核心課程

信息安全綜合設計網絡工程綜合設計

交換技術原理華為交換機switch網絡安全華為防火墻?rewall數據結構與算法HUAWEI

DevEcoStudio路由技術原理

華為路由器router數據庫系統openGauss操作系統openEuler強核心

專業核心課程交換技術原理網絡安全軟件工程Web應用與開發強核心專業核心課程操作系統數據結構與算法路由技術原理

,數據庫系統數理基礎課程高等數學(2)數理邏輯與計算機組成高等數學(

1)專業知識課程夯基礎專業基礎課程夯基礎專業基礎課程計算機圖形學夯基礎專業基礎課程C語言程序設計強核心專業核心課程網絡工程制圖圖2

:2021年3月,華為ICT學院揭牌儀式舉行,云南工商學院與華為正式簽署全面合作協議數理基礎課程概率論

與數理統計夯基礎

專業基礎課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專業前沿課程入學教育專業前沿課程軍事訓練圖4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與華為技術融合體系數理基礎課程第三學年第一學年第二學年ICT產業工程師

崗位實踐訓練圖3:“課賽證崗”人才培養體系線性代數引證入課HuaweiTech

2025年第1期HuaweiTech

2025年第1期課程分層

建設新工科特色課程計算機網絡產業特征課程第四學年培養計劃實踐平臺2627引崗入課數理基礎課程離散數學課賽崗HCIE共享教師資源學校高度重視師資隊伍的培育與發展,全力借助深

度融合華為先進技術的契機,確保教師團隊始終站

在科技發展的前沿陣地,從而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具

前瞻性與豐富性的學習指導。通過現場培訓、暑期

研修、師資互聘等多種方式,精心打造一支“技術

引領、專兼結合、雙職雙師、結構合理”的教師團

隊,成功構建起一支具備華為工程師技術水平的高

素質、高技能教學團隊。目前,學校擁有華為體系教師

15人,其中3人為華

為HCIE高級技術人才,華為體系外聘工程師教師

6名,與華為共同培養華為講師16名。基于與華為

的合作,教師與華為工程師共同出版了兩本華為

技術體系自編教材——《局域網組建》和《

Linux操作系統與管理》。近年來,學生在“華為ICT大

賽”中屢獲佳績,多次榮獲全國及省級特等獎、一

等獎,教師的專業技術與先進理念在其中發揮了極

為關鍵的作用。共育英才學校鼓勵學生圍繞華為技術和設備進行畢業設

計。這些作品涵蓋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云

計算、物聯網等前沿科技領域。在人工智能項

目中,學生充分利用華為ModelArts等AI開發平

臺,

精心訓練出高效的圖像識別與自然語言處理

模型;在大數據分析項目中,

學生借助華為云的

大數據服務,

對海量數據展開深度挖掘與精準分

析,

為企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在云計算領域項

目中,學生運用華為云的彈性計算、存儲及網絡

服務,構建起高可用性的云端應用平臺,實現資

源的靈活調度與高效利用;在物聯網領域項目中,學生借助華為OceanConnect物聯網平臺,成

功達成設備間的互聯互通,為智慧場景提供堅實

技術支撐。學校也鼓勵學生學習專業知識,

全力提升專業能

力,踴躍考取華為認證證書。2023年,共有538名

學生成功獲得華為HCIA和HCIP等證書,華為職業圖6:在云南工商學院舉辦的華為ICT人才聯盟雙選會第六屆華為ICT大賽全球總決賽中,

3名同學勇奪實

踐賽網絡賽道一等獎的優異成績。“華為ICT人才聯盟雙選會”多年來持續入駐云南

工商學院,幫助畢業生提升就業起點(如圖6)。

參與雙選會的招聘企業提供的平均月薪不低于5000

元,極大地提高了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起點。

在2023屆本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生中,

就業率達90%,平均就業薪資為6516元,高品質就

業人數為16人,高品質就業率達72%。通過深耕校

企合作渠道,云南工商學院就業工作取得了豐碩成

果,學校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

校暨全國高校就業工作50強,并被教育部遴選確定

為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培訓基地。踔厲奮發,和衷共濟自雙方合作開展以來,云南工商學院收獲頗豐。

自2019年起,學院連續六年榮膺“優秀ICT學院”

稱號,其中在2024年更是獲得“優選級華為ICT學

院”殊榮(如圖7)。在歷屆華為ICT大賽中,學生

均能取得優異成績,充分彰顯出華為ICT學院校企

合作模式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的顯著優勢。展望未來,云南工商學院與華為將繼續并肩前行,

