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農作物栽培技術操作手冊The"ThreeCropCultivationTechniqueOperationManual"isacomprehensiveguidedesignedforfarmersandagriculturalprofessionals.Itservesasapracticalresourceforthoseinvolvedinthecultivationofthreemaincrops,suchasrice,wheat,andcorn.Themanualisparticularlyusefulinregionswherethesecropsarethestaplefoodsource,ensuringthatthefarmingcommunityhasaccesstoup-to-dateandaccurateinformationformaximizingyieldsandminimizinglosses.Thismanualisapplicableinvariousfarmingenvironments,fromsmall-scalefamilyfarmstolarge-scalecommercialoperations.Itprovidesdetailedinstructionsonplanting,nurturing,andharvestingthecrops,alongwithguidelinesonsoilmanagement,pestcontrol,anddiseaseprevention.Byfollowingtheguidelinesoutlinedinthemanual,farmerscanenhancetheircropproductivityandoverallagriculturalsustainability.Therequirementsforusingthismanualarestraightforward:abasicunderstandingofagriculturalpractices,accesstothenecessaryfarmingequipment,andawillingnesstoimplementthesuggestedtechniques.Itisessentialforuserstocarefullyreadandfolloweachsectiontoensuresuccessfulcultivationofthethreecrops,resultinginimprovedyieldsandeconomicbenefitsforthefarmingcommunity.三農作物栽培技術操作手冊詳細內容如下:第一章概述1.1三農作物的定義及分類1.1.1定義“三農作物”是指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具有重要地位、廣泛栽培的三大作物,即水稻、小麥和玉米。這三種作物在我國糧食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其產量直接影響我國糧食安全及農民經濟收入。1.1.2分類(1)水稻:水稻屬于禾本科植物,是全球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按照生長周期,水稻可分為早稻、中稻和晚稻;按照種植方式,可分為水田稻和旱稻。(2)小麥:小麥屬于禾本科植物,是全球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按照生長周期,小麥可分為冬小麥和春小麥;按照用途,可分為食用小麥和飼料小麥。(3)玉米:玉米屬于禾本科植物,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和飼料作物。按照生長周期,玉米可分為早熟玉米、中熟玉米和晚熟玉米;按照用途,可分為食用玉米、飼料玉米和工業玉米。1.2三農作物的栽培意義1.2.1保證糧食安全水稻、小麥和玉米作為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其產量直接關系到我國糧食安全。通過提高這三種作物的栽培技術,可以提高糧食產量,保障國家糧食需求。1.2.2促進農民增收三農作物的栽培與發展,對于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具有重要意義。提高栽培技術,增加產量,有助于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1.2.3優化農業結構發展三農作物,有助于優化我國農業產業結構。