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必中《過秦論》教學_第1頁
選必中《過秦論》教學_第2頁
選必中《過秦論》教學_第3頁
選必中《過秦論》教學_第4頁
選必中《過秦論》教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過秦論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辨識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等,掌握有關的文言基礎知識。思維發展與提升:了解作者的論證方法,學習本文對比論證的方法和鋪排渲染的語言特色。審美鑒賞與創造:認真分析敘和議的關系,厘清其論點和論據內在的邏輯關系,體會文章磅礴的氣勢,透徹的說理。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張,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作者居安思危、憂國憂民的思想。教學重難點重點:了解本文寫作重點和語言特色,并運用到平時的寫作中。難點:結合時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張,理解作者居安思危、憂國憂民的思想。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賈生李商隱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知道這首詩的意思嗎?(譯文:漢文帝在宣室求問被貶謫的賢臣,賈誼的才華和格調更是無可倫比。談至深夜漢文帝挪動雙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問民生卻是問鬼神之事。)這是一首托古諷時詩,意在借賈誼的遭遇,抒寫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慨。詩選取漢文帝宣室召見賈誼,夜半傾談的情節,寫文帝不能識賢,任賢;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藥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賢,不顧民生的昏庸特性。二、寫作背景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后,為了享受而橫征暴斂;為了修城造宮而濫征民力;為了鉗制思想而焚書坑儒;為了防止人民反抗而實行嚴刑酷罰,終于導致農民大起義,秦朝迅速滅亡。西漢初期,經歷了春秋戰亂到楚漢戰爭,社會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土地荒蕪,人民流亡,人口減少,經濟凋敝。賈誼的《過秦論》正是針對這種現實而寫。他希望漢統治者能吸取秦滅亡的教訓,推行“仁政”以求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即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也。三、作者介紹賈誼(前200-前168),世稱賈太傅、賈長沙、賈生。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西漢初期的政論家、文學家。年少即以作詩屬文聞于世人。后見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貶湖南長沙,任長沙王太傅。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著有《新書》十卷(政論文集)。賈誼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代表作《論積貯疏》、《陳政事疏》、《過秦論》上、中、下三篇。其中《過秦論》總結了秦代興亡的教訓,實則昭漢之過。賈誼在貶居長沙途中,渡湘水時作辭賦《吊屈原賦》,亦有《鵬鳥賦》等作品。文帝七年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后因梁懷王墜馬而亡,自傷失職,抑郁而終,卒年僅三十歲。四、題目解說過秦:指出秦的過失。論:表明文體是一篇議論文。《過秦論》全文分為上、中、下三篇,課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別論述秦二世、秦三世的過失。《過秦論》被魯迅譽為“西漢鴻文”。五、層次結構全文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敘述秦王朝興亡的過程。第二部分:(第5段),闡述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六、全文分析1.讀全文后回答,這一篇史論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如何理解這句話?“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句話是對秦王朝所犯過失的總結,秦王朝“仁義不施”結果導致亡國。2.秦國憑借哪些優勢在諸侯之中崛起?地理優勢: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崤山、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秦國安全生存且能夠發展經濟、軍事的地理上的天然屏障(外因)。秦孝公的深謀遠慮與雄才大略: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此時秦國國力尚不足以與周天子為代表的中央政府和天下諸侯相抗衡,力量還不足夠強大。所以,只能偷“窺”以周天子為代表的天下,但他已經開始覬覦王室,說明它有野心,可謂一字千斤(內因)。商鞅變法是戰國時代以及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變法之一,他開啟后代的革除弊政、變法圖強的先例,如宋代王安石變法、晚清的戊戌變法等。商鞅變法從四個方面對秦國進行改革:內

立法度:政治上——健全法律制度,有章可循;務耕織:經濟上——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夯實基礎;修守戰之具:軍事上——積極備戰,走強兵之路;外

連橫而斗諸侯:外交上——采取連橫策略,讓諸侯互相猜忌,發動戰爭,消耗實力。所以,商鞅在秦國全方位實行變法,對外采取消耗諸侯實力的戰略,秦國無論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在諸侯之中均占優勢,擴大地盤,壯大力量。結果: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可以看出,秦國從一開始,就使用詐術來達到自己的目的。3.作者是怎樣敘述這90年間的歷史的?①將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間的事情集中到一點上來寫:秦的領土日益擴大引起諸侯恐懼,以諸侯反襯秦。孝文、莊襄二朝則一筆帶過。這是從總體上看。②寫秦擴大領土,按南、西、東、北四個方位說,顯出其軍事力量無比強大;寫諸侯,按“合從締交”“約從離衡”“從散約解”的順序說,并極力渲染其聲勢,以反襯秦人困諸侯之易(“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這是從局部來說的。4.秦國強盛的主要原因何在?