深入開展合作,砥礪奮進,齊心協力,持續探索全

新的協同創新模式。云南工商學院堅信“積水成

淵,魚龍匯聚;樹木繁茂,百鳥棲息”,期望與華

為攜手共進,

以技術為引領,共育英才,共同培育

出更加絢爛奪目的“校企合作之花”。

T運營學院,構建校企合作橋梁運營學院,構建校企合作橋梁學校始終緊跟ICT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全力建設一批高水平的

ICT領域實訓基地:華為ICT解決方案實訓室、華為云計算實訓

室、華為智慧網實訓室、華為技術綜合實訓室、華為無線技術

運維中心等。認證證書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畢業生

就業率高達90%以上。同時,學校也積極參加華為ICT大賽。從2021年至

2024年,學校報名參加華為ICT大賽的人數呈現逐

年遞增態勢,

2021年報名人數為198人,到2024

年報名人數已增至301人。與此同時,省級、國家

級獲獎人數也在持續攀升。學生在華為ICT大賽的

全國總決賽和全球總決賽中斬獲多項榮譽,其中在圖7

:2024年榮獲“優選級華為ICT學院”榮譽圖5

:學校與華為共建的ICT實訓基地HuaweiTech

2025年第1期HuaweiTech

2025年第1期2829

日利亞艾哈邁德貝洛大學(ABU)是撒哈

拉以南非洲最頂尖的大學之一,成立于

1962年,

設有18個學院、

108個系,

共有8萬多名

學生。該大學還有6個卓越中心和16個研究院,以

及一所醫學院和一個農業學院部。ABU致力于通過最先進的設施和多學科的方法提供頂級教育,并歡迎來自于不同背景的學生。ABU

在激發和產生創新的理念和實踐,

以滿足當地社

區、整個尼日利亞以及全球范圍內的教育需求。ABU的核心戰略是促進與行業領導者的合作伙伴關

系,特別是在IT領域。這些合作加強了技能傳遞,

縮小了數字技能差距,并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

IT專業人才。ABU主要的合作伙伴包括華為、聯合

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高等教育創新中心(

UNESCO-ICHEI)和其他知名ICT組織。校企攜手,共建華為ICT學院2018年8月,華為尼日利亞代表處與ABU合作成立

華為ICT學院,旨在培養學生掌握關鍵的ICT技能。

此次合作引入了多項舉措,包括華為ICT學院項

目、華為ICT大賽、華為ICT人才雙選會等。該學院

迅速成為尼日利亞華為ICT學院中的佼佼者,并最

終成為華為在南部非洲地區的技能發展和人才培養

中心。ABU的ICT學院開始時只有兩名認證講師,但如今

已經發展為超過20名的認證講師。項目的優勢在

于,它可以通過以很少或者零成本提供高價值的IT

培訓,讓學校及學生受益,

同時促進華為的認證和

技術普及。合作升級,成立尼日利亞首個IASC2022年11月,ABU與華為ICT學院支持中心(IASC)的合作伙伴關系正式確定,這也使ABU成為尼日利亞首個IASC

。ABU

IASC成立后迅速投入運作,聚焦相關ICT學院項目的重點運營。通過不斷努力,ABU已成為新增及現有華為ICT學院中的主要聯結樞紐,促進了這些學院在尼日利亞的合作與創新。ABU

IASC在華為、學院、老師和學生的關系中起著

至關重要的紐帶作用。此外,

ABU正在制定戰略,

將華為認證項目整合到傳統的學術課程中,并已實

施師資培訓(Train

the

trainer,簡稱TTT

)模式,

為新的ICT學院配備講師。ABU建立了一個華為實驗室,教師和學生可以在這

里對相關的網絡和IT基礎設施設備進行實踐操作,

積累經驗(如圖

1)。實驗室配備了路由器、交換

機、接入控制、防火墻、存儲和接入點。T運營學院,構建校企合作橋梁運營學院,構建校企合作橋梁ABU&華為:校企合作,

彌合非洲數字技能差距尼日利亞艾哈邁德貝洛大學(

ABU)與華為合作成立華為

ICT學院,該學院迅速成為了尼日利亞華為

ICT學院中的佼

佼者,并最終成為華為在南部非洲地區的技能發展和人才

培養中心。防火墻HuaweiS5731-H24T4XC接入點云服務尼日利亞艾哈邁德貝洛大學教授、華為領先級ICT學院支持中心負責人Muhammed

Bashir

Mu'azuHuawe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