通過調整作物布局,合理利用資源,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1.2.4保護生態環境三農作物的栽培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采用科學栽培技術,可以提高作物對生態環境的適應性,減輕農業對生態環境的壓力。1.2.5促進農業現代化提高三農作物的栽培技術,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奠定基礎。第二章選址與規劃2.1選址條件農作物栽培的選址條件是保證農作物生長健康、提高產量的關鍵因素。以下是選址時應考慮的主要條件:2.1.1氣候條件選址時需充分考慮所在地的氣候特征,包括溫度、濕度、光照、風向等。應選擇適宜農作物生長的氣候環境,以保證其正常生長和發育。2.1.2土壤條件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的基礎,選址時應關注土壤類型、土壤質地、土壤肥力等指標。適宜的土壤條件有助于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2.1.3水源條件水源是農作物生長的必要條件。選址時應考慮水源的充足程度、水質狀況以及灌溉設施的配套情況。2.1.4交通條件交通條件對農作物的生產、銷售具有重要意義。選址時應選擇交通便利的地區,以便于農資的采購、農產品的銷售和運輸。2.1.5環境條件環境條件包括空氣質量、土壤污染狀況、周邊生態環境等。應選擇環境質量良好的地區,以保證農作物的生長環境和農產品的品質。2.2土地規劃與整理在選址確定后,需對土地進行合理規劃和整理,以適應農作物生長的需求。2.2.1土地規劃土地規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作物布局:根據氣候、土壤、水源等條件,合理配置不同類型的農作物,實現作物多樣化,提高土地利用率。(2)輪作制度:制定合理的輪作制度,保持土壤肥力,降低病蟲害的發生。(3)灌溉規劃:根據水源條件和農作物需求,合理規劃灌溉系統,保證農作物生長所需的水分。(4)防護措施:針對自然災害、生態環境等問題,制定相應的防護措施,降低風險。2.2.2土地整理土地整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土地改良:針對土壤肥力不足、質地較差等問題,采取土壤改良措施,提高土壤質量。(2)地形調整:根據地形條件,合理調整土地坡度,便于灌溉和排水。(3)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灌溉、排水、道路等基礎設施,為農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4)生態保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保持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第三章種子處理與播種3.1種子選擇與處理3.1.1種子選擇種子選擇是農作物栽培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直接關系到農作物的生長和產量。在選擇種子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選擇優質、高產、抗病、抗逆性強的品種;(2)選擇適應當地氣候、土壤條件的品種;(3)選擇具有較好市場前景的品種。3.1.2種子處理種子處理主要包括以下步驟:(1)種子清選:清除種子中的雜質、病殘體和雜草種子,保證種子的純度和質量;(2)種子消毒:采用化學或物理方法對種子進行消毒,減少病原菌的傳播;(3)種子催芽:根據種子特性,采用適當的方法進行催芽,提高發芽率;(4)種子包衣:將種子包衣劑均勻涂抹在種子表面,起到保護種子、促進生長的作用。3.2播種時間與方法3.2.1播種時間播種時間的選擇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土壤狀況和農作物生長周期來確定。一般而言,播種時間應遵循以下原則:(1)適期早播:有利于農作物生長,提高產量;(2)避免高溫、干旱和低溫、多雨等惡劣天氣;(3)合理安排茬口,保證前后作物的生長銜接。3.2.2播種方法播種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1)條播:將種子均勻撒在土壤表面,然后進行覆土;(2)點播:按一定行距和株距,將種子播入土壤中;(3)穴播:在土壤表面挖穴,將種子播入穴中,然后覆土;(4)撒播:將種子均勻撒在土壤表面,不進行覆土。