憑借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再加上延續先王(秦孝公)制定的既定政策——統一全國的雄心,并不因循守舊,在戰術上針對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調整策略,積極主動出擊,憑借人才優勢出謀劃策,才掌握了戰局的主動性,贏得了寶貴的時機。5.作者總寫秦始皇的功業,從政治、軍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務五個方面來談,請用選文中的語句回答各個方面的具體內容。統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忘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軍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長城而首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統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殺豪杰,銷鋒鏑,以弱天下之民,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地理防務上“踐華為城,因河為池,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6.第四段寫了強秦的滅亡。“陳涉起義,天下響應”有哪幾方面的鋪敘呢?用文中語句回答。用意何在?五個方面。出身地位:“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個人素質:“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起義軍成分:“疲弊之卒,數百之眾”。武器:“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起義的影響:“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起義結果:“山東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這五方面的鋪敘為第五段內容作了鋪墊。7.作者論述秦王朝的滅亡,原因是什么?第5段內容與全文有什么關系?“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秦滅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從領袖的地位,指揮作戰的能力,部隊的素質和武器裝備四方面將九國之師和陳涉對比,結果是后者遠不如前者,卻“功業相反”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本文的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從全文結構上看,本段的第二層照應了全篇,歸納出了中心論點;“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應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照應本文第3段;“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照應本文第4段;最后照應上文“成敗異變,功業相反”水到渠成地點明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8.強秦的速亡給后人的啟示是什么?漢初的社會情形如何?賈誼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①啟示:治國安邦,施行仁政。②費誼生活在漢文帝時代。其時,社會經濟已漸漸恢復,人民生活也較安定,但是階級矛盾卻在不斷地滋生,統治階級日益崇尚“淫修之俗”,橫征暴斂,加重人民負擔,以至逼迫農民賣妻鬻子。賈誼擔心“大命將泛,英之振教”,于是借此文,警示漢文帝吸取泰亡的教訓,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轍③賈誼是個對政治功名有強烈愿望的人,他想通過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實現其政治抱負。七、中心思想本文論述了秦王朝興亡的過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無道,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作者總結了秦王朝覆滅的歷史教訓,意在借古諷今,即希望漢文帝以秦王朝為鑒,施行仁義,以免重蹈秦王朝的覆轍。八、寫作特點1.用敘事來說理。這是本篇最大的特點。這篇文章對秦國由盛而衰、由興而亡的敘述是很有條理的,上來抓住一條縱的線,即從秦孝公之興到秦王朝之亡,始終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安排文章的層次先后;而對某一特定時間內的某一點,又突出地加以鋪陳發揮,在敘述中始終貫穿著秦王朝興衰的關鍵所在,即秦滅六國后不施仁政,卻殘酷地壓迫人民,故而迅速滅亡。2.用寫賦的手法來寫說理散文。寫賦是需要鋪張和夸大的,賈誼寫這篇文章可以說通篇都采用了這種手法。例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舉”“囊括”“并吞”等詞,基本上都同義;“天下”“宇內”“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個意思。同一個意思而連寫上好幾句,既有排比又有對仗,這就是賦的夸張手法。第二、四、五段中都有類似的句子,不勝枚舉。所謂“鋪張揚厲”,主要就是指這一類句子。這樣的文章氣勢自然充沛,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筆鋒銳不可當,咄咄逼人,讀起來有勁頭,有說服力,而且使讀者有欲罷不能之感。3.全篇對比到底。本篇精彩處在于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后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陳涉與始皇的對比;陳涉之師與九國之師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起,結構宏偉,氣勢磅礴,說理顯得更有分量。主客觀形勢的不同,強弱盛衰難易的不同,都從這幾個方面的對比中顯現出來了。4.語言獨具特色。從語言的運用看,文章如辭賦一般,詞藻華麗,千變萬化;多用對偶句與排比句,句子長短相間,讀來朗朗上口。處處重復卻不給人以累贅之感,句句相似卻沒有雷同之嫌。當然,作者語言上的這些特色,是為文章的思想內容服務的。九、補充資料奉惠文王:打贏了秦魏河西之戰;擊敗楚國,奪得巴蜀;降服義渠;重用張儀,利用連橫之策破壞六國的合縱。武王:秦武王重武好戰,在位期間,平蜀亂,設丞相……武王與孟說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大鼎脫手,砸斷脛骨,到了晚上,氣絕而亡,年僅23歲。昭襄王:嬴稷,發動長平之戰,大勝趙軍。攻陷東周王都洛邑,俘虜周赧王,遷九鼎于咸陽,結束了周朝八百年統治。孝文王:奉始皇祖父,戰國時期奉國君主。正式在位僅3天。莊襄王:秦始皇父,子楚早年曾在趙國邯鄲作質子,后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奉國國君。十、總結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