3.3播種量與密度3.3.1播種量播種量應根據種子質量、土壤肥力和農作物生長需求來確定。一般而言,播種量應遵循以下原則:(1)優質種子適量增加播種量;(2)土壤肥力較高時,適量減少播種量;(3)生長周期較長的作物,適當增加播種量。3.3.2播種密度播種密度是指單位面積內播種的種子數量。合理確定播種密度,有利于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播種密度應遵循以下原則:(1)根據土壤肥力、氣候條件和作物品種來確定;(2)保持合理的行距和株距,有利于作物生長;(3)適當調整播種密度,以適應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第四章土壤管理與施肥4.1土壤處理土壤處理是農作物栽培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對于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產量具有重要意義。土壤處理主要包括深翻、平整、改良和消毒等環節。4.1.1深翻深翻是指將土壤深層的土壤翻到表層,以增加土壤透氣性、促進根系生長。深翻應在播種前進行,深度一般為2030厘米。深翻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選擇適宜的時間,一般在土壤濕度適中、土壤溫度適宜時進行。(2)翻耕時要保持土壤的松散狀態,避免壓實。(3)翻耕后要及時鎮壓,使土壤與種子緊密接觸。4.1.2平整平整是指將土壤表面的高低不平整現象進行修正,使土壤表面達到一定的平整度。平整有利于種子發芽和根系生長,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平整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選擇適宜的時間,一般在播種前進行。(2)平整時要保持土壤的松散狀態,避免壓實。(3)平整后要及時鎮壓,使土壤與種子緊密接觸。4.1.3改良改良是指對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性質進行改善,提高土壤肥力。改良措施包括施用有機肥料、石灰、磷肥等。改良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根據土壤檢測結果,合理選擇改良劑。(2)施用改良劑時要均勻,避免局部過量。(3)改良后要及時進行土壤處理,如深翻、平整等。4.1.4消毒土壤消毒是指采用化學或生物方法,消除土壤中的病原菌、害蟲和雜草。消毒方法有化學消毒、生物消毒等。消毒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選擇適宜的消毒劑,保證消毒效果。(2)消毒時要均勻,避免局部過量。(3)消毒后要及時進行土壤處理,如深翻、平整等。4.2施肥原則與方法施肥是提高農作物產量的關鍵措施之一。施肥原則與方法如下:4.2.1施肥原則(1)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和土壤肥力狀況進行施肥。(2)以有機肥料為主,化學肥料為輔。(3)氮、磷、鉀合理搭配,注意微量元素的補充。(4)施肥時間、施肥量、施肥方法要適宜。4.2.2施肥方法(1)基肥:播種前施用,以有機肥料為主,配合化學肥料。(2)追肥:根據作物生長時期的需求,適時施用氮、磷、鉀肥料。(3)葉面噴施:將肥料溶解在水中,噴施在作物葉面上。4.3肥料種類與用量肥料種類繁多,主要包括有機肥料、化學肥料和生物肥料。以下是幾種常見肥料的用量及施用方法:4.3.1有機肥料有機肥料包括農家肥、綠肥、堆肥等。有機肥料施用量應根據土壤肥力狀況和作物需求來確定。一般每畝施用有機肥料30005000千克。4.3.2化學肥料化學肥料主要包括氮、磷、鉀肥料。施肥量應根據土壤肥力狀況、作物需求和環境條件來確定。以下為幾種常見化學肥料的施用量:(1)尿素:每畝施用1525千克。(2)過磷酸鈣:每畝施用2550千克。(3)硫酸鉀:每畝施用1020千克。4.3.3生物肥料生物肥料包括微生物肥料、生物有機肥料等。生物肥料施用量應根據土壤肥力狀況、作物需求和生物肥料特性來確定。一般每畝施用生物肥料100200千克。第五章灌溉與排水5.1灌溉制度灌溉制度是農作物栽培中的環節,合理的灌溉制度能夠保證農作物的正常生長,提高產量和品質。灌溉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5.1.1灌溉周期灌溉周期的確定應根據作物需水量、土壤性質、氣候條件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而言,灌溉周期可分為生育期灌溉和休閑期灌溉。生育期灌溉要保證作物關鍵生長階段的需水量,休閑期灌溉則有利于土壤水分的恢復和土壤養分的保存。5.1.2灌溉量灌溉量的確定應結合土壤水分狀況、作物需水量和灌溉設備等因素。灌溉量過大或過小都會影響作物生長。在實際操作中,應根據土壤濕度、天氣預報等因素調整灌溉量。5.1.3灌溉方式灌溉方式有漫灌、噴灌、滴灌等。各種灌溉方式有其優缺點,應根據作物種類、地形地貌、水源條件等因素選擇合適的灌溉方式。5.2排水措施排水措施對于防止農作物受漬、提高土壤透氣性具有重要意義。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排水措施:5.2.1地面排水地面排水是通過降低田間水位,使土壤水分達到適宜作物生長的范圍。地面排水主要包括明溝排水和暗溝排水。明溝排水適用于地形較平坦的地區,暗溝排水適用于地形復雜、土層較厚的地區。5.2.2地下排水地下排水是通過地下管道將土壤中的多余水分排出。地下排水適用于地下水位較高、土壤滲透性較差的地區。5.2.3生物排水生物排水是利用植物蒸騰作用將土壤中的多余水分排出。這種方法適用于水源條件較好、土壤滲透性較差的地區。5.3灌溉技術與設備5.3.1灌溉技術灌溉技術包括灌溉制度、灌溉方式、灌溉量等方面的內容。合理的灌溉技術能夠提高灌溉效率,降低水資源浪費。以下幾種灌溉技術值得推廣:(1)精準灌溉:根據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狀況進行灌溉,減少水資源浪費。(2)節水灌溉:采用先進的灌溉設備和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3)智能灌溉: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實現灌溉自動化、智能化。5.3.2灌溉設備灌溉設備是灌溉技術的物質基礎。以下幾種灌溉設備在農業生產中應用較為廣泛:(1)水泵:用于提取水源,為灌溉提供動力。(2)管道:用于輸送水源,降低輸水過程中的損失。(3)噴頭:用于將水源噴灑到作物上,實現均勻灌溉。(4)控制器:用于自動控制灌溉設備的工作,實現灌溉自動化。第六章病蟲害防治6.1常見病蟲害識別6.1.1病害識別病害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下為幾種常見的病害及其識別方法:(1)霜霉病:葉片上出現不規則的水浸狀病斑,邊緣呈紫紅色,濕度大時,病斑上長出白色霉層。(2)白粉病:葉片、莖蔓上出現白色粉末狀物質,逐漸擴展至全葉,嚴重時葉片枯萎。(3)疫病:葉片上出現圓形或橢圓形的暗綠色病斑,邊緣清晰,濕度大時,病斑迅速擴大,導致葉片枯死。6.1.2蟲害識別蟲害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另一重要因素,以下為幾種常見的蟲害及其識別方法:(1)蚜蟲:體小,呈綠色或黃色,群集于葉背或嫩枝上,吸取植物汁液,使葉片卷曲、枯萎。(2)紅蜘蛛:體小,呈紅色,喜在葉背或葉脈上活動,吸取植物汁液,使葉片出現黃斑、落葉。(3)棉鈴蟲:體長約2cm,呈綠色或灰褐色,幼蟲食葉、蛀果,嚴重時導致果實減產。6.2防治方法與措施6.2.1農業防治(1)合理輪作:避免連作,減少病蟲害的發生。(2)清除病殘體: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減少病原菌的傳播。(3)加強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灌溉,提高植株抗病能力。6.2.2物理防治(1)設置防蟲網:阻止害蟲侵入農田。(2)利用害蟲天敵:引入害蟲天敵,降低害蟲種群密度。6.2.3化學防治(1)種子處理: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預防病害的發生。(2)藥劑噴霧:發覺病蟲害時,及時噴灑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6.3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6.3.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之間的關系,調整有害生物種群密度的一種方法。主要包括:(1)利用天敵:引入或保護害蟲天敵,降低害蟲種群密度。(2)植物源農藥:利用植物提取物制成的農藥,對病蟲害具有抑制作用。6.3.2化學防治化學防治是利用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的方法。在應用化學防治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2)遵守農藥使用規范,保證農產品質量。(3)合理輪換使用農藥,避免病蟲害產生抗藥性。第七章田間管理7.1間苗與除草7.1.1間苗間苗是田間管理的重要環節,其目的是保持合理的群體結構,提高光能利用效率。間苗應遵循以下操作步驟:(1)確定間苗時期:間苗應在作物出苗后、生長到一定高度時進行,具體時期根據作物種類和生長情況而定。(2)間苗方法:采用人工或機械間苗,根據作物行距、株距和土壤條件選擇合適的間苗方式。(3)間苗標準:間苗時要遵循“去弱留強、去病留健”的原則,保持作物生長的均勻性。(4)間苗后管理:間苗后要及時進行澆水、施肥等田間管理,促進作物生長。7.1.2除草除草是保持田間清潔、減少病蟲害發生的重要措施。除草應遵循以下操作步驟:(1)確定除草時期:除草應在作物生長前期和中期進行,具體時期根據作物種類和雜草生長情況而定。(2)除草方法:采用人工或機械除草,根據作物行距、株距和土壤條件選擇合適的除草方式。(3)除草標準:除草時要遵循“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則,保證田間無雜草。(4)除草后管理:除草后要及時進行澆水、施肥等田間管理,促進作物生長。7.2追肥與澆水7.2.1追肥追肥是補充作物生長過程中所需養分的重要措施。追肥應遵循以下操作步驟:(1)確定追肥時期:追肥應根據作物生長周期和需肥特點進行,一般在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進行。(2)選擇肥料:根據作物需肥特點和土壤肥力狀況選擇合適的肥料,如尿素、磷酸二銨等。(3)追肥方法:采用撒施、沖施、點施等方法進行追肥,注意施肥均勻。(4)追肥后管理:追肥后及時進行澆水,促進肥料溶解和作物吸收。7.2.2澆水澆水是保證作物生長所需水分的重要措施。澆水應遵循以下操作步驟:(1)確定澆水時期:根據作物生長周期和氣候條件確定澆水時期,如干旱、高溫等氣候條件下需及時澆水。(2)選擇澆水方法:采用滴灌、噴灌、漫灌等方法進行澆水,根據土壤條件和作物需水特點選擇合適的澆水方式。(3)澆水標準:澆水時要保持土壤濕潤,避免水分過多或過少。(4)澆水后管理:澆水后及時進行田間管理,如中耕、除草等,保持土壤透氣性和作物生長環境。7.3剝蕾與疏果7.3.1剝蕾剝蕾是提高作物果實品質和產量的重要措施。剝蕾應遵循以下操作步驟:(1)確定剝蕾時期:在作物開花前期進行剝蕾,具體時期根據作物種類和生長情況而定。(2)剝蕾方法:采用人工剝蕾,注意操作輕柔,避免損傷植株。(3)剝蕾標準:剝蕾時要遵循“去弱留強、去病留健”的原則,保持作物生長的均勻性。(4)剝蕾后管理:剝蕾后及時進行澆水、施肥等田間管理,促進作物生長。7.3.2疏果疏果是提高果實品質和產量的關鍵措施。疏果應遵循以下操作步驟:(1)確定疏果時期:在作物果實生長發育期進行疏果,具體時期根據作物種類和生長情況而定。(2)疏果方法:采用人工疏果,注意操作輕柔,避免損傷植株。(3)疏果標準:疏果時要遵循“去病留健、去密留稀”的原則,保持果實生長的均勻性。(4)疏果后管理:疏果后及時進行澆水、施肥等田間管理,促進果實生長發育。第八章收獲與加工8.1收獲時間與方法8.1.1收獲時間為保證農作物的品質與產量,收獲時間的確定。一般而言,應根據作物種類、品種特性、生長周期及氣候條件等因素綜合判斷。以下是幾種常見農作物的收獲時間:水稻:水稻成熟時,稻谷顏色呈金黃色,谷粒飽滿,含水量降至14%以下時,即可進行收獲。小麥:小麥成熟時,麥粒顏色呈金黃色,硬度適中,含水量降至13%以下時,即可進行收獲。玉米:玉米成熟時,果穗苞葉變黃,籽粒飽滿,含水量降至14%以下時,即可進行收獲。8.1.2收獲方法手工收獲:適用于小面積種植的農作物。收獲時,應避免損傷作物,保持果穗或果實完整。機械收獲:適用于大面積種植的農作物。使用聯合收割機、割曬機等農業機械進行收獲,提高效率,減少勞動力成本。8.2加工技術8.2.1清洗與晾曬收獲后的農作物,應進行清洗以去除雜質和污物,保證產品質量。清洗后的農作物,應進行晾曬,降低含水量,以便于儲存和加工。8.2.2脫粒與磨粉脫粒:將收獲后的農作物果穗或果實進行脫粒,分離出籽粒。磨粉:將脫粒后的籽粒進行磨粉,制成面粉或其他粉末產品。8.2.3貯藏與保鮮加工后的農作物產品,應根據產品特性進行貯藏與保鮮,以保證產品質量和延長保質期。具體方法如下:干燥:將農作物產品進行干燥處理,降低含水量,防止霉變。冷藏:將農作物產品存放在低溫環境中,減緩新陳代謝,延長保質期。真空包裝:將農作物產品進行真空包裝,隔絕空氣,降低氧化速度。8.3產品質量檢測為保證農作物產品質量,需對加工后的產品進行質量檢測。以下為幾種常見的質量檢測項目:雜質含量:檢測產品中雜質的質量分數,以保證產品的純度。水分含量:檢測產品中的水分含量,以保證產品的穩定性。蛋白質含量:檢測產品中的蛋白質含量,以評估產品的營養價值。重金屬含量:檢測產品中重金屬元素的含量,以保證產品安全無害。微生物指標:檢測產品中的微生物數量,以保證產品的衛生指標合格。第九章儲藏與運輸9.1儲藏條件與方法9.1.1儲藏條件為保證農作物產品的質量和延長其儲藏壽命,儲藏條件。以下為農作物儲藏所需的主要條件:(1)溫度:農作物儲藏的溫度應保持在適宜范圍內。不同作物對溫度的要求各異,一般而言,低溫儲藏可以減緩農作物的新陳代謝,延長儲藏期。(2)濕度:儲藏環境的濕度對農作物產品的質量影響較大。過高或過低的濕度都會導致農作物產品發生霉變、腐爛等問題。應根據不同農作物的特點調整濕度。(3)通風:儲藏環境應保持良好的通風,以降低農作物產品在儲藏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和水分,避免霉變和腐爛。(4)清潔:儲藏環境應保持清潔,避免污染農作物產品。9.1.2儲藏方法(1)干燥儲藏:將農作物產品放置在干燥的環境中,使其水分逐漸降低,以達到儲藏的目的。(2)冷藏:將農作物產品放置在低溫環境中,降低其新陳代謝速度,延長儲藏期。(3)氣調儲藏:通過調整儲藏環境中的氣體成分,降低氧氣濃度,提高二氧化碳濃度,抑制農作物的新陳代謝。(4)真空包裝:將農作物產品進行真空包裝,降低氧氣含量,減緩其新陳代謝速度。9.2運輸要求與措施9.2.1運輸要求(1)運輸工具:應根據農作物產品的特點和數量選擇合適的運輸工具,保證運輸過程中產品的安全。(2)運輸時間:盡量縮短運輸時間,避免農作物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發生霉變、腐爛等問題。(3)運輸溫度:根據不同農作物的特點,保持適宜的運輸溫度,以減緩其新陳代謝速度。(4)防震、防壓:在運輸過程中,采取措施防止農作物產品受到震動和擠壓,避免損傷。9.2.2運輸措施(1)合理包裝:采用合適的包裝材料和方法,保證農作物產品在運輸過程中不受損傷。(2)保溫、隔熱:在運輸過程中,采取保溫、隔熱措施,保持農作物產品的溫度穩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汽車使用與維護 課件 項目二 行駛系統的使用與維護
- 2025年電動機油泵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生物質氣化機組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燃氣茶浴爐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海洋地理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吉林建筑科技學院《基礎醫學創新實驗(2)》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滿洲里俄語職業學院《應用化學專業外語》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春新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期末練習:口語交際專項
- 信陽農林學院《復合材料成型工藝及設備》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新鄉工程學院《工筆人物寫生與創作》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學前幼兒園-《守衛國家安全的人》教學課件設計
- DNA的粗提取和鑒定(香蕉)
- 客戶互動知識培訓講座
- 高中生物奧賽輔導資料
- NFPA59A2021中文版液化天然氣生產儲存和裝運標準
- 富馬酸伊布利特幻燈課件
- 新譯林版高一英語新教材必修三全冊課文及翻譯(英漢對照)
- 陜西省潼關縣潼峪-蒿岔峪金礦開采項目環評報告
- 高中化學常見晶體的結構及晶胞
- 著色探傷作業指導書
- 2002-2022廣東省深圳市中考數學歷年真題(共24套最全)學生版+解析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